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新闻传播史论B(附答案)
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传播学考研真题-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攻略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试题一、名词解释1. 贝特森2. 参考群体3. 证词法4. 定量分析法5. 媒介即讯息二、简答1、拉斯韦尔的宣传观2、举例说明大众传播对于社会的真实建构三、论述1、试论我国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伦理道德「分析」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伦理道德问题,应该说是新闻传播学领域一个传统而又有着深远意义的话题。
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面临越来越多的物质诱惑的情况下,新闻从业人员如何保持自己的职业道德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当然,传统的题目也有其便于解答之处,考生可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认识予以阐述。
「参考答案」新闻伦理建树是中国媒体发展的一个必然,是大众媒体能否树立起公信力,成为主流媒体的关键。
新闻伦理为媒体传播新闻提供全过程的价值取向,成就媒体的权威与尊严。
媒体间新闻伦理的抗衡,将是媒体品牌时代无可避免的“内功比拼”,谁能够建树伦理谁就能够“战胜于朝廷”。
目前,在标榜人文关怀的媒体中应该说存在一些偏见与歧视。
这种偏见与歧视不是产生于媒体本身,而是产生于社会的部分人群,但最终被媒体放大了。
比如现在报道中的普遍流露的“仇穷现象”,一些报道有意无意地将城中村定为藏污纳垢的地方,将城市社会治安问题的矛头指向流动人口,或是将个别败类的个案上升为行业监督报道的“一叶知秋”做法,就是典型表现。
媒体暴力往往比现实暴力更为恶劣,媒体暴力在对报道对象隐私权和名誉权赤裸裸地侵犯,对当事人造成的损害更为严重。
尊重公民的隐私权和名誉权是媒体从业人员应具备的信念与承诺。
这需要媒体从大众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立场、传播效果方面对自身行为进行掌控与规范,努力获得社会成员在社会习惯和社会心理上的认可。
作主流媒体,除了遵守公共的法律规定外,新闻伦理的建树更是一家大众媒体能否树立起公信力、成为主流媒体的关键所在。
建树新闻伦理,除了满足主流媒体的功利目的,更是我国媒体发展的必然。
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完整版
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第一章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样诞生的中国的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中国最早的报纸开始于唐代。
中国古代的报纸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和政治统治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比如唐代官报就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才设立了进奏院和进奏官,传递中央的信息。
此外,交通传播条件,以及造纸、印刷技术的提高也为古代报纸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的新闻传播形式有:口头传播、烽火传播、皇帝诏书。
口头传播和烽火传播是非文字传播方式。
这种方式还有旗鼓和木铎传播。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传播内容较简单,传播距离不远,且具有易逝性。
皇帝诏书属于文字传播。
这种方式的载体一般有竹简、帛和露布。
竹简和帛记载的内容很多,露布只用以传递军事捷报。
这几种传播方式由于文字的作用而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较小,并可记录传递较复杂的信息,露布的公开性与时效性更加突出。
3、唐代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都有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负责部门:节度使在长安设立的办事机构,简称进奏院编辑发行环节:1)采集、编辑:进奏官们自行采集,从一些它们获得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2)传发:进奏官直接自发向地方各藩镇传发,并不受朝廷管辖4、“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报”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1)性质:我国和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从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新闻传播工具;带有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同宋以后“邸报”有很大差别;近似于欧洲的“新闻信”,但比其早约八百年(2)类似进奏院报,已经从官文书的形式中分离出来,具有传播有时效性的新闻的性质;通过进奏院发行,具有报纸发布的体制;并有一定的受众群体5、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1)特点:以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为界,前由地方设在首都的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没有统一的章程;之后权威性和官报性质更明显,由中枢有关部门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发报;由门下省负责编定,给事中负责审定。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2007真题解析一
一、名词解释5x81。
大众解析:这题属于受众研究中的基础题,这个概念无论在经验学派中还是在批判学派中都涉及,所以答得空间很大。
06年专业课一中考过其与人群、群体、公众等概念的对比,06年的综合知识二有考过其与网众的对比。
答: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进入大众社会的一个分界点。
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大众。
大众的主要特点是:(1)规模的巨大性——在数上超过其他社会群体或集团;(2)分散性和异质性——广泛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其成员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3)匿名性——成员之间互不面识,对试图进行大众操作的社会精英来说也难以把握的对象;(4)流动性——大众的范围依对象问题而时有变化,其成员是流动的;(5)无组织性——大众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因而不能作为一个主体而自主行动,大众行为主要是在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的;(6)同质性——大众成员虽然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但又有同一的行为倾向,因而具有同质性,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作和影响。
