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左传》和先秦诸子散文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库试卷一一、填空(每空1分,共计20分):1、先秦诸子散文中,创立了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了发展,进而形成《孟子》的论辩文;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中的瑰宝,《荀子》、《韩非子》中的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2、《诗经》第一篇名曰,其中有"窈窕淑女,。

"之句;《天问》的作者是,他最著名的抒情长诗中有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

"3、"文章西汉两司马"其一是指写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其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另一位则是汉赋大家,代表作有。

4、建安文坛被誉为"七子之冠冕"的作家是,这一时期还有一位女作家。

正始时期,有阮籍、嵇康等人组成的作家集团,史称。

5、东晋陶渊明创立了,其《饮酒》中有名句"采菊东篱下,";谢灵运创立了,其《登池上楼》有名句"池塘生春草,。

"二、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楚辞2、建安风骨3、初唐四杰4、韩孟诗派三、名句赏析(每题5分,共20分)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4、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四、问答(每题8分,共24分,以下请按顺序在答题纸上答,并写清题号)1、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兴盛的原因是什么?2、唐诗繁荣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试析《长恨歌》的主题。

五、论述(共16分,两题任选一题)1、结合具体作品论析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2、苏轼评柳宗元《渔翁》一诗的末两句"虽不必亦可"。

请谈谈你的认识。

附柳宗元《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去相逐。

试卷二一、填空(每空0.5分,计20分)1、"女娲抟黄土作人"的神话出自《》。

《先秦两汉散文史》网上考试题库

《先秦两汉散文史》网上考试题库

《先秦两汉散文史》课程网上考试题库上编概说先秦散文概说一、单项选择题1、()开辟了散文创作的先河,讲究章法结构,条理清晰,出现了不少成熟的辞格。

A.《商书》 B.《尚书》 C.《周书》 D.《春秋》答案:B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简史是(),它在写法上有着微言大义、暗寓褒贬的特点。

A.《尚书》B.《论语》C.《春秋》D.《国语》答案:C3、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

A.《春秋》B.《左传》C.《尚书》D.《国语》答案:D4、以下作品不属于儒家学派著作的是()。

A.《列子》B.《孟子》C.《荀子》D.《礼记》答案:A5、()表现的是战国时代纵横家们的言论与活动,既有真实的历史内容,也有许多编造的成分。

A.《春秋》B.《国语》C.《吕氏春秋》D.《战国策》答案:D6、《左传》和《国语》都被认为是()所著,二者都属于历史散文,《左传》长于叙事,而《国语》长于记言。

A.左丘明B.孔子C.韩非子D.荀子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先秦散文奠定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成为后世散文师法的楷模和品评的标准,其具有()的特征。

A.创始性B.综合性C.抒情性D.实用性E.随意性答案:ABDE2、战国时期,散文得以蓬勃发展的历史背景有()。

A.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士族阶层的兴起C.诸国并立,竞相揽才的风气D.战事频繁E.各家学派为宣扬和捍卫自己学说展开论争答案:BCE3、战国时诸子学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其中影响深远的是()。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E.杂家答案:ABCD4、《春秋》三传指的是()。

A.《仲尼弟子列传》B.《公羊传》C.《左传》D.《榖梁传》E.《老子韩非列传》答案:BCD三、判断题1、甲骨卜辞和钟鼎铭文都非常简略,既是由于当时的文章尚处于起步阶段,也是因为在甲骨和铜器上刻字十分困难。

答案:对。

2、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主要可分为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其中,《春秋》、《论语》、《庄子》、《墨子》等都诸子散文的代表作,《国语》、《左传》、《战国策》等则是史传散文的代表作。

中国文学常识大全

中国文学常识大全

中国文学常识大全文学常识大全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

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唯一的长篇抒情散文。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

《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

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13、汉赋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

它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14、贾谊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散文中最著名的是政论文《过秦论》。

15、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辞赋的杰出作家,《子虚赋》和《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品。

16、《史记》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写的一部史书,也是纪传文学的典范。

17、汉代乐府民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乐府本来是指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关,后来人们把乐府机关采集、整理、保存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18、《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长篇叙事诗, 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

