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恕》教案
《论语》教案(通用11篇)
《论语》教案(通⽤11篇)《论语》教案(通⽤11篇) 作为⼀名⽼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的教学能⼒。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编帮⼤家整理的《论语》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教案篇1 【教学⽬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
2、理解课⽂思想,对照反省⾃⼰。
3、积累⽂⾔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1、介绍孔⼦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
3、研读前五段。
〖教学步骤】 ⼀、导⼊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明历史,产⽣了辉煌灿烂的古代⽂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了巨⼤的凝聚⼒,⽽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明仍有巨⼤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献中的⼀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化遗产,对我国⼏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化产⽣了巨⼤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则》。
⼆、朗读课⽂ 1、孔⼦及《论语》资料 强调识记: 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公认的世界⽂化名⼈。
政治上,孔⼦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征伐,同情⼈民疾苦,俗话说“孔⽈成仁,孟⽈取义”,就是这个意思。
他的政治主张具有⼀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学说成为封建⽂化的正统,影响极⼤,被尊为“圣⼈”、“⾄圣”。
教育⽅⾯,他是我国历史上致⼒于教育事业的第⼀⼈,所以也有⼈呼吁要以孔⼦诞⾠为中国教师节。
他⾸创私⼈讲学之风,主张“有教⽆类”(⼀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三千,贤⼈七⼗⼆。
《论语》是记录孔⼦及其弟⼦⾔⾏的⼀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也是研究孔⼦思想的主要资料。
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直是学童们的⼀本必读书,影响很⼤,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2024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模板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模板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具学具PPT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教学步骤】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罔(wǎng)殆(dài)箪:(dān)曲肱(gōng)1.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第四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知识;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可以;以凭借;为:做。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三年级国学第10课《恕》教案
第10课:恕(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国学》第五册第十课《恕》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单元。
修身是什么呢?海洋接纳江河,就有了辽阔与豪迈;大地包容万物,就有了宽广与厚实。
做人也要有这样的气量和涵养。
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恕》(二)新授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谁愿意读一读,请读一读你最喜欢的一段。
(师评价)3、师带读,读出一字一句的韵律美。
4、指名读,相机正音。
第10课:恕(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国学》第五册第十课《恕》第二课时二、教学目标:能通过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各则的大意。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巩固朗读。
2、能通过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各则的大意。
教学难点: 能通过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各则的大意。
四、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巩固课文朗读。
师领读全文。
2、指导课文的押韵、停顿之处,再次领读课文。
(二)文意感知1、读了课文,让我们再一起来理解课文。
2、请学生自由读48-49页的译文,告诉老师,读了译文,你读懂了一些什么?3、对照译文说一说:孔子与子贡分别说什么是“恕”?4、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是“恕”?第10课:恕(第三课时)一、教材内容:《国学》第五册第十课《恕》第三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并能够准确运用。
2、对孔子说“恕”的思想的内容有初步了解,并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体会。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知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并能够准确运用。
教学难点:对孔子说“恕”的思想的内容有初步了解,并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体会。
四、教学过程:巩固旧知指名读短文。
感知短文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
运用“恕”之道的教案
运用“恕”之道的教案。
一、教材解析众所周知,“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国家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而“恕”恰好是其中的重点内容。
因此我们选取了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恕”的内容,如《古文观止》中的“无善无过”、“过关斩将”、“寻欢作乐”等文章,以及《柔刚相济》、《羊皮生肉》等寓言故事,通过学生理解这些文章的主旨和内涵,再结合自我感悟,引导学生树立起对于“恕”之道的理解和感悟。
二、教学方法1.兴趣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采用一些引导学生的方法,让学生在己的兴趣中,更深入地了解“恕”之道。
