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与教育1

合集下载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真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它不仅涉及心理学,还跟教育紧密相连。

首先,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阶段性发展的。

他划分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特点。

比如,感知运动阶段的宝宝们通过感官和动作探索世界。

这时候,他们还不能理解物体的持久性,哇,真是有趣啊!如果把玩具藏起来,他们会以为它消失了。

进入前运算阶段,孩子们的想象力飞速发展。

这个阶段的小朋友会用符号和语言来表达,但思维还是比较自我中心。

你知道,很多时候,他们认为别人也跟自己一样。

这种思维方式虽显幼稚,但也让他们充满创造力。

比如,他们会把一个盒子想象成一艘船,心里那个美啊!再往后,具体运算阶段的孩子们开始能理解逻辑关系。

他们能做简单的数学运算,能分类物品,甚至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嘿,这时候的孩子就像小小科学家一样,开始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这一阶段,教育可以通过实验和实物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然后,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则完全不同。

他们能进行抽象思维,理解复杂的概念,比如道德、哲学。

哦,想想看,那个时候的他们就像在探索人生的奥秘,真让人感慨万千!这个阶段的教育应注重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让他们在思维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关于这些阶段的教育启示,老师们真得花点心思。

首先,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皮亚杰提到,孩子们的认知方式不同于成年人。

教育者要考虑到这一点,利用游戏、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在自己的认知水平上学习。

比如,在具体运算阶段,可以通过实物教具来帮助孩子理解数学概念,让学习不再死板。

其次,老师们要尊重孩子们的思维特点。

对于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孩子,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发挥想象。

可以鼓励他们讲故事,或者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样,他们的创造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最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皮亚杰的理论提醒我们,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并分析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我们将首先简要介绍皮亚杰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他的认知发展四个阶段——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以及每个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和关键任务。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理论如何影响当代教育理念和实践,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习环境以及教育评估等方面。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以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儿童的认知发展,从而优化教育实践,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概述让·皮亚杰(Jean Piaget)是20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且阶段性的过程,他将其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在感觉运动期(出生至约2岁),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物理交互来了解世界,例如抓取、摸索等动作。

此阶段,儿童逐渐形成对物体的永久性认知,即明白物体即使不在视线内也依然存在。

接下来是前运算期(约2岁至7岁),此时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性、不可逆性和集中性等特点。

他们开始理解并使用符号,但往往无法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也无法理解事物的变化具有可逆性。

具体运算期(约7岁至11岁)的儿童思维开始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

他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理解守恒原则,并能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能够进行序列化和序列化思考,能够理解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最后是形式运算期(约从12岁开始),这一阶段的思维已经接近成人水平,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假设性思考和系统思考。

他们能够理解并使用符号系统,进行逻辑推理,解决假设性问题,并对复杂系统进行深入分析。

皮亚杰的理论强调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指出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认知特点和任务。

论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观

论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观

论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观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观可有趣啦。

一、认知发展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皮亚杰觉得儿童的认知发展就像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慢慢搭起来的。

儿童不是一生下来就啥都懂,他们的认知是随着年龄增长一点点发展的。

比如说,小婴儿刚开始可能就只知道饿了哭、困了闹,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很简单。

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开始能区分不同的声音,看到妈妈的脸会笑,这就是认知在发展啦。

这就像是在一个神秘的花园里,小花朵慢慢绽放,一点一点展现出更多的美丽。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1. 感知运动阶段(0 - 2岁)这个阶段的宝宝可逗了。

他们主要是通过感觉和动作来探索世界。

你看,小宝宝会抓着东西就往嘴里塞,不管是玩具还是自己的小脚丫,他们可不管干净不干净呢。

这其实就是他们在探索,用嘴巴来感知这个东西是啥样的,是软的还是硬的。

他们还会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眼睛跟着移动的东西转。

就像小探险家在一个全新的世界里,用最原始的方式去发现秘密。

2. 前运算阶段(2 - 7岁)这个阶段的小朋友开始有了一些小想法。

不过他们的思维可有意思了,是非常自我中心的。

就像有个小朋友觉得月亮是跟着他走的,他走到哪月亮就跟到哪。

他们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守恒概念呢。

比如说,同样一杯水,倒进一个高瘦的杯子和一个矮胖的杯子里,他们就会觉得高瘦杯子里的水多。

这时候跟他们解释可不容易,得想些有趣的办法,像变魔术一样给他们展示,才能让他们慢慢明白。

3. 具体运算阶段(7 - 11岁)这个时候的孩子就开始变得聪明多啦。

他们能理解一些比较具体的逻辑关系了。

像在做数学题的时候,能算出简单的加减法,还能明白一些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他们不再像之前那么自我中心,开始能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

