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破灭,,阅读答案
2023六国论阅读答案
2023六国论阅读答案2023六国论阅读答案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2023六国论阅读答案2六国论(选自宋·苏辙《栾城集》)【原文】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注释】①六国世家:指《史记》中的《燕召公世家》、《楚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这六卷世家分别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燕、楚、赵、魏、韩和齐等六国的史事。
②攻山西千里之秦:公元前318年,韩、赵、魏、齐、燕等五国联合攻秦,反被秦国战败。
此后,秦国逐一灭亡东方各国,至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
山西:指崤山以西。
【译文】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
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
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原文】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注释】①郊:与下文的野互文,指国土。
古文中,将成对的同义词在相近的句式中分开使用以避免重复,称作互文。
另:周制,距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以郊泛指城外,野外。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必修下册(三) Ⅰ 课文12 六国论
基础积累奠基高考一、诵读全文,用“/”给未加标点的段落断句,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第1段)六国破灭,非兵.①()不利,战不善,弊②()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③()也。
或.④()曰:六国互.⑤()丧,率.⑥()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⑦()失强援,不能独完.⑧()。
故曰:弊在赂秦也。
(第2段)秦以攻取...①()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②()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③()固.④()不在战矣思厥.⑤()先.⑥()祖父...⑧()斩荆..⑦()暴霜露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⑨()奉之弥.⑩()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⑪()矣至于..⑫()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⑬()秦犹.⑭()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⑮()(第3段)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①()何哉与②()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④()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⑤()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⑥()始速.⑦()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⑧()之洎.⑨()牧以谗诛.⑩()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⑪()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⑬()良将犹.⑭()在..⑫()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则胜负之数.⑮()存亡之理.⑯()当.⑰()与秦相较或未易量..⑱() (第4段)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①()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②()之所劫.③(),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④()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5段)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①()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②()。
《阿房宫赋》《六国论》综合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阿房宫赋》《六国论》综合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6.《阿房宫赋》《六国论》综合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熟悉了朦胧烟火中的阿房宫,深谙于诗赋中的阿房宫,已成为2000多年来国人对美好事物的人文宣泄。
但2003年至2004年阿房宫遗址的科学考古工作,却让世人体会到了阿房宫的真实生存状态:纸张、遗存、甚至想象式的,皆是过去时的存在。
阿房宫最早载于司马迁的《史记》:“(始皇)三十五年……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
"历史学家班固也留有关于阿房宫的墨宝。
而最为后世崇拜的是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中壮丽的文学想象。
阿房宫因此在过去时中存在了2000多年,直到2002年10月,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批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筹建并成立了阿房宫考古工作队开始翻开阿房宫过去时生存状态的一页。
秦阿房宫遗址为秦都咸阳的上林苑遗址故地。
为确定“阿城”就是现在的前殿遗址,阿房宫考古队队长李毓芳对古文献进行了一番“知识考古":《水经注·河水》载“池水北经镐京东,秦阿房宫西”。
李毓芳认为,这里的“池水"指西周已有的“彪池”。
彪池位于现在的沣镐村西,距王寺村西南二里有余。
虽历经沧桑,但是彪池低洼的地势现在仍能看清;彪池水向北流,恰恰经过一东西向规模宏大的夯土台基的西面,而该处夯土台基就是现认阿房宫前殿遗址。
据当地群众反映,在1949年以后还看到过前殿遗址夯土台基西部有一道南北向土墚,高约1米,且土墚东西两侧有碎瓦片,后被村庄覆盖。
同样,在台基东部亦存在上述遗迹。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著名秦汉都城考古学家李毓芳分析判定,群众反映的遗迹现象应为“阿城"的西墙和东墙。
因现在的前殿夯土台基南部勘探和发掘中未发现南墙遗迹,这样一来,在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之中的阿房宫前殿遗址与文献记载中的“阿城”情况是一致的。
阿房宫考古队从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在前殿遗址已勘探面积35万平方米,试掘和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基本搞清了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范围及其所属遗迹的分布,至此阿房宫前殿遗址中有无宫殿建筑成为关键。
《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可专以罪秦也罪:归罪B.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纾:解除C.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视:看待D.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逆:预料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B.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其孰能讥之乎C.张喙而恐喝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焉独存,虽王可也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3.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③师不必贤于弟子④可谓智力孤危⑤思厥先祖父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⑦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A.③④ B.①⑦ C.②⑤ D.①⑥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使六国各爱其人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速祸焉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
《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
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鸿门宴》故事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刘邦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叙事波澜横生,矛盾迭出,扣人心弦。
B.《谏太宗十思疏》魏征从树木、流水常见现象入手,以类比推出要“国治”必须“德厚”,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善始善终。
《六国论》《阿房宫赋》情景默写答案
