对长辈的称谓
古代晚辈对长辈的尊称
古代晚辈对长辈的尊称
古代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象征老年人的雅称
象征老年人的雅称以上是一些常见称呼及所代表的含义和古籍使用:老苍:谓头发苍白的老人。
杜甫《壮游诗:“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花甲:指六十岁的老人。
《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七十岁的老人。
杜甫《曲江》诗:“清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指八十、九十岁的老人。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日耄。
”期颐:指一百岁的老人。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老宿:年老而在学艺上有造诣的人。
如文坛老宿。
汪启淑《鹿菲子小传》:“黄景仁著有《浮相斌》,老宿咸称之。
”老先生:年高学博者之称。
《史记·贾谊传》:“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力为之对。
”老父:对老年人的尊称。
《汉书·张良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老丈:对老年男人的尊敬之称号。
《称谓录》卷三十二引《孙公谈圃》:“周孟阳春卿,英庙官僚也。
圣眷素隆,书简以老丈称之。
”老子:老人自称。
《晋书·庚亮传》: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
老夫:老人自称。
《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仕……自称曰老夫。
”老身:老人自称。
《北史·穆崇传》:“老身二十年待中。
”老拙:老人自谦之称。
苏轼《章质夫寄惠崔徽真》诗:“卷赠老夫惊老掘。
”老朽:老人自谦之称。
苏轼《与冯祖仁书》:“辱笺教累幅,文义粲然,礼意谦重,非老朽所敢当。
”老骥:老年人自喻。
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另外,男长辈自称老、老、老、老等。
,而女长辈则自称老、老、老、奴婢、贱妾、奴婢等。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标准是60周岁,那么60岁以后的各年龄段对老年人的称谓有哪些呢?60岁:耳顺之年、花甲之年、耆艾;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
61岁:还历寿。
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称谓称呼大全完整版
丈夫的妹妹
妹妹(小姑子,名字)
嫂(名字)
妹 妹
令 妹
丈夫的妹夫
妹夫(名字)
丈妹 夫
令妹夫
表28 同 学
称呼对象
称 呼
自 称
向第三者介绍
对同学朋友相
该对象时称谓
应对象的称谓
男、女 同学
学姐、学兄பைடு நூலகம்
学弟、学妹
敝同学
令同学
或统称同学
或统称同学
男、女 学徒
师兄(哥)
师 弟
敝师兄
令师兄
师姐(姐)
师 妹
敝师姐
弟妹(小叔妻子)
姐
家弟妹
令弟妹
姐 姐
姐 姐
弟、妹
家 姐
令 姐
姐 夫
姐 夫
内弟、妹
家姐夫
令姐夫
妹 妹
妹名字
兄、姐
家 妹
令 妹
妹 夫
妹夫名字
内兄、内姐
家妹夫
令妹夫
伯叔父的儿子
堂兄、堂弟名字
堂兄、堂弟
家堂兄、家堂弟
令堂兄、令堂弟、令堂嫂、令堂妹
伯叔父的儿媳
嫂嫂(名字)
堂姐、堂妹
家堂嫂、家堂妹
伯叔父的女儿
堂姐、堂妹
祖父的嫂嫂
伯祖母(大奶奶)
侄孙女
家伯祖母
令伯祖母
祖父的弟弟
叔祖父(爷)
侄 孙
家叔祖父
令叔祖父
祖父弟弟的妻子
叔祖母(奶奶)
侄孙女
家叔祖母
令叔祖母
祖父的姐夫、妹夫,祖父的姐妹
祖姑夫(姑爷)
内侄孙
祖姑父
令祖姑父
祖姑母(姑奶)
内侄孙女
新婚家庭中的长辈称呼规范