就像小种子开始发芽,慢慢长出了更茁壮的枝干。

4. 形式运算阶段(11岁 - 成人)到了这个阶段,孩子们的思维就更高级了。

他们可以进行抽象的思考,可以想象一些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

比如说,他们能理解科幻小说里那些奇特的概念,像穿越时空之类的。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对中小学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对中小学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对中小学教育的启示1、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儿童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事情是儿童的逻辑思维初步发展的阶段,对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教育中要重视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不能一味的追求知识的量,更要重视儿童思维活动的质。

2、小学儿童的思维活动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一般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使用一些图片模型等教具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知识。

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可以适当地减少一些教具的使用,多使用语言引导学生进想象,适当增加一些理论、定理等抽象内容,帮助他们的思维活动逐渐摆脱对具体事物的依赖。

3、皮亚杰十分强调活动在思维发展中的重要性,认为儿童只有参与了某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

因此,在小学教学活动中,我们还要尽量多给学生一些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加逃命学习活动的自发性和自主性。

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知活动都包括一定的认知发展结构,它们是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认知发展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制约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选择,会对个体的学习效率产生影响。

在教学中,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该研究如何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阶段,并提出适当的目标。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大量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行的。

只要教学方法和内容恰当,系统的教学就能够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认知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作用很大,正确认识这一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顺应机制而建构起来的经验体系。

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新的知识观、学习观,选择符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内容,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依据不同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

二、教学应强调活动的重要性。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

你们知道吗?这个理论可是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认知发展哦!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到底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教育呢?就让我来给大家一一道来。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

皮亚杰,这个名字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他是一位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被誉为“儿童心理学之父”。

他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四个阶段:感觉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这四个阶段分别代表了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

1. 感觉运动期(0-2岁)在这个阶段,婴儿的认知主要集中在感觉和运动方面。

他们通过触摸、抓握、摆弄等动作来探索周围的世界。

他们也开始对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产生兴趣。

这一阶段的教育启示就是:要尊重婴儿的自然发展规律,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帮助他们建立基本的触觉、运动和空间知觉能力。

2. 前操作期(2-7岁)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从具体形象的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如“A在B之前”、“B在A之后”等。

这一阶段的教育启示就是:要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具体操作期(7-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更加复杂的逻辑推理,如“如果A发生,那么B也会发生”等。

他们也开始能够进行符号运算,如加减乘除等。

这一阶段的教育启示就是:要培养儿童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数学能力,可以通过学习数学、编程等方式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 形式操作期(12岁以上)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他们能够进行更加深入的逻辑推理,同时也能够进行更加抽象的思考。

这一阶段的教育启示就是:要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创新实验、参加科技竞赛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这种学习过程是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该理论揭示了人类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是由波兰心理学家Jean Piaget提出的,他认为人类在出生后的头几年里,认知能力处于一个相对不稳定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认知能力会逐渐发展和成熟。

皮亚杰将这一过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1.1 感觉运动期(0-2岁)在这个阶段,婴儿的大脑正在快速发育,他们的感知能力有限,主要通过触摸、嗅觉、味觉和听觉来探索周围的世界。

他们的行为主要受到内在需求的驱使,如饥饿、疲劳和愉悦等。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基本的生活技能,如吃饭、睡觉和嬉戏。

1.2 前操作期(2-6岁)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学会使用符号和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需求。

他们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词汇和句子,并能进行基本的逻辑推理。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言和思维能力,以及基本的数学和科学知识。

1.3 具体操作期(7-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能够进行更为复杂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考。

他们开始能够理解数量、空间和时间等概念,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形式操作期(12岁以上)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能够进行更为深入的抽象思考,他们能够理解抽象概念和假设,并能对这些概念进行论证和反驳。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及对社会和文化现象的理解。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和评价2.1 个性化教育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强调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速度和方式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学习效果。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学前教育的影响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学前教育的影响1

