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病

合集下载

现代哲学的危机与出路——维特根斯坦关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思想述论

现代哲学的危机与出路——维特根斯坦关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思想述论
现 实 但 不 必 成 为 科 学 , 学 必 须 回 归生 活 但 不 应 成 为 常 识 。 哲
关键词 : 哲学; 学; 科 危机 ; 出路 ; 维特根斯坦
中 图分 类 号 : 5 1 B 2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o 2 7 0 ( 0 0)8 0 9 - 3 10 - 48 2 1 0 -0 5 0 生 活危 机表 现为 科 学危 机 ,能否走 出危机 取决 于 一场 真 正哲 学
能成为科学吗?换个问法 , 哲学能避免成为科学吗?以及与此相
的是成 为所有 科学 中最 高的 、 严 格的科 学 。 以往 的哲 学虽 没 最 ” 有 抛弃 这一 目的 , 始终 没有 实 现这 一 目的 的能力 和途 径 , 言 但 换
本溯源的反思和批判。这种危机和批判意识不仅支配着像笛卡 尔、 休谟 、 康德和黑格尔这样 的传统哲学家 , 也更为明显地体现 在胡塞尔 、 海德格尔 、 维特根斯坦等现当代西方哲学家身上。
家 们 做 出 了不 同 的 反 应 , 出 了各 自的 拯 救 方 案 。维 特 根 斯 坦 的与 众 不 同之处 在 于通 过 前 期 对 哲 学 与 科 学 的 划 界和 提
后期哲 学不 必成 为科 学的分 析 , 既没有 得出哲学必然是科 学的结论 , 也不主张逃避到 非理 性 的领域 , 更不满永远徘 徊于哲学的混乱。他虽没有 完成拯救 哲学的任务 , 却为我们走 出危机指 出了一个 新方 向: 学可 以像科 学那样 关注 哲
方 式 的“ 限统治 ” 无 。为此 , 德尔 反对从 抽象 的 、 般的 、 性 海格 一 理 的人 出发 , 主张 以处在 烦 、 、 而 畏 筹划 中 的此 在为 开端 ; 对 以永 反

维特根斯坦和奥斯汀的哲学治疗思想比较

维特根斯坦和奥斯汀的哲学治疗思想比较

分 析 。后 期他 转 向 日常语 言 分 析 , 他 不再 认 为 精
工作则 是哲学 的职 责。也 许 , 有些人 仍然会 认 为, 理 论建 构也 属 于哲 学 的 任务 , 这 是 因为 , 在 各 个具 体领 域 的探 索 还 没有 成 熟 到 可 以分 化 为 一 门学 科之 前 , 对 它 的探 究 就 离 不 开 思 辨 , 这 种 思 辨属 于哲 学 。因 此 , 我们 可 以说 , 现 代 哲 学 中尽 管依 然存 在理 论建 构 , 但 哲 学 的核 心 任 务是 语 言 分析 。 在二 十世 纪 的语 言转 向运 动 中 , 语 言哲 学 流 派中 的两 位代 表 人 物——维 特根 斯 坦 和 奥 斯 汀— —起 着深 远 的 作 用 。他 们 从 不 同路 径 提 出 哲学 的任 务是 哲学 治 疗 , 是对 观 念 的 批 判 和对 概 念 的澄 清 。我 们 可 以看 出两 人 的思想 互 相 沟 通 ,
交相 辉 映 。
确的理想语言是可能的 , 我们 只需要分析 日常语 言的用 法 。他 不 再 专 注 于 建 立 整 齐 划 一 的命 题 理论, 而是强 调对 多样性 的语 言游戏 进行 分析 。 J . L . 奥斯 汀 ( J . L . A u s t i n , 1 9 1 1 —1 9 6 1 ) , 英 国 哲 学家 , 是 个 有 着 深 厚 古 典 语 文 学 素 养 的学 者 , 对 语言 有 着 敏 锐 的 直 觉 。他 的语 言 分 析 即有 微 妙 严谨 的 逻 辑性 , 又 显 示 出对 语 言 的精 微 感 觉 , 是E t 常语 言 哲 学 的 典 范 。他 的 旨趣 就 是努 力 去 挖 掘 日常语 言 中蕴含 的智慧 。
规训 。

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问题

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问题
术享受 ! 参 考 文献 :
〔 许民, 1〕 辛琪.音乐作品欣赏实用教程. 【 杨惠芬, 2〕 杨明.音乐欣赏入门. 【 人民音乐.高校音乐艺术欣赏课探析.20 1年第 ] 3 0
二期.
夫教喻 0 0 年 号 旬 科2 8 5月 上 刊
理 ,由此我们也可 以看到早期 维特根斯坦 主张语言应 当精确描画事 实 , 图用 逻辑 来净化 日常语言 , 试 制造 出 一套严密的形式化的合乎逻辑 的理想语言系统 ,以避 免传统形而 上学的种种混乱。这一套思想 , 我们通常把 它归到分析哲学的理想语言哲学一支 ,也 可以称作人 工语 言 , 弗雷格 、 罗素和卡尔纳 普等 都 可以算 作这一分
误解, 所以, 解决哲学问题的惟一办法是建立一套精确
的人工语 言( 逻辑 ) 。 以上 就 是对 维 特 根 斯 坦 “ 期哲 学 ” 前 的一个 粗 糙 梳 来聆听音乐 , 当神奇 的音乐 响起 时 , 我们就会随着作者 的创作 意 图和作者 的感情来 充分感 受音 乐所描写 的 内
本主题具有机智 、 果断的英雄性格 , 虽然是轻轻奏 出,
括 :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得清楚; 对于不能谈论 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因此本书想要为思想划一个界
限, 或者毋宁说 , 不是 为思 想 而是 为思 想的表达划一个 界限 , 因为要为思想划一个 界 限 , 我们 就必须能够 想到 这 界限的两边 ( 这样我们 就必须能够想那不能想 的东 西 ) 。因此这界限只能在语言中来划分 , 而处在界限那 一边的东西就纯粹是无意义的东西。” 么 , ’ 卿肠 这种划界 何 以可能呢? 维特根斯坦 给出的是“ 图象论” 。通过 “ 图 象论”维特根斯坦将语言与经验事实之间严格对应起 , 来, 经验事实虽然 只有重复性 和偶 然性 , 但是在逻辑 中

