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文明发展道路

合集下载

(完整版)第七章科学发展观(2018版)

(完整版)第七章科学发展观(2018版)
《共产党宣言》诞生地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大 广场上的白天鹅咖啡馆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2
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 来的实践经验
党 “的 十十 个七 结大 合概 ”括

一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二是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 起来
三是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 导结合起来
协调发展
✓ 推进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相 协调
✓ 推进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社会建设 的各个环节、各 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
✓ 人与自然的和谐
✓ 经济发展和人口、 资源、环境相协调
✓ 坚持走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 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 保证一代接一代地 永续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案例:五大发展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发展
绿色发展—— 可持续,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 开放发展——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解决的是发展的内外 联动问题 共享发展—— 以人为本,解决的是发展的机会和成果如何实 现全民共享的问题
视频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01
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
02
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
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 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科学发展观是怎样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发展的?
返回目录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 主要内容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从关注数量增长,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

党校考试题目1~10套

党校考试题目1~10套

复习资料(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党章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本阶级自由化。

2.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4.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

5.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6.党员第八项义务规定:发扬,带头,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7.党章规定:党员有权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并有权要求有关组织给以。

8.党章规定: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或不,或不,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

9.科学发展观是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10.党章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错)党的制度建设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

2.()对正式党员的纪律处分,也适应于预备党员。

3.(N )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人民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4.(Y)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5.(Y)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基层单位,都应成立党的基层组织。

6.(Y)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

7.(N )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法是实行统筹兼顾。

8.(N )撤销党内外职务是党的纪律处分的一种。

9.(Y)党员的义务就是党员对党应承担的责任。

10.(N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

11.(Y)预备党员虽有党籍,但不计算党龄。

12.(N )预备党员政治素质差,表现不好的,可以做劝其退党处理。

13 (N )信仰宗教,参加宗教活动的人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社区科普知识

社区科普知识

社区科普知识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要求是“五个统筹”。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2.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界定。

观点一: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

这主要是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和谐社会部分的论述归纳出来的。

观点二: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属性来看,它应该是一个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

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能够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一个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人们能够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相处、民主协商、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央党校田应奎科学发展观课件抄描

中央党校田应奎科学发展观课件抄描

科学发展观研究回应奎(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 )我国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坚持以人为本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 , 按照统筹兼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 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构建和谐社会 , 深刻反映出中华民族对发展问题的新思维 , 反映出当今时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趋势。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及未来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 进一步明确了十几亿人的中国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改革、建设和执政理念 ,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指导方针。

本研究专题在简要介绍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时代背景的基础上 , 着重探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必需的体制保障, 特别是政府体制与干部体制改革的问题。

在具体讲授中所提出的观点及其使用的数据, 仅供各位领导在独立思考独立探讨中参考。

一、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

2003 年 10 月,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中国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 ∞ 7 年 10 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明确指出 :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来看待和解决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根本问题, 认识和解决中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问题。

其主要特征, 就是强调中国的发展, 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本质, 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 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 更加注重发展的多样性。

科学发展观, 内涵深刻, 意义重大。

其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发展为根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和谐社会建设,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发展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都要实现全面发展,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

协调发展是指各个领域之间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不能出现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情况。

可持续发展是指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要保护生态环境,不能牺牲未来的发展空间来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要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物质文化生活,关注人的精神文明需求,关注人的身心健康。

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不能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人的生存和发展。

再次,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指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要关注社会的公平分配,关注社会的公正法治,关注社会的公平机会,关注社会的公平福利。

不能出现社会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不能出现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扩大的情况。

最后,科学发展观强调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社会建设是指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要关注社会的和谐发展,关注社会的和谐关系,关注社会的和谐环境,关注社会的和谐氛围。

不能出现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不能出现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方针和总纲。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社会建设。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的理解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的理解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总纲中概括了马克的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即是否以实践为基础,并把实践范畴作为新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突出了实践的重要地位,在三条最后,马克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断:“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这句话就是本文将要论述的重点。

在这句话中,有几个词要先做解释。

环境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们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这些自然因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是一种客观的存在;社会环境是人们在社会活动时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也具有客观性。

人的活动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目的的活动,而人的自我改变更多的是指人自身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改变。

实践在哲学意义上是指人们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

通过对名词的理解,我们可以从重要论断中理解到环境和人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一,环境的改变是由于人们通过人的活动即实践活动,有意识地改造社会和自然,这是人创造环境的过程,是人通过实践使主体本质力量外化和客体化,在此过程中,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相一致。

第二,人是社会中的人,具有社会性,人的活动都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发生,环境创造人,环境制约人,人通过实践使外部环境内化为自我。

