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8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1课 醉翁亭记

合集下载

部编新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翻译

部编新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翻译

,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
气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
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
,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译文: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
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少
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 。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酿酒 ,泉水香甜,酒味清醇,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 摆开在前面的,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那些 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 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 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 出,这就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 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的翅膀一样,高踞 于泉水之上,这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谁呢 ?是山里的僧人智仙。给亭子命名的人是谁呢?太 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
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 快乐为快乐。醉后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 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 阳修。
译文: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 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
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
乐的样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倒在众 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பைடு நூலகம்
译文: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 守下山回家,宾客也跟随着走了。枝叶茂密成荫,飞 鸟上上下下鸣叫,游人离开后鸟儿们欢乐起来。可是
译文:太守和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
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称是“醉翁”。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语文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语文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语文教案及原文《醉翁亭记》课文原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检查背诵2、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2、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

2、“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二、分析课文,讨论下列问题1、第一句话讲了什么?——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

“不知何许人”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随便起了一个字号,与当时讲究门第的世风背道而驰,表现了他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品性。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醉翁亭记》课文翻译(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醉翁亭记》课文翻译(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醉翁亭记》课文翻译环滁皆山也环绕都是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许多,各个尤其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幽深秀丽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

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在山间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像鸟的翅膀一样靠近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修建造亭子的人是谁呢?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取名,命名给它起名字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就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稍微喝一点儿就醉了,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称呼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情趣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寄托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第二段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雾气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云归而岩穴暝,聚拢昏暗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暗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野芳发而幽香,花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佳木秀而繁阴,茂盛美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天气高爽,霜露洁白。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朝而往,暮而归,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背着东西的人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脊梁弯曲,这里借指老人牵扶,这里借指小孩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答应,老人弯着腰,小孩有大人抱着领着,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教案1、理解文章从“醉”和“乐”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掌握基础的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默写重要句子。

教学重点: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领会课文内容,体验作者心情。

教学难点: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准备:一、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24岁中进士,曾任西京留守,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而屡次被贬谪。

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后任官职甚多,世称“欧阳文忠公”。

他领导了北宋诗人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被后世尊称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庆历五年,欧阳修参加了范仲淹的“新政”改革,不久改革失败,被贬为滁州知府。

时值壮年,仕途失意,一时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仍然以积极的态度当好地方官,为百姓办事。

并在滁州有所作为。

工作之余,寄情于滁州风光秀丽的山水之间,抒杯内心的政治抱负。

醉翁亭因此而得名。

二、识字:滁州、林壑、琅琊、潺潺、伛偻、觥筹、野蔌、阴翳三、解词:觥——酒杯翳——遮盖弈——下棋蔌——菜蔬意——情趣临——靠近伛偻——腰背弯曲(驼背)蔚然——茂盛的样子秀——发荣滋长四、课文简析: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课文原文及教案
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1、由朝到暮,由春 夏 秋 冬。早晚变化之景,四季更迭之景,写出各自特点。 2、先分写后总收,再由景写到乐。 3、分分总,分分总,分分总,分总(由细
1、分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核心) 2、承上由景写到人。由游人的情形写到乐。 3、其热闹场面:
6、解释加点词
而不知人之乐(转折,却)醉能同其乐(大家或他们,代词)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修饰,的)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自己、他,代词) 五、其他问题设计:
1、作者是怎样写出“与民同乐”这一内涵的? “与民同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具体内容。写人只写滁人,不写其他地方人,写人之乐重点用伛偻提携来衬托,游人 兴高采烈,人数众多的原因是生活安定富足,而生活安定富足则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因此,人之“乐”的意义皆不同,禽鸟乐 在安静的环境,游人乐在安居乐业,喜多忧少,太守乐在人们生活安定,表现他的造福于民思想,所以“醉”“乐”的更深刻含义
太守之乐乃是点睛之笔,含蓄抒发了作者复杂的情感。即包含纵情山水排遣郁闷之情,也包含着看到自己的政绩 政 通人和后的欣慰,反映他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总之,文章写醉又写乐。醉是表象,喝多之态,实质乃陶醉之意,是谪守后对励精图治的欣慰;“乐”是“与民同乐”之意,
是政治理想抱负所至,醉和乐是统一的,写醉是为了写乐。
是陶醉,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感情。
2、文章的写法:
写景与抒情的自然结合:范围先大后小,先面后点,一步步奠定抒情基调。写景方式有:
(1)先远景后近景: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到“醉翁亭也”。
(2)从早到晚:从“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到“山间之朝暮也”。
(3)自春至冬:从“野芳发而幽香”到“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24岁中进士,曾任西京留守,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而屡 次被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后任官职甚多,世称“欧阳文忠公”。他领导了北宋诗人革新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课文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课文