例如,可以让学生分组发挥想象力,创造一些关于“恕”的小故事或者漫画,让学生表达他们对于“恕”之道的理解和想法。
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促进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
2.体验式教学法在教学中,我们需要让学生通过实际的体验,亲身感受“恕”之道的力量。
例如,在班级里每个月选取一个值得表扬的同学,以表彰他们的卓越表现和恪守“恕”之道。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参与一些志愿服务活动,用自己的行动去体现“恕”之道的实际应用。
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恕”之道的影响和力量。
3.引导式探究法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去探究,去思考。
“恕”之道的教育同样需要运用这种方法。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恕”的具体应用和实际场景,并让他们从中探究出“恕”之道的内在含义。
例如,让学生思考一个场景,一个人不小心被别人撞了,这时该怎么处理?如何表达出“恕”之道?三、教学效果通过运用“恕”之道的教学方法,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提高他们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从中受益终身。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促进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自信。
教学过程中运用“恕”之道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将学科知识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而且可以起到积极的人格塑造作用。
〈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弘毅、兴、观、群、怨”等词语含义。
2.理解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礼”“恕”的内涵。
3.学习“持身以礼、以恕”的道理,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1.重点解读“持身以礼、以恕”的观点,思考它们在立身处世中的作用。
2.难点是“恕”字的解读和“持身以恕”的观点的分析。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中的前六章,解读了“持身以仁、以道、以义”的观点,也明白了孔子对“学习”的追求方向,本节课我们继续以“修身”为主题,解读孔子的思想。
二、学习任务分析承担的单元任务本单元课文大都是谈论立身处世之道的,比如《﹤论语〉十二章》,或阐述持身以道、以礼、以仁、以恕、以义的道理,或辨析君子、小人的区别,或论述经典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价值,都富于启发性。
梳理本课所讲的立身处世的道理,并思考和讨论他们于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三、学习活动(一)朗读文本,翻译句子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注解:1.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而道路遥远。
把实行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在这句话的翻译中,我们将“仁以为己任”这句话的语序做了调整,按照“以仁为己任”的顺序进行的翻译。
请大家注意一下。
第八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注解:1.篑:盛土的竹筐。
未成一篑: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
2.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3.平地:填平洼地。
这里的“平”是动词,填平之意。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变/成山了,如果懒得做下去,这是我自己停止的。
又好比填平洼地,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啊!”第九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论语十则》教案《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常用的重点文言实词,正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熟练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3、理解各则名言警句,反思和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名言警句4、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反省自我,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感受“仁”和“恕”的真意,开阔胸襟,提高个人修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十则语录的内涵。
难点:激发自我反省,感悟名言警句对自身修养的意义并将所学的知识和道理付诸于实践。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先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孔子和《论语》了解多少?),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山东济宁“孔庙”的视录像与讲解和电影《孔子》中的经典片段,加深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
孔子被后世成为“至圣”,也就是说他是圣人中的圣人。
1988年,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
今天,我就和同学们去孔子以及他的学生们那里儿汲取一点智慧。
二、初步感知1、仔细听课文的朗读示范,注意字音和断句,完成下列填空题。
(1)论()语.(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三省()吾身.(5)传()不习乎.(6)学而不思则罔().(7)思而不学则殆().(8)诲()女()知之乎..(9)是知()也.(10)弘毅()..(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2)其恕()乎.2、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老师听后指导,纠正断句,划分节奏,展现句子的层次关系.明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相关推荐《论语》十则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十则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教案篇1教材分析: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读字词、积累文言词汇。
