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误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术语是各民族文化的精粹,其来源和内涵各具特色。
为避免理解和交流过程中出现差异,本文梳理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让外界误读的部分文化术语,并从语音来源、历史传承等方面加以解释。
标签:误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在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语言、节庆、婚俗、饮食、手工艺、建筑以及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术语”是专业领域中用来表示特定理论体系中普遍概念的专用词汇单位,具有凝合性和整体性,无论是单成分术语或多成分术语,表达的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其特点是准确、严谨、简洁,文化误读,是指读者主观上由于缺乏对词源、文化背景的了解而造成对原意的误解。
本文选取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被误解的一些术语加以解析,以期加强中外人民和少数民族同胞沟通交流和理解。
一、云南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中容易误读的术语解析“苦扎扎节” ——亦称“苦扎扎”或“库扎扎”,在哈尼语里是“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康泰”的意思,少数民族语言用汉字音译过来,与汉字本身蕴含的意义大不一样,这是哈尼族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隆重的传统节日,不是字面上理解的“苦”节,玉溪元江的哈尼族从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起,节日历时3~5天,红河哈尼族每年农历六月欢庆该传统节日。
“赶摆”——又称“做摆”,傣语“赶摆”的原意是盛大节日或集会活动的意思,是傣族丰富多彩的节日统称,少数民族的“赶摆”和其他地方的赶集、赶场、赶街不同,傣族人“赶摆”涵义比集市贸易要宽泛很多,不仅是祭祀、集市、商贸的庙会,一些地区还是未婚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的场合。
傣族其他重大节日也叫做“摆”,如摆爽南(泼水节)、摆斋等,参加这些活动,都叫作“赶摆”。
规模比较大的“摆”一般在五谷丰收的深秋时节进行。
早期的“赶摆”还是一种宗教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云南德昂族、阿昌族“做摆”之意是祈求村寨和家中人平安生活、消祛灾难,由村寨头人、家族长共同推选出“做摆””的承头人,拜佛祭祀,由佛爷念经,以求富裕安乐。
云南最难听懂的方言排名出炉,你的家乡话上榜了吗?

云南最难听懂的方言排名出炉,你的家乡话上榜了吗?记得上大学那会儿宿舍一共6个人,全都是云南本地的本来可以说着一口方言共同度过4年但因为来自云南的不同地区有的时候还是避免不了要说普通话有的同学一说家乡话完全听不懂呀严重怀疑他是不是外国人头顶同一片天,脚踏同一片地为什么家乡话的区别会这么大特别是少数民族同学说起家乡话来旁边人直接一脸黑人问号我们都是云南人,你说喃样?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理论上来说我们说的方言都应该是西南方言但具体在云南,统一说一种方言?不存在的......仅仅在云南的16个州市就有至少16种语言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咱们大云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占全国56个民族的40%以上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人口的1/3所有市县都有少数民族分布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可以把云南的少数民族语言分为母语型、双语型、多语型和母语转用型4种在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水族使用汉语外其余22个少数民族有26种少数民族语言qio实,方言做为当地最显著的文化标签凝结了少数民族的智慧和不凡的创造力是不可或缺的民族文化所以今天小编就整理了一份自认为是云南最难听懂的方言如有不正确的地方,大家多多给予指正NO.1 纳西话纳西语纳西族本民族的语言其语系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中一种独立的分支语言同彝语、哈尼语以及拉祜语等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纳西语可划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方言区金沙江以东的纳西族住区以泸沽湖畔摩梭人语言为代表说这种东部方言的约有5万人金沙江以西的纳西族住区以丽江大研镇的语言为代表说这种西部方言的约有25万人纳西语在语音方面的特点是辅音分清浊,其中浊辅音较多韵母以单元音为主复元音较少而且元音往往不分松紧纳西语有纳西语口语和纳西语书面语即东巴文,又称纳西象形文字现在的丽江方言没有ng声母“鱼”读yu,不读ngu“疑”读Yi,不读ngi丽江方言簇瞌睡--想睡觉弯酸--不直接了当撇妥--爽快这稍--这时候翠些--现在三不打失--偶尔扎实--非常、很有点哈数--有分寸罗寡--稍微麻精--不会害羞NO.2 傣族话傣族语言属于东亚(汉藏)语系的一种语言傣语分为大泰方言、兰纳方言、暹罗方言等三大方言这三大方言中又含有若干个地区方言大泰方言(德宏方言)、兰纳方言(西双版纳方言)是中国境内最主要的两种方言方言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为、语音和词汇上语法基本是一致的两大方言中德宏方言使用最为广泛除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傣族使用之外保山、思茅、临沧地区等县市傣族居民也用该方言德宏方言有16个辅音84个元音西双版纳方言有21个辅音91个元音两个方言各有6 个舒声调3个促声调文字方面使用的是约500年历史的拼音文字“傣那文”意为“上方的傣文”现称德宏傣文下面一条傣文新闻给大家感受一下来源:@德宏民语文网德宏方言咩日--明天晚心--晚上搞莫子--搞什么你怕是--用于威胁的语气克哪点--去哪里给活--对不对版纳方言男生叫--猫哆哩女生叫--骚哆哩京豪--吃饭老乖--老公(年龄较老的男人,则是叫“老倌”)老伯--波桃傣族女人称呼--灭桃普洱方言尼格认得--你知道吗我啊吃--我想吃足呢脚柔--猪脚肉办尼摸买洞西唉--帮妈妈买东西心昌都不有--没心情给你两脚爪出克--把你踢出NO.3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个方言彝族文字是一种音节文字形成于13世纪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彝族群众使用的文字又叫“爨文”、“韪书”彝文的历史非常久远明清两代不少书里说这种文字“字如蝌蚪”“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北部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的大、小凉山地区东部方言分布在贵州云南东北部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和广西其余3个方言都分布在云南使用人口约400万各方言的塞音、塞擦音擦音都分清浊两类一般有3~4个声调少数地方如弥勒、寻甸姚安有5个声调音节结构的主要形式是辅音+元音+声调元音+声调彝族的文献典籍卷帙浩繁内容涉及哲学、史学宗教、文学等诸方面长篇叙事诗《阿诗玛》描写彝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故事诗中反映了彝族人民不畏强暴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愿望楚雄方言老表--兄弟、朋友不二--北、白热头--太阳给是--是不是扎精--斤斤计较、难缠相因--东西价格便宜肿脖子--吃饭(不耐烦、反对的说法)被折(she)子--骂小孩的话曲靖方言尾哒--跟着壳起头--膝盖筛你--打人搅得很--难处子弟--帅气qio--鸟gang--彩虹乐huohuo--乐呵呵保山方言克了--走的意思物件--这里指的是食物干--吃瓦--我如:瓦爹、瓦妈招呼--小心两巴坨--两拳砍靠--去哪里了固喏--未开的花朵开反--正在开放的花朵西丫子--未婚生出来的孩子干坏--损坏越天--蝴蝶抵得--很像鸡日--今日NO.4 白族话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使用人口约100万分南部、中部、北部3个方言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相比白语的方言总体上看差别不大各地白语的语法系统基本一致词汇大部分相同只是在语音上有一定的差异白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以白语为主要交际工具县以下白族聚居区群众活动都使用白语由于受白语影响大理州境内的一些汉族人口也兼通白语居住在大理市境内的回族也以白语为主要交际用语白族有两种民族文字即老白文和新白文老白文是在汉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白文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制的拼音文字白族方言shua bai--学白族话nao wei ni--谢谢你gai--鸡kuang--狗Lao mie hai--你叫什么名字hai lai--什么biao--不是shua hai lai--说什么bai da xia--来我家玩a da yin--来我家吃饭Lao bai la--你要去哪里NO.5 傈僳族语言傈僳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傈僳族是语言比较统一的民族内部没有语支方言分怒江、禄劝两个方言怒江方言又分为两个土语各种方言、土语的语法差别不大,词汇也基本相同来源:@E网情僧。
云南民俗风情的名词解释

