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亭记(教案)
丰乐亭记教案
《丰乐亭记》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文章,并积累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
2、品味散文语言,联系作者创作的背景,说出作者写作的意图和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
【学习时数】1课时【课文分析】《丰乐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后的作品,此文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无论是记述还是描绘,全文都是围绕“乐”而写:建亭取名为“乐”,是思乐;与滁人共游为“乐”,是享乐。
乐在亭中,乐在山川,乐在和平安定的岁月。
一、导入新课“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这位被贬官员纵情于清水秀水,“与民同乐”,其不凡的胸怀意所令人敬佩。
今天我们学习他写于同一时期的《醉翁亭记》的姊妹篇《丰乐亭记》,走过这位千年古人,感受他崇高而丰沛的精神世界。
二、通过提问,解决文中字词。
1、通假字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刬”通“铲”,铲除)2、古今异义(1)修既治滁之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因为本其山川(古义:于是,就;今义:因果连词)3、一词多义(1)始①始饮滁水而甘(才)②燕赵之君,始有远虑,能守其土,义不赂秦(起初,开始)③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曾经)(2)爱①又爱其俗之安闲(喜欢)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疼爱)③齐国虽偏小,我何爱一牛(吝惜,爱惜)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欣赏,爱慕)(3)既①修既治滁之明年(已经)②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既然)③言未既(尽,完)④既而得尸于井(不就)4、词类活用①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意动用法,以之为乐)②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每天,天天名词作状语)③掇幽芳而荫乔木(名词作动词,荫庇,乘凉)④风霜冰雪(名词作动词,刮风,下霜,结冰,下雪)⑤遂书以名其亭焉。
(名词作动词,命名)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丰乐亭记-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丰乐亭记-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1.理解《丰乐亭记》的背景和内容,了解唐代宴会文化;2.掌握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修辞手法;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展示唐代宴会的场景和风貌,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阅读《丰乐亭记》教师分段讲解《丰乐亭记》,重点介绍以下内容:1.宴会场合和举办背景;2.宴会的次序、菜肴和酒品;3.宴会上的音乐、舞蹈等节目;4.宴会的宗旨、意义和影响。
3. 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修辞手法通过对《丰乐亭记》的阅读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修辞手法:1.主题明确、篇章连贯;2.描写具体、感情真挚;3.巧妙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4. 阅读苏轼的《赤壁赋》教师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赤壁赋》。
通过对比《丰乐亭记》和《赤壁赋》的异同,加深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认识。
5. 小组讨论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回答以下问题:1.《丰乐亭记》的宴会文化对现在的社会有什么启示和借鉴?2.为什么苏轼的《赤壁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6. 课堂练习设置练习环节,让学生进行如下练习:1.写一篇100字的小作文,对《丰乐亭记》或《赤壁赋》的阅读体会进行总结和评论;2.模仿《丰乐亭记》,写一篇描写自己喜欢的食物或场景的散文,突出主题和修辞手法。
7. 课堂小结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醒学生课后认真复习,以便更好地掌握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评估1.出一道选择题,测试学生对《丰乐亭记》的理解程度;2.评价学生写的小作文和散文,查看其对散文基本特征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丰乐亭记教案教学内容
《丰乐亭记》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文章,并积累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
2、品味散文语言,联系作者创作的背景,说出作者写作的意图和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
【学习时数】1课时【课文分析】《丰乐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后的作品,此文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无论是记述还是描绘,全文都是围绕“乐”而写:建亭取名为“乐”,是思乐;与滁人共游为“乐”,是享乐。
乐在亭中,乐在山川,乐在和平安定的岁月。
一、导入新课“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这位被贬官员纵情于清水秀水,“与民同乐”,其不凡的胸怀意所令人敬佩。
今天我们学习他写于同一时期的《醉翁亭记》的姊妹篇《丰乐亭记》,走过这位千年古人,感受他崇高而丰沛的精神世界。
二、通过提问,解决文中字词。
1、通假字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刬”通“铲”,铲除)2、古今异义(1)修既治滁之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因为本其山川(古义:于是,就;今义:因果连词)3、一词多义(1)始①始饮滁水而甘(才)②燕赵之君,始有远虑,能守其土,义不赂秦(起初,开始)③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曾经)(2)爱①又爱其俗之安闲(喜欢)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疼爱)③齐国虽偏小,我何爱一牛(吝惜,爱惜)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欣赏,爱慕)(3)既①修既治滁之明年(已经)②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既然)③言未既(尽,完)④既而得尸于井(不就)4、词类活用①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意动用法,以之为乐)②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每天,天天名词作状语)③掇幽芳而荫乔木(名词作动词,荫庇,乘凉)④风霜冰雪(名词作动词,刮风,下霜,结冰,下雪)⑤遂书以名其亭焉。
(名词作动词,命名)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丰乐亭记课件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 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 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被动句), 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 而遗老尽矣!
