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风俗文化
闽南节日风俗
闽南地区【尾牙】习俗(腊月十六) 尾牙源自农历每月初二、十六拜土地公做“牙”(用供品“打牙祭”)的习俗,到农历年末腊月十六就称为“尾牙”。
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闽台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
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
这一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
各商家行号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
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
不过,这种风俗已绝迹。
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
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
润饼系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
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1)闽俗把做“尾牙”之後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十七日到二十二日作为赶工结帐时间。
所以,也称二十二日为“尾期”。
“尾期”前可以向各处收凑新旧账,延後则就要等到明年新年以後才收帐了。
所以“尾牙”的饭吃完後,就有几天好忙。
过了“尾期”,即使是身为债主的硬去收账,也可能会被对方痛骂一场,说不定还会被揍,也不能有分毫怨言。
2)商人和农人在“尾牙”这一天,除了供奉神明,也要招待自家的雇工与仆婢,对於来年是否继续雇用一个人,也要在本日作最後的决定。
所以,这算是慰劳日,又是礼貌相送。
3)薄饼原本是“尾牙”的必备食物闽南民俗:正月初九“敬天公”农历正月初九,闽南传统节日“天公生”。
很多老闽南人对这一天的重视,可能更甚于春节,主妇们从初八这一天早晨就要开始准备了。
不论是三牲五牲还是五果六斋,圆圆满满的一桌都是希望隆重为天公祖“庆生”,好为新的一年祈求平安幸福。
闽南人春节的风俗
闽南人春节的风俗
闽南人春节的风俗如下:
1.过年前的准备: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以扫除旧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人们还会购买年货,包括各种食品、水果、糖果等,以备过年期间享用。
2.祭祖:春节期间,家庭会进行祭祖活动,祭拜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幸福。
3.守岁:即除夕夜整晚不睡觉,守岁至新年初一。
在这段时间里,家人团聚在一起,边吃年夜饭,边聊天、打牌、看电视等,等待新年的到来。
4.放鞭炮:在新年的时候,人们会放鞭炮,以驱赶邪气,迎接新年的好运。
5.拜年:新年的头一天,人们会互相拜年,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以示祝福。
6.舞狮舞龙: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表演舞狮和舞龙,以驱邪避灾,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7.吃年糕:春节期间,吃年糕是必不可少的习俗,象征着“年年高升”。
闽南人的吃桌风俗是怎样的
闽南人的吃桌风俗是怎样的闽南人的吃桌风俗是怎样的肚子饿了的夸张呢说法就是:饿得都能把桌子吃下去了,但真的能把桌子吃下去吗?还真的有这样一个习俗!下面店铺推荐闽南人的“吃桌”风俗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闽南人的“吃桌”风俗闽南人俗称设宴为“办桌”,赴宴为“吃桌”。
按闽南习俗,喜宴桌要摆设大厅中正堂。
如是丧事桌则不能上厅堂,随便搭棚在门外空地。
桌是八仙桌,椅是连体长条凳,四边长凳套着四方桌,像一个“回”字。
每桌宜坐八人、十人、十二人,忌单数,特别忌坐九人,因为闽南方言“九”和“狗”同音。
排座位必须“论资排辈”,“天顶天公,地下母舅公”,左边靠北第一位是最大位,理应母舅端坐。
每道菜上桌,即便饥肠辘辘,大家也要眼巴巴看着母舅先“动筷”,随后才是一阵“风卷残云”。
闽南人“吃桌”,一般宴席是十二道菜或者十六道菜。
遇到会亲桌、女婿桌则要二十四道菜,俗称“二十四味”(八封、八炒、八汤),很有讲究。
在闽南最忌上六道菜,传说六道菜是给临刑(死)之人“辞生”的,俗指“断头饭”。
“吃桌”上菜要一道一道来,顺序有着严格规定,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略有差异。
泉州上鸡汤时,没人动筷子,因为要等主人用筷子把整鸡剔开,客人方可食用;安海第九道菜忌上动物内脏,避嫌“狗心狗肝”、“狗肠狗肚”等不雅之词:有些地方上鸽、鸡、鳗等“天上飞,地下爬”的菜时,客人会起位离座,因有“见鸡飞,见鳗爬”之说,这时主人的亲戚要陪着笑脸,一番礼请,劝其坐下。
旧时最后一道菜通常是“包夹肉”,俗称“孝子包”,专让客人拿回孝敬父母的。
现今有的改蒸整鱼,叫“有头有尾”。
“吃桌”时用筷子规矩很多,给吃相难看的客人设下许多限制。
不“过山筷”——只吃靠自己最近的菜;不“乱筷”——在盘中挑肥拣瘦;不“盯筷”——手举筷子虎视眈眈;不“半路筷”——夹了食物又放下;不“惰筷”——放下筷子靠在菜盘边;不“泪筷”——夹起食物汤汁滴桌上;不“捡筷”——筷子掉地不能捡,找主人再要一双;不“指筷”——不能用筷子指人。
闽南礼俗
