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3. 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 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5. 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6. 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 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2. 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3. 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4. 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5.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6. 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 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
2. 不同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
3. 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4. 在相关的国外网站上检索1990年以来社会地理学进展的文献,并做一个综合评述。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 查阅《中国统计年鉴》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根据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化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转变过程图,并分析不同阶段的成因。
2. 分析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即人口迁移)的成因,思考人口变动对一个地方未来发展的影响。
3. 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4. 民族对地理景观有什么影响。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1. 结合农业发展的阶段,探讨农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必要条件。
2. 结合某一农业景观,分析其形成地理环境原因,理解农业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性。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简述洪堡创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三个原则。
5、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6、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7、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什么?8、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9、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和文化地理学的概念是什么?2、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3、论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4、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5、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6、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7、对比文化适应和生物适应的异同。
8、列表比较主要人地关系理论名称、代表人物和理论要点。
9、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10、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11、名词解释:文化景观、文化整合、文化扩散、文化区、文化史层说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
2、试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内容。
3、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4、在相关的国外网站上检索1990年以来社会地理学进展的文献,并做一个综合评述。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简述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
2、简答现在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3、论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4、试述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及成因。
5、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6、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7、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基本空间形式。
人文地理学

05年名词解释:泰勒的文化定义06年简答:简述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06年论述:当前我国有哪些重大的问题需要协调,你认为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请举例说明07年论述:以你所熟悉的地区为例,阐述如何进行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08/09年名词解释:断裂点理论08年论述:以你熟悉的区域为例,论述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09年论述:何为“两型社会”,试分析两型社会与人地系统协调的关系10年论述:依据世界产业转移规律,试分析我国中西部地区应如何承接新一轮的国内外产业转移11年简答:旅游系统及其构成要素12年论述:何为城乡统筹发展,试分析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途径13年论述:何为农业产业化,以你熟悉的县市为例,分析其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与途径16年论述:论述城乡统筹,我国当如何实现城乡统筹07年论述:试分析“人地系统”的构成及其运行机制13年论述:何为人地系统?试画出其系统结构图并分析其运行的功能机制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1)掌握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2)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3)熟练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何谓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内核)?人文地理学学科特性?2.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了解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0年名词解释:埃拉托色尼(Erathosthenes)15年名词解释:李特尔(Karl Ritter)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2)了解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1年名词解释:拉采尔12/16年名词解释:施吕特尔16年名词解释:赫特纳14年简答:简述赫特纳的主要学术思想14年论述:试分析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维达尔.白兰士(V.Blance)?白吕纳(J.Brunhes)?麦金德(H.J.Mackinder)?索尔(C.O.Sauer)?哈特向(R·Hartshorne)(3)了解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2年论述:何为人文地理学,试分析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16年论述:何谓人文地理学,试论述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后现代转向?加里森?3.掌握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4)熟练掌握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特征?4.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社会的贡献?课后思考题: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理学?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2.地理学研究核心:人地关系研究。
