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件(共37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件(共37张PPT)
花了90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
50%的国家,基本实现了城市化工(18业30革年命初步完成工业
化)……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 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
使年得,伦英交敦国成城通为市运名化输副水的其平变实已革的达世77界.2最%大。的可经见济,中英心国城初市步。完到成1城9市21
化用了90年时间,而从初步完成到成熟阶段用了大约70年左 右的时间。
——马先标《英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启示》
问题1:根据材料并联系英国社会发展的历史, 说一说推动16---18世纪英国城市发展的主要 因素有哪些?
(二)近代中国的城市化
材料1: 在近此代期中间国,城城市镇化人发口展由的18原4因3年的2072万人,至 1894年增至2351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6 %。至194列9年强增侵至略5下76工6业万文人明,对从中占国总的人冲口击的5.1%上 升通至商口10岸.364洋%个务…。运…这动从些和五口民口岸族通一资商直本始是主,被义至迫的甲开推午放动战的争…前…,中全国国各 地工厂有外自资然工经厂济、开官始办解和体商,办商工品厂经、济民活族跃资本主义工 厂三大类。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件(共37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件(共37张PPT)
——摘自“天津交警”公众号 2017.2.5
工作日晚高峰拥堵道路TOP10
早高峰最拥堵路段分析 围堤道(天津日报大厦-贵州路)四季度平
城市之痛——贫民窟
据联合国人居署《贫民窟的挑战》报告统计,全球现在有10亿 人口居住于贫民窟,约占世界城市人口的1/3,世界人口的1/6. 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30年后,这个数字可能将翻倍,达到20亿。 其中,亚洲至少有5.5亿贫民窟居民,非洲有1.887亿,拉丁美洲 和加勒比海有1.28亿,另外,还有5400万贫民居住在世界最富裕 的30个国家中。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思维点拨
(1)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为城市化提供物资、技术等保障, 加速了英国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在接收工业化所带来的优势的同 时,也在积极反哺工业化,从而使工业化和城市化协同发展。 (2)在外国侵略的背景下中国近代的城市出现,但是在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中国,近代城市大多是畸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腾飞,城市化进 程明显加快。
合作探究
依据材料,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材 料 中 国 城 市 告 别 传 统 城 市 形 态 走 向 近 代 是 从 19 世 纪 40 年 代 开 始 的。……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 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 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 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 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30
日本 1925 1955
30
提示 推动力: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表现:①1851年前,城市化兴起,英国占主导。 ②1851-1950年,城市化迅速发展。欧美发达国家为主。 ③二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但发展不平衡。
任务二:阅读课本P64第一自然段,梳理中国近现代城市化的进程。 1.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 开启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 新阶段 。 3. 1978 年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4. 21世纪 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
第四单元
第11课
DISHIYIKE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的演进 / 居住条件的改善 / 基础设施的发展 /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 思维导图 要旨聚焦 / 跟踪训练 过关检测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内容,学生在学习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在之前的课程中,他们学习了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相关内容,对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城市化进程的概念、影响等方面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对其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发展规律和现实意义尚需进一步探讨。
当前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的年龄阶段,他们对历史事件充满好奇,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然而,由于生活经验有限,学生在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复杂问题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3.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挑战:探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等问题,以及各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
4.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与现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演变,以及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4.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a.选择题:涉及城市化进程的基本概念、发展脉络、影响等方面。
b.简答题:分析工业革命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c.论述题:论述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5.观看一部关于城市化进程的纪录片,如《城市中国》等,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观后感,字数在500字左右。
作业布置要求:
3.掌握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对城市化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2.运用历史比较法、史料分析法、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城市化进程的深入理解和评价。
3.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城市化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第十一章 城市建设

