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3闽南方言与海上丝绸之路

合集下载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

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又为了解决陆路的不便性,因为陆路受地形引响,前往西域会经过许多较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又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陆的方便性。

在古代中国即有此项交流,尤其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居民而简介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

除了陆上交通以外,还有一条经过海路到达西方的路线,这就是所谓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陶瓷为主要出口武平。

一、形成与发展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历代有所变迁,但只有泉州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认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其他城市并无获此殊荣。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徐闻古港,从公元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取代徐闻、合浦成为海丝主港,宋末至元代时,泉州超越广州,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

明初海禁,加之战乱影响,泉州港逐渐衰落,漳州月港兴起。

三国时期,由于孙吴同曹魏、刘蜀在长江上作战与海上交通的需要,积极发展水军,船舰的设计与制造有了很大的进步,技术先进,规模也很大。

据张大可著《三国史》,孙吴造船业尤为发达。

汉代主要造船地区在长江下游苏州、无锡、安庆等地,多是平底内河船。

孙吴造船中心,移往建安郡侯官(在今福建闽侯)、临海郡永宁县(今浙江温州)、横藇船屯(今浙江平阳)、南海郡番禺县(今广州)等港口。

孙权设置典船都尉,专门管理造船工场。

孙吴所造的船,主要为军舰,其次为商船,数量多,船体大,龙骨结构质量高。

02-4.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02-4.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第四章闽南方言与海丝文化 第一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文化离不开语言语言最基本的功能是交际功能,即是交流思想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但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语言既有工具性又有文化性。

任何形式、任何内容的文化都必然有一定的符号系统来记录它、承载它。

而语言文字,正以其最典型的形式表现出不同人类群体所拥有的不同文化和不同的文化活动。

 说到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要通过语言来表现,这就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所在。

有些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形式,其文化形式只能通过口头语言来承载,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口头文学。

 人们通常以文化的不同来区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

文化的分类是多样的,标准不同,分类也就不一样。

从不同的空间、地缘出发,我们把文化分成“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出发,我们又把文化分成“古代文化”、“现代文化”、“当代文化”等。

 •无论哪种文化,总是要通过语言及其书面形式文字来表现,这就决定了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相依为命、不可分离。

  语言承载着文化、记录着文化,在记录文化的过程中还可能会影响文化。

同样,文化不只是被动地让语言记载。

语言与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双向关系。

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汉语中的一些同音词的使用,往往就是某些特殊生活习俗和文化心态的体现。

看病人不买“梨”,因为“梨”和“离”同音。

在某种和睦欢聚的场合,人们也不太愿意用梨来招待客人,甚至忌讳把梨分开吃。

同样,因为“苹果”的“苹”与“平安”的“平”同音,在看望病人时,总喜欢送“苹果”,表示一种平安吉祥的意思。

可是,在吴语区,“苹果”和“病故”又同音,当地人探望病人时也就不太愿意选择苹果了。

 语言文字对于独特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当今社会语言的社会应用日益多元化。

我们之所以经常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拥有一个能为大家共同掌握、共同使用的社会通用语,最重要的原因是共同语带来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凝聚力。

02-7.5闽南民俗与“海丝”

02-7.5闽南民俗与“海丝”
五、闽南民俗与海丝
1.闽南地区海外移民简况
• 自明清以来,闽南地区人口膨胀,土地资 源稀少,加上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大量人 口移民海外。
• 据统计,在17世纪-20世纪的300余年中,累 计的海外移民人数超过千万。
2、闽南文化伴随移民族群传播
• 闽南地区宗族观念浓厚,确保移民群体乡 土民俗的传承。在生活习俗、传统礼俗尤 其凸显。
新加坡天福宫
• 闽南华侨,大多生活在东南亚一带,如菲 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
• 据有关文章统计,东南亚泉州籍华侨670万 人,闽南籍估计在千万以上。
闽南文化海外传播Βιβλιοθήκη • 东南亚华侨华人在节日庆典、礼俗方面, 把中国的民俗传统较完整地继承下来,并 发扬光大。
节日活动
祭祀先祖的祠堂
信仰习俗
马六甲青云亭

