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极简主义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单元测试(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单元测试一、文言文阅读A.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人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复得见B.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人/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复得见C.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人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复得见D.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人/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复得见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在中国北方,民间有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
下属在此日要送上祝贺,这是古代官场的惯例。
B.扬州,文中指宋代的一个州,与《禹贡》中所描述的“扬州”不同。
相传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一般认为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C.字,指“表字”。
古人的“字”不是随便起的,是有年龄性别,含义规范的。
只有男子才能有字,必须在加冠之后才可取,而且和“名”要互为表里,所以叫“表字”。
如孔子,名丘,字仲尼,因为“祷于尼丘得孔子”。
D.庆历,年号。
年号由汉武帝首创,至民国废止。
现在的日本仍然使用年号,2019年是令和元年。
皇帝在位期间,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更换年号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盛文肃善于察人。
原本称赞夏有章才情高雅,并摆酒招待他,后来却因看了夏有章写的诗封而断定他没有前途。
B.夏有章受到盛文肃的款待后,以诗答谢,不料突遭冷遇,大惑不解。
几年后死于国子监主簿兼郑州推官任上。
C.刁绎与夏有章相识,他亲自到盛文肃处询问“退诗”原因,得到的答复出乎意料。
D.蒋堂眼光独到,勇于推荐人才。
他能从皂隶的野狠中推测出县令是一个能吏,并为他传扬声誉。
这是蒋堂成为名臣的重要原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
数字时代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数字时代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数字时代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晓辉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
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
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
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
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
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
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
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
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
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
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
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
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
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
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
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语用试题专练排比修辞及表达效果(含解析)

语用试题专练-------排比修辞及表达效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极简主义风格为更多年轻人所接受。
以“淘旧物”为特征的循环青年,也有着类似的行为:在城市的犄角旮旯捡回掉漆的桌椅板凳、斑驳的旧沙发,在精心修饰后变为兼备颜值和①的个人独有物件——用有限的成本去换取不被经济负担所限的快乐。
循环青年对二手物件的②,是他们选择循环的重要原因。
“买二手物并不是买它的今生,而是在买它的前世。
”有人这样说道。
一条剪标的二手领带讲述着一段从意大利到中国漂洋过海的故事,一台过时的数码相机还保存着陈旧的旅行记忆,一本泛黄折页的旧书标记着十几年前的读书思绪……每一件旧物都是一则关于历史的记述,蕴含着旧主的前尘往事,承载着新的人生故事,在循环的链条中形成层层代代的人生嵌套,这正是时过境迁、岁月流痕的魅力所在。
在大多数循环青年眼中,破旧耗损的外表和被丢弃闲置的境遇不能定义其美学价值,他们看中的是旧物经改造后所可能拥有的未来。
少了几个抽屉的桌子,经过改造变成复古味浓厚的书柜;早已爬上青苔的青灰色墙砖,被摆放在书桌上,散发出时间的氤氲……(),在新的场景中获得崭新的生命,循环青年闪烁着智慧的光辉,③着劳动创造带来的充实和喜悦,赋予旧物新的可能性,也阐释着独一无二的个人生活。