闽南礼俗人类自身的生产,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和宗族得以延续下去的保证,向来为人们所重视。
婚后产前就母亲而言,与诞生仪礼有关的习俗自婚嫁之日即已开始。
当新娘坐上花轿离开娘家时,轿前要有一人提着烘炉火炭,上覆贴有红纸双喜字样的瓦片两丸以寓日后子孙繁衍之意。
未怀孕前,则有生殖崇拜及岁时节日中的求子习俗,如泉俗元宵节,娘家要为新婚女儿送上红、白成对的莲花灯和“仙女送子”的皇都市灯,寄以“早生贵子”的祝愿。
新妇怀孕,俗称“病子”或“有身”,期间凡事需小心在意,有诸多禁忌。
孕妇要注意营养,多从鸡鸭鱼肉、猪肝猪肾等补养身体,促使胎儿健壮。
娘家于孕妇临产前,通常要送鸡蛋、线面、鸡等物品到男家,俗称“催生”,祈望外孙降生顺遂,顷注着外家深厚的戚族情谊。
诞生“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婴儿出生后,要派人向产妇娘家“报生”,娘家要再次送来鸡蛋、线面、鸡等礼品,以示庆贺,并让产妇补养身体。
当古代中国进入宗法社会后,人们就特别重视传宗接代。
《诗.小雅.斯干》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故后人称生男为“弄璋”。
璋即圭璋,是一种宝玉,为春秋时功臣朝见王侯时所执,使男婴弄璋,是希望他长大后做官。
生女为“弄瓦”。
瓦是古代妇女纺织时用的纺锤,让女婴弄瓦,有从小就培养她勤于纺织的寓意。
孔子更是大肆宣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使得男尊女卑的偏见越来越重。
泉俗旧时生男,要马上到祖祠去燃放鞭炮,有的甚至鸣火铳,以示向祖先报喜。
在家门口或庭院则摔“土结”(一种建筑用的泥土坯块),意在祈求日后幼儿好养育,长大有胆略。
生女则缺乏热烈气氛,且所送礼品也有别,亲友一般仅送鸡蛋,不送线面,以免有连续生女之嫌。
有的地方在清代甚至还有溺女婴之陋习。
如今传统观念改变,生女的也放鞭炮、送线面。
在婴儿出生的一个月内,三旦后,还有七旦、十四旦等,各旦均要敬祀“床母”、“七娘妈”等妇幼保护神,并宴请亲戚、邻居。
独特的闽南过年习俗
独特的闽南过年习俗独特的闽南过年习俗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独特的闽南过年习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祭先祖每年的大年三十,家里无论男女老少都得忙起来。
泉州的习俗认为“年兜”(即除夕)那天是祭祀祖先的重大节日。
那天中午,家家户户都要备办丰盛菜肴敬奉祖先,即便是贫寒之家也要尽力而为。
供桌上摆满各色糕果和鸡鸭鱼肉,中间高堆“过年饭”,以陶钵盛大米(象征丰衣足食),上面再搁碗糕(因为碗糕俗称发糕,象征兴旺发达)、柑橘(象征吉祥如意)、红鸡蛋(象征吉祥、有福)、红米丸(象征团圆、圆满)和米粉蒸制的金、银锭(象征财源广进),中插春枝(象征年年有余,闽语中的“剩”就是“春”音)。
以前很多农户过年时都要在存放大米的米缸和存放粮食的米囤上贴个“春”字,既寓意春节来临,更寓年年有余。
供桌前还要再置放一个火炉,象征家运亨通、红火。
芋头也要上供桌。
也许会有不少人产生疑问,如果你看过芋头刚挖出来是怎样的,你就会明白。
刚挖出来的芋头是有许多小的芋艿附在一个大芋头上的,象征着多子多孙,坚信多子多福的古人就把它也摆上了供桌,希望多子多孙,人丁兴旺。
等到下午三四点的时候,爸爸妈妈便会张罗我们把做好的年夜饭摆在供桌上以拜祭祖先。
祠堂里,长辈们点香祭拜“请”祖先,祠堂的大埕上也站满了人,小孩子们玩起各自带来的鞭炮,外出归来的兄弟姐妹们互道平安后便开始叙起旧来。
一炷香烧完后,就可以给祖先们烧纸钱放鞭炮了。
闽南的'纸钱颇有讲究,分为金箔纸钱与银箔纸钱。
金箔纸钱是用来拜天公与敬神用的,而银箔纸钱则是用来敬奉先祖的。
听老人们说,银箔纸钱是先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用的通行货币,先祖们以前苦惯了,在除夕那天给他们多烧点纸钱,祈求他们保佑家族兴旺、添丁进财。
纸钱一直摆到傍晚,再燃放鞭炮,子孙们跪拜祖先,祭礼也告完成,俗称辞年。
二、“炝火盆”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除夕那天晚上还要吃甘蔗。
福建闽南文化的家乡风俗
福建闽南文化的家乡风俗福建闽南地区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的地方,其独特的家乡风俗传统被世人称颂。
这里的人们世代相传,把美好的风俗传统传承下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乡风情。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敬神尊祖,讲究礼仪,崇尚传统,尊重老人,注重团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
在闽南地区,祭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每逢清明、重阳、农历七月等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会搬出祭祖用具,整理祖坟,烧香祭拜祖先。
人们认为祭祖是传承血脉、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也是对先人的一种尊重和感恩。
祭祖活动充满着庄严而神圣的氛围,凝聚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家国情怀。
此外,福建闽南地区的家乡风俗还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过年期间,人们要回家团聚,一家老小共度美好时光;每逢传统节日,人们要亲手制作各种美食,如年糕、糕粿等,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每当有重大活动,如结婚、丧礼等,人们都会按照传统礼俗进行庆祝或悼念,彰显了家乡文化的深厚底蕴。