闽南语

闽南语
历史
中国汉朝末年的三国时代,中原发生战乱,难民开始进入福建,造成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的语言发生变化,而逐渐形成了最初期的闽语。然而,汉人大规模入闽,则是始于“永嘉之祸”,由于晋室南迁,大批北方汉人入闽,而带来了3世纪时北方的口语音,而“泉州语”亦于此时渐渐形成。唐代时,陈政、陈元光父子带兵入闽平乱,进而屯垦漳州,带来了7世纪的北方的中古音;10世纪时,王潮兄弟又带军队入闽平黄巢之乱,也带入了当时的中古音。从以上的两批移民,所带来的北方口语,经过一番演变就形成了所谓的“漳州语”的基础。明末学者对于当时闽南语进行系统整理,十五音因而诞生。
第二,如果以闽南语当作讨论主轴的话,已经有不少学者指出,闽南语本身和其他汉语之间的差异非常大(见董忠司 2001;林修澈 1994)。以王育德(1960)的研究为例,他就发现闽语厦门方言和北京话之间所共享的“同源词”有48.9%,比英语和德语之间“同源词”的比例(58.5%)来得低。也就是说,如果以“同源词”当作指标来比较语言之相近程度的话,闽南语和北京话之间的差异,比英语和德语之间的差异要大。以上述这些研究为基础,最近有一些研究鹤佬话的学者,对鹤佬话的定位提出了一种不同的看法。他们试著将鹤佬话的结构和基本词汇,与南岛语系和侗台语系联系起来,而论证其他非汉语语言对于鹤佬话的强大影响(见Chin-an Li 2000;董忠司 1996;酒井亨 2002;赵加 1991等)。他们认为,闽南语可以被视为是属于汉藏语系的一种语言,而不是方言,而鹤佬话是闽南语的一种方言。不过,这些研究结果目前仍然具有争议性。
各方言之间的亲近性
闽台片亦即本土闽南语。漳州和泉州是语言学范畴内所指的各种闽南方言的发源地,所有的闽南方言,其源头都是漳州话和泉州话。漳、泉方言内部有些许差异,主要是音韵系统方面微有区别,但相互之间有严格地对应关系;语法及用词则基本一致。明清以来出现的厦门话和台湾话(两者高度接近),都是直接由漳、泉各县(市)移民的语音混合而成,均是亦漳亦泉、或者说是不漳不泉。这种漳泉混合语,普遍出现在厦门和台湾的口音当中,两地少有人是说著一口的纯漳音或者是纯泉音,漳、泉音也以不等的形式出现于一个人的口语当中。即使如此,漳、泉音韵的严整对应关系仍存在。厦门话和台湾话被视为典型的闽南话。闽台片的闽南话内部较为统一。东南亚的福建话也就是指闽台片的闽南语。

最新闽南文化知识竞赛题目

最新闽南文化知识竞赛题目

最新闽南文化知识竞赛题目“方志文献杯”首届闽南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初赛)1.闽南语“无头神”,普通话的意思是:(B ).A.一会儿B.健忘C.扒手D.没力气2.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屈斗宫宋元窑址位于(C )城东南郊.A.安溪B.南安C.德化D.永春3.(B )与杭州丝织画、苏州缂丝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

A.南安纸织画B永春纸织画C.德化纸织画D.安溪纸织画4.(D )是厦门历史最悠久的工艺品,集景德镇陶瓷、福建脱胎漆器和北京景泰蓝于一体。

A.影雕B.石雕C.木雕D.漆线雕5.“阮淋着冷冷的雨水无奈你已经无惦阮身边不知你置叨位甘有将阮放忘记”这段歌词来自于闽南语歌曲( B )。

A.小雨B.雨水我问你C.西北雨D.车站6.(C )是中国著名的“石雕之乡”,其石雕艺术的文化历史可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晋代。

A.南安B.永春C.惠安D.石狮7.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闽南俗称“( B )”,A.布袋B.嘉礼C.杖头D.药发8.以闽南方言表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它以韵语对话为主要形式,其艺术手法幽默、风趣、诙谐,成为闽台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形式之一,它是( C )。

A.讲古B.善书C.答嘴鼓D.讲鉴9.妈祖祖庙祭典在每年农历三月(D )妈祖圣诞之日举行。

A.十五B.十三日C.初三D.二十三日10.因率领中原十八姓族开发漳州有功,而被漳州人尊为“开漳圣王”的是( C )。

A.陈政B.朱熹C.陈元光D.颜思齐11.妈祖名林默,父母又称她为林默娘,默娘,生于( A )A.莆田B.福清C.厦门D.晋江12.1621年,漳州月港成衣匠颜思齐以诸罗山为根据地,开拓疆土,分设10寨,被众拥立为( A )。

A.开台王B.开漳王C.开闽王D.开泉王13.九龙璧石(华安玉)与水仙花、(D )、片仔癀并列为漳州四宝。

A.农民画B.灯谜C.剪纸D.八宝印泥14.( B )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四川绵阳”的木版年画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木版年画。

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扮演的角色及其发展

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扮演的角色及其发展

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扮演的角色及其发展1. 引言1.1 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扮演的角色及其发展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自古以来,泉州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海外贸易而闻名,是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

泉州位于闽南金三角地带,地处福建省东南部,面向台湾海峡,紧邻温州、台州、广州等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优势。

在海上丝绸之路中,泉州承担着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东以及非洲等地区的重要任务。

泉州作为海上贸易的重镇,为丝绸、茶叶、陶瓷等中国产品的输出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吸引了许多外国商人来往。

