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御赐归老青田诏_看朱元璋与刘基的君臣关系

合集下载

刘基文化

刘基文化

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谥文成,温州文成县南田(旧属青田县)人。

故时人称他刘青田。

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

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

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受邀出山,施展抱负刘基出生在浙江处州府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一个诗书世家里。

他虚心好学,才智出众,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年轻时就在家乡出了名。

大家都说他有魏徵、诸葛孔明之才。

公元1333年,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在家闲居三年后,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

作为天子门生,他还是无比感激元朝皇帝赐给自己这一施展才华的机会,以实现自幼立下的宏图大志。

所以他一出仕就抱定要用自己的全部才华和忠诚去干一番大事业的决心。

县丞虽然是个辅佐县令的小官,刘基却并没有因为位卑职微而敷衍塞责。

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

元朝末年,官府衙门受贿成风。

刘基清正廉洁反受同僚们的嫉恨和排挤。

尤其是刘基得罪了蒙古族官员,使他们对其更不能容,群起攻击,造谣毁谤。

刘基秉性耿直,决不随波逐流。

他看到在这种环境中自己很难有所作为了,于是毅然投劾辞职,回归青田老家,闭门读书。

(廉正,自律)朱元璋只得派江南名士、处州路总管孙炎前往青田邀请。

看到元王朝的不可救药,体会到朱元璋的诚意及群雄中只有朱元璋成得了气候的事实,刘基终于决定应聘出山、辅佐朱元璋建立大业。

于是他打点行装,由青田赶往金陵。

刘基一到金陵,朱元璋马上亲自接见,接着以谦恭的态度向刘基请教灭元兴邦、统一宇内的策略。

刘基当即呈上早已构思拟就的时务十八策,详细分析形势,列叙各项谋略方策。

朱元璋听毕大喜过望,直恨相见太晚,立即命令有司建造礼贤馆,以上宾之礼奉待刘基,并将他安排在身边,参与机密要事的谋议。

用而疑之—明太祖赐刘基八道诏书(DOC)

用而疑之—明太祖赐刘基八道诏书(DOC)

用而疑之—明太祖賜劉基八道詔書主題思想剖析來源:《劉基與劉基文化研究》作者:林金樹摘要:本文比較全面地分析了八道詔書的時代背景、主要內容及其相互聯系,認為用而疑之是貫穿其中的中心議題和核心思想。

並從各個方面重點討論了造成劉基“爵不稱德,賞不酬勞”與被奪祿的根本原因。

關鍵詞:明朝朱元璋劉基詔書作者簡介:林金樹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劉基(1311——1375年),明朝開國第一謀臣,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前後,曾賜給劉基八道詔書,概述了當時的形勢、劉基的貢獻。

同時,也隱隱約約地透露出他與劉基之間微妙的君臣關系。

本文將就這八道詔書的主題思想、及其主要表現與原因試做分析。

借以進一步了解劉基的個人魅力、明太祖的疑忌心理,以及君主專制時代朝廷高層政治鬥爭的本質特征。

全文分為三個部分:先是,八道詔書的背景與內容勾勒。

爾後,就其中兩道分別進行重點研討。

不妥之處,敬希指正。

一、八道詔書一個主題查繼佐《罪惟錄》說:“永樂二年,青田民劉貊,系璟子,進高皇帝所賜先誠意手詔八道”[1]。

明太祖賜劉基手詔,起自元朝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八月,止於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

其中,明朝建國以前兩道,建國以後六道。

這八道詔書,依時間次序為:《禦制慰書》;《禦名書》;《禦史中丞誥》(《皇明詔令》題為《命劉基禦史中丞敕》);《禦寶詔書》(《皇明詔令》題為《詔禦史中丞劉基赴京書》);《宏文館學士誥》(《皇明詔令》題為《加劉基以禦史中丞兼崇文館學士旨》);《誠意伯誥》(《皇明詔令》題為《加封劉基誠意伯制》);《皇帝手書》;《禦賜歸老青田昭書》(《皇明詔令》題為《諭誠意伯還鄉敕》、《明太祖禦制文集》題為《賜誠意伯劉基還鄉》[2]。

預知這些詔書的主題思想及其相互聯系,必須明白其時間背景與內容。

為此,先作如下解題。

1、《禦制慰書》: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閏三月,朱元璋起兵。

至正二十年三月,劉基受聘至南京,輔佐朱元璋打天下。

明史刘基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刘基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刘伯温传原文及翻译原文:刘基,字伯温,青田人。

曾祖濠,仕宋为翰林掌书。

宋亡,邑子林融倡义旅。

事败,元遣使簿录其党,多连染。

使道宿濠家,濠醉使者而焚其庐,籍悉毁。

使者计无所出,乃为更其籍,连染者皆得免。

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爚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

”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

行省辟之,谢去。

起为江浙儒学副提举,论御史失职,为台臣所阻,再投劾归。

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参考译文: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

曾祖是刘濠,曾任宋朝翰林掌书。

宋朝灭亡后,同乡的林融召集义军(反元复宋)。

起义失败后,元朝派使者到青田登记林融的同党,牵连众多。

使者半路寄宿在刘濠家,刘濠灌醉使者烧毁房屋,名册全被烧毁。

使者没有办法,于是更换了名册,很多人免受牵连。

刘基自幼聪明过人,他的老师郑复初对他父亲刘爚说:“您祖上德泽深厚,这个孩子必将光大门楣”。

元朝至顺年间,刘基考中进士,出任江西高安县丞,有清廉正直的名声。

江西行省大臣征召刘基当属下官员,刘基(与幕僚商议事情时意见不合,参考黄纪善《诚意伯刘公行状》)辞官而去。

(后来)刘基被起用为江浙儒学副提举,检举监察御史失职,得不到御史台大臣支持,再次辞官归家。

刘基博通经史,没有不看的书籍,尤其精通天文历法。

西蜀赵天泽在评论江左人物时,把刘基排在第一位,认为他与诸葛孔明是一类人。

方国珍起海上,掠郡县,有司不能制。

行省复辟基为元帅府都事。

基议筑庆元诸城以逼贼,国珍气沮。

及左丞帖里帖木儿招谕国珍,基言方氏兄弟首乱,不诛无以惩后。

国珍惧,厚赂基。

基不受。

国珍乃使人浮海至京,贿用事者。

遂诏抚国珍,授以官,而责基擅威福,羁管绍兴,方氏遂愈横。

亡何,山寇蜂起,行省复辟基剿捕,与行院判石抹宜孙守处州。

经略使李国凤上其功,执政以方氏故抑之,授总管府判,不与兵事。

基遂弃官还青田,著《郁离子》以见志。

时避方氏者争依基,基稍为部署,寇不敢犯。

刘基(13111375)