2。
民族志方法解析:研究方法题目,在巴兰和戴维斯的《传播学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和中国传媒大学编的《传播学精编》中都有。
院内老师有过类似“不精通调查方法很难考上北大”的说法,足见调查方法的重要性。
答:民族志方法源于文化人类学,又称田野调查法或者是人种学方法。
研究者通常采取参与式观察的方式,深入到特定团体的生活中,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从而询问或观察所发生的事件,然后从内部观点对其意义做出说明。
如果从研究得力的历时性来考察,它其实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它包括以下方面:第一,选择研究分析对象;第二,提出民族志问题;第三,通过参与性观察、个案访谈等途径搜集民族志资料;第四,进行民族之分析;第五,书写民族志。
在此之后,经过反思,进入新一轮的从第二项到第五项的研究。
民族志研究方法有三个原则:第一,从广义上来说,民族志研究关注所有的文化形式,包括日常生活、宗教和艺术;第二,由于研究者本身就是最基本的研究工具,因此必须进行长期的参与观察;第三,必须采用多重资料收集法,已核实观察中发现的资料。
中国传媒大学99-07年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与业务试题
中国传媒大学99-07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中国传媒大学1999年传播学试题北京广播学院1999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传播学基础理论论题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大众传播2.反馈3.传播者4.控制实验法5.编码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简述创新扩散论的基本内容2.简释传播选择的或然率公式三、论述题1.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可以分为哪些部分?试就此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
(15分)2.试论“传播”——-它的概念含义和研究类型。
(25分)北京广播学院1999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传播学专业知识试题一、填空(每空1分,共5分)1.国外关于受众(受传者)研究的理论观点和流派较多,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______论”、“______论”、“______论”、“文化规范论”等。
2.德国学者伊丽莎白·内尔·纽曼于70年代初发表文章,提出“沉默的螺旋”的观点。
她认为,舆论的形成,包括________、________、个人对社会中其他人的看法的理解这三个方面,以及这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
二、解释下列概念(每个4分,共20分)1.受众2.民意测验3.法兰克福学派4.内在效度5.内容分析三、辨析(每题10分,共30分)1.传播与舆论2.信息与讯息3.“热媒介”与“冷媒介”四、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并阐述理由(每个10分,共20分)1.传播媒介的发展受社会结构的制约。
2.人际新闻传播活动是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之一。
五、论述(共25分)1.传播的主要功能(15分)2.大众传播的反馈类型的方法。
(10分)中国传媒大学2000年传播学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符号2.个案研究法3.麦克卢汉4.人际传播5.把关人6.传播媒介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要说明传播的类型2.简述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3.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观点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 试论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的互动关系。
精编版-2007年湖北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概论考研真题及答案
2007年湖北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概论考研真题及答案一、辨析题(共3题,每小题16分,共48分)1.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所以大众传媒的价值要通过市场来实现。
请对此观点予以辨析。
答:题中观点是不合理的。
理由如下:(1)商品性是媒介作为市场化主体正常运营产生的利润,所以大众媒介是以市场为导向,他提供的信息和产品必须考虑受众的需求。
但是,大众媒介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同时具有文化属性,这要求媒介要肩负社会导向的职能。
如果这两者协调不好就容易导致传媒的庸俗化、低俗化,沦为广告商的工具。
(2)大众传媒以空前的规模和无法抗拒之力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着“现实社会的构建”,而这种影响力又是以人们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审美取向的变化和确立为标志,并以文化遗产的方式代代相传。
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体系的完善,人们闲暇时间的多样化,将会有更多的受众花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传媒营造的“环境”中;从心理学角度看,受众心理的“丰富性动机”也促使传媒成为集新闻、信息、娱乐、知识等丰富性内容为一体的“文化装置”。
大众传媒从国家政策严格控制下的不含任何商业色彩的政治属性,到以市场求发展,积极寻求在市场条件下的“喉舌”作用和“传媒”作用并重,经历一场日益接近其本质定位的深刻变革。
其中,对于大众传媒产业属性和文化属性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媒介全面步入市场、面向竞争,采取正确的运作方式与策略,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依据。
2.传播效果是指传播主体的传播行为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有效结果,制约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传播主体的传播技巧。
请对此观点予以辨析。
答:这一观点具有片面性。
理由如下:(1)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
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①它指的是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从这个角度衡量,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②不管传播者有设有传播意图,他们所从事的传播活动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结果。