专题 4 诸子散文导读

专题 4    诸子散文导读
2014-12-21
明代《圣迹图》:孔子问礼老聃
2014-12-21
2014-12-21
明代《圣迹图》:在陈绝粮
2014-12-21
明代《圣迹图》:孔子退修诗书
2014-12-21
在孔庙主体院落大成门内,有一棵挺拔高 耸的桧树,相传是孔子生前亲手栽种的。桧树北 面的一座建筑,就是黄瓦朱柱、彩绘精致、小巧 玲珑的杏坛。坛前有四棵杏树,相传是孔子当年 弦歌讲学、弟子读书的地方。 孔子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 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d、孔子的教育观—— 有教无类 他主张教育的 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而 要一视同仁; 因材施教 在教学方法上, 他提出因材施教,重视启 发式教学; 学思并重 在治学方法上, 他主张学思并重; 均衡发展 对于学术的传 授,孔子之教,重视德、 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2014-12-21
杏坛讲学图
2014-12-21
二、孔子的贡献
孔子有三大贡献:创立儒家, 开中国私学教育之先河,整 理中华文化元典。
2014-12-21
三、孔子弟子和门人


据称,孔子有弟子三千多,贤人七 十二。这些弟子及其后学努力传播 孔子的思想学说,形成了中国历史 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 “七十二贤人”中,有:以德行著 称的颜回、闵损,以口才著称的端 木赐、宰予,以政事著称的冉求、 仲由,以孝道著称的曾参等。
(《学而篇》) [1]谄:意为巴结、奉承。 [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 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 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 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3]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4]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1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1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1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就大体情况而言,历史散文主要是叙事的,诸子散文主要是说理的。

历史散文有《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等。

《春秋》是孔子编订的战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

记叙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这242年间的各国大事,孔子还按照他自己的观点对那些事件作了一些评断,选择了他认为恰当的字来暗寓褒贬之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言大义”。

《左传》仿照其体例,顺着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个鲁国君主的序次进行记载,全书30卷,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社会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动。

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生动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长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写复杂的战争事件。

如写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肴阝之战、晋楚必阝之战,均是情节紧张而极富戏剧性,成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

《战国策》亦称《国策》,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

西汉时,经刘向整理,编为33篇。

主要记叙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其间有传记、故事、论辩、书信,反映了当时各国间尖锐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先秦继《春秋》《左传》之后又一部著名历史散文。

在艺术创作上,较之《左传》又有发展,常在复杂的政治事件中生动描绘人物言行,刻画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写出不少情节曲折的故事。

如《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入秦》《触詟说赵太后》、《苏秦始将连横》等均为脍炙为口的名篇。

此书尤重语言艺术,大量运用了夸张、比喻。

排比等艺术手法,并杂以寓言故事,呈现出一种“敷张扬厉”“辩丽恣肆”的鲜明特色。

《国语》共21卷,据说为左丘明所作。

这部书有重点地记叙了各国历史中若干事件。

文字朴实平易,特点在长于记言,同时也善于描写人物神态。

诸子散文可分为三个时期:1一期是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作品中,《论语》是语录体,《老子》多用韵,它们都词约义丰,《墨子》开始向组织结构严密的论说文形式发展。

先秦散文 诸子散文

先秦散文 诸子散文

1、《论语》
据统计论语中出现“礼”字76处。 子曰: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 《论语·泰伯》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 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 《论语·尧曰》
“礼”:孔子极力维护的西周以 来的宗法等级制度(即所谓“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 秩序”――《论语.颜渊》)以 及与此相关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 范。
♢国语 体裁:国别体 时间:周穆王——鲁哀公 ▷我国第一部分国记史的史书。 ▷文学性不如《左传》,但有些篇章叙事曲折,人 物描写生动,谏词与对话,推理严密,说理充分。
♢战国策 体裁:国别体 时间:战国初年——秦灭六国 作者:非出于一人之手,西汉刘向整理校订
思想:一、崇尚计谋智略,突出谋士的作用。 二、重视名利 三、重视审时度势,认为时势是成败的 关键。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 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 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 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 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 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 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 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 臣请奏其效。”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 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 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 耳而听。嫂虵行匍伏,四拜自 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 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 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 “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 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 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简评苏秦其人
1.一个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之人,对于功名 利禄有着巨大的渴望。(朝秦暮楚、引锥刺 股)
先秦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
• 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密切 关注社会与人生,思考着社会存在发展和 人的生存发展的道路,表现出强烈的理性 精神,对现实的认识和反映都有一定的深 度和广度。 在文风上,《论语》和《老子》都简练含 蓄,富于形象性和哲理性。《孟子》和《 庄子》都是恢弘开阔,潇洒自由,形象生 动,富于气势。《墨子》、《荀子》、《 韩非子》都擅长说理,逻辑谨严,组织严 密。