第十一章  城市建设
第十一章 城市建设
第一节 近代中国的城市转型
中国近代城市的转型,既发轫于西 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也受到本国资本主 义发展的驱动;既有被动开放的外力刺 激,也有社会变革的内力推进,史诸多 因素的合力作用。这里,主要从通商开 通商开 工矿业发展和铁路交通建设三个方 埠、工矿业发展和铁路交通建设 面来考察。
第二节 近代城市的主要类型
从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的角度 来看,新转型的城市大体上可以归纳为 主体开埠城市、局部开埠城市、 主体开埠城市、局部开埠城市、交通枢 纽城市和工矿专业城市四个主要类型。 纽城市和工矿专业城市四个主要类型。
近代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 第三节 近代中国第一大都市 上海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东缘,扼黄浦 江、苏州河交汇处,据中国大陆海岸线 中点。 在经济地理区位上,上海具有得天 独厚的优势。
三.铁路交通建设 铁路交通建设
近代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是缓慢的,铁路的 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 但它作为近代先进的交通工具,一旦在中国 土地上出现,必然会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 它把农村引向市场,在铁路经行地区引发传统农 作物向经济农作物的转化,促使农业生产区域化 倾向的增长等等。特别是一些处于铁路交叉点和 铁路与主要河流、海港交汇点的地方,迅速地发 展为铁路枢纽城市和水陆交通枢纽城市。这些都 显示出铁路交通建设直接、间接地推进了中国近 代的城市化进程,是近代中国城市转型不可忽视 的一股重要推动力。
第四节 旧都北京的近代演进
北京是中国最后一座封建都城。 北京是中国最后一座封建都城。鸦片战争
前,北京持续保持着封建都城的封闭格局,只是在 几处天主教堂、耶稣教堂和一组长春园西洋楼中出 现少量的西方建筑。北京城市和建筑的近代变化, 主要受使馆区的开辟,“新政”的实施,铁路的开 通,近代工商业和教育的兴起等诸多因素所推动, 在20世纪前只有零星的闪现,到20世纪初才进入真 正的启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通过史料实证、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思维。具体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通过阅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和成就。
1.掌握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包括城市化的定义、分类和衡量标准。
2.了解城市化的动力,包括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科技进步等因素。
3.掌握城市化的特点,包括起步晚、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等。
4.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包括城市病、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等。
5.掌握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和成就。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如“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如何解决?”等,让学生思考并总结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影响和解决方案。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城市化进程有更深入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历史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布置了一项综合性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城市化进程对自己家乡的影响,并撰写一篇短文。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家国情怀。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深入研究城市化进程的相关问题。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通过共同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学生对小组合作过程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本节课通过反思与评价,使学生对城市化进程有更深入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体策略如下:
1.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思考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2)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2)
11949年至1961年的城市恢复发展阶段解放战争结束新中国成立一五计划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大跃进运动的开展21961年至1965年的城市调整压缩阶段严重的经济困难经济调整的政策31966年至1978年的城市停滞徘徊阶段文革动乱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41979年至1992城市复兴稳步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提出51992年之后中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持续发展
(1)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自然经济解体
(2)开放通商口岸
(3)近代工业兴起
从建国以来几十年城市化进程的历史看,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主 要发展阶段:
1949年至1961年的城市恢复、发展阶段。恢复新设了大批城市, 而且促进了更多各类城市的发展。
1961年至1965年的城市调整、压缩阶段。调整了各地城市的发展 计划和规模,压缩了设市的建制和数量。
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1730—1851年为第一阶段,即世界城市化的兴 起阶段;
2.第二阶段是1851—1950年,欧洲和北美等发达 国家基本实现城市化,这些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达 到51.8%。
3.第三阶段是1950—1990年,世界广大国家向城 市化迈进。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表
贫富差距悬殊,工人生活贫困
美国1950年城市公路里程为32.3万英里,到2000 年达到85.9万英里,但新拓出的道路很快就被汹 涌的车流淹没。2011年美国单位车辆平均年拥堵 时间达到38小时。
交通拥堵
2005年居住在平民窟的人口比例在撒哈拉以南的 非洲达到62%,在南亚达到43%。人口的拥堵、 贫富差距的悬殊,伴随的还有犯罪率的上升、失 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近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定义、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起因和过程、城市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以及城市面积的扩大等。

城市化是一种社会转型的过程,反映了人口、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二、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起因和过程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起因主要是由于工业化进程的推动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殖民侵略,使中国的传统农业经济受到冲击,而工业革命的影响也开始传入中国。

