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德育模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 集体教育模式
一、理论依据 1. 集体不是一般集体,而是具有四个共
同点的“精神共同体” 2. 集体的功能及其构成 3. 集体发展的阶段 4. 集体的培育
第六节 集体教育模式
二、基本框架
1. 从个体与集体、个性与群性的辩证角度开展道德教 育,善于利用群体的力量来教育学生,利用个体来教 育集体,实现集体与个体间的交互影响
判断 3. 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基本方法是“道德两难
问题讨论法”和“公证团体法法”
第一节 认知性德育模式
二、基本框架 科尔伯格提出学校道德教育思路:“道德
活动——道德判断推理——道德认识”
1. 从学生现有道德认知水平出发 2. 激起学生内在的道德认知冲突 3. 阶段性地实施道德教育
第一节 认知性德育模式
(三)行为践履模式
行为践履模式的基本精神就是尊重学生 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更多的参与、活动 和实际锻炼中养成道德习惯,以此促进 思想道德品质的全面提高。
(四)心理辅导模式
心理辅导模式就是在了解和研究学生的 心理特点、问题及其成因的前提下,用 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自 己,帮助学生确立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 生活目标,提高心理素质,使他们能较 好地适应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
德育模式:是从一定的德育理论出发,以某类 德育活动形态为原型,在对相关德育实践的策 略、思路、方法等进行整合、加工、组织的基 础上形成的一种德育活动范型或操作样式。换 言之,德育模式是一种简约化、范型化了的, 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典范性的德育实践样态, 又是一定德育理念的操作化、物质化形态。
德育模式概述
行为人” 3. 面向社会行动的德育必须坚持“被管理者同意”的
原则
第五节 社会行动模式
二、基本框架 1. 公民德育的重点不是道德知识,、道德技能的接
受,而是现实地参与改变社会的行动过程,培养 公民的社会行动能力是学校德育的重点 2. 社会行动过程与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具有同步性, 二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是一个密切统一的过程 3. 社会行动德育模式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它培养 学生的实际社会行为能力,增强学校德育的社会 使命感
2. 重视道德体验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3.道德教育的重点是增强学生的人际意识,培养自
我与他人之间的关联性
第二节 体谅模式
三、实践策略
集中体现在麦克菲尔等人开展的生命线课程实践中。
第二节 体谅模式
四、简要评述
1. 优点 ---强调把德育活动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强调在生
活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会关心,重视对学生道德体验、 道德动机的培养等,这些都是其他德育模式难以相 比的 ---此模式的课程联系实际、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注 重实效、可操作性强。 2. 弱点:理论基础不够系统,在同一理论内部存在
着人本主义与行为主义的冲突,部分观点有一定
第三节 关怀模式
代表人物:吉利根、诺丁思等人 一、理论依据
关怀伦理学
第三节 关怀模式
二、基本框架
1.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心意识和能力,教会 他们学会关心
2. 重视道德体验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德育的内 容是进行关心主题的教学
3. 实施德育的三个重要支撑点是:社会、学校、家 庭
复习思考题
1.认知性德育模式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在实践中,科尔伯格是如何实施这一德 育模式的?
2.结合当前社会实际,谈谈社会行动模 式对于改造社会来说具有哪些积极意义?
3.集体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如 何实施这一德育模式?