新婚家庭中的长辈称呼规范在新婚家庭中,长辈的称呼是传递尊重和维系亲情的重要方式。
长辈称呼规范既能展现家庭成员之间和谐相处的氛围,也能表达对长辈的敬重之情。
然而,由于地域、文化、习俗等原因,不同家庭之间的长辈称呼有所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新婚家庭中合适的长辈称呼规范,以维持和谐的家庭关系。
1. 父亲的称呼对于新婚家庭中的丈夫父亲,在尊重的基础上,可以使用以下几种常见的称呼:1.1. 爸爸/爹爹:这是一种亲切而通用的称呼方式,常见于北方地区。
它传递着对父亲的亲近和敬爱之情,以及对亲情的表达和牵挂。
1.2. 父亲亲属关系称呼:根据家庭传统习俗和地域文化,也可以使用具体的称谓,如“父亲的姓氏+父亲”的称谓方式,比如“李爸爸”、“王爹爹”。
1.3. 父亲的大名:一些家庭会采用称呼父亲的姓名作为对其的称呼,如“李先生”、“王先生”。
这种方式常见于形式较为正式的场合,传递着对父亲的尊重。
2. 母亲的称呼对于新婚家庭中的丈夫母亲,也有几种常见的称呼方式:2.1. 妈妈/娘亲:这是一种亲切而通用的称呼方式,常见于北方地区。
它传递着对母亲的亲近和敬爱之情,以及对亲情的表达和牵挂。
2.2. 母亲亲属关系称呼:根据家庭传统习俗和地域文化,也可以使用具体的称呼,如“母亲的姓氏+母亲”的称谓方式,比如“李妈妈”、“王娘亲”。
2.3. 母亲的大名:类似于父亲的称呼规范,一些家庭会直接使用母亲的姓名,如“李太太”、“王女士”。
这种方式常见于正式场合,传递着对母亲的尊重。
3. 岳父的称呼对于新婚家庭中的妻子父亲,称呼方式也应尽量恰当得体:3.1. 爸爸/爹爹:与丈夫的父亲的称呼方式相同,使用亲切的称呼可以展示对岳父的亲近和敬爱之情。
3.2. 岳父亲属关系称呼:可以根据家庭传统习俗和地域文化,使用具体的称谓,如“岳父的姓氏+岳父”的称谓方式,比如“张爸爸”、“刘爹爹”。
3.3. 岳父的大名:一些家庭在正式场合会使用岳父的姓氏加上尊称,如“张先生”、“刘先生”。
称谓(称呼)大全
(名字)
襟 弟
令襟弟
丈夫的哥哥
哥 哥
弟 弟
哥 哥
令 兄
丈夫的嫂嫂
嫂 嫂
妹 妹
嫂 嫂
令 嫂
丈夫的姐姐
姐 姐
弟、妹
姐 姐
令 姐
丈夫的姐夫
姐 夫
(名字)
姐 夫
令姐夫
丈夫的弟弟
弟弟(兄弟、名字)
嫂(名字)
弟 弟
令 弟
丈夫的弟妇
弟妹(老×媳妇名字)
弟 妹
令弟妹
丈夫的妹妹
妹妹(小姑子,名字)
嫂(名字)
岳祖父(爷爷)
孙 婿
岳祖父
令岳祖父
妻子的祖母
岳祖母(奶奶)
岳祖母
令岳祖母
妻子的父亲
岳父(老丈人、爹)
婿
岳 父
令岳父
妻子的母亲
岳母(丈母娘、娘)
岳 母
令岳母
妻子的伯父
伯父(大爷)
侄 婿
伯 父
令伯父
妻子的伯母
伯母(大娘)
伯 母
令伯母
妻子的叔父
波父(叔叔)
侄 婿
叔 父
令叔父
妻子的叔母
叔母(婶)
叔 母
令叔母
奶 奶
×××
×(姓)老
同学、同事、朋友的父母
伯父(大爷)
晚 辈
同学(同事、朋友)的父(母)
伯母(大娘)
×××
×(姓)
相当者
奶 奶
×××
×(姓)老
同事中与父、母年龄相当者
×伯、×叔×姨
晚 辈
同事中的长辈
(大爷、叔叔、婶婶)
×××
老×(姓)
称自己的父亲的谦辞
称自己的父亲的谦辞
1. “家父”:这是一种常见的称呼,表达对父亲的尊敬。
它传达了一种谦逊和礼貌的态度。
2. “家严”:这个称呼强调了父亲的威严和严厉,同时也体现了对他的敬重。
3. “家君”:与“家父”类似,“家君”也是一种常用的谦称,用于称呼自己的父亲。
4. “敝父”:“敝”字有自谦之意,使用“敝父”来称呼父亲,表达了一种谦逊的态度。
5. “先父”:这个称呼通常用于已经过世的父亲,带有一定的怀念和敬意。
6. “老父亲”:这种称呼既表现了对父亲年龄的尊重,又带有亲切的感觉。
7. “爹爹”或“阿爹”:在一些地区,人们会用这些亲昵的称呼来叫自己的父亲。
8. “老爸”或“老爹”:这些称呼更加口语化和亲昵,强调与父亲的亲密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这些谦辞时,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文化背景来选择合适的称呼。