刘基(13111375)

刘基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县南田武阳(今文成县)人。

17岁从师郑复初在石门洞读书,元至顺四年(1333)进士。

初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府都事、处州总管府判等职。

曾主持在丽水县城厦河门至大水门之间,筑以块石砌成灌注铁汁的铁坝工程,为乡民造福。

至正十八年(1358)因不得志愤然辞官,归青田隐居,著《郁离子》2卷。

为抗方国珍兄弟起事相扰,组织地方武装自卫乡里。

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军攻占金华、处州后,闻刘基名,先以厚礼聘请,不就;后由处州总管孙炎固请,才应召出山。

至应天(今南京)向朱元璋陈《时务十八策》,论取天下之策,深得朱元璋欢心,筑礼贤馆相待,称为“老先生”、“吾子房也”。

从此常侍朱元璋侧,主持军务。

面对陈友谅、张士诚两大劲敌,朱元璋征询讨伐之计。

刘基提出:“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

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

”朱元璋欣然采纳。

是年六月,陈友谅率精兵30万,战船5000艘,攻陷太平,直逼南京。

当时南京守军仅10万余,诸将中有主献城投降的,有主撤到钟山的,有主出击决一雌雄的,唯刘基张目不言。

朱元璋请刘基至密室计议,刘基说:“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又说:“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

”朱元璋纳其计,大败陈友谅。

不久,陈友谅引兵复陷安庆,朱元璋亲自率军围攻安庆,鏖战不下,刘基建议先进军江州,直捣陈友谅老巢。

果然江州一举而下,陈友谅拖妻带子逃往武昌,龙兴路(今南昌)守将胡美率部投降,江西诸郡纷纷归附,安庆也相继攻克。

二十三年(1363)七月,陈友谅与朱元璋决战于鄱阳湖,相持三月未决胜负,刘基提议调军控制湖口,终获全胜,友谅战死。

接着,朱元璋按刘基的战略部署,东取张士诚,南征方国珍,北伐中原,成就帝业。

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称帝,授官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朱元璋给刘伯温的最后一封诏书,竟流露出了那么一点温情

朱元璋给刘伯温的最后一封诏书,竟流露出了那么一点温情

朱元璋给刘伯温的最后一封诏书,竟流露出了那么一点温情刘基刘伯温被朱元璋称为“吾子房”,明武宗更是称他是“开国文臣第一,渡江策士无双”。

而作为“学为帝师,才称王佐”的开国功臣,刘基在明朝建国后并不得志。

为何会如此境遇呢?明洪武八年,朱元璋的“一道诏书”——《御赐归老青田诏》,能让我们看出两人的君臣关系到底如何。

仕元是朱元璋和刘基都解不开的心结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刘基是早熟的天才,“少有英名,海内闻之”(《御赐归老青田诏》,以下出处以《诏》代替)。