2007年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传播实务考研真题(B卷)及详解【圣才出品】
2007年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传播实务考研真题(B卷)及详解重庆工商大学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传播实务B卷一、名词解释(本题共五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CIS2.品牌形象论3.广告调查4.DAGMAR模式5.AEI(广告效果指数法)二、简述题(本题共五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1.一个完整的公关计划方案必须解决哪些根本性问题?2.简述定位论及其主要理论主张。
3.如何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广告职能?4.广告受众的媒介接触特征行为有什么样的特征?5.为什么说互联网媒体的优势是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三、论述题(本题共两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论述公众细分的必要性与公众细分方法。
2.论述广告媒体的投资和选择策略。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请将其改写成一则消息,题目自拟(40分,800字左右)。
百亿铁路“违规”建设建设项目潜规则暴露?2006年11月27日15:49投资过百亿的国家重点工程,却因“未办理任何用地手续”而被叫停。
这是“土地风暴”的一次突然袭击,还是建设项目潜规则的一次偶然暴露?11月7日,宁波有着一年里难得的艳阳。
胡玉明看了一场演出,从演出现场――甬台温铁路鄞县大道特大桥建设工地回到他的办公室,好的心情却并没有伴随着他。
就是在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重点项目建设办一干人等代表浙江省委省政府,来慰问在甬台温铁路重点工程建设者的这一天,作为宁波市铁路建设指挥部副主任的胡玉明看到了他终日为之忙碌的国家重点项目一――甬台温铁路宁波市鄞州段停工通知。
此后的几天里,甬台温铁路的建设,既没有停下来,也并没有放慢速度,但是,胡玉明仍然陷入了焦虑和困惑之中。
160亿元的“违规项目”一年之前,甬台温铁路开工,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省长吕祖善,铁道部副部长卢春房参加了开工剪彩仪式。
但就在半月前,浙江省发改委网站上贴出了一份《关于对存在问题的新开工项目依法依规进行处理的通知》,同时公布了今年浙江省《存在问题的新开工项目清单》(下称清单):今年上半年,浙江省总投资1亿元及以上新开工项目共869个,计划总投资1716.3亿元。
新闻传播史论参考答案
2004年湖大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答案(导师钦定版)A新闻传播史论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新闻观:是传者对新闻及新闻传播活动的理论体系化观点,它充分体现出传者对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及新闻采写的整体看法。
《向导》: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1922年9月创刊于上海,1927年7月出至第201期被迫停刊。
它以报道评论国内外政治时事为主要内容,在中国民主革命运动中引导了当时的社会舆论,被国内外读者誉为“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梁启超1896年8月9日在《时务报》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该文强调报纸对于国家“去塞求通”的作用,表明维新派对报刊宣传的重视。
经验学派:西方传播学的主流学派,以美国学者为代表,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坚持多元主义的社会观,以实用主义为研究目的,以传播效果为核心研究对象,主张通过改进传播机制而不是变革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来实现社会管理。
拟态环境:李普曼提出的观点和概念,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它不仅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恶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二、简答题1.简述新闻价值评价的客观性。
1.新闻价值评价是客观的,离开了客观无评价可言。
2.新闻价值评价虽然有评价主体尺度,但有客观内容。
3.任何新闻价值评价都要受实践的检验。
(详见教材205—206页)2.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了哪些主要报刊,其报刊宣传活动有哪些进步作用?主要报刊:时务报、知新报、湘学报、湘报、国闻报。
答4种以上得2分。
进步作用:宣传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救亡图存;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教育;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言论出版的禁限;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3.简述新媒介发展的特点及其社会意义。
新媒介发展的特点a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
b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
2007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07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拉扎斯菲尔德2.“地球村”3.《循环日报》4.“掏粪运动”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答“沉默的螺旋”理论。
2.如何理解“媒介即信息”理论?3.“社会类型论”和“社会关系论”的异同是什么?三、问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你如何看待和评价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电视选秀节目的火爆状况?2.试述中央苏区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点。
3.试述现代世界通讯事业的发展特点。
四、论述题(40分)试论新闻媒体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的特殊作用。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拉扎斯菲尔德答:2.“地球村”答:“地球村”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其《关于理解新媒介的报告》的打字稿里提出的一个概念。