环境的改变,那么在环境中生存的人也会发生改变。

第三,人和环境是相互作用协调统一的,具有一致性。

人的实践活动会改变环境,而环境的改变也会对人产生影响。

第四,在这种环境和人的辩证统一中,实践是二者实现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基础。

实践本身是客观的,是人们主观上有意识地改造客观环境的活动,它是把人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的桥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的基础。

马克思的这一重要论断,向我们揭示了环境和人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对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启示作用。

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正是体现了马克思关于环境和人的辩证关系。

科学发展观和三个文明

科学发展观和三个文明

科学发展观和“三个文明”发展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是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⑴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课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⑵形成了全新的科学的发展观,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表明我们党对客观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一、科学的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是我们党在发展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其中尤以发展问题为核心。

解决世界的问题靠发展,解决中国的问题更要靠发展。

对于发展问题的认识,我们党经过了一个认真思考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过程,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从执政兴国的角度,都做过精辟的论述,力求回答和解决好发展问题。

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⑶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发展,明确指出: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我们所做的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居首位的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进一步指出:“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科学发展观党务知识

科学发展观党务知识

一、填空题(100题)1、首次以中央决定的形式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及其内涵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

2、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3、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4、科学发展观认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都要体现(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5、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6、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发展观)。

7、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目的是(既维护中央的统一领导,又更好地发挥地方积极性)。

8、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主体)的观点。

9、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10、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我们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追求政绩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目的就是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3、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

14、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内在联系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发展生产力)。

1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是(改善人民生活)。

16、我党提出“立党为公”中的“公”的意思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7、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

18、作为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促进作用的是(党内民主)。

1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20、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

2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的核心紧密围绕两条基本主线:首先,它力求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并寻求自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合理存在。

同时,我们必须将人与发展与资源消耗,环境退化和生态胁迫联系起来。

也就是说,“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不是对过去的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人们对自然协调发展认识的全面发展和升华,它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的加深理解和掌握,也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和渴望。

其实质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地区与区域,城市与农村,人民与人民,人民与社会,人民与自然,今世后代之间的和谐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旨就是发展,这是改革开放的主题。

但是,发展并不意味着简单的经济增长,而是整个社会的进步,包括社会关系和自然关系的进步。

此外,科学的发展观不仅需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步,还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即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通过发展实现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重要内容。

按照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要协调城乡,地区,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发展,协调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化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的协调。

也就是说,在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加快科学技术,文化,健康和体育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在精神,文化,健康和安全上的追求。

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全社会走生产发展,富裕生活,良好生态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是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利益的统一,也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是,针对我国生产力还比较落后,以及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中央明确提出,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键是要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国力。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

”但同时,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又赋予发展以新的内涵,强调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二是,针对我国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以及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科技、文化创新体系等目标,中央明确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三是,针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以及要逐步扭转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等目标,中央明确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加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胡锦涛指出:“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

”强调“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为此,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并作出全面部署。

四是,针对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及要实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目标,中央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

要求各地区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资源环境指标,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试题及答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试题及答案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一.单项选择题1.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在( A )A.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B.2004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C.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D.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以党的( A )为标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

A.十七大B.十六届三中全C.十六届四中全会D.十六届五中全会3.科学发展观,核心立场是(B ),A.发展B.以人为本C.全面协调可持续D.统筹兼顾4.( A )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A.推动经济社会发展B.以人为本C.全面协调可持续D.统筹兼顾5.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 C )A.发展B.以人为本C.全面协调可持续D.统筹兼顾6.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 D )A.发展B.以人为本C.全面协调可持续D.统筹兼顾7.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D )。

A.无产阶级专政B.党的领导C.以法治国D.人民当家作主8.( B )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和主导。

A.党的领导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9.科学发展观强调,( A )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A.建设生态文明B.建设和谐社会C.建设文化强国D.建设民主政治10.科学发展观强调,( A )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A.执政能力建设B.党要管党C.传统文化建设D.以法行政建设1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是(B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B.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C.当今世界发展大势D.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12.进入21世纪,党中央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出了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战略布局。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文明发展道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文明发展道路,是指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紧密的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

同时,我们必须把人与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到一起。

其本质就是达到经济与社会、地区与地区、城市与农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今人与后人之间的和谐与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但是发展不是指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社会整体的进步,既包括社会关系方面的进步,也包括自然关系方面的进步。

进而言之,科学发展观不仅仅要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步,也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要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重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意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追求;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推动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它是在总结过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未来发展方向和路径进行深刻思考而形成的。

