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诸子散文与历史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第三章 先秦诸子散文

3
第一节 早期诸子散文 《老子》 绝学无忧(二十章) [1]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2],相去几何?善之与 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3], 其未央哉[4]!众人熙熙[5],如享太牢[6],如 春登台。我独泊兮[7],其未兆[8],如婴儿之未 孩[9];傫傫兮[10],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11 ] ,而我独若遗[12]。我愚人之心也哉[13],沌沌 兮[14]!俗人昭昭[15],我独昏昏[16]。俗人察 察[17],我独闷闷[18]。澹兮其若海[19],扬兮 若无止[20]。众人皆有以[21],而我独顽且鄙[2 2]。我独异人,而贵食母[23] 。
7
【注释】 [1]本 章说 明 ‚道‛隐奥 难见,凡 人 不 易体 会,唯 ‚上 士‛可 践 行 之。[2]建 言: 古 之 立 言 者。[3]夷道:平坦之道。颣:不平 。[4]辱:黑垢。[5]建:通‚健‛。偷:通 ‚婾‛,苟且。[6]渝:污浊。[7]隅:棱角 。[8]贷:施予。
8
圣人无为故无败(六十四章) [1]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2] ,其微 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 毫末[3]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4]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 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恒于几成而败 之[5]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6 ]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7] ,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9]孩:通‚咳‛;《说文解字》:‚咳, 小儿笑也。‛[10]傫傫:懒散疲倦貌。[11 ]有余:有余财以为奢,有余智以为诈。[12] 遗:通‚匮‛,不足。[13]愚人:纯朴之人。 [14]沌沌:混混沌沌貌。[15]昭昭:自我 炫耀貌。[16]昏昏:暗昧貌。[17]察察: 严苛貌。[18]闷闷:纯朴貌。[19]澹:沉 静貌。[20]扬:飘逸。[21]以:有为也。 [22]顽且鄙:愚笨。且:底本原作‚似‛,据 传奕《道德经古本篇》改。[23]贵食母:以守 道为本。河上公注:‚母,道也。‛
1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1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就大体情况而言,历史散文主要是叙事的,诸子散文主要是说理的。
历史散文有《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等。
《春秋》是孔子编订的战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
记叙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这242年间的各国大事,孔子还按照他自己的观点对那些事件作了一些评断,选择了他认为恰当的字来暗寓褒贬之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言大义”。
《左传》仿照其体例,顺着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个鲁国君主的序次进行记载,全书30卷,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社会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动。
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生动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长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写复杂的战争事件。
如写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肴阝之战、晋楚必阝之战,均是情节紧张而极富戏剧性,成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
《战国策》亦称《国策》,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
西汉时,经刘向整理,编为33篇。
主要记叙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其间有传记、故事、论辩、书信,反映了当时各国间尖锐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先秦继《春秋》《左传》之后又一部著名历史散文。
在艺术创作上,较之《左传》又有发展,常在复杂的政治事件中生动描绘人物言行,刻画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写出不少情节曲折的故事。
如《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入秦》《触詟说赵太后》、《苏秦始将连横》等均为脍炙为口的名篇。
此书尤重语言艺术,大量运用了夸张、比喻。
排比等艺术手法,并杂以寓言故事,呈现出一种“敷张扬厉”“辩丽恣肆”的鲜明特色。
《国语》共21卷,据说为左丘明所作。
这部书有重点地记叙了各国历史中若干事件。
文字朴实平易,特点在长于记言,同时也善于描写人物神态。
诸子散文可分为三个时期:1一期是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作品中,《论语》是语录体,《老子》多用韵,它们都词约义丰,《墨子》开始向组织结构严密的论说文形式发展。
第三讲 先秦诸子散文.ppa

不仁,不保宗庙。 民本思想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
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2、抒情方面:感情充沛、气势如虹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
莩(piǎo),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
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 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
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 死也?(《孟子·梁惠王上》)
3、论辩的智慧 连环设套、层层推进
(《文心雕龙·诸子》) 驾驭语言的智慧、技巧
@诸子价值:
洽闻之士,宜撮纲要,览华而 食实,弃邪而采正。极睇参差,亦 学家之壮观也。 (刘勰《文心雕龙·诸子》 )
二、《孟子》的艺术特色
1、叙事方面:记载谈话及事件,常有具体、灵动、 引人入胜之处。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 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 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狱官) 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钱穆《国史新论》P7-8)
