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概论梗概修订版
新媒体概论
第一章新媒体概论定义主要从两方面,一是技术层面对新媒体进行界定,二是从与传统媒体的比较优势出发来定义新媒体全方位认识新媒体传承论:新媒体是基于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介形式相对论:新媒体视为媒体演进发展的延续,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凡数字论:凡是基于数字技术在传媒领域运用而产生的新媒体形态就是新媒体互联论:从新媒体的互联性特点出发,认为新媒体是在互联基础上实现多对多或点对点传播,具有与用户等交互功能的媒体形式媒体定义回归论:从媒介自身出发对新媒体做出界定,认为“媒体”应该广泛指从事大众传播的机构,因而新媒体应该定义为新的大众传播机构正确区分“新”“旧”媒体明显的区别在于: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由于其具有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分众性、快捷性、个性化、多媒体等特点,因此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良好的整合性、展示性及容纳性。
这样就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功能齐全的媒介总和平台,既融合了以往的媒介形式,又显现出信息覆盖面广、规模大、信息资源丰富等优势。
而新旧媒体之间的模糊性则表现在:网络媒体蓬勃发展所带来的传播革命虽然是上一轮传播革命的终点,却也是下一轮传播革命的新起点,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人类传播历史上的全部媒介既进行了一次整合和展示,同时也对未来的传播媒介和形态的一次试验。
了解新媒体的构成要素1.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2.多媒体呈现3.互动性4.商业模式创新5.媒介融合趋势加强我国新媒体产业趋势1.十二五开局,新媒体的战略机遇2.融合发展成主新媒体旋律3.新闻网站转企改制上市与机遇4.门户网络新媒体进入新一轮竞争5.团购网站或将成为新媒体新领军者6.微博将是2011年最给力新媒体7.新媒体知识产权环境将趋好8.网络舆情与危机公关备受关注9.创新型新媒体将受资本追捧10.新媒体给力文化创意产业以上十大趋势集合了近两年来新媒体在各领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几乎涵盖了政策规划、媒介融合、发展环境、资本支持以及目前颇为流行的各类网络媒体等与新媒体产业息息相关的各方面,因而颇具代表意义。
新媒体概论
4.2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1.交互性与即时性;2.海量性与共享性;3.多媒体与超文本;4.个性化与社群化。
第三节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一、改变现有传播格局1、形成新的交流环境2、媒体生态更加复杂3、传播主体更加多元4受众分化更加明显二、冲击舆论调控机制1、对传统的舆论调控机制的冲击2、冲击信息传播秩序冲击媒体发展环境虚拟环境下的匿名心理网络给受众提供了一种充分放开自己的环境。
在“匿名”的状况下,受众的需求,与其在物理世界的需求会发生一些偏离,或者说,他们会更加追求在物理世界里得不到的需求。
匿名性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公众充分的意见表达。
如果说言论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使普通人能通过网络有机会发表意见的话,那么网络的匿名性带来的安全感也进一步鼓励了公民在网上的发言,人们也从网络中了解其他人的舆论。
在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下,人可能会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四、网民行为特征分析——网民注意力呈现“马太效应”所谓“马太效应”,是指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一种现象。
在新媒体领域,“马太效应”是指网民虽然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经常访问的网站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几个网站上。
门户网站的概念广义上说,门户网站是搜索的起点,向用户提供方便易用的用户化结构,便于用户找到相关的信息。
门户网站是指通过某类综合信息性互联网信息服务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
集合众多内容,提供多样服务,尽可能成为使用者上网的首选网站。
门户网站的传播特点具有多重角色的传播者对来自其他媒体信息内容的加工再传播:对新闻内容的深度整合、专题化制作;传播内容的灵活性对网民自主原创内容的吸纳与开放拥有更加综合的信息平台:海量信息;表达形式多样性和媒体融合性信息传媒更具有灵活性及个性化:小众化传播网民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主动性匿名性独立性门户网站的主要社会影响1、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一方面,门户网站提供的电子商务及网上购物活动,已经使得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的中间环节被大大削减另一方面,门户网站突破了现实世界的时空限制,信息在网上的传递十分迅速、便捷,从而降低了时空成本。
新媒体概论梗概
一、名词解释1、创新扩散理论模型:是由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提出的,他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用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实践或事物;创新扩散是指一种基本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观感受到的关于某个新语音的信息被传播;通过一个社会构建过程,某创新的意义逐渐显现;2、“知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3、拟态环境:它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最早由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中提出;4、议程设置:它的基本思想最初来自李普曼的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5、六度分隔理论:即六度空间理论、小世界现象、小世界效应,该理论假设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识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间人就能建立起联系,它最早由斯坦利·米尔格兰姆教授提出;6、边界效应:该理论最早由桑德拉·佩特罗尼奥提出,他指出,所谓“边界”指的是在思想和感情上是否愿意和他人分享的界限,或者可以理解为私密性和非私密性事务之间的界限;7、角色冲突:是指个人担当的社会角色包含矛盾的角色期待时出现的问题,他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创用;其基本类型:1 同一角色内部的冲突;2 个人同时充当的多个角色间的冲突;3 个人为自己规定的角色与他人要其充当的角色之间的冲突8、“沉默的螺旋”理论:这一理论最早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提出,它是指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9、用户黏度:它是衡量用户忠诚度计划的重要指标,它对于整个公司的品牌形象起着关键的作用;促进销售的方法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客户管理方面的技巧;10、马太效应:这一理论最早由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他指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11、社交网站:又称社会性网络或社会性网络网站,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专指那些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12、垂直网站:指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特定的领域或某种特定的需求,提供有关这个领域或需求的全部深度信息和相关服务的网站;13、长尾理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