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人物简介

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人物简介

• 对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研究产生
智能领域产生影响
影响
影响
• 对人工智能伦理和道德问题的探讨
产生影响
04
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与遗产
维特根斯坦的主要著作
《文化与价值》
• 1930年代开始撰写
• 对美学和伦理学观点的探讨
• 对文化哲学和价值哲学产生影响
《逻辑哲学论》
• 1918年完成博士学位论展
• 推动了逻辑分析哲学的发展
• 对日常语言哲学产生重要影响
• 对行为主义和心理主义的批判
欧洲大陆哲学的影响
• 对存在主义、现象学和解释学等哲学流派产生影响
• 对尼采和海德格尔的思想产生反思
• 对后现代主义和结构主义等哲学思潮产生影响
对逻辑学、语言学和信息论的贡献

逻辑学
• 提出图式理论和逻辑原子论
• 对科学哲学产生浓厚兴趣
• 开始与伯特兰·罗素和其他哲学家的交流
哥廷根大学
• 1911年进入哥廷根大学学习哲学
• 成为逻辑学家和哲学家路德维希·约瑟夫的弟子
• 完成博士学位论文《逻辑哲学论》

⌛️
维特根斯坦的职业生涯
剑桥大学
• 1912年成为剑桥大学研究员
• 与伯特兰·罗素共同研究逻辑哲学
• 提出“逻辑哲学”的概念
• 认为语言的意义取决于其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
• 强调逻辑分析的重要性
• 强调语言游戏的多样性和规则性
• 提出“图式理论”和“逻辑原子论”
• 对日常语言和哲学语言的区分
哲学治疗与心灵哲学
哲学治疗
• 认为哲学的任务是治疗精神疾病
• 强调哲学思考对于解决人生问题的价值
• 提出“哲学疗法”的概念

语言有什么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

语言有什么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

四、语言游戏说
维特根施坦在《逻辑哲学论》一书出版之后曾经退出江湖,因为 在他看来哲学问题都被他解决了,在哲学上他已经没有什么可做 的了,于是他改行去作小学教师。但是20年代后期他又重返哲学 ,而且在批判自己过去的哲学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了新的探讨。 维特根施坦于1951年去世后留下了几万页手稿,编辑出版的代表 作是《哲学研究》。
——语言是人与动物的界限:符号大师罗兰· 巴特在《写作的零度》一书 中认为:人通过语言融入身外的世界,通过语言获得自身。语言即符 号,人就是符号的动物。
——语言造成了人生的所有联结和隔膜。语言只能表述事实,划定我们 ――我和你――的世界的界限。凡是语言不可涵盖的、也就是思维不 可涵盖的地方,世界就被划定了界限。
2、人生无意义 科学与人生:“我们觉得,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学问题都被解答,人生 的问题还是没有触及到。当然那时不再有问题留下来,而这恰好就是 解答”(6·52) 不要问人生问题:“人生问题的解答在于这个问题的消除”(6·521 )。 世界即人生:因为“世界和人生是一个东西”(5·621)“我就是我 的世界(小宇宙)”(5·63)。我们的语言的界限也就是世界的界限 ,换言之,我们的世界是语言所及的世界,所以说“我就是我的世界 ”――“世界和人生是一个东西”。 人生无意义:如果我们追问“人生的意义”,也就是追问世界的意义 ,而“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所以,人生的意义问题是无意义的 。
语言有什么用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
燕连福 2014.3
维特根斯坦,出生于奥地利,后入英国籍。 (L. Wittgenstein,1889-1951) 海德格尔、希特勒
要想确定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渊源是十分困难的,他不是“ 科班出身”的哲学家,原来学的是航空工程,在设计飞机喷气发 动机和推进器时,因为需要大量使用数学而对纯粹数学发生了兴 趣,进而开始研究数学的基础问题。维特根斯坦为此向弗雷格求 教,而弗雷格则把他推荐给了罗素。他先是做罗素的学生,后来 成了罗素的同事。除此之外,影响维特根斯坦思想的有叔本华、 克尔恺郭尔、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或许经过叔本华亦包 括康德和佛教),还有威廉·詹姆斯的《宗教经验种种》。

回归生活世界——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道路

回归生活世界——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道路

种 一 般 观念 呢 ? 因 就 在 于哲 学 家 脱 离 原 了生活 世 界 , 哲学 中充满 了虚 假 的论 证 . 人
回 归
晰 ,而 如果 所 使 用 的词 语 的意 义 是 这些 词 语 在 正常 生 活 中没 有 的 , 那是 令 人震惊 的 . 而且 是许 多混 乱 的根源 际上 当人 们正 ” 常 地 使用 语 言时 , 哲学 问 题也 无 从 产 生 . 因 为 人 们在 正 常 的语 言 中根 本不 会想 到那 些
代哲 学 主流 》 中指 出 : 就我 所 知 , 今 为止 “ 迄 在世 界上还 没有 一本 全 面论 述维 特 根斯 坦 的 书 。相 反 ,却 有 了一 系列 出 色的 专题 论 述 。” 另外 , 多研 究简单 地将维 特根 斯坦 很
划 归 为 分 析 哲 学 或 语 言 哲 学 .给 他 乱 扣 帽
维特 根 斯坦 所 处 的时代 .正是 欧洲 各
种危 机爆 发 的 时期 ,处 于那 个 时代 的哲 学
纷纷 对 此进 行反 思 ,对 欧洲 几 千年 来 的传
统 哲 学 进 行 彻 底 的 批 判 .维 特 根 斯 坦 便 是
其 中之 一 ,他 对西 方 的传 统 哲学 做 了最 为
彻底 的 反思 、 判 和颠 覆 。 批
隐瞒 了生活 本 身 . 为此 我们 必 须重 回 生活 的地基 。 维特根 斯 坦尽 力描 述哲 学中的 各
种 问 题 和 错 误 , 而 终 结 传 统 哲 学 。 但 从 根 本 上 说 , 消 除 传 统 的 哲 学 问 题 , 必 须 从 要 就
改 变 生活方 式 . 一种 不产 生 哲学 困惑的 生活 。 过 [ 键 词 ]维 特根斯 坦 ; 言 ; 关 语 生活世 界 。