合于认知结构中,个体认知结构发生量变,但结构依旧保持稳
定 ,而顺化是认知结构被刺激影响而发生改变 ,结构彻底变
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化。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象征思维(2~4岁);直觉思维阶段(4~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认知发展阶 段理论
教师采用的教 学方法应促进 幼儿自我调解 与认知建构的 过程。
贡献
➢丰富与深化了儿童心理学的内容,描述了儿童思维发展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 级的过程。
➢皮亚杰提出,个体发展是个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提出的相互作用 论具有辩证意义。
➢ 皮亚杰强调,当个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时,个体并不是只能被动地接受 外部环境刺激的影响,而是主动地寻求探索周围的环境和刺激。
局限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适应和平衡是源于生物学的,贬低了环境、教育和语言的作用。 他将适应和平衡扩展至人类社会,从而忽略了人的社会性这个最根本的特征。
➢个体认知发展并不完全像皮亚杰描述的“全或无”那样的形式,个体的有些认知能力在 其年幼时就已经存在。
➢皮亚杰的研究方法遭到了批评。有些人认为皮亚杰在做实验时把很多变量混淆了,从而 对结果产生了影响。
· 主要著作:
《儿童的语言和思维》 1923
《儿童的判断和推理》 1924
《儿童的道德判断》 1932
《智慧心理学》
1947
NO.2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是在儿童本身与外部环境不断
地交互作用中 ,认知结构形成与更新的结果。认知结构的不断
认知发展观
形成与更新重组就是认知发展的根本,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化达 到认知结构的建构与再建构,同化是个体将外部刺激或信息整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这些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是由我们的大脑完成的,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释这个过程的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并探讨其在教育领域的启示和评价。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皮亚杰认为,人类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他将这个过程分为了四个主要阶段:感觉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在每个阶段,人们的思维方式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环境需求。

1. 感觉运动期(0-2岁)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和动作来探索周围的世界。

他们的思维仍然是非常简单的,主要是对事物的直接反应。

例如,当他们看到一个物体时,他们可能会抓住它,试图把它放在嘴里。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基本的感知和动作能力。

2. 前操作期(2-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会使用符号和语言来表示和理解事物。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思考,例如,如果他们看到一个物体在地面上,他们就会认为这个物体是稳定的。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基本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

3. 具体操作期(7-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更加复杂的逻辑思考和问题解决。

他们能够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例如,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基本的抽象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形式操作期(12岁以上)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更加高级的逻辑思考和抽象推理。

他们能够理解一些数学和科学的概念,例如,概率和统计学。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基本的抽象推理和高级思维能力。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启示和评价。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速度和特点。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他们的潜能。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孩子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支持。

皮亚杰认知发展教育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教育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教育启示皮亚杰(Jean Piaget)是20世纪最重要的儿童心理学家之一,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儿童的学习和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对教育学家和教师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父母和社会大众具有重要意义。

一、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渐建构的过程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渐建构的过程,通过积极的探索和互动,儿童逐渐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模型。

这个过程包括了感知、思维、记忆和语言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教育者应该充分理解这一点,鼓励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二、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皮亚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能力,儿童在不同阶段对世界的理解和思维方式也不同。

教育者应根据儿童所处的阶段特点,设计和实施相应的教学活动,帮助儿童充分发展各种能力。

三、儿童的认知发展需要适度的挑战和支持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需要适度的挑战和支持。

教育者应该根据儿童的实际能力和兴趣,提供恰当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既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又能保证他们能够完成任务并取得进步。

同时,教育者还应给予儿童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四、儿童的社会互动对认知发展至关重要皮亚杰强调了儿童的社会互动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提出了“同伴合作与对抗”的概念,认为通过与同伴合作和竞争,儿童可以共同构建知识,推动自己的认知发展。

教育者应创造积极的社会互动环境,鼓励儿童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促进他们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五、教育应关注儿童的整体发展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发展与其情感、道德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教育应该关注儿童的整体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情感、社交和道德能力,帮助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品格和积极心态的人。

皮亚杰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一)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意义建构。

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来解释这一过程。

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指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原有的图式或形成新图式的方式适应新刺激。

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二)发展阶段论:皮亚杰把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一般在9-12月,儿童获得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进入智慧发展阶段,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但其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特征,尚未获得守恒的概念。

存在泛灵论的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获得了守恒的概念,思维可逆。

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4.形式运算阶段(1l、12~15、16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思维可逆和补偿。