泉州本身也是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吸引了许多外国商人来此定居和经商。

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海外贸易使其成为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枢纽之一。

泉州的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对其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搭建了桥梁。

在未来,泉州将继续发挥其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

2. 正文2.1 泉州的地理位置优势泉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中部,地处闽南金三角地带,紧邻台湾海峡。

泉州的地理位置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泉州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

作为沿海城市,泉州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海产品、海洋能源等。

海洋资源的丰富为泉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泉州处于闽南地区的中心位置,连接福建省北部的厦门市和福州市以及闽南各县市,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经济走廊。

这一地理位置让泉州成为了福建省的重要交通枢纽,极大地促进了泉州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泉州还处于福建省与台湾的交汇点,距离台湾仅有不到100公里的海域,是两岸交流的重要枢纽之一。

泉州的地理位置让其在海上丝绸之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泉州的地理位置优势为其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视野下闽南电影地缘题旨的三重解码

 “海上丝绸之路”视野下闽南电影地缘题旨的三重解码

“海上丝绸之路”视野下闽南电影地缘题旨的三重解码作者:肖家豪黄钟军来源:《电影评介》2023年第23期【作者简介】肖家豪,男,广东阳江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区域电影研究;黄钟军,男,浙江衢州人,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艺批评及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秦汉,尔后宋元两代的繁荣成就了泉州港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支点,漳州月港“海舶鳞集,商贸成聚”的空前盛况。

[1]这条始于经贸而深化为政治、文化交流的重要海上枢纽,不仅直接促成了闽南文化的海洋色彩及海洋精神,更将其开放包容、多元互鉴的表现及内核熔铸在闽南地缘文化之中。

目前学界对于“中国电影的地缘文化研究”的倡议,为电影精神特质与文化属性的研究从美学视域转向地缘文化视域,创作主体研究转向地缘客体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差异性考察”方法。

[2]地缘文化正是明晰闽南地域的地理空间边界以及文化通约性的关键,同样也是确认与地缘文化“共生”的闽南电影与其他区域电影之间独异性的关键。

在特定的电影创作体制的框范以及本土历史(革命)资源发掘的自觉下,闽南电影创作统摄在“国家话语-地域讲述”的影像序列中,同时,在“出洋”“归乡”“交汇”的地缘文化主题方面表现出极强的统一性——闽南电影文本中的海洋观念、原乡想象、景观呈现源于对“海丝”内涵的历史追溯与拓展,强化了闽南电影创作特殊且无可替代的地缘属性。

一、闽南电影的概念及其创作流变本文指称的“闽南电影”,是以闽南地缘景观为空间特征、以闽南在地的人和事为呈现对象、具有闽南地缘文化特色的电影。

需要补充的是,该定义在具有准确的地域对应性的“题材标准”与“文化标准”上进行了严格的界定,而在“创作主体标准”上给予了较大的包容度:一方面在于,我们过去主要是按照行政区划的方式来划分中国电影的地理版图,并且按照同样的方式建立了对应的电影创作生产机构,然而与闽南行政区划相对应的福建电影制片厂并没能获得充分的建设与发展,从而如同长影、西影一样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地缘文化品质突出的电影作品群。

《海上丝绸之路》PPT课件

《海上丝绸之路》PPT课件

待续!!!
广东农信驿站
文仕文化
海上丝路发祥地-广州 (18张)
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出口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又称作“海上陶瓷之路”。同
时由于输出商品有很大一部分是香料,因此也称作“海上香料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约定俗成的 统称。[1]
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历史阶段。一是唐代中期以前为形成时期,隋唐以前,海
北部分地区与朝鲜北部),南下夷州(今台湾)和东南亚今越南、柬甫寨等 国,吴国灭亡时,有战船、商船等5000多艘。据有学者考证,当时孙吴造船 业已发明了原始水密隔舱。孙吴发达的造船业对后世出海远航造成了更为有 利便捷的条件,由于航海术的提高,三国孙吴多次派使者出海远航,成为开 拓性的壮举。东吴黄武四年(225年)扶南国王范旃遣使来吴国,历时四年, 在229年到达东吴,献琉璃。孙权派遣中郎康泰出使扶南国。黄武5年(226 年)大秦商人到交趾、吴国首都建业(今南京)。法显陆上西行,海上归国, 由印度多摩利底经狮子国、耶婆提、到山 东牢山。
丝路历史
魏晋
广州秦代造船工场遗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广州已成为计
算海程的起点。通过广州来中国经商的国家和地区大为增加,有15个之多。[
隋唐
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转到南方,
而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与中 国通商的国家有赤土、丹丹(今马来西亚吉兰丹)、盘盘、真腊、婆利等。
泉州是元代中国第一大港,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丝路历史
古代
广州秦代造船工场遗址
“丝绸之路”一名是德国地貌学地质学家具体内容李希霍芬1877年提出,原指中西陆上通道,因为