维特根斯坦哲学(整理)

维特根斯坦哲学(整理)
这句话的关键是“事实”(fact)与事物 (thing)的区分。(详解见教材。)
“把日常名称归结为摹状词的本体论意义 就是把日常事物归结为事实。” (教材)
24
2.所发生的事情—事实—乃是事态的存在。 (T.2)(中译本P23:“那发生的东西,即 事实,就是原子事实的存在。”
事实可以进一步分析为事态,即时间、 空间、性质等的存在状态。
40
第二章 后期维特根斯坦
参考文献: 1. 维氏:《哲学研究》,陈嘉映译,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1 2. 维氏:《论确定性》,张金言译,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M.麦金:《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研究
>》,李国山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江怡:《维特根斯坦——一种后哲学的
一个图式要能描述一个事实,须满足两个 必要条件:
27
1.图式的每个组成部分和外界现象的每一组 成部分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2.联结图式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方式必须 与联结被描述的现象的结构相一致。这种 结构被称之为“图式的形式”,可叫做 “图式结构与现象结构的同构关系”。
28
维特根斯坦强调,图式的本质特征是逻辑 特征。事实的空间关系在图式中可以用逻 辑符号来表示。
“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 默。”(T.7)

37
我们不能说,但我们能体验。 生活把意志与世界联系起来。“生活与世
界是同一的”。“幸福之人的完全不同于 不幸之人的世界。”(T6.43)不同的人决 定了他们对世界的不同理解。 理解世界的意义就是洞察生活的价值。
38
“世界的意义存在于世界之外。在世界里 的一切都是按照其本来面目而存在、而产 生的:没有价值存在于世界之中。” (T.6.41)

论后期维特根斯坦对哲学性质的理解

论后期维特根斯坦对哲学性质的理解

论后期维特根斯坦对哲学性质的理解陈常燊【摘要】维特根斯坦哲学具有很强的治疗性特征。

后期维特根斯坦通过对“哲学病”进行诊断、对语言理论/语言哲学/语言实践的区分,以及将哲学的任务理解为通过揭示“十足的胡话”和克服“误解的冲动”,从而给出“如其所是”的描述,指明了这种哲学治疗的异质性和非理论化的内在动力。

%Wittgenstein's philosophy has a strong therapeutic characteristic.In later stage,after he diagnosed “philosophical”disease, distinguished between language theory,philosophy of language and language practice,and regarded the task of philosophy as revea-ling of “absolute nonsense”and overcoming “misunderstanding impulse”,which gave a “description such as i t is”,Wittgenstein ex-pounded the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heterogeneity and non-theorization of his philosophical therapy.【期刊名称】《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8)003【总页数】7页(P87-93)【关键词】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实践;哲学治疗;非理论化【作者】陈常燊【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上海 200235;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 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D081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最令人难以捉摸的人物。

维特根施坦是怎样治疗“哲学病”的?

维特根施坦是怎样治疗“哲学病”的?

维特根施坦是怎样治疗“哲学病”的?【摘要】维特根施坦是怎样治疗“哲学病”的?他通过逻辑分析、语言哲学、澄清哲学问题和拒绝哲学问题的存在等方法来治疗。

维特根施坦认为“哲学病”源于语言的误用和概念的混淆。

他强调逻辑分析能帮助澄清概念,通过澄清概念带来的语言哲学能解决哲学问题。

维特根施坦主张消除伪命题和语言上的困惑。

他的治疗方法强调语言的准确性和清晰性,以此消除“哲学病”的症状。

维特根施坦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哲学领域的发展,引导人们更加理性地思考和表达。

他的方法为哲学疾病的治疗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论。

【关键词】维特根施坦, 哲学病, 治疗方法, 逻辑分析, 语言哲学, 澄清哲学问题, 拒绝存在, 影响, 结论, 展望1. 引言1.1 维特根施坦是怎样治疗“哲学病”的?维特根施坦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对“哲学病”的治疗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维特根施坦认为哲学问题源于语言的误用和逻辑的混淆,因此要治愈“哲学病”,就需要通过逻辑分析、语言哲学、澄清哲学问题以及拒绝哲学问题的存在来纠正这些错误。

维特根施坦主张通过逻辑分析,对哲学问题进行逻辑分解和推断,以揭示问题的真正性质。

他认为很多哲学问题都是由于人们对语言的误解而产生的,因此通过对语言的逻辑结构进行分析,可以澄清问题的来源和纠正错误。

维特根施坦还强调了语言哲学的重要性,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只有通过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才能有效地解决哲学问题。

通过澄清哲学问题,维特根施坦试图消除语言的模糊性和混淆,从而促进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

维特根施坦主张拒绝那些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的哲学问题的存在,认为这些问题是无意义的,只会产生混淆和困扰。

通过这一方法,他试图消除人们对无意义问题的痴迷,提高人们对真正问题的关注和理解。

维特根施坦的治疗方法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通过逻辑分析、语言哲学、澄清问题和拒绝无意义问题,他试图根源性地解决“哲学病”,促进人们对真正哲学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浅析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