失其政,政治混乱;分裂,四分五裂;所在,到 处,处处;为,是;敌国者,敌对政权;胜,尽;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向,过去,从前;凭恃, 凭借依靠;刬削,被铲平,消磨;消耗磨灭,消 亡 ;漠然,冷清寂静地 徒,只;遗老,经历 事变的老人;尽,都死去,形作动。
修既治滁之明 我到滁州任知州的第二年 年夏,始饮滁水而 夏天,才饮到滁州泉水,感到 甘。问诸滁人,得 甘甜。向滁州人打听,在州 于州南百步之远。 城南百步远近的地方找到了 其上则丰山,耸然 泉源。上是丰山,独自高耸着, 而特立;下则幽谷, 下是幽谷,幽深地潜藏着。 窈然而深藏;中有 其中一道清冽的泉水,水势 清泉,滃然而仰出。 盛大,向上喷涌。我上下左 俯仰左右,顾而乐 右观看,非常高兴于是凿开 之。于是疏泉凿石, 岩石,于是疏通泉流,开辟 辟地以为亭,而与 出一片地方建筑亭子,与滁 滁人往游其间。 州的人们前往游乐于其间。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 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 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 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 爱(背诵)。 乐:喜欢 简:清简 俗:民风 得:找到 乃:于是 日:每天 而:修饰连词 掇:采摘 芳:花草, 荫:乘凉 刻露:清晰的显露,清秀:清 幽秀丽 可爱:令人喜爱。
2.文章第二段从远处落笔写“滁于五 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有什么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作用? 第二段着力叙写与之相反的“五代干 戈”,正是为了衬托“丰乐太平”,同 时为结尾点明“宣上恩德”的主旨伏笔。
文章结尾点明题旨,交代亭的得名,也 是紧扣“乐”字,照应第一段“丰”出 于“丰山”之名,“乐”来自本山美景 可乐的伏笔。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丰乐亭记
《丰乐亭记》教案马鸿燕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意思。
2、抓住“丰”“乐”二字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3、发挥想象,再现美文的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文意,反复诵读。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山中宰相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曾这样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在纵情山水之余,留下了美丽的诗篇。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北宋庆历年间,由于庆历新政改革失败,包括范仲淹在内的数名官员遭贬,欧阳修上书为范仲淹辩白而获罪,被贬至滁州任知州。
来到滁州后,他在勤于政事之余,与滁州百姓一同游山玩水,留下了同学们学过的名篇《醉翁亭记》,让我们感受到了欧阳修的崇高情怀。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他写作于同时期的另一篇散文《丰乐亭记》,跟着欧阳修再来一次滁州之游。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字音及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请一位同学示范朗读全文,纠正读音。
4、全班齐读。
5、疏通文意。
请学生根据文中所给注释,试译全文。
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小组讨论释疑。
6、检查翻译情况。
(出示投影上的练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字:①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②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
③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④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⑤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⑥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⑦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⑧遂书以名其亭焉。
7、由练习归纳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方法:①结合文中所给注释来理解句意;②运用课内文言文所学知识进行迁移;③结合上下文,大胆推测不理解的词意。
8、进一步掌握虚词“之”“而”的用法。
9、翻译文中的关键句。
①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②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③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唐宋8大家散文选读教 精品学案:专题3 第8课 丰乐亭记(自读课)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桐叶封弟辩(自读课)(对应学生用书P4)走近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政治改革。
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亦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
卒于柳州。
