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新部编本
部编版优秀教案-28 醉翁亭记
28 醉翁亭记“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这副对联,据说是清代人所题,当时欧阳修已去世八百多年,“醉乡犹在”“亭影不孤”是后人对欧阳修的深深感念。
醉翁亭就是以欧阳修写的一篇文章——《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美文,来感受它的魅力!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文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环滁.(chú) 林壑.(hè) 琅琊..(láng yá)饮少辄.(zhé)醉岩穴瞑.(míng) 伛偻..(yǔ lǚ)酒洌.(liè) 山肴.(yáo)野蔌.(sù) 觥筹..(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 弈.(yì)者胜颓.然(tuí)阴翳.(yì) 潺.(chán)2.积累文言词汇(1)重点实词林霏开:霏,雾气;开,消散,散开。
临于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洌:清。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交错:交互错杂。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翳,遮盖。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野芳发而幽香:芳,香花;发,开放。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暝,昏暗。
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的样子。
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
文中指醉醺醺的样子。
(2)一词多义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归集)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乐:山水之乐(乐趣,名词)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动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为“以……为乐”;后为“快乐”)秀:蔚然而深秀者(形容词,秀丽)佳木秀而繁阴(动词,茂盛,繁茂)谓:太守自谓(称谓)太守谓谁(是,为)而: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而且)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溪深而鱼肥(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3)词类活用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记》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目标】1.复习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写景的顺序及写法。
3.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写景的顺序及写法。
(2) 难点: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又与范仲淹相伴,登临了岳阳西北的岳阳楼;今天我们要在欧阳修的指引下去观赏醉翁亭优美的景致。
(板书题目)正好,旅游公司来我们学校招聘导游,那么这节课就开始招聘了。
二、出示招聘考试的内容及要求三、复习检测笔试环节:1.文学常识:(入门级)欧阳修,字,号,又号,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之一,有作品集《》写出传世。
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2.解释下列字词(初级)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yǔ lǚ环滁林壑琅琊潺潺伛偻sù yì gōngchóu tuí野蔌阴翳觥筹颓然3.重点字、词解释(中级)名之者谁:醉翁之意不在酒:伛偻: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颓然:云归而岩穴暝: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高级)(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面试环节:在友情提示的帮助下背诵全文。
四、合作探究(答辩环节)1. 此亭为什么叫醉翁亭?如果去醉翁亭游览,应怎么走?作者的写作顺序是什么?2.作者写山间的朝暮之景和四季之景各抓住了景的什么特征?写作顺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是什么?3.用简洁的文字概括第三段宴酣之乐的几个场景?前两个场景能互换位置吗?为什么?4.第四段中的“乐”又哪三种情境,有何作用?你怎么理解“乐”与“醉”的关系?五、比较阅读:(加分环节)《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写于同一年,两篇文章的作者在经历上又有许多相似之处,请比较两篇文章有哪些异同。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11课 醉翁亭记 教案(详案)
11 . 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并体会这篇“记”的语言美、意境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全文,能用自己的话归纳醉翁亭有哪些特点。
3.抓住文眼,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4.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实词的词义,比如“翼然、杂然、颓然”等,还要掌握重要虚词“也”的用法。
5. 学习这篇“记”描绘景物的手法,体会这种写法层次井然、简洁传神的效果,并在习作中有意识地借鉴。
【教学重难点】1.理解段落层次,把握文章中心。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法。
3.体会欧阳修的山水游记,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的特点。
【教学方式】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
【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听到“庆历四年”这个时间,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明确: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明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师:非常正确。
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至邓州。
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
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解题“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
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和“说”(《马说》《爱莲说》)。
三、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
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2.醉翁亭记【核心素养目标】:1.了解欧阳修的文学常识和本文的创作背景及文化意义。
2.语言建构与运用:朗读、背诵全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3.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全文的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4.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5.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感受作者的高尚的情怀,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积累“而”“乐”等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语言风格和层层递进、巧妙呼应的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激趣导入范仲淹的政治理想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个古仁人和他的政治理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有所不同,同学们想知道是谁吗?让我们走进《醉翁亭记》来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聆听先生的心音。