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
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
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识字识词
识 字 识 词

识 字 识 词

识 字 识 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课文赏析




由山而峰,由峰而泉,
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

而酒,由酒而醉翁。句句相
衔不着痕迹,给人完整的
“山水之乐”印象。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

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
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课 文 欣 赏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

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
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
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朗读节奏。

2.借助课下注释,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理解文意。

3.请试着写出课文的段落大意。

明确:1.琅.琊(lánɡ)颓.然(tuí)岩穴暝.(mínɡ)伛.偻(yǔ)山肴.(yáo)弈.者胜(yì)环chú(滁) 野sù(蔌) ɡōnɡ(觥)筹交错阴yì(翳) 林hè(壑) 饮少zhé(辄)醉2.略。

3.全文共4段:第1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及周围的自然环境,引出人和事。

第2段: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

第3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第4段:写日暮醉归,归结全文主旨。

二、深入探究——理解文意1.研读第1段,欣赏景点之一:醉翁亭。

(1)本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本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亭的环境: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亭名由来: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

(2)请分析描写醉翁亭的环境时所用的写景方法。

明确: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渲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境,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3)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意。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

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2.研读第2段,欣赏景点之二:琅琊山早晚及四季美景。

(1)本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本段分述山间朝暮和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2)在本段中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明确: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向展开,写四时景则是横向铺排。

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晦”“明”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霏开”“岩穴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花、木、风、霜、水、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研读第3段,欣赏景点之三:官民同游。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课件 (共44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课件 (共44张PPT)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③饮少辄醉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 ⑤云归而岩穴暝 ⑥至于负者歌于途 ⑦杂然而前陈者
陈列,摆放
二、一词多义。
①归: ②乐: 聚拢 云归而岩穴暝: 回家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乐趣 山水之乐: 欢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以……为乐 乐趣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秀丽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茂盛 佳木秀而繁阴: 称号 太守自谓也: 是 太守谓谁: 到 临溪而渔: 靠近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⑤文中有句话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后成为千 古名句,这句话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文中描写山间朝暮景色的句是: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醉能同其乐 ⑧文中“伛偻提携”所指的是两种人是: _________ 老人、小孩 《桃花源记》中则是用“ 黄发垂髫 ”来指代。 ___________
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的叙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
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全文 总结
写景:山
(一)

(由远到近) 亭
(整体到局部)
叙事:作亭者
名之者
自号
山 水 之 乐 乐 亦 无 穷 宴 酣 之 乐 与 民 同 乐
抒情: (破题句,名句。)
记述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原文及译文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原文及译文

《醉翁亭记》原文及译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

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

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

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知识归纳(全面,含答案)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知识归纳(全面,含答案)

• 泉香而酒洌(清) • 山肴野蔌(野菜) • 弈者胜(下棋) • 杂然而前陈者(错落的样子)(陈列、摆开) • 宴酣(尽兴地喝酒)之乐 • 非丝非竹(音乐) • 觥(酒杯)筹(酒筹)交错(交互错杂) • 苍颜(脸色苍老) • 已而夕阳在山(不久) • 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文中指醉醺醺的样子) • 宾客从(跟随) • 阴翳(遮盖) • 游人去(离开)
• 11、醉翁亭记

一、文学常识
• 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 家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之一。
• 二、一词多义
• 归:
• ①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归集)
• 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
•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 乐:
• ①山水之乐(乐趣)
•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动词)
• ③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 (后为“乐 趣”)
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
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 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 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的摆放在面前的; 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 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 老的老人,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 四、重点语句翻译
• 环滁皆山也: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山势回 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 开翅膀一样,高水之间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第11课《醉翁亭记》对比阅读 (9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第11课《醉翁亭记》对比阅读 (9篇)

《醉翁亭记》对比阅读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11醉翁亭记欧阳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中心。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文章所营造的优美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遭遇挫折和不幸时,要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难点:理解本文借“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总是如影相随。