重要的是,无论使用何种称呼,都应该表达出对父亲的尊重和敬爱之情。
此外,除了使用谦辞,我们还可以通过直接称呼“父亲”“爸爸”等来表达对他的亲近和爱意。
最重要的是,与父亲之间的真实情感和相互尊重是最核心的。
如果你对父亲的称呼有特定的文化或传统要求,或者希望我为你提供更多具体的称呼建议,欢迎随时告诉我。
古代对长辈故人的尊称
古代对长辈故人的尊称
在古代中国,对于长辈和故人,人们使用许多尊称来表示尊敬和敬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尊称:
1. 父亲:通常称为“父亲”或“爹”,有时也尊称为“父亲大人”或“家父”。
2. 母亲:常称为“母亲”或“娘”,有时也尊称为“母亲大人”或“家母”。
3. 祖父:一般称为“祖父”或“爷爷”,尊称为“祖父大人”或“太公”。
4. 祖母:常称为“祖母”或“奶奶”,尊称为“祖母大人”或“太婆”。
5. 伯父:尊称为“伯父大人”或简单地称为“伯父”。
6. 叔父:尊称为“叔父大人”或简单地称为“叔父”。
7. 姑姑:尊称为“姑姑大人”或简单地称为“姑姑”。
8. 舅舅:尊称为“舅舅大人”或简单地称为“舅舅”。
9. 老师:对于教育自己的人,尊称为“老师”或“先生”。
10. 长辈:对于年龄较大、辈分较高的亲戚或朋友,通常尊称为“长辈”或“老人家”。
11. 故人:对于老朋友或过去有交情的人,尊称为“故人”或“旧友”。
此外,还有根据对方的官职、地位、学识等给予的特殊尊称,如“大
人”、“阁下”、“先生”等。
这些尊称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礼仪和文化传统,体现了对长辈和故人的尊重和敬意。
古时称谓
盖压角闲章,不可太小,宣纸四开,用方形石印,大约叁公分,比较适中。
盖压角闲章,不可盖二方上,一方正好。印与边距离约一。五公分为适中。
落款字下不盖印,而偏要盖在款字左右,脱离字行,而成画外物,特殊情形例外。
书画上,不可盖上劈头大印,即成巨印炸弹,毁灭了美丽的画面,令人看了很恐怖。
盖二印,不可东倒西歪,如何盖法,用力轻重,印章印泥保养,一切要潜心研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画上不可题上粗俗字题,致影响画面美感,就未能免俗了。
书法四联首幅,右上可盖印首小长形章,其馀不可盖,如统统盖上,行气就破坏了。
初看国画,要欣赏的不是画面如此简单,还要看一下几项是否精美。
一、 称 谓
长辈 :吾师、学长、道长、先生、女士 平辈或小一辈: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贤兄(弟)、仁兄(弟)、道兄、道友、学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对书画或某一方面专长之称) 关系较亲密:学(仁弟)、吾(兄)弟 老师对学生:学(仁弟)、学(仁)棣、贤契、贤弟 同学:学长、学兄、同窗、同砚、同席 二、上款客套词或敬词 雅 属、 雅赏、雅评、 雅鉴、雅教、雅存、 珍存、惠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及、清教、清玩、鉴可、鉴正、敲正、惠正、赐正、斧正、法正、博鉴、尊鉴、法鉴、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补壁、糊壁、是正、教正、请正、指正、教之、正腕、正举、存念、一粲、粲正、一笑、笑存、笑鉴、属、鉴、玩
诗句
字画中的诗词,往往代表主人的心声。一句好诗能表现作者的内涵和学养,一句好诗,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印文
无论字或画,常有"压角"的闲章出现。所谓闲章就是画面或书法留白的角落。而印上的文字,有时影响字画甚大。从印文中也可看到者作者的心态,或当时的环境。好的印文,配以好的雕刻刀法,盖在字画上,使作品更添光彩。
古代对别人父母的合称
古代对别人父母的合称
古代对别人父母的合称有很多,根据时代和地域的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称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对别人父母的合称:
1. 尊长:有时人们会简单地称呼别人的父母为“尊长”,表示尊敬和尊重。
2. 敬老:这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称谓,表示对长辈的尊敬,把别人的父母当作自己的长辈对待。
3. 夫人:在古代社会,对别人的母亲可以称为“夫人”,表示尊重和敬仰。
4. 大人:这是汉代以及更早时期的一种常见称呼,用于对别人的父母表示敬重。
5. 尊夫、尊母:这是古代对别人父亲和母亲的尊称,表示敬重和恭敬。
6. 老爷、老太太: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称呼方式,对别人的父亲和母亲表示尊敬和敬重。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对别人父母的合称因文化和社会特点的不同而不同,有些称呼在特定时期或特定地区使用较多,而在其他时期或地区可能并不常见。
常用称呼一览(完整版)
常⽤称呼⼀览(完整版)称祖⽗:爷爷。
称祖母:奶奶。
称外祖⽗:外公。
称外祖母:外婆。
称⽗亲:爸爸。
称母亲:妈妈。
称夫之⽗:公公。
称夫之母:婆婆。
称妻之⽗:岳⽗。
称妻之母:岳母。
称⽗之兄:伯伯/伯⽗。
称伯之妻:伯娘/伯母。
称⽗之弟:叔叔/叔⽗。
称叔之妻:婶婶/婶娘/婶⼦。
称⽗之姐、妹:姑姑/姑妈/姑母。
称姑之夫:姑爷/姑⽗/姑爹。
称母之兄、弟:舅舅/舅爷/舅⽗。
称舅之妻:舅妈/舅娘/舅母。
称母之姐、妹:姨妈/姨娘/阿姨。
称姨之夫:姨⽗/姨爹。
称夫:⽼公。
称妻:⽼婆。
称同⼀⾎亲下年长于⾃⼰的男性:哥哥。
称兄之妻:嫂嫂/嫂⼦。
称同⼀⾎亲下年幼于⾃⼰的男性:弟弟。
称弟之妻:弟媳/弟妹。
称同⼀⾎亲下年长于⾃⼰的⼥性:姐姐。
称姐之夫:姐夫。
称同⼀⾎亲下年幼于⾃⼰的⼥性:妹妹。
称妹之夫:妹夫。
称⼰所出之男性:⼉⼦。
称⼦之妻:媳妇。
称⼰所出之⼥性:⼥⼉。
称⼥之夫:⼥婿。
称兄、弟之⼦:侄⼉。
称侄之妻:侄媳。
称兄、弟之⼥:姪⼥。
称侄⼥之夫:姪⼥婿。
称姐、妹之⼦:外甥。
称外甥之妻:外甥媳。
称姐、妹之⼥:外甥⼥。
称外甥⼥之夫:外甥⼥婿。
称⼦之⼦:孙⼦。
称孙之妻:孙媳。
称⼦之⼥:孙⼥。
称孙⼥之夫:孙⼥婿。
称⼥之⼦:外孙。
称外孙之妻:外孙媳。
称⼥之⼥:外孙⼥。
称外孙⼥之夫:外孙⼥婿。
前⾝:爸爸的前⾝是:阿爸。
妈妈的前⾝是:姆妈。
公公的前⾝是:阿公。
婆婆的前⾝是:阿婆。
姐姐的前⾝是:阿姊。
弟媳的前⾝是:弟妇。
⽼公的前⾝是:汉⼦。
⽼婆的前⾝是:婆娘。
⼉⼦的前⾝是:息⼦。
⼥⼉的前⾝是:息⼥。
媳妇的前⾝是:⼦妇。
释疑:1.中华民族传统称谓体系三⼤基本原则:①.简称不得更改全称的含义!简称之义来源于全称。
因⽽简称之义必须与全称之义保持绝对的⼀致性!否则,简称将失去存在的合法性!②.借义称不得替代本义称!由本义称所借出的借义称,不得替代该本义称⾃⼰!③.依附称的含义本⾝不具有可改动性!依附称之义源出于它所依附的原⽣称。
若要改动依附称的含义,必须先⾏修改它所依附的原⽣称的含义!⽽当它所依附的原⽣称的含义发⽣改变时,其义随之改变!2.外公、外婆与姥爷、姥姥的区别。
称谓大全(表格)
令叔母
表25 老师
称呼对象
称呼
自称
向第三者介绍
对朋友、同事同学的相应对象的称谓
该对象时称谓
老师
老师
学生
敝师
令师
老师的妻子
师母
敝师母
令师母
老师的父亲
师祖父(爷爷)
孙辈学生
敝师祖父
令师祖父
老师的母亲
师祖母(奶奶)
敝师祖母
令师祖母
师傅
师傅
学徒
敝师傅
令师傅
师傅的妻子
师母(师嫂)
(徒弟)
敝师母
令师母
表26 其他长辈
姐姐
令姐
妻子的姐夫
襟兄(姐夫、一条缠)
襟弟(弟)
襟兄
令襟兄
妻子的弟弟
内弟名字(小舅子)
姐夫
内弟(名字)
令内弟
妻子的弟媳
(名字)
弟妹(名字)
令弟妹
妻子的妹妹
妹妹名字(小姨子)
姐夫
妹妹
令妹
妻子的妹夫
(名字)
襟弟
令襟弟
丈夫的哥哥
哥哥
弟弟
哥哥
令兄
丈夫的嫂嫂
嫂嫂
妹妹
嫂嫂
令嫂
丈夫的姐姐
姐姐
弟、妹
姐姐
令姐
丈夫的姐夫
家母
令堂
母亲的祖父
外曾祖父(姥爷)
外曾孙
外曾祖父
令外曾祖父
母亲祖父的妻子
外曾祖母(老姥姥)
