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与闽南文化差异
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系指生活在福建地区的人共同创造的(主要是闽南人),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各区、市、县(泉州原辖金门县待统一)。
闽南文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大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
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
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
从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文化内涵:闽南文化,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
俗称中西合璧建造而成的“洋楼式”的闽南侨乡民居“番仔楼”也是其代表作。
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其内涵十分广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博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车鼓弄是集说唱、表演合一的民间歌舞艺术,是古代弄戏的遗存形式。
福建方言特点

福建方言特点
福建方言是汉语方言的一种,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内,包括闽东、闽南、闽北、闽中、莆仙五个次方言。
福建方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
语音方面,福建方言的声母、韵母和声调与普通话存在较大的差异。
例如,福建方言中常存在声母的浊化、清化、腭化等现象,韵母方面则存在入声韵尾和鼻音韵尾的变化等。
此外,福建方言的声调数量也比普通话多,且调值差异较大,使得不同方言之间的声调系统存在较大差异。
词汇方面,福建方言的词汇来源复杂,既有古汉语词汇的保留,也有外来词、少数民族词以及地方特色词的融入。
因此,福建方言的词汇数量庞大,且存在一词多义、同义异词等现象。
此外,福建方言中还存在大量的俚语、俗语和方言词,这些词汇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语法方面,福建方言的语法结构与普通话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福建方言中常存在词序的颠倒、虚词的使用以及量词、指示词等的特殊用法。
此外,福建方言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句式和表达方式,如“VP+O”、“一V就P”等结构,这些句式和表达方式在普通话中并不常见。
总之,福建方言作为汉语方言的一种,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反映了福建地区人民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
同时,福建方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视角。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1、语言文化: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
2、建筑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3、宗教文化: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4、民俗文化: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5、饮食文化: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
福建闽东的饮食文化知识有哪些

福建闽东的饮食文化知识有哪些福建位于中国东南部,东海之滨,受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的影响形成了著名的福建饮食文化圈!下面就随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吧!福建闽东的饮食文化知识1.稻米福建各地主食以稻米(即大米)为主。
自古以来,八闽粮食种植以水稻为冠。
闽北不少县份历史上就是著名的产粮区,三餐主食以米饭为主。
清嘉庆《南平县志》载:“南平日三餐皆饭,以食粥为耻。
惟夏晚间,食之民茹。
”(清·嘉庆《南平县志》卷8《风俗》)浦城、建阳等地农村,一些地方至今仍保持三餐吃干饭的习惯,福州地区一般则是早晚稀饭,午餐干饭,间有“二干一稀”食制。
而平潭、福清及闽南部分沿海非产粮区,有一日三餐皆稀饭者。
现时虽无“以食粥为耻”之俗,但福建人讲究饮食中的“饱”与“实”。
所谓稀饭,并不同于北方的“粥”,而较为稠密。
每至春耕、秋收等农忙季节,因需起早摸黑抢种抢收,劳动量增大,闽北、闽西北和闽东有的一日四餐、五餐甚至六餐进食。
闽南一些信神妇女,因许愿农历初一、十五或每逢三、六、九不食早餐,俗谓“减大顿”,含有以此省下食福,留给子孙享受之意。
米饭加工以蒸、焖、捞为主。
捞饭在农村很普遍,系用竹制的“笊篱”捞出半熟米饭,将捞出的饭粒上甑炊熟,以备中、晚餐之用,余下的米汤和饭粒熬成粥作早餐。
闽南部分地区民众爱吃“肉末粥”,在粥中加肉末、蛏、葱姜和少许盐、酱油,不用佐餐菜肴,以此作早餐或晚餐。
闽西连城一带农民,早餐多干饭,午、晚餐较多喝粥,且喜加入蔬菜、芋头、瓜豆等煮成菜粥。