2、翻译、理解课文内容3、整理、积累成语、短语等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2、合作探讨3、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态度人生修养教学重、难点: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浅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学情分析: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因学生出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授课过程中老师要精讲,学生要熟记深思牢记。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朗读磁带、幻灯片教学过程:《论语》教案篇2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关于孔子和《论语》(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预习: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教师明确有关资料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
3、了解各章大意。
A、“见贤思齐”章:见贤思齐、勇于自省。
B、“三人行”章:择善者而师之。
C、“士不可以不弘毅”章:人必须坚强并且有仁爱之心,并能坚持到底。
《论语》导读第九讲——忠、恕课件(共30张PPT)
【原文】
为政2·20 季康子(1)问:“使民敬、忠以(2)劝,如之何?”子 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注释】
(1)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任正卿,是 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2)以:连接词,与“和”同。
【译文】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严肃认真、尽心竭力和相互勉励, 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对百姓的事情严肃认真,他们对 待你的政令也会严肃认真了;你孝顺父母、对子弟慈祥,百姓也 就会对你尽心竭力了;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弱的人,百
“忠”与“恕” 《说文解字·心部》:
“忠,敬也。从心,中声。” 《说文解字·心部》:
“恕,仁也。从心,如声。” 朱熹《中庸章句》:
“尽己之心为忠。” “推己及人为恕。” 朱熹《论语集注》: “尽己之谓忠,推己之为恕。”
现代一些学者认为,“忠”、“恕”是从两个不 同的角度对“仁”的实践。
孔子自己曾给“恕”下了定义:“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卫灵公15·24)这是“仁”的消极面。另一 面是积极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 也6·30)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忠恕”是实行 “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同时又是孔子思想的 一贯之道。
【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广泛地给老百姓以好处,又能 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么样?可以说是仁道了吗?”孔子说: “岂止是仁道,那一定是圣德了!尧舜或者都难以做到哩。仁 是什么呢?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 自己要事事行得通,也要帮助人家事事行得通。能够就眼下的 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原文】 颜渊12·14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恕”之道的教案设计
“恕”之道的教案设计:1.了解“恕”之道的含义及其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2.思考如何运用“恕”之道来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能力。
教学内容:1.什么是“恕”之道“恕”之道是一种心态和行为准则,指的是对他人的过失和错误给予宽容和理解,不怨恨、不报复、不以恶报恶,而是对他人抱有一善意和包容心态,以达到和谐相处的目的。
它的核心是相信人性的善良,用包容与爱心去改变自己和他人的意识和行为。
2.“恕”之道在人际交往中的意义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种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这时候“恕”之道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只有真正懂得和运用了“恕”之道,才能在与他人相处中保持心平气和、做到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创造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
3.如何运用“恕”之道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能力(1)对自己的要求:要先从自己做起,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升华自己的情操和道德水平,从而培养出高尚的品质、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
(2)善待他人:在与他人相处时,要做到善解人意、尊重他人,有容乃大、有理有情,真正做到包容与爱心去改变自己和他人的意识和行为。
(3)不轻易发脾气:不轻易发脾气是“恕”之道的基本准则,因为脾气发作会使对方感到受辱、蒙羞、不愉快。
可以用“自我控制法”来控制自己的脾气,即当自己有可能发脾气时,可以暂停自己的语言和情绪,深呼吸,散步等,以保持自己的冷静和理智。
(4)学会原谅:原谅是“恕”之道的重要方面,原谅能够缓解自己的痛苦,从而积极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原谅,则要需要真正的爱心、宽容心态和理解。
教学流程:1.教师通过演讲、讲授等方式介绍“恕”之道的含义和importance。
2.通过图片或实例分组让学生尝试讨论并总结归纳“恕”之道在人际交往中的实际意义。
3.教师介绍“恕”之道的运用方法,例如如何发展自己的品质、掌控情绪以及怎样学会原谅等,同时,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4.分组进行案例分析,以落实学生对“恕”之道的理解和运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领会“恕”之道的实际价值和运用。
最新-《〈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优秀13篇)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优秀13篇)教案是老师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把控教学节奏,提高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学,同时,优秀的教案也是老师教学技能的体现。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
《论语》十则的教案示例1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文言兴趣师:苏东坡曾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朱熹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是你我的良师益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我们不仅要好读书,而且要会读书。