过去人们只能关注重要的人或重要的事,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这些人或事,人们只能关注曲线的“头部”,而忽略处于曲线“尾部”、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多数人或事;14、“内容别名化”:现今的视频网站上,某一流行事件往往会有多个相同或者相似的版本,因此美国有学者将这种现象叫做“内容别名化”,它是指的是这些视频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只是起了不同的名字而已;15、新媒体: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16、奥尔波特模型: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谣言的产生及传播与事实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有关,即:R=iaR=谣言,表示谣言流行的强度和广度;i=重要性,表示事件对于某一群体人员的重要性;a=模糊性,表示该事件或证据的模糊性,后来,对这一公式增加了信息的不对称性来完善,即:R=iaiaia表示信息的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性越大,谣言传播的越快,反之传播的越慢,甚至不传播;17、“避风港”原则:是指在发生着作权侵权案件时,当网络服务提供商只提供空间服务,并不制作网页内容时,如果网络服务提供商被告知侵权,则有删除的义务,否则能被视为侵权;如果侵权内容既不在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器上存储,又没有被告知哪些内容应该删除,则网络服务提供商不承担侵权责任;18、“红旗”原则:指如果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就像红旗飘扬一样明显,网络服务提供商就不能装作看不见,或以不知道侵权的理由来推脱责任;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移除链接的话,就算权利人没有发出过通知,也应该认定设链者知道第三方是侵权的;二、问答:1、新媒体的本质特征:数字化、互动性2、新媒体的优势:⑴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⑵信息量大、内容丰富⑶零成本全球传播⑷检索便捷⑸多媒体传播⑹超文本⑺互动性3、的特征:⑴微内容⑵开放型⑶社会性4、微博的优势:⑴简单易用⑵主动性强⑶及时性强⑷发布平台的开放与多样性5、博客的特点:⑴博客从形式到内容都是自由和开放的,个人的思想与言论在这里可以得到原初的呈现;⑵博客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网络甚至社会舆论;⑶博客具有共享性⑷博客具有互动性⑸博客具有大众化特征⑹博客具有娱乐性⑺博客具有草根性⑻博客具有感性化的特点6、网络与传统媒体进行议程设置的区别:⑴网络议程设置具有“非强制性”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议程设置具有“非强制性”;在用户为中心的新媒体中,议程设置的难度要大于传统媒体;毕竟,在新媒体中,用户的选择余地与主动性大大增加;⑵网络中传播者的多元和难以控制限制了议程设置的效果与个人网站相比,网络传播中传播者的范围更广,谁都可以发布消息;同时,这种传播也更加随意,网络中传播者的多元化使网络信息极大丰富起来,在网络中,传播主体是多元的,网络中传播者的多元化和难以控制带来传播的多目的性,也使得议程设置的难度加大,其效果受到限制;⑶网络议程设置的效果是有一定限度的;根据传播学者的另外一些研究,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以及从事白领职业的人影响较小,而网络用户在目前还是以知识水准高、从事白领职业的人为主体;6、视频网站的特点:⑴内容生产速度极快⑵内容来源多样化,草根性与专业性并存⑶视频可植入其他网页⑷用户互动7、网络广告的主要形式:横幅、文本链接、电子邮件、Rich Media、其他新型广告视频、路演、巨幅连播、翻页、游戏、祝贺等广告8、微信的传播优势⑴人性化设计,操作便捷⑵多媒体传播⑶系统开放,免费使用⑷用户黏度高⑸传播主题——双向性、互动性⑹传播内容——私密性、即时性⑺传播渠道——多媒体平台集成共享⑻用户分析——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交网络⑼传播效果——扩散性、准确性①一对多传播的简单扩散能力②点对点的准确传播能力9、互联网监管的难点:⑴传播者身份的隐蔽性⑵传播地点和时间的不确定性⑶传播自身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⑷跨国传播挑战司法管辖⑸文化传统不一⑹政策法规滞后10、网络广告的特点:⑴互动性与主动性强⑵实时性⑶针对性强⑷无时间及地域限制、传播范围极大⑸受众数量可准确统计⑹形式多样,多媒体广告日益增多11、网络实名制:双刃剑⑴实名制的实施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尤其是监督措施,否则它就是一个“稻草人”;其成本很高的;中国网民数量太多,执行实名制难度太大,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实行网络实名制的社会总成本很高;⑵实行网络实名制违育网络经济的发展规律,互联网本身的特点之一就是虚报与照名,实行网络实名制会抑制网民数量的增长,制约网络的发展;网络实名制并不会增加网民的社会责任感,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⑶在中国特有的国情下,实行网络实名制会阻碍舆论监督,网络实名制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四匿名面产生过激言论,但是与网络自由的本质有一定的冲突;12、“韩寒案”带来的思考:⑴新媒体侵权的隐蔽性;⑵新媒体的开放性导致侵权责任方难以确定;⑶中国网络公司本身就没有尊重版权的习惯;⑷新媒体环境下着作权保护的法律缺失;①发条表述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②权利人和网络服务提供商并不平等;③“避风港”原则被滥用;④维权成本巨大;13、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⑴媒介:人类的延伸媒介下是冷冰冰的外在化的存在,媒介就是人的的身体、精神的延伸;媒介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重建了人的感觉方式和对待世界的态度,任何媒介都下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⑵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⑶热媒介与冷媒介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高;⑷“地球村”是指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缩小了地球上的时空距离,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便利,因而整个地球就如同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村落;14、微信与微博的异同⑴弱关系与强关系在社交媒体上,两者分别构成了社会化媒体和社交化平台的基础;微博是以单向关注的基于弱关系的复杂网络,易于人群的集结;而微信是以双向互动的基于强关系的对等网络进行沟通,强调分享和个性化定制的新理念;⑵公共性与私密性微博侧重于大众传播,传播对象是不确定的陌生的众人,传播内容多以公共性话题为主,信息具有公开性,社会性传播效果强;微信侧重于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和用户黏性;微信信息具有私密性,传播具有隐蔽性,它是一条私密性的沟通纽带,个人传播效果强;⑶受众心理不同微博的受众具有隐匿性、主动性和从众心理特征;微博的受众心理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由于在匿名注册的微博状态下,微博受众具有隐匿性,受众消除了各种顾虑,不用担心角色冲突,在微博中的表现更接近真实的自我,另一方面,出于“意见领袖”和“沉默的螺旋”的效应,受众对于网络舆论的发展态势具有从众心理;微信的受众主体呈现更年轻化的特点;受众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强的心理认同感,即便是在现实社会中易被忽视的人也能够在朋友圈中找到存在感;⑷传播的精准度不同微博是在开放空间的一种扩散传播,微信是在小圈子内的一种私密交流;两者之间的所存在的时间差影响了微信与微博传播的精准度;微信信息由于其个性化色彩浓厚和具有亲和力,可读性较高;实现“一对一”“点对点”的传播,目标群体更具针对性,信息传达率更高,被接受程度也较高;15、正确看待新媒体:以互联网为代美的新媒体虽然是一把双刃剑,但是其对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的正面意义远远超过其负面效应,不应该有意或无意地将其妖魔化,而且新媒体的负面性往往是现实社会的折射,很多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不在网络本身,而是现实社会问题的延伸;因此,新媒体对社会的推动是主流;⑴新媒体对物质生产活动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产生着积极影响;⑵新媒体促进了学术思想和科学研究成果的广泛传播;⑶在互联网中,空间距离的意义弱化,人们交往的频率提高,从而有利于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⑷伴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和广泛使用面出现的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另一方面,互联网中出现的问题深受互联网空间外的其他因素影响;存在的问题:⑴管理责任不明⑵管理依据不足⑶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侵权盗版严重措施:⑴明确新媒体定位⑵推动新闻媒体拓展新的发展空间⑶学会运用新媒体,打造新兴舆论阵地⑷推动行业自律,强化自我约束⑸在注重发挥各个部门独立作用的同时,完善协调机制⑹尊重新媒体发展的特殊规律,创新新媒体管理的原则;。