闽西北泰宁、建宁等县产竹,当地人喜用毛竹制成的竹筒蒸饭。
竹节焖饭更见情趣,当地人上山劳作时,常砍一节毛竹,把淘好的米置竹节中,封好后就地拾柴烧烤,竹裂而米饭熟,闽西武平的“簸箕饭”是舀米浆于簸箕上猛火蒸熟成饭皮,制成小块,包上豆芽、瘦肉、虾米等食用。
在南靖,农民下地干活或肩挑走贩时,习惯用草编小袋装米煮成饭团,俗称“茭茎饭”。
闽北南平一带也有草袋蒸饭的习俗,俗称“草包饭”。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
闽南地区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的地方,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汉族、闽南族、客家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建筑、饮食、民俗、艺术等多个方面。
闽南话
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语言,它是一种古老的汉语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闽南建筑以土楼为代表,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被誉为“世界建筑奇迹”,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闽南美食以海鲜、糕点、小吃为主,口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闽南地区还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和艺术表演,如舞龙、舞狮、木偶戏等,这些活动都是闽南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至今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
些传统文化不仅是闽南地区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闽南文化传统文化,让它继续发扬光大,为后人传承。
同时,也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闽南文化,让这份宝贵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的魅力将会继续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福建闽南文化传统

福建闽南文化传统福建闽南地区是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文化发源地,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深受人们喜爱。
闽南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独特的建筑风格、传统的宗教信仰和美食文化而闻名于世。
在闽南地区,民间艺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闽南地区的木偶戏、布袋戏、歌仔戏等传统戏曲形式在当地广受欢迎。
这些戏曲形式以其富有地方特色的表演风格和剧情内容吸引着观众,传承着闽南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
此外,闽南地区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泥塑、扎染等,这些手工艺品传承着古老的技艺和文化传统,展现了闽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闽南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吸引着众多游客。
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屋顶呈弯曲的飞檐形式,建筑内外装饰精美,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这些传统建筑不仅是闽南地区的文化遗产,更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除了艺术和建筑,闽南地区的宗教信仰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的宗教信仰多样,包括道教、佛教、儒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和情感慰藉。
许多宗教建筑和庙宇也成为了闽南地区的重要文化景点,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
最后,闽南地区的美食文化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的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品种而著称。
著名的闽南菜系以其鲜美的味道和精致的烹饪工艺吸引着众多食客,成为了闽南地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福建闽南文化传统丰富多彩,其独特的民间艺术、建筑风格、宗教信仰和美食文化都展现了闽南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这些文化传统不仅丰富了闽南地区的文化内涵,更为当地人民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寄托。
希望闽南文化传统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闽东文化传统

闽东文化传统