02-1.3 闽南与海丝文化(一)

02-1.3 闽南与海丝文化(一)
12
台湾学者汤锦台曾经高度评价闽南人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做出的巨大贡献: “没有闽南人创建的海外据点,郑和的船队就无法七下西洋;没有闽南人与印度、 阿拉伯世界的海上交往,欧洲人就无法进入亚洲!” “在世界发展史上,闽南人曾经手握历史钥匙,把东亚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为 人类的海洋文明和东西方的海上交往,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4
海上丝路带来的东西方文化,例如:唐代的泉州 已经是有名的对外贸易港口。宋元时期泉州刺桐 港步入世界最大的通商港口,当时的泉州城已是 “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国际化 大都市。
5
语言为证——
看看闽南话的外来词:
——源自印尼——马来亚语: 雪文[sap bun ](肥皂) 语源:sabon
中华文化是根是干,闽南文化是枝是叶!
2
2.闽南文化吸纳古代闽越族文化 有语言为证——
•“蟑螂”叫[ka tsuaʔ](中括号内是国际音标) •“跳蚤”叫[ka tsau] •“泥鳅”叫[kɔ liu] •“蚯蚓”叫[kau un] •“蚂蚁”叫[kau hia] •“蝼蛄”叫[kau peʔ] 以上这些动物的词头跟德宏傣语的动物名词词头[ka]非常接近,很可能这就是古 闽越语的底层沉积。
洞葛[toŋ kat ](手杖) 语源:tongkat
镭[1ui ](铜板,钱)
语源:duit
巴刹[pa sat ](市场) 语源:pasar
五骹忌[ɡɔ k´a ki ](街廊) 语源:ɡokhaki源自糕啤[ko pi ](咖啡)
语源:kopi
6
——源自菲律宾他加禄语: •帕叟[p'e so](钱) •甘仔得[kam a tit ](西红柿)
1.开启中华文明向海的世界之窗 闽南人是走向世界的海航先驱。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到处都有闽 南人扎根的足迹。闽南先民们与沿线各国民众风雨同舟,披荆斩棘,成就许多伟 业;为这些国家的发展、为海上丝路的顺畅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欧洲人 在印度洋、在南中国海上遇上的中国商人正是讲“福建话”的闽南人。他们把闽 南文化当作中国文化的代表。

泉州:于海上丝路之始,寻闽南风味之根

泉州:于海上丝路之始,寻闽南风味之根

于海上丝路之始寻闽南风味之根泉州策划、文、摄/Miss Special泉州被认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它是中国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窗口。

那时泉州港被称作“刺桐港”,是“东方第一大港”。

走过千余年历史,泉州依然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风韵。

这是一座向海而生的城市,海上丝路赋予它历史风华,也成为它文化的一条根脉。

寻味泉州,伴着古老的海洋探索之路的文化感,丰盛且深远。

走进泉州,不禁觉得它古朴又时尚,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那般和谐温柔。

晋江大桥横跨南北,架通起泉州及晋江市。

大桥主桥塔造型为“开”字,暗喻了泉州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也寓意了泉州的开放包容的态度。

晋江大桥旁边,江心有一片滩涂,滩涂与岸边之间泊着许多渔船。

夕阳的余晖洒在江面,远处的高楼呼应着晋江大桥,渔船伴着滩涂,像是一幅安静唯美的画作,现代感中穿插着古早味。

江畔的摩天轮像是“泉州眼”,见证着泉州日新月异的发展。

白天,川流不息的车辆于晋江大桥和江畔的主干道上穿梭,是现代的风貌。

夜晚,城市的步调慢下来,又是另一番热闹的人间烟火。

时尚与怀旧的转换与融合间,泉州表达得那样恰到好处。

不仅是城市风貌,泉州美食之中,也有同样的跨越与融合。

早期先民出海捕鱼为生,能带的食物很有限。

咸饭、酱油水那些下饭且易储存、能有效补充体力的食物逐渐成为泉州人世代的饮食偏好,和一种独有的泉州特色味道。

作为曾经的国际贸易中心之一,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于泉州,他们带来了多元的美食文化。

本土与异域的文化交融,让泉州有了沙爹牛排配咸饭和汤的代表性美食。

曾经的泉州人去东南亚闯荡,带回来了“沙茶”,沙茶也逐渐成为了本土风味。

福建与广东相邻,粤菜同样十分受泉州人欢迎,因此泉州的美食多元丰富,既有本土的风味根基,也不乏创新融合。

晋江大桥旁就是泉州泰禾洲际酒店,于酒店美食之中,也能感受得到这份独属于泉州的特色风情。

源社全日制餐厅以本土海鲜为基础,从泉州人偏爱的酱油水、葱油等风味中撷取灵感,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创意西餐。