云南民俗风情的名词解释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一个以多样民族和文化闻名的地方。
这片土地上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本文将通过解释一些云南民俗的名词来带领读者一窥云南的独特魅力。
一、苗族花帽苗族,是云南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以其传统服饰中的“花帽”而闻名。
花帽是苗族女子嫁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彰显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苗族花帽采用精细制作工艺,上面饰以鲜艳多彩的绣花,图案多为自然景物和神话故事的元素。
无论是在苗族的婚礼、节日庆祝还是正式场合中,苗族女子戴上花帽,都能展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女性的美丽。
二、彝族火把节彝族火把节是云南彝族人民举行的盛大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
火把节的起源和寓意都是彝族人对驱除邪恶、辟邪祈福的一种信仰表达。
节日期间,彝族人民身着传统服饰,手持火把,跳舞、放鞭炮,庆祝丰收和健康。
在夜晚的火把节,火把熊熊燃烧,点亮了整个夜空,气氛热烈而欢乐。
这一传统节日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更重要的是保留和传承了彝族人民的宗教和文化传统。
三、白族三月三白族是云南的另一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习俗。
白族的三月三是白族人民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
这一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三日举行,白族人民会着传统服饰,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和庙会活动。
白族人民还会进行民俗游戏,如跳花篮、打拉倒、牵风车等。
在白族三月三这一天,人们互相交流祝福和礼物,共同庆祝丰收,彰显团结和亲情。
四、哈尼梯田云南的哈尼梯田是世界上著名的农耕文化景观之一。
哈尼族是云南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使用传统的农耕方法,修建了壮丽的梯田景观。
哈尼梯田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宛如一幅巨大的画卷,犹如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结晶。
走在哈尼梯田中,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宁静和恢弘。
这一景观不仅展示了哈尼族人民的智慧和耕作技艺,更是一种生态文明的典范。
五、傣族泼水节傣族是云南另一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泼水节是云南最著名的节日之一。
云南安宁八街方言中的儿化现象

云南安宁八街方言中的儿化现象云南安宁八街是一个地处云南省昆明市郊的小镇,这里有着独特的方言文化。
在八街方言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语言现象,那就是儿化现象。
儿化指的是词语或者词尾加上儿音,使得语言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这种语言现象在安宁八街方言中是非常常见的,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一下。
儿化现象在八街方言中主要表现在词语的发音上。
“大人”这个词在普通话中的发音是“dàrén”,但在八街方言中,会被发音成“dànér”。
这里的“大人”一词被儿化后变得更加亲切可爱,也更加符合当地人的语言习惯。
另外还有一些词语的结尾也会呈现儿化的现象,比如“好吃”的结尾“chī”在八街方言中可以变成“chīer”,“好喝”的结尾“hē”则可以变成“hēer”,儿化后的词语在发音上更加有韵味,也更加符合当地人的口音。
儿化现象还可以在八街方言的语法规则中得到体现。
在这里,“儿”这个字不仅可以用来儿化词语的发音,还可以用来表示名词的复数形式。
普通话中的“苹果”在八街方言中的复数形式是“苹果儿”,“桔子”在八街方言中的复数形式是“桔子儿”。
这种使用儿化来表示名词的复数形式的语法规则,使得八街方言在表达上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加容易被当地人所接受和使用。
儿化现象在八街方言中还可以用来表示感情色彩。
在普通话中,“小孩子”这个词语并没有特别的感情色彩,但在八街方言中,可以将其儿化为“小孩儿”,在这里,“儿”字的加入使得“小孩儿”这个词显得更加亲切可爱。
同样的,“雨天”在普通话中只是一个天气现象的描述,但在八街方言中儿化为“雨天儿”后,带有的感情色彩使得这个词语的表达更加有趣和生动。
儿化现象在安宁八街方言中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语言现象。
它不仅可以丰富词汇表达,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趣,也可以体现当地人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
通过研究和了解儿化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八街方言,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独特的方言文化。
云南大族少数民族禁忌总括