他与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
其文章风格清峭,内容有反映人民生活疾苦的,有表现西南少数民族风情的,较多的是抒发内心的牢骚抑郁和去国离乡的悲哀。
现存有《柳河东集》。
相关背景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花费大量精力阅读古今史书,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辨其误,指其失,其中充满着对现实政治的关怀。
这篇史评,就是这样一篇短小精当而见解甚深的力作。
据《吕氏春秋·重言篇》和《说苑·君道篇》记载,周成王在一次与幼弟叔虞的嬉戏中,指着一片桐叶说要封他为诸侯。
后来成王的叔父周公便以此为据,说“天子无戏言”,要求成王兑现诺言,结果叔虞被封于唐。
对这样一件史事,前人不过读读而已,从未提出疑问,但柳宗元却从中发现一个事关重大的“王者之德”的问题。
古之传者有言, 成王以 桐 叶 与小弱 弟,古书上记载说,周成王拿着一片桐树叶子给年幼的弟弟,戏 曰:“以 封 汝。
”开玩笑说:“把这个作为封地给你。
”⎣⎡传(zhuàn )者:编写史书的人,或指吕不韦和刘向等,因为 ⎦⎤《吕氏春秋》和《说苑》都载有此故事。
小弱弟:幼弟,指武王幼子叔虞。
戏:开玩笑。
封:分封,古代帝王赐爵位和土地给臣子。
周公入 贺。
王 曰:“ 戏也。
”周公曰:“天子不可周公入宫庆贺。
成王解释说:“我是开玩笑呀。
”周公说:“天子不可戏。
”乃 封 小弱弟于唐。
以随便开玩笑。
”于是成王就把唐地封给了年幼的弟弟。
⎣⎡⎦⎤唐:西周国名,晋的前身,故地在今山西翼城县西。
吾意 不 然。
我认为这件事不可能是这样的。
⎣⎡⎦⎤意:认为。
王之 弟成王的弟弟如当封耶,周公宜 以时 言于王, 不 待其 戏果应当受封,周公就应及时地告诉成王,而不必等他开了玩笑而 贺以 成 之也; 不 当封耶,再去庆贺,趁机促成这件事;成王的弟弟如果不应当受封,周公 乃 成其不中之戏, 以周公这种做法就使一个不恰当的玩笑变成了事实,使成王把地以人 与小弱 者 为 之主, 其土地和百姓封给年幼的弟弟,让一个小孩成为一国之主,周公 得 为圣 乎?这样做能算是圣人吗?⎣⎡⎦⎤宜:应当。
丰乐亭记-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丰乐亭记-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前言《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是一本经典的文学读物,是学习唐宋文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本教案以《丰乐亭记》为例,介绍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教学流程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丰乐亭记》的背景、文学特点和意义。
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使学生:1.了解《丰乐亭记》的背景、作者、内容和意义;2.理解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和风格;3.掌握文学批判的方法和手段;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丰乐亭记》的结构和主题;2.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现手法;3.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1.研究《丰乐亭记》的文学特色和意义;2.探讨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手段;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1.教师介绍《丰乐亭记》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给学生看一段视频,介绍一下唐宋文学的特点;3.学生阅读《丰乐亭记》的课文,理解文本的主体结构和语言特点。
第二步:分析文本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丰乐亭记》的主题和表现手法;2.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研究文本的语言和结构,分析文本中的意象和象征;3.组织学生撰写读后感或小论文,分析文本中的文学特点和意义。
第三步:展示作品1.学生展示自己的读后感或小论文,交流个人观点和见解;2.教师针对不同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作品的优缺点和改进之处;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四步:总结评价1.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堂课的教学收获和体会;2.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估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水平;3.教师评价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表现,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丰乐亭记》的背景、作者、内容和意义,还提高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学生还了解了文学批判的方法和手段,探讨了唐宋文学的特点和意义,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创作能力的全面提高。
