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地质灾害备课教案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地理教案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危害。
2.培养学生分析地质灾害的能力,提高防御地质灾害的意识。
3.引导学生关注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危害。
2.难点: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及自救互救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吗?(2)学生回答:洪水、干旱、地震、台风等。
2.讲解地质灾害的类型(1)展示地质灾害类型图片,引导学生识别。
(2)讲解地质灾害的类型: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3)分析各类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3.讲解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1)地震防御措施:a.建筑抗震设计;b.地震预警系统;c.地震应急演练;d.宣传地震知识,提高群众防震意识。
(2)泥石流、滑坡、崩塌防御措施:a.治理水土流失,保持地表植被;b.合理规划人类活动,避免过度开发;c.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d.宣传地质灾害防御知识,提高群众防范意识。
4.自救互救方法(1)地震自救互救方法:a.遇到地震时,保持冷静,迅速寻找安全地带;b.利用身边物品保护头部,避免被砸伤;c.在废墟中寻找生存空间,保持呼吸通畅;d.帮助身边受伤的人员,共同度过难关。
(2)泥石流、滑坡、崩塌自救互救方法:a.遇到泥石流、滑坡、崩塌时,迅速向安全地带撤离;b.利用身边物品保护头部,避免被砸伤;c.帮助身边受伤的人员,共同度过难关。
5.课堂小结(2)强调地质灾害防御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6.课后作业(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近年来发生的重大地质灾害,分析其成因及危害。
(2)结合所学内容,为自己和家人制定一份地质灾害防御方案。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让学生对地质灾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安全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质灾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预防地质灾害安全课教案

预防地质灾难平安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生命的珍贵,驾驭有关的预防地质灾难的平安学问,增加学生平安意识。
2、以“增加地质灾难防范意识,提高自我爱护实力”为指导方针,切实加强平安教化与管理,确保学生平安。
3、通过学习有关平安学问,使学生树立自护、自救观念,形成自护、自救的意识,使学生平安、健康成长。
【教学重难点】依据地质灾难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学会自救自护。
能学会实行主动有效的措施,尽量的削减损害。
【教学打算】搜集相关资料、视频、图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什么是地质灾难?2.生活中都有哪些地质灾难?学生探讨、沟通。
如:地震、大风、雷雨、洪水、滑坡、泥石流等。
二、发生这些地质灾难时应当怎么做?1.发生地震应当怎么办?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当时学生正在学校上课,突如其来的地震让许很多多的学生和老师葬身于瓦砾之中。
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瞬间消逝,一朵朵正打算怒放的鲜花在瞬间被摧毁。
地震是无法预料的,但是只要我们能多了解一些关于地震的学问和多学点自救的方法,我们是可以降低地震带给我们的损害的。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再探讨发生地震时怎么办?(1)观看视频,探讨沟通。
(2)小结:①不惊惶失措,不要去阳台或窗下躲避,不要拥向楼梯。
②要快速躲在桌、柜、床等家具下面或小房间里。
③在学校要听从老师指挥,平安疏散。
模拟演示。
④地震来临——送你防震自救口诀a.高层楼撤下,电梯不行搭。
b.平房避震有讲究,是跑是留两可求,因地制宜做决断,错过时机诸事休。
c.次生灾难危害大,须要尽量预防它,电源燃气是隐患,震时刚好关上闸。
d.强震颠簸站立难,就近躲避最明见,床下桌下小开间,伏而待定保平安。
e.震时火灾易发生,伏在地上要冷静,沾湿毛巾口鼻捂,弯腰匍匐逆风行。
2.当大风来临时应当怎么办?(1)在我们这个地方一到夏天,常常会遇到刮大风,请同学们观看短片并联系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大风,探讨一下当大风来临的时候,我们应当怎么做?(2)学生分组探讨。
地质灾害会防范教案