闽东地区位于中国福建省的东南部,这片土地上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闽
东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人民的智慧,是这片土地上的宝贵财富。
闽东地区的文化传统主要包括语言、建筑、饮食、民俗等方面。
闽东话是这里
的主要方言,它是闽南语的一种,被称为“闽东话”。
这种方言浓厚的地方特色,让人一听就能感受到浓厚的家乡气息。
此外,闽东地区的建筑风格也非常独特,传统的土楼和客家围屋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闽东地区的饮食文化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东菜以海鲜为主,口
味清淡,注重原汁原味,以保留食材的鲜美为主要特点。
蚝烙、鱼丸、鱼丝、海蛎煎等美食都是闽东地区的特色小吃,让人垂涎欲滴。
此外,闽东地区还有许多传统的节庆活动,如元宵节、中秋节、清明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
闽东文化传统的传承离不开人们的努力,他们通过口口相传、世代相传的方式,将这些宝贵的文化传统传承下来。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闽东地区的文化传统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
闽东文化传统是这片土地上的一份宝贵财富,它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人民的智慧,是闽东人民的骄傲。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闽东文化传统将继续传承下去,为这片土地增添更多的魅力。
福建方言的形成

一、福建方言的形成福建省历来以方言复杂著称。
全国汉语方言有七大类,福建境内就占有其五--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和官话方言。
方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分裂、人民的迁徙、民族的融合和地理的阻隔。
福建境内现存的各种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成过程。
从总的方面说,就古民族和古方言的源流而论,福建方言是多来源的;就方言差异的积存和共同语的影响而论,福建方言是多层次的;就内外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论,福建方言是多类型的。
下面按照历史顺序阐述福建省几个大区方言的形成过程。
(一)原始居民的语言及其余存已经发现的地下文物表明,早在旧石器时期,福建就有许多先民的活动。
据地方史志所载,在闽南的长泰、华安,闽北的光泽、南平,闽西的永定、明溪,闽东的福州、永泰,都有一些“人莫能识”的“仙字”,有的摩崖石刻至今还留有模糊的字迹。
人们至今还未能通过这些摩崖石刻去辨识当年的语言。
商周时期,福建被称为“七闽”。
战国之后,史称“闽越”。
据《史记》所述,秦汉之际闽越王无诸在当时东南诸越中势力相当强大,闽越国在佐汉亡秦之后几经反复,抗汉降汉。
汉武帝平定闽越,为防其反叛,“徙其民处江淮间”。
当时闽越人活动中心主要在闽江流域。
至今,民间传述的“越王台”、“越王城”、“越王墓”,在闽北各县多处可见其遗址。
在武夷山市兴田乡所发掘的“汉城”遗址,可以证实那是汉初闽越人所营建的城堡。
无诸为闽越王时间最长,威望也最高,武夷山区至今流传的武夷君治水救民的故事可能与无诸有关。
民国《福建通志·方言志》认为,闽方言称妇女为“诸娘”,乃是“无诸国的娘子”,不无道理。
2000多年前活动在武夷山区和闽江两岸的闽越人后代究竟是现代什么民族?史学界尚未获得一致认识。
近来,在对南方遗存船棺的研究中,普遍认为武夷山船棺年代最早,与广西壮族地区所发现的很相近。
壮族语言学家则考证论定,《说苑》所记《越人歌》就是古代的壮语。
从历史上看,闽越人可能有些被徙于江淮间,其他闽越人也有向西、向南迁入江西、广西等地,正如悬棺葬所分布的路线那样;史籍也记载西南有“闽濮”和“闽越濮人”。
闽东精神感悟

闽东精神感悟闽东,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南地区。
这里地处海滨,风景秀丽,人文景观丰富多样,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人文遗产构成了闽东独特的精神文化。
在这里,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人文遗产构成了闽东独特的精神文化,这种文化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传统,展现了丰富的人文精神。
闽东人民以海为邻,从古至今,一直以来都与海相伴。
海洋文化、海洋意识一直是闽东地区的文化精神核心,海洋文化深深地熏染着闽东人民的血脉,渗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海洋文化的影响使得闽东人民勇敢、坚毅、乐观,同时也建立起了他们独有的处世之道和生活态度。
在对待困境和挑战的时候,他们总能够保持平静、坚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在海洋这片广阔无垠的土地上,他们学会了坚强、顽强,学会了面对困难,不屈不挠。
因此,海洋文化不仅是闽东地区的一种文化象征,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体现。
面对风浪,他们不畏惧,坚韧地面对挑战;在风雨中,他们敢于拼搏,勇往直前。
闽东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是福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闽南方言、闽南乐曲、闽南饮食、闽南建筑、闽南舞蹈、闽南传统工艺等为代表。