《先秦历史散文研究》作业参考答案

《先秦历史散文研究》作业参考答案

《先秦历史散文研究》作业参考答案一. 填空1. 尚书2. 编年体3. 老子4. 刘向5. 墨子6. 苏秦7. 语录体8. 左传9. 战国策 10. 无待(或绝对自由) 11. 农 12. 左氏春秋13. 韩非子 14. 荀子 15. 言 16. 孟子17. 尚书、盘庚 18. 庄子·养生主 19. 寓言 20. 行人21. 商书 22. 民本 23.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24. 韩非子·难一二. 名词解释1. 《尚书》:《尚书》即上古之书,是我国古代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散文集。

《尚书》以记言为主,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作品已经初具散文形式。

《尚书》有今古文两种。

主要内容包括上古的统治意识、施政经验、神权政治观等。

2. 《道德经》:《道德经》即《老子》,相传为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作,共五千余言,主要宣扬道家思想。

《老子》分为八十一章,称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所以《老子》又名《道德经》。

3. 百家争鸣:战国时代,王权衰落,诸侯争雄,政局动荡使不同的学术得以自由发展。

为得到人才,各国统治者以优厚的待遇招揽游士,鼓励不同学派自由言论,相互论辨,造成空前繁荣的学术现象,史称百家争鸣。

4. 《春秋》三传:《春秋》三传指《公羊传》、《彀梁传》和《左传》,旧说认为三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故称《春秋》三传。

其实《左传》是一部独立叙事体著作,而另外二传以阐发《春秋》的微言大义为主。

5. 九流十家:九流十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

西汉刘歆《七略》中的《诸子略》,把先秦和汉初诸子思想分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并分别指出其思想渊源。

十家中除去小说家称为九流。

6. 《逍遥游》:《逍遥游》是最能体现《庄子》散文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名篇之一。

文章汪洋恣肆,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大量运用寓言、比喻进行说理。

文章主旨是宣扬“至人无己,圣人无动,神人无名”的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

先秦文学要点讲义教学(李士彪)

先秦文学要点讲义教学(李士彪)

先秦文学纲要一、名词解释:1、《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它内容丰赡,有歌颂周部族祖先功业的史诗,如《公刘》、《绵》等;有反映周公东征经过的,如《东山》、《破斧》诸篇;还有些揭露现实、讽刺丧乱的诗,它们反映了平王东迁、周室衰微的历史背景。

而其中的大量诗篇则是反映当时的社会斗争、人民疾苦和劳动人民的劳动与爱情。

这些诗歌句式整齐,以四言句式为基本形式,音调和谐,文辞朴素,语言洗练,现实主义精神很强。

用赋、比、兴的手法表现事物,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2、《论语》《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门人言谈行事的语录体散文集。

《论语》的文章大多很短,但其记言记事,时有生动逼真、富有文学情趣的片断,在短短的记叙中,展现出人物的感情和性格。

《论语》中不少片言只语的记述,都很能传达出哲理和感情。

《论语》有许多简明深刻的格言,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人们的座右铭。

《论语》所记,多为当时口语,文辞简古,平实洗练,迂徐含蓄,对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3、《左传》《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左传》和《春秋》一样,顺着鲁国十二个君主的世次来记载,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

取材范围广,叙事具体。

《左传》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反映了诸侯国之间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表现出比较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颂扬爱国精神和肯定开明政治家等进步的思想倾向。

《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善于在叙事中刻划人物,文辞简约而富文采,对后代的叙事散文和小说有深远的影响。

4、《墨子》《墨子》是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

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很有影响,其主要内容是“兼爱”和“非攻”。

墨子的文章,文字浅显,质朴无华,常常缺少文采,但是善于用具体事例说理,逻辑严密,对后世的论说文,有其特殊的影响。

《墨子》文章虽然语言质朴,但也注意修辞,排比等手法使用很多,因此仍有一定的形象性。

5、《孟子》《孟子》是记述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对话式语录体散文集。

中国的古代文学分类

中国的古代文学分类

中国的古代文学分类1. 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其本质上一种音乐的分类,由音乐而得名。

“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十五“国风”。

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十五个地方音乐演奏乐歌。

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多颂美,小雅多怨刺。

有诗一百零五首;“颂”是用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作者不详,司马迁认为是鲁人左丘明。