浅析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

浅析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维特根斯坦主要的哲学著作有《逻辑哲学论》第一卷和第二卷,《哲学研究》等。

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语言哲学和逻辑哲学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对哲学研究方法和哲学问题的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语言哲学、逻辑哲学和哲学研究方法等方面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进行浅析。

首先要明确的是,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是存在一定变化和发展的。

早期的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了所谓的“逻辑实证主义”,强调语言和现实的对应关系,试图用逻辑形式去分析语言和思维。

但是后来的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认为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一种活动,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语言的意义是由使用语言的规则所决定的。

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早期的观点,说明了他的思想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方法上也具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他自称是“治疗性的哲学家”,强调哲学不是在寻找真理,而是在揭示语言的误解和混淆。

他认为许多哲学问题是由于语言的误解而产生的,所以解决哲学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语言进行分析和澄清。

他主张通过分析和澄清语言来解决哲学问题,并尝试建立一种“哲学的清晰图景”。

这种方法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了不少哲学家的关注和研究。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是非常复杂和深刻的,涉及到语言哲学、逻辑哲学和哲学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

在语言哲学上,他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强调了语言的多样性和动态性;在逻辑哲学上,他挑战了传统的逻辑实证主义观点,提出了一种新的逻辑观点;在哲学研究方法上,他提出了一种治疗性的哲学方法,强调了语言的分析和澄清。

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陈嘉映*(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200062)我们不可提出任何一种理论。

我们的思考中不可有任何假设的东西。

必须丢开一切解释而只用描述来取代之。

这些描述从哲学问题得到光照,就是说,从哲学问题得到它们的目的。

这些问题当然不是经验问题;解决它们的办法在于洞察我们语言是怎样工作的,而这种认识又是针对某种误解的冲动进行的。

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靠增添新经验而是靠集合整理我们早已知道的东西。

哲学是针对借助我们的语言来蛊惑我们的智性所做的斗争。

)))维特根斯坦【摘要】该文介绍了后期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看法。

其要点是:哲学的核心工作是概念考察;所考察的是自然概念,用以考察的也是自然概念;因此,哲学工作和实证科学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哲学的目标不是建构理论;哲学的任务是治疗由误解哲学语法所造成的智性扭曲。

文章最后粗略讨论了观念和概念的关系。

【关键词】概念;自然概念;哲学;科学;理论Abstract:The present article g i v es an account o f ho w W itt g enstein understands ph il o sophy i n his later w riti n gs.The fo ll o w ing po ints are introduced.The centralw or k o f ph ilosophy i s exa m i n ation of concepts.N at u ra l concepts are w hat is exa m i n ed and what one exa m inesw ith.Ph ilosophy and sc-i ences stand on different foo ti n g.The task o f philosophy is not constr uction of theories,bu t ra t h er a t h erapy form isunderstanding philosophical gra mm ar.Tw o Ch i n ese w ords,w hich m ay r ough ly be ren-dered as concept and i d ea,are discussed briefly i n the last section.K ey w ords:Concep;t N atural concep;t Ph il o sophy;Science;Theory中图分类号:B5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660(2006)05-0090-13什么是哲学?各有各的说法。

语言有什么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

语言有什么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

经 艮 兑
卦形
象征物 天 地 雷 风 水 火 山 泽
︱ 事 态――基本命题 ︱ ︱ 复合事态――复合命题 ︱ ︱ 经验世界――语言系统
2、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
语言与世界是“重合的”,我的语言就是我的世界的界限。从这一 观点出发,维特根斯坦提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唯我论”:由于世界 ――经验世界――与我的语言具有对应关系,因而语言的界限就是世 界的界限,也可以说“自我”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
4、语言即工具 (1)语言即工具,语言并不指示内容 物理学研究:用英尺英寸还是米和厘米。“差异只在于方便与否” “上楼撤梯子”VS“意义神话的诱引” (2)语言意义不确定 一个工具在不同场合用处完全不同。螺丝刀,笑脸,手机。 (3)语言无需严格的语法规则 语言既有游戏规则,有没有严格的游戏规则。棋类、纸牌、球类 (4)语言以交流为宗旨 反对“私人语言”,“我的左手给我的右手钱”,“狮子说话”。
3、人生需要超越 人生需要超越: “我用它们来超越世界,也就是说,超越有意义的 语言。” 靠宗教和伦理超越:“我的整个倾向以及我相信所有试图写或谈论 伦理学和宗教的人的倾向都是要冲出语言的界限。但要冲出我们笼子 的四壁是完全、绝对地无指望的。”
对宗教和伦理深怀敬意:“只要伦理学是由于想要说一些关于人生 的最终意义、关于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有价值的东西而产生,它就不能 是一门科学,它所说的无论如何都不增加我们的知识。但它是人类内 心一种倾向的证明,我个人对这倾向不禁深怀敬意,终身不会嘲笑它 ”。(《伦理学讲演》)
2、人生无意义 科学与人生:“我们觉得,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学问题都被解答,人生 的问题还是没有触及到。当然那时不再有问题留下来,而这恰好就是 解答”(6·52) 不要问人生问题:“人生问题的解答在于这个问题的消除”(6·521 )。 世界即人生:因为“世界和人生是一个东西”(5·621)“我就是我 的世界(小宇宙)”(5·63)。我们的语言的界限也就是世界的界限 ,换言之,我们的世界是语言所及的世界,所以说“我就是我的世界 ”――“世界和人生是一个东西”。 人生无意义:如果我们追问“人生的意义”,也就是追问世界的意义 ,而“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所以,人生的意义问题是无意义的 。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维特根斯坦的书,以晦涩难懂著称。