中国古典诗文的每一首好像都散发着酒气。

饮者万万千,醉者万万千,而这其中的情味却不尽相同。

“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的这句话道尽文人饮酒的天机。

一个不胜酒力的文人,醉心的不是酒,那会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漫步醉翁亭,感受醉翁意。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永丰县)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累赠太师、楚国公。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

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第11课《醉翁亭记》对比阅读 (9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第11课《醉翁亭记》对比阅读 (9篇)

《醉翁亭记》对比阅读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1 《醉翁亭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1 《醉翁亭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1 《醉翁亭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第亭的,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参考答案:作者按空间顺序,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图,由“群山环绕图”领起,紧接着,由全景到局部,先写“琅那秀色图”,然后写“酿泉飞泻图”,最后写“溪亭临泉图”。

这样层层递进,烘托主景,引人入胜。

二、课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参考答案:“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在每段中起领起,引出下文的作用,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归来的一幅幅花卷。

第2段写山中景色和出游的乐趣,第3段接着详细叙写了滁地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第4段则紧接着写太守醉饮而归的情形。

这三段按照写景——游乐——归来的顺序,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

三、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作者的“乐”归納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ꎻ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而喧哗”,太守“颓然乎其间”ꎻ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

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四、本文用了21个“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

朗读下列语句,结合上下文体会“也”字表达的语气。

1.环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参考答案:1.表示判断2.表示判断3.表示陈述4.表示陈述5.表示陈述6.表示陈述五、《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流传下来,找出来,说说它们的含义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醉翁亭记》课文、译文、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醉翁亭记》课文、译文、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醉翁亭记》课文、译文、知识点总结一、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吉水(今属江西省)人。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代表作有《朋党论》《醉翁亭记》《秋声赋》《卖油翁》《采桑子》《踏莎行》《蝶恋花》等。

二、故事背景欧阳修因支持韩琦、范仲淹等人的革新运动,遭到保守派的反对。

革新运动失败后,欧阳修被贬到滁州。

《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大力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而且滁州又有令人陶醉的山水,这些都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

但是当时的北宋王朝政治昏暗,奸邪当道,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三、课文翻译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注释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环,环绕。

诸:各个,众。

尤:格外。

蔚然:茂盛的样子。

山:名词作状语,在山上。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回,回环,曲折环绕。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坐落在高处。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辄:就。

号:取别号。

意:情趣。

乎:相当于“于”。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领会。

寓:寄托。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树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1课《醉翁亭记》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1课《醉翁亭记》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1课《醉翁亭记》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醉翁亭记》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1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作品。

这篇文章以作者游醉翁亭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理想和寄情山水的悠然心态。

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同时也能从中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能够阅读和理解常见的文言文。

但是,由于本文的篇幅较长,句子结构复杂,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有限,可能影响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心态,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理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教学难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作者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山水景色,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采用图表、图片等辅助教学材料,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文言文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问题。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1《醉翁亭记》课后题参考答案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第亭的,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参考答案:作者按空间顺序,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图,由“群山环绕图”领起,紧接着,由全景到局部,先写“琅那秀色图”,然后写“酿泉飞泻图”,最后写“溪亭临泉图”。

这样层层递进,烘托主景,引人入胜。

二、课文第2、3、4段开头的“XXX”“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参考答案:“XXX”“至于”“已而”等词语在每段中起领起,引出下文的作用,从“XXX”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归来的一幅幅花卷。

第2段写山中景色和出游的乐趣,第3段接着详细叙写了滁地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第4段则紧接着写太守醉饮而归的情形。

这三段按照写景——游乐——归来的顺序,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

三、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作者的“乐”归納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ꎻ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而喧哗”,太守“颓然乎其间”ꎻ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

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四、本文用了21个“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

朗读下列语句,结合上下文体会“也”字表达的语气。

1.环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作亭者谁?XXX曰智仙也。

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参考答案:1.表示判断2.表示判断3.表示陈述4.表示陈述5.表示陈述6.表示陈述五、《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流传下来,找出来,说说它们的含义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1 《醉翁亭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

参考答案:文章第1段,以“环滁皆山也”总起,仿佛是一个航拍的全景镜头。

然后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

这样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以移步换景、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课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参考答案:课文第2、3、4段开头,分别用了“若夫”“至于”“已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记语意转变的作用。