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记载了255年的历史。

此外还附录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左传》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诸方面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大夫专权的重大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3.《战国策》——一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非一人。

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文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

记载了自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前二百四十年间的部分历史。

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映现着当时政治,外交上重大事件和纷纭复杂的历史。

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士尚利,重权借。

此书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说理气势奔放、语言流畅,对后世散文、辞赋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前人称其为“辨丽横肆,亦文辞之最。

”4. 诸子散文——战国诸子百家的散文。

战国时期,由于周天子权威不复存在,多个政治中心并存使得不同学说得以自由发展。

于是,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学派,形成了诸子百家。

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大胆发表各自的观点,个性鲜明,针贬时弊,推动了各国政治文化的发展。

大学语文-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和贡献

大学语文-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和贡献

学生姓名学院专业学号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和贡献?答:先秦散文,主要指中国春秋末期至战国时代的散文,分为叙事散文(历史散文)和说理散文两大类。

东周社会急剧变化,文化教育不再由官府把持,私人讲学之风兴起,于是产生语录式的问答体散文。

东周诸侯互相兼并,需要借助士的力量,养士之风盛行。

当时政治分裂,没有正统思想,学术风气自由。

这些文学游说之士,“不治而议论”,“皆著书言治乱之事”。

而面对征战连年,杀戮相继,诸子百家纷纷提出救世主张,于是形成争鸣的局面,要深入地议论和分析问题,以散文为合适。

东周各国要详细地记载当时变化激烈的政治、战争和外交,于是产生历史散文。

东周时竹简和帛书渐趋普遍。

随著书写工具进步,长篇散文有可能发展起来。

先秦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和《战国策》等。

它们保存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又是中国叙事散文的源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先秦历史散文详于记事,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和复杂的事件;叙事结构严密,详略得宜,富于变化;情节紧张,曲折变化,有戏剧性及小说风味。

写人物则性格鲜明,要言不繁,刻画传神。

又善写辞令,简要生动,委婉有致。

文辞气势雄浑,语言丰赡,感染力强,善用寓言和比喻以说理,说服力强。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

主要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表现了各流派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先秦散文影响后世散文家的风格,如贾谊、司马迁、唐宋散文家均受到影响。

魏晋的阮籍、嵇康、陶潜,唐代的李白、柳宗元,宋代的苏轼等,均受庄子风格影响。

先秦散文家丰富多采的文章风格,成为后世的榜样。

先秦散文启发后世文体,后世的辞赋、传记在形式上或多或少带有先秦散文的影子。

先秦散文也影响后世戏剧小说的出现,寓言故事成为后世小说的雏形,《左传》、《战国策》中的许多事件人物,都被后人改编为戏曲和小说。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

第三节 汉魏散文
1.中国古代散文在汉魏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 阶段,散文繁荣发展,异彩纷呈。 2.由偏重记实开始转为重视抒情。 3.史传文学成就突出,对后来的史书的体制 及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李将军列传》
一.题解
选自于司马迁《史记》。作者以错综复杂的 笔法,多层次地描述了李广将军传奇而又带有悲 剧色彩的一生。
第十章
古代散文阅读与鉴赏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
1.先秦时期 (1)先秦历史散文——《尚书》《春秋》《左传》 《国语》《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论语》《墨子》 《孟子》 《庄子》 《荀子》《韩非子》 2.两汉时期 (1)政论文——贾宜 晁错 王充 (2)史传文学——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第二节 先秦诸子散文
1.诸子散文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对于自己 学说的阐述,因而代表了各流派的政治主张。 2.诸子散文主张不同,风格各异。为后世的散 文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3.诸子散文在文体上,已逐渐走向成熟。
《秋水》
一.题解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 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继承者 和发展者。庄子的散文汪洋恣肆,仪态万千,充 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 本文选自于《庄子 . 秋水篇》。它以拟人化 的手法,通过河伯与海若的对话,讨论了时空的 无限性与人的认识的相对性,阐述了庄子的认识 论。 “秋水”即秋天的雨水。
8.清朝时期 黄宗羲 顾炎武 袁



第一节 先秦历史散文
1.先秦历史散文早于诸子散文的出现,大致 经历了由简到繁、由质到文、由片段的文 辞到较详细的记言、记事、写人的发展阶 段。 2.先秦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 年体的《春秋》、《左传》,也有国别体 的《国语》、《战国策》。 3.先秦历史散文不仅保留了我国春秋时期的 大量史料,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2022级《古代文学1》(先秦至五代文学)学习要点