少数民族禁忌总括1:独龙族2:怒族3:僳僳族4:彝族5:白族6:普米族7:傣族8:佤族9:拉祜族10:布朗族11:哈尼族1:独龙族禁忌独龙族的禁忌主要有产妇不得在室内分娩。
认为其“不洁”之气,会冲犯室内的弓弩等狩猎用具,致使狩猎无获;分娩时,忌男人照料,否则认为不洁之气会导致男人一生不吉,甚至双目失明;女子出嫁后,不得回娘家生孩子,否则,认为会影响娘家子孙兴旺。
一旦发生,女婿须送两瓶酒及若干兽肉给岳丈家,作为补偿。
死者咽气前,须将家中所留种子转移他家或他处,否则种子不会发芽;出殡时,尸体不可从大门抬出;鬼林中的树木严禁砍伐,否则寨中人会病死,粮食歉收;主人出门打猎时,客人不得来访,否则客人灵魂会把猎物夺走等;拣到别人打死的动物要分给大家吃才能免灾,不然会倒霉等。
2:怒族女人不能参加对氏族神灵、龙树、山神的祭奠;主人的卧室不允许外人进入;女人分娩时,男人不能在场;妇女坐月子期间,外人不能进入产妇家门;随葬品忌铁器等。
3:僳僳族1、家里来客人,不能扫地。
2、有客人到家中,主人不能当着客人的面扫地、洗脸、洗脚等。
3、客人进门后,不能直接从后门出去。
认为人死后灵魂回家才这么走。
4、产妇分娩时,外人不能闯人,尤其忌讳持刀箭闯人。
5、屋内火塘上的三角架,禁蹬踏或移动;不能用脚往火塘里推柴。
5、禁背朝火塘吃饭。
6、不能打死在路上爬行的蛇。
7、忌食青蛙肉。
传说青蛙的口涎掉在食物上,人吃了便会肿胀而死,谓之"青蛙盅"。
还有人相信从前青蛙曾经帮助本族的祖先耕过田。
8、不能触摸长者的头。
9、不能烧对头柴,否则有碍家庭和睦。
10、不能拄着拐杖进屋。
只有人死后才拄着拐仗进屋跳舞。
11、小孩连续夭折或丧失配偶的人,忌食羊肉和葱蒜。
12、未婚的青年人不能送寡妇出嫁。
13、寡妇出嫁,除非夫家路远,一般只在晚上送亲、接亲。
14、成年男子忌留胡须。
男人大多随身携带镊子,专门用来拔胡子。
15、禁忌夜间梳理头发。
16、禁家人出远门后清扫堂屋。
云南省民族古籍办:透过故纸堆用心追寻民族传统文化的影踪

云南省民族古籍办:透过故纸堆用心追寻民族传统文化的影踪佚名【期刊名称】《今日民族》【年(卷),期】2019(000)005【总页数】4页(P20-23)【正文语种】中文民族文化惠民之书籍古籍整理,经常被误以为是与世隔绝的书斋工作。
事实上不是,云南省民族古籍办少数民族文献的收集、整理,诠释了我们对“文化惠民”极为深沉的理解。
“文化”这个词有很多的理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有“文化”的人,通常还是指具备读写能力的人。
换句话说,在中国这个古代崇尚读书的国度,文字和书籍几乎就等同于“文化”。
在这个意义上,少数民族古籍的收集、整理,就是保存民族文化的“种子”,我们放宽历史的视野,这就是“为往圣继绝学”的伟大工程。
另外,颇为特别的是,少数民族古籍经常保留在个人手中,古籍整理者需要走向田野,爬山涉水去寻访这些古籍。
在取得持有者信任后,这些古籍才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整理、出版得以传播出去。
这个过程,是一个循环,始于民间,又返回到民间。
这个过程中,政府和古籍整理者是必要的中介,它放大了古籍的惠及范围。
如果考虑到这些文化精品被阅读、使用后对民族文化产生的推动作用,我们可以说,这样的“文化惠民”,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传递与再生产。
昆明的翠湖边,一幢不起眼的小楼上,李克忠稍加思索,努力记住了电话中财务人员要求的报账材料——外出寻访古籍、资料的每一分钱都是公家的,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审计要求,可不能出错。
他的办公室,堆满了已成的、将成的大部头书籍,以及半点书的影子都还没有的各种资料,透着知识分子严谨、朴素的韵味。
这里,是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下文简称“省民族古籍办”)。
李克忠是省民族古籍办的研究员,哈尼族,从事古籍收集、研究、整理、出版工作已经30来年了,是省民族古籍办最资深的研究员之一。
他告诉记者,省民族古籍办对少数民族古籍的收集、研究、整理、出版工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虽然这项工作在社会上的认知度不高,但是做出来的成果、成绩得到了国家民委和省民族宗教部门的高度评价,诸多成果成为全国民族古籍工作的范例和典型,为云南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谈谈“拴文化”

谈谈“拴文化”作者:苏应奎来源:《百科知识》2011年第12期近日,一本阐述民族文化的作品《西双版纳傣族拴魂文化》(罕炳著,以下简称《拴文化》)已由云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拴,在《辞海》里指“缚住”或“绑住”。
拴文化,也称拴线文化,是指流行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民众中的一种祝福礼仪,意为“系魂”。
遗憾的是,许多反映云南民俗风情的书中未见拴文化的影子,甚至连《云南百科全书》中也无拴文化的介绍。
欣慰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东方文化词典》对拴文化有明确解注:拴线“常在逢年过节、迎宾送客、婚嫁喜庆、甚至伤痛疾病、亲友去世、离家远行、外出归家、经商发财、乔迁新居、子女降生、提级晋升、上司莅访时举行”。
其含义是:“人惹悲喜过度,易至魂不守生,恶魔缠身,所以要系住魂灵,以保无恙。
”拴线仪式作为傣族宗教信仰的载体,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思想文化的表现,反映了人们想战胜自然、超越自然的强烈意识,并借助于信仰中的超自然力量来提高自身能力、增强自信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基于此,对拴文化的认识不能只流于其“皮毛”,更应该植于其“骨骼”。
《拴文化》一书通过对拴线仪式的特征,诸如仪式起源、定义、传播与发展、表现形式等的分析,揭示出隐藏在这一仪式背后真实的社会事实,进而归纳出人类从事社会文化活动的规律。
拴文化体现和睦、和谐、友好、团结互敬的精神,倡导讲诚信、懂规矩、守信誉、忠契约的理念,注重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备社会整合、心理慰藉和教育的功能。
傣族的拴线仪式是多元的、自成体系的,这些特点与民族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它既有原始宗教遗迹,也有佛教、婆罗教的参与,更有灵魂与肉体合一的身影。
它们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相互融合、交流并整合的结果,也体现了傣族的兼容与开放的观念。
云南有4060千米的陆地边境线,不但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而且毗邻东南亚和南亚。
云南各民族日常交际用语100句(以佤族为例)