二、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
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晩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
三、字词梳理1.读准字音。
环滁(chú)林壑(hè)辄(zhé)林霏(fēi)弈者(yì)阴翳(yì)晦明(hu ì)酒洌(liè)琅琊(lánɡyá)伛偻(yǔlǚ)觥筹(ɡōnɡchóu)2.词类活用。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通用10篇)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醉翁亭记》教案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醉翁亭记》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从“醉”和“乐”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掌握基础的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默写重要句子。
【教学重点】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领会课文内容;体验作者心情。
【教学难点】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图片知道他是谁吗?(欧阳修)谁为大家介绍一下欧阳修?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24岁考取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多媒体显示:醉翁亭图片知道这个亭子的名子吗?(醉翁亭)醉翁亭与欧阳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去探寻答案!二、范读感知活动一:我是小导游1.听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提炼出醉翁亭的地理和人文信息。
活动:你来做导游,把醉翁亭介绍给游客。
注: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听读全文,提炼醉翁亭的位置、造型、建造者、命名者、命名的原因、周围的环境、当年的历史等有效信息,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
听了这几位同学的讲解,相信大家一定对醉翁亭有了初步的印象,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印象和了解把这篇文章齐读一遍。
多媒体显示:2.齐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②以导游的身份,读出对风景名胜醉翁亭的欣赏和赞美。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组织学生落实字音,并初步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三、朗读探究刚才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让我想起了许多古文鉴赏家对《醉翁亭记》的评价,他们说:《醉翁亭记》读起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极富音韵美。
《醉翁亭记》公开课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醉翁亭记》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1、采用旅游赏景、依图配文、看图纠错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疏通文意,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采用研讨的方式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理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指定两名学生担任导游,搜集相关资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思想;滁州地理环境、琅琊山、醉翁亭的图文介绍;与《醉翁亭记》相关的小故事。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外出旅游踏青的好时机。
前面两节课我们游赏了清幽寂静的小石潭,观赏了行为壮丽的岳阳楼,今天老师再带大家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去游览一番。
2、出示作者简介,学生填空。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畅达,抒情委婉。
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庆历5年( 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
第二年,写了本文。
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 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3、虽然现在我们身处教室,无法亲临安徽滁州,但有一件法宝可以帮助我们。
是什么法宝呢?对,想象。
我们就以《醉翁亭记》为基础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北宋庆历年间的安徽滁州,去饱览醉翁亭风光,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醉翁亭记教案(15篇)
醉翁亭记教案(15篇)醉翁亭记教案(15篇)醉翁亭记教案1 目的:知识目的: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才能目的:1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品读课文,鉴赏本文的意境美、语言美、构造美,逐步进步鉴赏才能。
德育目的:理解文中所表现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妙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理想。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味意境。
教学难点:1“醉翁之意”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太守之乐”乐什么?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评鉴赏法。
学习方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漫步小石潭,体验了柳宗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抑郁忧伤;登岳阳楼,感悟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博大情怀,今天让我们再次登上醉翁亭,一起去品味欧阳修“醉翁之意“的旷达胸襟。
二认读,感受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课文〔注意文中连用的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
〕1请同学们用以下的句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是一篇〔〕的文章。
2有不理解的地方么?假如有,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想问地问题提出来?3文中哪一个字贯穿全文,并提醒全文的主旨?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人之乐—太守乐—与民同乐。
三品读,发现美《醉翁亭记》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佳作。
那么终究它有那些美点。
让我们运用在前面课堂上学习到的方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再次品读,发挥合作探究的才能,表达出自己对文章的领悟,用“《醉翁亭记》之美,美在——”的句式开头说一段话。