在《古登堡星汉璀璨》一书中,他把这一概念作为其中一章的标题,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在麦克卢汉看来,“地球村”包括三层含义:①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空间距离与时间差异不复存在,整个地球在时空范围内已缩小为一个很小的地方,人们具有了获得公共信息的相等机会;②电子媒介的同步化性质使人类社会结成了一个具有密切的关系、无法静居独处的、紧密联系的小社区,信息的暴露更为充分和全面;③人类从远古至今经历了一个“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过程。
“地球村”是20世纪最著名的概念之一。
3.《循环日报》答:《循环日报》是中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1874年2月4日在香港创刊,1959年终刊,由王韬与友人合伙创办并自任主笔。
它是一份综合性商业日报,主要登载商品行情、航运信息、广告、新闻、论说、历史掌故等。
《循环日报》大胆改革文体,建设报刊政论文体。
王韬为《循环日报》撰写的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于感情,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
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
新闻传播史论真题整理(同名25410)
新闻传播史论真题整理(同名25410)清华大学618新闻与传播史论真题(07-13)+(01-06真题)2013年真题:一、名词解释(5*8)1、李普曼2、公共领域3、群众办报4、张季鸾5、Tim Berners-Lee6、LBS7、流动空间8、Kevin Kelly二、简答(10*5)1、历史视角谈“喉舌论”2、“网络社会”3、微博与中国社会舆论4、技术决定论5、批判理论模式的波特方格的主要构成元素三、论述(20*3)1、举例论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会受到哪些行业外的社会因素影响。
2、论当前人们使用社交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对射虎产生的影响。
3、结合网络侵权事件及相关法律法规,分析中国网络著作权发展现状。
2012年真题:一、名词解释(5*6)1、新闻框架(news frame)2、媒介素养(media lieracy)3、“第三人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4、North China Daily News(《字林西报》)5、密尔顿(John Milton)6、中国报刊的“喉舌”功能说(历史变迁)二、简答(15*4)1、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观2、“走转改”的含义是什么?简述这项活动的意义3、简述美国新闻史上“客观性”的演变4、述评19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两类新闻模式:故事模式与信息模式三、论述(30*2)1、试分析新闻与宣传的联系与区别2、试论中国当代文化体制改革对传媒业的影响2011年真题:一、名词解释(8*5)1、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2、黄色新闻3、《论出版自由》4、布鲁诺的“自我互动理论”5、“报刊的有机运动”二、简答(15*4)1、英尼斯对传播学的学术贡献2、清末明初的新闻法制和自由3、碎片化的受众4、典型报道的历史变化三、论述(25*2)1、中国当代新闻媒体体制变迁2、如何理解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和传播功能的区别2010年真题:一、名词解释(5*6)1、宣传技巧中的证词法2、范长江与《西北通讯》3、李普曼4、“新新闻主义”5、休眠效果6、索绪尔二、简答(15*4)1、新闻专业主义是什么?其内涵(大意)2、新技术条件下的主动受众(或积极受众)3、新闻报道有哪些基本原则?4、麦奎尔将媒体效果分为哪几个层次和类别?(麦奎尔传播理论主要类型与层次)三、论述(30*2)1、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2、哈贝马斯的理论对传播学有哪些影响和贡献?2009年真题:一、名词解释(5*6)1、19世纪30年代的《纽约太阳报》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主流媒体4、媒介公信力5、《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6、虚拟社会(Virtual Community)二、简答(15*4)1、简析“全球混乱理论”2、简析“人肉搜索”3、举例说明新闻报道和新闻传播的区别4、简析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三、论述(30*2)1、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基础2、论媒介融合的趋势2008年真题:一、名词解释(5*6)1、第一时间2、新闻事态3、美联社4、《新生》周刊5、第三者效果6、认知不协调理论二、简述(15*4)1、《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2、爱德华·默罗的记者生涯3、新闻整体真实性的三种类型4、简述媒介分类方法三、论述(30*2)1、结合案例分析报业中的葛雷斯姆定律2、谈谈1980年以来媒介研究的创新与发展2007年真题:一、名词解释(5*6)1、新闻伦理2、话语分析3、《民报》4、炉边谈话5、党报体制6、媒介效果二、简答(15*4)1、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2、1998年“德拉吉报道”3、何谓大众媒介的功能分析4、“假事件”的产生及报道后果三、论述(30*2)1、试论新闻选择的标准2、网络时代受众的变化2006年新闻学理论与历史真题一、名词解释(5*10)1、开元杂报2、红中社3、四不主义4、NHK5、CNN6、跨空间传播7、受阅叛变率8、新闻的建构9、高级报纸10、葛雷斯姆定律、二、简答(10*5)1、梁启超的新闻思想2、五四时期新闻学的发轫3、新闻真实的三种状态4、新闻传播的负面效果5、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三、论述(50,1000字左右)题目:从苏联解体看新闻的政治功能2006年传播学理论与方法一、简答(15*6)1、你怎样理解媒介环境?2、什么是科学研究的经典模式?3、简述“系统”有哪些特征?4、试论网络、手机、博客等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理论与历史真题及解析(可编辑)
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理论与历史科目真题2007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理论与历史科目真题及解析一、名词解释1. 贝特森英国人类学家,帕洛阿尔托小组的奠基人和核心人物。
贝特森认为人类精神外在于身体,在个体与其他人的关系之中,因此有了“精神生态学”的概念,这样一个概念强调个体与其他人的传播关系的重要性,反映了帕洛阿尔托小组的中心论题。
贝特森还提出了“元传播”的概念,认为每个人际交流包含两个信息,内容信息显示谈话的内容,关系信息显示传播者之间的关系,这种通常以非语言形式同时进行的关系交谈,被称为“元信息传播”或“元传播”。
2. 参考群体指个人用作某种参照对象来评价自身、他人或社会事件的标准的群体。
1942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H.海曼首先采用这一术语。
参照群体主要执行两种基本功能:一是推动个人按照群体规范行动;二是可以使个人借助于比较功能,对自己、别人、社会事件进行比较、评价。