2022级《古代文学1》(先秦至五代文学)学习要点

先秦文学一、填空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共305篇。

2.《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著作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3.收录古代神话故事较多的先秦典籍主要有《山海经》,其次是《淮南子》。

4.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5.背诵并默写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

6.《左传》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代表了史传散文的最高成就。

7.《春秋》“三传”是指《公羊传》、《榖梁传》和《左传》。

8.《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是一部先秦的一部语录体著作。

9.《孟子》一书是先秦说理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

10.成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于《周易》(或《易经》)。

11.《庄子》一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其主要特征。

12.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利用楚国民歌形式和楚国方言,创造了“楚辞体(骚体)”。

二、名词解释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2.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朱熹《诗集传》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3.春秋笔法:《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笔法”是指在作品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写法。

《春秋》的思想倾向是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贬斥暴行的。

先秦历史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两种重要类型,它们分别代表了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

以下是对它们的具体介绍:
1. 先秦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主要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著作,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这些散文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全面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多方面的活动。

其中,《左传》是一部自成体系的独立完整的历史着作,全面反映了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的历史状况。

2.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如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

这些散文作品体现了各个学派的思想观点和哲学主张。

其中,《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等哲学家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而《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这些作品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先秦历史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散文作品。

前者以记载历史事件为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后者则以表达哲学思想为主,体现了当时诸子百家的文化繁荣。

这两种散文作品共同构成了先秦时期的文化瑰宝,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资料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资料
《国语》是战国时代出现的一种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大事。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左传》,然而它有的叙事比《左传》更鲜明生动,如写“厉王弭谤”和“勾践复国”的文字,就是这样。
《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例如写唐且出使秦国,唐且与秦王谈起“布衣之怒”,秦王轻淡的说,布衣之怒不过“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且慷慨陈词:“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说完,拔剑而起,这一番慷慨豪壮的言辞,打掉了秦王不可一世的凌人盛气。
《韩非子》的文章注重论述,论事证理切中要害而又精辟深刻。在先秦诸子中,韩非子的分析力最强。有一篇写亡国的理由,竟写了47条之多。他的文章中也大量引用寓言故事和历史知识,我们今天还在运用的成语,如守株待兔、买椟还珠等,都出自《韩非子》。
先秦诸子散文风格多样,或气势磅礴,或雄辩锐利,或浪漫奇幻。诸子散文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诸子图
在先秦思想中,庄子的思想具有一种虚无主义色彩。在先秦散文中,《庄子》是最具风格的。大量的采用虚构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思想论点,这是《庄子》的一大特色,《庄子》想象神奇,在古代散文中独树一帜。《庄子》寓言丰富,并且很多出自作者自创。这些寓言也不是简单的比喻,而是有着奇幻斑斓的色彩。像写河伯看到“秋水将至,百川灌河”的景象,便“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当他来到北海,看到大海的浩瀚天际,这才感到天外有天,自己的沾沾自喜是可笑的。接着通过与河伯的对话,又道出宇宙之大,大海在其中也是渺小的等的道理,既是寓言,又有壮阔的景物描写,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还有,写诸侯间的战争时说:有两个国家,一个建在蜗牛的左角,一个建在蜗牛的右角,“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可返”象这样的奇幻的想象,在《庄子》中还很多。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说理散文)的发展历程。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说理散文)的发展历程。

一、先秦诸子散文的起源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散文的源头之一,其产生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思想斗争和学术交流。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儒、墨、道等学派相互角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学术思潮。

在这种思想交融的背景下,先秦诸子散文得以迅速发展。

二、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先秦诸子散文以“说理”为主要特点,其文风严谨、思辨精细。

在诸子散文中,除了表现出鲜明的学派特色外,还融合了大量的哲学思想和人文情感。

这种散文形式的独特性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内涵,也为后世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墨子散文的发展墨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散文作品以“兼爱、非攻”为主题,主张以兼爱之心构建和平世界。

墨子的散文语言简洁明了,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儒墨之争,也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四、荀子散文的特色荀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另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文作品以“性恶论”为主题,主张人性本恶,必须借助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来加以治理。

荀子的散文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五、庄子散文的艺术表现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另一位杰出代表人物,他的散文作品以“逍遥游”为主题,主张随遇而安,超脱尘世。