他12岁中秀才,14岁“既领《春秋》大义”,22岁中进士。

他从至元二年(1336年)出仕江西高安县丞,期间四仕四辞,历仕元朝20多年。

刘基虽有经济天下之心,但在元朝是郁郁不得志的,想做忠臣而不得,在他身上或多或少是有“遗民”思想的。

刘基不仅在元朝做过官,他还和朱元璋对抗过。

“朕亲帅六军下双溪而有浙左,独尔栝苍未附,惟知名耳”(《诏》)。

至正十八年十月,朱元璋因胡大海围攻婺州不克,亲率十万大军由应天府南下,亲自指挥攻克了婺州。

而此时的刘基正在处州守将石抹宜孙幕下,参与谋划守处州。

从朱元璋攻打金华始,处州的元军就投入了对朱元璋部队的作战。

此时朱元璋已经招揽了浙东的宋濂等一批人才,对于“海内闻之”的刘基竟然组织军队抵抗的做法,自是大为恼火,谓之为“白面书生,不知时务”(《诏》)。

对刘基的“不识抬举”,朱元璋一直耿耿于怀。

“不久而栝苍附,朕已还京”(《诏》)。

朱元璋回应天后,孙炎任处州总制,刘基归隐在家。

孙炎多次邀请刘基出山,刘基屡辞不就,其最主要原因是他“自以仕元,耻为他人用”。

仕元,一直是刘基的政治包袱,也是他一直没解开的心结。

而作为雄猜之主的朱元璋,对这样一个有历史问题的当朝重臣,自是放心不下。

北方尚未荡平,朱元璋就下令“凡北方捷至,尝仕元者不许称贺”(《明实录.太祖实录》)。

刘伯温求雨的历史典故

刘伯温求雨的历史典故

刘伯温求雨的历史典故导读:刘伯温求雨的历史典故明太祖在统一战争中,依靠了一批英勇善战的将领争城夺地:又吸收了一些谋士,帮他出谋划策。

在这些谋士中,刘基是最著名的一个。

刘基又叫刘伯温,本来是元朝的官员,因为对元朝的政治腐败不满意,常常写点文章,讽刺时事,后来,被解职回到他的家乡青田(在今浙江)。

朱元璋的军队打到浙东的时候,把刘基请了出来,当他的谋士。

在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刘基出了不少计策。

由于他足智多谋,得到明太祖的信任。

明太祖把他比做西汉初年的张良。

刘基不但谋略好,而且精通天文。

在古代,往往把天文现象跟人间的'吉凶扯在一起。

刘基对天下形势观察仔细,考虑问题周到,他的预见往往比较准确。

但是大家都认为这跟他精通天文有关。

民间传说把刘伯温看作一个“未卜先知”的人物。

朱元璋当吴王的时候,江南发生了一场旱灾。

刘基掌管天文,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发生大旱,怎样才能求上天下雨。

刘基说:“天一直不下雨,因为牢狱里关押的人有冤枉。

”朱元璋信了刘基的话,派他去查牢监里关的犯人。

刘基一查,果然有不少冤案。

他向朱元璋奏明后,平反了冤案,把错抓的人放了。

求雨和平反本来是毫不相干的两码事。

刘基也不可能有求雨的法术。

不过他懂得天文,可能观测到气象要发生变化,就借这个机会劝谏朱元璋平反冤案。

果然不出几天,乌云密布,接着就下了一场透雨。

刘基趁朱元璋高兴的时候,又劝他制定法律,依法办事,防止错杀无辜的人。

明太祖即位以后,叫刘基做御史中丞,负责司法工作。

刘基严格执法。

有一次,丞相李善长的一个亲信犯了法。

李善长是明王朝开国功臣,又是明太祖的同乡,势力很大。

但是刘基不顾李善长的阻挠,奏明明太祖,把那个亲信杀了。

这件事当然招来了李善长的怨恨。

正巧这一年,京城又逢到大旱,明太祖十分着急。

刘基乘机跟明太祖说:“战争中的死亡将士,他们的妻子需要抚恤;一些在筑城中死亡的工匠,尸骨还暴露在田野上,没人收埋。

把这些事办了,说不定能下雨。

”明太祖一心求雨,当然很快批准了刘基的要求,抚恤了将士妻子,掩埋了工匠的尸骨。

刘基简介_刘基诗词作品

刘基简介_刘基诗词作品

刘基简介_刘基诗词作品刘基是明初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除此之外刘基还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在诗词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刘基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刘基简介刘基是明朝建立的重要谋臣,也是朱元璋手下最为出色的谋士,人称刘伯温,是明朝青田县南乡人,所以又有人称它为刘青田。

刘伯温在我国民间的知名度极广,传说中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简直是天上的神仙下凡。

在真正的历史中刘基也是一位十分有才能的人,他是元末明初的人,在元朝末年考取进士,但是他虽然很有才能却并没有被当时的元朝所用。

后来授予县丞这样的小官,但是他却能惩治豪强,将整个县的治安做的很好,说明了他是很有才能的人。

后刘基被元朝官员陷害,辞官归乡,朱元璋听说了刘基的才能后请他到自己手下做谋士,但是刘基开始并没有显现自己的才能。

但是在于朱元璋接触的过程中他发现了朱元璋的才能,并逐渐对他产生了信心,于是内心开始转变。

在朱元璋对陈友谅的战役中刘基终于爆发了,在所有人都认为要投降或者要暂避锋芒的时候,刘伯温据理力争,在朱元璋面前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并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朱元璋采用它的计策后大破陈友谅,也让朱元璋认识了刘基的真正才能。

而后在朱元璋的征战中,刘基为朱元璋屡出奇谋,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的过程中,刘基的作用极为重要。

明朝建立以后,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为明朝开国后的复苏也立下了大功,最终刘伯温得病去世刘基诗词刘基是明初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除此之外刘基还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在诗词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这足以说明他在诗文方面的成就。

刘基是一位非常关心百姓疾苦的人,这在他的诗词中也经常体现,每次看到战争后的场景,或者百姓遭受疾苦的场景,他都非常有感触。

而在他的词作中也经常会发现对于当前战乱的不满和对百姓的同情。

不同的是他从不会因此而流于感物伤怀,而是会打起精神,积极的投身到解放百姓中去。

帝王师:刘伯温

帝王师:刘伯温

帝王之师——读《帝王师:刘伯温》有感明初诗词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

其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便是刘基——这个挂着谋臣名头的皇帝导师。

作为与诸葛亮齐名的军事家、谋略家,刘基尚且年幼时就已大器早成。

刘基十年余岁时,他的家乡青田县发生了一起叛乱——山匪在荒山上据山为王,与元政府对峙。

山匪占尽地利,让青田县的正规军焦头烂额。

面对这把横在脖子上的刀,青田县县长整日提心吊胆。

无计可施的青田县长只好派人请教在青田颇有声望的刘爚——刘基的父亲。

刘爚听完前因后果,偏偏头把这件事踢给了刘基:“你看着办吧。

”年仅十余岁的刘基很快提出了他的计谋:将蒿草籽固定在去了铁箭头的箭杆上,持续三月射击山匪老巢。

青田县长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实施了这个计谋,当然,作为后手将刘爚关了起来,若刘基的计划失败,就判他父子俩通敌。

三月之后,山匪窝上已长满蒿草,人畜无害地随风轻轻摇曳。

而刘基的计谋展现了它的獠牙:青田的弓箭手将抹了油的箭矢点燃,火攻山匪!蒿草一遇火矢很快形成燎原之势,被浓烟呛的晕乎乎的山匪们手无寸铁地冲出山寨,被县兵抓了个正着。

青田县取得了大胜。

作为此战首功,在上交元政府的功劳簿上却没有刘基的名字,只有他青田县长的名字。

因为县长认为,这种小儿科的东西他也能想出,只不过一时没想到罢了。

然而历史并不会因为青田县长的篡改而改变,所以我们记住了刘基这个名字,却不知道青田县长的名字。

时间是最严格的考官,一切虚妄只会被淡忘,唯有真实才会被铭刻下来。

与施耐庵同为郑复初的学生,刘基轻松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仅二十三岁已进士及第。

然而,作为大元王朝等阶最低等的南人,刘基被打发到了偏远的高安。

与刘基厚黑的计谋不同,刘基是一名刚正耿直的文士。

他在往高安的路上写下了数首诗歌抒发他的满腔热血。

一如陶渊明的“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一如李太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刘基写道:“弱不可凌,愚不可欺;刚不可畏,媚不可随”!事实上刘基也正是如此。