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新媒体概论课程类别:课程性质:计划学时:计划学分:先修课程:选用教材:适用专业:课程负责人:二、课程简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频繁接触新媒体,并通过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社交互动和支付交易等各种活动。
新媒体已经形成了全新的业态,全方位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新媒体和人们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但很多人仍然不太了解新媒体,无法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性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和工作效率。
尤其随着我国新闻传播业的蓬勃发展,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需求量也比较大,而新闻传播类专业人员,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采、写、编技能外,还必须了解并掌握新媒体基础理论、新媒体技术、新媒体的用户研究、新媒体运营等技能,因此学校对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会更高,也更全面。
面对如此深刻的变革,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学习和掌握新媒体的相关知识,我们编写了《新媒体概论》一书。
本书通过介绍新媒体的界定、类型、特征、产业、发展概况、运营和管理等知识,搭建了一个由新媒体的新知识、新观点和新思想构筑的学习框架,并将新媒体相关理论和应用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希望读者能在学习本书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学习框架和培养相关能力。
三、课程教学要求体描述。
“关联程度”栏中字母表示二者关联程度。
关联程度按高关联、中关联、低关联三档分别表示为“H”“M”或“L”。
“课程教学要求”及“关联程度”中的空白栏表示该课程与所对应的专业毕业要求条目不相关。
四、课程教学内容五、考核要求及成绩评定六、学生学习建议(一)学习方法建议1.按照本书的目录从头到尾依次学习,阅读书中提供的大量案例;2.通过在线视频讲解来学习与巩固所学知识,扫描书中的二维码获取更多的资源;(二)学生课外阅读参考资料七、课程改革与建设本书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为基础进行编写,对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本书系统介绍了新媒体方面的理论及实践的相关知识。
新媒体概论第一章新媒体的内涵与外延 77(可编辑)
数字电视■1、数字电视(Digital TV,DTV 指节目信号的摄取、记录、处理、传播、接收和显示均采用数字技术的电视系统,包括了节目采集、节目制作、节目传播到用户端接收的全过程。
其具体传输过程是:由电视台送出的图像及声音信号,经数字压缩和数字调制后,形成数字电视信号,经过卫星、地面无线广播或有线电缆等方式传送,由数字电视接收后,通过数字解调和数字视音频解码处理还原出原来的图像及伴音。
因为全过程均采用数字技术处理,因此,信号损失小,接收效果好。
四常见新媒体类型电视台数字信号卫星无线广播有线电缆观众数字电视传输过程图像及声音信号四常见新媒体类型■2、数字信号的传播速率是每秒19.39兆字节,如此大的数据流的传递保证了数字电视的高清晰度,克服了模拟电视的先天不足,同时还由于数字电视可以允许几种制式信号的同时存在,每个数字频道下又可分为几个子频道,从而既可以用一个大数据流――每秒19.39兆字节,也可将其分为几个分流,例如4个,每个的速度就是每秒4.85兆字节,这样虽然图像的清晰度要大打折扣,却可大大增加信息的种类,满足不同的需求。
四常见新媒体类型■3、数字电视可以按以下几种方式分类: 1 按信号传输方式分类:可以分为地面无线传输地面数字电视DVB-T 、卫星传输卫星数字电视DVB-S 、有线传输有线数字电视DVB-C 三类。
目前在我国推行的电视数字化主要是有线数字电视化。
2 按产品类型分类:可以分为数字电视显示器、数字电视机顶盒、一体化数字电视接收机。
四常见新媒体类型 3 按清晰度分类:可以分为低清晰度数字电视图像水平清晰度大于250线、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图像水平清晰度大于500线、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图像水平清晰度大于800线,即HDTV 。
VCD的图像格式属于低清晰度数字电视 LDTV 水平,DVD的图像格式属于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 SDTV 水平。
4 按显示屏幕幅型分类:可以分为4:3幅型比和16:9幅型比两种类型。
新媒体概论梗概
新媒体概论梗概新媒体是指考虑到科技的发展与信息传播的变化而新兴起的媒体形式。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对社会、经济和个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新媒体的定义、特点和广泛应用进行概括,同时讨论新媒体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以数字化形式传播信息的媒体形式。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等突出特点。
通过新媒体,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并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
新媒体的特点:首先,新媒体具有实时性。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有时间延迟,而新媒体通过网络即时传递信息,使得信息获取更快捷。
其次,新媒体具有互动性。
用户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与他人进行实时互动和交流,形成多元化的信息传播网络。
此外,新媒体还具有个性化特点。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由选择所关注的内容,并且可以参与内容的生产与传播。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新媒体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新闻传播、商业营销、教育培训、社交网络等。
在新闻传播领域,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使得新闻报道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
在商业营销领域,新媒体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使得企业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定位和推广。
在教育培训领域,新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交流方式。
在社交网络领域,新媒体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社区和群体的共同体验得到了加强。
新媒体的机遇:新媒体为个人创造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传媒行业的需求不断增长,各类新媒体从业岗位不断涌现。