此外,在福建闽南地区,尊老敬老也是一种传统美德。
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社会交往中,人们都对老年人充满敬畏之心,孝顺父母、照顾长辈是每个人的天职。
老年人在家庭中享有重要地位,他们的智慧和经验被视为宝贵财富,为子孙后代传授道德规范和家国情怀。
总的来说,福建闽南文化的家乡风俗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现象,是一种凝聚着家庭美德和社会凝聚力的文化符号。
这些家乡风俗的传承与发扬,不仅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家国情怀的传递,为当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些家乡风俗,让闽南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让我们的家乡风情永不凋零。
闽南习俗
一、节日、民歌与方言春节,新年伊始,万象更新,闽台两地普遍行开正仪式。
家家户户贴新春联,象征岁序更新,万象皆春。
男女老少,穿着新装,设斋果、茶酒、岁饭,祭祀天地、家神及祖先。
早饭,多吃长寿面(线面)或年糕,寓意“长命高寿”、“年年高升”。
饭后,少长序拜,拜祠堂及尊长,戚友相过贺,道吉祥语。
长辈大都要给晚辈压岁钱。
客至,以果糖、福橘、瓜子、槟榔等,一品既行。
与拜年同时进行的还有出行习俗,即身着新装,到某一寺庙烧香磕头,祈求菩萨保佑。
初一日,普遍忌杀生、吃粥、吃香薯、清粪、哭泣、吃药、打破物品等,以求一年吉利。
明代开始,福建有春节上坟的习俗,尤其是初二、初三日,华门巨姓大都携长幼扫祖坟。
正月初四,为接伸日。
所接之身,一般是指灶君、灶妈等家神。
初五为假开日,鸣炮开市。
莆田、仙游等地,定初五为“做大岁”。
据说是明代某年过除夕,倭寇突袭,烧杀掠夺。
初二日倭寇被赶出后,逃难者才相率归来。
初二、初三日,各家各户均忙于收殓亲人尸体出殡,无心串门拜年。
遂相约今后初二日为各家祭祀受难者之日,互不串门拜年,于初四、初五日补行度岁过年。
所以,以后莆仙地区每年都在初四晚补过大年,初五日再行大岁之礼。
闽南语系民歌就是指用闽南话演唱的民歌,它在闽台地区流传甚广,并随着地区环境、生活习惯、历史变迁等方面的差异,形成各种不同的风格特点。
闽南民歌按其风格差异,在福建主要分为泉州和漳州两个地区。
在泉州地区,民歌受南曲的影响很大,包含变宫、变的古音阶,旋律呈平稳级进和回绕型线状、中速稍慢的节奏,具有优美雅致的特点。
漳州地区的民歌以调式居多,色彩比较淳朴。
当地锦歌和剧也给民歌以深刻的影响,如漳州《做戏歌》与剧《杂碎调》音调上有紧密的联系,形成羽商、商两个音区和旋律音调的对比,色彩鲜明。
明清时期,泉州、漳州人大批移民台湾,带去了数量相当丰富,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闽南乡土音乐。
随着移民的流布,又形成各地方的调律,如台北调、台南调、漳化调、恒春调、宜兰调等。
闽南人“烧金”习俗,原来烧的是这个“金”
闽南人“烧金”习俗,原来烧的是这个“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闽南人,小编认为闽南人最重要的风俗就是烧金拜拜(闽南语的音译,指的是烧香拜拜),保佑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等等。
小的时候最喜欢烧金拜拜了,主要是拜拜的时候要么要煮很多吃的,要么就要买一些干货来供奉,这样子我们小孩子就有口福了,吃的零食都不用愁了。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闽南“烧金拜拜”的习俗及过程。
“烧金拜拜”“烧金拜拜”的由来:说法一:古时候的每个月初一、十五,商人都会约定地点做交易,于是就逐渐形成了「市集」,在交易完成之后的第二天,就是初二、十六,为庆祝交易成功,便会宴请家人和工人,但是在吃饭之前会先祭拜土地公,感谢土地公保佑他们有丰盛的农作物或家禽,使他们有物可「易」,也感谢土地公保佑使他们交易顺利,换得自己所需的民生用品。
这就是民间俗称的「做牙」。
通常「做牙」是在公司行号或工厂门口祭拜,对象除了土地公外,还有五路财神。
五路财神说法二:初一、十五是地球自转(两个礼拜为一个周期)能量的转换日,所以这两天是祈求未来两个礼拜能平安消灾的日子,初二、十六是新周转的开始,又因二月初二为土地公的圣诞日,所以统一在这两天为生意人祈求的日子。
土地公“烧金拜拜”的流程:除非只有供奉福德正神一尊神明,是拜农历每月初二、十六外,其余神明都是拜初一、十五。
若白天没空可以在子时就开拜,即前一天晚上23:15以后拜拜,以插香时间为准。
准备材料:供品:五果五种水果,习俗上每种以单数个為佳。
烧金拜拜金纸:五色金指:天金、大寿金、寿金、刈金、福金。
补运钱,适量即可。
有做生意者可增加一点五色金。
(只有供奉福德正神一尊神明者用四色金,即减掉天金)金纸蜡烛、1尺6寸立香蜡烛,立香流程:一.先整理神桌,擦干净(不可移动香炉),拔除香炉内香脚(可於每月初一要拜前整理神桌时拔除丢弃)。
二.摆上五果、金纸、点上蜡烛,端著茶盘将小敬台上的三个小茶杯与小水壶端下来,依每日早上请安时的惯例换新茶水。
闽南保留较完整的汉族风俗与语言【风土人情】
闽南保留较完整的汉族风俗与语言【风土人情】文章出处:闽粤之家(新浪博客)一、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日,各户长辈天未亮就起床,烧香敬神,放鞭炮贺正。
男女老少穿新衣,给长辈拜年。
亲友相逢,互相揖贺新春如意。
早餐干饭素菜。
碰上不顺意事情或小孩争吵,要忍耐或好言劝息。
家中常备茶、果、烟、酒、菜肴以待亲友来访。
初二日,已嫁女儿同女婿回娘家做客。
初三日,打扫卫生,俗称“粪扫日”,有的乡俗忌探亲访友。
初四日,俗称“神下地’,备礼品迎灶神返回人间。
初五日,俗称“初五格开”,各行业恢复正常工作。
初七八后,有的农村请道士设醮祈安。