庄子的散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六、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力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不仅在当时的文学创作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后世我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的思想理念、艺术表现和表达手法,为后世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宝贵的遗产。

七、结语先秦诸子散文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为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和传承,先秦诸子散文的精神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八、先秦诸子散文的继承和发展在先秦时代,诸子散文的发展为我国文论学史注入了活力,也为后世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文学资料——各个朝代文学基础总结

古代文学资料——各个朝代文学基础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应用归类法学习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预习:1、什么是叙事散文?散文的一大类,主要是叙事,抒情。

与记叙文不同的是,叙事性散文只有高潮,没有结果,没有议论部分,而多一个抒情部分,让结构更加明了,叙事性散文一般很受到大家的欢迎。

叙事性散文比抒情性散文多一个叙事部分,从头到尾是叙事部分,没有记叙文那种鲜明的开头。

2、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和我国古代散文的起点是什么?3、历史散文是叙事散文吗?先秦重要的历史散文有哪些?4、我国叙事散文的发展是怎样的?(萌芽——发展——成熟)第一节散文的萌芽与《尚书》、《春秋》a)散文的萌芽i.甲骨卜辞——至今发现的最老的记言、记事文字。

文句形成初步的语言规律,有的有完整的事件。

甲骨卜辞的内容和特点:ii.铜器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

广泛记述商周社会生活。

商代铭文特点和内容:周代铭文特点和内容:《曶鼎》以记事为主《毛公鼎》以记言为主、《尚书》以()为主。

b)《尚书》:尚书——即上古之史书的意思,它是殷周两代古老的官方文告汇编,是我国第一部真正的散文总集。

i.体例:按朝代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大部分,其中《虞书》《夏书》是后人伪托,主要部分是《周书》。

ii.文体:主要有典、谟、诰、誓、训、命六类,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诰体”,即君上对臣下或上级对下级的告谕之辞。

iii.内容:主要是尧舜至春秋时代一些君主和大臣的讲话、誓辞、政令的记录,反映了上古时代的政治观念和某些统治经验,如举贤安民、明德慎罚、反对淫逸等。

iv.写作特点:其文辞简约,语言朴实,有记事,有议论,有较完整的结构,中心明确,某些地方使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段,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特征。

v.重要的代表作品是《》,记载的是殷商的中兴贤主迁都殷地时告谕臣民的三次讲话。

它要言不烦,中心明确,夹叙夹议,语言生动,富于感情色彩,鲜明地塑造了智慧、果敢、坚毅、具有远大眼光和改革精神的盘庚形象。

vi.《周书》:1.主要文体是诰和誓,记录周公言论的作品有《洛诰》、《无逸》、《立政》《大诰》《多土》、《多方》《康诰》《君奭》2.记事为主的作品有:《金縢》和《顾命c)《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

其所以名为“春秋”,是取春秋代序为一年的意思。

历来认为,孔子是《春秋》的作者。

i.内容:记载鲁隐公元年(BC722)至鲁哀公十四年(BC481)间,发生在鲁国和王朝及其他诸侯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重在考察政治的成败得失,总结兴亡治乱的教训,从中反映出作者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鲜明的思想倾向。

ii.记事方式:记事简约,按时间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遣词造句十分审慎,一字之中能寓褒贬、别善恶。

iii.主要思想倾向:《春秋》是“礼仪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

iv.写作特色:一字于褒贬的“春秋笔法”。

思考:什么是春秋笔法?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不是通过议论性文字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而是通过词汇的选取、材料的筛选等熔铸在对史事的记述铺排中,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主观看法。

比如杀有罪者为“诛”,杀无罪者为“杀”,下杀上为“弑”。

这种“一字寓褒贬”,在作品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被称作“春秋笔法”。

第二节《左传》的叙事和记言一、概述:(一)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二)相传为传述()而作,作者是左丘明。

“春秋三传”有:《春秋左氏传》、、。

(三)时间及成书:记事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722-前468),还有个别战国初年史料,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一位编定者是一位儒家学者。

思考:为什么说最后一位编定者是一位儒家学者?(四)内容:不只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罗列,还表达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提供历史借鉴。

(五)思想倾向:举例1、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

2、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周王室衰落和诸侯争霸,表现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社会变革趋势。

3、揭露了暴虐昏庸、贪婪荒淫之辈,肯定赞扬了忠良正直之士。

4、尤其是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更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5、在人神关系上,人的地位提高;在君民关系中,民的地位提高。