所谓过刚则易折,耿烈的刘基触犯了地豪乡绅的利益,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朱元璋计杀开国元勋刘基

朱元璋计杀开国元勋刘基

朱元璋计杀开国元勋刘基跟曹公学文化元璋用计杀刘基丹书铁券不保命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朝开国元勋。

此日元至顺间举进士,先于元做官。

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

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

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

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

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

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朱元璋即为后,刘青田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

尝谏止建都于凤阳。

甚至平民得知疑心大,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

四年,赐归。

刘基神算,辞官亦躲被杀之祸。

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

然朱依然不放心,密谋造反,所以对他动了杀心。

真可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伯温感染了风寒,卧床不起。

朱元璋得知后认为机会来了,居然派刘伯温的死对头丞相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还让御医给刘伯温诊断开方,结果几个月后刘伯温的病情不但没有得到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了。

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

朱元璋听了却轻描淡写假装拉家常,不谈刘伯温,直到刘伯温病入膏肓才归家,回家后未满一月便去世了。

历史屌丝太多,总以为刘基死于胡惟庸,其实大错矣!胡只是朱一枚棋子,朱太对玩平衡术,甚至刘胡之矛盾,借刀杀人也。

刘基恐朱斩草除根,死前表演一场戏给朱看,说明他已经知道自己之死,幕后何人?洪武八年三月,刘伯温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留下遗言,他将平生所学《天文书》交给刘琏,嘱咐他“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令长子赶紧呈报皇帝,刘家后人不能学,不能看,免得受到朝廷猜忌。

他还预测自己刘氏家族命运,刘伯温说:“儿啊,为父就要去世了,我死之后,我们刘家的诚意伯爵位会中绝,但是在五世之后,会重新得到一个武将的官职,从此爵位就可以长久的继承下去了,你们要切记啊!”其实,刘是劝自己儿子远离朝堂,不过,笔者以为,他其实也算到两个儿子命运,劝他们别做官,可惜两个儿子没听,一个死于胡惟庸之手,另一死于朱棣之手。

盐城摸底考试《青田刘文成先生传》试译

盐城摸底考试《青田刘文成先生传》试译

盐城摸底考试《青田刘文成先生传》试译王世忠刘公名基,字伯温,处州青田人。

少年时聪颖超群,读书过目成诵,擅长经学,工于作文,又旁通天文和阴阳符箓的学问。

恰逢朱元璋已攻下金华,平定括苍,派孙炎带着黄金绸缎来聘请刘基,当天刘基就同章溢、叶琛抄小路前往金陵,见到朱元璋后,陈述了十八条当前重大事务的对策,朱元璋非常高兴。

不久,陈友谅动用全部兵力入侵,进逼金陵,军队气焰非常嚣张。

朱元璋要派兵抵抗,但众人害怕,犹豫不决。

刘基在后面到朝,独自睁着眼不说话。

朱元璋因而起身走进内室,急忙召见刘基。

朱元璋坚持追问拿出什么计策,刘基才说:“敌人骄纵了,引诱他们进入腹地,再派伏兵拦腰截击他们,所以非常非常容易罢了。

”朱元璋于是定下计策,诱敌深入,攻克了陈友谅,全部消灭了他的军队。

朱元璋因刘基献计战胜敌人而赏赐他,刘基推辞不肯接受。

明军攻打陈友谅的皖城,攻不下。

刘基说:“皖城是弹丸之地,哪值得长期让军队辛苦!现在陈友谅的胆子已经吓破了,赶紧进军,逼近江洲,他必定会逃跑,江洲攻克了,皖城能跑到哪儿去?”陈友谅果然逃跑了。

陈友谅的丞相胡廷瑞派他的儿子来请求献出洪都投降,有订立盟约的要求,朱元璋感到为难,刘基从后面踢了一下朱元璋坐的胡床,朱元璋醒悟过来,就答应了,洪都就攻下了。

此前,刘基因母亲去世请假回家,朱元璋坚决挽留,没能成行;到这时再次提出以前的请求,才获得许可。

刘基到了衢州,苗军反叛,杀了金华、括苍守将胡大海、耿再成等人。

衢州人骚乱不安,守将夏毅很担忧,就延请刘基进衢州,衢州人众立即服服帖帖。

刘基向下属各县下发文书,让各县坚守。

等邵平章的军队到达后,诛杀了所有的叛将。

不久,朱元璋用驿车召刘基回朝,路经建德时,张士诚来侵犯。

李文忠当时做统帅,想要奋起抗击。

刘基让他不要抵抗,说:“三天后,他必定逃跑,逃跑时从后面追上去,可以全部擒获。

”三天后,刘基登上城头遥望,说:“敌人逃跑了。

”大家看到敌人军营旗帜跟以前一样,并且听到密集的鼓声,没有人敢进攻,刘基再次催促他们进攻,到敌营一看,只剩下空空的营垒,留下的都是年老体弱的人。

历史趣谈: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用一生的才智辅佐朱元璋

历史趣谈: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用一生的才智辅佐朱元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用一生的才智辅佐朱元璋导语:刘基,字伯温,青田(今属浙江)人。

元代至顺年间,刘基考中进士,授为高安丞,获得廉洁正直的名声。

他博通经史,无书不读,尤其精于天文。

朱刘基,字伯温,青田(今属浙江)人。

元代至顺年间,刘基考中进士,授为高安丞,获得廉洁正直的名声。

他博通经史,无书不读,尤其精于天文。

朱元璋攻下金华,平定括苍,闻知刘基及宋濂等人学识渊博,于是不惜钱财,予以招用,起初刘基坚决不答应,后经总制孙炎两次写信邀请,刘基才决定出山。

到了应天,刘基陈述时务十八策。

朱元璋大喜,马上命人建造礼贤馆让刘基等居住,对他们宠爱备至。

当时韩林儿自称朝廷,朱元璋对其遥相尊奉,礼节甚恭。

但刘基却不这样认为,即使朝见韩林儿,也从不予以叩拜,并对朱元璋说,“韩林儿只是一个牧童罢了,尊奉他干什么?”朱元璋曾向刘基询问征战之计,刘基说:“张士诚只顾保全自己,不值得担心。