同时,个人借助新媒体可以实现个人品牌的打造,创造出更多的商业机会和价值。
此外,新媒体也为广大民众提供了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参与社会事件的平台,有效扩大了民众的参与空间和声音。
新媒体的挑战: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难以保证。
在新媒体时代,虚假信息和谣言泛滥成灾,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新媒体概论梗概
新媒体概论梗概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一、名词解释1、创新扩散理论模型:是由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提出的,他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用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实践或事物;创新扩散是指一种基本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观感受到的关于某个新语音的信息被传播。
通过一个社会构建过程,某创新的意义逐渐显现。
2、“知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3、拟态环境:它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最早由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中提出。
4、议程设置:它的基本思想最初来自李普曼的《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5、六度分隔理论:即六度空间理论、小世界现象、小世界效应,该理论假设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识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间人就能建立起联系,它最早由斯坦利·米尔格兰姆教授提出。
6、边界效应:该理论最早由桑德拉·佩特罗尼奥提出,他指出,所谓“边界”指的是在思想和感情上是否愿意和他人分享的界限,或者可以理解为私密性和非私密性事务之间的界限。
7、角色冲突:是指个人担当的社会角色包含矛盾的角色期待时出现的问题,他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创用。
其基本类型:(1) 同一角色内部的冲突;(2) 个人同时充当的多个角色间的冲突;(3)个人为自己规定的角色与他人要其充当的角色之间的冲突8、“沉默的螺旋”理论:这一理论最早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提出,它是指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节-新媒体概说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01
03
05
02
04
06
相对论
凡数字论
互联论
媒体定义回归论
规模论
多维论与一言难尽论
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的定义
□相对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传统媒体“新”的就 是新媒体, 新媒体往往兼具多种媒体的特征与特长。 □凡数字论:凡是基于数字技术在传媒领域运用而产生的新媒体 形态即是新媒体。 □ 互联论:新媒体是在互联基础上实现多对多或点对点传播,具 有与用户互动等交互功能的媒体形式。 □ 媒体定义回归论:因为媒体应该是泛指从事大众传播的机构, 所以新媒体应该定义为新的大众传播机构。 □ 规模论:当新的传播形态达到大众传播的规模,即是新媒体。 □ 多维论与一言难尽论:新媒体定义有广义上的、狭义上的,应 该多角度、多层面综合定义……一言难尽,目前很难给新媒体下确 切的定义,需系统研究。
03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发展 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难以取代,新媒体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基础上,内容优势、受众对传统媒体信息质量的信任是传统媒体受大众青睐的原因。一些新的媒介形式诞生,如电视与网络结合即出现网络电视,手机与电视结合即出现了手机电视。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有效提高传统媒体到达率的重要载体。
能提升品牌形象的数字媒体广告 微博
广告主认同新媒体对提升品牌形象的效果
新媒体为何发展迅猛?
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迅速发展
新媒体为何发展迅猛?
党政重视支持
资本市场准备
技术与市场发育
新媒体发展
十一五发展规划
手机增值业务的横向发展
媒体领域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和资金
新媒体发展的宏观环境
新媒体概论大纲
新媒体概论大纲第一章新媒体概述第一节新媒体的概念及特征(内涵)特征:(国外学者的见解)1.digital 2.interactive 3.Hypertexual4.Virtualworked本书的意见:1. 交互性与即时性2. 海量性与共享性3.多媒体与超文本4. 个性化与社群化第二节新媒体的类型(外延)一、网络新媒体(一)门户网站(二)搜索引擎(三)博客, 播客(四)社交网站(SNS)(五)维基百科二、手机新媒体(无所不在)(一)手机报纸(二)手机电视三、电视新媒体(一)IP 电视, 第三节新媒体的技术推动,一、web3.0 和3G技术, 二、新媒体技术兴起带来的重大影响——融合(convergence), (一)技术融合, (二)媒介融合, (三)消费融合, (四)角色融合, 第四节新媒体的发展现状(略)第二章新媒体在政治领域内的影响第一节公共领域与公民新闻一、什么是公民新闻二、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理论(二)新媒体环境下公共领域重构(较重要)第二节数字鸿沟与数字机遇一、什么是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第三节影响舆论与监督政府一、基本理论依据: 长尾理论(较重要)(一)长尾理论内容(二)长尾理论认为传播的力量来源于三个方面二、影响舆论与监督政府的方式: 聚合民意(一)新媒体时代的议程设置: 点击率与第一时间(二)新媒体背景下的舆论领袖(三)新媒体环境中的传播范围: 再部落化第三章新媒体在经济领域内的影响, 第一节新媒体产业一、新媒体产业发展前景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商业模式的差异(一)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大众传播商业模式)(二)新媒体的商业模式(互动传播商业模式)三、新媒体的主要赢利模式, 第二节创意产业一、创意产业的概念及特征二、新媒体时代的创意产业第四章新媒体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第一节新媒体环境下的参与文化一、什么是参与文化(二)参与文化的特征四、新媒体环境下参与文化的表现六、对新媒体环境下参与文化的评价第二节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文化一、新媒体环境下社交文化的理论、含义及特征四、对新媒体环境下社交文化的评价第三节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文化一、什么是视觉文化(一)视觉文化的含义(二)视觉文化的主要特征二、当代视觉文化的特点三、视觉文化兴起的原因四、新媒体环境下视觉文化的新发展第五章新媒体的失范与管理(略)第一节新媒体环境下隐私权管理一、什么是隐私权(一)什么是隐私(二)什么是隐私权二、网络隐私内容三、我国网络隐私权立法现状四、展望第二节新媒体环境下知识产权管理。
新媒体概论第四章
三 新媒体的商业模式
新媒体 概论
■ 4.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可以抽象为规模经济和“二次售 卖”模式。 其所依附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媒体的市场地位来自于其重要的媒介角色,作为 主要的内容信息加工和制作者,可以把内容售卖给读者, 又把读者的注意力售卖给广告商; 二、是按照规模经济的理论,发行量越大收视收听率越 高,受众数量越大,传统媒体的赢利能力越强;三是传统 媒体的核心产品,面向的是被假设为具有共同偏好的大众 而生产、由媒介机构单向传播的共同产品。
一 传媒产业
新媒体 概论
1.2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历程
■ 1.文化产业在中国并不是没有自己的传统,至少在 “十里洋场”的上海,20世纪30年代已有产业化规 模的新闻出版、电影和娱乐文化。