云南各民族日常交际用语100句语调查时间:调查人:被调查人姓名:(汉语姓名):(民族语言姓名及意义):民族:支系:自称:他称:被调查语言:语话出生年月:现在年龄:家乡地点:县(市、区)乡镇办事处村委会自然村(组)村寨名称:(汉语名称及意义):(民族语言名称及意义):村寨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文化、卫生、交通状况及其附近的语言使用环境:自己的祖辈是什么时候到这里的:主要经历及语言使用环境:(从小说什么话,在什么时间、地点学习和接触汉语,在哪些学校学习过,使用什么语言学习,在什么地方和单位工作过,现在在什么地方和单位工作,使用什么语言)你听得懂汉话吗?听得懂一点。
(我听不懂。
)你会说汉话吗?我只会听,不会说。
(会说的。
)你是哪个村子的?我是石头寨的。
你去哪里?[可替换词语:城里、乡上]请问到石头寨怎么走?翻过这座小山就是石头寨了。
石头寨还远不远?不太远,顺着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吃晚饭的时候就到了。
谢谢!不用谢。
好好走。
……老大爷,请问,这里哪个村子是石头寨?山脚前边哪个村子就是石头寨。
……小伙子,这里是石头寨吗?是的。
(不是。
石头寨是旁边那个村子。
)[可替换词语:小学校、村委会]村头那棵大树旁就是村长家。
……屋里有人吗?有人。
你找谁?请看住狗。
不用怕,这狗不会咬人。
请问村长在家吗?在家。
我就是村长。
你是谁?你是汉族吗?不是,我是彝族。
(是的。
)你今年多大了?你的家乡在哪里?你有什么事吗?我工作很忙,就叫我家老二陪你转转吧!你好!我叫勒旺,我是佤族,村长是我爸爸。
不是,是勇敢的意思。
你是在上学还是干农活?学校放假了,回来帮家里干点农活。
……哎哟,我的手机没有信号了。
到高一点的地方就有信号了。
这里能打电话吗?村委会里有电话。
你家里的电话号码是多少?……村里有饭馆吗?只有一个,但很不开门。
你吃饭了吗?(早饭、中饭、晚饭)还没有吃。
(吃了。
)一会儿就在这里吃吧!谢谢,真不好意思。
村里有旅社吗?……不要害羞,请吃饱。
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翻译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翻译研究【摘要】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的翻译应以目的论为依据,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即少数民族语言语音拟声加注、直译加注或意译等方法以达到准确充分地传达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云南少数民族;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一、研究背景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为云南贵阳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创造了条件。
但每年有数万外国游客前往云南观光旅游,少数民族给观光客巨大的“文化震撼(CulturalShock)”,文化沟通与文化词汇翻译的困难凸显。
由于少数民族独特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导致他们的词汇极富民族特色,而这些词语在英语中没有现成的对应词语,造成了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词被生搬硬套翻译成外国人并不知所云的词汇。
如云南苗族、彝族都过一个节日叫做“吃新节”,是“云南少数民族品尝刚成熟的新稻米饭的节日”,这个节日有人把它翻译成“EatingNewThingsFestival”,这种翻译并没有弄清楚吃新节中的“新”的所指。
译语读者会认为这样一个节日是品尝新东西或新食品的节日,这与“吃新节”本来的意思相去甚远,没能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的翻译,需要把译文翻译得恰当、得体。
恰当得体的外语翻译就是翻译出来的外文要实现翻译的目的。
第一,翻译这些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的目的是传播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听众或读者是来自异域文化的外地观光客。
第二,翻译出来的外文要充分体现云南省这些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的内涵与意义。
简单地说,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向异域文化的外地人(外国人或境外人)传播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实现跨文化交流目的。
即译文是否达到了翻译行为的目的。
二、理论概述及研究意义翻译目的论对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的英译也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少数民族文化词汇是指表达独具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事物的词汇,这些词语“受文化制约(culture-bound),从他们身上可映射出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云南方言大全

云南方言大全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地方言在这片土地上盛行。
云南方言的分布区域广泛,涵盖了汉族、彝族、白族、傣族、哈尼族、景颇族等多个民族的方言。
这些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云南方言,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了解和整理。
云南方言的特点之一是音韵丰富多样。
不同的地区和民族的方言在语音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比如在声调、辅音、元音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例如,云南的哈尼族方言中有着浊音化现象,而白族方言则有着独特的双元音现象。
这些特点使得云南方言在语音上具有丰富的变化和特色。
此外,云南方言在词汇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不同的地区和民族在日常用语和特色词汇上都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比如在饮食方面,云南的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特色的菜肴和食材,而这些食材和菜肴的名称在各地方言中也有着不同的称呼。
同时,在民间传统文化和习俗方面,云南方言也有着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除了语音和词汇外,云南方言的语法结构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不同的方言在句法结构、语序、语态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表现。
比如在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方言中,存在着独特的动宾语序和主谓宾语序,这与汉语普通话中的语序有所不同。
同时,云南方言中还存在着丰富的方言词汇和习惯用语,这些词汇和习惯用语在日常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了解和学习云南方言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的来说,云南方言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方言体系,它反映了云南各民族的语言文化特色和地域特点。
通过对云南方言的了解和学习,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当地的语言文化传统。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云南方言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学习云南方言,为传承和发扬云南的语言文化做出贡献。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浅析