尽管是二手的货物,但毕竞有一手的人生。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化“腐朽”为“神奇”,当一件件旧物“复活”,变“不能用”为“可以用”B.当一件件旧物“复活”,化“腐朽”为“神奇”,变“不能用”为“可以用”C.变“不能用”为“可以用”,化“腐朽”为“神奇”,当一件件旧物“复活”D.化“腐朽”为“神奇”,变“不能用”为“可以用”,当一件件旧物“复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我们的语文生活中,逻辑是无处不在的: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林庚细致辨析“木叶”的内涵与使用的场合,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驳斥对变法的非难,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热情奔放的诗句中,也同样包含着逻辑……学点儿逻辑,可以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
北京市2024届高三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北京市2024届高三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北京市2024届高三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数字极简主义"是2019年美国学者卡尔·纽波特在《数字极简主义:在嘈杂的世界中选择专注的生活》一书中首倡的概念,强调人不应被技术所绑架,技术与工具应当为人服务,进而提出要极限简化数字技术使用,减少技术对人生活和心理的影响。
目前,豆瓣小组“数字极简主义”成员数量已数万,这说明其理念已受到一定程度的社会认同。
在“数字极简主义"风潮中,“网络隐居”日渐成为一种代表性的社会实践。
网络隐居者们试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网络空间的依赖,在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之间建立一道“防火墙"。
“网络隐居”生活也有大隐、中隐和小隐。
出于各种原因,比如为了戒网瘾而短暂退出数字世界、卸载某款软件、规定每天使用电子设备不得超过多少时间的“断舍离",可称其为“大隐”;为了保护自己免于争论或非议,尽量少留下明显观点和态度,诸如“我就看看不说话"“只转不评”或是“群内潜水"等做法,若没有其他明显的“反技术依赖”行为,或可称作“小隐";在保持最低限度使用的前提下,对算法追踪的主动拒绝,是一种“中隐”,它并不能完全被纳入“数字极简主义"的范畴,因为用户并未刻意减少使用或断开连接,也不愿意承担与世界失联的代价,而是不希望留下痕迹,阻止各类能够被数据化的个人信息和特征收集,从而能够自主控制所见、所闻,以防掉入数字牢笼。
年轻互联网用户个体化的“线上隐居”只是一种很弱的自我保护,尽管他们勇于挑战自我,试图用自觉自律的理性来对抗,但可能很难挑战数据经济和互联网算法秩序。
举个简单的例子:即便个人在使用APP时不注册、不登录账户,不留下手机号等个人信息,但实际上,企业并不需要获得这些就可以实现精确画像,因为他们的追踪并没有与具体的个人相对应,而是与手机的设备ID捆绑在一起。
模拟卷参考答案

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2分)1.文章认为信息技术发展带来了以下隐私保护的挑战:个人信息在未告知的情况下被收集和存储,个人数据面临泄露和滥用的风险,AI技术对个人行为的预测和分析导致隐私空间缩小。
(4分)2.作者提出的解决隐私保护问题的对策包括:提升技术手段、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4分)3.在信息化时代,保护个人隐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增强个人的隐私意识和防范能力,使用安全性更高的数字工具,推动相关立法,严格规范数据的收集和使用,倡导社会对隐私保护的重视。
(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1.答案:D(4分)2.句子翻译:我本是平民,亲自耕种在南阳,只求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中扬名立万。
(8分)3.诸葛亮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因其在困境中三顾茅庐,诚心求贤,使他心怀感激并决心辅佐刘备,以图中兴汉室,统一天下。
(8分)4.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广袤的河川和高耸入云的山岳,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山河的热爱和对民族危亡的忧虑之情。
(7分)5.“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了诗人对北方遗民的同情和对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急切期盼,强化了全诗的悲愤和期待的情感基调。
(8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材料指出全球化带来的主要挑战包括:资源的不平衡分配和环境的过度开发,文化同质化和传统文化的消失危机。
(5分)2.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限制对环境的过度开发,并通过国际合作加强环境保护。
(10分)3.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文化多样性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鼓励文化创新,抵制文化同质化,并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10分)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繁漪的形象反映了封建家庭中女性的压抑与无奈,内心的痛苦源自对自由与幸福的渴望被现实无情粉碎,她陷入了深深的孤独与绝望之中。