(三)影响发展的因素a.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b.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c.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d.平衡化;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1)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工作的启示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对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有重要的价值。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认知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要依据不同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

2、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顺应机制而建构起来的经验体系。

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一)皮亚杰(瑞士)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发展的实质。

皮亚杰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即发展的本质是“适应”。

2.发展的概念(发展观或知识建构的过程)①图式: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无条件反射)。

②同化:儿童利用已有图式(经验)把新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

③顺应:儿童改变已有图式(经验)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

④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识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3.发展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个体通过感官去知觉外部环境,获得了客体永久性。

②前运算阶段(2-7):个体具有不可逆性、单维、刻板性,以自我为中心,尚未掌握永恒,出现了“泛灵论”即万物皆有灵。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个体掌握了永恒、分类和顺序等排列运算能力,可进行逻辑思维。

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能从多种维度和抽象的性质进行思维,能够进行假设性思维。

4.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①成熟。

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为认知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

②练习与习得经验。

练习与习得经验是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逻辑数学经验。

③社会性经验。

社会性经验是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主要涉及教育、学习和语言等方面。

④平衡化。

平衡化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识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平衡化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5.教育启示①认知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

教育中应依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

②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顺应机制而建构起来的经验体系。

③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④教育教学适应个体差异。

(二)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1.发展的实质(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维果斯基认为个体心理发展就是个体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真是个让人着迷的领域。

想象一下,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像是在解谜一样,逐步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他的理论分成几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这些阶段可不简单,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惊喜。

在感知运动阶段,孩子们通过感觉和运动来探索周围的环境。

他们咿咿呀呀地学会抓东西,推拉玩具。

真是像小小探险家。

这里的关键在于“物体恒常性”,孩子们要意识到物体即使不在视线内也仍然存在。

这一阶段的教育,鼓励探索,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能让他们的认知潜力被激发。

接下来的前运算阶段,孩子们的思维开始变得更具象。

他们喜欢讲故事,创造各种角色。

这时,抽象思维还不够成熟,逻辑性也相对较弱,常常会出现“中心化”的现象。

比如,他们可能认为所有的圆都是球。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来引导孩子,帮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识。

到了具体运算阶段,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增强。

能理解因果关系,也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比如,拿两个苹果和三个苹果,他们可以数出总共五个。

这个阶段的教育应当侧重于具体的实物操作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来深化理解。

最后是形式运算阶段,孩子们的思维达到一个新高度。

他们可以处理抽象的概念,进行假设推理,甚至思考未来。

想象一下,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够理解复杂的科学原理,甚至能讨论伦理道德问题。

这是多么让人兴奋的事!这时的教育要给他们更多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勇于探索,质疑,创造。

从皮亚杰的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教育启示。

首先,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发展阶段。

对每个孩子来说,适当的挑战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鼓励动手实践,参与互动学习,能够更好地促进认知发展。

再者,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每个孩子找到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

当然,皮亚杰的理论也受到了一些评价。

有学者认为,他对年龄阶段的划分过于严格,实际情况可能更加复杂。

还有人提到,社会文化因素在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点在他的理论中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与教育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与教育1

姓名:吴铭学号:1025531213001专业:应用心理学恩施奥鹏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与教育摘要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也是20世纪杰出的心理学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的独具特色的认知发展观,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皮亚杰,认知发展观,教育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也是20世纪杰出的心理学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的独具特色的认知发展观,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一、皮亚杰认知发观的基本观点(一)建构主义发展观建构主义的发展观主要代表有皮亚杰等.皮亚杰是把建构思想引进心理学的第一人.该理论强调儿童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适应,这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到现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在头脑中只发生了量变,认知结构本身并没有改变.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知识的增加使认知结构本身发生了变化,即知识在头脑中发生了质变.同化和顺应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过程.同一认知活动中常常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只是在有些活动中同化占主要地位,而在另一些活动中顺应占主要地位.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这种同化,顺应的手段不断地从平衡 -不平衡-平衡的运动中获得发展的.他们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生物因素,个体与社会的相互协调因素,教育因素.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还具有阶段性特点.这种阶段性特点包含以下几方面含义:第一,各阶段都具有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第二,每一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第三,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第四,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第五,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The Sensorimoter Period)(出生到两岁左右)儿童最早的活动既显示出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完全没有分化,也显示出一种根本的自身中心化,可是这种自身中心化又由于同缺乏分化相联系,因而基本上是无意识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内部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