科学发展观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指导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观点1.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和最终目标,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让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这也是科学发展观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一个观点。

2. 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全面就是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来看待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协调就是要协调各个领域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等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实现更加平衡、协调的发展;可持续就是要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的利益。

3. 创新驱动科学发展观强调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创新型人才,推进以技术进步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4. 统筹城乡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城乡统筹的基本原则,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和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共同发展。

5. 绿色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1. 优先发展教育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任务。

教育是国家长远利益所在,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之一。

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大力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基础教育、提高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质量,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2. 推进新型工业化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这一方面,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传统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方向转变。

科学发展观试题全部答案

科学发展观试题全部答案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答试题一、单选题(每题分,计20分)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A以人为本)A以人为本 B.全面、协调、可持续C统筹兼顾 D发展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B发展)A统筹兼顾 B发展C以人为本 D全面、协调、可持续3、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C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A国外经验的借鉴 B 领导的价值判断C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D综合国力的竞争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A农村)A农村 B城市C学校 D公务员5、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A党的基本路线)A党的基本路线 B经济建设C文化建设 D社会发展6、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B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A领导的价值取向 B最广大人民的利益C个人的利益 D国家的利益7、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A发展循环经济)A发展循环经济 B发展粗放型经济C发展集约型经济 D发展计划经济8、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B服务型政府)A节约型政府 B服务型政府C管理型政府 D计划型政府9、科学发展观是第(D第四代)代领导集体提出的A第一代 B第二代C第三代 D第四代10、(B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A协调 B发展C改革 D统筹11、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实现(B又好又快发展)A又快又好发展 B又好又快发展C既快又好发展 D不好不快发展1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B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C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D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13、科学发展观被写进党章是在党的(C十七大)A十五大 B十六大C十七大 D十四大1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B统筹兼顾)A发展 B统筹兼顾C以人为本 D全面、协调、可持续15、科学发展观与非科学发展观的分水岭是(B以人为本为核心)★解释:科学发展观与非科学发展观的区别就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以“物”为中心。

答题题库及答案

答题题库及答案

答题题库及答案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c)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A.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B.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2.首次以中央决定的形式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及其内涵是在(b)上。

A.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B.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C.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3.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a)。

A.发展B.以人为本C.全面协调可持续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b)。

A.人本主义B.以人为本C.以人的发展为中心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在分析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时,提出了“两个没有变”,一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二是(c)没有变。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6.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是(b)。

A.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B.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C.推进政治体制改革7.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a)。

A.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B.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C.全面建设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8.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a)。

A.密切联系群众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C.确保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9.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要提高(c)。

A.拒腐防变的能力B.抵御风险的能力C.领导发展的能力10.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是(b)。

A.解决人民内部矛盾B.改善人民生活C.协调社会利益关系11.(b)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中心内容。

A.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12.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b)。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深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思想。

??生态县建设正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体现,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新的发展要求,中共美姑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建设生态县的战略部署。

美姑县环境保护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生态县的重大意义。

思想统一,牢固确立“图发展,保生态”的观念,切实把生态县建设作为事关美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奋力推进。

??美姑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大凉山黄茅埂西麓,幅员面积2573平方公里。

美姑县具有“毕摩文化之乡”、“摔跤之乡”、“美女之乡”、“熊猫之乡”等美誉;拥有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众多的珍稀动植物,被科研工作者称为“很有价值的生物基因库”,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大自然博物馆,誉为一颗“绿色明珠”。

山青水秀,植被保护好,生态环境优美,工业污染少;气候资源、农副产品资源、矿产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等,都成为美姑建设生态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美姑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但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环境不够优,经济自主增长能力较弱,资源型经济比重过大,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等长期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因此美姑县必须走一条和谐发展的道路。

为了更好地保护美姑县良好的生态环境,努力探索一条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道路,避免以破坏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的高增长,根据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2010年10月,美姑县环境保护与规划建设分家,成立美姑县环境保护局,的日依博任环境保护局局长、党组书记。