(10分)2.小说中的雷雨象征着繁漪内心的压抑与痛苦,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繁漪的情感进一步爆发,也预示了她命运的无可挽回。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阅读答案_《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的阅读及答案总结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阅读答案_《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的阅读及答案总结》摘要:阅读《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冷成金),完成10-12题,11.(3分)指代“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⑶使人“更从容面对海量信息”,能够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懂得选择信息),摆脱恐惧和焦虑阅读《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冷成金),完成10-12题。
(12分)①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
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②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
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
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③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
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④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⑤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
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
2021届高考语文新题型: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三)(含解析)

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般情况下,数字人文都被理解为以数字技术为方法,研究人文领域的相关问题。
¨数字”是方法,“人文”是对象。
这种理解固然没错,但并不全面,原因在于,它只是将“人文”作为研究的对象来看待,忽略了研究的主体性问题,而主体性是人文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更强调人文研究中的“个性”“特色”以及研究者“情感”“悟性”等因素在研究活动中的介入。
数字人文研究作为人文研究与数宇技术的跨学科结合,同时包含了两个维度的趋向:其一是“人文研究数字化”,即用数字技术解决人文问题;其二是“数字技术人文化”,即以人文方式发展数字技术,让数字更人文。
作为研究方法的数字人文,其模式是将文化经典视为可编码的信息,将日常生活转换为可追溯的数据,将价值体系打上可识别的标签,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文本数据挖掘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等,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文本形态。
数字人文研究者就是基于这一可视化的文本展开意义阐释。
如果说那些作为“事实本身”的经典文献和行为活动相当于人文研究的“原初文本”的话,那么,经过数字人文方式处理过而形成的新的文本形态则是“次生文本”。
相对于“原初文本”来说,“次生文本”毕竟与研究者之间“隔了一层”,需要充分调用研究者对“原初文本”的认知、对相关理论观念的理解以及对个人感性经验的体悟等。
“次生文本”是寄生于“原初文本”的,但又对“原初文本”进行了数据化处理。
这一过程本身就已包含了研究者的问题意识、理论预设和价值判断。
“次生文本”既可能是对“原初文本”的抽象化还原,也有可能包含着对“原初文本”的颠覆性解构。
从这个意义上说,将数字人文方法引入人文研究,将会极大地扩展和丰富人文研究的层次和内涵,成为人文研究的延伸和补充。
数字人文研究在知识产生方面要解决的问题,比传统的人文研究要复杂得多。
一方面,它需要研究者拥有传统人文研究“说文(文本)解字(文字、图像等符号)”的能力,能够通过文献处理、文本分析和意义阐释,完成对相关信息的阅读和观看,进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感性经验和个人判断;另一方面,它还需要研究者拥有数字人文研究“看图(可视化图形)识字(数字、数据等信息)”的能力,能够从“次生文本”的各种图式、图形、符号、数字等信息中,形成对原初文本的意义挖掘和价值判断。
阅读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答案是B。
A项来源于原文第二段,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但当前城市的空间弹性问题并没有严重到缺乏有机统一、使城市发展丧失基础的程度,故A项错。
B项来源于原文第三段,发展中的城市需要激活活力,已发展的城市需要激活新活力,也就是都需要激活活力,需要制度弹性,故B项正确,是本题答案。
C项来源于原文第四段,城市体需要的是具体的意义共同性,而非抽象的意义共同性,故C项错。
D项是对原文第二、三、四段的概括。
空间弹性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制度弹性不足是原因之一,只有意义弹性不足会从根基处妨害城市发展,算得上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
【参考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C。
A项是对原文论证思路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分析。
原文从理论上论证了私人性和公共性的关系之后,指出目前城市的现状,说明文章不是就理论谈理论,而是有着较为明确的现实指向的。
故A 项正确。
B项是对原文的论证结构的分析。
原文提出城市文明弹性问题之后,分别从空间弹性、制度弹性和意义弹性三个方面展开论题,在制度弹性的讨论中又从城市发展有不同阶段着手,这就使得文章论证结构比较清晰了,故B项正确。
C项是对原文论证方式的分析。