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的变化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的建构过程。

他认为:认知的结构既不是在客体中预先形成的,因为这些客体总是被同化到那些超越于客体之上的逻辑数学框架中去;也不是在必须不断地进行重新组织的主体中预先形成了的。

因此,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紧地联结起来的理论来说明。

也就是说,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低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复杂)的结构。

皮亚杰认为,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

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

换言之,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而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它时,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就是顺应。

这里“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同样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

它是个体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他指出:智慧行为是依赖于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从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

但是,这种新的暂时的平衡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

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对教育的影响

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对教育的影响

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对教育的影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以智力发展理论为重点,涉及智力发展的影响因素、阶段特点和智力的本质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儿童的行为是先天的遗传结构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正是在先天遗传结构或图式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和平衡而获得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不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促进智力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经验、社会互动、平衡作用。

其中成熟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智力是否得到发展,还要看后天的环境因素的作用。

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物理经验比较简单,是儿童操作外界环境中的各种事物而获得的,它只有经过同化,才能进入儿童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发展。

数理逻辑经验是儿童经过内在活动所获得的概念,而非来自物体表面的知识,它超越了物理经验,是儿童进一步获得发展的基础。

社会互动泛指文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主要指社会关系、教育和语言的运用。

它使人类与其他动物有所差别。

平衡作用是一种内在的自我调节系统,负责协调成熟、经验和社会互动,它是个体与外界相互调适的状态,是矛盾与冲突的解决,是认知发展的必经历程。

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乃是认知结构不断组织与再组织的过程,这种过程是渐进的、阶段性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或智力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与课程的重要启示主要表现在:(1)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造力和批判力皮亚杰认为,教育是认知发展的陶冶过程,就是创造条件,促使儿童与外界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过程。

因此,教育目的不在于增加儿童多少知识,而在于使儿童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把内心潜在的发明和发展的可能性表现出来。

按照皮亚杰的话说,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儿童能做新事,有创造能力和发明兴趣,而不在于只训练重复既有事情的人;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就是,要培养儿童的批评性,具有求证的能力,而不只是接受知识。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让我们一同走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一理论对于理解儿童的思维成长以及教育实践具有深远的意义。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他通过长期对儿童的观察和实验研究,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

该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而非简单地接受知识的灌输。

皮亚杰指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婴儿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

他们逐渐从本能的反射行为发展到有目的的动作,并开始理解物体的恒存性。

比如,当一个玩具被藏起来,婴儿会去寻找它,这表明他们已经知道玩具仍然存在,只是看不见了。

前运算阶段(2-7 岁)的儿童开始运用语言和符号来表征事物,但他们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和不可逆性的特点。

他们往往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

比如,给孩子展示一个有三座山的模型,从不同角度拍摄照片,让孩子选择另一个人看到的景象,他们可能会选择自己看到的那一张。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的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思考,但这种思考仍然依赖于具体的事物和情境。

他们能够理解守恒的概念,例如数量、长度、质量等的守恒。

此时的孩子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数学问题,理解事物的可逆性。

形式运算阶段(11 岁及以上)的青少年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假设推理。

他们可以思考抽象的概念,进行科学假设和逻辑论证。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教育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启示。

首先,教育应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应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和身体活动机会,帮助婴儿探索世界。

在前运算阶段,教育方式要生动形象,利用故事、游戏等形式帮助儿童理解概念。

在具体运算阶段,多进行实际操作和具体实例的教学,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而对于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则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抽象推理。

其次,教师应重视儿童的主动建构。

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来构建认知结构。

心理学难点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与教育价值

心理学难点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与教育价值

心理学难点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与教育价值(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心理学难点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与教育价值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作为教育学心理学的重要人物,为教育学心理学做出了贡献,此处主要梳理皮亚杰心理学相关难点。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家庭教育的启示皮亚杰(Jean Piaget)是一位瑞士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对于家庭教育有着深远的启示。

他的理论主要包括了儿童认知的四个阶段: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首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儿童通过主动探索和亲身经验来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这一观点在家庭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启示,父母应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和资源,鼓励孩子主动探索和亲身体验。

例如,可以为儿童提供适龄的玩具、绘本和文化活动,让他们自由地选择和使用,以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其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思维的积极构建过程。