闽南文化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闽南文化中,乐观向上、宽容豁达乃是其最基本的精神核心。
在这里,人们向往自由平等、互助合作,尊重传统、包容多元,秉持快乐幸福、向上进取的人生观。
闽东文化不仅在精神内核方面体现出了闽东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而在民俗风情上也充分展现出了他们对传统的珍爱和尊重。
长期以来,闽东地区秉承着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理念,努力弘扬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
这种文化传承的精神不仅在宗教信仰、服饰风俗、节庆习俗等传统文化方面得到了继承和弘扬,在闽东人的性情脾胃甚至生活方式中都能得以体现。
在闽东地区,人们崇尚和喜爱的传统民俗文化十分丰富多彩,其中有着很多深厚而古老的文化传统。
比如,闽东地区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等;在宗教方面有道教、儒教、佛教;在音乐舞蹈上有八音(琵琶、箫、笛、鼓、琴、扬琴、二胡、板)和华彩舞蹈。
闽文化的源流和特点

一、闽文化源流闽文化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其过程是极为复杂的。
从总体上看,它的形成与以下几个方面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古越文化的遗风。
古越族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福建的土著居民是古越族的一个分支,称为闽越人。
虽然随着中原汉族人民南迁入闽,闽越人在福建各地主人地位逐渐被替代,但其悠久的文化传统却不同程度地被保存。
中原文化的传入。
其传入方式主要以大量移民的途径为主。
中原汉族曾四次大规模进入福建,这四次大移民和陆续进入的大量移民,都不程度地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加快了福建的开发和进步。
此外,名士南下和闽人北游也或多或少地带来了中原文化。
宗教文化的传播。
四大宗教在福建极为兴盛,传播速度极快,对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福建的民间宗教也颇为风盛,其中最著名的是天上圣母、临水夫人、保生大帝这三“神”。
这三尊神原型都是人,后被逐渐演化为神,赋予类人而又超人的“神”力,再借以护佑人们自身。
民间宗教虽带有区域性,但其因有旺盛的生命力而持久不衰,对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外文化的冲击。
海外文化的冲击主要通过国际贸易、外商定居闽地、闽人越洋后归里等几个途径。
他们将本国的风俗民情信仰融汇在当地居民之中,日久天长,海外文化便与闽文化水乳交融地渗透在一起。
与外商定居闽地一样,也有不少闽人定居海外,宋元之后,逐渐增多,几乎遍及日本、朝鲜和整个东南亚。
这些华侨大多与家乡保持程度不同的联系,并时时有不少人回乡里探亲,带来了形态各异的海外文化。
台湾文化的交融。
台湾文化也对闽文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同种方式:(一)大量台湾人到闽地任职。
台湾赴福建任职者分布很广,足迹几乎遍及沿海及山区各地,带来了台湾的本土文化,有的还撰文介绍台湾的风土人情。
(二)台湾本土艺术输入福建,最有代表性的如台湾的“歌仔戏”输入福建。
在台湾十八个地方戏曲中,歌仔戏是唯一产生于本土的剧种,它发祥于台湾宜兰县,源自闽南的锦歌,经过台湾艺人不断加工、提高,终于成为完整的大戏,后又由台湾传入闽南,成为福建五大剧种之一的芗剧,至今已有400多个传统剧目,受到漳州、厦门观众的喜爱。
(完整版)闽南文化简介

服饮风建民名 饰食俗筑间人
工 艺
榜舍龟
敬 天 公
攻 炮 城
闽南民居 “红砖文化区”
• 洛阳桥
惠安石雕
• 中国传统雕刻技艺之一,作为中国优秀传 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历经一千多年的繁衍 发展,仍然保留着非常纯粹的中国艺术传 统,保持着很完整的延续性,至今未被西 方外来文化所异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闽 南 语
酒干倘卖无,闽南语“有酒瓶子卖 吗”的意思,是收酒瓶的叫卖语。
• “八闽名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宋 乾道四年泉州知事王十朋胸怀澎湃写下这 一对联并悬挂在州衙门前,跨越千年的广 袤时空,历史的风雨模糊了前人的字迹, 而印证着以历史名城泉州、厦门、漳州为 代表的闽南文化的豪迈之语却在历史的卷 轴里愈发清晰可见……被誉为“红砖文化 区”的闽南民居;讲究“五境之美”的茶 文化;最富地方特色的民间民谣;著名的 惠安石雕、漳浦剪纸、厦门漆线雕等民间 工艺美术;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 梨园戏、南音;中国八大方言之一的闽南 语郑成功陵墓
• 陈嘉庚,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 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 社会活动家,福建厦门市集美 区人,厦门大学、集美中学、 翔安一中、集美学村、翔安同 民医院等,均由陈嘉庚创办。 成长于郑成功抗清复明故垒的 陈嘉庚一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 怀,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 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生 前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 帜、民族光辉”。厦门大学、 集美大学两校师生都尊称其为 “校主”。晚年的陈嘉庚,请 人在鳌园刻录“台湾省全图”, 念念不忘国家统一。