参照群体的规范可以成为个人的社会目标,成为个人的自我评价、对社会生活现象评价和世界观形成的基本标准,在个人的社会化以及个性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 证词法李和李在合编的《宣传的艺术》一书归纳的七种常用的宣传技巧之一。
即让某些令人尊敬或使人讨厌的人评论某种观点、产品或人,以影响公众的态度。
如名人广告、政治宣传等。
4. 定量分析法传播学两大研究方法之一。
指利用所占有的大量量化事实,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分析和逻辑推论,提出、验证理论观点。
程序:确立研究假设--确定研究方法--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包括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
5. 媒介即讯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理论。
认为传播媒介真正传递的是媒介的特性,而不是内容,内容也是一种媒介。
“媒介的‘内容’好比是一片鲜美的肉,破门而入的盗贼拿它来分散看家狗的注意力。
”一种新的传播媒介一旦出现,这种媒介本身,而不是它所传递的具体内容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引起社会变革。
2000-2007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新闻传播学)
2000-2007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新闻传播学)2000年:新闻史论:1、《万国公报》2、“癸丑报灾”3、邹韬奋新闻业务:1、隐性采访2、静态采访3、勾推法4现场直播5字幕新闻2001年:新闻史论:1、议程设置2、史量才3、哈瓦斯通讯社4、每日电讯报新闻业务:1、新闻角度2、新闻由头3、敏感新闻4、特写镜头5、卫星电视2002年:新闻史论:1、亨利卢斯2、合众国际社3、热媒介4、《循环日报》5、《中国青年记者学会》新闻业务:1、新闻摄影2、色温3、录音报道4、新闻来源新闻规避2003年:新闻传播史论:1新闻策划、2拟态环境(psend-emironment)、3《西行漫记》、4开元杂报、5华盛顿邮报新闻传播业务:1遥控采访、2漂近法、3直播节目、4频道专业化、5曝光2004年:新闻传播史论:1新闻人的人文关怀、2谷登堡、3《每日邮报》、4《中国报学史》、5《大公报》的“四不”方针、6癸丑报灾、7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新闻传播业务:1隐性采访、2版面“画面意识”、3报章文体、4有效口径和相对口径、5典型瞬间、6纪录片、7非线性编辑2005年:新闻传播史论:1潘恩、2洋旗报、3邹韬奋、4《权利的媒介》、5全国第十一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新闻传播业务:1新闻摄影、2新闻过滤、3实况音响、4新闻要素、5广告代理、6著作权2006年:新闻传播史论:1《中国报学史》、2“指令讯息”、3德福勒模式、4受众中心、5新闻价值、6传播新闻传播业务:1开本、2广告管理、3新闻过滤、4第四媒体、5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6非线性编辑2007年:新闻传播史论:1“客里空”、2西方四大通讯社、3大众传播、4AGIL模式、5“三贴近”原则、6timelessness 新闻传播业务:1广告概念、2广告预算、3交叉蒙太奇、4非线性编辑、5目标受众2002年一、名词解释:(4小题,30分)1. 进奏院状(5分)2.“警察局新闻”(5分)3.“拒检无能运动”(10分)4. 线性传播模式(10分)二、简答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简述列宁的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要点。
高校传播学论述题分析及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硕士生入学考试传播学方向试题1.试题:简述Web2.0对传播学的意义【分析】众所周知,Web2.0是当前中国传媒业的热点问题之一。
尤其在互联网迅速崛起的今天,业界和学界的传媒人都对此高度关注。
Web2.0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网络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它对整个传媒行业未来发展前景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新闻传播业发展方向的把握和启示。
因此,Web2.0的研究对于当前传媒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解答这道题目,首先应该对Web2.0本身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从传播学的角度去阐释Web2.0在传媒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得出其对传播学的意义。
【参考答案】Web2.0是近年网络传播的热门概念。
一般来说,它是相对Web1.0的新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
Web1.0的主要特点是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而Web2.0则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Web1.0到Web2.0,从模式上讲是单纯的由“读”向“写”、“共同建设”发展。
到目前为止,国内对于Web2.0讨论,主要采用Web2.0典型应用案例介绍,加上对部分Web2.0相关技术的解释,这些Web2.0技术主要包括:BitTorrent下载、维基百科(Wiki)、社会网络(SNS)、博客(BLOG)、网络标签(TAG)、丰富站点摘要(RSS)等。
普遍认为,Web2.0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个人媒体”,它摒弃了传统互联网“网络-人”的信息交流模式,按照“人-人”对话的模式,使网民从客体变为主体、从被动的受众变成主动的受众、从内容的消费者变为内容的创造者,并以个人用户为传递、发布信息的中心,通过点对点的信息传输渠道,将个人化、分散化的个人媒体连结成一个交互化、社会化的网络。
Web2.0的核心理念之二是“去中心化”。
在web2.0的技术结构中,中心的意义被大大弱化甚至完全消解。
新闻传播史论真题整理
新闻传播史论真题整理清华大学618新闻与传播史论真题(07-13)+(01-06真题)2013年真题:一、名词解释(5*8)1、李普曼2、公共领域3、群众办报4、张季鸾5、Tim Berners-Lee6、LBS7、流动空间8、Kevin Kelly二、简答(10*5)1、历史视角谈“喉舌论”2、“网络社会”3、微博与中国社会舆论4、技术决定论5、批判理论模式的波特方格的主要构成元素三、论述(20*3)1、举例论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会受到哪些行业2010年真题:一、名词解释(5*6)1、宣传技巧中的证词法2、范长江与《西北通讯》3、李普曼4、“新新闻主义”5、休眠效果6、索绪尔二、简答(15*4)1、新闻专业主义是什么?其内涵(大意)2、新技术条件下的主动受众(或积极受众)3、新闻报道有哪些基本原则?4、麦奎尔将媒体效果分为哪几个层次和类别?