3.地理学的性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元论的科学观,是综合的两类科学、相结合的独立科学系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科学”。
4.地理学传统的科学体系:传统地理学是单一层次的,或者说平面的。
一般的说,仅从学科研究的性质特征分为系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数理地理学三大类。
局限于理论层次。
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形成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6.人文地理学科特性:社会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7.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①人地关系的传统②区域研究的传统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8.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①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
a.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
b.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c.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②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③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9.如何判断一个问题是否属于人文地理问题?判断原则:一横加一纵,“一横”指人文事物的空间分布。
“一纵”指人文事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同层次的文化要素之间的纵向关系。
凡是不涉及空间分布和空间过程的问题,均不是人文地理学的问题。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①人文事物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区可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细节课本P24)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扩散分为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又可分为:a.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聚落与城市化》PPT课件

⑴古代城市的发展(二)
• 元、明、清时期:这个时期,不仅首都(主要是北京,南京 只作过很短时间的首都)的地位得到加强,形成“前朝后市、 左祖右社”的格局,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相当多的专业 化城市,如“瓷都”景德镇,丝绸城南京、苏州,棉纺城市 松江(淞江,今上海)、福州,制糖中心东莞。当时全国闻 名的四大名镇是:景德镇、佛山镇、夏口镇(今汉口)、朱 仙镇(在开封以西20公里)。城市分布的基本特点是沿运河、 沿长江、沿海分布,反映了交通条件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29
二、城市与自然环境
1.地质环境对城市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城市必须具备较好的(地 震、火山)防灾、避灾条件和应对措施
2.地形条件对城市的作用表现为平原和相对较高的地势有利城 市建设,崎岖的山地和低洼地不利城市发展,地形条件还会 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
3.气候对城市的发展作用随着人类的生产力提高而减弱,只有 极端条件才可能限制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
20
二、城市化的进程
1.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 城心地区城市化 • 中间市区的城市化
2.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 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 • 工业的扩展 • 住宅的扩散
3.郊区的城市化
• 土地利用集约化 • 产业结构高级化 • 城市网络化
4.逆城市化阶段
21
三、城市化的机制
1.农业生产里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动力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4.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在决定性力量 5.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
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1.当代世界城市化特征
• 城市化进程加快 • 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巨型城市群 • 城市化发展区域差异明显 •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

目 录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 章节题库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四部分 模拟试题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 绪 论一、名词解释1.人地相关论[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研]答:人地相关论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白兰士所倡导的理论。
在人地关系中,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他认为,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因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相关论”。
法国的人地相关论思想使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
新教材 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1

(3)乡村
乡村:是指乡民居住场所的集合体。
乡村聚落的类型有多种: 按乡村经济活动的内容划分:有以一业为主的乡村。如农村、 山村、牧村、渔村等。也有农业、农牧、农渔等兼业乡村。 按居住方式和形态特征:有定居聚落(农区和林区),迁移性 聚落、游牧帐篷、以及以舟为室的水上人家。
按村落的地域形态:固定村落有以孤立农舍为基础做点状分布 的散村;也有集合成线状、块状的路村、街村、团村等。