南音
福建历史上人才荟萃,涌现出一批在中
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如天文学家 苏颂,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思想家、文 学家李贽,音韵学家陈第,学者、书法家 黄道周、蔡襄,文人严羽、杨亿、柳永, 史学家郑樵、袁枢,民族英雄郑成功、林 则徐,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林纾,铁路 建设专家詹天佑等。他们以自己的胆识和 献身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闽中实录文言文翻译

【原文】闽中,古称七闽,地广人稠,山川秀丽,物产丰富。
自古为中原与岭南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
今余欲述其事,以传之后世。
【翻译】闽中,古时候称为七闽,地方广阔,人口众多,山水美丽,物产丰富。
自古以来就是中原与岭南的交通要道,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
现在我想记述它的事情,以便流传给后世。
【原文】闽中之地,东临大海,西接蜀道,南濒南海,北靠中原。
地形险要,易守难攻。
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故有“八闽”之称。
【翻译】闽中的地方,东临大海,西接蜀道,南濒南海,北靠中原。
地形险要,易于防守,难以攻取。
自古以来就是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因此有“八闽”的美誉。
【原文】闽中之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物产丰富,有茶、竹、果、木之盛。
尤以茶叶最为著名,自古为中原贡品。
【翻译】闽中的地方,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四季分明。
物产丰富,有茶、竹、果、木等盛产。
尤其是茶叶,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的贡品。
【原文】闽中之人,勤劳智慧,擅长经商。
自古有“闽商”之称,遍及天下。
又以泉州、福州为商业重镇,繁荣昌盛。
【翻译】闽中的人民,勤劳智慧,擅长经商。
自古以来就有“闽商”的称号,遍布天下。
尤其是泉州、福州这两个地方,是商业的重要城市,繁荣昌盛。
【原文】闽中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自古有“闽文化”之称,源远流长。
其中,闽南文化、闽东文化、闽西文化、闽北文化各具特色,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闽文化。
【翻译】闽中的地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自古以来就有“闽文化”的称号,源远流长。
其中,闽南文化、闽东文化、闽西文化、闽北文化各具特色,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闽文化。
【原文】闽中之地,名胜古迹众多。
如福州的鼓山、厦门的鼓浪屿、泉州的清源山、南平的武夷山等,均为旅游胜地。
【翻译】闽中的地方,名胜古迹众多。
如福州的鼓山、厦门的鼓浪屿、泉州的清源山、南平的武夷山等,都是旅游胜地。
【原文】闽中之地,人杰地灵。
自古以来,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
如唐代诗人李白、宋代文学家苏轼、明代航海家郑和等,均为后世传颂。
论闽南文化

论闽南文化——关于类型、形态、特征的几点辩识刘登翰一、作为讨论前提的几点认识闽南文化是衍生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文化,经由移民的携带,南徙入闽后形成的闽文化在闽南地区发展的一种亚文化形态。
闽南文化作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下位文化,可用下面的图示简略表明其在中华文化系统中的位置:中华文化——汉民族文化——闽文化——闽南文化因此,在进一步探讨闽南文化的类型、形态和特征之前,有必要就闽南文化的形成提出几点认识,以作为讨论的前提和基础。
鉴于这些认识大都已为学界所多次论述,这里只略加说明而不作展开。
1.闽南文化是一种移民文化。
它基于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古代福建是南方百越族之一支——闽越的活动地区。
秦汉之际,中原地区已进入以汉文化为核心建构起来的封建社会,而福建尚是以闽越文化为基础和表征的部族社会。
自永嘉以后直至两宋,因北方战乱等原因而不断南徙入闽的中原汉族移民,在把闽越族及其文化融入其中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成为社会的人口主体;同时,随同移民携带而来的中原汉族文化,也成为福建社会建构的文化基础。
随着中原移民由闽北逐渐进入闽南,也把中原文化带入闽南。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无论闽南社会和文化,还是包括闽南在内的福建社会和文化,在历史上都是来自中原地区的移民社会和文化。
对闽南和包括闽南在内的福建社会和文化这一性质的认定,是我们认识和分析闽南文化的历史出发点。
2.闽南文化的形成,是漫长历史发展的结果。