原文确实对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各自所涉及的互为矛盾的方面做出了分析,是一种辩证的论证方式,但并没有论证各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什么动态发展的过程,故C项错误,是本题答案。
D项是对原文整个论证目的的分析。
原文立论的前提是城市体出现了危机,故提出“文明弹性”以应对危机,而所讨论的空间弹性、制度单性和意义弹性诸话题,既有应对危机之义,更有寻找城市体健康发展之路的取向,故其论证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路径。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走出“信息茧房”》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走出“信息茧房”》含答案(2024·黑龙江·模拟预测)阅读《走出“信息茧房”》一文,回答问题。
走出“信息茧房”①网上尖锐对立的不同观点造成的人群撕裂触目惊心。
不同的持论者不仅不赞同对方的观点,而且拒绝交流讨论,连对方提供的事实与信息也一概拒绝。
②这一方面展示了文化和思想的多元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思想和文化的偏颇、偏执和狭隘。
③不禁让人感叹:原本以为网络是思想交流的平台、理性讨论的园地,却不承想成了不同持论者们织就的“信息茧房”和步入其中各执己见党同伐异的场所。
④“信息茧房”的说法非常形象,它点出了不同的持论者囿于已见、作茧自缚。
⑤《庄子》有段话的含义是:你跟一只生长在水井里的青蛙讲海是什么,它理解不了,因为它的生长空间局限于水井,从未见过、也想象不出大海的广阔。
你跟一只主要生存在夏季的昆虫讲冰雪是什么,它理解不了,因为它的生命在秋天就结束了。
你跟一个曲学阿世的人讲什么是道,是没有用的,因为他所受的教化就是精致利己。
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走出囿于己见、偏执陋见的“信息茧房”。
⑥超越利益藩篱。
利之所在趋之若鹜,这是人的本性,很难超越,也不宜动辄进行道德评判与道德绑架。
但是,为了表面、眼前与部分利益而丧失实质、长远与整体利益,显然是不足取的。
而且,有时确实需要为了群体利益而牺牲一些个人利益,只要这样的牺牲可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且从整体上和长远来看,值得而且可以获得补偿,那也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⑦更何况,我们平时所进行的讨论交流,大多并不与利益直接相关,更多的是思想的差异、观点的分歧,有时甚至仅是意气之争。
固执己见的原因,仅是觉得若是承认自己的观点错了,被对方说服了,就输了气、降了格、掉了份似的。
这其实大可不必。
你修正了自己的观点,或是接受了对方的观点,是你丰富了思想、拓展了思维,是收获而不是失去。
⑧拓展知识边界。
一个人不管怎样博学深思,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其知识和思想都会有所局限:对边界内的知识比较了解,思想比较成熟;边界之外,知识未免浅陋,思想未免幼稚。
综合测试02 信息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文本)-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

综合测试02 信息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文本)时间:55分钟满分:51分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2024·山东菏泽·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5小题,17分)。
材料一:世界上所有独立起源的文字,其最初都来源于图画,这一点绝无例外。
人们最早用图画表达简单的意念,当这些图画经过以不按语序的“连环画”形式表达一个语段,到表达语言中的一句话、一个个的词,最后与语言紧密地结合起来并按语序逐词记录语言时,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字。
文字来源于图画,但不等同于图画。
必须注意区分严格意义上的文字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字”的差别。
从广义上讲,一切表达概念的符号都可以称之为“文字”,而严格说来,只有逐词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才能称之为“文字”。
我们以下谈到的“文字”都是指严格意义上的“文字”,而广义上讲的“文字”则称之为“记号”。
文字的来源是一回事,文字的构成应用又是一回事,必须注意区别这两个不同意义上的层次。
汉字的大部分基本形体都来源于图画,但是一旦这些图画变成记录语言的文字形体,它就再也不是图画,而是变成了“符号”。
它本身的构成演变就不再是图画的构成演变,而只能是符号的构成演变。
从文字性质上将汉字看成是“象形字”的观点早已被学术界所否定,但这一观点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依然存在,有相当数量的人是把甲骨文当成图画看的,认为都是“视而可识,察而见义”的图像,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我们不否认甲骨文形体的图画意味较为浓厚,但是从这些形体与其所记录的语言的关系看,从这些形体在构造新字时所起的作用看,它们已经变成了一种“记号”。
甲骨文已是一种高度发达的符号系统,去图画已久远,需要具有特殊训练的专家才能加以辨识分析,而绝非是什么人都一看便“视而可识”的。
我们说汉字来源于图画,是就文字的整体来说的,绝非是说汉字只有一个来源。
比较文字学的成果表明,所有独立起源的文字的来源也都不是纯一的。
古文字的基本形体绝大部分来源于图画,但也有一些形体来源于汉字产生前的记号。
2024年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一

那天女儿练毛笔字,我站在一旁跟她闲聊。陈志国不知怎么就来了脾气,突然扑到我女儿身上大喊大叫连踢带打,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女儿的手臂上已经挂彩了。我们百思不解,陈志国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地大发脾气?陈志国是不是嫉妒我和女儿之间的关系呢?就凭陈志国那个小样儿,他能知道争宠?我和女儿面面相觑不得其解时,丈夫悠悠地适时插了一句,你们不要低估了陈志国的智商。好吧,我和女儿说,那咱们就摸索他一下。