(麦奎尔传播理论主要类型与层次)三、论述(30*2)1、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2、哈贝马斯的理论对传播学有哪些影响和贡献?2009年真题:一、名词解释(5*6)1、19世纪30年代的《纽约太阳报》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主流媒体4、媒介公信力5、《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6、虚拟社会(Virtual Community)二、简答(15*4)1、简析“全球混乱理论”2、简析“人肉搜索”3、举例说明新闻报道和新闻传播的区别4、简析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三、论述(30*2)1、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基础2、论媒介融合的趋势2008年真题:一、名词解释(5*6)1、第一时间2、新闻事态3、美联社4、《新生》周刊5、第三者效果6、认知不协调理论二、简述(15*4)1、《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2、爱德华·默罗的记者生涯3、新闻整体真实性的三种类型4、简述媒介分类方法三、论述(30*2)1、结合案例分析报业中的葛雷斯姆定律2、谈谈1980年以来媒介研究的创新与发展2007年真题:一、名词解释(5*6)1、新闻伦理2、话语分析3、《民报》4、炉边谈话5、党报体制6、媒介效果二、简答(15*4)1、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2、1998年“德拉吉报道”3、何谓大众媒介的功能分析4、“假事件”的产生及报道后果三、论述(30*2)1、试论新闻选择的标准2、网络时代受众的变化2006年新闻学理论与历史真题一、名词解释(5*10)1、开元杂报2、红中社3、四不主义4、NHK5、CNN6、跨空间传播7、受阅叛变率8、新闻的建构9、高级报纸10、葛雷斯姆定律、二、简答(10*5)1、梁启超的新闻思想2、五四时期新闻学的发轫3、新闻真实的三种状态4、新闻传播的负面效果5、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三、论述(50,1000字左右)题目:从苏联解体看新闻的政治功能2006年传播学理论与方法一、简答(15*6)1、你怎样理解媒介环境?2、什么是科学研究的经典模式?3、简述“系统”有哪些特征?4、试论网络、手机、博客等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2007新闻传播实务A(附答案)
重庆工商大学2007年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传播实务A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关系状态2、整合营销传播3、广告代理制4、广告创意5、选择性定律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1、简述危机的基本特征及危机控制的基本环节。
2、简述USP理论及其核心内容。
3、一种媒介能否成为被广告所使用的媒介,应当符合哪些要求?4、简述广告传播调查的主要调查内容。
5、为什么要实现广告与营销推广要素的整合?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试论述媒介事件策划应把握的主要问题。
2、论述广告效果测定的层级效果模式的主要内容。
四、阅读下面一则新闻,请根据该新闻写一篇评论(40分,1500字左右)。
农民自学医学法律打赢医疗官司妻子进行小手术后却成了残疾,为给妻子讨回公道——核心提示一个小小的手术后,左腿骨折的妻子面临截肢,但两次医疗事故鉴定均称“不构成医疗事故”。
他只是个农民,为给妻子讨回公道,8年来,贫穷的他上百次到重庆和周边区县的书店悄悄抄医书,熟读78本医书和20多本法律书籍,记笔记近十万字。
仅有初中文化的他还自己写出一份“医疗事故鉴定报告”,这份报告让司法部的医学专家也称奇,不相信这出自一个农民之手。
妻子手术后成残疾他决心为妻讨公道13日上午,记者在忠县汝溪镇马河村马尔坝水库畔等了1个多小时,才等到63岁的周泽桂。
原来,为节约4元钱的船费,他沿着水库边步行而来。
王朝珍是当地出了名的能干女人,丈夫周泽桂在当地村小当代课老师,当地村民称周家为“万元户”,两个儿子考上大学也没找人借学费。
1997年8月17日清晨天未亮,王朝珍背着40多斤梨子去场上卖,途中不慎跌倒,造成左股骨下段闭合性骨折。
当天下午,王朝珍在忠县中医院进行了“内外固定手术”。
术后,王朝珍左腿一直疼痛伴高烧。
次年8月,王朝珍在新桥医院实施了第二次手术,但术后左腿却足足短了8厘米,生活不能自理,行走、上厕所都要人帮忙。
医生说,再晚送来,左腿就只得截肢。
2007年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业务考研真题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业务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0×5分=50分)1、释迦牟尼答案:约前624-前544,一说前564-前484,原名悉达多·乔达摩,(巴利文:Siddhattha Gotama;梵文:Siddhārtha Gautama)佛教创始人。
成佛后被称为释迦牟尼,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彻悟宇宙、人生真相者,“佛”;民间信仰信徒也常称呼佛祖。
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释迦族人(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
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佛为太子时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旧译“义成”)2、存在主义答案: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
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马塞尔提出。
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3、索绪尔答案: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者,也是结构主义的开创者之一。
他被后人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的鼻祖。
《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enerale)是索绪尔的代表性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基本语言学思想,对二十世纪的现代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由于其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所具有的一般性和深刻性,书中的思想成为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流派结构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4、回归分析答案: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数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4,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他们是最早的报纸?(1)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它们是一种从官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它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一级军政单位在首都的派驻机构向地方传法,因而带有一定的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与宋以后的邸报有很大的差别。
