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要点

一、聚落起源与发展:起源(城市发展、农村发展)、城镇标准

二、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一)城市化的进程

1.内部市区城市化

2.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3.郊区城市化

4.逆城市化阶段

(二)城市化的机制:

1.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原生动力

2.工业化——直接动力

3.第三产业——后续动力

4.经济发展——内生决定性力量

5.人口与城市政策——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

(三)当代城市化的特征:世界的城市化特征、中国的城市化特征三、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

(一)城市区位对环境的选择性

(二)自然环境城市的影响

(三)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

1.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集聚力、离散力、摩擦力

2.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多核模型

四、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

农业区位论

第7章聚落地理

一、教学内容:

●聚落

●城市

●集镇与农村

二、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聚落产生的历史背景,特别是城市产生的基本前提,城市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区位选择、城市景观等基本知识,为进一步研究和学习城市地理学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城市区位选择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

§1 聚落起源与发展

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又称居民点,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分为城市聚落乡村聚落。

一、起源和发展

聚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社会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农业也由原始的采集和狩猎进入定居农业阶段,人们选择合适的地点定居下来,这样在地域上便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聚落便由此产生了。

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们脱离了土地的束缚,寻求一些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利于交换的地点集中定居,以其手工产品与农牧民进行交换,从而在地域上出现了一种以交换为目的的新型居民点——城市。

我国古代城市是城堡与市场的合称,即:城市=城堡+市场。

(一)城市的发展

~20世纪中叶)、现代城市发展时期(二战以后至今)

(二)村落的发展

猎,女子采集。

以游牧聚落为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转向饲养家畜、栽培植物、生活安定的定居生活。居住条件有很大进步,建立了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房屋,在西方称为小村或村落。在文化经济水平低的社会,虽有固定的村落,但为了交换或者获得商品和食品,人们常常季节性地迁驻他地,到一定时期在返回村落来。

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聚落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a)出现了专门从事商业、手工业的城镇;

b)村落以农、牧、渔业为主;

c)生产花卉、蔬菜、水果、乳制品的专门化村落出现;

d)村落的规模大小不一;

e)村落形态地域差异明显:如英法国的古老村落以一户为中心,建有围墙,

围墙外侧则为牧场、果园和谷地等;西欧等内陆地区多为不设围墙、开

放的耕地和集村,村落中心有集会的广场,形成块村、街村、环村和集

村。

传统的村落面貌得到了改观。大农场中布局有现代化的住宅区。如美国俄亥俄州现代化大农场,有住宅、储藏室、车库、农具室、各种畜舍、饲料储存库等。

二、城镇标准

(一)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

1. 单纯以居民点人口数量划分城镇。

2. 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

3. 规定首都或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

4. 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相结合。

5. 用人口规模和非农业人口比例规定城镇标准。

6. 用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相结合。

7. 取两个以上指标作为标准。

8. 其它标准。

(二)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

第2节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一、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1.概念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内涵(4个过程):

(1)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

(2)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3

(4

城市化的进程首先从形式城市化开始,人口与经济活动集中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产生城市本身的自我优化过程与城市特征的传播过程,即功能城市化过程。

二、城市化的进程

(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1.城心地区的城市化

城心指城市中商业服务区和办公事业集中、交通线路汇集、位置大体适中的实际上的城市中心区。城心地区通过向心型城市化成为城市自身的增长极,也是各种生产要素汇集与扩散的中心。

主要特征和形式:地价飞涨、高层建筑迭起、向上向下开拓空间、城市向立体发展的趋势。

2.中间市区的城市化

这一区域在城市化过程中极为稳定,地域变动幅度较小,速度和缓,是城心地区和外围地区之间的过渡地带。

主要特点和形式:动态性;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发展政策的变动使中间地带有可能成为城市中心;见缝插针地建起住宅、小型工厂和小面积的改造等。(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也称为城乡结合部或城市边缘区,这里是城市生长最明显、最迅速的区域。在这一区域,显见的是城市在不断前进,乡村在不断后退,城市发生着平面上的扩张,主要表现为:

1.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

处于交通线附近的地区往往会成为城市的增长点。交通线的建设带动了经济二、三产业的发展,也使当地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

2.工业的扩展

城市内部空间以及其他生产生活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部分工业项目必须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