城市冷知识15:闽南文化的源头,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认识泉州

城市冷知识15:闽南文化的源头,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认识泉州

城市冷知识15:闽南文化的源头,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认识泉州泉州古称刺桐,因其城郭形似鲤鱼,又名鲤城。

泉州是福建省地级市,面积1.1万平方公里,辖4个区、5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

泉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籍贯地,闽南文化的发祥地。

(1)泉州是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2)泉州是全国唯一拥有全部三大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项目的城市。

(3)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4)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析侯官县地置东安县,此为泉州建制之始。

(5)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陈朝的丰州改称泉州(治侯官),这是泉州地名之始;泉州成立之初的辖境很大,相当于今福建全省,泉州得名于府城东北泉山的一眼孔泉。

(6)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原闽县所置泉州改闽州,武荣州改泉州,辖晋江、南安、清源、莆田四县,此后的“泉州”才相当于今泉州。

(7)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置晋江县(今鲤城区)为附郭,此为泉州建城之始。

(8)唐朝中后期的泉州与广州、扬州、交州并称为中国四大对外贸易商港。

(9)南唐时期,原籍泉州桃林县(今泉州市永春县)的留从效被封为“清源军节度使”,他主政泉州期间,在城墙边绕植刺桐,“刺桐城”因此得名。

(10)宋元时期的泉州港超过广州成为了全国第一大港,更被马可·波罗誉为“世界第一大港”,不过海上丝绸之路运输的主要是茶叶、瓷器和香料。

(11)蒲寿庚叛宋降元事件发生在泉州,蒲寿庚在泉州杀死南宋宗室、士大夫、百姓、官兵等数万人,严重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朱元璋曾于洪武七年(1374年)大赦天下,唯独没有赦免蒲寿庚后裔,《清源金氏族谱·丽史》载“独蒲氏余孽悉配戎伍禁锢,世世无得登仕籍。

”(12)八闽文化的先驱者——欧阳詹是唐代泉州晋江县(今泉州市晋江市)人,他也是泉州历史上第一位进士。

(13)《题临安邸》作者的真实姓名是林外而不是林升;林外是宋朝泉州晋江(今泉州市晋江市)人。

闽南和海上丝绸之路作文

闽南和海上丝绸之路作文

闽南和海上丝绸之路作文
《寻迹闽南与海上丝绸之路》
嘿,咱今天就来唠唠闽南和海上丝绸之路那些事儿。

要说这闽南啊,那可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记得有一次我去了闽南的一个小渔村,那里呀,还保留着好多和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痕迹呢。

一走进村子,就能看到那些古老的码头,虽然历经岁月的侵蚀,但依然能想象出当年这里的热闹繁华。

我当时就站在那码头边,海风呼呼地吹着我的脸庞,那种感觉,仿佛穿越回到了过去。

沿着村子的小路走着,还能看到一些古旧的建筑,据说都是以前那些商人们留下来的呢。

我好奇地走近去看,看着那斑驳的墙壁,好似在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村里的老人们也会时不时地讲起以前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那绘声绘色的样子啊,让我都仿佛看到了一艘艘大船满载着货物驶向远方,去到各个陌生又充满新奇的地方。

在这小渔村里,时间好像都慢了下来。

而海上丝绸之路,也如同一根纽带,把过去和现在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现在的闽南依然有着浓厚的海洋气
息,那些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记忆也依然鲜活。

它就像是一颗明珠,镶嵌在了这片土地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这就是我所见到的闽南和海上丝绸之路呀,它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让我对那段历史充满了敬畏和向往。

我想,不管时光怎么流转,闽南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都会一直流传下去的。

闽南方言的特点

闽南方言的特点


对照右边的平仄格律,“节”、“发”在普通话中分别属阳平和阴平,而诗中这里要求用仄声
字,是杜甫一时差错吗?不是的。唐代的“节”、“发”念入声,属仄声韵,正合当时格律。今天用
闽南方言读之,“节” “发”还是入声字,该诗完全合乎格律。
• 可见今日普通话声调相对古汉语已有许多变化,概括起来即:
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派三声。而闽南方言仍保留古汉语平、上
、去、入四个调类。例如:
阴平——开[k‘ui44] 阴上——草[ts‘au55]
去声——世[se41]
阴入——笔[pit5]
• 用闽南方言读唐人律诗绝句,与唐人所念基本一致,格律完全 相同。
二、闽南方言词汇的特点
在闽南方言的基本词汇中,有一大批与普通话词形词义相同的 词,例如,“山、水、甜、苦、写、想”等。有人对《普通话闽南 方言词典》一书所收近7万条方言词语统计分析之后发现,这类与 普通话能相互对应的语词达5万多条,占2/3强。而那些与普通话不 尽相同的词语,则大多带有浓厚的方言特色,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比如说,从以下三个方言词中,我们就可以观察到闽南人文 历史诸多现象。
“鼎”、“墟”、“甘仔得”
“鼎”在秦汉之前是全国通用的烧饭做菜的 炊具。其后中原汉人南下把这个词带到南方, 至今还保留在闽南方言中。
又如“墟”,“墟”在闽南方言中是“集市” 的意思。据周振鹤、游汝杰分析,“墟”作 “集市”义是古越语底层词在方言中的普通话有39个韵母,与闽南方言比起 来少了48个 。
闽南方言韵母保留了古代汉语的一些特征
就闽南方言的韵母看,应该说是基本保留了中古音系的特征。 闽南方言的韵母可以分为阴声韵、入声韵和阳声韵。古汉语中的 入声韵和阳声韵的六个辅音韵尾,即塞音韵尾,[-p] [-t] [-k]和鼻 辅音韵尾[-m] [-n] [-ŋ],闽南方音至今还都保留着。