同时,清朝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措施,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城市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近代城市化的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开埠城市;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全国各地城市化进程加速。

三、城市发展的影响1.经济发展:城市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引擎。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扩大,产业结构优化,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条件。

城市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2.人口流动与社会转型:城市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人口流动加剧。

这种人口流动不仅改变了人口分布格局,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推动了社会的转型与进步。

3.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面积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需要进一步解决。

4.政策引导和城市规划:城市化过程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规划,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确保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近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城市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教案--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教案--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目标与素养1.城市化的演进通过学习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的发展、二战以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中国近现代城市化的发展,认识从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的转变,培养时空观念的素养。

2.居住条件的改善通过了解城市化带来的住房条件、社会服务、社区机构的变化,认识城市化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培养时空观念的素养。

3.基础设施的发展(1)通过了解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化,认识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化强化了城市的功能,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培养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的素养。

(2)通过了解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给中国城市带来的变化,培养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的素养。

4.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通过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社会矛盾,认识城市化发展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情境与问题1. 通过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发展的图片和资料,认识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

2. 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的发展资料和文献,认识在新科技革命影响下城市化的新特点。

3. 通过中国古代和近代城市化发展的资料、文献、图片、数据等,认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4. 通过现代家庭生活设施和社区建设的交流,知道城市化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5.通过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阶层变化的问题,全面认识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史料研读法、讲授法、成果展示法,认识城市化的演进。

2. 通过史料交流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认识居住条件的改善。

3.通过史料交流法、专题汇报法、小组合作法,认识公共设施的完备。

4.通过专题研讨法、史料分析法、小组交流法,认识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重点1. 中外城市化的演进。

2.城市化带来的人民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化。

3.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难点1.中国古代的城市化进程。

2. 近代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1978-1985年,是中国城镇化启动阶段。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2)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2)
4.通过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城市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在经过之前的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近现代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城市化进程这一课题充满好奇心,但可能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具体问题理解不够深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应注重以下几点:
c.开展课题研究,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某一问题,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反映城市化进程的图片,如工业化时期的工厂、移民潮、城市扩张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背后的历史现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些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一现象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a.利用图表、时间线等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梳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脉络,直观地展现不同地区的城市化特点。
b.通过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事件,引导学生分析背后的原因、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c.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争议性问题进行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教学过程设计: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城市化进程的基本概念、发展规律及其影响。
2.强调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挑战,提醒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城市化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城市化进程,如查阅相关资料、参加实地考察等,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3.教学方法多样化:
a.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住条件改善
(1)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电梯,并在楼房住宅中普及,
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2)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3)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
2城市服务 (1)社区服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社区的功能也 从最早的慈善救济发展到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绿化等各 个方面。 (2)生活服务 ①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纷纷出现,很多 购物中心将商品销售、金融服务、餐饮和娱乐休闲等功能整合 一起。 ②文化娱乐:城市中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的数 量越来越多,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
2.近现代中国 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 尤其是通商口岸。
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此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 报、电话等事业逐渐发展。但是,当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 然有限,且很不平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 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 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城市道路四 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交通工具出 行。 三.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一)环境污染:废气废水 (二)贫富分化 (三)交通拥堵 (四)犯罪率上升、失业 者增加等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
思考题 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2万人,至1894年 增至2351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6%。至1949年增至 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10.6%……从五口通商 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直是被迫 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商办工厂、民族 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共28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共28张ppt)
近代上海租界 你如何看待租界的影响?推动中国市政建设和城市化的进程…… 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原因: 通商口岸的开放;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 小农经济的破产,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一、近代城市化的演进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
材料: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 开始的。与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 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行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 不同,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 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 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 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 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 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工业化催生城市化 城市化推进工业化
加速器 工业化
发动机
城市化
一、近代城市化的演进
世界城市化发 展速度比较 %
缩字法记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特点:
发达国家:早、高、慢、逆(城镇化起步早、水平高、现在速度已变慢并出现
逆城镇化)。
部分国家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晚、低、快、郊(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现发在展速速度度比已较超% 过发达
——王旭《美国城市史》
一、近代城市化的演进
近代英国的城市化
1750—1851英国人口数(单位:百万人)
城市化表现之一:城市人口的比重
年份 1750 1781 1801 1811 1821 1831 1841 1851 人口 10.5 13.0 15.9 17.9 20.894 24.029 26.731 27.390
——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知识点一城市化的演进1.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1)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2)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西方国家的城市化(1)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2)之后,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3.中国的城市化(1)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3)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4)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