(春秋时期)军队全由贵族子弟所编组,平 民没有从军作战的资格。 … …一到战国时代,
情形又大变。贵族军队解体,平民军队代兴。 平民普遍参加军役,因而有立军功而获高 官厚禄变成新地主新贵人的。而平民学者 之兴起,更为当时社会一绝大变迁。那些 平民学者,代替贵族阶级掌握了学术文化 知识上的权威地位。战国时代各国一切武 职文职,上及首相统帅的崇高地位,几乎 全落到这辈新兴的平民学者所谓士的手 里… …(钱穆《国史新论》P9)
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发言稿

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发言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对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承载着古代文化的精髓,又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的价值、特点和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主要是由儒家学者们撰写的散文作品,内容涵盖了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等方方面面,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之一。
其中,《庄子》、《孟子》、《老子》等作品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学瑰宝,它们既展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又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诸子散文以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语言、精炼的文笔,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诸子散文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思想内涵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学派的代表作品,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各具特色,呈现出了多样化的文化景观和思想风貌。
例如,《庄子》的禅意思辨、《孟子》的仁义道德、《老子》的道家哲学,它们既具有统一的儒家精神,又又各自不同的思想特点,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遗产和文化资源。
这些思想文化资源,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哲学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为我们提供了启迪性的课题和研究方向。
另外,诸子散文还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风貌和人文景观的重要资料,也为我们提供了欣赏古代文学艺术的绝佳范本。
例如,诸子散文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博大的格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启发是深远的。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诸子散文,让它的价值和意义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接下来,让我们来谈谈史传作品。
史传作品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以史实为基础,以文学为形式,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以文学的形式进行再现,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一个重要篇章。
先秦散文分类

先秦散文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分为三体:“国别”、“编年”、“纪传”。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散文,有今文、古文之分。
今文《尚书》指秦焚书后,西汉初存29篇文章,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坏壁中发现用古文写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
诸子散文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
春秋战国之交的《论语》、《墨子》是语录体,但《墨子》中已见议论短文,即使语录也有论证过程;战国中期的《孟子》、《庄子》分别发展为对话式的论辩和专题论文;战国后期的《荀子》、《韩非子》则摆脱了语录、对话的形式,几乎全是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

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形式,被广泛运用于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题材中。
在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中,寓言故事也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法,可以说是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以深度和广度的方式探讨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并分享个人对于这一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一、先秦历史散文中的寓言故事先秦历史散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特色,涵盖了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而在这些历史散文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寓言故事的影子。
寓言故事以简练的文字、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寓意吸引着读者的眼球。
它们往往以动物为主角,通过动物之间的互动来传达对于人性、社会问题和伦理道德的思考。
举例来说,我们可以回顾《史记》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比干寿陵传》。
这个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比干被贬为庶人,却仍然坚守着自己的节操和原则。
在故事中,比干屡次受到了王室的羞辱和威胁,但他始终保持清廉和尊严。
尽管他被迫自杀,但他的精神和道义却千古流传。
这个故事通过比干寓言化的形象,揭示了国家和个人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以及信仰与压力之间的考验。
二、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诸子散文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产物,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
在这些散文中,寓言故事被广泛运用于阐述哲学观点、道德原则以及治国安邦的思考。
诸子们通过生动的寓言故事,将抽象的思想观念具象化,以引导读者思考、体悟和领悟。