他认为儿童通过不断的反思和适应来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这一观点告诉父母,儿童的思维发展需要时间和空间。

在进行家庭教育时,父母应耐心引导和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不要急于求成或期望他们达到其中一种程度的认知水平。

对于儿童提出的问题和观点,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是被重视和鼓励的。

第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在学习中的社会交往和合作。

他认为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来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这一观点告诉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创造积极的互动和合作环境。

父母可以鼓励兄弟姐妹之间的合作和分享,也可以邀请亲友和邻居的孩子参与家庭活动,让孩子们在交往中学习和成长。

最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对认知冲突和矛盾的处理。

他认为儿童在面对认知冲突和矛盾时,会通过认知平衡和适应来解决问题。

这一观点告诉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给予孩子一定的挑战和冲突。

父母可以启发孩子思考和讨论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当孩子面对困难时,父母可以给予适度的支持和指导,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于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父母可以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引导和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应给予儿童充分的尊重和肯定,创造积极的互动和合作环境;同时,也应给予儿童一定的挑战和冲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1.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起源和基本观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认知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从出生到成年,个体在感知、思维和语言等方面都会经历不同的阶段。

皮亚杰将这些阶段分为四个主要时期:感觉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1.2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关教育的重要启示。

它强调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每个学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都处于不同的阶段,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以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理论提醒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还强调了教育的动态性和灵活性。

教师应该随着学生认知发展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需求。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评价2.1 评价的定义和目的教育评价是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能力和发展进行系统的评估和分析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以及帮助学生改进学习和提高成绩。

2.2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评价的指导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评价。

我们可以将教育评价与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相结合。

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我们可以判断他们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并据此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我们可以将教育评价与学生的个体差异相结合。

在评价学生时,我们应该关注他们的特点和需求,避免过分强调统一的标准和要求。

我们可以将教育评价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评价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反馈信息,以便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真的是个宝藏。

我们从他的理论中可以窥见儿童心智成长的奥秘。

想象一下,孩子们像小小探险家,一步步走向更复杂的思维世界。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首先,皮亚杰的理论将认知发展分成四个阶段。

具体来说,第一个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

这通常发生在0到2岁的小朋友身上。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通过感官和运动与周围世界互动。

比如,他们用手抓住玩具,或者用嘴巴去探索。

嘿,记得你小时候吗?玩具放在地上,孩子们总是会朝着它爬去。

这就是在探索世界的乐趣啊!接下来是前运算阶段,大约在2到7岁之间。

在这一阶段,孩子们开始用语言和图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他们的思维依然是直观的,很多时候很难理解他人的观点。

比如,小朋友可能会觉得自己和朋友的玩具都是自己的,认为玩具是可以共享的。

这里面就体现了他们自我中心的思维特点。

然后是具体运算阶段,7到11岁。

孩子们的逻辑思维逐渐加强,能够理解因果关系。

他们开始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像加减法。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逐渐学会换位思考。

简而言之,孩子们的世界观正在慢慢扩展,真是个令人兴奋的过程!最后是形式运算阶段,从12岁开始。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理解复杂的概念,甚至进行假设推理。

比如,他们能够思考“如果我这样做,会发生什么?”这种思维方式让他们在学术上有了很大的突破,真是步入了思维的“成人世界”。

皮亚杰的理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框架,也给教育实践带来了很多启示。

教育者们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设计适合孩子们的学习活动。

在感知运动阶段,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比如让他们玩沙子、涂鸦。

到了前运算阶段,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在具体运算阶段,教师可以引入一些逻辑思维的游戏和数学活动,比如拼图或数独。

这类活动能够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乐趣无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吴铭学号:1025531213001专业:应用心理学恩施奥鹏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与教育摘要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也是20世纪杰出的心理学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的独具特色的认知发展观,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皮亚杰,认知发展观,教育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也是20世纪杰出的心理学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的独具特色的认知发展观,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一、皮亚杰认知发观的基本观点(一)建构主义发展观建构主义的发展观主要代表有皮亚杰等.皮亚杰是把建构思想引进心理学的第一人.该理论强调儿童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适应,这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到现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在头脑中只发生了量变,认知结构本身并没有改变.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知识的增加使认知结构本身发生了变化,即知识在头脑中发生了质变.同化和顺应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过程.同一认知活动中常常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只是在有些活动中同化占主要地位,而在另一些活动中顺应占主要地位.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这种同化,顺应的手段不断地从平衡 -不平衡-平衡的运动中获得发展的.他们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生物因素,个体与社会的相互协调因素,教育因素.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还具有阶段性特点.这种阶段性特点包含以下几方面含义:第一,各阶段都具有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第二,每一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第三,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第四,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第五,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The Sensorimoter Period)(出生到两岁左右)儿童最早的活动既显示出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完全没有分化,也显示出一种根本的自身中心化,可是这种自身中心化又由于同缺乏分化相联系,因而基本上是无意识的。