初九日,宰鸡鸭办祭品敬“天公”。
三、清明节清明前后,备牲酒祭扫祖先坟墓。
部分乡俗煎“软饼”请亲友。
四、四月八为释迦牟尼生日,又称“浴佛节”,常见和尚和尼姑挑佛像下乡结缘募化。
金山、龙山、和溪等地农民称这一天为牛王生日,养牛人家备办牲酒米粿祭牛神,耕牛放假一天,有“人闲五月节,牛闲四月八”农谚。
五、立夏家家户户杀鸡买肉吃面制作米粿改善生活,叫“补夏”。
六、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家家包棕子,门上插蒲、艾,喝雄黄酒,给小孩系“长命线”,佩带五色香袋。
当天中午收贮井、泉水以备和药治疗疮毒。
靖城、山城、龙山等地举行龙舟竞赛。
七、半年农历六月初一日,居民普遍做糯米甜圆敬神,叫“吃半年圆”。
八、大暑农历六月十九日,家家户户炖鸡、鸭或猪肉合中药进补,俗称“吃补”。
九、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日,妇女备香烛水果拜牛郎织女。
十、中元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各乡社万善庵、大众爷庙,请僧道诵经做功德,祭无主孤鬼叫“普渡”。
十一、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亲友互赠月饼。
中秋夜备水果、糕点、香烛拜月娘,全家人在庭院饮茶吃月饼赏月。
十二、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大人带领儿童登高放风筝。
部分乡蒸糯米糍敬神并分赠亲友。
十三、冬至农历十一月二十三日,每户做甜米圆敬神,一家人共餐,互祝添寿。
十四、封仓节俗称“做田秋”或“谢冬”,农历十一月晚谷登仓后,农家杀鸡蒸粿敬土地神,设宴酬谢农友,共庆一年收成。
闽南文化之风俗民情
厦门茶俗
饮茶在厦门是极为普遍的生活习惯。许多厦门人晨起第一桩事 就是烹水泡茶,早茶不喝,整天都提不起劲。即使不大喝茶的人,家中也 必备茶具。古语"寒夜客来茶当酒",厦门是客一进门即泡茶。甚至许 多工厂、机关,也无不备有茶具茶叶,招待来访客人,而且要立刻煮水,重 换茶叶。这一习俗有时难免令人有太浪费时间的感慨,但也表现了厦 门人的好客热情。
民风民俗
节日
民俗
曲艺
景区
春节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 统节日。节前家家户户贴春联。除夕夜,合家围 炉(火锅)吃年饭。有的通宵不眠,名为“守岁”。 长辈把红包分给未成年的孩童,名为“压岁钱”。 初一凌晨,点燃爆竹“开正”。人们换上新装到 族人亲戚家按辈份高低依次拜年,路遇朋友,都 要彼此道贺新喜。客人来家,应款待甜茶、糖果、 蜜饯,来客带有孩童,则送给礼柑、瓜果。正月 初三这天,被视为新丧之家的消愁日,一般不串 门和外出贺年。
五月初五,端午节。过去家家悬柳枝插蒲艾,以除疫氛;中午饮 雄黄酒,以辟邪气;制相馈。汲午时水浴身,不生痱子。海上赛龙舟。
六月十五,“半年”,家家户户造米团圆,祭祖。
七月,俗称“鬼月”,由初一起“开地狱门”,放出无依鬼魂, 受阳人致祭。至月末“闭地狱门”。各街轮流“普渡”。
七月七日,“七夕”,牛郎织女相会。
厦门人把饮茶叫作泡茶。泡茶的程序非常讲究,所费的时间功夫,多 于喝茶。首先是茶具,一般喜用红色的宜兴陶壶,只掌心大小,叫"小掌", 配套的茶杯自然就更小了。用这样的茶具泡出来的茶叫"小掌茶",以别 于大壶茶。除了茶壶、茶杯,还得有搁茶杯的茶盘和一个碗状的放臵茶 壶的茶洗。菜洗的功能是非常特殊的。以厦门茶俗,茶杯、茶壶是不能 拿到洗碗池去冲排的。更不能用手或抹布去往洗杯上的茶涨因为那些 条清被认为是最珍贵的东西,茶客是否够得上"茶仙"的称誉,不但要看你 品茶功夫的高低、泡茶的手艺,还要看你是否拥有一副茶清斑斑的茶具。
闽南过端午节特有的风俗
闽南过端午节特有的风俗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在闽南地区,端午节有着许多独特的习俗和风味,在这样一个节日里,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和食物。
一、吃粽子粽子是闽南端午节最为传统的食物之一。
它是用糯米和不同的馅料包裹在竹叶或荷叶中做成的一种美食。
在闽南,人们喜欢吃咸粽子,包括五花肉、瘦肉、鸭蛋黄、香菇、花生等不同的馅料,填充了糯米。
人们常常会自制粽子,大家都聚在一起制作,增进感情。
二、赛龙舟龙舟是端午节活动中最富传统风味的一项。
它是流传千年的中国古老运动,又被称作“划龙舟”,是一种集体协作运动。
在闽南,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龙舟比赛活动,队伍成员实力争锋,船头猛烈掉转,掌声声声。
赛龙舟在闽南地区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定,比如在福州,赛龙舟时会在福州古城保护区内的马尾河进行,河水与浙江台州一模一样。
三、喝雄黄酒闽南的端午酒被称为雄黄酒,它有着醇厚的口感和浓郁的酒香味。
它是一款藏式米酒,制作方法繁琐,但是相比普通的米酒,其口感更加柔和,被认为拥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的功效。
在端午节的时候,许多闽南人会在朋友或亲人的陪伴下品尝这款美酒,犒赏辛劳的龙舟运动员、送给好友。
四、挂艾草在闽南的端午习俗中,还有不少接近祭祀性质的传统,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挂艾草。
据说,艾草属于阳性的植物,可以驱邪、禁疫、消毒、强身健体。
在端午节时,人们会将艾草系在门框、窗棂、床架等不同的地方,用来驱赶疫病和灾祸。
五、过粽节在福州,还有一个独特的粽节特别节目,称作“过粽节”。
人们会制作许多不同种类的粽子,如豆沙粽、鲜虾粽、火腿粽、五香肉粽等,然后举办“粽子比赛”,让到场的观众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参与评选最佳粽子。