外曾孙女
外曾祖母
令外曾祖母
母亲的父亲
外祖父(姥爷)
外孙
外祖父
令外祖父
母亲的母亲
外祖母(姥姥)
长辈的分类及称谓
【长辈的分类及称谓】
家族中长辈的称谓,通常如以下所述:
〖父系长辈〗
父亲的祖父称呼(下同):曾祖父(老爷爷)自称:曾孙(孙女)父亲的祖母曾祖母(老奶奶)曾孙(孙女)
父亲伯父亲祖父(爷爷)孙(孙女)
父亲的母亲祖母(奶奶)孙(孙女)
父亲的哥哥伯父(伯伯、大爷)侄(侄女)
父亲的嫂嫂伯母(大娘)侄(侄女)
父亲的弟弟叔父(叔叔)侄(侄女)
父亲的弟媳叔母(婶婶)侄(侄女)
丈夫的祖父祖翁(爷爷)孙媳妇
丈夫的祖母祖姑(奶奶)孙媳妇
丈夫的父亲父亲(爸爸、公公)媳妇
丈夫的母亲母亲(妈妈、婆婆)媳妇
丈夫的伯父伯父(伯伯、大爷)侄媳妇
丈夫的伯母伯母(大娘)侄媳妇
丈失的叔父叔父(叔叔)侄媳妇
丈夫的叔母叔母(婶婶)侄媳妇
祖父的哥哥伯祖父(伯公、爷爷)侄孙(孙女)
祖父的嫂嫂伯祖母(伯婆、奶奶)侄孙(孙女)
祖父的弟弟叔祖父(叔公、爷爷)侄孙(孙女)
祖父的弟媳妇叔祖母(叔婆、奶奶)侄孙(孙女)
祖父的姐夫、妹夫祖姑夫(姑公、姑爷爷)内侄孙(孙女)
祖父的姐、妹祖姑母(姑婆、姑奶奶)内侄孙(孙女)
祖母的兄、弟舅公(舅爷爷)外甥孙(孙女)
祖母的嫂嫂、弟媳舅婆(舅奶奶)外甥孙(孙女)
父亲的姐夫、妹夫姑父(始失)内侄(侄女)
父亲的姐妹姑母(姑姑、娘娘)内使(侄女)
〖母系长辈〗
母亲的父亲外祖父(外公、老爷)外孙(孙女、孙媳)
母亲的母亲外祖母(外婆、姥姥)外孙(孙女、孙媳)
母亲的兄弟舅父(舅舅)甥(甥女)
母亲的嫂嫂、弟媳舅母(妗)甥(甥女)
母亲的姐夫、妹夫姨父(姨丈)甥(甥女)
母亲的姐、妹姨母(姨姨)甥(甥女)。
日常称谓大全
表弟、表妹
表姐、表妹
令表姐、妹
姑舅姨的女婿
表姐夫、表妹夫
表兄、表嫂、表姐
表姐夫、表妹夫
令表姐夫、妹夫
妻子的哥哥
内兄(哥哥)
妹夫(弟)
内兄(哥哥)
令内兄
妻子的嫂嫂
嫂嫂
嫂 嫂
令 嫂
妻子的姐姐
姐姐
妹夫(弟)
姐 姐
令 姐
妻子的姐夫
襟兄(姐夫)
襟弟(弟)
襟 兄
令襟兄
妻子的弟弟
内弟名字(小舅子)、弟媳
敝师祖母
令师祖母
师 傅
师 傅
学 徒(徒弟)
敝师傅
令师傅
师傅的妻子
师母(师嫂)
敝师母
令师母
表3其他长辈
称呼对象
称 呼
自 称
向第三者介绍
该对象时称谓
祖父母辈常来往
爷 爷
晚 辈
祖父(母)的同学(同事、朋友)
的同学同事朋友
奶 奶
×××
×(姓)老
父母常来往的同学同事朋友
大爷、叔
晚 辈
父(母)新的同学(同事、朋友)
家伯母
令伯母
父亲的弟弟
叔父(叔叔)按顺序称呼
侄、侄女
家叔父
令叔父
父亲弟弟的妻子
叔母(婶婶)按顺序称呼
家叔母
令叔母
父亲的姐夫、妹夫,父亲的姐妹
姑父(姑夫、姑爹)
内 侄
姑 父
令姑父
姑母(姑姑、娘)
内侄女
姑 母
令姑母
丈夫的叔父
叔父(叔叔)随丈夫称呼
侄 媳
家叔父
令叔父
丈夫的叔母
叔母(婶)随丈夫称呼
晚辈称长辈的古代敬称
晚辈称长辈的古代敬称
晚辈称长辈的古代敬称有诸多,其中一些代表尊重长辈的贵族雅称,如“贵族”、“公卿”、“宗亲”、“老爷”等。
此外,在道家、佛家和传统文化的文章中,称呼长辈的敬辞也有很多,如“宗师”、“居士”、“祖师”、“教主”、“明师”、“老大爷”、“慈祥老爷”、“上官”等。
在明清时期,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称长辈的方法也不同。
例如,对于皇室、宫廷官员和高级官员,人们会用各种繁复的称谓表
达尊敬,如“贵卿”,“上官”,“先贤”,“高老”,“尊公”,“孝公”,“孝父”,“孝母”,“孝祖”等等。
对一般民众,人们倾向使用更加简约的称谓,如“老爷”,“大爷”,“老伯”,“老公”,“老太太”,“太太”,“奶奶”,
“爷爷”,“婆婆”,“姑姑”,“舅舅”,“阿姨”,“叔叔”,“老姨”,“舅妈”,“大伯”,“尊兄”,“尊姐”等等。
此外,还有一些尊称是由家庭关系来决定的,如“太公”,“太婆”,“太公公”,“太婆婆”,“太太”,“太太夫人”,“太爷”,“太娘”,“太婆子”,“太婆祖”,“大伯子”,“大伯娘”,“大叔”,“大舅”,“外公”,“外婆”,“外叔”,“外舅”等等。
婚礼请柬中对长辈的称谓应该怎么写?
婚礼请柬中对长辈的称谓应该怎么
写?