举例来说,我们可以回顾《墨子·非攻》中的一则寓言故事——《环树之悖》。
这个故事讲述了墨子与其弟子行走于山林之间,看到一棵环绕树干的藤蔓。
墨子惊叹于藤蔓的灵活性和坚韧性,并引申到人际关系的处理上。
他认为,就像与藤蔓相同的朋友,应该像藤蔓一样灵活变通,而不是抱着攻击和征服的心态。
这个故事通过环绕树干的藤蔓寓言化的形象,表达了非攻思想的核心观点,提出了和平、包容和友爱的宝贵价值。
三、个人观点与理解寓言故事在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中的运用,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对于人性、社会和宇宙本质的思考。
先秦散文 诸子散文

1、《论语》
据统计论语中出现“礼”字76处。 子曰: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 《论语·泰伯》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 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 《论语·尧曰》
“礼”:孔子极力维护的西周以 来的宗法等级制度(即所谓“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 秩序”――《论语.颜渊》)以 及与此相关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 范。
♢国语 体裁:国别体 时间:周穆王——鲁哀公 ▷我国第一部分国记史的史书。 ▷文学性不如《左传》,但有些篇章叙事曲折,人 物描写生动,谏词与对话,推理严密,说理充分。
♢战国策 体裁:国别体 时间:战国初年——秦灭六国 作者:非出于一人之手,西汉刘向整理校订
思想:一、崇尚计谋智略,突出谋士的作用。 二、重视名利 三、重视审时度势,认为时势是成败的 关键。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 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 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 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 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 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 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 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 臣请奏其效。”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 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 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 耳而听。嫂虵行匍伏,四拜自 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 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 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 “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 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 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简评苏秦其人
1.一个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之人,对于功名 利禄有着巨大的渴望。(朝秦暮楚、引锥刺 股)
先秦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
• 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密切 关注社会与人生,思考着社会存在发展和 人的生存发展的道路,表现出强烈的理性 精神,对现实的认识和反映都有一定的深 度和广度。 在文风上,《论语》和《老子》都简练含 蓄,富于形象性和哲理性。《孟子》和《 庄子》都是恢弘开阔,潇洒自由,形象生 动,富于气势。《墨子》、《荀子》、《 韩非子》都擅长说理,逻辑谨严,组织严 密。
先秦文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的基本问题
先秦历史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尚书》、《春秋》 尚书》 春秋》 左传》 国语》 《左传》、《国语》 战国策》 《战国策》
一、历史散文发展概况
散文的萌芽: 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记言叙事文之祖: 尚书》 春秋》 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与《春秋》 历史散文的成熟之作: 左传》 国语》 历史散文的成熟之作:《左传》与《国语》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高峰: 战国策》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高峰:《战国策》
四、《左传》和《国语》 左传》 国语》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 左传》 完整的编年体断代史 。 完整的编年体断代史 《左传》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 左传》 722), ),终于鲁悼公十四年 (前72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 453), ),比 春秋》 (前453),比《春秋》增多二 十七年。 十七年。 左丘明 《左传》和《春秋》的关系 左传》 春秋》
《孟子》 孟子》 庄子》 《庄子》 《荀子》 荀子》 韩非子》 《韩非子》
二、《论语》、《墨子》 论语》 墨子》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 论语》 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 全书共20章 文,全书共 章。 其作者是孔子弟子和再传 弟子。 弟子。 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 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
二、《论语》、《墨子》 论语》 墨子》
甲骨卜辞
特征: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 特征: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 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 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
二、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2、铜器铭文
商代铜器铭文,反应了我 商代铜器铭文,反应了我 们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 的发展。大多有着一定程式, 的发展。大多有着一定程式, 往往使用习惯套语。 往往使用习惯套语。商代铭文 记事比较简单,形式一律。 记事比较简单,形式一律。 “丁巳,王省夔京,王易小臣 丁巳,王省夔京, 俞夔贝,惟王来征夷方, 俞夔贝,惟王来征夷方,唯王 十祀有五,肜日。 十祀有五,肜日。”