2024年高考高三最新信息卷
语 文(一)
留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到2024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创新发展格局将基本形成,产业应用规模和国际化水平将大幅提升,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兼容产品在重要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对国内卫星导航应用市场的贡献率达到60%,在全球市场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摘编自2013年印发的《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科技理性对于艺术感性的制约、人工智能对于艺术角色的取代、科技实力对于艺术精神的裹挟,体现了科技对于艺术的震慑。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博弈对信息时代的社会心理来说堪称举足轻重,值得深化探讨。当然,我们希望这种博弈是非零和性质的。
(节选自黄鸣奋《信息时代科学与艺术互动的三种模式》)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我国北斗卫星系统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北斗符合相关的国际组织标准,其相关产品已为多国供应服务,其相关服务也被国际组织接受。
信息时代的极简主义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信息时代的极简主义阅读练习题含答案据统计,国人平均6分钟看一次手机。
手机中爆屏的APP应用,随时随地都有看不完的新闻和效劳资讯。
为了消灭微信朋友圈的那个小红点,大家都在不停地点击和进展阅读和分享:读转来转去的心灵鸡汤、笑话、各种吐槽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人们的欲望似乎很容易满足。
但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选择困难症、拖延症、抑郁和疑似抑郁成了很多人生活的新常态。
由于手机为信息获取提供了廉价、便捷的低门槛进入,我们常常因为是好东西,可能对我有用,先存起来再说的想法,动动手指就下载一个应用或增加一个公众号的关注,时间久了,那些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真正有帮助的信息就被淹没在看似有用信息的海洋中。
无用即是垃圾,这种不加选择甚至被选择的行为,导致我们在信息垃圾中难以抽身。
《人民日报》一篇倡导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文章中提到了信息极简。
信息极简即精简信息输入源头,减少使用社交网络、即时通信:少看微博、朋友圈;定期远离互联网、手机,防止信息骚扰;精简电子邮箱数量;关注要少而精,删除长期不使用的应用。
笔者认为,细思其宗,要做到信息极简,首先解决的问题是阅读选择。
毫无疑问,群众阅读已经迎来快速、即时、交互的碎片化阅读时代。
碎片化阅读,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一种趋势。
但同时,碎片化阅读呈现的快轻浅等特点,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很难。
古人读书之前要沐浴焚香、清心敛欲、清茶作伴、端坐书室,我们的碎片化阅读却是随时随地,它在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同时,也大量挤占了人们深阅读的时间。
碎片化阅读还易使人形成一种惰性,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来获得知识碎片,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它对人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构成挑战。
阅读是汲取知识文化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塑造自我的重要途径。
你的生活是否被碎片化阅读绑架?我们需要少而精的极简主义阅读。
阅读是人们树立三观、认识社会、了解世界、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练习题(含答案)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练习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一:提起5G,很多人都会想到快,那么5G 到底多快呢?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乔秀全预计,5G网速将比 4G 至少提高十倍,只需要几秒即可下载一部高清的电影,能够满足消费者对超高清视频、VR(虚拟现实)等更高网络体验的需求。
其实,5G 不仅仅是网速快,还具有低时延高可靠、低功耗大连接等“天赋”。
“5G 的网络延时从4G 的50 毫秒缩短到1 毫秒,将满足1000 亿量级的网络连接。
”通信行业观察家项立刚说,5G 能让各类智能硬件始终处于联网状态。
这也意味着5G 将推动“万物互联” 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
“在5G 时代,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都将连成一体,将构建一个全新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长许志远说。
未来,5G 将为用户提供下一代社交网络、浸入式游戏等更加身临其境的业务体验;同时,也将支持海量的机器通信,让无人驾驶、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4G 难以满足的创新应用成为可能。
材料二:中国已经全面步入流量社会,流量经济正在深刻地改造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截至 2017 年 6 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7.24 亿,其中有 4.63 亿网民在线下消费时使用手机进行支付。