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不可言说的美好。

对在现实中屡屡受挫的人而言,他的思想犹如久旱逢甘霖。

他擅长段落式写作,作品短小精悍,和哲学家尼采的文风很像。

那么,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包括哪些主题呢?第一个主题是,苦难与虚无。

在《文化与价值》这本书里,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上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苦难,而人最大的苦难,是失去自我。

空虚的生活会让人产生虚无感,而虚无感又造就了苦难。

如果我们确信生活本身是有意义的,那我们就能忍受一切苦难。

第二个主题是,世界的意义不可言说,虽不可言说,却能在生活中显现。

这个主题是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精华。

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是一切的集合,就连世界之外这个概念,也是世界的一部分。

世界存在于思考中,人不思考,就无法解决问题。

维特根斯坦的这个思想,和中国禅宗主张的“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非常像,都主张凡是文字或语言等能表述出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在削弱或歪曲内心的本意。

他们都主张不可说,一说就错。

比如,当我们给一个人起名字时,就已经扩展了现有语言来包含他,他能被语言表达后,已经丧失了部分真实的自己了。

维特根斯坦认为,尽管世界的意义不能用语言表述,却会在生活中会显现出来。

当你把所知道的信息排列在一起时,意义就会自己显现,东西本来是怎样的,它就是怎样的。

一旦用语言说出,就会被扭曲。

人们想在语言中寻找出路,却发现,到头来只能找到更多困惑。

所以维特根斯坦主张,在无法言说之处,人必须保持沉默。

第三个主题是,死亡、永恒与时空。

在《逻辑哲学论》里,维特根斯坦认为,以永恒视角来观察世界,把它看作一个整体,这时世界是神秘的。

如果永恒不代表时间的无限延续,而仅指无时间性,那么活在当下,就意味着活在永恒里。

维特根斯坦认为,人活在时空中,而人生之谜的答案,必定在于时空之外。

人生对每个人都是难解的谜题,有些人认为,如果灵魂不灭,就能解答人生一切难题。

维特根斯坦却认为,这是把手段当成了目标。

日常语言的回归——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病”的治疗

日常语言的回归——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病”的治疗

日常语言的回归——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病”的治疗日常语言的回归——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病”的治疗哲学病是指人们对于哲学问题的思考方式和语言表达出现了偏离或迷失的状态,无法真正理解问题的实质。

这个概念由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中提出。

他认为哲学病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语言的误用和与事实的脱节。

维特根斯坦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是直观的、真实的。

这种语言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们沟通和交流的基础。

然而,当人们将这种日常语言应用于哲学领域时,却常常出现问题。

哲学家常常倾向于使用抽象的、模糊的语言表达,往往迷失在语言的边界和概念的游戏之中,无法真正触及问题的实质。

维特根斯坦用“哲学病”来形容这种状态,他认为这是一种误用语言的方法,并指出了几个常见的误区。

首先是认为语言是用来描述事物本质的工具,问题在于人们过分相信语言的描述能力,忽略了语言的局限性。

其次是人们常常误将语言中的符号与符号所表示的事物混淆,将问题局限于语言的符号游戏中。

再次是人们容易在思考过程中追求完备性和精确性,却往往陷入了无限的循环或无意义的辩论当中。

那么,维特根斯坦如何提出对“哲学病”的治疗方法呢?维特根斯坦认为,要治愈哲学病,关键在于回归到日常语言的使用和真实的经验中。

他主张通过对日常语言的分析和研究,揭示其中的规则和概念,并将这种学习应用于哲学的思考方式中。

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种基于规则的活动。

不同的语境和目的决定了语言的应用方法和意义。

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许多关于语言游戏的例子,通过探索这些例子,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运作方式。

例如,他提到了一个关于“游戏”一词的例子。

人们可以通过参与各种不同的游戏来理解“游戏”这个概念,游戏是一种具有规则和目的的活动,但不同的游戏又可能有着不同的规则和目的。

类似地,哲学问题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思考和探究,以真实的经验为基础,而不是陷入纷繁复杂的概念和辩论当中。

从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看哲学话语困境

从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看哲学话语困境

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看哲学话语的困境[中图分类号] B5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5420(2001)01—0040—07维特根斯坦哲学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后期思想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他对日常语言的态度上。

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充满了对日常语言的不信任感,他力图寻求一种严格精确的人工语言来防止日常语言出错,并且把形而上学的错误统统归结为日常语言的误用。

在后期哲学中他却认为,“说在哲学中我们考察一种与日常语言相反的理想语言,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这使得看起来好像我们认为我们可以对日常语言加以改造。

但日常语言是完全正确的”[1][P322]。

与此同时,维特根斯坦对形而上学批判的重心亦发生了变化,他认为,哲学家们的错误不仅仅是因为企图言说不可言说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语言与它的使用分离开来,企图发现语词概念的普遍定义,并且通过它来接近存在于其背后的实在对象。

虽然维特根斯坦的研究对象——语言——并没有变,他批判形而上学的立场依然如旧,但是在其后期哲学中的确有新的思想出现。

这种新思想的核心就是“语言游戏”说。

本文试图围绕“语言游戏”说,分析维特根斯坦针对所谓“哲学病”所提出的治疗方案,并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探讨哲学话语的困境。

一、“语言游戏”说在《哲学研究》一开始,维特根斯坦就提出了关于语言的性质的两种不同观点。

首先,他将奥古斯丁的有关思想看做是传统语言观的代表。

这种观点认为,语言是用来表达对象的,因而一个命题或语句的意义乃源于外在于它的实在对象,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根据语词与对象之间的关联进行的:“每个词都有一个意义。

这一意义与该词相关联。

词所代表的乃是对象。

”[2][P3]维特根斯坦承认,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和他自己关于概念图式对象的前期思想都属于这类实在论。