先秦散文: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

第三阶段:战国末期
诸子散文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道德、农业、军事、天文历法等各类领域,讨论的命题包括王道与霸道、守旧与改良、礼治与法治、天与人、名与实以及宇宙、人性、道德、教育等等。 其中没有专门的文学作品,但文化内涵丰富,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的进步有推动作用,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奠基作用。许多重要的思想成果至今仍对我们的文化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可以说诸子散文是我们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一把钥匙。
儒家思想要义
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以德育代替宗教。 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何必曰利。(孟子)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 构成“仁”学思想模式和“仁”学结构的因素 血缘基础,二、心理原则,三、人道主义、四、个体人格 整体特征:实用理性 理性精神——以冷静、现实的态度解说和对待事物。不迷信非理性的权威。 实用:着眼于解决社会人生的实际问题,较少进行纯思辩的抽象思考。
先秦诸子散文-《墨子》
02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墨子》中反映墨子的主要思想和代表其说理风格的是《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10论。这些篇目的标题都概括了论述的中心思想。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不再是三言两语的独白或对话。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尚未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大量的“子墨子曰”,表明这些仍是墨子后学对墨子讲学之辞的记录。只是这些语录,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在围绕同一个论题加以论述,因而就再不是语录的简单联缀,而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
《论语》 ——儒家 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主要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阐发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 语录体散文。主要通过孔子与其弟子之间及弟子相互间交流问答的情景和内容的记述,以及直接转述的片段语录,记录孔子的思想学说,其中包含大量富有文采又具哲理性的格言。 《论语》全书共20章,每章又包含若干片断。编排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非记于一时,也非出自一人之手。编撰者可能是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
中国散文发展概述

历等,对青少年时代往事的追溯,对 当时文坛笔战和著名作家的回忆,对 社会世相的描摹、讽刺和感怀,浸润 了作家的生活际遇和情感积淀。 在部分散文中,对人生的通病和人性 的弱点,常常不乏漫画式的批评,幽 默式的讥讽与调侃,但不温不火,亦 庄亦谐。
特点
行文朴实真切,晓畅自如,常有笑谈、
谐趣、俚语和学识等点缀其间,出入 自如,出神入化。 简洁典雅,删繁就简,不蔓不枝,由 博返约,清丽隽永,具有贵族气质和 典雅之美。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早期亦庄亦谐,嬉笑怒骂,30年代开 始提倡性灵、闲适与幽默。以自我为 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生活艺术化。
余秋雨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
等文化散文,并在《收获》开专栏写 作散文。 辞去院长职务后,亲身历险考察了国 内外各大文明古迹,撰写了《山居笔 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 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 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被公 认目前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 的作家之一。 自1992年《文化苦旅》问世以来,在 文坛内外一直独领风骚。
明中晚: 1.归有光等唐宋派首先起来反对 复古派。 2.进而万历年间的公安派也加入 猛烈抨击拟古主义的队伍。公安派以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时 称“三袁”。袁宏道最为著名,提出 了“性灵说”。 公安派的散文创作特点:冲破传 统古文的陈规旧律,自然流露个性, 语言不事雕琢。 3.与公安派存在的同时还有以钟 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他们也 主张独抒性灵。
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福建漳州人。
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先后到美哈佛、 德莱比锡大学留学,博士。1923年 回国,在北大、厦大等任教。创办 《语丝》《人世间》《宇宙风》。 1936年去美,1966年赴台,1976年 香港去世。
先秦历史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两种重要类型,它们分别代表了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
以下是对它们的具体介绍:
1. 先秦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主要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著作,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这些散文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全面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多方面的活动。
其中,《左传》是一部自成体系的独立完整的历史着作,全面反映了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的历史状况。
2.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如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
这些散文作品体现了各个学派的思想观点和哲学主张。
其中,《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等哲学家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而《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这些作品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先秦历史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散文作品。