学生分小组研读、讨论、答复。
最后小结。
美在语言。
1语言凝练、含蓄。
2骈散结合,相映成趣。
3注意运用虚词,全文用了“也”、“而”把诗一样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回环反复,一唱三叹。
美在意境。
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连缀各幅画面。
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动静比照之美。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醉翁亭记》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醉翁亭记》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醉翁亭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抓住“醉”与“乐”的关系,把握主旨。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写景抒情的作用,背诵全文,掌握名句。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欧阳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贬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简介作者欧阳修是北宋的文学家。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
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
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
《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三、初步感知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集体纠正读音。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四、疏通全文大意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
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教案1、理解文章从“醉”和“乐”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掌握基础的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默写重要句子。
教学重点: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领会课文内容,体验作者心情。
教学难点: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准备:一、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24岁中进士,曾任西京留守,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而屡次被贬谪。
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后任官职甚多,世称“欧阳文忠公”。
他领导了北宋诗人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被后世尊称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庆历五年,欧阳修参加了范仲淹的“新政”改革,不久改革失败,被贬为滁州知府。
时值壮年,仕途失意,一时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仍然以积极的态度当好地方官,为百姓办事。
并在滁州有所作为。
工作之余,寄情于滁州风光秀丽的山水之间,抒杯内心的政治抱负。
醉翁亭因此而得名。
二、识字:滁州、林壑、琅琊、潺潺、伛偻、觥筹、野蔌、阴翳三、解词:觥——酒杯翳——遮盖弈——下棋蔌——菜蔬意——情趣临——靠近伛偻——腰背弯曲(驼背)蔚然——茂盛的样子秀——发荣滋长四、课文简析: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部编版九上《醉翁亭记》教案(导学案)
醉翁亭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壑、辄”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1.朗读和背诵全文。
2.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2.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欣赏这篇《醉翁亭记》吧!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
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
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
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2.知识链接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旁,名列四大名亭之首,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 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 yá)潺.潺(chán)僧.(sēng)辄.(zhé)晦.明(hu ì)霏.(fēi)瞑.(míng)伛偻..(yǔ lǚ)携.(xié)洌.(liè)肴.(yáo)蔌.(sù)觥筹..(gōng chóu)阴翳.(yì)弈.(yì)酿.泉(niàng)翼.然(yì)岩穴.(xuè)朝暮..(zhāo mù)酣.(hān)颓.然(tuí)(2)词语释义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教课设计欧阳修教课目的: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光景描绘的方式和作用。
3.累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课重难点:1.要点:(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累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光景描绘的方式和作用。
教具准备:1.准备课文的朗诵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讲堂使用的投电影。
3.学生准备汉语字典、文言文字典等工具书。
教课方法:教课中可采纳朗读法、点拨议论法、比较阅读法等。
教课时间:三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愁闷,他常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方丈智仙和尚结为生死之交。
智仙为方便挚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筑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歇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名“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以后,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按时写的。
文章极其生动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川以排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1.听读。
( 播放课文朗诵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需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 投影出示以下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壑( )琊( )潺( )酿( )僧( )辄 ( )霏( )暝( )洌(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 )而往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诵课文。
朗诵时要注意21 个“也”语气不尽同样。
“也”大概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1)陈说 ( 用于描绘光景 ) 。
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一定 ( 用于介绍人名 ) 。