这样一来,福州端午节就不仅仅只是一场传统的节日活动,更像是一个美食嘉年华,吸引了众多吃货前来品尝这些美食。
总之,闽南地区的端午节是一个充满了传统文化和美食文化的节日,每年这个时候,人们都能通过各种方式来庆祝这个传统文化节日。
福建闽南的春节风俗
福建闽南的春节风俗
福建闽南人对于春节有着浓厚的热情和传统,相信大家也都了解
一些。
以下是一些闽南春节的传统风俗。
一、贴春联
在春节来临之际,闽南人会粘贴红色的春联,表示家庭的吉祥和美好。
春联贴在门楣上,一般是每对门上、左右不对称各贴一联,一般要求
文思泉涌、言简意赅、韵律和工整。
二、烧香拜佛
在春节期间,闽南人会到庙宇或道观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和好运。
同时,还会向神明祈求丰收和亲人平安。
三、扫尘洁宅
在春节前,没有任何家务活可以做,这是为了让一年中的不幸和坏运
都留在旧年。
同时,也要彻底打扫房屋,表示新的一年从清洁的环境
开始。
四、吃团圆饭
春节期间,家人会聚在一起共同吃团圆饭,表示团圆和家庭的温馨。
同时,还要吃一些富贵吉祥的食物,如鱼、年糕、粽子等等。
五、压岁钱
在春节期间,长辈会给孩子压岁钱,表示对他们的关爱和祝福。
孩子
们收到压岁钱后会非常开心,同时也会向长辈道谢。
六、放鞭炮
在春节期间,闽南人会燃放鞭炮,表示对旧年的告别和新年的迎接。
同时,也希望炮声能够赶走邪气和坏运。
以上就是闽南春节的一些传统风俗,这些习俗历经岁月,已经成
为了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宝贵的人文资源。
闽南结婚风俗礼仪
闽南结婚风俗礼仪在闽南,比结婚更重要的是订婚,不管你有没有办结婚证,只要你订了婚这婚事便算是成了一大半。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闽南结婚风俗,盼望对您有所关心,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闽南结婚的习俗闽南民间进行婚礼期间,总有一个能歌善唱的“送嫁妈”(主持婚礼仪式亦称“送嫁姆”),在高声诵唱,贯穿于整个婚礼,既庄重严厉,又诙谐风趣,为婚礼增加喜庆、祥和、美满气氛。
婚礼的第一个礼程是在厅堂中进行象征性梳妆装扮,新娘新郎让人在头上各梳三下。
这叫“上头”,表明正式成了大人。
迎亲队伍的最前头有人抬一根连枝带叶的青竹,俗称“竹扫”,表明新娘有“节”(贞节)。
竹上系一块猪肉,据说这是祀每于做喜事时来捣蛋的白虎神,可逢凶化吉。
接着是新娘轿(或车),后面还有人挑一担用布袋装的“子孙桶”,表示新娘早得贵子,挑的人可得大红包,但要善诵祝愿歌:“子孙桶,吊起起,前苑园后果子。
”新娘上轿(车)前必先哭几声,表示依依不舍,这样婚后才幸福,俗称“哭好命”。
“送嫁妈”要替新娘盖上紫帕,并诵唱:“紫帕罩上头,新娘贤惠新郎能。
罩于前,新娘好人缘;罩于后,夫妻吃到老、老、老。
”轿行几步,新娘要从轿(车)上丢下摺扇于路,表示抛弃不好性癖,俗称“放扇地”(谐音“放性”),“送嫁妈”遂唱道:“放扇,放扇,新娘好生侍(生小孩顺当)。
”迎亲队伍回来了,但花轿(车)只能停在堂屋门槛外。
这时男方侄儿手中捧两粒柑桔(谐音“甘吉”),引出新娘,并由伞或米筛遮日,俗称“过米筛”。
结婚其次日,新娘出洞房,走到厅堂会见家中亲人,俗称“出厅”,这是婚礼的尾声。
随后,“送嫁妈”陪新娘熟识今后劳动路径、地点、表明闽南新娘喜爱劳动。
“送嫁妈”象征性指示新娘熟识每一项工作时,都要高声诵唱一支歌。
新娘到灶前时要唱:“启灶君,起火不会熏,煮粥快滚。
”新娘到井边时唱:“水井清清,新娘手灵心灵;井水明明,生子传孙富不会停。
”新娘到养猪饲料缸“送嫁妈”边呼叫猪“?啊?,?啊?……”,一边唱:“搅潘(泔水)搅会浮,喂猪象只牛。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其内涵十分广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1. 普渡与祭祖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
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
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
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
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
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
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
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
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
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
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
泉州郊区有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
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
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
摆好祭品后要卜问,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
渔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
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