同时,流量连接了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企业、人与资源,催生出了众多新职业、新业态……但流量提供便利、娱乐和收益的同时,也引发人们的烦恼和困惑。
据德国研究公司Statista 统计,2016 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每天玩手机三小时,“沉迷度”在全球排名第二。
美国思科公司日前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21 年,全球每部智能手机的平均月流量将增加到14.9G。
在人的需求得到更多满足的同时,人的定力、执行力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这,正是流量经济带给人们的一大困惑,它争夺的是人的注意力,产生的最大问题是迷失。
近日,腾讯进行的一项“社交斋戒”实验证明,连续15天将微信的使用时间压缩到每天半小时之内,被试者的消极情绪明显下降,工作投入程度大幅上升。
【新教材】4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同步练习-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解析版)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同步练习班级:姓名:一、基础检测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网吧在取得安全合格证之前,必须在电脑上安装安全管理软件,封堵有害信息网站等。
电脑进入非允许范围内的网站,安全管理软件会同时发出警报。
但事实上,许多网吧在定期对电脑进行清理时,经常要重做系统,安全管理软件往往嫌麻烦不被重装。
A.从而如果由于甚至B.以便由于假若而C.以便如果由于而D.从而由于假若甚至【答案】C【解析】①分句之间是目的关系,应该用“以便”,而“于是”只能表承接关系;②后文中有“会”,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假设关系,应该用“如果”;③之前有“事实上”之后有“往往”,是已经发生的情况,不是假设,不能用“假若”;④“嫌麻烦”是“不被重装”的原因,“而”可以表因果,“甚至”只能表递进。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农科小组的同志们为改造黄河故道盐碱地,筚路蓝缕....,舍家忘我,一干就是五年,终于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B.做任何工作都不能孤军奋战,墙倒众人推.....,我们只要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就一定能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
C. 你这个不情之请....让我很是为难。
若不答应你,不合人情;若答应了你,又不合原则。
还是让我回去考虑一下再说吧。
D.看着五光十色的烟花,听着振聋发聩....的爆竹,人们感到,在首都,春节这个中国特有的古老节日正在向传统回归。
【答案】A【解析】B“墙倒众人推”比喻在失势或倒霉时备受欺负;C“不情之请”客套话,在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为不合理的请求”时用;D“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
此处应作“震耳欲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句是()A.只要稍稍了解清代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在漫长的数百年间,不知有多少所谓的“犯人”在判决书上写着“流放宁古塔”!B.取消农业税,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信息时代的读书方式》阅读训练题及答案-.doc

《信息时代的读书方式》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信息时代的读书方式(有改动)[美]尼尔·布朗①我们正遭遇到信息的狂轰滥炸。
每时每刻,我们都会见到前所未有的事情,听到前所未闻的观点。
在课本和报刊里,作者们费尽心机,为的是让我们接受他们的主张。
不论哪类知识,都是疑云迭起,甚至相关领域的专家也莫中一是。
读起书来,恐怕最为头疼的事情便是确定哪位权威才值得信赖。
不管你读的是课本也好、杂志也好,甚至体育专栏也好,这个问题都赫然出现在你的面前——你必须确定自己该接受哪些、拒斥哪些,对哪些不置可否。
②你是个有思想的人。
因此,面对信息狂潮,你必须选择一种反应方式。
或全盘接受,将旁人的观点当成你自己的东西;或寻幽探微,以作出自己的选择。
③有一种思维方式跟海绵遇到水时的情形差不多:一股脑儿吸收进去。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你所吸收的有关世界的信息越多,你也就越有能力理解这个世界的纷纭杂沓。
你现在得到的知识,为以后更为复杂的思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海绵式思维的另一个好处,乃是它相对的被动性。
它不需要绞尽脑汁的智力活动,而是来得更加快捷和简易,特别是在提供给你的材料清晰明确、妙趣横生时尤其如此。
你只需专心致志,再加上死记硬背——这便是你智力活动的主要内容。
④然而,一旦你通过吸收知识,开始把自己变成一个思想者,海绵式思维便暴露出一个严重的缺陷:在确定什么信息值得接受,哪些观点应该拒绝方面,这种思维方式简直就是力竭技穷了。
因此,你必须学会选择,你必须采取一种特殊的阅读方法——提问阅读法。
阅读过程中,作者努力为你讲解他的观点,而你则试图反驳他,尽管他不在你身边。
这种互动的方式可以称之为淘金式思维方式。
⑤黄金柔软喜人,澄黄明亮,自史前时期以来,它便具有很高的价值。
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黄金都有分布,然而其分散程度之高却令人咂舌。
它往往在人们始料不及的地方被发现,这使得寻金工作险象环声,又极富挑战意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时代的极简主义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据统计,国人平均6分钟看一次手机。
手机中爆屏的APP应用,随时随地都有看不完的新闻和服务资讯。
为了消灭微信朋友圈的那个小红点,大家都在不停地点击和进行所谓的阅读和分享:读转来转去的心灵鸡汤、笑话、各种吐槽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人们的欲望似乎很容易满足。