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扮演的角色及其发展

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扮演的角色及其发展

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扮演的角色及其发展1. 引言1.1 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性泉州是中国重要的海港城市,自古以来就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连接着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东非等地区,成为了海上贸易的重要枢纽。

泉州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海上丝绸之路,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也离不开泉州的贡献。

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泉州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交通便利,是东南亚与中国沿海地区的重要贸易通道。

泉州自古即有发达的海运业和航海技术,船队雄厚,商船频繁往来于各大洋之间,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

泉州作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不仅仅是物质贸易的桥梁,更是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者,泉州的商人和船队不仅带来了商品,也带来了文化和信仰。

2. 正文2.1 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区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

泉州的商人利用熟练的航海技术和广泛的贸易网络,将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等产品运往海外,同时也从海外引进珍稀的金银珠宝、香料、药材等商品,形成了繁荣的海上贸易市场。

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泉州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泉州的宗教、建筑、美食等方面受到来自海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融合现象。

泉州商人的商业精神和海外贸易经验也为泉州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枢纽之一。

泉州的繁荣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泉州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传播。

2.2 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优势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优势主要体现在其临海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

作为福建省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泉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处闽南金三角的核心地带。

泉州的海岸线长达500多公里,拥有许多天然良港,如安海湾、东山湾、林坑湾等,使得泉州在海上贸易中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中国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

中国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

中国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中国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的海洋贸易通道,连接了东方和西方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福建的海岸线长达3781千米,拥有众多良好的天然港口,如厦门、福州、泉州等,这些港口为海上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福建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的东晋时期。

那时,泉州和厦门两大港口已经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往来频繁。

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建的海上贸易逐渐发展壮大。

在唐朝时期,福建的海上丝绸之路达到了鼎盛期。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代,福建的泉州成为当时东亚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泉州港不仅与东南亚各国进行贸易,还与日本、朝鲜等国有密切的联系。

福建的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广泛流通,为福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宋朝时期,福建的海上丝绸之路继续繁荣发展。

福建的福州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与南洋各国的贸易达到了新的高峰。

福州的港口设施完善,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船只前来贸易。

福建的陶瓷、丝绸、茶叶等商品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畅销,海外商人纷纷慕名而来,使福建的海上贸易更加繁荣。

明朝时期,福建的海上丝绸之路再次达到鼎盛。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福建的厦门成为当时东亚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厦门港与东南亚、南亚、阿拉伯等地的贸易联系日益紧密,福建的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

明朝时期,福建的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备受青睐,为福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清朝时期,福建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

清朝是一个封闭的时代,对海上贸易进行了限制。

福建的港口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规模大幅缩小。

福建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海上贸易逐渐衰落。

近代以来,福建的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重新发展。

闽南戏曲与海上丝绸之路

闽南戏曲与海上丝绸之路
• 比如:泰语潮剧
3、闽南戏曲的海外传播伶人教演
(二)闽南戏曲海外传播的文化意义
1.联络乡情,增强族群感。 • 对于旅居他国异域的闽南华侨华人而言,
闽南戏曲表演不仅仅具备酬神娱人的社会 功能,更重要的是确立和维系一种共有的 文化根性,一种来自祖籍地的精神召唤和 文化认同。
2.传扬中华地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融。
2、闽南戏曲的海外传播概况
• (1) 明清时期的海外传播
明万历年间莆田人姚旅的《露书》卷九 《风篇中》的相关记载:“琉球国居常所演戏 文,则闽子弟为多。其宫眷喜闻华音,每作, 辄从帘中窥。燕天使长吏,恒跪请典雅题 目。如《拜月》《西厢》《买胭脂》之类, 皆不演。即《岳武穆破金》《班定远破虏》 亦以为嫌。惟《姜诗》、《王祥》、《荆 钗》之属,则所常演,每啧啧羡华人之节 孝云。”
• 首先,闽南戏曲的海外传播,使闽南文化 以一种可观可感的立体艺术形式展现在海 外友人的眼前,传播了中华地域文化。
2014年法国诸多媒体关于梨园戏的长篇报道
• 其次,闽南戏曲在域外传播过程中,为求 得生存,也不得不吸收当地文化进行重塑 与再造,实现跨文化变异,这为所在国家 (或地区)多元文化体系的构建作出自己 的独特贡献,促进了中外文化交融。
王汉民《福建戏曲海外传播研究》
周宁《东南亚华语戏剧史》
龙彼得《明刊戏曲弦管选集》中所选录的《古代闽南戏曲与弦管》
(2)20世纪以来的海外传播
到了20世纪,海外闽籍华人华侨数量不断增 加,并且在异域他乡形成一些固定的聚居地。 众多闽南戏班就追寻闽南籍乡亲海外移民的 足迹,频繁漂洋过海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等地演出, 掀起了几次闽南戏曲海外传播的高潮。
四、 闽南戏曲与“海上丝绸之路”