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叹息 ( 用于直抒胸臆 ) 。
如:在意山川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诵时,应经过上述语气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到“也”字后边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诵时还要注意 25 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
如:四时之景不一样,而乐亦无量也。
凡作为连结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能够轻读。
醉翁亭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醉翁亭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欧阳修及其代表作品《醉翁亭记》;2.理解欧阳修通过描写自然山水和对自然景观的抒情表现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思想;3.培养学生对于文化遗产的快乐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欧阳修《醉翁亭记》三、教学重点1.掌握欧阳修的生平简介;2.分析欧阳修通过描写自然景致来表现内心感情和思想;3.理解《醉翁亭记》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逐段解析文段,向学生传授欧阳修的文化和思想;2.问答法:通过提问锻炼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思想。
五、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向学生介绍欧阳修的基本生平和《醉翁亭记》的作者及作品情况。
2.正文阅读逐段解析文段内容,讲解欧阳修如何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问题探讨提问文段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些词汇和结构。
4.讨论环节讨论《醉翁亭记》中反映的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并引导学生对于文化遗产的快乐和责任感。
5.总结环节总结本次教学内容,让学生对于欧阳修及其代表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六、板书设计欧阳修《醉翁亭记》理解欧阳修通过自然描写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导入环节引入“文化遗产”及其重要性正文阅读分析具体文段的细节和语言特色问题探讨针对文段中的关键词汇提出疑问讨论环节倡导学生对于文化遗产的快乐和责任感总结环节总结本次教学内容七、教学评估1.平时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好课文笔记;2.课堂表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发言,表达自己对于文本的思考;3.书面测试:完成针对此篇文章的测试题,检验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水平。
八、教学建议1.采用彩色板书,突出文本中的关键词汇,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2.教师可在课前提供文化遗产相关的信息和图书推荐,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实用教案
醉翁亭记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研讨和探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了解本文写景的顺序及手法。
3.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自然之美。
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并搜集有关醉翁亭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许许多多的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
同学们,你们有过哪些美好的旅游经历?能不能给大家讲一讲?(学生自由发言)和大家一样,我国古代的许多文学家也喜欢纵情山水,并用优美的文字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
今天,我们就跟随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到醉翁亭去游览一番。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
2.教师设置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1)此亭为什么叫醉翁亭?你能不能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给大家讲一讲?明确: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寺的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
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意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
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因此得名。
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
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2)如果我们要到醉翁亭去游览,应当怎样走?明确:滁州——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3)作者觉得此处的景色如何?从哪里能够看出来?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认为这里的风景十分优美。
如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
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出清新翠绿的颜色。
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
本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4)你认为太守欧阳修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太守是一位随遇而安、喜欢游玩、热爱山水、与民同乐的人。
第12课《醉翁亭记》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2 《醉翁亭记》教案基本目标:1.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 理解本文游览山水的乐趣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提升目标:学习本文语言的整散结合、错落有致的句式美。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虚词、一词多义等用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整散结合、错落有致的句式美。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默一默请同学们查找“默一默”答案,合上书本,完成“默一默”部分。
(学生完成后出示答案互批)环滁.()琅.琊()林hè()辄.醉()水声chán chán( )( ) 酿.泉()暝.() huì()明变化二、读一读1.朗读1、2两段,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
2.自读1、2段,结合书下注释,同桌互译1、2段,圈画出阻碍翻译的词语。
3.全班质疑、释疑,教师指导。
教师要注意文言词前后的联系、小结。
4.指名翻译句子,一生一句(教师注意字字落实,语序等方法指导)5.再读1、2段,合上书本解释下列词句。
三、练一练1.解释加点字⑴蔚然..而深秀者()⑵峰回.路转()⑶翼然临...于泉上者()()⑷名.之者谁()⑸饮少辄.醉()⑹醉翁之意.不在酒()⑺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⑻林霏.开()⑼野芳.发而幽香()⑽云归.而岩穴暝.()()⑾佳木秀.而繁阴()2.翻译(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出示答案、互批、订正(关注学生错误点,思考错误原因)四、背诵1、2两段,并默写。