但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选择困难症、拖延症、抑郁和疑似抑郁成了很多人生活的新常态。
由于手机为信息获取提供了廉价、便捷的低门槛进入,我们常常因为是好东西,可能对我有用,先存起来再说的想法,动动手指就下载一个应用或增加一个公众号的关注,时间久了,那些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真正有帮助的信息就被淹没在看似有用信息的海洋中。
无用即是垃圾,这种不加选择甚至被选择的行为,导致我们在信息垃圾中难以抽身。
《人民日报》一篇倡导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文章中提到了信息极简。
信息极简即精简信息输入源头,减少使用社交网络、即时通信:少看微博、朋友圈;定期远离互联网、手机,避免信息骚扰;精简电子邮箱数量;关注要少而精,删除长期不使用的应用。
笔者认为,细思其宗,要做到信息极简,首先解决的问题是阅读选择。
毫无疑问,大众阅读已经迎来快速、即时、交互的碎片化阅读时代。
碎片化阅读,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一种趋势。
但同时,碎片化阅读呈现的快轻浅等特点,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很难。
古人读书之前要沐浴焚香、清心敛欲、
清茶作伴、端坐书室,我们的碎片化阅读却是随时随地,它在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同时,也大量挤占了人们深阅读的时间。
碎片化阅读还易使人形成一种惰性,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来获得知识碎片,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它对人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构成挑战。
阅读是汲取知识文化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塑造自我的重要途径。
你的生活是否被碎片化阅读绑架?我们需要少而精的极简主义阅读。
阅读是人们树立三观、认识社会、了解世界、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理所当然,我们要选择有营养的信息阅读。
极简主义阅读,是一次断舍离运动,在阅读范围从大到小的取舍过程中,摒弃那些毫无营养的信息,拯救在良莠不齐的信息海洋中可能迷失的自我。
因此,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对阅读内容进行简化、取舍,集中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有用的阅读和思考。
曾有人做出世界名著快读,把每部名著概括为几十个字的故事,以为这样可以花最少的时间阅读最多的名著。
这是一件多么笨拙、愚昧的事情。
浅浏览是知其然,深阅读则是知其所以然。
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文化传承和民族素质提升,深阅读万万不可废。
文字是抽象的符号,阅读的同时是要领悟其承载的精神思想,从而理解其深意。
碎片化的浅显阅读让内涵和理性力量匮乏,只能造就千千万万个信息受众,难以培育精深广博的大家。
(选自xx年《中学生阅读》《信息时代的极简主义阅读》有改动)
1.下列各项中,不全属于原文所论及的阅读方式一项是() A.运用手机不停地阅读和分享,随时随地都有看不完的各种新闻和服务资讯。
不停地点击和分享那些转来转去的唾手可得的各种吐槽或心灵鸡汤。
B.手机获取信息廉价而便捷,因此,我们常常因为可能有用要把好东西先存起来的想法,动动手指就下载一个应用或增加一个公众号的关注。
C.精简信息输入源头,减少使用社交网络、即时通信:少看微博、朋友圈;定期远离互联网、手机,避免信息骚扰;多抽出时间,静下心来进行纸质文本的阅读。
D.不加选择甚至被选择的阅读行为,导致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真正有帮助的信息被淹没在看似有用信息的海洋中,让我们在信息垃圾中难以抽身。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碎片化阅读,能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也代表着一种趋势,更能让读者在快轻浅的阅读体验中,让阅读变得轻松有效。
B.与古人端坐书室、沐浴焚香而读的郑重其事相比,现代人的碎片化阅读,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做到阅读的随时随地化,但所获得的却是知识碎片。
C.碎片化阅读容易使人形成一种惰性,获取的知识也呈现碎片化,对人们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不利。
D.在作者看来,碎片化阅读,所获得的是知识碎片,因而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阅读是汲取知识文化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塑造自我的重要途径。
大家都应足够重视,不要被碎片化阅读束缚,我们需要进行少而精的极简主义阅读。
B.在快速、即时、交互的碎片化阅读时代,我们应当进行阅读选择,从根本上反思自己,对阅读内容进行简化、取舍,集中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有用的阅读和思考。
C.文字是抽象的符号,阅读的同时是要领悟其承载的精神思想,从而理解其深意。
但要知其深意,就需要进行极简主义式深阅读。
D.世界名著快读,有害无益,虽说可以花最少的时间看最多的名著,但那是肤浅的,对于整个社会,对于文化传承和民族素质提升不利,因此我们应当摒弃浅阅读,倡导深阅读。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多抽出时间,静下心来进行纸质文本的阅读原文中无据,属无中生有。
2.【答案】A
【解析】原文第四段中有碎片化阅读呈现的快轻浅等特点,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很难,A项属曲解原文。
3.【答案】D
【解析】混淆概念:依据最后一段,可知:世界名著快读与浅阅读不是完全对等的慨念;文中有浅阅读未尝不可,可见,文章并没有完全否定浅阅读,更谈不上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