丰乐亭记教案苏教版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古代散文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丰乐亭记》新课学习打下基础。源自(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丰乐亭记》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丰乐亭记》重点,强调《丰乐亭记》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8.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古代散文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答案:古代散文如《丰乐亭记》展现了古代文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这些作品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于,它们提供了对美好生活的思考和启示,同时也展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9. 请谈谈《丰乐亭记》中的美景描绘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和意义。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丰乐亭记》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丰乐亭记》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丰乐亭记》新课呈现结束后,对《丰乐亭记》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互动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3)案例研究法:教师选取典型的古代散文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②课文中描绘了哪些丰乐亭的美景?这些景色有何特色?
③作者是如何通过描绘美景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④课文中的生字词有哪些?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是什么?
丰乐亭记导学案
《丰乐亭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两字展开,线索清楚而又富于变化的结构。
4、鉴赏文章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涉笔成趣的语言风格。
二.资料链接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庐陵(江西吉安)人。
四岁丧父,家境很贫穷,母亲用荻杆画地教他识字。
二十四岁中进士后,在西昆派文人、西京留守钱惟演的幕府里,开始和尹洙、梅尧臣等互相师友,唱和诗歌并提倡古文,逐渐成为著名的文章家和文坛领袖。
他一生任过朝廷和地方的很多官职,也是北宋中叶重要的政治人物。
当欧阳修登上文坛和仕途的时候,北宋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都日趋严重,统治阶级内部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吕夷简为代表的保守派斗争异常激烈,欧阳修坚决地站在范仲淹的一面,关心国事,同情人民的疾苦,他指出王朝诱民、兼并、徭役等大弊,主张轻赋税、除积弊,实行“宽简”的政治。
因为他直言敢谏,屡遭诬陷和贬斥。
但因为他政治上、文学上的才能为王朝所重视,贬官不久,往往又得到起用。
欧阳修在政治上和范仲淹等对保守派的斗争,和他在文学上提倡诗文革新对西昆派的斗争,是互相呼应的。
欧阳修有一些政论性的散文,是直接为政治斗争服务的。
如《与高司谏书》,直斥谏官高若讷趋炎附势、不敢主持正义的卑劣行为;《朋党论》反击保守派对范仲淹等革新人物的诬蔑,讽谏统治者应该任贤退恶:这些作品都表现了他鲜明的政治态度和斗争精神。
著名的《五代史伶官传序》,通过后唐李存勖兴亡的典型事例,说明国家的“盛衰之理”,非由天命,实由人事,表现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朴素唯物主义见解。
欧阳修的散文,无论状物写景,叙事怀人,都显得摇曳生姿,具有较强的感人力量。
如《释秘演诗集序》、《泷冈阡表》等。
《醉翁亭记》写滁州山间朝暮变化、四时不同的景色以及滁人和自己在山间的游乐,层次分明,语言自然流畅,表达了摆脱约束、从容委婉的情致。
丰乐亭记优课教案
《丰乐亭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2、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二字展开,线索清楚而又富于变化的结构。
3、鉴赏文章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涉笔成趣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二字展开,线索清楚而又富于变化的结构。
2、鉴赏文章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涉笔成趣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欧阳修到滁洲后,写了《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这两篇记文中,《醉翁亭记》更为知名,然而,古今都有人对《丰乐亭记》做出了更高的评价:“以五代之滁与今日之滁相形凭吊,最有深情,而其旨归于宣上恩德,又何正也。
公诸记此为第一。
” ——【清】储欣“永叔文以序跋杂记为最长,杂记尤以《丰乐亭》为最完美。
” ——【清】陈衍苏轼因景仰欧阳修,曾将《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写成了碑帖,供后世临摹。
究竟这是篇怎样的妙文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觅“乐之况”研读:文章题为“丰乐亭记”,究竟如何围绕“乐”字行文?引导:看看文本中哪几个段落提到“乐”?写“乐”的主要集中第一节和第三节。
(1)处地之乐1、作者在首段说到:“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乐的是什么呢?——“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译文: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