一、婚礼请柬中对长辈的称呼妈妈的兄弟——尊舅台
妈妈的姐夫——尊姨丈
老婆的父亲——尊岳父
老婆的妈妈——尊岳母
爸爸的姐夫/妹夫——尊姑丈
爸爸的表兄弟——尊表伯/尊表叔
妈妈的表兄弟——尊表母舅
妈妈的堂兄弟——尊母舅
二、婚礼请柬中对兄弟辈的称呼
亲兄弟/堂兄弟——尊老兄/贤弟
表兄弟——尊表兄/尊表弟
姐妹的老公——尊姐丈/贤妹夫
表姐妹夫——尊表姐丈/贤表妹夫
堂姐妹夫——尊姐丈/贤妹夫
妻兄弟——尊内兄/贤内弟
妻姐妹夫——尊襟兄/贤襟弟
妻堂兄弟——尊内兄/贤内弟
妻表兄弟——尊表兄/贤表弟
三、婚礼请柬中对子侄辈的称呼
本族侄——贤侄
亲姐妹之子——贤甥
堂姐妹之子——贤甥
表兄弟之子——贤表侄
表姐妹之子——贤表甥
妻兄弟之子——贤内侄
妻姐妹之子——贤姨侄
男家/亲家之子——贤舅台
婚礼筹备—婚礼请柬称呼注意事项:
1.帖文首行顶格书写被邀请者的姓名或被邀请单位的名称。
有的请柬把被邀请者的姓名或单位名称放在末行,也要顶格书写。
2.要顶格写出被邀请者(单位或个人)的姓名名称。
如“某某先生”、“某某单位”等。
称呼后加上冒号。
3.结婚请帖姓名用全称:不能用任何小名昵称或姓名的缩写。
两个姓名之间应该写上“暨”或“和”,不用逗号或顿号。
家中长辈文言说法
家中长辈文言说法
1、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2、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3、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4、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5、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6、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7、老师称:恩师、夫子
解释:长辈的称呼古代晚辈对于长辈的称呼有着非常多的称谓,不仅要根据长辈的年龄、身份来判断不同的称呼,在世与去世的长辈的称呼也不一样。
对于自己父母的尊称有家父、家母、家严、家慈等。
从“家严、家慈”中就可以看出,古代的父母的角色一直都是遵循“严父慈母”的形象。
对于自己已经逝去的父母的尊称有先父、先母、先严、先慈,从这一个称呼当中也可以得知“先”在古代有“逝去”的意思。
对于别人家的父母也有不同的尊称,一般都会称作“令尊”和“令堂”,“令”在古代有对对方的尊称的意思,比如“令妹”就是对对方妹妹的尊称。
古人对于老师也是非常尊重,所以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古人对老师的尊称有“恩师”“夫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对长辈的称谓:太翁:称曾祖父。
《南史•齐本记下•废帝郁林王》:“时年五岁,床前戏。
高帝方令左右拔白发,问之曰:‘儿言我谁耶?’答曰:‘太翁。
’高帝笑谓左右曰:‘岂有为人作曾祖而拔白发者乎?’即掷镜、镊。
”太婆:称曾祖母。
宋•孔平仲《代小子广孙寄翁翁诗》:“婆婆到辇下,翁翁在省里。
大婆八十五,寝膳近何似?”“大”同“太”。
妣:称祖母和祖母辈以上的女性祖先。
《易•小过》:“过其祖,遇其妣。
”《左传•昭公十年》:“邑姜,晋之妣也。
”清•叶廷琯《吹网录•开赵埋铭》:“曾祖妣李氏。
祖妣张氏。
”王母:称祖母。
《易•晋》:“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尔雅•释亲》:“父之妣为王母。
”大妈妈:宋代对祖母或曾祖母的称呼。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皇甫真人》:“后(光宗后慈懿)既为太子妃,至诉太子左右于高、孝两宫。
高宗不怿,谓宪圣(高宗后)曰:‘终是将种,吾为皇甫所误。
’孝宗屡训妃,宜法大妈妈。
”又《宪圣拥立》:“嘉王(宁宗)闻命惊惶欲走,宪圣已令阁门事韩胄掖持使不得出。
嘉王连称:‘告大妈妈,臣做不得,做不得。
’”按,宪圣为光宗的祖母、宁宗的曾祖母。
老爷:方言。
称外祖父。
明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二》:“外甥称母之父曰老爷。
”大父:称外祖父。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冒顿死,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
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老老:亦写作“姥姥”。
称外祖母。
明•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二》:“外甥称母之父曰老爷,母之母曰姥姥。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7回:“北边人称呼外祖母多有叫老老的。
”娘娘:亦写作“孃孃”。
称祖母。
宋•蔡脩《铁围山丛谈》卷一:“[上]一日被金甲诣慈寿宫,见太皇太后曰:‘娘娘,臣著此好否?’”翁:称祖父。
《世说新语•排调》:“张苍梧是张凭之祖,尝语凭父曰:‘我不如汝。
’凭父未解所以。