更加复杂化和数字化、国际经济联系更密切,经济辐 射能力更强)。城市“长个头”的时候到来,除 港沪外、再成长出多个国际型城市(世界城市 workd city或全球城市Global city—指对世界经济和政 治具有主导作用或巨大影响力的少数城市,它们处在 世界城市功能等级体系的顶端。上海至2010年要建成 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综上所述,聚落是社
(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
(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4)科技文教与城市化
(三)郊区的城市化
郊区的城市化三个特点:
1.土地利用集约化 2.产业结构高度化 3.城市网络化
(四)逆城市化阶段
(二)外围市区城市化
1、外围市区――指的是内部市区外缘、与 郊区接壤的环状地带,通称为城乡结合部。 是城市化近域推进表现最激烈的地区。 2、城市化的表现:外围市区在离心外延型 城市化的作用下,城市发生了平面的、量 的扩大。这种平面的量的扩大,是城市化 的基本表现
外围市区城市化按形成和发展的主 导因子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
①. 村落以农、牧、渔业为主
② . 生产花卉、蔬菜、水果、乳制品的专门 化村落出现 ③. 村落的规模大小不一 ④. 村落形态地域差异明显
4、现代村落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赵荣第二版)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 知识点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一)聚落起源与发展1、城市化与乡村聚落: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被称为居民点。
它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①城市: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②集镇: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过渡性聚落。
既无行政上的含义,亦无确定的人口标准,一般是对建制城镇以外的地方服务中心的统称。
③乡村分类:一般类型(按形态分:密集型、分散型、半聚集型)和活动型✧密集型农村聚落(不规则密集型村落):村落格局大而紧凑,各户住房排列杂乱无章,毫无条理,村中道路弯弯曲曲,发展缺乏条理,大方块形团聚状。
✧分散型农村聚落:地形条件不好的地方,如山区,相对集中,特殊出现独家村,形成排列松散的不规则村落。
分布于特殊的生产地区,最典型的是水稻种植区的村落,若干农家住在地势较高之处。
西方殖民地区孤立的家庭农场。
政府调整地块、合并土地使村落趋于分散。
✧半集聚型农村聚落:最典型的是山区小村,各家排列不太靠近、村落小。
法国式村落(类似街道式村落),村落沿着一条交通线排列,每户彼此保持距离,相互不联结,长条式松散村落。
✧活动型村落:出现在草原半干旱地区、牧区、少数山区、牧区服务为帐篷式,可拆迁。
少数以农、猎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山区,住房多为草棚,容易搭建。
上诉两种村落规模很小,甚至单户成村。
✧特殊类型:a.美国单户型:非自然形成,单户构成一个聚落,出现分散型单户型聚落形态,有完善的设施。
聚落出现的社会基础是土地私有制。
b.集体农场型:非自然形成,建立聚落时做了规划,各种设施齐全,俨然一个小集镇。
c.经营性农场:非自然形成,生活服务设施较差,农场的经营性较强,居民的社会组织程度较低。
2、起源和发展3、城镇标准(二)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成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农业活动和价值观念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ppt课件

从防卫 出发选 择区位
利用河流防卫 利用海岸防卫
制高点和隘口
图7-1 重庆位置示意图
二、城市与自然环境
地质环境与城市 地形与城市 地质条件特别突出的是地震,这是对城市造成巨大灾害的一种力量。
它的特点一是力量大,二是突发性。
气候与城市 城市的建设与所在地的地形条件关系十分密切,一般来说,
平坦而地 势稍高的地形是比较理想的。
中世纪欧洲,教堂往往 占据着城市的中心位置。 圣家族大教堂矗立在西 班牙巴塞罗那市中心。
三、城 市 感 知
城市的景观给人带来的印象并不相同,这是由 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 的。
从城市景观来说,对人感知留下深刻印象的是 路、界、节点、区和路标。
1 按居民点达到一定的人口数作为城镇的标准。 2 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 3 规定首都或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 4 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以及非农业人口比例规定
城镇标准。 5 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
1 城市
根据我国规定,凡具备以下两条标准之一时,均可设市: 1) 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 2) 聚居人口不足10万,但是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是重
1.等级规模法则
奥尔巴哈1913年指出: 第2位城市的人口数只 有第1位的1/2,第3位 城市的人口数只有第1 位的1/3,依此类推。
2.首位城市法则
奥尔巴哈-济普夫法则:Pr=P1/q·r
Pr为城市的人口数;r为人口规模等级;q为常数; P1.为最大城市人口数。
首位城市比下一级城市大许多倍,共 同构成有机联系的城市系统。 首都不一定是首位城市;一国可以有 两个首位城市;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 法则明显。
古罗马城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第1章绪论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 拉采尔:(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
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6.赫特纳:(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7.施吕特尔:(1872-19520德国地理学家,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8.白兰士:(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9.麦金德:(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了“大陆腹地说”。
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10.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生态化和应用化趋向。
人文地理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

——城乡结合部或城乡边缘区,城市前进、乡村 后退,城市平面扩张
1.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
•城市的“触角”,为城市外围扩展提供动力
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
•资源的有限性决定部分工业项目的外移,带动城市化规模的扩大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城市人口增加和改善居住条件的欲望促使住宅外围扩展,带动其 他城市职能部门的外移
分内外城。 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①随帝国主义的侵略,外国资本输入
或影响而产生较大变化的或新兴的城市,如青岛、重庆、武汉等;②原 来封建社会兴起的城市,由于受帝国主义影响及本国资本主义发展而发 生变化的城市,如北京、西安、石家庄等 ;③交通的发展与工矿的建立 出现新兴城市,河北的唐山、湖北的大冶等;④原来的城市,由于交通 路线变化与工商业的竞争而逐渐衰落,如扬州、嘉定等。
3.城市网络化(城市二三产业及住宅、基础设施的向外扩展)
【城市网络化】指以各种现代交通工具、通信手段、管理和绿地为载体, 以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市为基础形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 流、信息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人文地理