前者以记载历史事件为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后者则以表达哲学思想为主,体现了当时诸子百家的文化繁荣。
这两种散文作品共同构成了先秦时期的文化瑰宝,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

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一、前言寓言故事是一种以虚构的动物或物品为主角,通过表面故事传达深刻含义的文学形式。
在我国文学史上,寓言故事的形式多种多样,而在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中,寓言故事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分析其特点,并对其在当代的意义进行评述。
二、先秦历史散文中的寓言故事先秦历史散文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其中不乏寓言故事的身影。
在《史记》、《左传》等作品中,历史编纂者经常使用寓言故事来点明时事,表达对政治、社会等方面的看法。
比如《史记》中的《伯夷列传》中就有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伯夷兄弟放弃食肉的故事,通过这则寓言故事,作者对官僚制度的批评显得更为深刻。
三、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诸子散文也是寓言故事的重要载体。
在《庄子》、《列子》等作品中,儒、道、墨诸子们都善于运用寓言故事。
比如《庄子》中的《天运》寓言,以鱼之视角诠释人在社会中的不同状态,道出了人生的哲理;《列子》中的《楚世家》则是一篇长篇寓言故事,通过对蟹的讽刺,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社会道德的批判。
这些寓言故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观点。
四、对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意义评述在当代,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我国人对生活、社会、政治等方面的认知和思考,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我国的思想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寓言故事通俗易懂,能够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为。
对于当代人来说,通过阅读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寓言故事中的哲理深度,也对人们的思维和人生观产生积极影响,对于培养人们的情操和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个人观点在我看来,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它们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传达了深刻的哲理和思想,对于我们的教育、文化传承以及培养道德情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各列举五例。

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各列举五例。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占据了重要地位,不仅在文学风格上各具特色,而且在思想上也有深刻的表达。
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一,编年体:《尚书》原称《书》,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经典之一,又称《书经》,是春秋之前,历代史官收藏的政府重要文献和政论文章的选编。
作者是史官,传统观点以司马迁和刘向为代表认为孔子删《书》《春秋》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是孔子晚年根据鲁国的史记材料著成的一部编年史。
《春秋》记春秋时候列国的重大史事,以鲁国为主体,《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4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二,国别体:《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
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其后班固、刘知几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
《战国策》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
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三,纪传体:《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
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
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发言稿

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发言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和各位观众: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
诸子散文和史传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两个重要流派,它们对于塑造中国文化的独特风貌和传承历史文化的意义不言而喻。
首先,诸子散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内涵吸引了广大读者。
诸子散文是战国时期提出的一种文体,它以多元化的思想观点、灵活的表达方式和广泛的题材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
其中,孔子的《论语》,墨子的《墨子》以及韩非子的《韩非子》等作品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通过对社会问题、伦理道德以及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探讨,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诸子散文通过阳关大道和辞章之间的微妙运用,使其成为古代文人的心灵独白,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礼仪、道德和人生观念。
其次,史传作品以其准确的史实、丰富的史料和独特的史家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
在古代中国,史传是历史记录和传承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的详实记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文明的起源、演变以及衍变过程。