一 传媒产业
新媒体 概论
■ 2.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初, 有学者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5年以前的起步阶段,它以文化的流通 领域的发展和规范之外的娱乐业的兴起为标志; 第二阶段为1985—1992年,这一时期产业化的浪潮扩 展到了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还出现了各种形态的文 化企业,广告公司大量出现; 第三阶段为1992年以后,文化产业化的声浪从多种所有 制企业进一步扩展到国有大型骨干文化单位,并且这些文 化单位实行了初步的体制改革,与政治、政府的关系有所 松动。
新媒体 概论
■ 3.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商业模式的差异 ■ 3.2 建立在长尾理论与微内容生产上的 新媒体经济模式 ■ 3.3 新媒体的主要盈利模式
三 新媒体的商业模式
新媒体 概论
3.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商业模式的差异
■ 1.商业模式就是能够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赢利能力的 模式,是探求企业利润来源、生成过程、产出方式和管理 控制的系统构架和方法。 商业模式有时也被称为赢利模式。能够持续赢利的模 式具备整体性、结构性的特点,各类企业、各类行业运营 环境不同、组织架构不同,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也会有很 大差异,但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有高度的关联性。商业模式 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变动的市场环境中需要作出适应性的 变化,进行持续的创新,使一种商业模式有持续的盈利模 式 。
第二章新媒体概论
« 世界报业开展趋向报告»
统计了70多个国度〔地域〕的报纸发行量和支出,数 听说明,报纸发行总量从 2020 年的5.37亿份下降到 2021年的5.3亿份,但总数不能反映区域的差异。
2020 年美国报纸发行量增加 15%,广告支出下降了 42%。
欧洲报纸的发行量和广告支出都下降了 1/4。 亚洲市场较为失望,报纸发行量环比下跌 10%。中
2007年的一项民意检验说明,收看旧事节目的忠实观 众越来越少。2007年只要42%的美国人收看固定电视 旧事节目。1995年有48%的观众收看固定旧事节目, 1993年有60%的人收看固定旧事节目。
在接受调查的观众中,说自己〝昨天看了电视旧事〞的 人占59%,而在1994年有74%的观众〝昨天看了电 视旧事〞。
靖鸣 马丹晨:移动互 联背景下手机媒体对 旧事传达的影响,新 闻喜好者,2021.11
南京师范大学媒介 开展与危机传达研 究所的调查
靖鸣 马丹晨:移动互联背景下手机媒体对旧事传达的影响,旧事喜好者,2021.11
四、阅读习气变化
从经典阅读到浅阅读 浅阅读发生的背景是新媒体的开展和信息量的爆炸。 阅读式文娱式阅读成为浅阅读的重要特点。 浅阅读的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
2.年龄结构老化
少量年轻读者减速向网络等新媒体转移。 一项针对北京市场的调查显示,北京综合性报纸读者
的平均年龄超越41岁。 到2004年,35岁以下的年轻读者曾经有11.6%的人
简直不读报纸。 美国哈佛大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美国12岁至17岁
的中先生完全不读报多达46%。
3.网络媒体分传达统媒体受 众
〝公民旧事 〞 发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美国,随 同着明天Web2.0时代的到来而兴盛。
(完整版)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1 媒体的分类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影视书籍电影2 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3 新媒体——数字化新媒体主要包括互联网站(如新浪网)手机媒体(如空中传媒)数字电视(如SiTV)机航媒体(如美航传媒)户外液晶(如分众传媒)移动电视(如北广传媒)电子报刊(如Xplus)等等。
4 新媒体概念包含以下要素:□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5 新媒体发展的原因技术与市场发育,手机增值业务的横向发展党政重视支持,媒体领域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和资金新媒体发展,智能制造计划互联网+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6关于数字化新媒体新媒体中有一种从技术角度来看的说法:数字化新媒体,它是技术革命带来的产物。
每一次传播技术的变革所带来产物数字化新媒体当下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数字新媒体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经济发展新引擎7信息的分类人类能感知的外界信息可按其媒体划分成几类:8 信息的数字化人类本来是生活在一个物理的、模拟的现实中。
数字化是为了使人类能够更好地享有各种信息服务,从而实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从技术上而言,数字化的信息比模拟信息在存储、处理、检索、传播和利用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9 如何看媒体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以三种形态存在:物质材料或物质实体物质和能量的波动信号符号载体“媒体”、“介质”与“符号”、术语的关系“信号”“信号”和“符号”都是媒体的基本形态。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新媒体是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和数字通信技术等新型技术手段来传播信息和交流的媒介形式。
它与传统媒体相比,运用了更多的数字技术和通信网络,具有与时俱进、互动性强的特点。
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传播思想和进行社交交流的方式。
新媒体的出现源于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它的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许多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利润受到了严重挑战。
新媒体的出现让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取到丰富的信息,而且还能实现院线交互。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平台与他人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和分享,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
同时,新媒体还为用户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内容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新媒体也对传统媒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传统媒体在数字化时代更需要转变经营模式,加强内容的创新和品质的提升,增强互动性和用户参与度,以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同时,新媒体的出现也使人们更关注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传统媒体需要加强信任度的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新闻和信息。
新媒体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不仅涵盖了传统媒体的内容形态,如新闻、广告、电影、音乐、游戏等,还涵盖了新的媒体形态,如社交媒体、移动应用、虚拟现实等。
新媒体的崛起也给传媒领域带来了新的职业和就业机会,例如网络编辑、社交媒体管理员、电子商务专员等。
然而,新媒体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信息的泛滥和传播速度的加快,使人们容易受到虚假信息、谣言和不良内容的影响。
此外,新媒体的高度互动性和信息共享,也使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面临着更大的威胁。