闽南春节民俗
闽南春节民俗
春节是闽南地区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家庭团聚、祭祖、互访亲朋好友的时刻。
此时,闽南人民会进行一系列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
一、年夜饭:年夜饭是家庭成员团聚的重要场合,在桌上,家人们会品尝各式各样的传统美食,比如鱼、鸡、虾、螺、蟹等等,寓意着团圆和丰裕。
二、贴年画:贴年画是闽南地区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家人们会选择吉祥图案的年画,例如神仙、山水、福禄寿等等,贴在门神或其他显眼的地方,以祈求新年里的平安和吉祥。
三、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亲朋好友相互拜年表达问候和祝福。
闽南地区有独特的拜年方式,先年长者,然后晚辈,贴切地展示了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
四、放鞭炮:放鞭炮是迎接新年的重要环节,据说能驱邪辟邪、迎接新一年的好运。
闽南人会在半夜时分燃放鞭炮,声响阵阵,烟火弥漫,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
五、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闽南春节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身穿五彩斑斓的龙狮服饰,伴随着锣鼓的声音舞龙、舞狮,以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好运。
六、打年糕:打年糕是闽南春节民俗中的一项有趣的活动。
家人们会用年糕、糖果、蔬菜等制作的木板做成各种形状的模具,
然后用力敲打在米糕上,寓意着岁岁平安、吉祥如意。
七、逛庙会:春节期间,闽南地区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当地居民。
人们可以在庙会上品尝各种特色美食,欣赏各类民间艺术表演,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
这些闽南春节的传统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节日氛围,也传承和弘扬了地方文化。
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浓厚的年味,享受春节带来的喜悦与团聚吧!。
闽南节日风俗
闽南节日风俗闽南地区是中国福建省的一个地域,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这篇文章将介绍闽南地区的节日风俗,包括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和元宵节等重要节日。
通过了解这些风俗习俗,可以更好地了解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闽南地区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在闽南地区,人们会在除夕夜祭拜祖先,摆放祭品和燃放烟花爆竹。
除夕夜的晚餐是全家团聚的时刻,人们会吃团圆饭,同时也吃一些象征吉祥的食物,如年糕、鱼和饺子。
除夕夜过后,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并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舞狮和舞龙表演。
清明节是闽南地区传统的祭祖节日。
人们会前往祖坟上香、烧纸、扫墓,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祭祖习俗叫做“逐山”。
逐山是指以担架抬着祖先牌位走进大山中,以向祖先表示敬意和缅怀。
逐山活动不仅体现了闽南地区民众对祖先的敬仰,也体现了他们对家族血脉的传承和承载。
中秋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也是闽南地区最具特色的节日之一。
人们会在中秋节这天吃月饼、赏月,并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
闽南地区有一种独特的庆祝方式,叫做“乞巧”。
乞巧是指小女孩在中秋节这天向嫦娥仙子乞求智慧和技艺的仪式。
此外,还有一种叫做“千层渔火”的习俗,是指人们点燃一排油灯,象征着对海神的祈福和感恩。
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也是闽南地区的传统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元宵灯会,燃放烟花爆竹,共庆佳节。
在元宵节这天,民众会点亮彩灯、放放烟花、赏花灯,并品尝元宵汤圆等传统美食。
同时,还有一种特殊的习俗叫做“抬花灯”。
抬花灯是指一群人将一座高大的花灯举行,游行于闽南地区的市镇中,展示各种各样的灯饰和艺术表演。
除了以上的节日风俗,闽南地区还有很多其他的节日和习俗,如端午节、七夕节和农历年的“打渔节”等。
这些节日和习俗都是闽南地区独特的文化体现,代代相传,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总之,闽南地区的节日风俗丰富多样,每一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通过了解和体验这些传统风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闽南的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加强人们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闽南的术数信崇习俗