[2][P32]实际上我们关于语言的通常观点也是如此。

现在,虽然他并不否认语词具有“实指定义”(diehinweisendeDefinition),但是认为并非所有被我们称之为语言的东西都具有这样的性质。

浅析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

浅析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

浅析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现代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哲学思想以语言分析为核心,主张将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并认为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可以解决哲学上的困惑。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人类沟通和表达思想的工具,但同时也是人类思维的限制因素。

他指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往往会陷入误解和混淆,因为语言的表达存在于人们的个人经验和主观理解中。

要理解和解决哲学问题,就需要对语言进行分析。

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可以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早期的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的任务是消除语言的混淆,并让人们明白语言的真正意义。

他认为,语言的真正意义是由其使用情境所决定的,并主张通过对语言使用情境的分析来理解语言的意义。

他提出了著名的“语言游戏”概念,认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就像在参与一个游戏,游戏规则决定了语言的意义。

晚期的维特根斯坦对他早期观点进行了修正和批判。

他认识到语言使用情境和规则并不足以解决哲学问题,因为哲学问题涉及到更深层次的问题。

他认为,哲学问题往往源于人们对语言的误解,以及对思维和现实关系的错误理解。

要解决哲学问题,就需要超越语言的限制,直接观察和体验现实。

维特根斯坦认为,人们对于语言和世界的理解是可以被纠正的。

他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认为通过对于语言游戏的参与和规则的理解,人们可以体验到不同的语言游戏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从而理解语言和现实的关系。

他强调直接经验和观察的重要性,并主张不要将哲学问题复杂化,而是要将其简化为基本的问题。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强调语言的分析和对语言使用情境的理解,同时也强调对现实的直接观察和体验。

他试图通过将哲学问题简化和归结为语言问题来解决哲学上的困惑。

尽管其思想在学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议,但他的观点对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视为语言分析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美丽错误——唐诗宋词中的维特根斯坦哲学狂想

美丽错误——唐诗宋词中的维特根斯坦哲学狂想
青未 了 。造 化 钟神 秀 , 阳割 昏晓 。荡 胸 生层 云 , 眦人 归 鸟 。会 当 阴 决 凌绝 顶 , 览众 山小 。 起 手 一 句 ,岱 宗 夫 如 何 ” 按 照 正 常 的语 法 , 一 ” “ , 该
我交融 ” 向“ 是人 是 ” “ 非人 是 ” 中国 古 诗词 基 本 的两 条 出 走 物 或 物 是
得 更加 柔弱起 来 。而客 体 的层次 与变 化 则更 加 多样 。王 国维说 “ 之 诗
境 阔 , 之 言长 ” 词 。他说 , “ 眇宜修 ” 即一 种 别致 、 词 要 , 优雅 的美 。
于 是又 随手一 翻 , 晏 殊 的《 溪纱 》 “ 曲新 词 酒 一杯 , 年 天 是 浣 :一 去
芙 嗣 美 丽 错 误
— —
唐诗 宋词 中的维特 根斯坦 哲学 狂想
杨 澄 宇
如 果说 尼采 宣告 了上 帝 的死 亡 , 么处 于 哲学 生 涯后 期 那 斯 坦则 宣布 了哲学 的死 讯 , 敲 响 了丧 钟 又 当起 了掘 墓 人 , 既 活着 , 一定会 做那 一个 隐居 与徘 徊 的守灵人 。
的“ 物是人 非” 即物 质清 晰 而人 的模 糊 与 迷 失 , 算 是 “ 面桃 花 ” , 就 人 之 叹, 这个叹 的主体并 没有迷糊 消散 。
观一叶 而知秋 , 首 诗对 于 日常语 言 的背 叛在 于 : 这 隐藏 于 背后 的 主体 的清 晰 而坚 定 的不 断变换 , 主谓 宾 的高度 浓缩 与 颠倒 , 词 的天 动 马行空 , 主体对 于客体优 美 的包容 。这些 特 点在 许许 多 多的唐 诗 中都
喟叹 , 是 一种绝 美 。 也
再 说宋 词 , 比于唐诗 , 相 宋词 更 显得 吐气 如 兰 了 , 气息 毕竟 柔 弱 但 不少 , 的 也 当得 起 “ 若 游丝 ” 四个 字 。既 然 没有 那 么 刚烈 , 上 有 气 这 撞 去的肿 块看一 去 就没有 唐诗 那么 明显 , L 当然 那 个 “ 吐气 ” 主体也 显 现 的

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中的颜色不兼容性问题:起源争论与出路

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中的颜色不兼容性问题:起源争论与出路

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中的颜色不兼容性问题:起源争论与出路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于逻辑学和语言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其著作《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了著名的“颜色不兼容性问题”,这一问题在维特根斯坦的早期哲学思想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引发了众多哲学家的关注和争论。

本文将从起源争论和出路两个方面来探讨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中的颜色不兼容性问题。

一、起源争论1. 维特根斯坦的观点维特根斯坦认为,颜色不兼容性问题源于我们对语言和视觉经验的错误理解。

人们常常在语言中使用颜色词汇来描述物体的颜色,比如“这个苹果是红色的”。

维特根斯坦指出,语言中的颜色词汇只是符号,它们并不能完整地表达我们对于颜色的感知和经验。

他认为,颜色是一种主观的感知,不同的人可能对同一物体的颜色有不同的描述。

他否认了颜色的客观存在,强调了语言的局限性和主观性。

2. 争论与批评维特根斯坦的观点引发了许多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的批评和争论。

一些人认为,维特根斯坦过分强调了语言的主观性,忽视了颜色现象的客观性。

他们指出,虽然颜色词汇是符号,但它们所指代的颜色现象却是客观存在的,而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物体颜色的描述可能是由于个体差异和主观经验造成的。

