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人的师生情谊 《论语》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人的师生情谊——孔子与子路亲密无间(第一课时)教学

案例

《孔子与子路亲密无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阅读,理解并背诵此节内容

2、感受孔子与子路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

3、通过对话的方式,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习惯,从文本中寻找依据,概括信息、表达观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一、导入:

老师:孟子说人生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伟大的老师如果没有杰出的学生,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名师出高徒,高徒也出名师。孔子号称有三千学徒,高徒有72人(这些人都是当时的国际人才),良好的师徒关系意味着一种传承,对于师生都是一种幸福。我们今天,来学习《论语》分主题阅读第二章——动人的师生情谊。下面请同学们先朗读一遍。

二、学生朗读

三、老师抽背检测,使用《论语》分主题默写本默写部分语段

四、老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讨论自己在阅读这一章节时候遇到的问题,然后,我们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

五、学生质疑:

学生:孔子和子路之间的感情到底是怎样的?

老师:你们讨论的结果?

学生:我们觉得孔子和子路的关系应该不错。因为这一节里面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孔子要跑到海上去,跟着他的是子路,说明二人关系很好。但是,我们由觉得子路又老师被骂。特别是第七条孔子生病可能要去世了,子路担当治丧委员会的会长,准备给老师办一个浓重的商事,却遭到了老师的“痛骂”,这是子路对孔子好呀,孔子为何那么生气?

老师:同学们怎么看?

学生:我们觉得孔子和子路的关系是很好的。正因为关系好,老师才骂得多,骂得狠。俗话说,打是亲,骂是爱。

老师:这话说得不错,我们班被我骂得多的、骂得狠的同学,明白了吗?那是爱!很好!学生:我们也觉得关系不错。题目不是“孔子与子路,亲密无间”吗?那么这些内容都应该是说明二者关系很好的!

老师:善于从题目来看,学会提纲挈领,很好。

学生:孔子骂子路,一是二人关系确实很好,才能痛快地说。之前也听老师讲过子路的故事,子路这个人性格是比较直的。孔子呢又是一个很会因材施教的老师,加上二者关系好,孔子对子路的批评也就很直接了,毫不留情了。

老师:我们上学期学习了《智子疑邻》,这个寓言告诉我们说话要注意跟人的亲疏关系。亲疏关系不同,说话的方式就要有所不同,不然同样的话,最后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学生:孔子骂子路。确实是因为子路做错了。书本P21下面的解说已经说了。子路违反了礼制给孔子孔子治丧。这是孔子所反对的。

学生:为什么不行呢?孔子那么伟大,为什么不能厚葬呢?子路也是出于好心。

老师:你们怎么看?

学生:这是违礼的。“礼”规定了孔子没有那种身份不能厚葬。

学生:我觉得这有点拘泥,过于僵化,事情需要灵活处理。

学生:我同意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事情应该灵活处理。但是,既然制定了“礼”就要遵守,不然制定出来干嘛?

学生:那要是这个“礼”不合理呢?

学生:那可以去修改,“礼”难道不能修改吗?

老师:同学们争论得很激烈,各抒己见,非常好。我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孔子非常重视“礼”,颜回问仁,孔子给颜回的答案就是“克己复礼”。孔子认为周朝,周公制定的“礼”是非常完美的,孔子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就是因为“礼崩乐坏”大家都不遵守“礼”了。孔子非常想恢复“周礼”,“礼“是行“仁”的外在保证,“周礼”讲求的是规范,是“等差的规范”。孔子认为这个社会的人是有差别的,君王跟大臣不一样,大臣跟老百姓不一样,每种身份的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自己的使命。每个人都做好了自己身份的事,履行好了自己的责任。那么这个世界也就好了。当君王的做好君王,爱民;当大臣的做好大臣,忠心;老百姓做好自己的事,孝悌、朋友间信任,这个世界不就是美好了吗?而“礼”作为规范,相当于今天的法律、规章、制度制定出来是要人遵守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比无法可依更为严重。孔子自己推崇周礼,自己就以身作则,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我们要看到“周礼”是基于一定时代制定的,时代变化了,周围的条件变了,这样的制度必然有存在的问题。因此“礼”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但是怎样变化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今天,我们的法律是需要相关部门制定,“人民代表大会”来审核的,过去没有这个东西,时代的局限在那里,此外,那些“违礼”的人大多都不是想去改善“礼”而是去破坏,去图“私利”,孔子讲“礼”并非为个人,而是整个社会的和谐,由此也可以见像孔子这样的“君子”“仁者”和“小人”的区别。其实,中国的另一个文化源头《周易》里面就是要讲“变”,孔子也是讲要“变”的,当然,也有不变的,对于孔子根本不变的是“仁”,什么是“仁”,简单的说是“人生的正路”,追求,走在“人生的正路”上,这一点是不变的。从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坚持,如果从更广的角度看,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的“灵活”,随着《论语》的深入学习,我们会更加全面的了解孔子的思想,我们也可以看到,后来被近现代人呢批评的“儒家文化”很多都不是孔子的原本主张,在历史的长河中,太多东西走样,我们必须檫亮眼睛,思辨地去看到问题。其他组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学生:我们这组讨论,子路是一个很直爽的人。有时子路这么直率过了头,孔子为什么还这么喜爱他呢?