浅析云南少数民族神话的特点神话是一定群体集体的意识活动的产物,显示了这个群体在某个时代对宇宙万物和人类生命的起源以及发展演变规律的思考。
而且少数民族神话是各族人民在历史创造的,反应了他们自身对世界万物以及人类社会的看法,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些具有民族特色和高度幻想性的故事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包含了文学民族学,宗教学哲学等多科文化价值,内涵深刻。
而云南少数民族神话在我国南方神话中最富有代表性和特色,因为云南的廿四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蕴藏丰富、各具特色的神话,且由于历史、社会、文化、习俗等诸种原因,在历史上一直被称为神话王。
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生产力相对落后,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同一民族的不同聚居区社会发展不平衡,各民族在生产方式、家庭婚姻形式、习俗信仰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保留原始社会残余等,因而在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一直尚未切断神话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神话一直有其赖以产生、流传、设展的社会条件。
并且神话借此而获得了顽强的生命力,以活的形态在民间流传,历久不衰。
云南少数民族神话虽各具特色,但都大多解释开天劈地以及人类的起源为主体。
如纳西族中有这样一个神话。
这个神话共有二十个章节:茫茫远古,初辟天地,野牛撞天,耳辟天地,人类诞生,触怒天神,洪水滔天,利恩余生,初遇白鹤,东神造人,白鹤仙女,天上险境,十度交锋,天地美缘,天神诅咒,迁徙人间,击败凶神,定居创业,遣使探秘,山高水长。
开出的天是倒挂的,象要塌下来,辟出的地,凸凹不平整,好像要陷裂。
于是又重新用五根柱子撑起天,铺平地。
又如洪水滔天,只剩下纳西族祖先从忍利恩孑然一身,藏身于牦牛皮革囊,用九条铁链子,三头拴在柏树上,三头拴在杉树上,三头拴在岩石上,才得以死里逃生。
再如彝族神话中有关梅葛的记述,远古的时候没有地,格滋天神把九个金果变成九个儿子,让其中的五个儿子曲造天,有七个银果变成七个小姑娘让其中的四个姑娘去造地,五兄弟吃喝玩乐,把天造小了,四姐妹不分白天黑夜造地,把地造大了。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汉语言文学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蔡梦月吕唯蓉摘要:误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术语是各民族文化的精粹,其来源和内涵各具特色。
为避免理解和交流过程中出现差异,本文梳理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让外界误读的部分文化术语,并从语音来源、历史传承等方面加以解释。
关键词:误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在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语言、节庆、婚俗、饮食、手工艺、建筑以及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术语”是专业领域中用来表示特定理论体系中普遍概念的专用词汇单位,具有凝合性和整体性,无论是单成分术语或多成分术语,表达的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其特点是准确、严谨、简洁,文化误读,是指读者主观上由于缺乏对词源、文化背景的了解而造成对原意的误解。
本文选取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被误解的一些术语加以解析,以期加强中外人民和少数民族同胞沟通交流和理解。
一、云南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中容易误读的术语解析“苦扎扎节” ——亦称“苦扎扎”或“库扎扎”,在哈尼语里是“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康泰”的意思,少数民族语言用汉字音译过来,与汉字本身蕴含的意义大不一样,这是哈尼族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隆重的传统节日,不是字面上理解的“苦”节,玉溪元江的哈尼族从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起,节日历时3~5天,红河哈尼族每年农历六月欢庆该传统节日。
“赶摆”——又称“做摆”,傣语“赶摆”的原意是盛大节日或集会活动的意思,是傣族丰富多彩的节日统称,少数民族的“赶摆”和其他地方的赶集、赶场、赶街不同,傣族人“赶摆”涵义比集市贸易要宽泛很多,不仅是祭祀、集市、商贸的庙会,一些地区还是未婚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的场合。
傣族其他重大节日也叫做“摆”,如摆爽南(泼水节)、摆斋等,参加这些活动,都叫作“赶摆”。
规模比较大的“摆”一般在五谷丰收的深秋时节进行。
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礼仪

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礼仪云南是中国民族种类比较多的省份,云南25个少数民族分布比较复杂,呈现出交错分布、大杂居、个居的特点,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供大家参考。
民俗活动1.对歌是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青年传统的恋爱方式,也是节日的庆贺方式。
如苗族的“游方”、瑶族的“唱风流”、布依族的“浪哨和赶表”、拉祜族、哈尼族、白族的唱调子、藏族的唱山歌等,都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交流感情,寻觅情侣,选择配偶的方法和途径。
2.哭婚是壮、彝、哈尼、藏等民族的婚姻风俗,一般在婚礼前几天或婚礼当天进行,由新娘的母亲及家属中的女眷陪伴新娘哭,表现新娘对少女时代生活逝离的悲伤、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对家人离别的眷恋,也有对婚姻不满的控诉。
3.抢亲。
在云南的彝、傣、白、阿昌、傈僳、景颇、瑶等民族都有抢婚习俗,通常是在男女自由恋爱婚姻受到阻拦的情况下发生。
事先得到女方的默许,由男方缴约伙伴佯作抢亲或约伙伴抢走暗中选好的姑娘,姑娘即使愿意,也必须佯作反抗。
4.丢包。
每年泼水节时,傣族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盛装,相对排成两行,女方把花包掷向中意的小伙,如果男方有意,就装作不接花包,愉快认输,把礼物赠给姑娘,双双离场去倾诉衷肠。
丢包时穿插有歌舞、野餐等活动。
5.阿夏婚。
云南宁蒗摩梭人旧时婚俗,“阿夏”系摩梭语,为“朋友”之意,男女双方不称夫妻而称“阿夏”,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交换信物之后即可偶居。
6.剽牛庆丰收。
独龙族庆丰收的祭祀节日。
每年秋季选择一天作为庆丰收日,剽牛仪式在村寨广场举行,由家族族长主持,将牛拴在广场的木柱上。
由一位青年妇女把一串珠琏挂到牛角上,经过短暂的仪式后,由一位姑娘将麻织物披到牛背上,最后由一位父母双全的男青年将锋利的竹矛剽入牛心脏,众人欢跃而上,开膛割肉。
随后人们欢呼跳跃,跳起欢乐的锅庄舞,共庆佳节。
特色习俗"鸡米礼"云南大理地区的白族流行"鸡米礼"的风俗。
鸡米礼分鸡米单礼和约米双礼两种。
云南方言词汇