§7.2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二、城市化进程
(四)逆城市化阶段 逆城市化是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
人文地理
§7.2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二、城市化进程
(三)郊区的城市化 ——城市外围之外的环状空间
1.土地利用集约化 (城市对生产生活必需品需求的满足)
(1)作物的商品化;(2)劳动的商品化;(3)土地的商品化
2.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城市经济的转换和向外扩散)
接受城市经济的转换和向外扩散,工业-商业-服务业
第7章 聚落与城市
聚落与城市化

第 7 章聚落与城市化摘要: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
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对聚落的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本章从介绍聚落的各种存在形式及其演变规律开始,介绍了城镇标准,对城市化及其逆城市化作了深入的机制探讨,认为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发展阶段;重点对城市及其城市地域结构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与分析,包括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城市与自然环境和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分析。
最后分析了城市体系等级规律并介绍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因素。
第1节聚落起源与发展一、城市与乡村(一)城市城市作为人口的集中地,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与转化的场所,是复杂的社会经济产物,因而不同学科对城市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地理学家认为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地。
从根本上讲,城市起着“中心”的作用。
城市是区域生产生活的中心,是为生产生活服务与管理的中心,同时也是区域创新的中心。
城市具有比乡村高级的生产结构和地域结构,城市本身具有集约性与高效性的特点,因此,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把城市作为国土开发的重点,力求以城市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依据地理环境,城市类型可分为平原城市、山地城市、高原城市、海滨城市、湖滨城市、沿河城市、森林城市、沙漠城市、矿山城市等;依据城市形态,城市类型可分为团状城市、带状城市、组群式城市等;依据城市职能分类则是地理学中最为重要的。
1.奥隆索城市职能分类1921年,美国地理学家奥隆索(M.Aurosseau)以城市的专门化职能作为分类依据,将城市分为六类(表7-1)表7-1 奥隆索城市职能分类体系类型城市类型行政城市首都、税收城市防御城市要塞城市、驻军城市、海军城市文化城市大学城市、教堂城市、艺术城市、朝圣城市、宗教城市生产城市加工工业城市交通运输城市采集城市、运输城市、贸易城市娱乐城市疗养城市、旅游胜地、度假胜地资料来源:M.Aurosseau,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Geographical Review,1921(11),5632. 我国的城市职能分类目前,世界各国对城市分类并无公认的统一方法,我国比较认同的是同济大学等高校合编的《城市规划原理》一书中的分类。
人文地理学 第三章聚落与城市化

2.设立城市的交通条件。 .设立城市的交通条件
• 交通条件对防卫、贸易活动来说都是极重要的。 因为交通方便才有利于商品的交流。交通方便 还可减少商品的运输费用,在市场上使商品的 价格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交通的位置主要从 水路与陆路二方面去选择。 • (1)城市与水运关系 • 水运在古代比陆运具有方便、廉价和运量大 的优点,所以成为重要的交通路线,对城址的 选择影响很大,特别是各码头、河流的合流处 都是水运的起点与转运点,也就是城市的设置 点。
沿海地区地面的沉降也是影响城市建设的严重问题。 沿海地区地面的沉降也是影响城市建设的严重问题
•
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世界上的城市正趋向于在 沿海地区发展。沿海城市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大。 这些大城市大多建在河流的冲积物上。由于城市人口 增加,城市范围的扩大,建筑物数量的增多,建筑物 的密度增大,建筑物的高度不断增高,这都给地面增 加巨大的负荷。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大量抽取地 下水,使水位下降。地面压力增加与地下水位下降, 导致城市地面下沉。地面沉降带来 • 的结果使城市下水道的排水困难,海水,特别遇到大 潮时,出现倒灌,以及海水在地下水中入侵,使地下 水变咸。面对这一严重问题,有的城市采取减少地下 水开采量及地面水回灌的办法稳定地面,或减少下沉 速度,缓解此矛盾
三、城市与乡村划分
• (一)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 • 1、按居民点达到一定的人口规模数作为城镇 标准。 • 2、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 • 3、规定首都或某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 乡村 • 4、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其非农业人口比例 规定城镇标准 • 5、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 标准。
•
河流汇合点是水运交通的另一 优越地点。 优越地点
• 这里代表三个不同方向的交通路线,它 是货物的集散地。例如,我国长江上的 重庆、武汉就是嘉陵江、汉江与长江的 汇合点,美国的圣路易斯就是密西西比 河与密苏里河的汇合点,堪萨斯是堪萨 斯与密苏里两河的汇合点。
人文地理 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第一节聚落起源与发展聚落:又称居民点,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一、城市与乡村1、城市: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集中地。
2、奥隆索城市职能分类行政城市;防御城市;文化城市;生产城市;交通运输城市;娱乐城市3、我国城市职能分类工业城市;交通城市;省和地区的中心城市;县城;特殊职能城市集镇: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性聚落。
4、近40年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特点第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密切相关,特别与农业生产关系较大第二、我国城市化道路与国家政策关系密切第三、内地与边疆地区城市有所发展第四、沿海地区与边境口岸城市随对外开放而获得新的发展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一、城市化的概念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含义:(1)、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2)、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3)、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增大;(4)、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标志:(1)、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增加;(2)、城市数目增加;(3)、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加强;(4)、城市的功能增加;(5)、城市体系趋于完善;二、城市化进程1、内部市区的城市化①城心地区的城市化(高密度、高能量、高效益)②中间市区的城市化2、外围市区的城市化(城乡结合部)城市化特征:内部市区城市设施和职能部门外移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2)工业的扩展3)住宅的扩展3、郊区城市化原因:1)城市核心区过于密集的生产要素、人口和建筑所带来的“城市病”。