这些报状还残留有某些官文书的痕迹,但已不同于官文书,而属于一种由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传播工具。
(2)最早的报纸: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与16C诞生于欧洲的新闻信相似,但比作为西方近代报纸远祖的“新闻信”早诞生大约800年。
2. 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是什么?它的出版有何意义?I、第一份报刊:《中外纪闻》(万国公报)该报是维新派创办的最早的报刊,1895年8月,由康有为在北京创办,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
初名《万国公报》,双日刊。
每期刊载内容论说没有其他内容,主要是公车上书中的主要思想和主张,把它作为维新思想宣传和联络的工具,加快了维新力量的强大。
1895年,京师强学会成立之后,于12月将《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并作为强学会的机关刊物。
《中外纪闻》仍为双日刊,仍由梁启超、梁大燮任主笔。
除了刊登论说之外,该刊还刊登中外新闻和报摘,还有上谕。
II、意义:《中外纪闻》的出版,受到了倾向于维新变革的政府官员以及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欢迎,也使得更多的中国人“渐知新法之益”,“识议一变”。
3. 简要评述梁启超及《时务报》梁启超以利用报刊来宣传维新思想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从23岁起就开始从事办报活动,一生主办了诗歌报刊:《万国公报》《新民丛报》《时务报》《清议报》等等,此外还积极参与各地的办报活动,在一生的办报活动中,梁启超形成了自己的办报理论和新闻思想:①认为报馆是维新的耳目喉舌,提出“去塞求通”的办报思想;②认为报馆的两大职能是: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③提出办报的四个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工商大学2007年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传播史论 B卷)传播理论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多媒体”2、“选择性接触假说”3、大众传媒“强化”效果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计30分)1、简析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2、试析媒介议程设置过程背后的力学关系。
三、论述题(30分)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媒介规范理论的基本内容。
新闻传播史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申报》2、邹韬奋3、新闻“四能”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计30分)1、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短暂繁荣的情况和原因2、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事业的建立3、西方报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三、论述题(30分)反“客里空”运动及其现实意义B卷参考答案理论部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7分,共21分)1、“多媒体”“多媒体”指的是使用数字压缩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介联成一体,对声音、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一元化高速处理并提供给用户的双向信息系统。
2、“选择性接触假说”(hypothesis of selective exposure)既有政治倾向不但决定着人们的政治选择,而且也制约着人们对大众传媒内容的接触,这是IPP指数分析的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调查表明,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
他们把这个结论称为“选择性接触假说”(hypothesis of selective exposure)。
3、大众传媒“强化”效果大众传媒“强化”效果指大众传播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效果。
根据调查对象中投票意向未变者占半数,以及对传播内容的选择性接触倾向的普遍性,研究人员认为“强化”是大众传播的最主要的效果。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计30分)1、简析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答:最早研究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
他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性的体现。
换句话说,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关系的体现。
例如,李先生是一位教师,又是一个丈夫和父亲,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
他非常喜欢人体健美,并想当一个业余模特。
但是,在他就此事作出决定之前,他要经过一番考虑:当模特是否符合一个教师、丈夫和父亲的形象?同僚、妻子、孩子、朋友对此事会如何评价?他们对我的角色期待是什么?如此等等。
经过这些考虑,李先生最终作出决定:当模特或放弃这种想法。
不管这种决定的性质如何,它表现了“主我”的作用,然而,这个“主我”并不是一意孤行的,相反,它是对各种社会关系之体现的“客我”的反映。
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辨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2、试析媒介议程设置过程背后的力学关系。
答:按照“议程设置”理论,传播媒介的“环境再构成作业”是向公众提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议事日程”的形式来进行的,问题是传播媒介的“议程”是怎样设置来的?在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的背后,还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力学关系,具体来说就是传媒和占统治地位的信息源之间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居于支配地位的信息源是政府机构和垄断大企业,它们在进行信息操作的手段通常有两种:一是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开发表见解,二是以“私下放风”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
现代传播媒介之间的激烈竞争大大加剧了它们对这类信息源的依赖,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媒介“议程设置”过程,从本质上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真正意义,正在于为研究这些资产阶级学者力图掩盖的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