在皮亚杰看来,在出现符号功能和表象性智力的阶段(十八到二十四个月)“发生了一种哥白尼式的革命”i(虽然还只是发生在实物性动作的水平上),也就是说,活动不再以主体的身体为中心。

主体的身体被看作是处于空间中的诸多客体之一。

主体开始意识到自身是活动的来源,于是主体的活动也得到协调而彼此关联起来。

使活动取得协调就是使客体发生位移。

当这些位移被协调并加工成“位移群”,从而使客体有确定的先后次序,客体就获得了一定的永久特性。

这又引起因果本身的空间化和客观化。

从心理学上说来,位移群具有下列几个特征ii:位移AB同位移BC可协调成为单一的位移AC,而AC仍然是这体系的一部分。

AB 和BC如果不在一直线上,线路AC可不通过B。

每个位移AB可逆转为BA,也就是说每个“返回”的行为模式仍然可以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位移AB和逆转位移BA结合成AA(位移等于零)。

位移是联合的;在右图ABCD中,AB+BD=AC+CD,也就是说,从A点出发,经由不同路线可到达同一D点。

当儿童懂得空间这个特性时,他能开始解决“迂回”的问题。

从感知运动水平往后发展,主客体的分化与日俱增,出现了两种协调:一种是把主体的活动彼此联系在一起的协调,另一种是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的协调。

第一种协调在于:“把主体的某些活动或这些活动的格局联合起来或分解开来;对它们进行归类、排列顺序,使它们发生相互关系。

”iii 也就是说,它们成为逻辑数学结构所依据的一般协调的最初形式。

第二类协调是,“从运动学或动力学的角度把客体在时空上组织起来”iv。

它形成因果性结构的起点。

前运算阶段(The Pre-operational Period)(两岁到六七岁左右)皮亚杰认为,在前运算阶段的第一水平,随着语言、象征性游戏、意象等等的出现,那些保证主客体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简单活动之上,增添了一种内化了的并且更为精确的概念化了的新型活动。

实际上活动的内化就是概念化,也就是把活动的格局转变为名副其实的概念。

那么,既然活动格局不是思维的对象而是活动的内在结构,而概念则是在表象和语言中使用的,由此可以说,“活动的内化以其在高水平上的重新构成为先决条件,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不能归结为低级水平的中介结构的新特性的产生。

”v感知运动性活动落后于内化了的或概念化了的活动主要是因为,感知运动性活动仍然是主客体之间的一连串实在的中介物。

另外,在概念化活动水平上,活动主体和活动所及的对象都被设想为具有持久特性,而活动本身则被概念化而成为用逻辑项表征出来的一个特定转换。

在思维的中介作用下,活动被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范围之中,并且作为主客体之间的一个中介物而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地位。

“随着表象思维向前发展的进度,思维与其客体之间的时空方面的距离都相应地增加”vi。

也就是说,表象系统能以“同时性的整体形式”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活动,把距离远的和近的活动同时在头脑中显现出来。