陈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其心无日忘我,应当先谋取陈友谅,陈氏灭亡,张氏便势孤力弱,一举即可平定。

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

”朱元璋十分高兴地说:“先生有什么好计,都尽管说出来吧!”当时陈友谅正攻陷太平,谋求东下,势力发展甚速。

朱元璋的下属,开始出现动摇的局面,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往钟山,只有刘基瞪着双眼不说话。

朱元璋便将他召入内室,刘基愤然说道:“主张投降或逃走的,应该斩首。

”朱元璋便问:“先生有什么计策?”刘基回答:“陈贼气骄,待其深入,伏兵拦击,将其打败,这很容易啊。

天道轮回,后来起事的会取胜。

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就在此举了。

”朱元璋深受鼓舞,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引诱陈友谅军,取得了胜利。

朱元璋以克敌之功赏赐刘基,刘基辞谢不受。

生活常识分享。

刘基是怎么死的揭秘

刘基是怎么死的揭秘

刘基是怎么死的揭秘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基简述元至顺间举进士。

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

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

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

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

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

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

尝谏止建都于凤阳。

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

四年,赐归。

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

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

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

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

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

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

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

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刘基生平故事介绍:刘基天资聪明却好学习,聪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

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

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

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

他从师习春秋经。

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

那么厉害的刘伯温为什么最后不能功成身退?

那么厉害的刘伯温为什么最后不能功成身退?

那么厉害的刘伯温为什么最后不能功成身退?本文导读:而在智慧人物的系列中,有两大偶像,一个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另一个就是元明之际的刘伯温。

历代人们给这两位附会了很多神异的传说。

传说中,他们不仅神机妙算,而且还能呼风唤雨。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评神化诸葛亮的《三国演义》时说,孔明先生被描写得不大像一个正常人了,“多智而近妖”,即使不“近妖”,也是“多智而近怪”。

对于刘伯温,也可以这句话来形容。

刘伯温辅佐明朝皇帝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谋略家。

他的军事造诣极深。

明朝的建立与后来的兴盛,风云国师刘伯温的竭诚之治不可或缺。

他也被后世的许多传说扭曲得厉害,在民间传奇和文学作品里,刘伯温则更是一个传奇.比张良、诸葛亮还要神通广大,甚至能未卜先知,洞察今古,呼风唤雨,乃神仙一般的人物,被称为“帝师”、“王佐”,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誉。

自他死后,民间广泛流传预言之作《烧饼歌》就被传为是他所写。

公元1311年(元至大四年)夏历六月十五日这天,在浙南青田武阳村一间茅房里,刘基呱呱降临人间,这位中国最伟大预言家的降生,注定要为中国智谋文化典章里,增添熠熠闪光的亮点。

刘基祖上是一个中国农村传统的书香门第。

在这种家庭背景下,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儒家传统教育。

《明史》上说,刘伯温“幼颖异”,“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天赋极高。

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他自幼聪颖好学,读书过目辄诵,长大学识出众,为时人所推崇,被誉为“魏征之流,而英特过之”。

除“善经学、工属文”之外,还旁通九流六艺、天官阴符家言。

十七岁曾经随从石门郑复初先生学习理学,得闻濂洛心法。

由于他广泛涉猎、勤勉阅读和实地考察,故又精通天文和兵书。

他的老师曾对其父亲说,刘伯温不是池中物,长大后必然光宗耀祖。

所谓象纬之学,就是通过观察天象和占卜来预测人事的一套神秘的学问。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这种学问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果辅之于缜密的思维和明晰的判断,其预测往往也有应验的时候,这就更给这门学问披上了奇异的面纱。

风云际会君臣佳对

风云际会君臣佳对

风云际会君臣佳对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省文成县南田镇(原青田县)武阳村人。

元至顺四年(1333年)中进士。

立志报国,但朝廷昏庸腐败,屡遭磨难贬抑。

曾三次辞官,一次被陷害。

1358年愤然辞官,回武阳老家,著就了警世巨著《郁离子》,揭露了元朝的腐败,并希望有能人出现,建立一个文明昌盛的国家。

至正二十年受朱元璋诚邀,参与军机。

刘基胆识过人,足智多谋,协助朱元璋平定天下,为明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封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护军诚意伯,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

刘基出身于书香门弟,祖父廷槐为南宋太学上舍,父亲刘爚为遂昌教谕,母亲富氏乃名门闺秀,饱藏文墨。

五岁就接受父母的庭训启蒙教育,六岁开始学习经史,八岁能背诵《国风》。

自幼聪明好学,博闻强记,平时常与父亲对答,无一差错,从小就有神童之誉。

一次,刘基家来了许多客人,他们谈得很开心,一位客人指了指小刘基说:“你们看,刘家后脉天庭饱满,将来一定有出息。

”谈论间,父亲把刘基叫到跟前,当着众位亲友的面,叫小刘基答题。

刘基彬彬有礼地来到父亲面前,面向客人,安然自若。

父亲对着刘基口出“武定邦”三字。

小刘基信口答道:“文治国”。

父亲又出“成家立业”四字。

小刘基不假思索随口答道:“开天辟地。

”好大的口气,众亲友赞叹不已。

真乃奇才,人小志大,将来必定是一个出人投地的人。

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刘基受朱元璋的邀请,与宋濂、叶深等到应天(今南京),成为朱元璋的主要谋士。

刘基韬略似诸葛孔明,为人机智,处事果断,进入朱元璋阵营后,很快成了其智囊团的核心,参与机密要事的谋议,悉心辅佐,运筹帷幄,为推翻元蒙、建立朱明王朝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朱元璋在回忆扫除群雄割据的业绩时,高度评价他的功劳说:“曩者攻皖城,拨九江,抚饶郡,降洪都,取武昌,平处城之内变,尔多辅焉。