在这里,欧阳修介绍了丰乐亭周围的环境。
这里有山,有谷,有清泉,环境幽美,令人心旷神怡。
2、除此以外,文章第3段也有一段对丰山美景的描摹:“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水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有人评价此句说:作者仅用15个字就概括了四季景色的特点,显示了欧阳修驾驭文字的功底,尤其让人钦佩。
你能谈谈对此评价的理解吗?“掇幽芳”,采摘幽香的花草,自然是指春季了;“荫”本是名词,指树阴,这里用作意动,以……为隐蔽,“荫乔木”,在大树下乘凉,自然是指夏天了;“风霜水雪”指秋冬,因秋冬季节草枯叶落,故而山上岩石清晰地显露,显得格外清爽俊秀。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丰乐亭记
古诗文系列:丰乐亭记
注释:
丰乐亭:在今安徽滁州城西丰山北,为欧 阳修被贬滁州后建造的。苏轼曾将《丰乐 亭记》书刻于碑。《舆地纪胜》:“淮南 路滁州:丰乐亭,在幽谷寺。庆历中,太 守欧阳修建”。清《一统志》:“安徽滁 州丰乐亭在州西南琅琊山幽谷泉上。欧阳 修建,自为记,苏轼书,刻石”。 明年:第二年,即庆历六年。 问诸滁人:向滁人打听泉水的出处。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 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 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 外,遂以平滁。
古诗文系列:丰乐亭记
丰乐亭记: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 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 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 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 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 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 矣!
古诗文系列:丰乐亭记
注释:
胜,尽。 及:等到。 圣人出而四海一:指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 下。 “向之凭恃险阻”二句:如先前那些凭借 险阻称霸的人,有的被诛杀,有的被征服。 向,从前。 遗老:指经历战乱的老人。 舟车商贾:坐船乘车的商人。 畎:田地。 乐生送死:使生的快乐,礼葬送死。《孟
古诗文系列:丰乐亭记
古诗文系列:丰乐亭记
译文:
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 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 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 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 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 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 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 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 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 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
高中语文 专题三 杂记 第1课 丰乐亭记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专题三杂记第1课丰乐亭记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丰乐亭记[专题概说]本专题共有四篇文章。
《丰乐亭记》歌颂了宋王朝统一中国,结束战乱,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木假山记》表现苏氏父子凛然不屈、岌然不阿的风骨;《越州赵公救灾记》展示了赵抃的品德;《黄州快哉亭记》反映了苏辙的旷达胸怀及牢骚与不平。
《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是写于同一时期的散文名篇,表达了欧阳修的杂记类文章借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抒发人生感慨,寄托人生理想,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富于变化,涉笔成趣的特色。
《木假山记》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与议论高度结合,全文一唱三叹,迂回曲折,环环相扣,笔力雄健,感慨深沉,颇耐玩味,是作者“远能见之近〞“小能使之著〞风格的典型表达。
《越州赵公救灾记》以史家笔法,井然有序地记述赵抃救灾的全过程,表达事件有详有略,笔端含情,人因事见,在叙事中表现人物的品德,展现了曾巩散文“纡徐曲折〞的特点。
《黄州快哉亭记》紧紧围绕“快哉〞二字展开,写景局部以情驭景,将“快哉〞之情,渗入处处之景,议论局部作正、反推理,作者的赞赏慰勉之情,尽注于字里行间,表达了苏辙文章含蓄温厚、善于“一波三折〞的风格。