地质灾害会防范教案【篇一:防地质灾害教案】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安全教案《防地质灾害》小一班一、活动目标:1.了解地震、防汛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 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学生面临地震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5. 强化学生的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减灾意识。
二、活动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1)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比较、归纳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形成综合分析总是的能力。
(2)地质灾害的防御。
2.难点: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3.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片及录像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1. 投影片:地震构造示意图;“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2. 景观图片:地震后的废墟3. 录像:《地震》、《洪水来临》四、活动过程:(一)明确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震、洪水的危害,并培养运用旧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地震防御措施的讨论,增强学生临灾的应变能力。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关于地质灾害的概念可与前面学过的气象灾害作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出气象灾害是由于大气运动造成的,而地质灾害则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即它们是内力和外力作用形成的。
2.关于地震[播放录像]《地震》[投影片]地震构造示意图。
[提问,启发讨论](1)什么是地震?它是怎样产生的?(2)什么是震源、震中和震中距?(3)地震的大小用什么来表示?“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
[提问]指出世界两大地震带分布在哪里?与我国的关系如何?学生回答。
[提示]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景观图]地震后的废墟。
[展示资料]地震所造成的损失。
[归纳]地震是一种最严重的地质灾害。
[教师引导讨论]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在了解到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以及危害的基础上,也初步掌握了部分防御灾害的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主题班会教案

地质灾害防治主题班会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1. 主题:地质灾害防治2. 年级:八年级3. 学科:地理4. 课时:1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9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种类及危害。
2. 培养学生掌握地质灾害的预防与应对措施。
3. 提高学生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质灾害的种类、危害及预防措施。
2. 难点:地质灾害的应对方法及自我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质灾害实例图片和视频。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高互动性。
3.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巩固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地质灾害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1.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地质灾害吗?它有哪些危害?2. 知识讲解2.1 讲解地质灾害的定义、种类和危害。
2.2 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引导学生思考。
3. 案例分析3.1 展示地质灾害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危害。
3.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如何预防地质灾害。
4. 互动环节4.1 提问:你们认为如何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4.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进行互动讨论。
5. 总结与反思5.1 总结地质灾害的预防与应对措施。
5.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意识。
6. 布置作业6.1 让学生收集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6.2 编写一篇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的短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地质灾害防治教育基地,加深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了解。
2.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价他们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评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
2.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防地质灾害教案范文

防地质灾害教案范文教案:防地质灾害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
3.掌握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
二、教学重点1.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地质灾害的成因。
3.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
三、教学难点1.地质灾害的成因。
2.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
四、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和情景模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预防措施。
2.论述教学法: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掌握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五、教学准备1.PPT,教学案例。
六、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和例子。
2.理论讲解(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如泥石流、地震、滑坡等。
通过PPT和讲解,让学生对各类地质灾害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讲解地质灾害的成因(20分钟)教师通过案例和实际图像,讲解各类地质灾害的成因,如雨水侵蚀导致山体崩塌、地震引发岩层滑坡等。
引导学生思考地质灾害是如何产生的。
4.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30分钟)a.学生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地质灾害,讨论该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
b.学生展示并讨论各自组选定的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教师进行总结和讲解,补充不足。
c.教师通过案例和图像,再次强调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
5.总结讲评(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七、课堂作业1.要求学生写一篇500字以上的作文,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提出自己对地质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的建议。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了解了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预防措施。
通过案例和图像的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防范的重要性。
但在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后可以在教学中增加实例讨论和情景模拟的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防地质灾害安全教育教案

防地质灾害安全教育教案防地质灾害安全教育教案一、目标:通过研究,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防灾减灾知识。
二、内容简介:1.“防灾减灾日”的意义: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自今年起,国务院确定每年的5月12日为“防灾减灾日”。
设立这个日子的目的是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2.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几种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洪涝及其它灾害、大风灾害、热带气旋灾害、冰雹灾害、海洋灾害等。
3.常见灾害及预防自救自护常识:1)地震的自救常识:在地震发生时,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决策。
如果住的是平房,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在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
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
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
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2)其他灾害的预防自救自护常识:在面对洪涝灾害时,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避免到易涝区域,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在面对大风灾害时,要注意固定门窗,及时撤离危险区域,保持通讯畅通。
在面对热带气旋灾害时,要及时关注气象预报,做好防护措施。
在面对冰雹灾害时,要及时躲避,保护好头部。
在面对海洋灾害时,要及时撤离危险区域,远离海岸线。
三、活动过程:通过讲解防灾减灾日的意义,让学生了解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接着,介绍我国影响最大的几种自然灾害,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灾害的特点和防范措施。
最后,详细讲解常见灾害的预防自救自护常识,让学生掌握应对各种灾害的方法和技巧。
在地震后被埋压时,要保持冷静并尽力自救。
防地质灾害安全教育教案