《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历史著作,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历史名人的事迹被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些史传作品以其独特的史家风格和严谨的史料处理,不仅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更是我们了解先人智慧和解读国家命运的宝贵财富。
总结起来,诸子散文和史传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两个重要的流派,它们承载着古代文人的智慧和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思考。
通过诸子散文的独白和史传作品的历史记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灿烂历史的积淀。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尊重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我们的未来之路指引方向。
谢谢大家!。
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发言稿

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发言稿
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的魅力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诸子散文和史传作品的魅力。
在古代文学中,诸子散文和史传作品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学形式,它们各自在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诸子散文是一种哲学性质较强的作品。
它以阐述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为重,旨在启迪人们的智慧,提供处世的指南。
诸子散文受到古代思想家的重视,以其简洁明快、语言精准的特点而著称。
例如《孟子》中的《离娄上》,通过对儒家思想的阐述,告诉我们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要尊重他人的价值和尊严。
而《庄子》中的《齐物论》,则以幽默诙谐的语言,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我们重新认识到自然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
其次,史传作品是一种纪实性较强的作品。
它以讲述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重,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和启示。
史传作品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历史的进程和演变,更能够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现出人物的品质、气度和智慧。
比如《史记》中的《司马相如列传》,通过对司马相如一生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而《资治通鉴》中的《唐纪》则将唐朝历史的兴衰变迁,以精炼的文字交织成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总结起来,诸子散文和史传作品作为古代文学的瑰宝,各自有着独特的魅力。
诸子散文以哲理引导生活,而史传作品则以历
史的视角,展现人物的伟大和光辉。
无论是从文学的角度,还是从智慧的角度,诸子散文和史传作品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学习和品味。
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
• 《诗经》的编辑流传,《诗经》六义,分类以及艺术特点。婚恋、征 役、农事、宴飨、怨刺、祭祖颂歌周部族史诗。现实主义精神 ;赋、
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复沓的章法和以四
言为主的句式;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
1
先秦诸子散文
2
一、概念辨析
• 先秦诸子散文:指春秋战国时期(-770~221),异常活跃的 士阶层,表达自己治世
•
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在先秦散 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它们的篇幅 由短而长,风格由简朴而开拓、纵恣,代表着春秋 7 战国时代各个阶段的理论文 。
诸子散文 发展的三个阶段
体裁 时代 特点 代表著作
语录体
春秋至战国初
简单的言行记录,无完整篇章
《论语》 《老子》
论辩体
战国中期
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仍以对 话为主。但篇幅扩大,论题集中, 开始向长篇议论文方向发展,专题 论文初步形成。
编 定 者 是 一 位 儒 家 学 者 。
约 成 书 于 战 国 早 期 , 最 后
疑 , 今 人 一 般 认 为 此 书 大
对 此 , 唐 代 以 后 颇 有 人 怀
同 时 的 左 丘 明 。
《 论 语 》 中 提 到 的 与 孔 子
人 认 为 这 个 左 丘 明 就 是
明 , 并 说 他 是 鲁 太 史 。 有
心理活动。
32
•
宋寺人柳有宠,太子佐恶之。华合比曰:“我杀之。”柳闻之,乃 坎、用牲、埋书,而告公曰:“合比将纳亡人之族,既盟于北郭矣。”
(宋平公)公使视之,有焉,遂逐华合比。合比奔卫。于是华亥欲代
右师,乃与寺人柳比,从为之征,曰:“闻之久矣。”公使代之。见 于左师,左师曰:“女夫也必亡。女丧而宗室,于人何有?人亦于女
何有?
《左传· 昭公六年》
•
冬十二月,宋平公卒。初,元公恶寺人柳,欲杀之。及丧,柳炽炭
于位,将至,则去之。比葬,又有宠。 《左传· 昭公十年》
33
丹青难写是精神
• 《左传》以此方式描写人物,刻划性 格,是由历史著作的性质决定的。历 史要求真实性,不允许对人物的心理 和情绪活动、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作 虚拟悬想式的剖析与描绘。《左传》 所开创的这种描写人物的方法,被衍 传承袭,发展成为带有民族特色的传 统。
• 先秦文学样态:诗、乐、舞相结合;文、史、哲不分;作者和时代难 以确定;无意识的文学创作 • 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 形式本身 • 上古神话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
造神话;传奇神话。
• 神话的保存与散失。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山海经》《淮南子》等; 神话的历史话,闲话化;与传说闲话的区别,民族精神以及对后世的
27
春秋笔法
1、《春秋》的语言虽然简略,含义却丰富详赡,
作者的思想倾向皆蕴涵其中。如“郑伯克段 于鄢”之句就是经过严格的锻炼字句而成。
2、又如“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句,因臣杀君,故用“弑”;晋灵公 不君,故直书其名;“其君”特强调赵盾与晋灵公的君臣关系,突
出以下犯上。
古人对《春秋》历来有“一字褒贬”的说法,后世 或称为“春秋笔法”。这种言简意赅、微言大义、隐 含褒贬的笔法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 响。
28
就 《 左 传 》 及 其 艺 术 成
29
春秋三传
•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齐人公羊 高)、《春秋谷梁传》(鲁人谷梁赤)合 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 《春秋》,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 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将它与《春秋》配 合后,可能做过相应的处理。