古人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或成语有很多。
你在平时积累中知道哪些呢?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师:一代诗圣的经验之谈。
这句名言告诉了我们什么呢?生:要多读才能写出佳作。
师:这是语文学习的秘诀之一。
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朱熹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师:这里为什么要读“”而不读“”呢?生:因为这里的“见”是“显现”的意思,所以读“”。
师:看来你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好。
还有吗?生:学而不厌。
师:这是一个成语。
用现代汉语说,是什么意思呢?生:学习不能满足,要活到老,学到老。
师:哪种表达更精练?生齐答:成语。
师:这个成语来源于何处?有谁知道?生:《论语》,是孔子的一句话。
师:好,今天我们要阅读的就是从这本书中选取的十则。
不知大家意识到没有,刚才大家所说的名句均是文言古诗,还有不少成语直接取典于古诗文或文言文中的格言警句。
这些文言古诗和成语都具有文言文简洁、典雅的特点。
平时我们说话作文能运用成语或引用诗句可谓是一件快事。
相信我们能学好古诗及成语就一定能学好文言文。
那么如何学好文言文呢?生:要多读。
师:正如刚才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
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操。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论语》_解读“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篇第六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 成人之恶”
——颜渊篇第十二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恕”
小组成员:(8)班 唐云开 王蕊 陈雯
(10)班 陈昕韡 施融 卓琳 邓竹希 陈凌
恕恕恕 恕 的的的 的 最原前 含 高则提 义 境 界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第四
子
¨
¨ ——
子 曰
行贡 之问 者曰
卫
乎
灵『 公其 篇恕
?『 』有
一 言
第乎
而
十! 五』
可 以 终
身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十五
恕恕恕 恕 的的的 的 最原前 含 高则提 义 境 界
恭宽信敏惠 ——阳货篇第十七
犯而不校 ——泰伯篇第八
恕恕恕 恕 的的的 的 最原前 含 高则提 义 境 界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 怨,以德报德。”
——宪问篇第十四
唾面自干
——《新唐书娄师德传》
Hale Waihona Puke 恕恕恕 恕 的的的 的 最原前 含 高则提 义 境 界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第25课《《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有节奏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当堂成诵。
2.学习并积累重点词语、格言、警句。
3.感受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及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在七年级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中,我们学习了从《论语》中节选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的六则论语。
请大家一起听X读,轻声诵读。
《论语》是怎样一部书呢?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二、作品简介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有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三种体式。
它的语句大量化为成语(全文11750字,出成语147条)。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三、了解作者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某某曲阜市)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图片:家乡图片:弟子:1.曾点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人,曾参之父。
与颜回之父颜路、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
鲁国大夫季武子死,曾点吊唁“倚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
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 宿伯”。
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
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曾氏”。
曾点墓在其故里南武城。
2.曾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某某费县西南)人,小孔子四十六岁,他的父亲曾点也是孔子的学生。
曾参是孔子晚年著名的弟子。
曾子很注意自身修养,其以诚信为本,他曾经把孔子一生的学说概括“忠恕”二字,反映了他注重“诚信”的特点。
孔子的孙子子思是曾子的学生,孟子又是子思的再传弟子,曾参对传承孔子学说,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语教案(成凯)
第三单元修身第四节恕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在朗读时,要注意文言文语感,处理好语句的停顿。
2、通过反复诵读、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对大意有初步感知。
3、在教学中利用“的卢马”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恕”的意思,注意和宽恕的区别,应该是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即推己及人。
4、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联系实际说说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三、教学难点理解“恕”的意思,注意和宽恕的区别,应该是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即推己及人。
四、教学准备搜集相关资料信息。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国学课堂,一起来继续品读论语吧,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忠”的三则,还记得吗?一起来背一背吧!学生齐声背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无悔乎?”谁来说说你对忠的理解。
教师小结:尽心尽力为忠,这里包涵两层意思:一是做事要尽心尽力;二是为国要竭诚尽责。
