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

合集下载

长征的资料和故事

长征的资料和故事

长征的资料和故事1934年10月11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中革军委、红军总司令部和总政治部及其直属部队组成第一野战纵队,主力红军组成野战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拉开万里长征序幕。

中央红军踏上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同敌人进行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斗,爬雪山,过草地,付出了巨大牺牲。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红军长征宣告胜利结束。

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初并没有使用“长征”这个名称。

中央红军行动之初,所确定的行动目标是到湘鄂西地区与红2红6军团会合,然后实施反攻,打破国民党军“围剿”,恢复中央苏区。

因此,当时所使用的名称是“长途行军与战斗”、“远征”、“转移”或“战略转移”,而在中革军委与红军总部机关所发布的命令、指示中则称之为“西征”、“突围”。

这些名称,一直使用到了1935年5月中央红军经过彝民区。

此时,距离中央红军离开江西中央苏区已经有七个多月的时间了。

扩展资料:长征期间的重大事件介绍:1、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这次会议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湘江战役湘江战役在国民党方面称作全州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

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八年级上册:长征的原因、路线、重要事件及重大战役

八年级上册:长征的原因、路线、重要事件及重大战役

精心整理原因: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的原因: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鄂西与红3军会师,3军恢复二军团番号,共同创建湘鄂川黔苏区。

七军团长征从1934年9月到11月,起点是中央苏区,终点是闽浙赣苏区。

十军团长征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1月,起点是赣东北,至皖南伏击国民党军王耀武部,遭到白军猛烈反击,伤亡惨重;随后在皖南怀玉山遭到白军围歼,除参谋长粟裕率先头部队突围外,余部全军覆灭。

25军长征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9月,起点是大别山,经湖北、河南、陇东,终点是陕北,与当地红26军、27军合编为15军团。

四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5月到1936年10月,起点是川陕苏区嘉陵江畔,经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终点是陕甘苏区;其中9军、30军和由中央红军五军团改编的5军组成西路军,在到达陕甘苏区前的宁夏战役中西渡黄河,经宁夏、甘肃、青海,在消灭了总数超过自己的马家军部队的同时,先后于1936年12月、1937年1月和3月遭到马家军的歼灭性打击,残部于1937年4月到达新疆,是最后一支结束长征的红军部队。

重要历史事件:强渡湘江——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宁会师后投入2.4团2师4团在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在江界河用竹筏强渡乌江未成功。

入夜后,4团再次强渡乌江,第3连连长毛振华率4名战士登上北岸。

九上历史长征知识点

九上历史长征知识点

九上历史长征知识点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行动,被誉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长征的知识点。

一、长征的起因长征的起因是蒋介石政府对中国共产党的第五次“围剿”。

当时,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但面临着蒋介石政府的大规模进攻。

为了保护革命事业和生存,中国共产党决定进行一次战略转移,即长征。

二、长征的时间和路线长征的时间是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

长征的路线是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贵州、四川、云南等省份,最终到达陕西延安。

三、长征的组织和领导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的一次行动。

毛泽东、朱德等党的领导人在长征中具有重要地位,他们坚决领导着红军队伍完成了长征任务。

四、长征的困难和挑战长征过程中,红军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例如,面临着敌军的追击和围剿,面临着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缺乏食物的情况。

在长征中,红军历经艰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五、长征的意义长征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长征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组织能力,加强了党内的团结和纪律。

其次,长征使得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更广大的社会支持,扩大了党的影响力。

最重要的是,长征为中国共产党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六、长征的历史评价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胜利,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

长征的成功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也是中国人民的胜利。

长征的精神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被党和人民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和发扬。

七、长征的纪念和影响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事件,得到了广泛的纪念和研究。

每年的10月,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表彰长征的伟大意义。

长征的影响也超越了中国国内,被世界各国的革命者和历史学家所关注和研究。

八、长征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长征是一个充满了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的历史事件。

例如,红军女兵们在长征中表现出色,她们以坚定的信仰和勇敢的作风,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长征的过程及主要事件

长征的过程及主要事件

长征的过程及主要事件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行动,发生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

以下是长征的主要过程和事件:
1. 红军撤离中央苏区: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下被迫离开中央苏区,开始了长征。

2. 二万五千里的艰苦行军: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下长时间行军,途经险峻山区和贫瘠草地,打破封锁、绕过阻击,分散行军,走了总长约二万五千里。

3. 井冈山会师:在长征过程中,毛泽东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与朱德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在井冈山会师,形成了红军的新的核心力量。