2)产业部门的土地竞租机制不断完善。
第三产业的土地利用效益和竞租能力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其他产业只能向外围转移。
《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洪堡、李特尔、拉采尔、白兰士、胡焕庸线、竺可桢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
4、简述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5、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6、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分别阐述各个时期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7、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8、简述现代(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9、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10、21世纪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动向。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名词解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整合、文化景观、人地相关论、文化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2、概念辨析:(1)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2)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与乡土文化区(3)地理环境决定论、文化决定论与可能论(4)文化景观与文化区(5)文化区与文化整合3、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4、请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
5、试举一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位一体”的统一性。
6、文化扩散有哪些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7、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8、简述文化景观的概念、特征。
9、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10、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11、列表比较主要人地关系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
12、比较“地理环境决定论”与“或然论”。
13、试简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
14、简述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化历程。
为什么说协调论比过去的人地关系理论都要完善和科学?15、和谐论是人地关系理论中较完善和科学的理论,试简要说明该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要点,并加以简要评价。
人文地理习题集

人文地理习题集习题一第一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1、地理学有那两种分类体系?你意下如何?原因何在?2、人文地理学的狭义与广义内涵?3、如何理解人文地理与地理学其他分支学科间的关系?4、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对象内核如何,如何理解?5、人文地理的三大特性,如何理解?6、人文地理学的概念?第二章文化地理与人文地理学1、文化的探源(中外)。
2、如何理解泰勒的文化概念?3、如何理解克罗伯和克鲁克洪的文化概念?4、你对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如何理解?试举例说明。
5、物质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如何?6、制度文化的内涵与作用如何?7、精神文化的内涵与作用如何?具体可划分为哪些层面?8、文化的结构如何?如何理解文化上的“三位一体”?第三章人口的分布与迁移1、什么是人口分布。
2、人口分布的类型?3、人口密度的含义?4、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是什么?5、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第四章人口与发展1、在农业革命以前的人口有什么特征?2、人口发展与农业的关系怎样?3、工业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如何?4、经济因素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怎样。
5.简要回答莱宾斯坦-成本—效益理论。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1.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分为哪二类?你倾向与哪种?2.索尔的推论从思维角度而言,给予怎样的启示?3.关于农业发展有哪几种趋势?4.索尔的推论从思维角度而言,给予怎样的启示?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发展1、工业出现的科学前提与基础是什么?2、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条件是什么?3、简述工来扩散的过程?4、工业是如何继续发展的?5、论述工业革命产生和初期发展的过程?第七章种族、民族民俗1、民族的概念与特征。
2、简述世界主要民族的分布。
3、简述中国主要民族的分布。
4、简述世界主要民族迁移的基本路径。
5、讨论:民族的变化与整合。
6、民俗的概念与特点。
7、民俗的基本分类。
8、讨论:流行文化与民俗变迁。
第八章语言地理1、简述语言的本质特征。
2、英语的形成。
3、国外美国英语概况。
《聚落与城市化》课件

城市化的进程与规律
城市化定义: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 城市化进程:从农村到城市,从城市到郊区,再到城市 城市化规律: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交通条件等因素有关 城市化影响: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工业化: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 力,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 资源,从而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历史背景:历史事 件、政治制度、宗 教信仰等对聚落形 成的影响
原始聚落: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以 血缘关系为基础
聚落的发展阶段
工业聚落:以工业为主,形成城市 和工业区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农业聚落:以农业为主,形成村落 和城镇
现代聚落:以服务业为主,形成大 都市和城市群
城市化及其进程
城市化的定义与特征
城市化对聚落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加速,聚落规模扩大,人口密度增加
聚落对城市化的影响:聚落提供劳动力、资源、市场等支持,促进城市化发展
城市化与聚落的相互依赖:城市化需要聚落的支持,聚落需要城市化的带动
城市化与聚落的未来发展趋势:城市化进程将继续加速,聚落规模将继续扩大,城市 与聚落之间的互动关系将更加紧密。