苍梧曰:‘汝有佳儿。
’凭时年数岁,敛手曰:‘阿翁岂宜以子戏父?’”公:称祖父。
《吕氏春秋•异用》:“孔子之弟子以远方来者,孔子荷杖而问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搏杖而揖之,问曰:‘子之父母不有恙乎?’”太翁:称祖父。
陆游《戏遣老怀之一》:“阿囝略如郎罢老,稚孙能伴太翁嬉。
”大父:称祖父。
《韩非子•五蠹》:“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
”明•归有光《归府君墓志铭》:“大父讳仁,父讳祚。
”王父:称祖父。
《礼记•曲礼下》:“祭王父曰皇祖考。
”孔颖达疏“王父,祖父也。
”《尔雅•释亲》:“父之考为王父。
”爷:称祖父。
明•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二》:“祖曰爷。
”《三国志平话》卷中:“你爷爷种瓜为生。
”姑奶奶:称祖父的姐妹。
《金瓶梅词话》第七回:“我说一家只姑奶奶是大。
”椿庭:《庄子•逍遥游》载上古有大椿长寿,《论语•季氏》述孔鲤趋庭接受其父孔丘训导之事,后因以椿庭为父亲的代称。
明•朱权《荆钗记•会讲》:“不幸椿庭殒丧,深赖萱堂训诲成人。
”考:上古称父亲。
《尔雅•释亲》:“父为考,母为妣。
”后专称死去的父亲。
《公羊传•隐公元年》:“惠公者何?隐之考也。
”何休注:“生称父,死称考。
”公:称父亲。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
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翁:称父亲。
《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羮。
’”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爷:亦称“爷爷”。
称父亲。
《乐府诗集•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西游记》第97回:“两个儿子一发慌了,不住的叩头垂泪,只叫:‘爷爷!’”哥:亦称“哥哥”。
称父亲。
《旧唐书•王琚传》:“玄宗泣曰:‘四哥(按,指其父睿宗)仁孝,同气唯有太平,言之恐有违犯,不言忧患转深,为臣为子,计无所出。
’”清•梁章钜《称谓录•父自称》:“《淳化阁帖》有唐太宗与高宗书,称哥哥敕。
父对子称哥哥,盖唐代家法如是。
”爹:称父亲。
亦称“爹爹”。
《南史•梁始兴忠武王蟾传》:“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陆游《避暑漫抄》:“太后回銮,上设沉龙涎脑屑烛。
太后曰:‘尔爹爹每夜常设数百枝。
’上微谓宪圣曰:‘如何比得爹爹富贵。
’”爸:对父亲的称呼。
亦写作“八八”、“巴巴”等。
《广雅•释亲》:“翁、公、爹、穸、爸,父也。
”韩愈《祭女挐女文》:“维年月日、阿爹阿毑使汝妳以清酒时果庶羞之奠,祭于第四小娘子挐子之灵。
”清•梁章钜《称谓录•方言称父》:“八八、巴巴、爸:《正子通》‘夷语称老者为八八或巴巴,后人加父作爸字’。
吴人称父曰爸……罢罢:关东称父为罢罢……阿伯:吴俗称父为阿伯。
”大大:方言。
称父亲。
《霓裳续谱•二月春光实可夸》:“伤心煞了我,泪如麻。
不知道是孩子的大大,奴家的他,将来是谁家,落在哪一家?”亦可称祖父。
阿马:女真语称父亲为阿马。
亦写作“阿妈”。
元曲中常见。
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二折:“自从都下对尊堂,走马离朝,阿马间别无恙?”又《五侯宴》第三折:“奇怪也,这婆婆叫着我阿妈的名字。
”假父:称义父。
汉•刘向《说苑•正谏》:“秦始皇帝太后不谨,幸郎嫪毐,封以为长信侯……饮酒醉,争言而斗瞋目大叱曰:‘吾乃皇帝之假父也。
’”娘:称母亲。
亦称“阿娘”(“阿孃”)。
《太平广记》卷九九《刘公信妻》引《法苑珠林》:“母语女言:‘汝还努力为吾写经。
’女云:‘娘欲写何经?’”《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阿孃吃饭成火,吃水成火。
”妈:亦称“妈妈”。
称母亲。
宋•江应辰《祭女四娘子文》:“维年月日,爹爹妈妈,以清酌庶羞之奠,祭于四小娘子之灵。
”《红楼梦》第五七回:“宝钗道:‘唯有妈妈说动话拉上我们!’”妣:称母亲。
《尚书•舜典》:“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
”后专称亡母。
《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韩愈《祭窦司业文》:“锡荣考妣,孝道上穷。
”婆:称母亲。
《乐府诗集•折杨柳枝歌》:“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魏书•汲固传》:“宪即为固长育至十馀岁,恒呼固夫妇为郎婆。
萱堂:称母亲。
古代母亲居北堂,后因以萱堂为母亲或母亲居室的代称。
宋•叶梦得《再任后遣模归按视石林》诗之二:“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
”奶奶:称母亲。
元•关汉卿《五侯宴》第二折:“儿也,你今日弃了你这穷奶奶,哎儿也,谁承望你认了富爹爹。