一方面,中原移民入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般以公元4世纪初的永嘉之乱开始,至12世纪的宋室南迁达到饱和。
800年间经历了东西晋、南北朝、隋、唐和两宋,出现过西晋末年的衣冠南渡、唐代初期的陈元光入闽,唐末五代的王审之治闽和靖康之难的宋室南渡等几次大规模的移民高潮。
不同朝代的中原移民,带来了不同时期发展的中原文化,如年轮一般地沉积在包括闽南在内的福建文化之中。
这也就是说,闽南文化不是某一历史时期的中原文化的植入,而是反映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原文化的历时性积累,如地质考古中的文化层一样,是一层层堆积起来的。
闽南文化概述

闽南文化概述闽南文化概述闽南文化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上接中原、吴楚,下续台湾、东南亚,其涵盖面和影响的范围相当广泛。
闽南人艰苦的生存环境,铸造了闽南文化的精髓:“敢拼爱赢”的精神。
这种文化精髓的形成、升华和进一步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这也是闽南文化有别于中原文化和其他闽系文化的一大特色。
首先,闽南文化属于移民文化。
闽南聚居的核心地带,主要在晋江下游的泉州平原和九龙江下游的漳州平原。
后来,随着北方汉民的加速流动和不断地南迁扩展,促进并加快了闽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为了适应颠沛流离和长途跋涉的艰难环境,中原文化在南迁传播过程中,在经历了较为激烈的拼撞、社会变迁和自我扬弃后,虽然在闽南地区扎根并成长起来,但其完整程度受到了挑战,已较中原本土文化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从而深深地打上了移民文化的烙印。
其次,闽南文化有较强的兼容性和开放性。
一方面,在汉民的不断南迁和聚合过程中,不同源流、不同历史阶段入迁的汉民之间,汉族人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在闽南地区显现出了交融性。
另一方面,在唐宋元间,泉州港的对外交通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时期,成为“涨潮声中万国商”的东方贸易大港。
吸引了亚洲、非洲乃至欧洲许多国家的人民前来贸易和从事文化交流活动。
他们不仅在泉州地区经商并定居下来,而且还传播了伊斯兰教及其文化。
可见,闽南文化在多种族文化的交融发展过程中,这种多元文化的组合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对外开放性。
闽南文化的表象,深受外来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多重影响。
由此形成了闽南人敢于冒险犯禁、勇于进取和积极开拓的人文精神。
闽南人的这种进取精神,在明清时期很到了充分的发挥。
但在封建政府强力压制下,他们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闽南一带地瘠民稠,丘陵山地众多,尤其是沿海的平原地区,出现了“人满为患”,拥有土地和农耕已不足以养家糊口,这种自然环境加之深受移民文化的熏陶,促使大量的闽南人挈妻携子移居海外和台湾地区,实现了“贷海为市”。
可以说,闽南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合理延伸,又是接受外来文化和海洋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闽南人比较注重财富的追求和发展。
[整理]闽东文化
![[整理]闽东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1596c1b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94.png)
讨论“文化旅游”,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理解“文化”?按时间来分,可分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
按内容来分,可分为主流文化与民俗文化。
本课题所讨论的“文化旅游”,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这两个层面。
历史文化内容,主要是以闽东历史文化名人为主(包括现代文化名人);而民俗文化,主要是选择富有闽东特色的民俗形式,是俗文化,本课题所关注的主要是畲族的民俗文化。
而闽东的现代文化,如由闽东苏区所组成的“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重要内容。
只是本课题所讨论的闽东文化旅游,是以闽东历史文化为主,以畲族民俗文化为辅。
而以现代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闽东文化旅游,将是我们下一个课题的内容,这里暂不涉及。
那么,什么是闽东历史文化的特点?闽东历史文化和畲族民俗文化,通过什么样的转换机制,才能转化为闽东文化旅游资源?而闽东文化旅游资源,又要经过什么样的可操作性,最后成为闽东文化旅游产品?这就是本课题所要分析和阐述的主要内容。
一、闽东历史文化的特点何绵山在《闽文化概论》中认为:闽文化具有多元性、难融性、不平衡性等特点。
闽东文化属于闽文化,也同样具有上述这些特点。
具体而言,闽东文化的“多元性”,主要表现为儒家文化、宗教文化与畲族文化的共存和互补。
早在旧石器时代,闽东就有人类活动。
经过漫长的繁衍,一直到秦汉,形成了闽越先民的土著文化(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其文化特征也无从考证)。
三国时期的东吴,在霞浦建立“温麻船屯”。
其造船的工匠、将士、以及流放的士大夫谪徒和罪犯,成为闽东最早的移民。
其后又有梁朝光禄大夫薛贺、隋朝谏议大夫黃鞠等中原的士大夫家族,迁徒入闽东,带来了中原的儒家文化。