”刘基作为朱元璋的军机大人,心腹谋臣,谋划定计,排兵布阵,指挥作战,生死与共,甚至在战争之余的下棋对弈,生活起居无不亲密相处,然而也就出现与朱元璋续对吟联的趣谈。

卖柑橘者言

卖柑橘者言

1. 劉基是元末一位知識廣博有抱負的儒士 (讀書人),由於他不滿元朝的腐朽統治, 棄官歸田,最後參加朱元璋的軍隊,為 明朝開國功臣之ㄧ 2. 劉基在文學上也很有成就,他的詩歌、 散文很多是反映元末腐朽政治及人民的 悲苦生活的。(詩與高啟齊名,文與宋 濂並為當代文宗) 3. 劉基還通天文,談「天人關係」,後人 往往因此附會迷信說法而神化他,著有 《誠意伯文集》留世 。
賣柑者言
劉基(劉伯溫)
• 劉基,字伯溫 (1311─1375),青田 (今屬浙江)人。曾考 中進士。劉基在元末 時期仕途是曲折坎坷 的,棄官歸家,反覆 的又當了幾次官,結 果仍以棄官還鄉告終, 是明朝開國的大功臣。
1. 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大封功臣,封 劉基誠意伯。 2. 洪武四年(1371)正月劉基又請歸老於 鄉。胡惟庸唆使人誣告,說劉基看中了 家鄉一塊含有王氣的土地。劉基怕招惹 災裯,因而留京不敢歸鄉。 3. 洪武八年(1375)三月,因病才回歸青 田,在家鄉居了一個月即去世,年六十 五歲。另一種說法是劉基被胡惟庸所毒 死。
• 那些戴著高大的帽子,垂著大腰帶的人, 高傲神氣得也真像朝廷的能臣呀!可是 又真能建立如伊尹、皋陶那般的功業嗎? 盜賊屢起卻不知去對付,人民困苦卻不 知救助,官吏奸邪卻不知禁止,法紀敗 壞卻不知整飭,安坐著消耗國家倉庫裡 的糧食卻不知羞恥,你看那些坐在高敞 的廳堂,騎著壯大的好馬,沈醉在醇粹 醲厚的美酒而飽食美鮮味的人,那個不 是威嚴得讓人害怕,顯赫得讓人羨慕呢, 但是又那裡不是外表像黃金美玉,裡面 卻像破舊的棉絮一樣呢!現在先生您不 察看這些,卻來察看我的橙柑!」
• 杭州有個賣水果的,很會收藏橙柑,經 歷嚴寒和酷暑也不會潰爛,拿出來還是 光采鮮亮,質地如溫玉而顏色如黃金。 放在市場中,要價比平常高十倍,人們 卻爭相購買。我也花錢買了一個,剖開 來,像有一陣煙撲向口鼻,檢視裡面, 發現乾得像破舊的棉絮。我覺得奇怪, 就問他:「你所賣給人的橙柑,是要用 來盛在祭器裡祭祀上天、招待賓客的呢? 還是炫耀外表來愚弄那些傻子、盲人的 呢?這樣騙人,太過分了吧!」

朱元璋的皇帝梦——为刘基正名

朱元璋的皇帝梦——为刘基正名

朱元璋的皇帝梦——为刘基正名
毕英春
【期刊名称】《丽水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24)006
【摘要】朱元璋的皇帝梦,应从其为郭子兴部下而自拉队伍始,尔后这一愿望则愈渐强烈.这绝不是刘基等儒士作俑的结果.刘基仅只是协助朱元璋圆了皇帝梦.
【总页数】5页(P44-48)
【作者】毕英春
【作者单位】丽水师范专科学校,浙江丽水,3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八股文是朱元璋和刘基所定的吗? [J], 黄强
2.朱元璋、刘基赋所见之明夏战争 [J], 滕新才
3.从《御赐归老青田诏》看朱元璋与刘基的君臣关系 [J], 蔡克骄
4.朱元璋与刘基——兼谈朱元璋的知识分子政策 [J], 毕英春;胡一华
5.从刘基辅佐朱元璋看领导助手的角色领悟 [J], 陈晓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朱元璋温柔一刀,谋灭刘基浙东集团【一点资讯】

朱元璋温柔一刀,谋灭刘基浙东集团【一点资讯】

朱元璋温柔一刀,谋灭刘基浙东集团【一点资讯】刘基是浙东青田大族,元朝至顺年间考中进士,曾任高安丞、江浙儒学副提举等官。

方国珍起兵后,行省荐举刘基为元帅府都事。

刘基主张用武力平定方国珍。

国珍恐惧,派人到大都贿赂京中权要,夺去刘基兵权。

刘基弃官回青田,组织地方武装,抵御方国珍的军队。

朱元璋占领金华等地后,为确保地方安定,决意将浙东大族收为己用,遂派孙炎将刘基、宋濂等聘请到应天。

刘基等地方势力派的加入,不仅减少了元朝的抵抗力量,也使浙东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时曾对他说:“朕初到浙东时,你就对我颇有好感。

等朕回归京师,你就亲来投奔。

这时,浙东之民对我还未深信,你老卿一至,山越清宁。

”刘基自投靠朱元璋后,不但为其制定了长远的军事战略规划,而且以其敏锐、准确的判断力,指挥了许多堪称经典的战役。

龙凤六年(1360)闰五月,陈友谅攻陷太平后,率舰队从采石顺流东下,气焰嚣张,应天震动。

朱元璋召集将领们商议对策。

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退守钟山,这令朱元璋极为失望。

这时刘基怒不可遏地厉声说道:“主张投降和逃跑的人,应该一律处死。

”朱元璋似乎看到了一线曙光,赶紧问:“先生有何破敌良策?”刘基回答说:“敌人虽然人多势众,但却极为骄横,如果我们采用诱敌深入的方式,使用伏兵攻击,就能轻而易举地将敌人打败。