云南方言叠词意思、用法解析摘要:研究云南方言首先要研究云南汉族来源的历史。
当年朱元璋派出的由沐英、傅有德、兰玉统领的30万军队,不光是为围歼盘踞在云南的元朝残军而来的,更是为彻底解决云南问题而来的。
当云南局面平定下来以后,朱元璋就命令入滇的军队就地实行军屯,并批准了沐英的奏折,让这些军人的家属启程到云南去团聚、定居,同时鼓励入滇的军人与当地人通婚,这才有了云南人常说的“夷娘汉老子”现象。
1389年,沐英还滇,携江南250余万人入滇。
至此,云南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土著人成了少数民族。
在云南遇到的许多人里,一问都说是当年入滇明军的后代,家乡是南京应天府柳树湾、高石坎。
柳树湾、高石坎是当年入滇的那批明朝军队驻扎过的地方。
他们就是从那里拔营入滇的。
这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今天人们所看到的云南省的历史面貌,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朱明王朝定型的。
这些入滇明军在这里定居、繁衍,且常与这里的少数名族打交道,时间久了,原来的话自然就变形变调了,形成了云南方言,由于地形(主要是大山大河)的阻隔,在云南,各个地方的方言也不尽一样,但总体上说,云南方言属北方方言区。
在云南方言中(以云南曲靖富源为例)叠词主要有:凉悠悠尼、粑粑、巴巴、么么三、憨出出、嘎嘎、矮朵朵、油滋滋、l u幽幽、热乎乎、臭哄哄、空捞捞、大拽拽、干巴巴、胖嘟嘟、北森森、悄悄的、饱咕咕、色咪咪、山沟沟、胀鼓鼓、圆嘟嘟、硬板板的、小娃娃、小屁屁、乱麻麻、拜拜、酸溜溜的、热乎乎的、大逼拽拽的、呼扯呼扯的、日逼浓浓的、神兜兜、害怕怕、主题词:云南方言叠词解析内容:在云南方言中,好多叠词(不论描述事物还是心情)的或许都会让人惊叹难以捉摸。
作为云南人,我来具体的给大家介绍这些云南方言叠词的具体意思和相关用意。
1凉悠悠尼。
相信所有人应该都知道这个叠词的意思,普通话也可以表达,但在我们云南人的感觉里,似乎用普通话说“凉悠悠的”似乎表达不出神清气爽、内心平和和那种温和,确实,当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之后,一阵微风迎脸而过,轻轻的颤动着头发、衣服、汗水,带来仅一阵的清爽;春夏秋冬,春天风大、夏天炎热、秋天秋高气爽、凉快、冬天冷冷的,如果在炎热的夏天里突降大雨,开开窗呼吸着土的气息、感受着风雨交加,很凉快!秋天里,粮食丰收、落叶纷飞,凉意跃然心上,此时无论从心里上还是身体上都感受到凉悠悠尼;此外,从“凉悠悠尼”和“凉悠悠的”来比较,“尼”和“的”来说,“尼”让人听起来比较亲切、“的”听起来则比较呆板。
云南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引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云南省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着众多独特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云南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和技艺,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其中,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更是代表着云南省非常特殊的文化符号,具有重要的保护和传承意义。
二、云南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哈尼族撒尧节撒尧节是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举行。
在这一天,哈尼族人民会穿上节日盛装,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表达对土地、自然和先祖的敬仰之情。
撒尧节以其独特的仪式和民俗风情而闻名,是哈尼族非常重要的文化节日。
2. 瑶族火把节瑶族火把节是瑶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
在这一天,瑶族人民会点燃盛大的篝火,围绕火堆跳舞、歌唱,展示瑶族特有的歌舞艺术和民俗风情。
瑶族火把节的举办,不仅能增进瑶族人民的文化认同,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是瑶族文化的重要传承项目。
3. 傣族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十三至十五举行。
在这三天里,傣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水仗活动,相互泼水以祈求好运和祈年。
泼水节是傣族最盛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也是我国境内规模最大的泼水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傣族独特的文化风情。
4. 傈僳族吹箫音乐傈僳族吹箫音乐是傈僳族的传统音乐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民族特色。
傈僳族人民会利用竹制乐器吹奏箫音,演奏出悠扬的旋律,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和情感。
傈僳族吹箫音乐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傈僳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积淀。
5. 彝族鼓龙舞鼓龙舞是彝族的传统舞蹈形式,以其独特的鼓乐和龙形舞蹈而闻名。
彝族人民会在节庆或婚礼等重要场合舞动鼓龙,表达对生活和未来的美好祝愿。
彝族鼓龙舞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彝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三、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和传承云南省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视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和传承政策。
云南十八怪习俗介绍

云南十八怪习俗介绍云南十八怪习俗介绍在云南有十八怪的若干种说法,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云南十八怪习俗简介,希望大家喜欢!云南十八怪习俗的说法一、竹筒当锅煮饭卖:煮饭用锅这是千古风俗,但在西双版纳等地区,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以竹筒代锅煮制的、呈圆柱形、外表裹着一层白色竹瓤、清香宜人的竹筒饭。
二、牛奶做成扇子卖:位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大理洱源邓川坝子,出产一种用牛奶经过特殊工艺的扇子状的凝乳薄片,当地俗称“乳扇”,是云南千家万户喜的食品。
三、过桥米线人人爱:云南过桥米线以米线洁白,配料讲究肉菜兼备搭配相家、油而不腻、美味可口为特点,老幼皆宜。
滚烫的鸡汤配之以生肉、生菜和用米浆做成的构成了云南最有名的风味:一种“线”,“过桥米线”。
四、草帽当锅盖:草帽是云南各族尤擅的工艺,四处可见草编的坐椅、草墩及草编的帘子、锅盖帽子。
外地人被草编的世界所眩目,将形状类似的草帽当成锅盖误以为怪,当然就怪了。
五、米饭粑粑叫饵块:古代中原就将稻米蒸煮制成饼状的干粮、点心称为“饵”便于携带即食,别有滋味。
说起“饵”真有点像鱼饵,但形容成北京的三渣糕更确切(指色和形状)。
六、鸡蛋用草拴着卖:云南山地占百分之九十以上,道路坎坷崎岖,老乡赶街卖鸡蛋,用草裹缠,防止蛋壳破裂,同时方便了出售。
七、三个蚂蚱一碟菜:云南食源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食苔藓,吃菌类、竹虫、蜂蛹,油炸蚂蚱,看着怪异食起香脆可口。
品偿起来并无虫类味道,脆脆的。
八、土锅通洞蒸鸡卖:相传古时候有聪明的厨师为了吹捧县令大人用通洞的土锅蒸出香气馥郁、鲜嫩无比的“汽锅鸡”,并且含有“培养正气”之意,后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滇菜中的一道名品。
九、谈情说爱用歌代:云南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每逢佳节庆典,歌声是不可少的,年青人谈情说爱往往也是从对歌开始。
十、竹筒做烟袋:云南竹类资源丰富,竹的利用也广泛,干栏式竹楼、竹椅、竹笠等。
尤以竹烟筒最具特色,烟气通过蓄水的竹筒,吸时发出有节奏的`咕嘟声,滋润喉咙,有声、有色、有味。
基诺族奇科阿咪解析

