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亭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乐亭记
【课程标准分解】
1、 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文章,并积累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
2、 通过本专题四篇杂记类散文的学习,归纳出杂记类文体的范围、功能和特点。
3、 品味散文语言,联系作者创作的背景,说出作者写作的意图和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 结合书下注解、借助工具书,能准确说出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如"治"、"胜"、"俯仰"、"故老""之"、"于"等。
2、概述文章主要内容,说出全文是如何紧扣题目"丰乐亭"三个字展开的。
3、通过对课文逐层深入地分析,说出作者创作本文的目的.
【教学时数】1课时
【课文分析】
《丰乐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后的作品,此文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无论是记述还是描绘,全文都是围绕"乐"而写:建亭取名为"乐",是思乐;与滁人共游为"乐",是享乐。乐在亭中,乐在山川,乐在和平安定的岁月。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
1、读准音,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读顺文,并圈出意蕴深刻、内涵丰富的句子。
3、读懂义,说出文章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导入新课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这位被贬官员纵情于清水秀水,"与民同乐",其不凡的胸怀意所令人敬佩。今天我们学习他写于同一时期的《醉翁亭记》的姊妹篇《丰乐亭记》,走过这位千年古人,感受他崇高而丰沛的精神世界。
三、诵读全文,落实部分疑难字词。
四、思考讨论
1、文章第二段从远处落笔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在这一节中作者介绍了几个历史事件?他的目的是什么?介绍历史事情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目的是为了与北宋初年天下太平的局面作对比,衬托如今生活平静富足。结合下文来看,这是一个伏笔,为下文的议论作好准备。着力叙写与之相反的"五代干戈",正是为了衬托"丰乐太平",同时为结尾点明"宣上恩德"的主旨伏笔。
2、 第三段"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唤起读者思考,如今的安逸日子是怎样获得的。作者将功劳归于最高统治者的"功德",显得很冠冕,实际在言语之问隐约透出一种忧患意识。
3、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和百姓一起去亭子那里游玩?他创作本文的良苦用心是什么?
明确:(1)"幸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句中的"幸"字,则是作
者的自谦之词,从文章的第一句话可以知道,当地百姓生活富足离不开欧阳修为官的努力,这不是侥幸获取的结果,而是勤于官务的必然结果。
(2)丰年之乐,固然人人企盼,但社会安定"无事"是百姓生活安定的重要保障,没有安定的社会局面,即使有好的收成,怕也是没有心情来从容欣赏山水的,那么,要使今天的太平生活得以延续下去,加强国力,认真保卫宋朝的边疆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4、这篇文章构思巧妙,行文严谨,说说全文是如何紧扣题目"丰乐亭"三个字展开的。
明确:本文第一段开门见山,劈首点题。然而写法不同一般。将文题"丰乐亭"三字,依次逐一点出:滁水"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点出"丰";"俯仰左右,顾而乐之",点出"乐";末句"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点出"亭"字。第二段并不接写"丰乐亭",而引出"昔太祖皇帝"(赵匡胤)平定滁州的往事。与第三段"今滁介于江淮之问......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等内容暗合。第四段,直接第二、三段写今之滁州一派太平景象,突出"丰"而"乐"。此段仍紧扣"丰乐太平"展开,呼应第一段的"丰乐",但"丰乐"的内涵已经巧妙转换。把"丰山美景可乐"的"丰乐"变换为太平时期"丰年之乐"和太守"与民同乐"之"丰乐"了。文章结尾点明题旨,交代亭的得名,也是紧扣"乐"字,照应第一段"丰"出于"丰山"之名,"乐"来自本山美景可乐的伏笔。
五、品读探究
1、本文怎样多角度、深层面地写出"丰乐亭"的"乐"意?
明确:建亭取名为"乐",是思乐;与滁人共游为"乐",是享乐。乐在亭中,乐在山川,乐在和平安定的岁月。
(提示:也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回答,处地之"乐"--自然与创造;处时之"乐" --机遇与幸运;处人之"乐"--井然与融洽。)
【课堂检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与人乐乐
B、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 盖亦反其本矣
C、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 能以足音辨人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其日牛马嘶
2、下列每组句子中,分别表现丰乐亭所在地滁州"山川美''和"风俗美"的一组是 ( )
A、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 而故老皆无在者
B、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而喜与予游也
C、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 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
乐亭。尽管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纳清凉。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窈然""涂然",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用"掇""荫"就表现出了游赏之乐。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译文:
(2)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译文:
(3)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译文:
答案:
1、D ( D都是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A.动词,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乐";形容词,可译为"快乐"。B.动词,据语境及下句的"道"推断,可译为"叙写""描绘",但如译为"根据",亦可通;名词,可译为"根本",此处指王道。C.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意译为"率领""带领";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法,可译为"凭借""依据"。)
2、D(B、c项的前句不属于"山川美",A项的后句不属于"风俗美",可据此排除。)
3、A(文中是说滁州因处江淮之间,非通衢大邑,故四方商旅宾客皆不至。)
4(1)于是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第一句应译出"疏",第二句应译出"以为",第三句译文应体现"往游其间"句式特点)
(2)百姓在一生中接触不到外边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第一句应译出"外事",第二句应译出"畎亩衣食",第三句应译出"乐生送死")
(3)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 (应译出"所以"、"安"、"幸")
??
??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