”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建议,诱骗陈友谅到龙湾,成功将其击溃。

不久,陈友谅卷土重来,攻陷安庆。

在刘基的鼓励下,朱元璋决定亲自领兵收复失地。

由于城内守军拼死抵抗,朱家军激战一昼夜,仍没有攻克。

刘基及时向朱元璋献策说:我军被阻坚城之下,久战不克,容易挫伤士兵锐气。

不如从安庆撤围,直趋江州,奇袭陈友谅的老巢,朱元璋遂率大军西上。

陈友谅措手不及,携家带口逃奔武昌,江州守军寡不敌众,束手就擒。

龙兴守将胡美派他的儿子前来谈判,请求不要遣散他的部曲。

朱元璋面露难色。

刘基在身后轻踢坐椅,朱元璋恍然大悟,答应了他的请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卷第2期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 ol.7 No.2 2007年6月JOURNAL OF ZHEJIANG INDUSTRY&TRADE POLYTECHNIC Jun.2007从《御赐归老青田诏》看朱元璋与刘基的君臣关系蔡克骄(温州大学, 浙江 温州 325000)摘要:《御赐归老青田诏》为明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遣使护送刘基还乡时所作,其言辞冷峻剀切,却又充满情感,透露出刘基在归附朱元璋前后的行迹,特别是为《明史》所讳言的一些史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为历来学者所肯定,可澄清后世对朱刘君臣关系的种种猜测,可谓朱元璋对其与刘基君臣关系的一个总结。

关键词:《御赐归老青田诏》; 朱元璋; 刘基; 关系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105(2007)02-0009-04The Lord-Liege Tie between Zhu Yuanzhang and Liu Ji in Yu Ci Gui Lao Qing Tian ZhaoCai Kejiao(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Zhejiang 325000))Abstract: With ironic but passionate description, Yu Ci Gui Lao Qing Tian Zhao, which reveals the story of Liu Ji during his coming-back to Zhu Yuanzhang, was written in1375 ( Ming Hongwu the 8th year), when Liu ji was escorted to hometown by Zhu Yuanzhang. The facts that are avoided speaking up in Ming History were firmly believed by scholars, which can get rid of various confusions about Zhu Yuanzhang and Liu Ji’s relationship. That is to say it drawsa conclusion for their ties.Key words:Yu Ci Gui Lao Qing Tian Zhao; Zhu Yuanzhang; Liu Ji; Relationship刘基,年方二十二岁即乡试中举,次年赴京会试,又中第二十六名进士,少年得志,金榜题名,可谓“少有英名,海内闻之。

”①朱元璋,出身赤贫,曾放过牛,做过和尚,参加起义军,在元末群雄逐鹿中势力不断壮大,至正十六年(1356)占领集庆路,改名应天府,又南下略地至皖南、浙北,在南方与徐寿辉、张士诚形成鼎足之势。

可谓“元末群雄鼎峙,孰辨真伪”。

在群雄纷争之时,朱元璋将目标瞄准了尚处于元朝地方政权控制下的浙江婺州、处州诸路。

至正十八年八月,朱元璋部下的大将胡大海的军队攻下浦江,十月又占领兰溪,兵临婺州城下。

十月,朱元璋因胡大海围攻婺州不克,亲率十万大军由应天府南下,当月十九日,朱元璋亲自指挥攻克婺州。

而这时的刘基正在元浙东行省参知政事、处州守将石抹宜孙幕下,参与谋划守处州。

从朱元璋攻打金华始,处州的元军就投入了对朱元璋部队的作战。

先是石抹宜孙派遣胡深率兵救援婺州,及朱元璋攻下金华,两军对垒于樊岭、黄龙之间。

刘基曾与朱元璋对抗,这是后来的《明史》所讳言之的。

这已有收稿日期:2007-05-09作者简介:蔡克骄(1954- ),男,浙江温州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史学理论。

① 黑体字为《御赐归老青田诏》的内容,下同。

9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晚明人钱谦益为之辨证的。

钱谦益说:“十八年,我兵取兰溪,且逼婺,石抹遣胡深等救婺不克。

上既定婺,即命耿再成驻兵缙云,以规取处。

石抹遣叶琛、胡深等分屯以拒王师。

公(刘基)虽不在行间,然未尝不在石抹院中,石抹盖倚之以谋我师也。

《实录》本传云:改行枢密院经历,与石抹守处州,以拒国珍。

当是时,石抹与耿泗国对垒于黄龙、樊岭间,其所拒者,非国珍也。

国史纡其词耳。

”①清初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中也说:“明祖既定婺州,犹佐舒穆鲁伊逊(石抹宜孙)拒守。

”所以会有《诏书》:“朕亲帅六军下双溪而有浙左,独尔栝苍未附,惟知名耳,吾将谓白面书生,不知时务。

”之语。

朱元璋知刘基之名,也当在进入浙东以后。

朱元璋出身低下,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刘基“少有英名,海内闻之”,而朱元璋在此前倒不一定会知道。

但朱元璋有平定天下的大志,他深知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广纳人才。

每到一地,他都要征召当地名儒,作出礼贤下士的姿态。

在下浙东前,朱元璋已罗致有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陶安、朱升等一批江淮一带的文士。