另一方面,“议程设置”研究与我国的舆论导向之间也有一定的理论接点。
我国的大众传媒是社会主义媒介,不但不否认自己的舆论导向作用,而且旗帜鲜明地提出把引导舆论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任务。
相对而言,舆论导向的含义更广泛一些,它包含了对社会的认知、价值、态度和行动的全面引导;“议程设置”则是舆论导向的第一阶段,即传媒通过有选择地报道新闻来把社会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方向。
因此,“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对我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是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的。
三、论述题(24分)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媒介规范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我国目前的传播制度及其基本规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防止私人和资本垄断、保障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的根本制度,也是实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重要基础。
(2)我国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党性的具体要求是:“在思想上,要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以党的指导思想为新闻工作的准绳;在政治上,要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成为亿万人民的实际行动;在组织上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
”(3)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执行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方面的社会职能。
报道新闻、传递信息是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职能,传播媒介应该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向广大群众提供高品位、高质量的新闻和信息服务。
引导舆论包括舆论监督和千方百计满足广大社会成员精神生活的各种要求。
(4)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
这种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闻传播事业是沟通生产、流通和消费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服务作用;二是新闻传播事业本身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兴的信息和知识产业的骨干,新闻事业的发展可能带动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新闻传播媒介大多以事业结构采用企业化经营的方式参与市场活动,它们的信息产品不但满足着国内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而且力争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新闻传播史部分一、名词解释1、《申报》旧中国最有影响的一家报纸,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创办人是英国商人安娜斯托.美查。
美查办此报的目的是赚钱,因此该报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化报纸,创办之初,美查便把编辑大权授予蒋芷湘、钱昕伯等中国文人。
该报在外国人所办报纸中一直由中国人主笔。
该报重视营销策略,以廉价销售的方式击败《上海新报》。
该报重视言论和新闻的真实性,重视副刊。
在经营上还重视多元化。
2、邹韬奋(1985-1944)中国现代著名新闻记者,报刊活动家、政论家及出版家。
一生中前后创办和主编过“六刊一报”。
他从事新闻出版工作20年之久,写了大量文章,在编辑、出版及经营管理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是一位杰出的新闻记者和评论家,写的通讯和评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他同时还是出版家出版工作的诸环节样样精通,是不可多得的全才。
他的韬奋精神表现在:坚定的政治气节。
密切联系群众,反映人民呼声,热心为读者服务。
强烈的事业心和忘我的工作精神。
3、黄远生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著名记者,他提出的新闻记者“四能”要求是: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戈公振称他是报界之奇才。
耳能听,手能写。
他本人也是实践“四能”的模范。
二、简述题(要点)1、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短暂繁荣的情况和原因1911年后全国报纸有100多家猛增至500余家,销量达4200万份。
新出版报纸中政权机关报、政党机关报、政客所办报纸、知识分子创办的报纸、商家所办报纸以及一批研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术性期刊、新闻通讯社在此时也有加大发展,形成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短暂繁荣的局面。
(1)旧法律的废除和新法律的保护。
(2)各省军政当局对报刊出版的支持。
(3)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政党和政客都创办报纸来为自己宣传,企图在新政权中获利;一部分资本家也乘机办报意图发财。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事业的建立(1)建立全国新闻事业网(2)对私营新闻业的改造(3)新闻政策法规的颁布与新闻总署的设立3、西方报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封建集权制下的“官报时期”(2)新闻自由下的“党报时期”(3)商业报刊的报刊大众化时期三、论述反“客里空”运动及其现实意义(1)土地改革的宣传报道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新闻事业的重要内容;(2) 土地改革中的右倾倾向,错误的理解典型宣传,虚假和平景象;(3)“客里空”的来历。
失实新闻报道,凭空制造“英雄”与“模范”,损害土地改革的开展,损害了人民新闻事业的形象。
(4)认真检查问题,在报纸上公开进行自我批评,鼓励群众揭露虚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发起反“客里空”运动(需解释客里空的来历及含义)(5)对今天维护新闻真实性,提高新闻公信力,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应结合目前新闻传播中的有关不良现象阐述,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