城市化对聚落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对聚落环境造成污染 生态破坏:城市化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导致生态平衡破坏 资源消耗:城市化过程中对能源、水资源等资源的过度消耗,导致资源短缺 社会问题: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人口膨胀、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问题对聚落环境造成压力
聚落对城市化的影响程度
聚落规模:影响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 聚落类型:影响城市化的形态和功能 聚落分布:影响城市化的空间布局和交通网络 聚落经济:影响城市化的产业结构和就业机会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5.3《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5.3《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5.3《聚落的发展变化》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形成、发展以及变化。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文字,生动地展示了从原始的游牧生活到定居农耕,再到现代城市化的聚落发展过程。
教材还介绍了聚落与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聚落的发展变化。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人类居住地的概念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聚落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过程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聚落变化可能关注不多,因此需要通过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聚落变化,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发展变化过程,掌握聚落与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教材中的案例,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环境变化,提高他们对地理现象的敏感度,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与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2.难点: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聚落发展变化的原因,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案例,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聚落的发展变化。
2.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教材中的案例,培养他们从地理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教学课件等。
3.教学素材:相关聚落发展的图片、案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典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教师简要介绍聚落的发展变化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文地理学》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

三、城市化的机制
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一)定 义 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变
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
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内 涵
1、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
2、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的讨论
讨论焦点:大城市规模要不要控制? 发展小城市(镇) 是不是中国城市化的唯一道路? ★小城市重点论 ★城乡一体化论 ★大城市重点论 ★中等城市重点论 ★大、中、小合理结构论
村落的发展
1)原始的居住地——穴居、巢居等
(1)欧洲村落(农牧结合,以村落为中心) 2)古代村落 (2)游牧聚落(季节性游牧——蒙古包,帐 篷式住宅) (3)季节聚落(山地游牧) (4)烧田聚落(热带雨林、草原、季风区移 动性聚落)
3、滞后城市化(under urbanization)。是指城市 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 模式 。
4、逆城市化(Counter urbanization)。是指城市市 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 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模式,所谓“逆” 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指城市文明 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向郊 区迁移,大城市人口向卫星城迁移的倾向。
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
聚落起源与发展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
聚落
聚落,即居民点,人类定居的场所和从事生 产活动、社会活动以及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 中心; 《史纪.五帝本纪》注有“聚谓村落也”; 《辞源》则谓“聚村落也,为人所聚居” 后词义扩大,包括村落和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结合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分析技术进步对城市化的影响。
1.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技术进步的既发展了生产力,又解放了劳动力,区域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一前提;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二必要前提。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技术进步对工业革命的发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近代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
农业生产中技术进步机器的使用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使得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集聚,城市化是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分工在空间上的反映。
现代化工业向城市集聚的倾向仍在延续。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城市中第三产业的发达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工业的现代化密切相关。
制造业国际扩散的是服务业的国际扩散,全球金融网络的出现,刺激第三产业的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的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特点限制其转移。
4.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使人口、经济向城市集中。
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5.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
2、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动力有哪些?