”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娘娘:亦写作“孃孃”。
称母亲。
《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儿与孃孃今日别,定知相见在何年。
”宋•洪皓《使金上母书》:“皓远违膝下……日夜忧愁娘娘年高。
”姐:称呼母亲。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宪圣不妒忌之行》:“上(高宗)尝语宪圣(高宗吴皇后)曰:‘极日穷月,相同劳苦,反与後进者齿,朕甚有悔。
俟姐姐(原注:谓太后。
高宗母韦后)归,尔其选已。
’宪圣再拜拜对曰:‘大姐姐远处北方,臣妾缺于定省。
’”也有称乳母为姊姊的。
《北齐书.南阳王绰传》:“绰兄弟皆呼父为兄兄,嫡母为家家,乳母为姊姊,妇为妹妹。
”阿者:女真语称母亲为阿者。
元曲中常见。
元•关汉卿《哭存孝》头折:“存孝,今日父亲饮宴,唤俺两口儿,俺见阿妈、阿者去。
”《拜月亭》第一折:“阿者,慢慢的枉步显的你没气力。
”姨:对庶母的称呼。
清•翟灏《通俗编•称谓》:“其父之侧庶,亦称姨者,姨本姊妹俱事一夫之称,后世无从媵之礼,而侧庶实与媵比,故虽非母姊妹,而得借此称之。
”干娘:对义母的称呼。
《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便是李乐娘在他家住的,姓陈,唤做陈干娘……我却有个好亲在这里,未知干娘与小娘子肯也不?”假母:1、称继母、乳母或庶母。
《汉书•衡山王刘赐传》:“人有贼伤后假母者。
”颜师古注:“继母也。
一曰父之旁妻。
”汉•袁康《越绝书•吴人内传》:“舜亲父假母,母常杀舜,舜去耕历山。
”2、称义母。
唐•孙棨《北里志•海论三曲中事》:“妓之母,多假母也,亦妓之衰退者为之。
”上下:六朝隋唐时对父母的尊称。
《宋书•孝义传•郭原平》:“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
”《南史•刘献传》:“又上下年尊,益不愿居官次,废晨昏也。
”唐•颜师古《匡谬正俗•上下》:“凡言上下者,犹称尊卑……而江南士俗近相承,与人言议及书翰往复者,皆指父母为上下,深不达其意耳。
”椿萱:亦作“萱椿”。
父母的代称。
椿,指父亲;萱,指母亲。
唐•牟融《送徐浩》诗:“知君此去情偏急,堂上椿萱雪满头。
”汤显祖《牡丹亭•闹殇》:“当今生花开一红,愿来生把萱椿再奉。
”尊老:特指父母。
汉应劭《风俗通•穷通•司徒中山祝恬》:“时令汝南应融义高闻之惊愕,即严便出,径诣床蓐,手坟措,对之垂涕曰:‘……家上有尊老,下有弱小,愿相随俱入解传。
’”伯:称父亲的哥哥。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单呼伯、叔。
”《儒林外史》第三二回:“先君拜盟的兄弟,只有老伯一位了,此后要求老伯常来走走。
”大娘:称伯母,父亲的嫂子。
《红楼梦》第46回:“宝玉笑道:‘我偏看母亲说大爷大娘不成?’”叔:称父亲的弟弟。
《红楼梦》第86回:“我刚才听见你叔叔说你对的好对子,师父夸你来着。
”姑:称父亲的姊妹。
《诗•邶风•泉水》:“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毛传:“父之姊妹称姑。
”姑娘:称父亲的姊妹。
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一折:“我辞别了姑夫姑娘,我就出去了。
”《老残游记》第八回:“姑娘者,姑母之谓也。
”婶:亦称“婶娘”。
称叔叔的妻子。
宋•吴自牧《梦梁录•育子》:“浴儿落胎发毕……抱儿遍谢诸亲坐客,及抱入姆、婶房中。
”《红楼梦》第49回:“李纨笑道:‘或者我婶娘又上京来了?怎么他们都凑在一处?这可是奇事。
’”舅:称母亲的兄弟。
《仪礼•丧服》:“舅,传曰:何以缌?从服也。
”郑玄注:“舅,母之昆弟。
”姨娘:称母亲的姊妹。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妈家因有姨娘在此房中宿,三夜不曾合眼。
”《红楼梦》第32回:“王夫人道:‘虽然这样,难道你不忌讳?’宝钗笑道:‘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
’”府君:子孙对其父祖的尊称。
明•方孝孺《先府君行状》:“唯我先府君之卒,不肖孤既以十年二月二十四日奉柩与先妣林夫人合葬于深鸾童施山之原。
”明•归有光《归府君墓志铭》:“府君,我曾大父城武公兄弟行也。
”舅:称丈夫之父,即俗所称“公公”。
《礼记•檀弓下》:“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郑玄注:“夫之父曰舅。
”翁:称夫之父。
《隋书•长孙平传》:“鄙谚曰:‘不痴不聋,未堪作大家翁。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公:称丈夫的父亲。
亦称“公公”。
唐•赵麟《因话录》卷一:“上召而慰之曰:‘谚云: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公。
小儿女子闺帏之言,大臣安用听?’”阿家(音近姑),指婆婆。
《红楼梦》第76回:“可怜你公公已死了二年多了!”姑:称丈夫的母亲。
旧时姑表兄妹间通婚是常事,所谓“还门亲”,因此称公婆为舅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