基诺族奇科阿咪解析基诺族是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省。
而奇科阿咪则是基诺族中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解析基诺族奇科阿咪,介绍它的起源、特点以及对基诺族社会的重要意义。
奇科阿咪是基诺族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被视为基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口头传统,通过民谣、歌曲、舞蹈、故事等形式进行表达和传播。
奇科阿咪通常在基诺族社区的重要节日、婚礼、葬礼等场合进行演出,成为了基诺族文化交流和凝聚的重要工具。
奇科阿咪的起源可追溯到基诺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这些故事以基诺族神灵、英雄和人物的形象为核心,讲述了关于自然、生活、爱情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寓意深刻的故事。
通过歌曲和舞蹈的形式,奇科阿咪将这些故事传承给后代,同时也反映了基诺族对世界的认知、价值观和情感体验。
奇科阿咪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而闻名。
音乐方面,奇科阿咪常常使用基诺族特有的乐器,如篦子琴、双管箫等,与独特的节奏和旋律相结合。
舞蹈方面,奇科阿咪强调身体的协调动作和舞姿,通过肢体语言表达情感和意象。
在舞蹈表演中,艺术家们穿着传统的基诺族服饰,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
奇科阿咪在基诺族社会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帮助基诺族人民传承和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其次,奇科阿咪也是基诺族社会交流和凝聚的重要媒介。
通过奇科阿咪的演出和欣赏,基诺族人民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增进社会和谐。
总的来说,基诺族奇科阿咪是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承载了基诺族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
它以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基础,通过歌曲、舞蹈和故事演绎等方式传承给后代。
它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基诺族文化遗产,也为基诺族社会的交流和凝聚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德宏傣语《傣汉词典》及其一词二形问题

德宏傣语《傣汉词典》及其一词二形问题德宏傣语《傣汉词典》是一部专门收录了德宏傣族语言的词典,对于研究德宏傣族语言以及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傣族地区,使用傣汉词典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傣族语言和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一样,傣汉词典中也存在一些一词二形的问题,这些问题给人们的研究和使用带来了困扰,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傣族语言和傣汉词典的背景。
德宏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南部,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
傣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和文化。
傣族语言主要分为傣文和傣语两种,其中傣文是汉字化的傣族文字,而傣语则是傣族的口头语言。
在这样的背景下,傣汉词典的编纂对于保护和发展傣族语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尽管傣汉词典在保护和传承傣族语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却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一词二形的现象。
一词二形是指在傣汉词典中,有些词汇有多个不同的写法,这给人们的研究和使用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造成一词二形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地域、习惯或口音等因素造成的。
这就导致了同一个词在不同地方、不同人们的书写方式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给使用者带来了解词义和用法的困难。
在实际的使用中,一词二形的问题给人们的学习和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一词二形使傣族语言的学习者很难确定一个词汇的正确写法,可能会导致出现混淆和错误。
一词二形也给傣族语言的研究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可能会使得词义和用法的准确理解受到影响。
一词二形的问题是需要引起重视的,对于加强对傣族语言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傣汉词典中存在的一词二形的问题,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加以解决。
需要进一步的调研和整理,对于存在一词二形的词汇进行准确的归纳和整理,找出其正确的写法和用法。
可以通过专门的研究和讨论,对于一词二形的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找出其成因和规律。
可以通过加强对傣族语言规范化的推广和教育,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使用傣族语言,减少一词二形的现象。
普通话考试云南方言易错字