而浙东又是英才汇粹,宋廉、王祎、胡瀚、刘基等自然会进入朱元璋的视线。

朱元璋在金华约停留半年时间,期间曾亲自召见过宋濂②。

而对“少有英名,海内闻之”的刘基竟然组织抵抗,自然很恼火,谓其“白面书生,不知时务”是可想而知的。

然刘基也并不真的“不识时务”,就在此时,他也已知元朝统治大势已去,决定弃官而去了。

至正十九年六月初,朱元璋离婺返回应天,临行指示胡大海、耿再成相机谋取处州。

十一月,二将合攻处州,而此时刘基已经弃官归隐青田了。

从《诏书》“不久而栝苍附,朕已还京”之说看,朱元璋对当时没有见到刘基,还是有点遗憾的。

朱元璋没想到的是,风云际会,时势造就英雄,使他们君臣走到了一起。

从朱元璋方面来说,他在天下未定之际,罗致人才的决策是一贯的。

至正十九年底,孙炎被任命为处州总制,他秉承朱元璋访求遗贤的意旨,“钩致一二人,问有才者谁,今皆安在,录其姓名,为书遣使者招之。

而刘君基、章君溢、叶君琛尤为处士所推。

”③孙炎遣使再三,促刘基出山,刘基屡辞不就。

其原因正如宋濂所说:“刘君最有名,亦豪侠负气与君类,自以仕元,耻为他人用。

”④对于朱元璋的征召,刘基内心无疑是矛盾交织,百感交集的。

民族立场、阶级地位、儒家的伦理道德、国家的命运、个人的政治前途等,都成为刘基所思考或决定他抉择的因素。

特别是从仕元的官吏转而去为自己历来所仇视的乱贼草寇效力,经历如此巨大的角色转换显然是异常困难的。

而实现这种转变,又确实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所以《诏书》称其“仰观俯察,独断无疑,千里之余,兼程而至,谒朕陈情,百无不当。

”此“仰观俯察,独断无疑”,既是指刘基决定出山归顺,也是指刘基的谋略过人。

朱元璋非常迷信,终其一生都离不开天道鬼神。

他对侍臣说:“吾自起兵以来,凡有所为,意向始萌,天必垂象示之,其兆先见。

”⑤他说刘基“仰观俯察,独断无疑”,就是说刘基深谙星象占卜之术。

明以来民间关于刘伯温的传说特别多,被神化为能通天彻地,未卜先知,预知天命的神人。

这固然和刘基的学识渊博、足智多谋有① 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一百二十《太祖实录辨证》二。

② ④《明史》卷一二八《宋濂传》。

③ 宋濂:《孙君墓志》。

⑤《明实录・太祖实录》卷二六。

10蔡克骄:从《御赐归老青田诏》看朱元璋与刘基的君臣关系关,但更主要的是他与朱元璋之间相互利用的结果。

刘基出山后,为树立自己的威信,使朱元璋及其部下对自己言听计从,一开始就利用阴阳五行、星象八卦给自己的决策蒙上神秘外衣。

这使朱元璋深信不疑。

如朱元璋在至正二十二年给刘基的信中说:“愚与先生自江西别后,屡有不祥皆应先生前教之言。

幸获殄灭奸党,疆域少安。

收兵必暑,遣人专谒先生前,虔求一来。

望先生发踪指示耳,日夜悬悬。

六月二十二日克期回得教墨,谕以六、七月间举兵用事,不利先动,当侯土木顺行、金星出现则可。

使愚一见教音,身心踊跃,足不敢前。

如此者何?盖以先生一二年间以天道发愚,所向无敌,今不敢违教。

”①显然朱元璋在神化刘基的目的也在借刘基之口树立自己“真龙天子”的形象,刘基的归顺,就是自己天命所归的最有力的证明。

所谓“谒朕陈情,百无不当”,就是指刘基所上的“时务十八策”。

“十八策”之原貌,现已无法见到,但从史籍的记载看,大致会是“(张)士诚自守虏,不足虑,(陈)友谅劫主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

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

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②之类有关针对元末群雄割据,天下大乱的形势分析,为朱元璋提供的战略对策。

朱元璋听后很高兴,“悉从之”。

于是“基留帷幄,与机密谋议”。

后人常将此比之为三国刘备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其实朱元璋是不会自比刘备的,从他的发迹及后来的登基,他一直都是自比刘邦的,所以会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刘基自从留帷幄,赞军机后,“至如用征四方,摧坚抚顺,尔亦助焉,不数年间,天下一统”,确实起到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师的作用。

而刘基却难以张良自比。

因为张良对秦怀有不共戴天之仇恨,他的祖与父相继在韩国为相,秦灭韩,张良为复仇而辅佐刘邦反秦,可说是顺理成章的事。

而刘基却有“仕元”的经历,遗民心态时时会流露出来③。

朱元璋对此也是很介意的,北方尚未荡平,朱元璋就下令“凡北方捷至,尝仕元者不许称贺”④,目的就是要明忠贰之别,刘基一度被免去朝中的官职。

“当定功行赏之时,朕不忘尔从未定之秋,是用加以显爵,特使垂名于千万年之不朽,敕归老于桑梓,以尽天年”。

洪武二年,朝廷立二十一功臣庙于鸡笼山,朱元璋亲定功臣位次,刘基不在其列。

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勋爵,封公者六人,封侯者三十人,刘基仍不在其中。

如果真是论功行赏,刘基的功劳无疑当在这三十六人中许多人之上,是朱元璋忘了吗?显然不是。

在事隔半个月之后,朱元璋给刘基封了个诚意伯。

同时受封的还有汪广洋,位次、食禄都在刘基之上。

这已充分说明了刘基在朱元璋心目中的位子,刘基在朝中已无事可做,只得告老还乡。

洪武四年,刘基致仕还乡,“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⑤,以期韬迹避祸。

但让朱元璋又一次没想到的事发生了。

刘基尚在朝时曾向朱元璋建议在家乡淡洋设巡检司,得到朱元璋的许可。

“何期祸生于有隙,致使不安。

”此事有多种文献皆有记载,以《行状》所记犹详:“及设司,顽民以其地系私产,且属温州界,抗拒不服。

适茗洋逃军周广三反温、处,旧吏持府县事匿不以闻,公令长子琏赴京奏其事,径诣上前而不先白中书省。

时胡惟庸为左丞,掌省事,因挟旧忿欲构陷公,乃使刑部尚书吴云老吏讦公。

乃谋以公欲求淡洋为墓地,民弗与,则建立司之策,以逐其家。

”《明史・刘基传》还说到构陷① 《刘基集》附录五《御名书》,浙江古籍出版社,第656页。

② ⑤《明史・刘基传》。

③ 周松芳:《论刘基的遗民心态》,《学术研究》2005年第4期。

④ 《明实录・太祖实录》卷五十三。

11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之词中有:“淡洋地有王气,基图为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