(ppt2)(二)学习新课“恕”1、第一则“忠恕之道”①故事再现第一则内容:(ppt3)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个教育家,他经常会和自己的弟子在一起交谈,讨论,《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今天老师也想给大家讲这样的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孔子又和自己的弟子们像往常一样在一起交流,忽然他对着自己最小的弟子也是最喜欢的一个弟子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意思就是说参啊,我的思想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
曾参听了心领神会(恍然大悟)的答道:“唯。
”孔子说完就出去了,这时其他的弟子很不明白,连忙问曾参“何谓也?”(老师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老师的思想学说,不过是忠和恕罢了。
)②刚刚这个故事所展现的场景也收录在了《论语》中(ppt4),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则内容,先来听一听范读吧。
论《论语》的“恕”道-文档
论《论语》的“恕”道最能体现孔子伦理思想的就是他的“恕”道思想,也是孔子所谓的“仁学”。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曾子说,孔子的学说主要是围绕“忠”和“恕”这两个方面展开来写的。
虽然“忠恕”一词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一次,却成为孔子伦理思想的践行枢纽。
“恕”道是孔子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全面理解“恕”道,就要从“忠恕”说起。
仁者爱人,“爱人”是“仁”的具体体现,为了实行“爱人”原则,孔子提出“忠恕”作为实行“爱人”原则的根本途径,即所谓行“仁之方”。
“忠恕”是孔子提出的新概念,是孔子对“仁”这一思想的进一步延伸。
《论语?颜渊》载:“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这里用以释“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按子贡的理解,意即“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1]。
自己不希望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2],就是要求人与人之间将心比心,这样才能减少自私,才能变得宽容。
这是孔子对“恕”的诠释。
关于“忠”,孔子并没有直接释义,根据宋儒的解释(“尽己之为忠”),通常都以“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释之。
就是说作为一个具有仁德的人,自己能够站得住,也帮助他人一同站住;自己已达到目的,也帮助他人能够达到。
这就是“忠”。
从“忠恕”的内容来看,孔子的“忠恕”之道实际上是孔子实行“爱人”的模式,是仁爱精神的具体化,是行仁之方。
或者说,通过“忠恕”之道而实行“爱人”的原则,促使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达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宽容[3],这样才得以把“仁爱”思想从爱亲推广到“泛爱众”,这也是孔子的伦理思想一个质的升华。
通过孔子对“忠恕”的解释,可以看出,“忠”是对主体而言的道德准则,也就是说,“忠”是主体的自我要求,指诚恳、积极地对待他人。
以自身道德的完善为目的,强调的是主体的内省和自觉,目的是要人们自觉地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也就是把这种外在的制约,通过“仁”的道德修养完全变成一种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4],这就强调的是道德自律。
解析“恕”之道的教案
解析“恕”之道的教案之道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恕”字的含义和作用。
2.了解道德与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3.掌握“恕”在日常社交中的运用。
4.培养学生宽容、和谐、理解他人的品格。
5.启迪学生自身的生命智慧和道德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恕”字的含义和作用。
2.难点:启迪学生自身的生命智慧和道德意识。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导入法、探究法、示范法、练习法、实践法。
2.教学手段教师PPT、多媒体课件、学生手册、学生笔记、观察实践活动。
四、教学内容一、导入环节:意义重大一、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觉得道德与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是什么?二、教师解释:道德和品德在我们人的生活、社会和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恩惠恕已经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重视它的价值。
二、讲解环节:揭示“恕”的内涵一、教师解释“恕”字的含义,从字形、组成和解释方面进行讲解。
二、教师对中国古代文献中“恕”的记载进行阐述,结合道家、儒家和佛家诸多文献,揭示其内涵及作用。
三、教师分析从社交生活中包容谅解某些行为的方法、方式、过程,谈谈如何实践“恕”的思想和意义。
三、练习环节:感受恕之情一、设计情境:请谈一谈,当你遇到挫折和伤害时,心理上和行动上应该如何表现?二、安排任务:请从以下角色入手,表述你的体验感受和探讨:1.罚球员的心路历程2.裁判员的话语与态度分析3.团队中的整体反应和心理抉择4.外部舆论和反响三、学生分享,教师现场点评和引发个别分析献上建议。
四、实践环节:讲究实际效果一、教师邀请大家一起到生活中感受“恕”字的实际呈现效果。
二、教师分析道德教育和人际和谐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大家参与其中,体会自身成长的滋润和收获。
三、教师尝试通过个别指导、补救和整合的方式,加强学生自我意识的激励和提高,鼓励他们发挥潜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五、总结环节:问心有愧一、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觉得今天的教学是否有所改善?二、教师引导:中国民间最有影响力和传承性传统美德之一,恕的思想和实践,对于个人、社交和社会都具有极大的意义和价值。
“恕”之道的教案分享
“恕”之道的教案分享恕道之道写在前面的话: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育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光芒,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然而,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做有道德的人。
在这篇教案分享中,我希望探讨“恕”之道,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恕的内涵、特点及其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恕”在人际交往中的实际应用,认识到发展恕的意义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做有恕之心的人的意识和能力。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知道恕的内涵和特点;2.理解恕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3.了解“恕”在人际交往中的实际应用;4.意识到发展恕的意义和重要性;5.培养学生做有恕之心的人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一.知识点1.“恕”的定义;2.恕的内涵;3.恕的特点。