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信息筛选和管理,确保新媒体环境的健康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新媒体在信息时代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方式,也为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新媒体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应对挑战,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提升信息的质量和传播的效果,推动新媒体在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媒体概论第一章
新媒体概论第一章新媒体概论第一章引言新媒体概论的目的是探讨和研究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和影响。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引言的形式介绍新媒体的概念、特点以及其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一、新媒体的定义与特点新媒体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媒体形式。
它以数字化、网络化、互动性、多媒体等特点脱颖而出。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数字化:新媒体中的信息以数字的形式存储和传输,可以进行无损复制和快速传播。
2.网络化:新媒体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传递,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
3.互动性:新媒体鼓励用户参与和互动,实现了信息的双向流动。
4.多媒体:新媒体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表达形式,使信息更加生动、多样。
二、新媒体的发展历程新媒体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1.Web1.0时代:这个阶段的新媒体主要是静态的网页和信息的展示,用户的参与程度较低。
2.Web2.0时代:这个阶段的新媒体开始强调用户的参与和互动,如社交媒体、博客、维基百科等。
3.Web3.0时代:这个阶段的新媒体更加智能化,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用户需求的精准匹配。
三、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新媒体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获取:新媒体使得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和及时,人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新闻网站等平台获取各种信息。
2.交流与互动:新媒体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扩大了社会联系和社交圈子。
3.传媒格局变革: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冲击,使传统媒体不得不转型和创新。
4.政治参与:新媒体为公众提供了表达意见和参与政治的渠道,使政治更加透明和民主化。
四、新媒体对经济的影响新媒体的发展对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变革:新媒体的兴起推动了传统产业向数字化和网络化转型,促进了新一轮的产业变革。
新媒体概论梗概
一、名词解释1、创新扩散理论模型:是由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提出的,他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用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实践或事物;创新扩散是指一种基本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观感受到的关于某个新语音的信息被传播。
通过一个社会构建过程,某创新的意义逐渐显现。
2、“知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3、拟态环境:它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最早由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中提出。
4、议程设置:它的基本思想最初来自李普曼的《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5、六度分隔理论:即六度空间理论、小世界现象、小世界效应,该理论假设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识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间人就能建立起联系,它最早由斯坦利·米尔格兰姆教授提出。
6、边界效应:该理论最早由桑德拉·佩特罗尼奥提出,他指出,所谓“边界”指的是在思想和感情上是否愿意和他人分享的界限,或者可以理解为私密性和非私密性事务之间的界限。
7、角色冲突:是指个人担当的社会角色包含矛盾的角色期待时出现的问题,他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创用。
其基本类型:(1) 同一角色内部的冲突;(2) 个人同时充当的多个角色间的冲突;(3) 个人为自己规定的角色与他人要其充当的角色之间的冲突8、“沉默的螺旋”理论:这一理论最早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提出,它是指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新媒体概论》(严三九)第一章 第1-2节
第一章新媒体概论第一节什么是新媒体一、众说纷纭的“新媒体”●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在一份商品开发计划中,将电子录像称为新媒体。
“新媒体”一词由此诞生。
●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多处使用“new media”一词,使得“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社会上流行,并在不久之后扩展到全世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
●美国《连线》杂志: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华纳兄弟总裁施瓦茨威格:新媒体就是非线性播出的媒体。
●《圣何塞水星报》的专栏作家丹•吉尔摩:是数字技术在传播中广泛应用后产生的新概念。
●互联网实验室:新媒体是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等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电视、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视频音乐播放器(MP4)等设备为终端的媒体。
能够实现个性化、互动化、细分化的传播方式,部分新媒体在传播属性上能够实现精准投放、点对点的传播,如新媒体博客、电子杂志等。
●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教授:构成新媒体的基本要素是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所构筑的三个无限——需求无限、传输无限和生产无限,由此形成的利润链促使传媒产业进入完全竞争的状态。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
●上海交通大学的蒋宏教授和徐剑:就内涵而言,新媒体是指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就外延而言,新媒体包括了光纤电缆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图文电视、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卫星直播电视系统、互联网、手机短信、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多媒体技术广播网等。
●阳光媒体、红岩资本投资集团的创始人吴征:消解力量是新媒体相对于旧媒体而言所显现出来的第一个特点。
从狭义角度而言,新媒体就是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资深媒体人杨继红:新媒体是基于数字基础的非线性传播的能够实现交互具有互联传播特性的传播方式和交互传播的组织机构。