防地质灾害安全教育教案防地质灾害安全教育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演习,训练幼儿在地震的状况下根据幼儿园的环境有序地通过安全疏散通道。
2、引导幼儿知道发生地震时应该如何应变,掌握好躲、爬、钻、跑的技能,提高身体运动质素。
3、培养幼儿互相关心的情感,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1、课件《地震发生时,该如何应变》;发生地震的影片一张;桌子、椅子、脸盆、床、锅炉、衣柜等。
2、了解地震中自救的基本常识。
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请幼儿闭着眼睛听音乐,让幼儿感受地震时天崩地裂的感觉。
教师观察幼儿的表情。
听完音乐提问:音乐表现的是什么事情?(地震时的声音)幼儿听了音乐以后有什么感觉?(害怕、担心)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见识和感受。
那地震来了我们要怎么办?二、基本部分1、围绕影片与幼儿展开讨论:(1)刚才的故事里有哪些人物?发生在什么时候、地点?(2)发生什么事情啦(地震)?发生地震的时候,是什么感觉?(3)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2、老师小结地震的可怕性,讲解会发生地震的原因。
3、提问幼儿发生地震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开发幼儿的思维和想像能力。
4、观看课件《发生地震时,该如何应变》。
5、围绕课件内容与幼儿展开讨论:(1)发生地震时,故事里面的曾美丽、小帅哥他们是怎么逃生的?(2)我们还可以有其他的逃生方法吗?6、教师小结发生地震时该如何应变。
(1)地震发生时,千万不要惊慌,要镇静。
(2)赶快跑到空旷的地方。
(3)如果你在家里的时候,要赶快把煤气、电、水龙头等关掉,然后把脸盘或是锅等东西罩在自己头上,或者跑到桌子、椅子、床底下躲起来,以免被天花板上的掉灯或其他东西掉下来砸伤自己。
(4)不可以躲在招牌处或玻璃处,以免它们掉下来摔伤你。
(5)如果在车上,要赶快把车熄火,停靠在空旷的地方,走出车外。
三、结束部分1、幼儿进行地震逃生演习。
(1)场地布置:摆放好桌子、椅子、床、衣柜、脸盘、锅炉等;安排一些幼儿坐在车子上。
(2)引导孩子们要注意别惊慌,要注意掌握躲、闪、钻、爬的技能,别撞倒别人,要互相关心同伴是否脱离危险,互相扶持。
预防地质灾害教案