云南方言易错读音归类一、声母易错(一)、普遍性错误b:芭泊般蕃蓓炮绊夯傍鄙庇痹泌匕髀裨杓鳔骠遍砭褊濒屏摒卜哺p:扒葩颇泼繁鄱皤湃咆疱畔胖乓毗媲裨瞥骠便扁乒曝瀑暴m:摩无袂觅宓糸盟f:畈赴缚讣甫脯阜d:沓傣胴峒缔堤提棣睇仃玎酊町铤掇驮咄t:挞檀昙帑恸唾陀佗柝屯臀囤氽暾n:馁挠淖孬铙蛲赧啮酿拧宁柠狞狞泞咛聍虐疟l:醪撂敛鲁卵略掠g:咖伽颌仡概溉篙垢诟栝刽癸刿桧皈纶犷k:咖恪窠髁慨忾犒抠眍槛龛亢伉倥括侩哙狯脍岿喟h:蒿悍蚶吭讧湖户呼虎壶互胡护糊弧忽狐蝴葫沪乎核和瑚唬唿猢怙琥烀煳戽笏踝秽患j:棘给颊笺溅僭趼豇酵窖醮侥街皆截解界届阶秸颈茎孑蚧浸狙q:杞锹硗侵衾擎蜷x:膝匣黠纤涎跹项巷翔祥详鞋挟撷zh:咤摘窄翟宅侧蘸崭绽缜箴睁争争挣挣怔狰峥铮筝秩栉诌骤绉皱助贮追谆捉拙灼琢ch:拆谄忏孱巢掣瞠撑翅炽啻饬笞豉匙崇忡憧愁初锄触楚础矗绌怆sh:生绳甥牲笙事师狮虱士柿仕侍恃谥似数梳束蔬疏薯暑曙署蜀鼠庶漱闩吮r:刃韧纫冗褥z:匝扎暂造燥躁噪甑兹诅c:踩囱淙窜蹿篡s:似嗽夙榫(二)、特殊性错误I、n和l的辨析[记字办法]1、记少不记多2、记特殊字:内馁虐嫩酿怒泞挠暖3、记代表字,声旁类推那:哪娜内:纳衲钠呐尼:泥呢妮怩诺:匿纽:妞扭钮忸挠:蛲铙奴:怒努弩驽捏:涅脑:恼瑙乃:奶氖南:喃奈:捺念:埝捻宁:拧柠狞泞咛聂:蹑镊农:浓脓哝侬II、zh ch sh和z c s的辨析[记字办法]1、记少不记多,记z c c2、记代表字,声旁类推(二)、韵母易错o、e韵易错字表u韵易错字表er韵代表字ü韵字表ai韵易错字表ei韵易错字表ao韵易错字表ou韵字表ie韵字表i-ie对比练习一切低劣一瞥熄灭离别缔结地铁ie-i对比练习液体夜里切题歇息贴息ǖe韵字表üan韵字表ün韵字表an、ang辨音字表ai-an对比练习快餐百般白班白板派款贷款耐烦开饭海滩灾难an-ai对比练习安排按捺ao-ang对比练习iao-iang对比练习en、eng辨音字表ei-en对比练习悲愤备份辈分每人媒人美人非分贼人en-ei对比练习纷飞分肥奋飞粪肥分内in、ing辨音字表ueng韵代表字①翁嗡③蓊④瓮蕹(三)、声调易错(一)、云南方言与普通话不一致的部分字(二)、入声字归音表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篇目(1)在浩瀚无垠的沙漠里,有一片美丽的绿洲,绿洲里藏着一颗闪光的珍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汉语言文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
蔡梦月吕唯蓉
摘要:误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术语是各民族文化的精粹『其来源和内涵各具特色。
为避免理解和交流过程中出现差异,本文梳理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让外界误读的部分文化术语,并从语音来源、历史传承等方面加以解释。
关键词:误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在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语言.节庆、婚俗.饮食.手工艺、建筑以及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术语"是专业领域中用来表示特定理论体系中普遍概念的专用词汇单位,具有凝合性和整体性,无论是单成分术语或多成分术语,表达的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其特点是准确、严谨、简洁■文化误读,是指读者主观上由于缺乏对词源.文化背景的了解而造成对原意的误解。
本文选取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被误解的一些术语加以解析,以期加强中外人民和少数民族同胞沟通交流和
云南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中容易误读的术语解析
亦称〃苦扎扎“或'‘库扎扎“,在哈尼语里是,'预祝五谷”苦扎扎节"
丰登.人畜康泰“的意思,少数民族语言用汉字音译过来,与汉字本身蕴含的意义大不一样『这是哈尼族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隆重的传统节日,不是字面上理解的"苦"节,玉溪元江的哈尼族从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起,节日历时3 ~ 5天,
红河哈尼族每年农历六月欢庆该传统节日。
又称"做摆",傣语"赶摆”的原意是盛大节日或集会活动的 意思,是傣族丰富多彩的节日统称,少数民族的〃赶摆”和其他地方的赶集.赶 场.赶街不同,傣族人"赶摆"涵义比集市贸易要宽泛很多,不仅是祭祀、集市、 商贸的庙会,一些地区还是未婚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的场合。
傣族其他重大节日 也叫做〃摆",如摆爽南(泼水节K 摆斋等,参加这些活动,都叫作 俺摆"。
规模比较大的件T' 一般在五谷丰收的深秋时节逬行。
早期的,'赶摆‘‘还是一种宗教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云南德昂族、阿昌 族 除摆"之意是祈求村寨和家中人平安生活.消祛灾难.由村秦头人、家族 长共同推选出’‘做摆""的承头人.拜佛祭祀,由佛爷念经,以求S 裕安乐。
云南很多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又语通过音译或意译的方式表达出来,形 成汉字书写的文化术语.在交流和使用中望字生义.致使理解上出现偏误。
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婚俗文化容易被误读的术语解析
少数民族婚俗文化来源于本民族的伦理道德和特定时期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 各民族的伦理文化有所差异,对其他异质伦理文化蕴含的传统理解流于表面,也 会导致误读、误解。
差异被外界误解为少数民族恋爰作生开放‘‘的表现。
房,,本是少数民族青年 自由恋爰.社交娱乐的场所,景颇族在村集旁盖有"公房"■专供未婚男女唱歌. 跳舞。
"公房”是少数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之下淳朴的婚恋方式■有看伦理道德 的制约上匕如已婚者.有恋人者不得〃串公房”,未成年人也禁止进入"公房”。
从少数民族流传的"公房歌"可看岀他们的质朴和深情「'人受大自然的启示才
学会生儿育女,要生儿育女得先结为夫妻,为此要先学会串姑娘”。
该习俗曾经 在哈尼族、壮族、独龙族等18个少数民族中盛行,1949年以后,严格意义上 的"串公房"11慢消失了,"串姑娘"还以不同形式存续,是青年男女相识交往 的一个平台,随看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方式的多样化,这一习俗也在发展演变。
"走婚” ——摩梭人称为"阿夏婚”,普米语称为"阿注婚",指男不娶、 女不嫁,男访女家,夜合晨分,怀孕生子由母亲和母亲的兄弟,也就是由孩子的 舅舅抚养。
在玉溪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有祭"舅父山"的习俗,是母系氏族留下 的历史印"赶摆" "公房",'姑娘房”
'‘串公房"〃串姑娘"是汉语的说法,因为语言的
迹。
"走婚"这一习俗一度被外界误解,事实上,"走婚"的男女需要负起相应的责任,孩子由女方扶养,但男方要扶养姐妹家的孩子,另外,传统的摩梭人"走婚"还是基于感情基础之上的,遇到中意的伴侣,也会形成长期稳定的走婚关系。
随看现代文明的相互影响,永宁一些摩梭人已经过看由传统的走婚形式变为"专偶"走!®形式。
"传槟榔”:彝族婚酉8 ”过礼"的程序,主要是送礼金和部分礼物,决定婚期。
在云南和彝族聚居在一起的汉族老人也使用这个术语,随看社会的发展演变,一些反喇前充文化词汇慢慢消失,急需收集、整理、保护。
三、云南少数饮食文化中容易被误读的术语解析
"撒}r -"撒”系傣语,汉语意为”凉拌”,直译过来的汉字表述让人对指
称食物的概念产生模糊性理解。
芒市有”无撒不成席之说”,德宏傣族做法由蘸水和附菜组成,蘸水分柠樣撒撇(酸撒\牛撒撇(苦撒)等,柠樣撒撇味酸, 有清凉解暑功效;牛撒撇味苦,有清热功效,再加上傣族特制细米线、黄瓜、刺五加、水乡菜、苦笋、马蹄菜等,制成各类凉拌美食,傣族是喜酸的民族,加上气候原因,S食酸辣、微苦的凉拌菜。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云南各少数民族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有的名称从字面上理解跟实物会有所偏差上匕如回族的"油香“是一种油饼,布依族把’‘五色饭"为"乌饭"。
透过食物名称的表述,可看到各少数民族的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风土人情等。
总之,一个民族各个历史时期在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科学技术等领域的认识成果都要通过特定的概念来体现。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术语各具特色, 为了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容易引起误解的传统文化术语,需要逬一步整理、释义.并加以传播。
参考文献:
[1]戴庆夏社会语言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6.
⑵林春潯关于术语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学刊,2011,
(蔡梦月吕唯蓉云南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65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