02-1.4 闽南与海丝文化(二)

02-1.4 闽南与海丝文化(二)

闽南与海丝文化第一章 概 述林华东 教授第三节闽南与海丝文化(二)三、闽南文化的内涵1.闽南文化的表现形式(1)方言与族群语言是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文化脸谱。

闽南方言是早期闽南先民从中原带来的古汉语;千百年来,闽南族群始终不忘来处,牢记“慎终追远”,在语言传承中既坚守又开放;闽南方言成为汉语各大方言中保留古汉语特色最多的方言,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闽南方言是闽南族群安放文化心灵的故乡,几千年来留住了闽南人一颗漂泊的心!(2)民企与家族闽南人具有鲜明的传统家族观念。

他们无论是坚守黄土地,还是出外打拼开辟新天地,都透露出浓厚的家族气氛。

在闽南、在台湾、在东南亚地区,闽南人都有着做梦都想当老板的拼劲,坚信奋斗就能梦想成真;他们大都以家族为群体,敢为天下先、“输人不输阵”,在海内外创造了发达的民营经济;他们具有勇立潮头显才能的本事,敢于靠自己骨头长肉。

他们秉承你好我也好的互惠心态,成为与世界和谐交往的典范。

(3)海丝与侨批闽南人把古代海上丝路做到了极致,刺桐港成为宋元时期世界最大的通商港口。

泉州荟萃了宋元时期海上丝路的历史辉煌,闽南族群在古代海上丝路中弘扬了中华文化共生共荣的精神。

闽南人在海丝沿线国家打拼,总会写信寄钱回家。

闽南话把书信叫“批”,闽南华侨向家乡寄钱的书信往来便是“侨批”。

侨批,浸透着海外侨胞的血泪和汗水,蕴含着他们对祖国、故里和亲人的一片深情,昭示着他们对家乡、骨肉的责任感。

侨批反映出来的海外侨胞“热爱祖国、情系故里、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笃诚守信”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拓展。

(4)戏曲与文学用闽南方言创作的戏曲与文学,传递着闽南文化特有气息。

闽南地区是中国南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享有“戏曲之乡”“木偶之城”“南音之都”等美誉。

闽南戏曲包括梨园戏、布袋戏、木偶戏、打城戏、高甲戏、芗剧、歌仔戏、南音、采茶山歌等。

这些异彩纷呈的戏曲是闽南文化多元融合的精妙缩影,折射了闽南市井百态,彰显了闽南人独特的人文性格和审美情趣。

中国大学MOOC闽南与海丝文化单元测试及考试答案

中国大学MOOC闽南与海丝文化单元测试及考试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验返回本次得分为:22.00/22.00,本次测试的提交时间为:2020-03-26,如果你认为本次测试成绩不理想,你可以选择再做一次。

1单选(2分)闽南文化的主体是()得分/总分A.漳州文化B.泉州文化2.00/2.00C.厦门文化D.潮汕文化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2单选(2分)闽南文化圈的核心圈是()得分/总分A.潮汕文化圈B.湛江雷州文化圈C.闽台文化圈2.00/2.00D.海南琼文文化圈正确答案:C你选对了3单选(2分)五代时期贡献最大的闽王是()得分/总分A.留从效2.00/2.00B.陈延彬C.陈洪进D.王审知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4判断(2分)文化就是人类化。

得分/总分A.2.00/2.00B.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5判断(2分)大自然中的一块石头也是文化。

得分/总分A.2.00/2.00B.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6判断(2分)中华文化的中心是由西北向东南转移。

得分/总分A.2.00/2.00B.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7判断(2分)闽南文化源于潮汕文化。

得分/总分A.B.2.00/2.00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8判断(2分)闽南文化很大程度上以泉州文化为主体。

得分/总分A.B.2.00/2.00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9判断(2分)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得分/总分A.B.2.00/2.00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10判断(2分)中华文化是“多源一体”的文明形成模式。