老师:能举个例子吗?

学生:例如第四则。孔子对颜渊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听到老师这样表扬颜回,不高兴了对孔子说:要是去打仗谁能够去?虽然,孔子也狠狠地骂了他,但是,从其他方面看,孔子还是很喜欢他的。例如子路弹琴不好,子路的同学就有点看不起

他了,孔子马上解释“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可以看出,孔子还是很维护子路的。

老师:例子找得不错,那大家觉得孔子为何喜欢子路呢?

学生:子路性格直爽,有话就说,不忸怩,这样的人内心是很坦诚的。

学生:子路有话明里说,不在背后乱说。这样的人可以交朋友。

学生:子路对孔子很忠心,孔子才说到海外去只有子路跟着去。

老师:大家交朋友都喜欢坦诚的人。人的感情基本原则是真诚,你对人真诚,人才能对你真诚。大家还喜欢有一个跟自己关系很铁的人,对自己很忠心,就像张飞之于刘备;李逵之于宋江。我们很多多人还喜欢很有侠客风范的人。子路年轻的时候,很有侠客的风范。《史记》是这样写的子路“冠雄鸡,,佩豭豚”这个打扮给人印象很深,我们对人的了解刚开始首先是从外貌开始的。今天,很多年轻人也把自己的外貌打扮得很新奇,以彰显个性,吸引关注(特别是异性的关注)。据说孔子看到了子路,觉得这个人不错,于是想收他为徒。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两位的见面,他们会说什么?

学生:年轻人,我是孔丘,跟我做徒弟吧,你会名扬天下的。

老师:开章明义,这个说法给了子路“诱惑”“好处”跟着我你会名扬天下。

学生:我觉得孔子不会这样说,孔子不会把名扬天下作为一种炫耀,一种交换的条件。

老师:那怎么说?

学生:子路,你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子,知道我为什么找你吗?你想想吧,有问题来找我。

学生:这种说法也一点不谦虚,不像孔子的话。

老师:这个说法称呼有点问题,大家看《论语》孔子怎么称呼子路的,一般说是“由”当然,初次见面,直接叫名字更正常,但是,孔子会自己说我是孔子吗?孔子怎么称呼自己的?学生:孔丘。

老师:子是古时对男子的尊称,人自己不这样说,我是孔子,我是老子,我是孙子……

现在,我们再看看孔子与子路的对话。子路看见孔子,我们可以想象以子路的性格一开始对孔子应该是不太感冒的,《孔子家语》这样记录他们见面的(出示电子板书)“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好长剑。”子曰:“以子之能,加之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子曰:“括而羽之,镞而厉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

孔子见到子路先对子路提出一番赞扬““以子之能,加之学,岂可及乎?””,我们老师也经常这样激励学生:某某以你的能力,只要好好学差不多可以拿个诺贝尔什么奖,不然就只有买个诺贝尔瓷砖了。(学生笑)

但是,子路不买账,子路说学习有什么用?孔子继续诱导,但是子路还是不买账,说““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这句话什么意思,子路怎么说到南山的竹子了?

学生:我觉得这是一个比喻,子路把自己比喻成南山的竹子,可以射穿犀牛皮,自己很厉害,不用跟孔子学习。

老师:很好。你看,我们说子路性格直爽,做事可能不太细腻。但是,你看他跟孔子说的话,很有意思,都不直接说,要用个比喻的说法。我们说文化人说话都要含蓄一点,特别是写作,不要太直白,当然也不要太含蓄,说了半天人家听不懂你的意思。孔子的对招也很厉害。你说你是南山的好竹子,可以用来做箭,射穿犀牛皮,要是你把竹子的尾部安上羽毛,不是可以射得更远吗?子路还是很聪明的,听懂了孔子的话,于是拜师于孔子。《史记》中,还有一句话说子路“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怎么陵暴的,怎么诱的,没有具体讲。有故事这么说:说子路遇见老虎,子路空说抓住老虎的尾巴,最后打死了老虎。子路很得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