另一些人则质疑维特根斯坦对于语言和视觉经验关系的理解。

他们认为,语言是我们对于世界的表达和沟通工具,而颜色词汇恰恰是一种对颜色经验的表达和沟通方式。

语言的使用并不一定导致颜色不兼容性问题,而是我们对语言和颜色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二、出路探讨1. 哲学视角针对颜色不兼容性问题,一些哲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们认为,维特根斯坦的观点虽然有其局限性,但也提醒我们重新审视语言和颜色的关系。

他们认为,颜色不兼容性问题并不是颜色现象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对于语言和颜色的理解可能存在一些误区。

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可以找到一些解决颜色不兼容性问题的线索。

在认知科学领域,一些研究者提出,颜色不兼容性问题可能与人类视觉系统的特点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看哲学话语的困境作者:张志伟原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1期维特根斯坦哲学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后期思想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他对日常语言的态度上。

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充满了对日常语言的不信任感,他力图寻求一种严格精确的人工语言来防止日常语言出错,并且把形而上学的错误统统归结为日常语言的误用。

在后期哲学中他却认为,‚说在哲学中我们考察一种与日常语言相反的理想语言,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这使得看起来好像我们认为我们可以对日常语言加以改造。

但日常语言是完全正确的‛[1][P322]。

与此同时,维特根斯坦对形而上学批判的重心亦发生了变化,他认为,哲学家们的错误不仅仅是因为企图言说不可言说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语言与它的使用分离开来,企图发现语词概念的普遍定义,并且通过它来接近存在于其背后的实在对象。

虽然维特根斯坦的研究对象——语言——并没有变,他批判形而上学的立场依然如旧,但是在其后期哲学中的确有新的思想出现。

这种新思想的核心就是‚语言游戏‛说。

本文试图围绕‚语言游戏‛说,分析维特根斯坦针对所谓‚哲学病‛所提出的治疗方案,并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探讨哲学话语的困境。

一、‚语言游戏‛说在《哲学研究》一开始,维特根斯坦就提出了关于语言的性质的两种不同观点。

首先,他将奥古斯丁的有关思想看做是传统语言观的代表。

这种观点认为,语言是用来表达对象的,因而一个命题或语句的意义乃源于外在于它的实在对象,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根据语词与对象之间的关联进行的:‚每个词都有一个意义。

这一意义与该词相关联。

词所代表的乃是对象。

‛[2][P3]维特根斯坦承认,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和他自己关于概念图式对象的前期思想都属于这类实在论。

[2][P32]实际上我们关于语言的通常观点也是如此。

现在,虽然他并不否认语词具有‚实指定义‛(die hinweisende Definition),但是认为并非所有被我们称之为语言的东西都具有这样的性质。

于是,维特根斯坦提出了另一种语言观:‚这种语言是用来在建筑工人A和他的助手B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

A用各种建筑石料盖房子:有石块、石柱、石板、石梁。

B必须按照A的需要依次将石料递过去。

为此,他们使用一种由‘石块’、‘石柱’、‘石板’、‘石梁’这些词组成的语言。

A叫出这些词,——B 则把他已经学会的在如此这般的叫唤下应该递送的石料递上——请把这设想为是一种完全的原始语言。

‛[2][P4]这种语言观与奥古斯丁式的语言观的区别在于,它不是把语句和语词看做是关于对象的表达,而是看做某种按照一定规则而进行的使用活动。

例如,我们学习石块的概念并不是根据对象,而是通过它与石柱、石板、石梁等语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因此,A指导自己的助手B的方式,并不是告诉B什么是石梁等等,而是交给B一套语言系统和使用规则,通过训练使B学会使用这一系统。

如维特根斯坦说,‚在这里,语言的教学不是作出说明,而是进行训练‛[2][P5]。

儿童学习语言就是这样一个训练过程。

由此出发,维特根斯坦将我们的语言即日常语言称为‚语言游戏‛:‚我也把由语言和行动(指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那些行动)所组成的整体叫做‘语言游戏’。

‛[2][P7]所谓‚语言游戏‛,意即我们的语言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在一定的场合中使用的活动,语言、规则和使用的活动就是它的基本要素。

任何一个语词概念的含义或意义,并不在于它所意指的对象中,而在于它按照一定的规则与其他的语词的组合方式中。

换言之,语言在使用中才有意义,语词的意义就是它的用法。

维特根斯坦将语言比作游戏,非常别致而且十分贴切。

游戏是一种活动,它的种种要素根据一定的规则而形成丰富多彩的不同组合,从而产生无穷无尽的魅力。

语言也是如此。

前期的维特根斯坦提倡人工语言观,他认为我们的日常语言必须按照一种精确规范的人工语言来规范自己。

现在,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承认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建立一种普遍的人工语言,日常语言本身就是正确的。

的确,日常语言具有不确定、一词多义和变动不居等特点,然而所有这一切并不是引起语言错误使用的原因。

语言的功能主要不在于指称和表述实在的事物,而是一种在使用中逐渐形成的自主系统,它的基本要素——语词、规则和使用活动——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活的整体。

据说维特根斯坦是在观看足球赛时萌生了‚语言游戏‛的观念的。

他发现足球的意义就在于球员按照足球比赛规则不停地踢球和传球,由此他想到了意义的使用。

我们以纸牌游戏为例。

任何一张纸牌,如红桃A,其意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游戏中可以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

语词也是一样。

例如,社会上存在着许多生活‚小圈子‛,不同的圈子都有自己的‚行话‛,圈外人是听不懂的。

因此,日常语言的使用很难用正确和错误来评价,规范语言的词典不过是日常语言的比较稳定的记录而已。

所以,语词就像是一张张不同的纸牌,可以在不同的游戏中按照不同的规则来使用,而它们的意义就存在于不同的使用之中。

那么,我们究竟是先进入游戏然后才知道它的规则,还是先学习规则然后才进入游戏呢?维特根斯坦的回答是:我们在进行语言游戏时并不知道游戏的规则,我们是在‚盲目地遵守规则‛[2][P128]。