第1课*丰乐亭记1.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醉翁亭记》3.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秋声赋》4.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秋声赋》一、字词积累1.字音窈.(yǎo)然恃.(shì)商贾.(gǔ)滃.(wěng)然畎.(quǎn)亩刬.(chǎn)涵煦.(xù) 滁.(chú)2.通假字刬.削消磨刬,同“铲〞,铲除3.一词多义(1)治⎩⎪⎨⎪⎧①修既治.滁之明年夏 动词,治理,管理②于是法大用,秦人治.形容词,治理得好,太平(2)始⎩⎪⎨⎪⎧①始.饮滁水而甘 动词,才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动词,开始 (3)顾⎩⎪⎨⎪⎧①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动词,看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动词,探望,拜访③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动词,关心,照顾(4)按⎩⎪⎨⎪⎧①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动词,查索②缘法而治,按.功而赏 介词,按照③按.兵不动 动词,止住④按.榆溪旧塞 动词,巡视 (5)简⎩⎪⎨⎪⎧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形容词,简略,简单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动词,选拔 (6)幸⎩⎪⎨⎪⎧①幸.生无事之时也 形容词,幸运②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 动词,希望③始皇帝幸.梁山宫 动词,特指皇帝到某处去④而君幸.于赵王 动词,宠爱⑤陛下幸.忧边境 动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7)而⎩⎪⎨⎪⎧①始饮滁水而.甘 连词,表顺承②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 连词,表修饰③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连词,表并列④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连词,表转折⑤诸君而.有意,唯马首是瞻 连词,表假设 (8)于是⎩⎪⎨⎪⎧①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 由于这样②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从这③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在这时 4.词类活用①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名词作状语,每天②圣人出而四海一.数词活用作动词,统一③遂书以名.其亭焉名词作动词,命名④以乐生.送死.动词作名词,活的,死的⑤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⑥始饮滁水而甘.形容词作动词,感到甘甜5.古今异义①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古义:第二年。
《丰乐亭记》获奖教学设计(附教学思考)
《丰乐亭记》获奖教学设计(附教学思考)《丰乐亭记》获奖教学设计(附教学思考)一、导入新课庆历五年(1045)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推行的新政因侵害官僚利益,遭阻挠破坏而宣告失败,四人也相继罢官。
欧阳修上《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为之辩护,被贬滁州。
任职滁州期间,欧阳修没有消极颓废,走向沉沦,而是振作精神,励精图治,把滁州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不仅如此,欧阳公还访幽揽胜,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丰乐亭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欧阳公“乐民之乐,忧国之忧”的情怀。
二、通读感知,讨论解惑首先要求学生结合注释通读全文,圈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实现解惑,若组内仍有疑问,可由组长提出,由教师答疑。
如此,文字障碍就比较容易排除。
重要实词①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②顾而乐之③何可胜数④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⑤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⑥知制诰重要虚词①问诸滁人②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③盖天下之平日久矣三、抓住文题,理清脉络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分析文题《丰乐亭记》,让他们看看文本中究竟写了哪些“乐”?学生稍作分析,就可发现写“乐”的主要集中第一节和第三节,两节分别写了“乐”的不同内容:丰山美景之乐、丰年太平之乐。
四、欣赏自然美景,体会欧公之乐请学生在第一节、第三节中找出描写丰山美景的语句,并加以想象用画面将之再现出来,体会欧阳公置身丰山美景中的心情。
1、第一节写景文字想象演绎丰山山峰高耸,耸入云天,怪石嶙峋,突兀峥嵘,岩石间石缝里生长出松树迎风摇曳;山谷幽深,林木葱茏,阵风吹来,松涛阵阵,幽暗深邃,深藏不露;汩汩清泉,择地而出,水势盛大,向上喷涌,浪花朵朵,清凉阵阵。
丰山山势高峻,深谷幽邃,泉水清冽,环境宁静优美,置身其中,欧阳公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2、第一节写景文字想象演绎仰望高山,平息苦闷彷徨之心境,顿觉心胸开阔;俯听清泉,抚平躁动不安的情绪,顿使灵魂纯净。
江苏高二语文丰乐亭记活动单Word版
《丰乐亭记》活动单学习目标:1.积累文章中的重点字词的含义2.概括丰乐亭的景物特点3.体会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在右边空白处解释加点的字词且翻译划线句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其上丰山,耸然..而深藏;..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