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动力:
1.集聚力:由两方面原因引起,一是提供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首先是交通方便、其次是城市中心是商业最好的区位。
二是市中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优势。
主要是知名度对人们的心理的引导作用。
2.离散力:由两方面原因引起,一是经济条件方面,原城市中心商业区因富有阶级转移,经济效益下降。
原集聚力形成繁荣的中心带来的高成本负担等等导致城市分散化过程。
二是社会条件方面。
郊区声望提高,吸引力增强加速城市分散化过程。
3.摩擦力:阻碍产业、家庭生产集聚或扩散运动的力量。
4.三种力的循环相互作用
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力的作用此消彼长,占优势的力量决定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
3、分析村落的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
(一)一般类型的乡村
1.密集型农村聚落(不规则密集型村落):村落格局大而紧凑,各户住房排列杂乱无章毫无条理,村中道路弯弯曲曲,发展缺乏指导,大方块形团聚状。
2.分散型农村聚落:地形条件不好的地方,如山区,相对集中,特殊出现独家村,形成排列松散的不规则村落。
分布于特殊的生产地区,最典型是水稻种植区的村落,若干农家住在地势较高之处。
西方殖民地区孤立的家庭农场。
政府调整地块、合并土地使村落趋于分散。
3.半集聚型农村聚落:最典型的是山区小村,各家排列不太靠近、村落小。
法国式村落(类似街道式村落),村落沿着一条交通线排列,每户彼此保持距离,相互不联结,长条式松散村落。
(二)活动型村落:出现在草原半干旱地区、牧区、少数山区。
牧区房屋为帐篷式,可拆迁。
少数以农、猎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山区,住房多为茅草棚,极易搭建。
上述两种村落规模很小,甚至单户成村。
(三)特殊类型:
1.美国单户型:非自然形成,单户构成一个聚落,出现分散型单户型聚落形态,有完善的设施。
聚落出现社会基础是土地私有制。
2.集体农场型:非自然形成,建立聚落时做了规划,各种设施齐全,俨然一个小集镇。
3.经营性农场:非自然形成,生活服务设施较差,农场的经营性较强,居民的社会组织程度较低。
4、阐述城市体系的概念及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城市体系的概念: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
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1.等级规模法则——奥尔巴哈-济普夫法则:1r q P P r
Pr 为r 等级城市人口数量;r 为人口规模等级;q 为常数; P1.为最大城市人口数。
奥尔巴哈1913年指出:地域城市人口规模组合呈一定规则,第2位城市的人口数只有第1位的1/2,第3位城市的人口数只有第1位的1/3,依此类推。
2.首位城市法则——首位城市比下一级城市大许多倍,共同构成有机联系的城市系统。
首都
不一定是首位城市;一国可以有两个首位城市;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法
则明显。
5、讨论逆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是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
城市核心区失去繁华景象,出现城市衰退现象。
人们对逆城市化的原因尚未有统一认识。
原因:中心城市化发展到后期,往往带来城市核心区人口稠密、用地紧张、交通堵塞、失业率上升、环境污染、投资环境恶化,经济发展由集聚规模经济转向规模不经济。
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
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呈现负增长,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