预防地质灾害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定义、类型及成因。
2.培养学生预防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应对地质灾害的自救互救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及预防措施。
2.难点:地质灾害的预警与自救互救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地质灾害案例,引发学生对地质灾害的关注。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质灾害有哪些类型?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如何预防?(二)新课教学1.讲解地质灾害的定义、类型及成因a.地质灾害的定义:因地质现象或人类活动引发的灾害。
b.地质灾害的类型: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c.地质灾害的成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分析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a.自然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预防措施:加强地质监测、预警预报,合理规划城市建设,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等。
b.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预防措施:减少不合理的工程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等。
3.案例分析a.选取近年来发生的典型地质灾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成因、预防措施及应对方法。
b.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案例进行分析,汇报分析结果。
4.预警与自救互救方法a.讲解地质灾害预警信号的含义及应对措施。
b.讲解地质灾害发生时的自救互救方法,如:如何快速逃生、如何进行心肺复苏等。
(三)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地质灾害,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四)课后作业1.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的短文。
2.收集地质灾害案例,分析其成因、预防措施及应对方法。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地质灾害的定义、类型、成因及预防措施,让学生了解了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了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在预警与自救互救方法的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自救互救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案例分析时,对成因及预防措施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重难点补充: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吗?”学生回答:“是因为地壳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四年级
2017-3-20
清镇市新店镇化龙小学
四年级防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增强学生面临地震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强化学生的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减灾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比较、归纳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形成综合分析总是的能力。
(2)地质灾害的防御。
2.难点
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3.解决方法
充分利用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片及录像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地震构造示意图;“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火山构造示意图;“我国地震和泥石流的分布”图。
景观图片:地震后的废墟;火山喷发的景观;滑坡及泥石流景观。
录像:《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发生过程》。
五、学生活动设计
1.通过看录像、读图及观察景观图,使学生了解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2.通过讨论分析认识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和如何防御地质灾害。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并培养运用旧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地震防御措施的讨论,增强学生临灾的应变能力。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关于地质灾害的概念
可与前面学过的气象灾害作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出气象灾害是由于大气运动造成的,而地质灾害则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即它们是内力和外力作用形成的。
2.关于地震
[播放录像]《地震》
[投影片]地震构造示意图。
[提问,启发讨论](1)什么是地震?它是怎样产生的?
(2)什么是震源、震中和震中距?
(3)地震的大小用什么来表示?
[投影片]“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
[提问]指出世界两大地震带分布在哪里?与我国的关系如何?学生回答。
[提示]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景观图]地震后的废墟。
[展示资料]地震所造成的损失。
[归纳]地震是一种最严重的地质灾害。
3.关于火山喷发
[景观图]火山喷发。
了解火山喷发的现象。
[播放录像]《发山喷发》
[教师提示]带着以下问题观看录像片。
(1)片中流动的红色物体是什么?
(2)覆盖在建筑物上的灰黑色的物质是什么?
(3)这些物质来自何处?
(4)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
[投影片]火山构造示意图。
[提问](1)简述火山的构造;(2)说明火山与火山喷发的区别。
学生回答。
[提问复习旧知识]
(1)火山按其活动情况可分为哪三类?(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
(2)我国各类火山的分布如何?(我国的活火山主要分布在台湾和新疆境内,他们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黑龙江的五大连池是休眠火山,他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山西的死火山群,在人类历史以来没有重新喷发过。
)
[提问]火山喷发会带来哪些灾害?会不会对人类活动产生有利的影响?
学生集体讨论、发言。
[提示]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就是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的;在印度尼西亚人们愿意在火山周围进行农业生产,因为火山喷发后的土壤变得比较肥沃。
4.关于滑坡和泥石流
[提问,引导讨论]带着以下问题看书第134页—第135页及录像片(1)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哪些地方?
(2)它们主要是由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
(3)滑坡和泥石流在哪些条件下容易发生?
(4)区分滑坡和泥石流发生过程的异同。
[播放录像]《泥石流发生过程》。
[景观图片]滑坡、泥石流。
学生就近分组进行讨论。
[教师归纳]
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地表起伏较大的地区,如山区。
在地表植被差及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它们容易发生。
它们发生过程的相同点表现在:主要是重力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人类活动可诱其发生。
两者的不同处表现在: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形成泥石流必须有水的参与。
5.关于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投影片]“中国地震和泥石流分布”图。
[提问]我国泥石流与地震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分布地区大体一致。
)[提问]学生就近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泥石流与地震的分布地区大体一致是怎样形成的?
(2)以上四种地质灾害之间相互有什么联系?
(3)地质灾害还会引发其他自然灾害吗?
(4)人类的哪些活动可以诱发什么地质灾害?
学生集体讨论、回答。
6.关于地质灾害的防御
[教师提问,引发讨论]人类一些不合理的活动会诱发地质灾害,而人类也不会被动的接受灾害带来的损失。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将损失降低?
学生就近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每组派出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防御地质灾害主要应做三项工作:
(1)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监测、预警系统;
(2)加强管理,健全减灾工作的法规;
(3)实施预防措施(具体措施可启发学生多提出一些)。
[教师引导讨论]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在了解到四种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以及危害的基础上,也初步掌握了部分防御灾害的措施。
在我们的家乡—北京,应重点防御哪种地质灾害?如果发生地震,我们如何做才能保护自己?
学生集体讨论。
[教师归纳]在不同场合中有不同的做法,如在学校、在家里、在公共场合等,结合实际进行防震教育。
(三)总结扩展
陆地环境所产生的给人类活动带来不利影响的一些现象,我们统称为地质灾害。
这些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等,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而地质作用过程一般极其缓慢,并且由量变到质变。
即使地质灾害这些突发现象,也是经过长期能量积累后突变的。
各种地质作用过程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我们认识自然,掌握其发展规律,就能利用其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为人类造福。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预报工作在世界上还是比较先进的,但是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七、板书设计
第八节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一、地质灾害
二、主要地质灾害
(一)地震
1.地震的发生
2.地震的构造
3.震级
4.世界地震的分布
(二)火山喷发
1.火山喷发的发生
2.火山的构造
3.火山的分类
4.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三)滑坡和泥石流
三、地震灾害的关联性(用→表示可能)
四、地质灾害的防御
1.科学研究,预报准确。
2.加强管理,制定法制,宣传教育。
3.预防措施:工程建设,植物造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