《六国论》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5.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6.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7. 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8.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9.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0.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11.是又在六国下矣1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4.弊在赂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5.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阿房宫赋》理解性默写1、杜牧在《阿房宫赋》开篇以夸张手法,用“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两句写出阿房宫占地面之广和建筑之高。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疑问的语气,形容长桥似龙的两句是“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连用四句十分精炼的语言叙述了秦王朝在人民反抗下迅速灭5、杜牧在《阿房宫赋》结尾分别指出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其中写秦灭亡原因的句子是“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6、在《阿房宫赋》中,文末总结秦国灭亡的教训,并借以讽今,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两句告诫今人如果不从秦的灭亡中引以为戒,仍要重蹈历史覆辙。
7、《阿房宫赋》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奢侈浪费无度。
8、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5.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__ ___,__ _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 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6.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 《阿房宫 赋》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 __, ___ __”,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 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 ___”,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7.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苏洵 《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__ __, __,___ __’”。
5.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__下而从六国破亡之 故事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__”,明确体现文章借 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6.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 《阿房宫 赋》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族秦者 秦也__,___非天下也__”,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为 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 讽刺北宋赂辽。 7.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苏洵 《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__犹抱薪救 火__,薪不尽__,___火不灭__’”。
8.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 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 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__ __”,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 情。 9. 《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 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 __ , __ __,__ _。
1. 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 提出“六国破灭,_非兵不利__ ,_战不 善_,_弊在赂秦_”的精辟论点, 2.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 厥先祖父,__暴霜露_,__斩荆棘__,以 有尺寸之地” 3.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 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与嬴 而不助五国也___” 4.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至丹 以荆卿为计__,__始速祸焉__”,
10.《六国论》 原文+文言实词、句式+翻译+把关题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
六国论苏洵一、原文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战不善,弊(弊病)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有人)曰:六国互丧,率(都)赂秦耶?曰: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百倍;诸侯之所亡(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本来)不在战矣。
思厥(其)先祖父(祖辈父辈),暴(同“曝”,冒着)霜露,斩荆棘,以(才)有尺寸(形容数量极少)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满足),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决定)矣。
至于(以至于)颠覆,理(名状,按照道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用)地事(侍奉)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正确)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最终)继五国迁(迁移)灭,何哉?与(结交)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已经)丧,齐亦不免(免于灭国)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状,坚守道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名状,在……之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才)速(招致)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使……退却)之。
洎(等到)牧以(因为)谗(谗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几乎)尽之际,可谓智力(智慧与力量)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假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当(同“倘”,如果)与秦相较,或(或许)未易量(轻易判断)。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名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状,向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 B思厥.先祖父jué 胜负之数.shùC弊在赂.秦lù 为.国者wèi D不得下咽.yàn 洎.牧以谗诛zì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互:交互; 盖.失强援盖:因为;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①盖失强援..,暴霜露,斩荆棘..,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③至于..孤危..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⑤然后得一夕安寝..百倍..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A①②⑦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答案:C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不能容于远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答案:B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⑤攻克,攻破;答案:B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答案: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①破灭之道.也规律②率.赂秦耶全都③固.