第二节 体谅模式
代表人物:麦克菲尔等人 一、理论依据
1. 学校德育的基本职责是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 需要
2. 关心、体谅是现代人必备的道德品质,道德教育 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人、体谅人
3. 教师的表率和环境的熏陶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 体谅模式
二、基本框架
1. 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相互关爱的 人际关系
三、实施策略
1. 道德两难问题法 2. 公正团体法
第一节 认知性德育模式
四、简要评述
值得肯定的: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推动道德教育模 式的科学化、理性化产生了重要作用。
局限性: ---把道德发展单纯地理解为道德认识、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忽 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的同步培养,无视道德发展的 整体性特征,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 ---有明显的过度理性化倾向,把公正、良心、守法等品质视为 “高级的”、“超习俗的”道德水平,抹杀了人性中的那些更让人值 得敬重的非理性品性,如善良、同情、关怀等,并且假定只有成 人才能达到这一水平,这就导致了“年龄歧视论”的发生。
(二)情感体验模式
情感体验模式指的是让学生在各种实践和活动 中,通过以体验为核心的情感经验积累,使认 知和情感相协调,改造和重新获得一定的道德 经验,并内化为个体稳定的道德信念和形成相 应的行为方式。强调道德教育中的情感因素, 并不意味着忽视或否定认知的作用,而是在承 认认知和情感辩证统一发展的前提下,充分估 计并应用情感的作用,促进个体人格的健全发 展。
1. 反对形形色色的价值观灌输,要求学生根据社会 现实的需要确立自己的价值观
2. 推崇相对主义的道德发展观 3.为教师提供了一整套具有显著地可操作性和实效
性的德育范例
第四节 价值澄清模式
三、实践策略
1. 澄清反应 2. 价值单方法
第四节 价值澄清模式
四、简要评述
1. 优点 2. 弱点
三、实践策略 1. 平行影响原则 2. 前景教育 3. 尊重信任与纪律要求相结合
第六节 集体教育模式
四、简要评述 1.积极意义 2.不足之处
补充:当代中国的主要德育模式
(一)价值观导向模式 (二)情感体验模式 (三)行为践履模式 (四)心理辅导模式
(一)价值观导向模式
价值观导向模式,主要是针对中学生提 出的,指的是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引导 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不同的价值取向, 使之能够在不同环境、不同评价中作出 正确选择,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第五节 社会行动模式
一、理论依据 二、基本框架 三、实践策略 四、简要评述
第五节 社会行动模式
代表人物:美国的弗雷德·纽曼 代表作:《公民行动教育:对中学课程的要求》、
《公民行动教育技巧》等
第五节 社会行动模式
一、理论依据 1. 道德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影响环境能力”,
即社会行动能力 2.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环境能力感的“道德
第三节 关怀模式
三、实践策略
1. 榜样 2. 实践 3. 对话
第三节 关怀模式
四、简要评述
1. 优点 p227 2. 弱点
第四节 价值澄清模式
价值澄清模式:是一种尊重学生自由选择价 值管的权利,以培养学生对价值观的反省能 力、选择能力为重点的德育模式。
代表人物:拉斯思、西蒙、哈明等人 代表作:《价值与教学》
第七章 德育模式
本章内容
第一节 认知性德育模式 第二节 体谅模式 第三节 关怀模式 第四节 价值澄清模式 第五节 社会行动模式 第六节 集体教育模式
学习目标
1. 理解德育模式的概念及其特点 2. 了解常用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框架 3. 学会综合运用各种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概述
模式:一般认为,模式是指人们对某类 活动过程甲乙程式化处置之后形成的一 种定型化的活动形式和操作样式。简言 之,它就是一类活动所共有的一种形式 结构。
模式的意义:能为同类活动提供一种普 适化的操作流程和活动结构形式。
德育模式概述
前人对德育模式的研究成果中,比较典型的是: 美国学者哈什和我国学者程建平的观点。
第四节 价值澄清模式
一、理论依据
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都会按照自己的价值 观行事
2. 价值澄清过程包括四个因素:生活的中心、对现 实的认可、鼓励进一步思考和培养个人能力
3. 价值观教育是方法的教育而非内容的教育,“如 何获得价值”比“获得怎样的价值”更重要
第四节 价值澄清wenku.baidu.com式
二、基本框架
2.以纪律要求、信任尊重、平行影响、前景教育、适 度的处罚等为手段来开展道德教育,把学校德育建立 在对人性的崭新理解之上,体现出对人性的尊重和关 注,并创造出一系列行之有效、人性化的集体教育方 法
3.在坚实的德育实践基础上,按照自下而上的思路来 建构德育模式,其可行性和实用性明显
第六节 集体教育模式
第五节 社会行动模式
三、实践策略 1. 开设社区问题课程 2. 开设社区参与计划
第五节 社会行动模式
四、简要评述 1. 优点 2. 不足
第六节 集体教育模式
代表人物: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马卡 连柯等人
代表作: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 《培养集体的方法》、《给教师的一百条建 议》
德育模式的主要功能:它贯通了德育理论与德
育实践,有助于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之间 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循坏。
第一节 认知性德育模式
一、理论依据 二、基本框架 三、实践策略 四、简要评述
第一节 认知性德育模式
创始人:科尔伯格、皮亚杰等 一、理论依据
1.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 2. 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是让学生参与道德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