科学发展观试题及答案

科学发展观试题及答案

科学发展观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7分)1. 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A. 发展战略B. 发展道路C. 发展模式D. 发展观【D】2. 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A. 科教兴国B. 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C. 发展D. 发展战略【C】3.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A. 速度至关重要B. 以人为本C. 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D. 全面、协调、可持续【C】4. 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A. 农民B. 税费改革制度C.D. 农产品市场体系【C】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A. 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B. 坚持以人为本C.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D. 实现可持续发展【B】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A. 促进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B. 坚持以人为本C.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D. 坚持五个统筹【A】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A.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B. 坚持以人为本C. 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D.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C】8. 2004年宪法新增内容中最重要的是A. 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写入宪法B. 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C. 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宪法D. 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C】9. 2004年7月1日,正式施行的规范政府行为的一部重要法律是A.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行政法》C. 《公务员道德规范和依法行政法》D.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2004年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A.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B. 宏观调控中存在的问题C. 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D. 市场经济秩序中的诚信问题【AC】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指A. 树立全面的发展观B.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C. 树立协调的发展观D. 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ABCD】3.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以下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叙述正确的有A. 关于爱国统一战线的主体描述增加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写入宪法C.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 规定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ABCD】4. 要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解决好党的建设的历史性课题是提高A. 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B. 党的领导人的知识水平C. 党的法律意识D. 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AD】5.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动力是A. 改革开放深化推进的需求B. 处理复杂的国内外局势的要求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考验与挑战D. 大量社会问题的存在【ABC】三、简答题(1、2题每题8分,3、4题每题10分,共36分)1、简述胡锦涛总书记科学发展观及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它的基本内涵是:1是全面发展;2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2、简述五个统筹的实质与内涵.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的实质,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正在发生带有根本性的变化.真正做到这“五个统筹”,还有赖于制度的创新,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五个统筹”是从全国总体情况提出来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在实践中,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各异,统筹协调的重点也有所不同.3、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实现哪五大转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努力实现五大转变:当前,存在于某些地区和部门领导干部头脑里的发展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依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有的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还有的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弄虚作假,贪大求洋,热衷于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借“统筹”之名搞新的形式主义,如有的打着“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的幌子,动辄提出搞什么“国际一流”、“超一流”,歪曲和背离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有的热衷于贴“标签”、炒概念,以口号代替对“五个统筹”的具体贯彻落实.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2是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1是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的问题.2是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3是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推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四是要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要抓紧建立对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价的新的指标体系,不应仅仅考察GDP的增长,还要同时考核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其他指标,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意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在群众中寻求新办法.要着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惟其如此,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在实处,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4、为什么说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深入领会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摆在当前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真正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必须要解决好观念转换、动力机制和制度保障的问题.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绩观与发展观相辅相成,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与发展观是密切相连的.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反之亦然.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干部在“发展”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率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片面的政绩观.很多地方,上级对下级的考核指标,主要以GDP为主,甚至成为领导干部升迁去留的惟一标准.与此同时,在以经济数据、经济指标论英雄的片面政绩观的引导和驱使下,一些地方开始脱离地方实际,为追求一时的增长速度盲目上项目、办企业、引投资,大搞“形象工程”、“亮丽工程”、“夜景工程”,给地方发展造成了长期的包袱和隐患.有的地方不顾群众反对,大肆圈地卖地,通过各种手段“挤占”群众利益,在当地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由此可见,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就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在政绩观上出现偏差,发展观就会与科学产生偏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然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要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要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要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要坚持看政绩用干部,努力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明确一个原则.