薛贺的六世孙薛令之,“文章破八闽天荒”,成为福建的第一个唐代进士。
随后,闽东又出过唐进士4人。
诗作收入《全唐诗》的闽东诗人也有6位。
这表明:闽东已经从蛮荒之地,成为“王化之乡”,儒家文化已在闽东扎下根来。
特别是唐和五代的几次人数众多的移民,使闽东的外来移民,逐渐超过闽东的土著。
福建的闽南风情

福建的闽南风情福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而其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便是闽南地区。
闽南风情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美食和建筑风格吸引着无数游客。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介绍福建闽南地区的风情特色。
一、传统文化福建闽南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闽南语。
闽南语是福建方言中的一支,它不仅是当地人的日常交流工具,更是一门丰富的文化载体。
闽南语歌曲、戏曲、相声等艺术形式都在闽南地区得到了广泛发展和传承。
通过这些艺术形式,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
此外,闽南地区还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欢庆的时刻,更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场合。
比如,在元宵节期间,人们会举行灯笼展览、舞龙舞狮等活动,而这些活动都能够展现出闽南地区的独特风情。
二、美食文化福建闽南地区以其丰富的美食文化而闻名于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菜系便是闽菜。
闽菜以其鲜嫩、清淡、口味独特而受到广大食客的喜爱。
著名的闽菜有佛跳墙、沙茶面、兴化瓦罐汤等。
这些菜肴不仅讲究选材和烹饪技巧,更注重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让人们能够真正品尝到食材的鲜美。
此外,闽南地区还有一种特色小吃——潮州糕点。
潮州糕点制作精细,口感独特,因其香甜可口而备受欢迎。
比如,潮汕牛肉丸、潮州千层糕等都是当地人和游客的首选。
品尝这些美食,不仅可以满足味蕾,还能感受到当地的饮食文化。
三、建筑风格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形式而著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土楼。
土楼是福建闽南地区传统的民居建筑,它们通常由石块、土壤和其他材料组成,外观呈圆形或方形。
土楼不仅在结构上具有防御功能,同时也是人们居住、聚会和祭祀的场所。
这些土楼不仅保存完好,还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除了土楼,闽南地区还有许多古老的庙宇和园林,如南靖土楼群、开元寺等。
这些建筑物在设计和装饰上都充满了艺术气息,展现出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闽南文化与风俗介绍

闽南文化与风俗介绍闽南文化起源于泉州、漳州,系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区的人(主要是闽南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
其内涵广义中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
今天媒儿就向大家介绍几个特色鲜明的闽南文化吧。
风俗闽南风俗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博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建筑闽南建筑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其中最富特色的是“古厝”(闽南方言里,“厝”是房子的意思)。
其特点是红砖白石双坡曲, 出砖入石燕尾脊, 雕梁画栋皇宫式。
方言闽南语,发源于福建泉州。
中国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主要分布地在闽南二十四县、台湾及广东的潮汕地区、雷州半岛、海南省及浙江南部。
大多数人提起闽南语,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可能就是《爱拼才会赢》这首经典歌曲吧?在学术上以泉州话作为标准腔,即使在闽南语口音不同的地方,高甲戏、梨园戏、南音也仍以古代泉州府城腔进行演唱,如今的闽南话已经成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它还被录制在美国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2号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外太空知音。
宗教文化宗教文化指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
最富有特色的是民间除信仰中华民族古代共同信奉的诸神(如土地公等)外,还信奉实有其人被尊为神灵的保生大帝(吴夲)、妈祖(林默)、广泽尊王(俗称“圣王公”,原名郭忠福)、惠泽尊王、清水祖师(陈普足)、开漳圣王(陈元光),其中尤以妈祖信仰为盛。
福建的闽东,闽南,闽西,闽北指哪些地方,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福建的闽东,闽南,闽西,闽北指哪些地方,划分的依据是什
么?
福建的闽东,闽南,闽西,闽北,到底是指哪些区域,按什么划分?