“若夫”是表示转接的连词,含有假设和例说的意思;“至于”同样表示转接,却含有进层的意思,表示描写的进一步深入;“已而”是表示时间的副词,是时间短暂的诗意表述,表示时间的推移、暗示场景的转换。

第2段写山中朝暮、四时景物变化之美,第3段写滁人游、太守宴,第4段写游归,主要探讨了几种乐的境界,点明太守是谁,收束全文。

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写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三、本文多次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参考答案:本文中共出现了10个“乐”字,其中有7个集中在最后一段。

归结起来,这些“乐”有:1.山水之乐;2.宴饮之乐;3.禽鸟之乐;4.滁人之乐;5.太守之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学习名言:1、学习必须与实干相结合。

——泰戈尔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3、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4、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加菲劳5、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的宝贵。

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要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醉翁亭记》字词解释(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醉翁亭记》字词解释(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醉翁亭记》字词解释(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字词解释1.环:环绕。

2.皆:都是。

3.诸:许多,各个。

4.壑:山谷5.尤:尤其6.XXX:树木茂盛的样子。

7.深秀:幽深秀丽。

8.山:名词作状语,在山间。

9.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10.翼然:像鸟的翅膀一样。

11.临:靠近12.翼然临于泉上:四角翘起,像鸟的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

13.作;修建14.名:取名,命名。

15:自谓:用自己的名号来命名。

16.辄:就。

17.号:称呼。

18.意:情趣。

19.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20: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1寓:寄托。

22:霏:雾气。

23归:集合24:暝:昏暗。

25.云归而岩穴暝:烟云集合来,山谷就显得暗淡了。

26.晦:暗。

27:晦明变化: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已。

28:XXX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29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构成一片浓重的绿荫。

30.秀:着花,这里指滋生的意思。

31.风霜高洁;t天气高爽,霜色洁白.32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

33.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34.伛偻:腰背曲折,这里指老人、35.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这里指老老极少的行人。

36.绝:间断。

37渔:捕鱼。

38.XXX:清澈。

39.XXX:野菜。

山肴:拿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的菜。

蔌:菜蔬。

40.杂然而前陈者:杂乱地在前面摆着。

XXX,摆开。

41.宴酣之乐:宴会喝酒的乐趣。

42.酣:尽兴的喝。

43.丝:弦乐器,竹:管乐器,统代指音乐。

44.射:这里指投壶。

45.弈:下棋。

46.觥筹交错:觥:酒杯。

筹:酒筹。

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47.苍颜:脸色苍老。

48.寂然乎其间者:醉醺醺的坐在世人中间。

49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形容醉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2018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B.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佳木秀而繁阴C. 野芳发而幽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D.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太丘舍去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日出而林霏开而山不加增B. 醉能同其乐其真无马邪C. 山间之四时也戴朱缨宝饰之帽D. 杂然而前陈者然后能改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介绍了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听觉置换视觉。

一“回”一“转”,方见亭子。

B. 第三段太守颓然与众宾喧哗相映衬,既照应首段太守“饮少辄醉”,又暗含众人不知太守快乐之意,凸显了作者被贬滁州后的愁苦和愤懑。

C. 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骈散句,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和“也”字的巧妙运用,把整齐的句子断开,使文章带上了散文的韵味。

D.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点睛之笔,“醉翁”之“醉”,不仅因太守酒量浅,更有沉醉于山水美、滁人和、吏政清等多重含义。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4.填空。

(1)《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 (朝代)文学家,和、苏洵、苏辙、韩愈、、、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神来之笔捕捉到了四时之景的诗情画意,其中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作者用“,”两句描绘出山间朝暮的变化,语言精练,对比鲜明。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5.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1)蔚然而深秀者蔚然:(2)醉翁之意不在酒意:(3)日出而林霏开霏:(4)云归而岩穴暝暝:(5)野芳发而幽香芳:(6)伛偻提携伛偻:(7)泉香而酒洌洌:(8)山肴野蔌蔌:(9)杂然而前陈者陈:(10)宴酣之乐酣:(11)弈者胜弈:(12)觥筹交错觥:6.辨析下列各组加下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

(1)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佳木秀而繁阴(2)归云归而岩穴暝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微斯人,吾谁与归(3)乐山水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4)谓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5)之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7.指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山行六七里(2)翼然临于泉上(3)名之者谁(4)自号曰醉翁也8.指出下列“而”字的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临溪而渔(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9.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朗读停顿。

