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发展回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发展回眸

自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普洱府,宁洱已经拥有280年的发展历史。在这280年的风雨旅程中,宁洱历为思普地区(当时包含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等28个县)政治、经济、军事、交通、文化活动中心。解放以后,这块深裹在祖国广袤大地上因普洱茶而生,因普洱茶而名声鹤起,因普洱茶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弹丸之地,如一名忍辱负重而又不卑不亢的坚强女子,坚韧地固守着这片疆土,勇敢地追寻着自己的梦想,与祖国母亲一起跨越无数道藩篱,创造和感受60年的沧桑巨变!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宁洱是一个农业县。解放初期,百废待兴,经济方面以传统农业为主,茶、盐和商贸为辅,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群众生活极为贫困,老百姓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日子。建国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历届宁洱县委、县人民政府立足县情、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奋力克服各种困难和灾害带来的重重困难和压力,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群众,着力打造“文化宁洱,风情茶乡,普洱茶都”品牌,制定出“依托三大优势”、“实施三大战略”、“培植十大支柱”、“实现三大目标”的发展战略和思路。即:依托交通、资源和文化的优势,实施“工业经济强县、特色农业兴县、旅游文化活县”战略,培植茶、林、电、矿、建筑建材、烤烟、咖啡、蚕桑、畜牧业和旅游业等十大特色产业,最终实现“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目的,树立“实力宁洱、活力宁洱、魅力宁洱、和谐宁洱”的新形象,有效推进了宁洱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1949年宁洱县总人口为85476人,(其中,农业人口76396人,非农业人口9180人)。2008年全县总人口1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3万,非农业人口4.1万)增加了2倍多;1949年宁洱县国民生产总值为40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为303万元,占74.26%,第二产业40万元,占9.8%,第三产业65万元,占15.94%)。2008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6.5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5.8亿元,占34.8%,第二产业3.92亿元,占23.7%,第三产业6.9亿元,占41.4%)增加了4000多倍;1949年人均有粮不足100公斤。2008年粮食总产68919吨,人均有粮300余公斤,增加了3倍多;194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0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39元,增加了2500多倍;2008年宁洱县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74亿元,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08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总支出4.6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4亿元。2008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73465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20209万元。经过六十年的艰苦奋斗,宁洱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可喜局面。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解放初期,宁洱交通落后,行路困难,信息闭塞,城乡发展非常滞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洱县委、县人民政府审时度势,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成效明显。

市政建设。遵循“以普洱府为源,以茶文化为魂”的规划理念,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磨黑镇、勐先乡为次中心的小城镇发展格局,使宁洱县的城市化面积从解放前的约11.7%上升到31.2%,城镇人口由1万余人增加至5.8万人,县城城市建成区面积从0.4平方公里增加到6.4平方公里。以增强城市载体功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管理和搞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为主攻方向,在完成了县城总规修编的基础上,盘活资源、招商引资,新建了茶源广场、体育运动中心、茶源大道、天壁路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及茶乡苑、水湾花园、银河小区、怡康城、南城尚居等一批精品住宅小区,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大大改善,中心城镇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08年宁洱县被普洱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第三批文明县城,县城档次进一步提升。全县7乡2镇小集镇建设速度不断加强,县、乡、村物流通畅,极大地方便和丰富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效明显。

水利设施。解放初期,宁洱仅有几个小水塘、小坝塘,远远满足不了生产生活的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全县水利化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008年,全县拥有中小型水库18座,库容量为2379.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74千公顷,有效灌溉率为48.5%,解决农村饮水安全5.72万人,水土治理面积2.27千公顷,全县拥有自来水厂2个,供水管道长39公里,2008年供水175万立方米,供水人口达6万余人。水利事业的稳步发展,为宁洱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交通事业。宁洱县公路交通由解放初期的12公里土路发展为今天拥有县道202.62公里,乡道588.406公里,村道334.936公里,其中,县道几乎为柏油路面,乡道全为砂石路,“通达”工程覆盖所有乡镇。全县共有各类车辆26566辆,其中:小型车辆3424辆,大型车辆1114辆,低速载货汽车及三轮车970辆,摩托车21058辆。公里交通的发展,切实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农村致富步入了快车道。

通讯事业。近年来,现代通讯工具迅速得到普及,全县发展拥有程控电话26774户,比1978年的307户,增加26467户,百户拥有程控电话49部;手机用户83200户,户均拥有移动电话1.5部;互联网3099户,拥有通讯机站80座,实现全县行政村通信讯号覆盖率100%。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3.5%、94.5%。通讯事业的飞速发展,缩短了边疆少数民族群众与发展地区的距离,为群众信息需求提供了重要平台。

社会事业稳步推进民主法治成果丰硕

教育。宁洱教育曾开创了全国和云南教育的两个先河: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创办了普洱府译算学堂,为全国第一个府级学堂;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又创办了云南省第一所新学——普洱府中学堂(今普洱中学)。此外,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创办宁洱县高等小学堂(今县直属小学),1941年春创办的磨黑中学成为新民主主义时期滇南片区革命活动中心,培育了一大批革命英才。

1949年初,宁洱县临时人民政府按“维持原校,逐步改善”的原则,接管了87所小学,共6226名小学生,122名教职工,人民群众教育程度很低,文盲率达90%以上。解放后,特别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宁洱县坚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指导方针,优先发展教育,不断推动全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08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02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初级中学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乡中心小学9所,村完小72所,幼儿园7所,在校学生25743人。在职教职工2402人,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7%,初中毛入学率达103.5%,人均教育年限从1978年的5年提高到2008年的8.9年,文盲率下降到0.33%。学校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校舍185617平方米,远程教育教学点96个。1996年完成“普六”工作,1997年完成“普九”工作,2000年完成“普实”工作,1995年全县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教育的优先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卫生。1949年5月,宁洱医疗机构为县卫生院,有8名医护人员,16张病床,全县卫生事业处于严重的缺医少药、缺人才、缺技术的状况,人民身体健康无法得到保障。通过60年的发展,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突飞猛进,2008年,全县拥有县乡医疗机构13个,85个村委会均建有村卫生室,三级医疗卫生网络有效运转,拥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89人,其中:高级职称22人、中级职称141人、初级职称347人;病床数349张,拥有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半自动血凝机、C钡、血液透析机等设施,可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术、支架植入术、无痛分娩、肾衰及中毒病人的抢救等医疗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广泛开展,2009年全县参合农民达130358人,参合率达90.6% ,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基本得到切实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