而故老皆无在者。
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水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课堂探究】活动一、整体把握文章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段意2.这篇文章构思巧妙,行文严谨,说说全文是如何紧扣题目“丰乐亭”三个字展开的?3.文章第二段从远处落笔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有什么样的作用?活动二、重点内容剖析1.思考“丰乐亭”得名的由来2.概括丰乐亭的景物特点活动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思考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活动四、试结合已学的《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评述欧阳修的政治理念。
语文选修《丰乐亭记》教学课件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 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於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逢回路转,有亭翼然临於 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 客来饮於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 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Download prompt: This PPT courseware has been carefully prepared by our store. We hope that after downloading, it can help everyone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fter downloading the PPT courseware, i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况,经历过的人都早已去 世了。
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 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 以乐生送死。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 百年之深也。
介于:位于两者之间 民生:百姓生下来 今: 人·民的生计 外事:外地的事情,今义:外 交事务 外边的事,家庭或个人以外的事 畎亩衣食:名作动,耕田种地,穿衣吃饭, 以:而 乐生送死:养老送终 孰:谁 上:皇上 休养生息:使动,让百姓休养生 息,涵煦:滋养抚育 深:久
水雪,刻露清秀, 冬清晰的显露,春夏清幽
四时之景,无不 秀茂,四时的风光,无一
可爱。
不令人喜爱。
又幸其民
乐其岁物之丰 成,而喜与予 游也,因为本 其山川,道其 风俗之美,使 民知所以安此 丰年之乐者, 幸生无事之时 也。
苏教版语文选修《丰乐亭记》word教案
《丰乐亭记》教课设计教课目的 :1.训练杂记类散文的阅读.2.鉴赏欧阳修散文的风格 .教课要点 :杂记类散文的阅读训练教课难点 :景(事)物特点, 思想感情时间 :二教时教课过程 :一.导入:1.自读 <<“唐宋八大家”的由来 >>( P111) , 明确 : 唐宋八大家 .2.自读 <<唐宋八大家小传 >>之“欧阳修”( P113) , 认识作者。
二. 阅读、鉴赏:(一)指导方法:1、通读杂记,勾划专闻名词,掌握线索、景(事)物特点、思想感情。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明确:线索是“丰乐”。
(2)文章描绘的光景的特点是什么?还写到了什么事物的美?明确:刻露俊秀的山川美。
滁州的民俗美。
(3)文章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安不忘危,乐不忘忧。
2、再读杂记,推测实虚词义,剖析题目,理解内容、语言艺术(特点)。
(1)文章在语言艺术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叙事、描绘、谈论熔为一炉,涉笔成趣。
(3)你体悟到欧阳修散文的风格是什么?明确:婉曲平和,妙丽柔和。
3、认真答题,商酌文言翻译,正确畅达,书写工整、雅观大方。
(二)阅读训练:1、阅读《丰乐亭记》,达成(1)-(4) 题. (18 分)⑴以下各组名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同样的一组是( 3 分)()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B.由于本其山川,道其民俗之美人穷则反本C.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能以足音辨人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D 都是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
A 动词,意动用法,可译为“以? , ”为乐”;为动用法,可译为“为? , 而乐”。
B 动词“依据”,据语境及下句的“道”推测,可译为“推求”;名词,可译为“根本”。
C.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带领”“带领”;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依靠的方法,可译为“依靠”“依照”。
) 】⑵以下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来宾其实不来此荒僻的丰乐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乐亭记》教案
教学目标:
1.训练杂记类散文的阅读.