二.教学要点和教学方法1.恕的定义恕是一种仁德品德,指原谅人的过错、错误、过失,不与人计较,给予宽容、谅解、体恤。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定义“恕”来帮助学生了解“恕”的基本含义。
2.恕的内涵恕的内涵包括体谅、宽容、原谅、忍耐等。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内涵,并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恕的内涵。
3.恕的特点恕的特点主要包括不记仇、宽容、容忍、慈悲等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了解恕的特点,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观察,了解这些特点。
三.教学手段1.理论讲授:通过讲解“恕”的定义、内涵和特点来让学生有所了解。
2.案例剖析:通过根据具体案例的情况,展示恕情的具体表达。
3.观察讨论:通过观察和讨论影视作品和实际生活中的恕情,引导学生发现、解读和理解恕。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想象以下场景:当你对别人心怀怨恨或者遭人怨恨时,你会选择怎么做?在这种情况下,恕的作用是什么?2.知识讲解:让学生学习“恕”的定义、内涵和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恕”的重要意义,同时深入探讨恕的实际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把恕的概念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贯彻“恕”之道的教案
贯彻“恕”之道的教案题目:贯彻“恕”之道一、教学目标1.了解恕的含义和作用;2.能够理解并实践恕的原则;3.培养学生讲道德、守规矩、做好事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恕的概念;2.掌握恕的原则;3.培养学生讲道德、守规矩、做好事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难点1.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恕的原则;2.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能力。
四、教具准备1.教材:《中华小学语文》(二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2.讲师草稿;3.音像材料。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音乐教师可以播放一首温馨感人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和谐、友爱的气氛。
(2)朗读家训此处请参考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父母虽好,讲到了家规和国法时裁量不要不公。
”以上家训是告诉我们,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国家中,守规矩、讲道德极为重要。
二、讲授(一)恕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恕的含义。
例如:“恕”就是谅解别人,给别人一个机会,不因小错而久怀不满,更不会产生怨恨之情。
(二)恕的原则1.尊重他人:在遇到别人的错误或者缺点时,我们首先要有尊重别人的态度。
这样我们会容易听取对方的意见或者建议。
2.接纳他人:如果别人在某些方面比我们差,我们并没有理由歧视他或者排挤他。
我们要尊重别人的优点,接纳别人的差异。
3.谅解他人:在别人犯错误的时候,我们不要过于自我中心,也不要以恶言相待,而是要欣慰心情,理性的思考,体恤别人的感受,给对方一个谅解的机会。
4.宽容他人:如果对方还无法认错,不要气愤或者吵架,应该保持冷静,一笑而过。
这样我们只需等待适合的时机,对方很可能就能有所改观。
(三)恕的意义通过恕的原则,我们准确地了解到:我们可以尊重、接纳、谅解、宽容他人,成功的做到讲道德,守规矩,做好事,形成一个对人类友爱、亲近、友善的美好社会。
它不仅体现了我们对于他人的热爱,也体现了我们的良心、人性、情感、智慧等美好的品质。
三、实践采用互动式现场活动,让学生能够加深对恕的原则认识,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恕的原则,促进学生成为道德人,做出积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二、教学难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三、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
2、借助工具书,了解《恕》的主要内容,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故事导入:指名学生读《的卢马》的故事,其他同学认真听。
读后思考:对于故事中旁人和将军的做法,你赞成谁的?为什么?
将军庾亮知道的卢马会给人带来危险,他能够通过自己不想有危险,而想到别人也不想有危险,这种品德叫做——恕。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故事中让学生通过谈论,初步了解恕的含义。
二、明白恕的含义
(一)根据字理,明确恕的含义。
1、“恕”字是如+心,意思为按照自己心里的想法去推想别人的心,推己及人,从而对任何事任何人都能做到宽容体谅。
2、孔子用八个字概括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生根据书下注释和前面白话文的讲解,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回归文本,理解“何为恕”。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设计意图:学生从字到白话文,再到孔子精炼的语言,最后回归课文,层层贴近文本体会“恕”的含义,能够有深刻的体会,同时能够感受古文语言的精炼。
(二)自读课文,了解文中内容。
1、要求:自己读一遍三则对话,借助书下注释边读边理解。
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用铅笔标注出来,小组讨论,没有解决的再全班一起解决。
预设1:“贯”
展示“贯”字的起源,了解古代的含义,并结合句子理解。
预设2:乎?也?矣?
对比解释和句子,看一看在文中这些词是什么意思?学生会发现都是语气词,没有实际的含义。
2、和同桌同学一起说一说三则对话的含义。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或者和小组同学共同学习寻找答案,学生可以自己找到学习古文的方法。
难点由老师点播。
突破教学难点。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了解“吾道一以贯之”的含义。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学生寻找贯穿的“道”是什么?——忠恕而已。
2、辨析“非尔所及也”中不能达到的是什么?
通过对比子贡前后说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非尔所及”,进而明确人不能控制别人,但可以控制自己。
3、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终身可以行之的是“恕”,而一开始作者表达的是“忠恕”,这里引起学生质疑。
给出朱熹的一句话: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引导学生理解忠和恕的区别,进而明确“恕”的重要性。
4、通读全文,再次感悟。
设计意图:按照三则对话的顺序,层层深入理解“恕”的含义,中间设疑引发学生的思考。
板书设计:
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