这一阶段,主体很快就会完成初步推理、对空间的图形分类、建立对应关系等。

而儿童提出“为什么”的问题,也标志着因果性解释的开始。

前运算阶段的第二水平的标志是“解除自身中心化”以及通过“组成性功能”(constituent function)所发现的某些客体的关系。

这一时期的“解除自身中心化”不同于感知运动时期的“解除自身中心化”,现在是在概念化的活动之间进行,不再只是在运动之间进行。

“组成性功能”是质的或顺序的划分,因此,它具有单向性,但缺乏内在的可逆性和守恒性。

活动本身是指向一个目标的,就其实有指向的这一点来讲,“组成性功能”代表着一种不完全的逻辑结构。

皮亚杰就是用“函数从属性”这一模型反映前运算思维的“半逻辑”特点。

所谓“函数从属性”,就是指儿童此时能够理解一个对象的变化和另一对象的变化是相互关联的,如数学家所描述的y=f(x)的函数关系。

但此时的函数关系只是一种依存关系或共变关系,还没有整体的守恒概念出现。

在一个实验中,如果给儿童一条摆成直角形状的线,他能推测出,如果拉线的一端,就会使得一个线段A变长,另一个线段B变短。

皮亚杰将之归结为,“前关系由于获得了协调而成为真实的关系:一个变量通过它对另一个变量在功能上的依存关系而引起变化。

”vii但是,被试还没有定量的概念,他不会推出ΔA=ΔB 这个等式,而认为被拉长的线段的加长量比另一线段的缩短量要多些,而不会承认A+B的守恒。

这一水平的儿童能稳定地区分个体和类,但没有能力区分外延和内涵。

由于缺乏可逆性,甚至缺乏基本的从量上进行规定的方法,儿童迄今还没有集合体的守恒或物质的量等等的守恒。

在这个水平上,儿童还没有掌握组成推理的基本形式。

具体运算阶段(The Concrete Operational Period)(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左右)皮亚杰认为,在具体运算阶段的第一水平,概念性工具的发展出现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viii:内化了的或概念化了的活动具有了可逆性转换,因而获得了运算的地位。

这一发展是协调的结果,它们借助于正转换和逆转换形成组合,从而具有了运算的基本特点——形成为可闭合系统或“结构”。

具体运算所构成的结构系统具有下列法则ix:组合性(composition):指在一个群集结构中,其中两个元素或子类可以组合起来,产生一个新类或新元素;两种关系可以组合成为一个新关系,可表示为A+A'=B,B+B'=C可逆性(inversion):指相组合的两个类或两种关系又可以被分开,可表示为-A-A'=B,A=B-A',A'=B-A结合性(associativity):指相组合的类或关系可以自由组合,从而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获得相同的结果或达到相同的目标,可表示为A+(A'+B')=(A+A')+B'同一性(identity):指能回到原出发点并发现原出发点不变,可表示为A-A=0 冗余性(tautology):指同一运算不加任何东西于自身,可表示为A+A=A这五条基本规则定义了群集的结构,前四条规则类似于群的性质,第五条是格的性质。

这样的结构只部分地满足抽象代数中“格”结构和“群”结构的条件,因而只是一种“半格”或“半群”结构。

具体运算的群集包括:类的加法结合群集、类的替换加法群集、类的二元对射乘法群集、类的多元对射乘法群集、不对称关系的加法群集、对称关系的加法群集、关系的二元乘法群集、关系的多元乘法群集。

下面仅以类的加法结合群集来说明群集的“半格”或“半群”性质。

类的加法结合群集描述的是在简单的层级分类的认知活动中各个运算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本质的运算。

例如,在一个动物学的层级分类中,C表示脊椎动物类,B表示哺乳动物类,B'表示脊椎动物中所有其它的亚类,A表示属犬类,A'表示哺乳动物中所有其它的亚类。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可以对它进行许多认知运算。

如果以“+”表示“提出”,以“-”来表示“取消”,那么这些运算就像算术中的加减法一样。

它具有前面提到的五条性质,但正是其中的第五条性质冗余性(A+A=A)使得群集相对于群来说成为一个不整齐的结构。

在整数的加法群中,我们有1+1+1+1=4,1+2+3=6。

而在类的加法结合群集中,A+A+A+A=A,而不是4A;A+B+C=C,而不是外延比C大的类。

因此,它是“半群”结构,随之而来的消极结果是,它不够简洁和优美。

具体运算的局限主要有两点。

第一,运算的形式还没有同内容相分离。

主体此时只能对目前情境中的具体事物的性质和各种事物间的关系进行思考,思维的对象局限于现实所提供的范围。

其直接后果就是:“运算只能分别在各个领域内发展并导致这些领域的结构化,它们并没有达到完全的普遍性。

”x这一现象皮亚杰称之为“水平滞差”(horizontal décalage)。

第二,它所形成的系统仍然是不完整的(fragmentary)。

这就是说,虽然儿童这时能借助于具体运算进行分类、序列化、在客体之间形成等量或建立对应等等关系,但这些运算还没有组合成一个单一的结构整体(structured whole)。

这就使得具体运算不能构成一种纯粹的形式逻辑,运算还没有完全达到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