不在战矣所以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⑤诸侯之所亡.灭亡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A①③⑤ B①②⑤C③④⑤ D②④⑥提示:①句中“道”为“原因,途径”的意思;③句中“固”为“本来”的意思;⑤句中“亡”为“丢失,失去”的意思;答案:A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赂秦而.力亏而.秦兵又至矣B破灭之.道也暴秦之.欲无厌C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秦之所大欲提示:A项,表顺承/转折;C项,因为/用;D项,表列举/那么;答案:B9.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①比喻论证②对比论证③类比论证④引用论证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提示:第二段大量使用对比的论证方式;秦之得、诸侯之失,子孙之不甚惜、祖父之艰难,秦之欲无厌、诸侯之地有限皆是对比论证;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自然是引证之法了;答案:D10.翻译下列句子;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参考答案:1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2六国以至于灭亡,是理所当然;1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①弊在赂秦luō ②率赂秦耶shuài③思厥先祖父jué④暴霜露bù ⑤洎牧以谗诛jì ⑥日削月割xuē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答案:C;解析:“赂”应读“lù”,“暴”应读“pù”,“削”应读“xiāo”;1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互:交互; 盖失强援盖:因为;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清清楚楚;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答案:B;解析:B项,厌:满足;13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 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C可谓智力孤危 D而从六国破亡之答案:B;解析:A项古义是指“祖辈”;C项古义是指“智力和力量”;D项古义是“旧例”; 14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答案:D;解析:A、B、C三项都是被动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15下列各加点词的解释与指代,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④指代的对象也相同;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④指代的对象不同;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④指代的对象相同;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④指代的对象也不同;答案:D;解析:①损失的,②灭亡,③指代秦国,④指代六国;16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思,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秦以攻取之外②以有尺寸之地③举以予人④以地事秦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⑥洎牧以谗诛⑦不赂者以赂者丧A①④/②⑤/③/⑥⑦ B①⑥⑦/②③/④⑤C①⑥⑦/②④/③⑤ D①②④/③⑤/⑥⑦答案:A;解析:①④介词,“用”;②⑤连词,表结果;③介词,“把”;⑥⑦介词,“因为”;17分别选出翻译正确的选项;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A送给秦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愈厉害;B秦国送给的越多,秦国所受的侵害就越厉害;C六国送给秦国越多,秦国受到的侵害就越厉害;D六国送给秦国的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答案:D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A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粗暴的秦国的要求没有满足;B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C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却没有满足;D虽然如此,但是诸侯的土地有限,暴躁的秦国的要求是没有满足的;答案:C18文中引用“抱薪救火”,想要证明的观点是A奉之弥繁,侵之愈急;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C六国破灭,弊在赂秦;D不赂者以赂者丧;答案:B19“此言得之”的“之”字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答案:上面说的道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①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②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①窃怪天下之诸侯私下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过失③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弃④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困窘⑤未可专以罪秦也有罪的秦国⑥兵连祸结,曾无虚岁竟然⑦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假使⑧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劫掠哉A①②⑤⑥ B②③⑤⑧ C①④⑥⑦ D①④⑦⑧答案:C;解析:②责怪;③排斥,抵挡;⑤认为秦有罪;⑧挟制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或用法基本相同的一组是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④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⑤而四国休息于内A①④ B②④ C②⑤ D②③答案:D;解析:①古:崤山以西;④古:挺身而出;⑧古:休养生息;22第①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A喻证法 B例证法 C对比法 D引证法答案:B2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到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答案:A24翻译文中线句子;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答案: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赵、燕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2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答案:所以终于因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25默写下列;1六国破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赂者以赂者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____答案:1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3暴霜露斩荆棘举以予人如弃草芥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6将下面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杨子之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韩非子·说林上1其恶者贵,美者贱;答案:那个长得丑的很显贵,长得美的很卑贱;2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答案:丑的自己知道丑,我也就不觉得她丑了;3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答案:品行高尚却能去掉自认为高尚的念头,这样的人到哪里去会不好呢。
《六国论》情境默写及答案
《六国论》情境默写1。
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论点,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 ______",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2.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3.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_____ _____”,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 ,非秦也;,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_",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辛弃疾对英雄刘裕的无限景仰。
6. 《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 ___ ,______ _ ___,_____ __ __。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六国破灭,,阅读答案