拓展:近代中国的城市化(1)原因:列强侵略下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活跃;通商口岸的开放。

(2)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重大变化;城市经济日益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贫富分化严重。

(3)特点:起步晚,发展缓慢且不均衡;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具有近代化特点;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传播西方思想、价值观念;空间布局不均衡。

(4)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和平津等地。

(5)影响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破坏主权、冲击传统);②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

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拓展: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积极推动作用(1)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兴起,推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新工业城市的兴起。

(2)工厂制盛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成为工业劳动力,城市人口与城市数目迅速增长。

(3)水路和陆路交通的便利,加强了城市之间及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交通枢纽地位的城市和城镇的发展。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本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村落、集镇与居住环境”第11课,包含了“城市化的演进”“居住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四个子目。

主要说明了近代以来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的进步意义。

另一方面,也直述了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辩证地分析城市化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积极思考问题的解决之道,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理念。

二、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在初中教材和《中外历史纲要》虽有所涉及,但课文的时间跨度较大,知识体系庞杂。

高中生基于本单元第10课和《中外历史纲要·下》的学习,对城市的发展及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通过两本必修教材的学习,史料分析、历史解释、时空定位等能力有了一定提升。

但受限于生活经验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对问题的理性认识还有待加强。

三、教学目标1.借助相关材料,站在历史解释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理清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关系。

2.借助相关中外城市化图片,立足于时空观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化进程。

3.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能力,借助材料,概括总结近代以来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4. 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能力辩证地分析城市化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生活理念。

四、重点难点重点:近代以来城市化的演进及积极影响难点:近代以来城市化的特点、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方法情境创设;史料研习;问题引导。

七、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教师讲述:深圳自1979年3月建市以来,40余年间发展迅速。

请对比两张不同时期的深圳城市规划图,指出从图一到图二深圳的城市区域发生了什么变化?图一:《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1986-2000)》图二:《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预设: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原本的农村地区变成了城市地区。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四单元-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四单元-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早期城市
“城者,可以自守也。” ——《礼记》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 ——《春秋》
分析文字、图片史料,归纳早期城市的特征。
特征:政治、军事功能突出;城市规模较小。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时空坐标】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自主学习】:根据时空定位图示,阅读教材P61-62内容,梳理近代以来城市化的演进 历程。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思考:上图反映了1800—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变化情况。结合 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 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工业革命与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镇人口 的增加。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城市建筑增多;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三)城市化促进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
1、近代: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 商口岸。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此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 业逐渐发展,但是,当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 2、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 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 准化和环保化。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交通 工具出行。
根据材料指出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具有什么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问题:贫富分化严重;环境污染严重;医疗卫生保障急需改善; 基础设施不健全等。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共23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共23张ppt)
这些寄宿舍的恐怖景象是很难描述的:一个新从 乡间来的房客往往睡在前一住客留下的、尚布满传染 病菌的床上,或者几个钟点以前才从这个床上抬走一 矿道里正在劳动的童工(1790年木刻画) 具患伤寒而死的尸体。
——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 寿命只有17岁……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 ,因而滋生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 运动。
清末上海街道的煤气路灯 近代北京出现的有轨电车
二、享城市化之果
(二)基础设施的完善
2、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
(1)近代中国: (2)现代中国:
①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 ②表现: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
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 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 交通工具。
——王旭《美国城市史》
概念: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伴随 工业化出现的一个必然的历史发展过程。 表现:城市数量的增多、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 比重的上升、生活方式的改变。
一、探城市化之因
一、探城市化之因
(一)思考:分析英国城市化的原因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表
材料:六十年至八十年以前,来自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探城市化之因 (三)合作探究: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和中国近代工 商业的发展,中国 传统的封建城市开 始向近代资本主义 城市方向发展。 1921年中国第一 个市政厅——广东 市政厅的成立,标 志着中国城市化的 开中始国,近但代是开埠中城国市城 市化进程缓慢。
钢铁管道、自来水与排水系统普及 煤气灯、电灯 电报、电话 铁路、高架桥、电车、汽车、自行车