闽南的术数信崇习俗(一)符咒符咒是符箓和咒语的合称。
“符”指用朱笔或墨笔在纸上画成似字非字的图形,道书上称之为符箓、丹书、墨箓、云箓、符字等。
“咒”是口中诵念的可解或不可解的语句。
施术者自称符咒可以驱鬼镇妖和为人治病,等等。
符箓的种类很多,在福建民间流行的有五敕符(用于驱逐恶鬼、疫疠、盗贼、负伤等,又称五公符)、五鬼符(纸上画五个鬼像者,在寿辰或其它祭日焚化)、镇宅符(贴在梁栋或大门口上方)、平安符(贴在门壁上)、镇诸怪符、镇恶梦符、安胎符、催生符、断疟符、月令符(按不同日期,有30种)、和合符、离散符等等。
符箓多不可辨认,故有“鬼画符”之俚语。
可辨认的符箓内容多带敕令口气,常见有“太上老君如律令”、“急急如律令”之类。
符箓可贴、可挂、可随身带、也可化灰水服;化灰水服多用于治病压惊,其它的多用于驱邪镇魔。
符箓多由巫师书写,需要符箓时,须到庙宇中烧香礼拜而后求取,要交若干香火钱。
近年来,农村中符箓泛滥,受巫师欺骗。
有些村子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门上都贴上符箓,有的甚至还施行用以害人的“凶符”,使人惶恐。
咒语最初由巫祝等特定的神职人员掌握,有“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妻子”之说。
后来,许多咒语流传民间,神秘色彩渐淡,咒文也比较通俗易懂。
咒语须诵念出声,有的比较灵活,可以即兴创作,张口就来。
有的格式固定,内容与特定的信仰有关。
不同咒语在不同的场合使用。
福州王天君信仰中有大量咒语,诸如《灵官启请咒》、《急启请咒》、《开经玄蕴咒》等等;莆仙三一教信仰中有《净心神咒》、《净口神咒》、《净身神咒》、《安土地神咒》、《净天地神咒》、《祝香咒》、《金光神咒》等等。
其它宗教信仰中也都有自己的一套咒语。
普遍流行的有《大悲咒》(信仰观音者诵念)和“唵,金齿临、玉齿临、吽”的佛教咒语。
一般在咒语的结尾有“急急如律令”、“急急如玉皇上帝律令”或“急急如某某神律令”之类。
与咒语有关的还有诅咒和赌咒。
诅咒是通过念咒语欲使仇人寝食不安、生病甚至死亡。
重阳节闽南习俗中的传统佳节(福建)
重阳节闽南习俗中的传统佳节(福建)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被称为“重九节”或“老人节”。
它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庆祝,旨在纪念和尊重老年人,并祈福求长寿。
在福建的闽南地区,重阳节有着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本文将介绍闽南地区传统佳节中的重阳节习俗,以及它们背后的寓意与文化内涵。
一、祭祖祈福重阳节是向尊老、祈福为主题的节日,因此在闽南地区,人们通常会前往祖坟扫墓,献上美食和鲜花,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此外,在祭祖的仪式中,人们还会燃烧纸钱和纸衣,以供给祖先使用,并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子孙平安健康。
二、踏秋赏菊闽南地区的重阳节习俗之一是踏秋赏菊。
菊花是重阳节的象征之一,因为在这个时候,菊花盛开得最艳丽。
人们会去菊花展览园区或公园,欣赏各式各样的菊花,并向菊花致以崇高的敬意。
踏秋赏菊成为了人们庆祝重阳节的一种方式,也体现了人们对生命和秋天的热爱之情。
三、攀山登高登高是重阳节的经典活动之一,也是闽南地区人们热衷参与的一项习俗。
人们会选择一些山峰、山头或山脚下的景点,与家人、朋友一同出游,攀登山峰,欣赏美景,畅快身心。
这一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还象征着追求进步、顺利与上升。
同时,在高处俯瞰全景,人们也能更好地感受到自然的壮丽与人生的辽阔。
四、佩戴茱萸在重阳节期间,人们也会佩戴茱萸。
茱萸是一种有着独特香气的植物,被认为能驱邪辟邪、避灾免祸。
因此,人们会将茱萸绑在手腕上,或者佩戴在衣物上,以祈求平安和福运。
茱萸的香味也能充实人们的心灵,让人感受到节日的喜庆与祥和。
五、品尝重阳糕重阳糕是重阳节期间不可缺少的美食之一。
这种糕点是用糯米粉、红枣、核桃、花生等原料制作而成,口感软糯,甜而不腻。
闽南地区的重阳糕通常还会添加一些特色的食材,如莲子、莲蓉、红豆等,使口味更加丰富。
品尝重阳糕既是一种节日传统,也是体验闽南美食文化的一种方式。
六、赛龙舟赛龙舟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在闽南地区同样备受关注。
人们会组成龙舟队伍,在河流或湖泊中划龙舟,进行竞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六岁生日
男孩十六岁叫“成丁”,表示孩子已经长大***被屏蔽字符***了,因此十六岁的生日仪式特别隆重。家里要备办“三牲”、寿面最后一次答谢床母、檐口妈 和 夫人妈诸神的庇佑之恩,以糕、粿、粽、面线等物分送亲友邻居,并设宴招待。这时外祖母家要送成年衣帽鞋袜或布匹等表示祝贺。<
过番
闽南地濒东南海滨,从唐代起,就有泉州人飘洋过海,移居南洋群岛。随着宋元泉州港的兴盛,远航东南亚各国经商的泉州华侨更是猛增。本地人习惯把前往南洋谋生称做“过番”,旅居南洋一带的华侨则被称为“番客”。
年兜
大年腊月三十、小年腊月二十九,是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也指最后一天的晚上,泉俗称“年兜”、除夕。
备节:
节前,要完成扫尘、拆洗 被褥蚊帐等大扫除,炊年糕、年米果,给大人小孩买衣服,操办“敬神敬佛敬公妈”的供品及年货,请先生写春联,有的还到各宫庙“烧过年金”。
馈岁: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 十·风俗》:“除夕:前一、二日,以豚糕相遗,谓之馈岁。”
置甘蔗:
清末·陈德商《温陵 岁时记》:“除夕:除夕人家以甘蔗置门侧,殆取渐入佳境之意。桐荫吟社黄谋熙(敬堂)先生云:佳境到头休嚼尽,大家珍重岁寒心。”
结婚风俗:
古人重婚礼,所以新郎必须亲自至女家礼迎新娘,这在古六礼中称“亲迎”。至清代前期,泉州的婚姻礼俗中,除个别宦族外,婚礼皆不亲迎,至期,办好彩轿,遣媒送至女家。古籍对婚姻本义是这样解释的:昏时行礼,故谓之“婚”;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因此古时亲迎必在黄昏之后,乃至深夜,连一切迎送人员都得穿黑色礼服,这显然是远古时代夜间抢亲习俗的遗存。旧时泉州迎娶都在白天,但新娘须头蒙乌巾,并要有一对轿前灯,这当是沿古礼黑夜亲迎之遗迹。新娘出嫁是大喜事,反而要“哭嫁”,以示悲伤,且全国南北皆然。新娘“哭嫁”可能是思相离而悲,或是随俗。但民俗学者却认为,此乃原始社会掠夺婚姻的遗俗。
在晋江、石狮侨乡,有一种叫做“公鸡娶妇”的婚俗,这是已定好婚期的海外青年华侨,因种种原因,近期无法回家乡按时完婚,经男女双方家长协商同意,如期举行婚礼,新郎则以一只大公鸡代替。这只大公鸡在七日内是放在新婚洞房的床底下,七日后才移到室外鸡窝,需精心饲养,至其“寿终正寝”。“公鸡娶妇”显然有不近人情之嫌,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
满月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作“满月”。主人要请理发匠为婴儿剃去胎发,俗称“剃满月头”,并以“龟粿粽”馈送亲友邻居,亲友邻居则回赠衣服、赢巾(襁褓)、项链、手镯、脚镯等。“龟粿粽”中必有一种叫“满月圆”的米粿,因形状像奶头,故俗称“猪母奶”。它象征母乳充足,婴儿健康。
度晬
婴儿周岁,俗称“度晬”。是日,主人要为婴儿“做度醉”,敬神祀祖,设宴请客,还要制作大量的“四脚龟”和米粽分送亲友,祈求婴儿早日学会走路,健康长寿。外婆家通常要送用红线绣着“ ”字的“度晬裘”(披风)、“度晬帽”和有虎头图案的虎耳帽、虎耳鞋以及银制的如意锁、长命锁、天官锁或手镯、脚镯等,祝福婴儿吉庆康健。
送顺风与褪草鞋
泉州人即将出国谋生或华侨回乡探亲后又将返回居留国之时,亲友纷纷前来赠送家乡土特产或中成药,为其送行,俗称“送顺风”,如设宴送行,则称办“送顺风桌”。华侨自海外归来,亲友闻讯赶来送鸡、鸡蛋、面线、美酒等物或设宴接风洗尘,俗称“褪草鞋”(因旧时出远门,常穿草鞋步行)。
弄龙刣狮
在泉州一带,弄龙(舞龙)、刣狮(舞狮)是春节、元宵或庆典盛会不可或缺的游艺节目。弄龙是舞蹈和拳术的结合,场面壮观,气势磅礴;刣狮则是武术与杂技的糅合,威武雄壮,险象环生,据说泉州少林寺中的武僧曾借此传授少林功夫.
据说遮米筛和踏瓦片是为辟邪,但安溪人却有独到的解释,称此举寓有明亡之后,其孤臣遗老尚望:“反清复明”,教示新婚夫妇“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的隐意。至于跨火炉,人们认为可以利用火神的威灵,将新娘在其家里和沿途所招惹的邪气烧尽。
新娘到夫家后,又有拜天地、挑乌巾、喝交杯酒、宴请宾客等节目,其中闹洞房为是日婚礼的压台戏。俗谓洞房不闹不喜,不闹不吉利,而且在新婚七天内可以连续闹,有“七日内不分大小”之说。闹洞房的内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妇,当众做出种种亲呢举动,诙谐有趣。但不少地方也因太出格而演成陋俗。
挑水盖井:
除夕日,家家 户户该洗的东西洗完,到水井提水挑水,把水缸装满,并稍溢出,以示年年有余。后即把水井用石板或木板上加压石头,把水井口盖住,不再打水,直至正月初四方才掀盖用水。现在使用自来水,此习俗已不存。
辟火符:
清末·陈德商《温陵 岁时记》:“辟火符:里胥于除日印辟火符,分贴各家门首,主人给制钱四文,借以度岁。符纸用青蓝色,长四寸许,广三寸,中画老人像,上作两蟠龙,旁两行四语:左曰‘姓宋名无忌,火光速入地’;右曰‘家有壬癸神,能供千斛水’。按:《道德经》曰:月中仙人宋无忌。《白泽图》云:火之精,曰宋无忌(见《史记·封禅书》索阮注)。又,‘家有壬癸神’贰语出佛书。然则所画者,殆元冥之神;所言者,乃呼水禁火也(详《尺五天随笔》)。”
花轿抵达男家,一时鼓乐、鞭炮齐鸣,喜气洋洋。接下去就出现了一个精彩的镜头:新郎至轿前,下马威似的朝轿门轻踢一脚,轿内新娘马上应战,还踢轿门一脚,这是在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向观众们宣称:日后男不惧内,女不示弱。在此观众会心欢笑之际,我们似乎也闻到了八千年前那场父权制代替母权制的激烈革命的火药味。容不得我们多遐想,男家一位平辈男青年或下辈男孩已走到花轿前,揖请新娘出轿,再由男家福命大的女长辈手牵新娘出轿,送嫁娘忙举起贴有红双喜字样的米筛为新娘遮面,然后在三通喜乐声中,新娘慢步跨过火炉,踏上瓦片,进入洞房。
煎堆补天:
端午节之前,泉州一带常常阴雨绵绵,人们盼晴心切,仿效女蜗氏炼石补天的做法,于是有了“煎堆补天”的民俗。民谣“雨仔微微,舀油来煎堆”正是这种民俗的生动反映。堆,是以“米粉或面和物于油内煎之”(《泉州府志·风俗》),味道香美,很受人们喜爱。在泉州,除了名闻遐迩的“蚝堆”(又名“蚝煎”)外,还有“麦堆”、“猪油堆”等。
筅尘:
为了干干净净过春节,除夕之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年一度的“筅尘”(掸尘),即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活动。这种“筅尘”的习俗宋代已可见。据宋·吴自牧《梦粱录》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
吵新人
吵新人,即闹洞房。泉州一带有“七日内无大小”之说,意即新婚以后的七天之内可以不拘礼节随时闹洞房。闹洞房的内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妇当众做出种种亲昵举动,形式多样,诙谐风趣。但有时也会因无所禁忌、别出心裁而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