30
5
士阶层小档案(再续)
• 性格特征:士这个阶层最为活跃。(外向型)
• 就业理想:理想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 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 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
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
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
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构建实用理性精神的 思想体系。核心是“礼”与“仁”,礼是外在社 会规范,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仁”是内在人性, 用以肯定人的生命价值。
• 2、《论语》的艺术特点:言简意赅,含蓄隽永;
语言幽默风趣;富有形象性、启发性、哲理性; 记言的同时,也展现了人物的神情语态。
10
《论语》
19
《韩非子》
• 《韩非子》有五十五篇,其中多有后人窜入的文章,不尽可 信。 韩非散文的特点是锋芒锐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 其篇幅长者如《五蠹》近七千言,这是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 发展。 其次是分析能力最强,如《八奸》、《亡征》等篇,特别是 《亡征》一篇,分析可亡之道至四十七条之多,实属罕见。 《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 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 再次是利用大量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 以便说明问题,如《说林》上下、内外《储说》等篇,尤为 集中。《主道》、《扬权》二篇全部用韵,而后者多四言, 颇似《道德经》和《易林》。
20
三、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 1、先秦诸子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首先是儒家学派 的孔孟思想,其次是道家学派的老庄思想。
• 2、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政论文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 的,如汉初政论家贾谊、晁错等的政论文都是从荀 卿、韩非及战国其他法家的议论文发展出来的。 • 3、唐宋以来的古文家对先秦诸子散文的爱好和学习 也是很多的。著名的古文家韩愈曾以“庄”、“骚” 并称,尤推崇孟子为“醇乎醇”,荀子则“大醇而 小疵”。他力排佛老,就是继承孟子辟杨墨的战斗 21 精神。
理想的思想言论。这些记载诸子思想言论的
著作主要是由作者本人著述成书的,但一般
都经过弟子或后人的加工整理;而《论语》
则完全是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而成的。
3
士阶层小档案
• (1)产生:社会大变革,贵族地位下降,庶 民地位上升 士阶层产生。 • (2)来源:有新兴地主,有没落贵族,也有 脱离生产走向城市的自耕农。 • (3)社会地位: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 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 • (4)学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 ,他 们中间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 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材。
15
2、长于譬喻: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
予岂好辩哉?于不得已也——气盛言宜——我善养浩然之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说大人则藐之,勿
视其巍巍然也。
16
17
先秦历史散文
22
历史散文的产生、 发展 散文是文字发明之 后产生的,是具有 实用性的一种文学 形式。
• 我国较早的文字 是 1898 年 在 河 南 安阳发现的甲骨 文。
乙巳卜,宾贞: “三羌用于祖乙。”
—《殷墟书契前编》
24
殷商文字,除卜 辞外,还有铜器 铭文。 丁巳,王首夔京, 王易小臣俞夔贝, 惟王来征夷方, 惟王十祀有五, 彤日。
二、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
• • 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 录体散文,后者则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 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 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 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 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 为专题议论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为政》)
12
经典语录(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 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13
14
《孟子》
• 1、长于论辩: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 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 公孙丑下》:(陈臻)“前日之不受是,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 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居一于此矣。” “皆是也!”
司 马 迁 和 班 固 都 说 是 左 丘
《 左 传 》 的 作 者
31
•
•
“扪毛而辨骨,望表而知里”
——捕捉最能展现内在性格的外在表征 • 《左传》描绘人物形象的手段是丰富多样的,但 最基本的方法是对人物的言行事迹作白描,即通 过人物在复杂的历史斗争中的具体作为和言语行 动的外在表现,来写出其内在的性格特质和内在
•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 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 予与改是。” •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leixie)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公冶长背诺) •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能勇无义为乱,小 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 (子路打虎)
《韩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