第十一章 城市与城镇化

第十一章  城市与城镇化

20世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包括非洲、亚洲、 拉美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力图推进各自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 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城市化病”。 就目前发达国家来看,其城市结构与发展中国家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发达国家的城市的交通通讯体系鼓励人口分散,由于拥有 先进快速的交通通讯设施,人员和货物运输非常迅速,因此这些 国家有“逆城市化”和“去中心化”的发展趋势,人口向郊区转 移。相反,发展中国家实际上还在进行西方国家早期的城市化进 程。 其次,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落后于其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由 于人口多而就业机会少,且农村中又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 涌入城市的剩余劳动力远远超过城市的容纳能力,导致过度的城 市化现象(Todaro的人口流动模型)。 第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道路大都面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问题,即城市中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农村中的传统农作方式并存。
般是科层化的。 4、文化及生活方式特质: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 点。城市生活讲求实效和效率。城市社区文化具有理性化的特点, 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相对淡漠和短暂。城里人的生活方式讲究时 尚,信息和传媒通讯技术发达,居民的生活步骤变化快而且显得 多样化。城市社区文化具有匿名性和非个人性特征。 第二节 城市化和城镇化 一、城市化及城镇化的定义 城市化和城镇化是世界各国最重要的社会变迁之一。所谓城市化、 实际上包括两层意思,其一是指一个社会的人由农村向城市不断 集中的过程,这里的城市化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第二层含义 则是城市生活方式逐步发展成为社会主流生活方式的过程。从地 理学的角度上来讲,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聚居的过程。从
人结合在一起。并因此而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文化。当具有不同特 征和背景的新移民来到城市时,他们倾向于生活在他们有相似的 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亚文化群体中。由此看来,沃斯的错误在于过 分强调城市社会关系中的匿名性和非人格化的特征,而没有意识 到城市也能产生多样性、亚文化和人格化的人际关系。 4、冲突学派视角 针对20世纪中后期的城市危机问题,美国城市社会学中有一部分 学者强调,消除城市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是改进城市生活方式 的一种途径,它们也因此被称为“新城市社会学”,其注意力主 要集中在城市问题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关系上。一些冲突 论取向的城市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危机的根源在于经济资源比以 前更为集中在为数甚少的跨国公司手里。这些公司将投资投到那 些能够得到最大回报的地方,这意味着他们会抛弃投资环境不佳 的老城区,这样导致老城区的经济日渐萎缩,以及越来越多的贫 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模的扩大:民国以来,部分城市开始拆除城墙, 到20世纪20年代,在全国许多城市中兴起了一个以推倒旧城 墙,建设马路,拓宽城市建成区为主要内容的市政建设运动。
“直到1895年,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因 此人口从未超过50万。从上海开埠到此期间,由于外国人
创办经商机构的结果,上海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与 1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制度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 增相比,那么早期的人口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
中国近代的工业化却大大落后于城市化。中国近代 的城市化水平乃全球范围内最低,制造业就业人口在近 代中国本是一个无以精确统计的数字,即使以包括海员、 搬运工人等在内的并非制造业的全部产业工人人数计之, 至抗战前最高估计也不会超过400万,以此与全国四亿多 人口得百分比,也不足1%! 工业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城市 化的发展水平,即“无工业化的城市化”。无工业化城 市化造就日益严重的失业和无业问题。
芜,影响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中国近代城市人口