的确,儿童刚开始咿呀学语之时,并不是先学会语法,然后才学会使用语言。

一个文盲可能一辈子也没有学习过语法,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可以符合语法规则地说话。

应该说,维特根斯坦的有关思想对于语言教学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对于许多人来说,母语外的第二语言的学习之所以非常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是在使用中,而是脱离其使用,单纯从语法开始学习语言的。

我们究竟是如何知道或熟悉游戏规则的问题,维特根斯坦认为:‚仅仅一个人只单独一次遵守规则是不可能的。

同样,仅仅一个报道只单独一次被报道,仅仅一个命令只单独一次被下达,或被理解也是不可能的。

——遵守规则,作报告,下命令,下棋都是习惯(习俗,制度)。

‛[2][P120]由此可见,假如我们将维特根斯坦的前期哲学看做是与康德哲学类似的、通过先天的逻辑来说明经验的一种思路的话,可以说他的后期哲学又回到了休谟:语言游戏的规则是通过多次重复而为我们习惯性地掌握的。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具有以下特点:1.语言游戏是语言‚内部‛的活动,与‚外部‛对象无关,它是‚自主的‛。

维特根斯坦从前期的实在论转向了后期的约定论,主张命题或语句的意义既不是来源于外部对象,也不是来源于真值函项关系,而是来源于它们的使用条件。

2.语言游戏是一种生活形式,或生活形式的一部分。

因此,日常生活是语言的‚老家‛。

‚想像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像一种生活形式‛[2][P12];‚语言游戏这个词应该显示语言的具体使用是一种生活活动或生活形式的一部分‛[2][P17]。

于是,语言不再是与经验世界相对应的逻辑系统,语言与经验属于同一个日常生活的世界。

3.语言游戏是多种多样的,同一个语词可以出现在不同的语言游戏中,因而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具有不同的含义。

不同的语言游戏并没有共同的本质,它们之间只是‚家族相似‛。

4.语言游戏具有一定的规则,它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而进行的使用活动,而这些规则乃是约定俗成的。

‚命题是什么,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语句的形成规则(例如德语的形成规则),在另一种意义上则取决于语言游戏中的记号的使用‛[2][P80]。

5.语言游戏的规则是易变的。

‚我们称之为‘符号’、‘词’、‘语句’的东西有无数种不同的用途。

而这种多样性并不是什么固定的、一劳永逸地给定了的东西;可以说新的类型的语言,新的语言游戏产生了,而另外一些逐渐变得过时并被遗忘‛[2][P17]。

维特根斯坦反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认为哲学中产生混乱的重要根源就在于人们根深蒂固的本质主义倾向,这种倾向使人们相信,语词的意义可以脱离它的实际使用过程而被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它们的意义就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正是这种本质主义的倾向造成了哲学上的混乱。

本质主义认为同一类事物之所以成为该类事物,是由于它们具有共同的本质(共相)。

定义就是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规定。

维特根斯坦则认为事物根本没有共同的本质,只有‚家族相似‛。

所谓‚家族相似‛不是共同的相似,而是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的不完全相似。

例如,一个家族中的成员之间有的眼睛相似,有的脸形相似。

因此,维特根斯坦主张一种唯名论的立场,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一般性的名词概念只是为了方便,本质、共相那种形而上学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误把这些东西当做存在,就会染上‚哲学病‛。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使他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又拓展了一个新的领域。

在《逻辑哲学论》中,他认为哲学家们的错误在于他们迫使语言超越了自己的界限,企图去言说不可言说的东西。

而在《哲学研究》中,他则主张哲学家们的错误乃在于他们企图脱离语言的使用活动来单纯地确定语词概念的意义,并且由此而追溯语言背后的实在对象。

维特根斯坦把这种错误称之为哲学上的精神病症,并相应地提出了他的治疗方案。

二、‚哲学病‛的治疗方案像前期哲学一样,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绝大多数的错误产生于哲学家对语言的误解。

不过不同的是,前期的维特根斯坦认为日常语言本身有缺陷,需要建立一种形式化的人工语言来纠正日常语言,以避免哲学的错误;而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则认为,日常语言本身具有良好的逻辑秩序,哲学的错误在于,哲学家们不理解语言是一种工具,只有在使用中才有意义,他们往往离开了语言的日常使用,企图确定语言的普遍意义,并且以发现它们的对应物即所谓真实的存在为最终目的。

按照他对哲学本性的看法,哲学不是理论建设,而是治疗性的方法。

‚哲学家对问题的处理,就像是治疗疾病一样‛[2][P137]。

哲学家们染上‚哲学病‛的主要原因是:1.实在论。

哲学家们以为在每一个语词概念的背后都有某种实在的对象,语词概念的意义就由此而来。

因而,语言被看做是对事物的命名,我们则通过语言去认识和把握事物。

‚在这里很容易走进哲学上的死胡同:在这里,人们相信我们的任务的困难之处在于我们必须去描述难以把握的对象,稍纵即逝的当下经验,或者诸如此类的东西;在这里我们觉得日常语言过于粗糙,看起来我们必须处理的不是我们日常所谈论的现象,而是那些‘轻易地就消失的东西,而它们在出现和消失过程中会产生出别的作为平常的结果的现象’。

‛[2][P194] 我们的语言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来自它所表示的对象,语言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够使我们‚透过‛它们来把握事物的本质。

2.本质主义。

哲学家们以为我们所感知到的多种多样的事物不过是‚现象‛,存在于现象背后的统一的、普遍的共相才是真实的存在。

应该说,这种本质主义的倾向由来已久,早在苏格拉底追问‚美是什么‛、‚勇敢是什么‛等等的时候就存在了,经过柏拉图的理念论,终于确定了直到今天仍然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这就是现象与本质的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