六国破灭,,阅读答案:篇一:六国破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②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③”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⑧不赂秦。
是故(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
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力⒂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⒆秦之心礼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21)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22),而(2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4)。
为(25)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而犹有可以(28)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29)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0),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释1.率:一律,一概。
2.判:确定,断定。
3.“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4.终:最后。
5.与:亲附、亲近。
《六国论》理解性情景式默写大全含答案
《六国论》理解性情景式默写大全含答案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论点。
2.说明燕国____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秦____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_________ 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挖苦北宋赂辽。
文库4.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____ _____,非秦也;__ ______ ,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_”,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6.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_______ ___,_______ ___ ”,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方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7.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今昔比照而感慨横生的名句,如苏洵《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个字。
《六国论》情境默写及答案
《六国论》情境默写1. 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论点,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 ______”,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2.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3.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_____ _____”,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非秦也;,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_”,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辛弃疾对英雄刘裕的无限景仰。
6. 《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 ___ ,______ _ ___,_____ __ __。
《六国论》练习(含答案)
《六国论》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
《心术》曰: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不动。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
且夫天下之变,常伏于安,田文所谓“子少国危,大臣未附”,当是之时,而无腹心之臣,可为寒心哉!昔者高祖之末,天下既定矣,而又以周勃遗孝惠、孝文;武帝之末,天下既治矣,而又以霍光遗孝昭、孝宣。
盖天下虽有泰山之势,而圣人常以累卵为心,故虽守成之世,而腹心之臣不可去也。
宰相韩琦见其书,善之,奏于朝,召试舍人院,辞疾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
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方奏未报,卒。
赐其家缣、银二百,子轼辞所赐,求赠官,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蜀。
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节选自《宋史·苏洵传》,有删改)文本二: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 必修2)教师用书:六国论 Word版含答案
六国论本课话题——合作共赢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点评:苏洵在《六国论》中谈到六个大国竟然被地处西北的秦国各个击破直到灭亡。
其实,有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六国虽然强大,但并不团结,甚至彼此隔岸观火,钩心斗角,这就不是六比一的对垒,而是一比一,甚至零点几比一的对垒了。
这种貌似强大而其实一盘散沙的现象,我们平常不是也看得多了吗?链接——生活中的素材合作的力气加州红杉成群结队,长成一片森林。
在地底下,它们的根彼此紧密相连,形成一片根网,有的可达上千顷。
除非狂风暴雨大到足以掀起整块地皮,否则没有一棵红杉会倒下。
加州红杉的根可发挥全部个体的最大能量,让我们看到团结合作的力气。
一只蚂蚁的防备没有多大价值,但成千上万的蚂蚁并没有受到鸟类或食蚁兽的太大摧残,而且为很多虫、兽所畏惧;蜜蜂由于实行了集体生活、共同工作,它们的个体力气、平安系数都增加了若干倍。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万夫一力,天下无敌。
——刘基2.全都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制服。
——《伊索寓言》3.蚊子假如一齐冲锋,大象也会被制服。
——萨迪4.要像蜂房里的蜜蜂和土窝里的黄蜂那样,聪慧人应当团结在一起。
——高尔基5.弟兄不和邻里欺,将相不和邻国欺。
——谚语6.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周易》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革灭殆.尽( ) 燕.、赵之君( )弊在赂.秦( ) 六国互丧.( )思厥.先祖父( ) 草芥.( )洎.牧以谗诛( ) 胜败之数.( )【答案】dài yān lùsànɡjuéjièjìshù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暴秦之欲无厌( )(2)当与秦相较( )【答案】(1)“厌”同“餍”,满足(2)“当”同“倘”,假如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兵⎩⎪⎨⎪⎧非兵.不利,战不善斯用兵.之效也而秦兵.又至矣(2)故⎩⎪⎨⎪⎧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不战而强弱胜败已判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两狼之并驱如故.广故.数言欲亡(3)视⎩⎪⎨⎪⎧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4)殆⎩⎪⎨⎪⎧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知彼知己,百战不殆.(5)得⎩⎪⎨⎪⎧此言得.之诚不得.已较秦之所得.(6)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7)或⎩⎪⎨⎪⎧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8)为⎩⎪⎨⎪⎧邯郸为.郡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9)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10)以⎩⎪⎨⎪⎧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以.趋于亡(11)于⎩⎪⎨⎪⎧赵尝五战于.秦齐人勿附于.秦 其势弱于.秦【答案】 (1)名词,兵器/名词,战斗,战事/名词,军队(2)形容词,旧的/连词,所以/原因,与“是”连用,因此,所以/名词,从前/副词,有意 (3)动词,看待,对待/动词,看 (4)副词,近于/形容词,危急 (5)形容词,适宜、得当/动词,能够/动词,得到、获得 (6)副词,才/副词,起初,开头 (7)代词,有人/副词,或许 (8)动词,成为/介词,与“所”一起表被动/动词,治理 (9)动词,结交,亲附/介词,同、和/连词,和 (10)介词,由于/介词,用、凭/连词,相当于“而”,连词,把、拿、用/连词,表结果,以致 (11)介词,同、和/介词,引出对象,不译/介词,比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 )_______________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_______________ (3)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_______________ (4)日.削月.割 ( )_______________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_______________(6)并力西.