《新媒体概论》教学课件(全)(17)-2024鲜版
尊重知识产权
尊重原创作者的知识产权,遵守著作权法律法规, 打击盗版和侵权行为。
隐私保护
在信息收集、处理、传播过程中,应尊重用户隐 私权,避免个人信息的泄露和滥用。
2024/3/27
25
企业和个人在新媒体时代社会责任担当
2024/3/27
企业责任
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自律管理,规范新媒体平台运营, 打击网络犯罪和不良信息。
个人责任
个人在新媒体时代也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遵守法律法规和道 德规范,不传播虚假信息和不良内容。
社会监督
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督和管理,形成政府、企业、个人共 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7
27
《新媒体概论》教学课件(全)(17)
2024/3/27
1
目录
2024/3/27
• 新媒体概述与基础 • 新媒体技术与应用 • 新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 • 新媒体用户分析与运营策略 • 新媒体产业现状与未来趋势 • 新媒体法规、伦理与社会责任
2
01
新媒体概述与基础
Chapter
2024/3/27
3
新媒体定义及特点
挑战应对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新媒 体企业需要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持续创新产品 和服务;同时,要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共同 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
2024/3/27
22
06
新媒体法规、伦理与社会责任
Chapter
2024/3/27
23
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解读
国内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对新媒体信息传播、
新媒体概论
1996年2月1日,国务院第195号令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 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设立了专门督责协调解 决有关国际互联网工作中重点问题的机构,即"国务院经济信息化 领导小组"(后改名为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1997年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出版著联合《利用国际 互联网络开展对外新闻宣传暂行规定》这是第一个以文件形式出 现的网络管理 规定。 1997年5月30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发布了关于域 名管理的《中国互联网域名注册暂行办法》。 1997年6月1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国互联网域名注册实施细 则》。 1998年2月26日,国家保密局发布了关于保密管理的《计算 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现定》,虽然这一时期的规制多以“通 知”、“暂行办法”、“规定”等形式出现,还不够成熟,但它 们初步构建了我国互联网管理的基本框架。
四、网民自律与公众监督
公众监督
• “公民监督”就是把网络使用的监督权交 给网络使用者,让他们参与网络监督,发 现违法和不良信息及时举报,通过各种渠 道参与网络治理,是继政府监管、行业自 律之后互联网智力的第三条途径。
孙光海:《公共监督的逻辑归宿》,载于《网络传播》2006年第一期
2004年6月,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 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的“违法和不 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站开通。
2005年,文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 步深化网吧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深化网吧管理。
二、技术管制
• 目前我国对网络媒体的技术防范与监管主要有三 种手段 阻止进入技术 过滤技术 分级技术
三、行业自律
一个组织
• 我国网络媒体的行业自律组织是中国互联 网协会。 • 该协会成立于2001年5月。 • 2002年3月,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了《中国 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 • 2003年12月,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新闻 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成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概论梗概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一、名词解释1、创新扩散理论模型:是由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提出的,他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用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实践或事物;创新扩散是指一种基本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观感受到的关于某个新语音的信息被传播。
通过一个社会构建过程,某创新的意义逐渐显现。
2、“知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3、拟态环境:它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最早由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中提出。
4、议程设置:它的基本思想最初来自李普曼的《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5、六度分隔理论:即六度空间理论、小世界现象、小世界效应,该理论假设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识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间人就能建立起联系,它最早由斯坦利·米尔格兰姆教授提出。
6、边界效应:该理论最早由桑德拉·佩特罗尼奥提出,他指出,所谓“边界”指的是在思想和感情上是否愿意和他人分享的界限,或者可以理解为私密性和非私密性事务之间的界限。
7、角色冲突:是指个人担当的社会角色包含矛盾的角色期待时出现的问题,他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创用。
其基本类型:(1) 同一角色内部的冲突;(2) 个人同时充当的多个角色间的冲突;(3) 个人为自己规定的角色与他人要其充当的角色之间的冲突8、“沉默的螺旋”理论:这一理论最早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提出,它是指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9、用户黏度:它是衡量用户忠诚度计划的重要指标,它对于整个公司的品牌形象起着关键的作用。
促进销售的方法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客户管理方面的技巧。
10、马太效应:这一理论最早由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他指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
11、社交网站:又称社会性网络或社会性网络网站,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专指那些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12、垂直网站:指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特定的领域或某种特定的需求,提供有关这个领域或需求的全部深度信息和相关服务的网站。