第二课时一、默一默。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对yì( ) 伛.偻()酒liè()山肴.()野蔌.() gōng筹()tuí然()阴翳.()2.默写。
(1) ,在乎山水之间也。
(2)山水之乐,。
(3) ,,,山间之朝暮也。
,,,,山间之四时也。
二、读一读1.朗读第3、4段,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
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积累常用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本文的语言,探寻美点,体会自然美的意境。
3.了解创作的背景,探究欧阳修的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
2.欣赏文章语言,体会“也”“而”等虚词的妙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欧阳修的“醉翁之意”,探究其精神境界。
2.比较《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中“乐”的异同。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讲述:北宋庆历新政改革,今人了解者不多。
但与这项改革运动密切相关的两个人和两篇文章却家喻户晓,光耀千年。
这两个人一是改革的主持者范仲淹,一是改革的支持者欧阳修。
革新运动失败后,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陈述心志,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令后人敬仰。
欧阳修贬谪安徽滁州,寄情山水,创作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令百世争传。
今天让我们继岳阳楼之后,再次思接千载,一起去领略醉翁亭的蔚然秀色,探寻欧阳修的精神世界吧!2.展示醉翁亭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醉翁亭的景色。
(二)学习目标1.熟读成诵,积累常用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2.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3.感受“也”“而”等虚词的妙用。
(三)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错读。
分清句读,不破读。
把握语气,不唱读。
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字音和句读。
以下是一些容易读错的字音:环滁(chú)琅琊(láng yá)饮少辄醉(zhé)林霏开(fēi)岩穴暝(míng)晦明(huì)伛偻(yǔ lǚ)野蔌(sù)觥筹(gōng)阴翳(yì)3.小组合作学习,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1)教师提出问题:文章中哪些句子比较难以理解?预设答案:例如“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等句子,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困难。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语文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语文教案教材信息:- 教材册别: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教材名称:《人教版语文》- 课文名称:《醉翁亭记》课文内容概述:《醉翁亭记》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
本文描写了欧阳修与友人徐威相约饮酒游玩的情景,以及欧阳修醉酒后思考人生的心情和对草木山水的欣赏。
全文以自然景物描写为主线,通过饮酒、游玩、感叹等情节,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人生短暂的感慨。
教学目标:1. 了解《醉翁亭记》的作者、背景和主题;2.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3. 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4.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力;5.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
教学难点:1.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理解;2. 学生对课文中的意象进行解读和理解。
教学准备:1.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2. 《醉翁亭记》的教学课件;3. 学生课本和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播放一段与自然景物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思考和感受。
二、导读(10分钟)1. 分组合作,让学生阅读课文的大致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 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课文的写作手法有哪些?2. 邀请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引导全班学生共同探讨。
三、整体理解(15分钟)1. 联系导读中学生的回答,将课文的大致内容和写作手法进行解读和总结。
2. 分段讲解课文的细节,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3. 针对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带领学生进行解读和思考,如作者醉酒后的思考、对草木山水的感叹等。
四、修辞手法分析(10分钟)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
2. 解读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的意义。
五、课文赏析(15分钟)1. 进行课文赏析,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醉翁亭记》描写了滁州⼀带朝暮四季⾃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活,特别是作者在⼭林中与民⼀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课⽂ 环滁皆⼭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深秀者,琅琊也。
⼭⾏六七⾥,渐闻⽔声潺潺⽽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年⼜,故⾃号⽈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之间也。
⼭⽔之乐,得之⼼⽽寓之酒也。
若夫⽇出⽽林霏开,云归⽽岩⽳暝,晦明变化者,⼭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幽⾹,佳⽊秀⽽繁阴,风霜⾼洁,⽔落⽽⽯出者,⼭间之四时也。
朝⽽往,暮⽽归,四时之景不同,⽽乐亦⽆穷也。
⾄于负者歌于途,⾏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不绝者,滁⼈游也。
临溪⽽渔,溪深⽽鱼肥。
酿泉为酒,泉⾹⽽酒洌;⼭肴野蔌,杂然⽽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丝⾮⽵,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阳在⼭,⼈影散乱,太守归⽽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去⽽禽鸟乐也。
然⽽禽鸟知⼭林之乐,⽽不知⼈之乐;⼈知从太守游⽽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教案 教学⽬标: 1、理解⽂章从“醉”和“乐”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理解⽂中景物描写的⽅式和作⽤, 3、掌握基础的⽂⾔词语。
4、背诵课⽂,默写重要句⼦。
教学重点: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翻译,领会课⽂内容,体验作者⼼情。
教学难点: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准备: ⼀、作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居⼠。
北宋⽂学家,史学家。