向 ( )_______________ (7)盖失强援. ( )_______________ (8)李牧连却.之 ( )_______________ (9)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_______________ (10)不能独完. ( )_______________ (11)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_______________【答案】 (1)名词作动词,坚守节义 (2)名词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 (3)名词作动词,自取下策 (4)名词作状语,一每天地;一月月地 (5)名词作状语,按道理 (6)名词作状语,向西 (7)动词作名词,救济 (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9)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大的 (10)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11)副词作动词,坚持到底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日(1)其实..亦百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承上文,表示所说的是实际状况,多含转折意。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及答案1.《六国论》的中心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3.《六国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4.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5.《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______,______。
6.《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7.《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8.《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六国论》中明确指出赂秦是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10.《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无力抗秦到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3.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也5.盖失强援,不能独完6.不赂者以赂者丧7.与赢而不助五国也8.暴霜露,斩荆棘。
9.弊在赂秦。
10.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1.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及答案1.《六国论》的中心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3.《六国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4.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5.《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______,______。
6.《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7.《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8.《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六国论》中明确指出赂秦是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10.《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无力抗秦到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3.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也5.盖失强援,不能独完6.不赂者以赂者丧7.与赢而不助五国也8.暴霜露,斩荆棘。
9.弊在赂秦。
10.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1.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古诗及日积月累古诗词共九首绝句唐代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惠崇春江晚景宋代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衢道中宋代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练习拓展含答案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练习拓展一、原文、注解及译文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解1、本文为苏洵史论文章《权书》十篇的第八篇。
北宋自真宗景德元年(1004)与契丹订澶渊之盟后,每年给予契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契丹又派使者至宋,向宋朝索取晋阳及瓦桥以南十县之地,迫于压力,宋朝答应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给予契丹。
庆历三年(1043),西夏元昊上书请和,宋朝答应每年给西夏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8.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 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 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__ __”,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 情。 9. 《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 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 __ , __ __,__ _。
1. 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 提出“六国破灭,_非兵不利__ ,_战不 善_,_弊在赂秦_”的精辟论点, 2.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 厥先祖父,__暴霜露_,__斩荆棘__,以 有尺寸之地” 3.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 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与嬴 而不助五国也___” 4.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至丹 以荆卿为计__,__始速祸焉__”,
5.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__ ___,__ _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 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6.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 《阿房宫 赋》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 __, ___ __”,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 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 ___”,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7.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苏洵 《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__ __, __,___ __’”。
5.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__下而从六国破亡之 故事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__”,明确体现文章借 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6.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 《阿房宫 赋》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族秦者 秦也__,___非天下也__”,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 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为 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 讽刺北宋赂辽。 7.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苏洵 《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__犹抱薪救 火__,薪不尽__,___火不灭__’”。
第7篇《六国论》(原卷版)
新高考语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写)十1(阅读)闯关手册(2025版)第7篇《六国论》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先祖父,暴霜露,斩荆(),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1.【2024·全国·三模】在《六国论》中,苏洵说六国灭亡不是兵器、战术的问题,而是“()”,并以“()”的比喻讥讽子孙不珍惜先祖父得之不易的尺寸之地。