13、长尾理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过去人们只能关注重要的人或重要的事,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这些人或事,人们只能关注曲线的“头部”,而忽略处于曲线“尾部”、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多数人或事。
14、“内容别名化”:现今的视频网站上,某一流行事件往往会有多个相同或者相似的版本,因此美国有学者将这种现象叫做“内容别名化”,它是指的是这些视频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只是起了不同的名字而已。
15、新媒体: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16、奥尔波特模型: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谣言的产生及传播与事实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有关,即:R=i*a(R=谣言,表示谣言流行的强度和广度;i=重要性,表示事件对于某一群体人员的重要性;a=模糊性,表示该事件或证据的模糊性),后来,对这一公式增加了信息的不对称性来完善,即:R=i*a*ia(ia表示信息的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性越大,谣言传播的越快,反之传播的越慢,甚至不传播。
17、“避风港”原则:是指在发生着作权侵权案件时,当网络服务提供商只提供空间服务,并不制作网页内容时,如果网络服务提供商被告知侵权,则有删除的义务,否则能被视为侵权。
如果侵权内容既不在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器上存储,又没有被告知哪些内容应该删除,则网络服务提供商不承担侵权责任。
18、“红旗”原则:指如果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就像红旗飘扬一样明显,网络服务提供商就不能装作看不见,或以不知道侵权的理由来推脱责任。
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移除链接的话,就算权利人没有发出过通知,也应该认定设链者知道第三方是侵权的。
二、问答:1、新媒体的本质特征:数字化、互动性2、新媒体的优势:⑴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⑵信息量大、内容丰富⑶零成本全球传播⑷检索便捷⑸多媒体传播⑹超文本⑺互动性3、Web2.0的特征:⑴微内容⑵开放型⑶社会性4、微博的优势:⑴简单易用⑵主动性强⑶及时性强⑷发布平台的开放与多样性5、博客的特点:⑴博客从形式到内容都是自由和开放的,个人的思想与言论在这里可以得到原初的呈现;⑵博客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网络甚至社会舆论;⑶博客具有共享性⑷博客具有互动性⑸博客具有大众化特征⑹博客具有娱乐性⑺博客具有草根性⑻博客具有感性化的特点6、网络与传统媒体进行议程设置的区别:⑴网络议程设置具有“非强制性”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议程设置具有“非强制性”。
在用户为中心的新媒体中,议程设置的难度要大于传统媒体。
毕竟,在新媒体中,用户的选择余地与主动性大大增加。
⑵网络中传播者的多元和难以控制限制了议程设置的效果与个人网站相比,网络传播中传播者的范围更广,谁都可以发布消息。
同时,这种传播也更加随意,网络中传播者的多元化使网络信息极大丰富起来,在网络中,传播主体是多元的,网络中传播者的多元化和难以控制带来传播的多目的性,也使得议程设置的难度加大,其效果受到限制。
⑶网络议程设置的效果是有一定限度的。
根据传播学者的另外一些研究,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以及从事白领职业的人影响较小,而网络用户在目前还是以知识水准高、从事白领职业的人为主体。
6、视频网站的特点:⑴内容生产速度极快⑵内容来源多样化,草根性与专业性并存⑶视频可植入其他网页⑷用户互动7、网络广告的主要形式:横幅、文本链接、电子邮件、Rich Media、其他新型广告(视频、路演、巨幅连播、翻页、游戏、祝贺等广告)8、微信的传播优势⑴人性化设计,操作便捷⑵多媒体传播⑶系统开放,免费使用⑷用户黏度高⑸传播主题——双向性、互动性⑹传播内容——私密性、即时性⑺传播渠道——多媒体平台集成共享⑻用户分析——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交网络⑼传播效果——扩散性、准确性①一对多传播的简单扩散能力②点对点的准确传播能力9、互联网监管的难点:⑴传播者身份的隐蔽性⑵传播地点和时间的不确定性⑶传播自身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⑷跨国传播挑战司法管辖⑸文化传统不一⑹政策法规滞后10、网络广告的特点:⑴互动性与主动性强⑵实时性⑶针对性强⑷无时间及地域限制、传播范围极大⑸受众数量可准确统计⑹形式多样,多媒体广告日益增多11、网络实名制:(双刃剑)⑴实名制的实施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尤其是监督措施,否则它就是一个“稻草人”。
其成本很高的。
中国网民数量太多,执行实名制难度太大,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实行网络实名制的社会总成本很高。
⑵实行网络实名制违育网络经济的发展规律,互联网本身的特点之一就是虚报与照名,实行网络实名制会抑制网民数量的增长,制约网络的发展。
网络实名制并不会增加网民的社会责任感,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⑶在中国特有的国情下,实行网络实名制会阻碍舆论监督,网络实名制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四匿名面产生过激言论,但是与网络自由的本质有一定的冲突。
12、“韩寒案”带来的思考:⑴新媒体侵权的隐蔽性;⑵新媒体的开放性导致侵权责任方难以确定;⑶中国网络公司本身就没有尊重版权的习惯;⑷新媒体环境下着作权保护的法律缺失;①发条表述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②权利人和网络服务提供商并不平等;③“避风港”原则被滥用;④维权成本巨大。
13、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⑴媒介:人类的延伸媒介下是冷冰冰的外在化的存在,媒介就是人的的身体、精神的延伸。
媒介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重建了人的感觉方式和对待世界的态度,任何媒介都下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
⑵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即,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
⑶热媒介与冷媒介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高。
⑷“地球村”是指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缩小了地球上的时空距离,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便利,因而整个地球就如同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村落。
14、微信与微博的异同⑴弱关系与强关系在社交媒体上,两者分别构成了社会化媒体和社交化平台的基础。
微博是以单向关注的基于弱关系的复杂网络,易于人群的集结。
而微信是以双向互动的基于强关系的对等网络进行沟通,强调分享和个性化定制的新理念。
⑵公共性与私密性微博侧重于大众传播,传播对象是不确定的陌生的众人,传播内容多以公共性话题为主,信息具有公开性,社会性传播效果强。
微信侧重于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和用户黏性。
微信信息具有私密性,传播具有隐蔽性,它是一条私密性的沟通纽带,个人传播效果强。
⑶受众心理不同微博的受众具有隐匿性、主动性和从众心理特征。
微博的受众心理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由于在匿名注册的微博状态下,微博受众具有隐匿性,受众消除了各种顾虑,不用担心角色冲突,在微博中的表现更接近真实的自我,另一方面,出于“意见领袖”和“沉默的螺旋”的效应,受众对于网络舆论的发展态势具有从众心理。
微信的受众主体呈现更年轻化的特点。
受众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强的心理认同感,即便是在现实社会中易被忽视的人也能够在朋友圈中找到存在感。
⑷传播的精准度不同微博是在开放空间的一种扩散传播,微信是在小圈子内的一种私密交流。
两者之间的所存在的时间差影响了微信与微博传播的精准度。
微信信息由于其个性化色彩浓厚和具有亲和力,可读性较高。
实现“一对一”“点对点”的传播,目标群体更具针对性,信息传达率更高,被接受程度也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