24岁中进⼠,曾任西京留守,因⽀持范仲淹改⾰⽽屡次被贬谪。
晚年曾主持进⼠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
后任官职甚多,世称“欧阳⽂忠公”。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6篇)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6篇)《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篇1学习目标:1、文体复习:了解所学过的相关古文文体,背诵课文,能熟练填空2、文言基础: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3、能力目标:能与同类文言文进行比较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虽遭贬谪但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学习重点:能熟练地背诵课文,翻译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旷达情怀学习难点:与同类文章进行比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背诵法、比较法、情景陶冶法教学设计思路及实施过程:一、导入新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启示我们学习知识不仅要复习,而且关键是在复习中要有新的体会或发现,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复习《醉翁亭记》这篇课文,也希望每个同学在这一堂复习课上能够有不同于学习时的新的体会或发现。
前一段时间我们已经复习了《岳阳楼记》《小石潭记》这两篇文言文,同学们也一定积累了一些复习文言文的要领,那么下面哪些同学来说一说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在复习时要抓住哪些要点呢?(点名回答)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而这个目的又是在我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去搜索去寻找的,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这节课时的目的更加明确。
我由孔子的一句话导入本节课的复习,一方面让学生联系了以前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区分了复习课与新授课的目标。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适当补充和评价二、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后,多媒体展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找同学朗读,教师再逐条解析1、文学常识、主题。
2、词语解释和词义辨析:通假字、多义词、其他重点实词。
3、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理解:主旨句、关键句、名句、特殊句式。
4、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醉醉醉醉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
他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这篇散文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熟读成诵。
2.品读课文,鉴赏本文的意境美、结构美、手法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3.组织模拟旅游活动,激发同学的想象力,感受旅游的乐趣。
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肩负民族、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味意境,力求当堂成诵。
●教学难点
1.“醉翁之意”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太守之乐”乐什么?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
大量运用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大量运用“也”“而”,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这些都需在反复朗读中体会。
教师宜采用多种方式指导朗读,把课堂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2.讨论点拨法。
3.品评鉴赏法。
4.体验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作者及背景简介。
指导学生朗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节奏韵律;二读课文,疏解文意,要求读得通顺;三读课文,读出“也”“而”的不同语气和轻重音,推究文理,要求读得流畅。
品读课文,鉴赏美点。
比读课文,比较鉴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江西滁州的琅琊山上有一座著名的亭子,因宋代欧阳修而声名远播,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记述,作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去聆听先生的心音。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北宋文学家。
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甲科,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
有政治抱负,早年追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强兵;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
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并积极培养后进,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皆出自他的门下,成为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
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
《朋党论》《醉翁亭记》《秋色赋》等尤为著名。
其诗平易舒畅,风格与散文相近;其词表现了风流蕴藉的情调。
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便灵活的形式。
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词》存世。
2.关于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
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
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
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
3.关于“六一居士”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韵律节奏。
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边赏画面边听读,感受骈句的节奏美、韵律美。
教师范读第二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学生练读,掌握朗读节奏。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旨在读得通顺。
(1)学生默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画出疑难词句。
(2)四人一组,按照“读文——释句——译文”的步骤小组内讨论交流,并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各组,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3)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①生词
蔚然:茂盛的样子。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
杂然:错杂的样子。
伛偻提携:驼背。
山肴野蔌:蔬菜。
②一词多义
③语段翻译
第二段参考译文: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