2.鉴赏欧阳修散文的风格.
教学重点:
杂记类散文的阅读训练
教学难点:
景(事)物特点,思想情感
时间:
二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自读<<“唐宋八大家”的由来>>(P111),明确: 唐宋八大家.
2.自读<<唐宋八大家小传>>之“欧阳修”(P113),了解作者。
二.阅读、鉴赏:
(一)指导方法:
1、通读杂记,勾划专有名词,把握线索、景(事)物特点、思想情感。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线索是“丰乐”。
(2)文章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还写到了什么事物的美?
明确:刻露清秀的山川美。
滁州的风俗美。
(3)文章抒发了什么思想情感?
明确:居安思危,乐不忘忧。
2、再读杂记,推断实虚词义,分析题目,理解内容、语言艺术(特色)。
(1)文章在语言艺术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叙事、描写、议论熔为一炉,涉笔成趣。
(3)你体悟到欧阳修散文的风格是什么?
明确:婉曲平易,妙丽轻柔。
3、仔细答题,斟酌文言翻译,准确畅达,书写工整、美观大方。
(二)阅读训练:
1、阅读《丰乐亭记》,完成(1)-(4)题.(18分)
⑴下列各组名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B.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人穷则反本.
C.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能以.足音辨人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D都是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
A动词,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乐”;为动用法,可译为“为•…而乐”。
B动词“根据”,据语境及下句的“道”推断,可译为“推求”;名词,可译为“根本”。
C.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率领”“带领”;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法,可译为“凭借”“依据”。
)】
⑵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
尽管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纳清凉。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
如用“耸然”“窃然”“滃然”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用“掇”、“荫”就表现出了游赏之乐。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A(文中是说滁州因处江淮之间,非通衢大邑,故四方商旅宾客皆不至。
)】
⑶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于是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
(3分,每句1分。
第一句应译出“疏”,第二句应译出“以为”,第三句译文应体现“往游其间”句式特点)】
②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百姓在一生中接触不到外边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
(3分,每句1分。
第一句应译出“外事”,第二句应译出“畎亩衣食”,第三句应译出“乐生送死”)】
③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
(4分,译出判断句式1分,译出“所以”、“安”、“幸”各1分)】
(4)第二段从远处落笔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有什么作用?(2分)
【作用是对比、衬托丰乐太平,为主旨伏笔。
(2分)】
2、阅读材料,完成(5)~(7)题(10分)
(5)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限 6 处)(6 分)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矣。
(选自苏洵《名二子说》)【(6分)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每处1分)】
(6)苏洵,号,代表作有(举一例)。
(2分)
【(2分)老泉《六国论》(每空1分)】
(7)从文段中能看出作者的两个儿子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选择其中一个加以概括。
(2分)【(2分)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掩饰自己的观点。
苏辙冲和淡泊,深沉不露。
】【参考译文】
车轮、辐条、车篷和车厢底部的横木,它们在车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可唯独拦在坐车人胸前用作扶手的那一条横木——轼,好像没有什么用处。
虽然如此,要是去掉轼那么我没有见过这个样子算是完整的车子。
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表面的修饰啊!
天下的车子,没有不经由车辙,可是人们谈论到车子的功劳,车辙是不相干的。
虽然如此,车翻马倒了,灾祸也不会波及车辙。
这车辙呀,正好处在灾祸和幸福之间。
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殃了!
三、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P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