性别年龄结构中,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者主要是男性青壮 年人口,在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简陋而根本无以实现
农具机械化的前提下,男性青壮年劳力无疑是农业生产
力的主要载体,此部分农村人口的大量离村,对农业生 产的消极影响不言而喻。
(三)无工业化的城市化
19世纪的西欧,工业化比城市化快得多,工业中就业 人口百分比总是高于生活在城市的人口百分比。1856年法 国城市居民占10%,同期制造业就业人数占20 % ;1870年, 德国城市人口约占12%,同期却有30%制造业人口。以工 业化为标志的西欧近代城市化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前进, 或者是工业化发展较城市化发展还要迅速的历史发展过程。
汉口、重庆发展成为全国或区域的贸易重心,城市规模
迅速扩大。
原有市场格局中,被废弃的商路沿线城市区域衰落, 如运河沿线的德州、临清、济宁、淮安、扬州、苏州;赣
江沿岸的赣州等。
(二)近代工矿交通运输业与城市发展 新型工矿业城市:唐山、焦作、萍乡、抚顺、本溪、鞍山
新型交通枢纽城市:郑州、石家庄、徐州、蚌埠
在西欧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拉力强于农村的
推力是迁移的基本动因,而形成拉力的主要因素则是资
本主义的城市工业化而非商业化和其他。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是在“刚刚开始工业化”的基础
上展开的,也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社会环境下展开 的。中国近代产业结构中商业资本大大强于工业资本是 一以贯之的固定格:1894年商业资本与工业资本的比例 是9.7:1, 1920年是3:l。商业化先于工业化而又不能完 成向工业化的转变,使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缓慢。
了新的殖民掠夺和资本主义的剥削方法,使近代城乡关系
变得更加残酷与不协调,城乡之间严重对立。 苛重的田赋、地租、杂税盘剥。 工农业产品价格上剪刀差的拉大。 社会资金大量流入城市,农村金融日趋紧迫。
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思考题
1.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特征及其在唐宋以 后的变化。 2.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与近代城市化的 关系。 3.中国近代城市化的进程。 4.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2.城市化的拉力与推力 抗战前十余年间,中国的城市化出现了较快的发展。
一方面是城市内在发展的动力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加大,
城市接受农业劳动力的能力也加大;另一方面则是农村的 推力加大,迫使大批农民离村,进入城市,造成了所谓
“都市膨胀”。
(三)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衰退与曲折发展(1937-1949)
1.中国城市化整体出现停滞甚至衰退
(三)租界与城市发展 租界是西方列强入侵和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产物,践踏
了中国的主权,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中之国”。1845-1905
年间,列强在上海、广州、厦门、天津、镇江、九江、汉 口、重庆、杭州、苏州、福州、沙市、厦门鼓浪屿等13个 城市,共划租界27处。
上海租界
天 津 租 界
汉 口 租 界
开埠通商后,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上海并取代广州
成为全国外贸中心。在对外贸易推动下,通过埠际贸易尤其 是外贸埠际转运贸易,将上海与沿江、沿海的大城市,及中 小口岸城市,乃至一般内地城镇及其腹地连接在一起,形成 了一个以上海为中心同外贸相衔接的商品流通网,这个网络
覆盖全国的大多数地方。
在新的市场格局中,处于枢纽地位的城市迅速崛起 和发展,通商口岸表现的尤为突出,其中上海、天津、
第十一章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
一、中国古代城市及其发展变化 二、对外贸易、工业发展与城市兴一、中国古代城市及其发展变化
(一) 古代城市的基本特征 1.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墙、政府机构占据城
市重要位置、驻军)。
2.规划性、封闭性。 3.城乡关系:政治上城市统治农村,经济上城市依 赖农村。
发展迅速。1907年,东北1万人以上的城市仅有37个,没有 一个20万人以上的城市,10-20万人的城市仅有2个;1930 年,城市总数达75个,另有120余个县城人口在2000人以上, 其中20万人以上城市3个,10-20万人的城市2个。沈阳、大 连、鞍山、抚顺、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城市成为区域的经 济中心。