(每句标一处)(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2)至于负者歌于途10.读《醉翁亭记》,让我们对欧阳修的品质与修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参照示例,结合文章内容与主旨,为欧阳修写一段100字左右的颁奖词。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4)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2.同样是被贬,柳宗元在自然美景面前未能释然,欧阳修拥有旷达的胸襟,范仲淹依然怀有忧国忧民之心,你更欣赏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13.【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请用“/”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标两处)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1)峰回路转回:(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3)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斯:(4)掇幽芳而荫乔木荫: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乙】文中和(用原文语句回答)交代了作者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

【甲】文所在文章和【乙】文都表现出作者与民同乐(提取【乙】文中四字短语回答)的高尚情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往往借景物来表现作者的情怀。

【甲】【乙】两篇选文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四、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14.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

环滁( )琅琊( )( )饮少辄醉( )林霏开( )岩穴暝( ) 晦明( )伛偻提携( )( )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 )( )弈者胜( )觥筹交错( )树林阴翳( )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做到分类辨析,理解记忆。

本题,A.动词,称呼,命名/为,是;B.秀丽/茂盛;C.开放/从……出发;D.离开。

故选D。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A.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但是,却;B.代词,代指百姓/表反问的语气词,难道,真的;C.结构助词,的;D.……的样子,这样。

故选C。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写作技巧、重点词句和作者情感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结合写作背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揣摩作者情感。

做题时抓住各项的表述要点,逐项分析判断。

本题中, B.作者被贬虽有抑郁和落寞,但本文重点表达的是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愁苦”和“愤懑”言之过重。

故选B。

4.【答案】(1)六一居士宋代苏轼柳宗元王安石(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解答这类题型,关键在平时的识记与积累。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知识积累判断正误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对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掌握能力。

同时考查“唐宋八大家”的内容。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默写能力。

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及基本内容,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这样才能应对各类题目的考查。

本题中,要注意“阴、霏、暝”的书写。

5.【答案】(1)茂盛的样子(2)意趣,情趣(3)弥漫的云气(4)昏暗(5)花(6)这里指老人(7)清(8)菜蔬(9)陈列,摆开(10)尽兴地喝酒(11)下棋(12)酒杯【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可以使用“语境分析法”,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本题需要特别注意:芳,花;蔌,菜蔬。

6.【答案】(1)秀丽;茂盛。

(2)聚拢;返回;投靠,依附。

(3)乐趣;欢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4)命名;为,是。

(5)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醉翁亭;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本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文言词语一般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如(2):归,前者是聚拢;中间是返回;后者是投靠,依附。

7.【答案】(1)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2)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3)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4)名词作动词,取名,称呼。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可以使用“语境分析法”,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本题重点是词类活用现象。

根据不同的语境,名词可活用为动词,可作状语。

如: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取名、命名。

8.【答案】(1)连词,表并列;(2)连词,表顺承;(3)连词,表修饰;(4)连词,表转折。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在解释虚词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中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而,一般作连词,有表并列,表顺承,表修饰,表转折几种情况,结合具体语境加以区别。

9.【答案】(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2)至于/负者歌于途【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断句能力。

文言文断句必须在理解整个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要注意六种情况: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还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一个词划开。

据此分析,该句应断为:(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2)至于/负者歌于途。

10.【答案】【示例】欧阳修:他用笔记叙与民同乐的经历,他用心灵描绘和谐的图画,他用旷达书写潇洒的人生。

困难在他面前,就如同写在沙滩上的字,潮水一涨,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用一生,谱出一曲旷达、悠远的壮歌。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拟写颁奖词的能力。

写颁奖词注意以下几点:(1)高度概括,简洁精炼。

颁奖词以极其简洁精炼的语言高度地概括每一个当选者的崇高精神和闪光点,予以浓墨重彩地展示,既有高度也有深度。

(2)词吻意合,富有特色。

颁奖词根据获奖者事迹的不同,或明快,或凝重,或平和,或庄严,于人于事于情于理要显得和谐得体。

(3)言志寓义,饱含深情。

根据欧阳修的事迹和精神撰写即可。

【示例】欧阳修:他用笔记叙与民同乐的经历,他用心灵描绘和谐的图画,他用旷达书写潇洒的人生。

困难在他面前,就如同写在沙滩上的字,潮水一涨,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