按地理位置分
如果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指标地图,严格来分,那福州属于闽东,宁德属于闽东北,南平属于闽北,三明属于闽西,龙岩、漳州就属于闽西南,莆田、泉州、厦门属于闽东南。
如果按照这样的区分,就出现没有太多的共性,纯粹为了分而分。
按语系分
闽东:福州,宁德,这是广义的划分,百科叫闽东语系,但我觉得只能算勉强,毕竟宁德的古田,屏南,还是归类福州话,其他的区县如福安霞浦福鼎,语言各自不同
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明部分,龙岩部分
闽中:莆田,这个地区算是特殊的存在,既不讲闽南话,也不讲福州话,他们归类莆仙话,尴尬的是位置又不靠福建中间,其他区域,如果按语系来分,根本无法分出,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城市语言是统一的。
按X方位+语系+习惯
因为福建整体地形是呈倾斜45度,所以如果按照X交叉法,得到的分类就是
闽东:福州,宁德
闽南:厦漳泉,加龙岩,大田,尤溪部分
闽西:三明,龙岩
闽北:南平
闽中:莆田
我想这种方法划分,相对就合理一点。
溯源
其实闽南,最早就是源于二十世纪下半叶,研究闽南语系时候,语言专家才提出来的,先有闽南,后才陆续出现闽东,闽西,闽北这些区位与之对应,古代并没有这样的划分。
古时说的闽中地区,多数是指整个福建!所以,并没有官方,统一的标准,没必要纠结,人生海海,欢喜就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东文化,以福州为主要代表
福州语的前身是原汁原味的土著闽人所使用的古闽越族语言
在魏晋时期,北方移民大规模涌入福州地区,带来古吴语和古楚语的口音。
但是融合的效果并不好,今天福州话中甚至还保留着上古汉语,也就是周朝时期古汉语的口音;
闽南文化,主要以泉州为主要代表
闽南文化与今天河南地区的关系很密切,闽南语,乃是闽语的一支。
中国汉朝末年的三国时代,中原发生战乱,难民开始进入福建,造成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的语言发生变化,而逐渐形成了最初期的闽语。
然而,汉人大规模入闽,则是始于“永嘉之祸”,由于晋室南迁,大批北方汉人入闽,而带来了3世纪(三国时代)时北方的口语音,亦即所谓“十五音系统”,而“泉州语”亦于此时渐渐形成。
闽东文化与闽南文化,来源不一样
但是形成的时期大致上都是在距离今天已经1800多年的三国时代;
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福建省的雏形开始形成,首次有了“福建”这个地理名词,距离今天已经1300多年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闽南人说的“闽南语”,因为主要的来源是黄河、洛水地区,因此也叫做“河洛话”;
“河洛话”,是古河南话,但绝对不是今天河南话;今天的福建人去听河南人说话,那是压根找不到什么相似处的。
“河洛话”,在今天的河南地区已经消亡,但是在福建南部和台湾地区,依然大行其道;
这是由于河南地区经历了多次战争,尤其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北方鲜卑族在中原大肆杀掠,造成古河南地区人口四散,随后又发生了多次“民族大融合”,中原河洛文化几乎被破坏殆尽。
今天的闽南人,作为古河洛人的后裔,与今天的河南人,严格意义上讲,并没有什么血缘联系;
现在有一些河南人大放厥词,说什么河南是福建的“祖宗”,有的闽南人居然还信以为真,认为什么河南话跟闽南话“是一家”
站在学术的角度去研究,正本清源,击退这种谬论是相当重要的;
闽南语言的前身可以认为是河洛语言,但是河洛语言早就已经在中原消失。
中国历史上,从西晋王朝被蛮族灭掉开始,河洛语言就掺入大量的胡蛮口音,什么契丹啊、鲜卑啊之类的,历史书上把这个叫做“汉化”。
河洛族群也由于战火的原因四散到全国各地,最终融入当地社会,从历史上消失掉;
而闽南人截取的河洛文化,恰恰是在西晋王朝被蛮族灭掉,“民族大融合”发生之前,因此可以认为是最纯正、最正统的“中原文化”
闽南人后来又把“河洛话”推广到了台湾,今天台湾人说的话,正是1800多年前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河洛话”,而河南人却早就已经不会说“河洛话”了
实际上,关于河洛话,今天的闽南远比今天的北方保存了更多精华下来,甚至于文化上,今天福建人说不定比亲方人保存了当时更多的生活状态.
可以说,福建省是保留中原正统文化相当完整的地区之一;
古籍上站在地理位置中心的角度,多把边疆斥为蛮夷地区,福建也不例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当年被指派到福建来考察的时候,一千一万个不愿意,还担心福建人是非洲野人会
吃人,说什么“好收吾骨瘴江边”
结果去福建转了一圈之后,狂呼:“闽越有长才,秀民通文书,与上国齿”,居然说福州的文化水准可与京都长安相媲美。
福建省也就是借着韩愈这个当时的学术超男的这么一句话,在当时的中国一下子窜红;
到了宋代,福建地区的教育、文化更为发达
福州市有着“路逢十客九青衿,巷南巷北读书声”的盛况。
当时,福州开设的巢经楼是中国目前可以考证的最早的公共图书馆。
明清以来,福建地区更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汇集地
据不完全统计,福建地区,历代光是福州籍的进士就达4100多人,其中文状元16人,武状元7人,位居全国各府州前列。
闽东文化是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最正统的“福建文化”
闽南文化是最纯正、最正统的“中原文化”
二者在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首次被统一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