18世纪7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对西欧城市化的发展 产生了直接而有力的推动作用。工业革命后,城乡社会 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起来。近代机器大工业 生产以及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的日益发展,使资本主 义城市不仅成为政治文化中心,而且首先成为经济活动 的中心。同时,农业生产中大机器的采用,社会化农业 生产以及土地的牧场化,都使众多的农业和手工业者脱 离农村而涌入城市。人口和资本一样涌入城市,大大加 快了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一)对外贸易的扩大与城市兴衰 1.清代前期的市场格局与城市分布 清代前期,市场格局从明代以运河流通为主转向清代 以沿海、长江流通为主。主要商路:沿海航线、长江、大
运河、江西经赣江到广州、湖南湘江至桂林、西江。
四大名镇:汉口、佛山、朱仙镇、景德镇。 天下四大聚:京师、苏州、汉口、佛山。
2.对外贸易与城市兴衰
(二)施坚雅:“中世纪城市革命” 1.放松了每县一市,市须设在县城的限制;2.官
市组织衰退,终致瓦解;3.坊市分隔制度消灭,而代之
以自由得多的街道规划,可在城内或四郊各处进行买卖 交易;4.有的城市在迅速扩大,城外商业郊区蓬勃发展; 5.出现具有重要经济职能的大批中小市镇。
二、对外贸易、工业发展与城市兴衰
“以1843年中国城镇人口2072万计,比北宋增加近
1倍,比盛唐增加约1.5倍,但同期内全国总人口增加幅 度更大,因此城镇人口比重下降了大约一半,即从10% 左右降至略高于5%。”
2.近代城市化的起步 人口城市化的比率:从5.1%上升到7.7-7.9%。 城市化主要在沿海沿江地区进行,整个国家的城市 化进程缓慢。
一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兴起:20世纪以来,部分大 中城市的发展速度明显加速。 民国年间中国城市统计
等级规模/万 大于200 100-200 50-100 20-50 10-20 1915 0 2 12 11 18 1933-1936 1 4 5 18 48
合 计
43
76
边疆省份城市化的较大发展,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城市
(二)城市化的双重影响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给城市带来了丰富而廉价的
劳动力,带来了各种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带来了 大量的发展资金,带来了大批的消费者,带来了城市社会 发展的契机,推动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住房紧张、交 通拥挤、治安混乱、犯罪死亡等问题也会随着人口流动的 潮流涌入城市。
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减少了农村劳动力,致使耕地荒
1941年则为22.5%。
西部地区: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的政府机关、
军队、学校、工厂企业以及大批居民向西南、西北内迁, 如重庆、成都、西安、兰州、以及集中了五六个流亡“省 政府”的陕西虢镇、交通枢纽宝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四、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一)特有的“推拉力”模式
16-18世纪发生在西欧的商业革命,为西方近代社会 经济的飞跃准备了必要的历史条件,同时带来了城市经 济的繁荣,但它并没有引起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 口的相对比例也无太大变化。
就城市的拉力而言,西方是以工业化为主,而中 国则以商业化为主。西方的城市化是以工业化为主要 因素的城市拉力大于农村的推力,中国近代的城市化 是来自农村的推力大于商业化为主的城市拉力。
近代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推力不是农业经济的发展,
相反却是农村经济的衰退。西方是大机器工业把愈来愈
多的人口从农业吸收到工商业方面来,中国则是农村经 济的衰败把众多的农业人口排挤到城市中来。
租界本身的管理水平和建设发展程度明显高于中国 原有的城镇,租界在近代城市的崛起过程中,其影响不
可忽视,客观上输入了西方文明,对中国城市的建设起
到示范作用。
三、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起步(1840-1895) 1.历史起点 中国的城市在历史上增多此达到相当繁盛的水平,唐 宋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0%,但到清代前期,尽 管城市人口的绝对数量仍在增加,可城市人口的比重相对 下降(5%)。
(四)扭曲的城乡关系 传统的城乡单向流动变为双向流动:随着近代城市人
口的增加,客观上需要农村向其输出更多农业剩余,以维
持扩大了城市生存和发展需要。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原有 的狭小城市市场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工商业发展的需要,
客观上要求城市去开拓更为广泛、更有吸引力的农村市场。
不仅延续和强化了农业时代的剥削方式,而且还增加
城市人口比重从12-15%下降到10.6%。很显然造成城 市化停滞乃至衰退的原因是战争。
2.局部地区的城市化出现较快地发展 东北地区:由于工业化的畸形发展,城市也出现畸形
发展。从城市总数来看,据伪满统计,1937年为299个,
1941年为312个,其中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1937年为8个, 1941年则达15个。从城市人口比重看,1937年为1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