二、叙事特色:举例为什么说《左传》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一)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把《春秋》简短记事,发展成完整的叙事散文。

(二)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简略排比或个别字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主要通过:1、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2、创立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

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三、文学成就:1、长于叙事——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①叙事手法的多样有倒叙、插叙、补叙、预叙……【清】冯李骅《读〈左〉卮言》:“其中有正叙,有原叙,有顺叙,有倒叙,有实叙,有虚叙,有明叙,有暗叙,……”(一连列举了二十九种叙事之法)冬,郑穆公卒。

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己兰,曰:“余为伯鯈。

余,而祖也,以是为而子。

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

”既而文公见之,与之兰而御之。

辞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将不信,敢征兰乎。

”公曰:“诺。

”生穆公,名之曰兰。

(《宣公三年》)②以第三者旁观者的视角叙事,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不受限制。

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军,子重使大宰伯州犁侍于王后。

王曰:“骋而左右,何也?”曰:“召军吏也。

”“皆聚于军中矣!”曰:“合谋也。

”“张幕矣。

”曰:“虔卜于先君也。

”“彻幕矣!”曰:“将发命也。

”“甚嚣,且尘上矣!”(《成公十六年》)③《左传》叙事成就突出的表现在描写战争。

A、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和后果。

B、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C、有大量细节描写。

叶公亦至,及北门,或遇之,曰:“君胡不胄?国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盗贼之矢若伤君,是绝民望也,若之何不胄?”乃胄而进。

又遇一人曰:“君胡胄?国人望君如望岁焉,日日以几,若见君面,是得艾也。

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犹将旌君以徇于国,而又掩面以绝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进。

《哀公十六年》④叙事富有故事性、戏剧性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僖公二十四年》)⑤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写得个性鲜明。

A、很少对人物集中描写,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

举例作业:请阅读《左传》,根据其中的记叙,简要地叙述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等人中一位的人物传记。

要求:所记事实均要有出处。

B、人物的行动、对话是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思考一下为什么?有什么作用?)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郑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

”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左幷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晋鞌之战》)C、次要事件的细节描写,增加了叙事的文学性。

P832、《左传》工于记言,主要是行人辞令。

A、其中的吉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设向国君鉴说之辞。

——“文典而美”“语博而奥”B叙述语言简约涵韵,词约义丰。

如晋楚邲之战中,写晋师溃败之状云:“舟中之指可掬也。

”“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史通·叙事》)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

”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

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

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城濮之战》)第三节《国语》的文学成就一、概述:(一)体例:国别史,21卷,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汇编。

(二)成书:成书约在战国初。

各国“语”各有侧重。

1、《周语》对东西周的历史都有记录,侧重论政记言。

2、《鲁语》记春秋时期鲁国之事,但不完整,主要是针对一些小故事发议论。

3、《齐语》记齐桓公称霸之事,主要记管仲和桓公的论政之语。

4、《晋语》篇幅最长,共9卷,较为全面,叙事成分较多,侧重记晋文公事迹。

5、《郑语》则主要记史伯论天下兴衰的言论。

6、《楚语》主要记楚灵王、昭王时期的事迹,较少记重要历史事件。

7、《吴语》独记夫差伐越和吴之灭亡;《越语》则仅记勾践灭吴之事。

二、思想倾向:主要反映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在神与人的关系上人神并重,由崇天命,转向重人事。

因而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以民心向背为施政依据。

如《鲁语上》鲁太史里革评晋人弑其君厉公时,认为暴君之被逐被杀是罪有应得。

三、语言:(一)以记言为主,多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

(二)由于素材来源不一,编者亦未作统一润色,其记言水平参差不一,风格也颇有差异。

如《周语》旨在说教,行文委婉,多长篇大论;《鲁语》篇幅不长,语言隽永;《楚语》、《吴语》、《越语》则文字流畅整饰,颇有气势。

(三)有的为《左传》不载的辞令也颇有特色。

如周襄王不许晋文公请遂,辞婉义严(《周语中》),越王勾践求成于吴,辞卑气低等(《吴语》)。

(四)一些议论说理文字,往往精辟严密,层次井然。

如邵公谏厉王弭谤等。

四、叙事。

(一)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有一系列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晋语中骊姬和里克。

(二)许多事件前因后果及经过都一笔带过,把重点放在议论文字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