那就是,对那些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被实践发展证明确属突出成绩和重大贡献的,必须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而对曾经被认为是突出成绩、但被实践发展证明是虚假政绩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加以认定和追究责任,已经因此得到提拔重用的干部,必须坚决撤下来.四、论述题(22分)现在的农民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您认为应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1是农民人口众多.至今还有9亿多农民.一个工业化现代化国家,不应是一个农民占到了75%的国家.如何减少农民这是我们今后要完成的重大任务之一.2是农民较穷.农民穷是比较城市居民而言的,是比较我们的经济成就而言的.十六大报告说我们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全面的小康社会”.从1978年到2001年,我国的GDP翻了三番多,年递增9.35%,但农民的收入却没有得到很大的增加.这几年略有增加,主要是靠打工和非农经营收入.事实上中国现在还有62%的农民单靠农业收入,而这部分农民的收入,这些年是在减少的.城乡人均收入差距1995年是2.72∶1,2001年为2.92∶1,二零零二年为3.1∶1,二零零三年扩大为3.2∶3是农民内部的分化.表现在收入上,前面讲的农民收入是平均数,在平均数下面掩盖了很多问题.以2001年为例,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66元,其中在平均数以下的占58%.有13.22%的农民的收入在1000元以下,也就是还有1亿多人为贫困农民,其中2000多万为绝对贫困农民.四是当前农民失地带来的问题.有不少地区在“加快城镇化”、“经营城市”等口号下,空前规模地侵夺强占农民的土地,所到之处,毁农民的庄稼,拆农民的老屋,强占农民的耕地,逼迫农民迁移;只按计划经济时期规定的标准给予极少的土地补偿费.这种不平等不等价的交换,一方面使失地农民数以千万计,另一方面有些地区的政府、官员、不法房地产商则从中渔利.这数万亿元资金,成了这些年不少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并主要用于城市建设,这对农村对农民则是莫大的损失.有人推算,这笔资金如果大部分能用到农村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上,那么,农村的发展将大为改观,城乡差距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悬殊.这种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征地办法,现在看是多快好省的,实际上后患无穷,既对农民不利,对农村发展不利,对国家对城市发展也是不利的.我国的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还依然严重,需要进行认真反思,找准原因,科学制定出相应的方针和政策.,从根本上说,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一套农村、农业政策还没有得到改变.我国一开始学习苏联,搞计划经济,实行合作化,农民丧失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农业的任务就是保障供给,保证满足国家对农产品的需要.农民向国家交售的粮食的价格是由国家来定的,农民卖粮给国家叫作给国家做贡献,是卖“爱国粮”,根本不是等价交换.因此,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个深化改革的问题.其次,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实行城乡分治的户口制度,形成了我国“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二元社会结构.在经济上,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在税赋、就业等方面所享有的国民待遇不同.而这种不同在政治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城市人口是24万人选举产生一个代表,而农村人口却是96万人产生一个代表.在社会上,农村人口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人口所享有的国民待遇也是不一样的.有人统计过,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国民待遇方面有14个不一样.再次,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不利于农村和农民.为什么农村的义务教育问题长期解决不好?其根源就在于现有的义务教育经费分配格局严重不利于农民和农村.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现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中央只负担2%,省地两级负担11%,县级负担9%,78%的经费要由乡镇这一级来负担.既然是实行义务教育,就应该是城乡一体的,都应该由国家来承担,或主要由省级财政来承担,不能往下推压. 国家卫生经费的分配格局也不利于农民.国家每年的卫生经费支出是几千个亿,但是85%给城市,只有15%给农村.现在农村的合作医疗体系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很多地区的农村缺医少药.,是认识上的严重滞后.一个重要问题是:我国是否已经到了该反哺农业的时候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一般是20多年以后就开始反哺农业,日本、韩国都是这样.而我们现在已经过了50多年了,还在大量地向农民索取.我国的城乡差距这些年不仅没有逐步缩小,反而是通过以下两个渠道,城乡之间的剪刀差越来越大.一个是通过农民工.据农业部统计的数字,二零零二年我国有农民工9460万,按当年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每个农民工为城市创造了2.5万元的价值,但他们的平均工资却只有8000元.每个农民工为打工的城市做了1.7万元的贡献.这样9460万农民工共给国家和城市做了1.6万亿元的贡献.农民工老了,病了,残疾了,送回农村;农民工的老人在农村养着,农民工的孩子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城市只用农民工的劳动,农民工的一切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全推给农村.这样的不平等不等价交换,农村焉能不穷,农民焉能不苦?另一个渠道是通过征地.全国征地所得一年好几千个亿,哪个地区征地越多,富得也越快.这就城乡之间本来就很大的差距变得更大了.从以上分析可知,不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性的束缚问题,我国的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就远不能得到解决.要深化农村体制改革,进一步把农民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要下决心改革户籍制度;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要向农村和农民倾斜,特别是文教、卫生等公共服务方面;改革乡镇现有的行政体制包括财政体制,逐步缓解乡镇一级负债累累、干群关系紧张的局面.特别是,要改革现有的土地承包制度.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土地定,天下定.虽然我国政府一再重申现有土地承包制度不变,但事实上农村的土地一直处于变动之中.现有的土地承包制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有人建议实行土地国有制,把土地的所有权收归国有,使用权归农民,再不变更.农民可以转让自己承包的土地给别人耕种,以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流动.另外,还有人建议把宅基地还给农民.现在农民的宅基地属于集体,农民既不能出售,也不能抵押.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里解决“三农”问题,只靠发文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央还应该有一个专门而明确的机构来具体领导和指挥.为此,有人建议不妨恢复农村工作部.个人必答题(共70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C)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A.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X)B.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A)。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速度,并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这样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第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努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第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要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第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七大材料】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材料解读】⒈推动整个社会走上文明发展道路,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人民生活富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生态良好为长远大计。

⒉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为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怎样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⒊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生活富裕是生产发展和生态良好文明的最终归宿,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⒋落实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怎样: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

第七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摘自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摘自党的十八大报告
内涵解析
⏹先进文化之路
⏹科学发展之路
⏹强基固本之路
⏹以人为本之路
⏹改革创新之路
⏹归结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建设社会
主义文化强国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

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