得分/总分A.B.2.00/2.00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11判断(2分)中华文化的中心是由西北向东南转移得分/总分A.2.00/2.00B.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第二章单元测验返回本次得分为:22.00/22.00,本次测试的提交时间为:2020-03-26,如果你认为本次测试成绩不理想,你可以选择再做一次。

1单选(2分)下面哪个史迹不属于古代泉州祭海的重要遗址得分/总分A.文庙2.00/2.00B.法石真武庙C.天后宫D.九日山祈风石刻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2单选(2分)宋元及明初出版的地理著作和史书中,凡记载我国与海外诸国的航线距离、方位和日程,几乎都以哪个港口为基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闽南方言的“进”与“出” • 唐宋以来,闽南经济(主要是泉州)发展日益鼎盛,海外贸易
频繁,域外文化输入闽南,闽南文化也流向海外,这种文化交 流和影响必然要在语言上体现出来。闽南方言中的外来词和域 外语言中的闽南外借词就是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的体现。
1. 闽南方言的外来词
• 闽南方言的外来词从来源看有三个途径: 一是与西域文化的交流; 二是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流;
第四章 闽南方言与海丝文化
第三节 闽南方言与海上丝绸之路
一、闽南方言的形成 闽南方言形成的年代,学者们的看法不一。
李如龙、 周长缉、林华东、王建设等学者都对 闽南方言的形成做过深入的研究。
• 闽南方言之源在秦汉军民带来的上古汉语。但在闽南历史上还有多次
汉人入闽的浪潮。他们带来了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汉语方言,这些方言 不断地丰富着闽南方言,成为闽南方言发展的源流。
超国界: 闽南方言随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流播到境外,包括 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 、缅甸、印度、锡兰等。在东南亚华人社区中,闽南方言是使用 人口最多的汉语方言。 东南亚的闽南人家庭用语大多是闽南语。 他们把闽南话称作“福建话”。
有人做过统计,目前全世界说闽南语的达到一亿人之多。 令人 自豪的是,闽南方言还被录制在美国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号 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袤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如今, 闽南方言已经成为世界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
2.闽南方言的外借词
• 文化交流包含着双向性,域外文化对闽南的影响在闽南方言中 留下了痕迹;闽南文化和方言也同样对其他国家有过较大的影响。 这就是说,语言和文化的交流和接触总是相互渗透相互受惠的。
• 闽南方言对欧洲影响最大的要数“茶”[te24]了。6世纪下半叶, 茶叶开始传入欧洲,“茶”这个词也被借入西方语言。现代英语, 法语和德语的“茶”的说法,可以说都源于闽南方言“茶”的读 音。
konɡko(讲古,即聊天)
tauké(头家,即老板) sinsé(先生,即中医)
sinɡkék(新客)
kuntau(拳头)
可以说,闽南方言随着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今 ,在新时代的海丝之路上,闽南方言将继续发挥交流和沟通的作 用,进一步促进闽南乃至中国跟世界各国的沟通和交往。
超省界:在省外,广东、浙江、海南等省份都有闽南语区, 如广东潮州、汕头、雷州半岛,浙南的苍南、平阳、玉环、洞 头,海南的部分地区,江苏宜兴、江西上饶、广西平南以及四 川等地,人口不多,但差异较大。
• 在大陆之外闽南话传播最广最深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少 数地区,都通行着近于漳州音和泉州音的闽南话。多数人的口音 近于厦门腔,使用人口和闽南本土相当。
• 菲律宾他加禄语中可以找到许多闽南方言借词。例如:
hatsing(打喷嚏)
diko(二哥)
bihun(米粉,即粉干) kuoa(姑爷)
ukoy(乌糕)
caipo(菜脯,即萝卜干)
• 在印尼——马来亚语系中,闽南方言借词也不少。例如:
misoa(面线,即线面) tanɡué(冬瓜糖)tah Nhomakorabea(豆腐)
• 每一批入闽汉人在语言上都给闽语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 闽南方言的分布与传播 闽南方言作为一个语言学名词来说,它不仅指闽南地区方言,
而是一个超地区、超省界、甚至超国界的汉语方言,这在汉语方 言中是十分突出的。
超地区:在省内,除闽南地区外,其他各区都有 闽南话的分布。较为集中的是闽东沿海的霞浦、福 鼎、宁德一带数十万人。
三是与英美西方文化的交流。 这三种文化交流为闽南文化输入许多新概念、新事物,同时也带来一批外
来词。
• 闽南方言的外来词如果从内容看,主要体现在饮食文化、宗教文 化、商业文化和体育文化等方面。 雪文[sap5bun24] (肥皂) 语源:sabon 五骹忌[Ǿɔ22k´a44ki41] (街廊) 语源:ɡokhaki 加步(棉)[ka44pɔ41bĩ24](木棉) 语 源 :kapok 甘仔得[kam44a0tit5] (西红柿)语源kamati 烛龟蜡[tsiak5ku441aʔ24](巧克力)语源chocolat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