2.【2024·广西·三模】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诸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使得“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六国论》高考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六国论》1. 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论点,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 ______”,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2.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_________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3.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_____ _____”,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____ _____,非秦也;__ ______,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_”,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辛弃疾对英雄刘裕的无限景仰。
6.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_”,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破灭,,阅读答案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②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③”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⑧不赂秦。
是故(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
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力⒂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⒆秦之心礼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21)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22),而(2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4)。
为(25)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而犹有可以(28)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29)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0),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释1.率:一律,一概。
2.判:确定,断定。
3.“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4.终:最后。
5.与:亲附、亲近。
6.既:已经。
7.免:幸免8.义:形容词作名词,坚持正义。
9.速:招致。
10.再:两次。
11.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12.洎:及,等到。
13.谗:小人的坏话。
14.殆:快要。
15.智力:智谋和力量。
16.使:假如。
17.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
数,天数。
理,命运。
18.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19.事:侍奉。
20.礼:礼待。
名为动。
21.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
名为动。
咽:咽喉。
22.势:形势。
23.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
2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为状。
月,每月,名为状。
以,而。
25.为:治理 26.劫:胁迫,挟制。
27.势弱于秦。
于:比。
2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可以凭借。
29.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以:凭着。
30.故事:旧例。
31.迁:改变 32.是故:因此 33.始:才 34.当:如果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
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
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 __子的。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
(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
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 __。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
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六国论》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音、形、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A.赂(lù贿赂)秦.B.暴(bào残酷)霜露.C.洎(jì自从)牧以谗诛.D.秦击赵者再(zài两次).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弊在赂秦?向使三国各爱其地??..A.? B.?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曰:……率赂秦耶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或?故..C.?D.? ?或?未易量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举(jǔ全部,都)以予人.奉之弥(mí更加,愈)繁.犹抱薪(柴)救火.为(wéi治理)国者.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④内立法度,务耕织⑤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⑥失时.....不雨,民且狼顾⑦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⑧吞二周而亡诸侯⑨今殴民而归之农⑩而秦兵....已西矣.A.①⑥⑦⑩C.①④⑦二、文段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4~8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 B.③④⑧⑨ D.③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弊在赂秦.B.六国互丧.C.暴秦之欲无厌.D.固不在战矣.弊:弊病互:互相厌:满足固:本来5.下列中的“以”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A.?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①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B.?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①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C.? ?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①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D.? ?②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6.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C.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D.举以予人,如弃草芥....7.下列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做“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危害。
D.第二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同步练习答案1. D【解析】 A.举,拿;B.暴,pù暴露;C.洎,等到。
2. D【解析】 A.弊病/困顿;B.爱惜/吝惜;C.有人/或许;D.均意为“所以”。
3. C【解析】①④⑦名词作状语,②⑧⑨为使动用法,③形容词作动词,⑤形容词作名词,⑥名词作动词,⑩名词作动词。
4. B【解析】 B.互:交互,相继。
5. C【解析】 C.均当“用”讲。
6. D【解析】 A项中“祖父”古义指祖辈和父辈,今义指父亲的父亲;B项中“故事”古义指先例,旧事,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C项中“其实”古义指那实际上,今义指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7. D【解析】 D.应为“以散句为主,间杂骈句”。
8. (1)那么这样看来,秦国最大的欲望,各诸侯国最大的祸患,本来都不在于战争啊。
(2)所以双方还没有交战,而强弱胜负已经判定了。
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