4. 红一方面军的转折:红一方面军在江西、福建和广东地区发动游击战,打破敌人的封锁,重新扩大红军势力范围。

5. 贵州会议和遵义会议:1935年1月,红军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新方针和策略。

6. 渡过大渡河:1935年5月,红军在四川的大渡河上成功渡过,避开了国民党军队的追击。

7. 赣江战役:红军在江西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多次激烈战斗,
造成了国民党军队的重大损失,为红军突围创造了条件。

8. 红军胜利突围:1935年10月,红军在红军胜利突围战斗中
跨越了金沙江,成功突围,向四川方向继续行军。

长征的胜利不仅维护了红军的生存和发展,也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长征》内容概括300字

《长征》内容概括300字

《长征》是一部描绘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战略转移的伟大史诗。

1. 背景:1933年,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节节败退,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 经过:红军长征经历了多个阶段。

中央红军先后越过五岭、乌江、金沙江、大渡河等重重艰险,打破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堵,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3. 胜利: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 影响: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它不仅锤炼了伟大的党和伟大的人民军队,还培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5. 精神:长征精神包括坚定的信仰、革命的乐观主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团结互助的精神等。

6. 意义: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阶段,它培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也成为了世界历史上一件不朽的丰碑。

长征的路线简单概括

长征的路线简单概括

长征的路线简单概括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为逃离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以及革命继续发展而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和战斗行动。

在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从江西苏区出发,穿越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最终到达陕北,历时约一年, 来回长达两万五千多公里,被称为中国革命的里程碑,也是世界军事史上最为伟大的行军之一。

长征的路线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节点:1. 出发点:长征的起点位于江西省瑞金市,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政权所在地,也是红军的根据地。

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于1934年10月开始出发。

2. 途经云贵川:红军先是向西南方向进军,穿越了云南和贵州两个省份。

途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战斗,与当地群众结成游击队,并通过游击战争的方式破坏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并保持了相对的战略优势。

3. 横渡大渡河:红军在贵州遇到了寒冷的冬季和人力物力的严重不足,被迫于1935年1月横渡了险峻的大渡河。

这一举动不仅使红军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得到短暂休整,还成功躲过了敌军的严密包围。

4. 超越长江:红军继续北进,途经湖南和湖北两省,最终于1935年10月成功渡过了长江。

这是长征路线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红军通过巧妙的战术避免与国民党军队正面交战,以免陷入被消耗的局面。

5. 西进陕北:红军继续向北,穿越湖北和陕西两个省份,最终于1936年10月抵达陕西省。

陕北成为了红军新的根据地,也标志着长征的结束。

红军在陕北成功扩大了影响力,也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征路线的成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和毛泽东的军事智慧。

长征这段漫长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和诸多挑战,但红军始终坚持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革命信念,最终成功完成了长征的使命,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中国工农军长征知识点

中国工农军长征知识点

中国工农军长征知识点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略转移行动。

它是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追击,保卫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长征囊括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下面我们来一步一步地了解这些知识点。

1.长征的起因长征的起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面临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追击。

为了保卫红军,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决策,发起了长征。

2.长征的路线长征的路线是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经过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最终到达陕北。

长征的路线总长度约有2万5千多千米,历时近一年。

3.长征的艰苦条件长征面临着极其艰苦的条件。

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恶劣的天气、复杂的地理环境、艰难的交通条件等。

在长征中,红军经历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成功。

4.长征的重要意义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胜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长征的成功,使中国共产党保留了重要力量,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长征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事行动中的一次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战略取得了新的突破。

5.长征的影响长征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征期间,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艰苦条件下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和领导才能,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长征也加深了中国共产党内部的团结,增强了红军的战斗力。

6.长征的历史纪念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每年都有相应的纪念活动。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会通过举办纪念活动、出版相关书籍、举办红军长征博物馆等方式,向人们传达长征的重要意义,并让人们深入了解和思考长征的历史价值。

通过了解长征的起因、路线、艰苦条件、重要意义、影响以及历史纪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历程,感受到他们为实现革命胜利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付出。

长征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座丰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长征故事简短

长征故事简短

长征故事简短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1934年至1936年间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艰难卓绝的长途跋涉,最终到达陕北延安的一次著名的战略转移行动。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之一。

长征的起因是中国工农红军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下,被迫转移。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经过千辛万苦的长途跋涉,跨越了数十条大江大河,翻越了雪山草地,终于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从江西瑞金到陕北延安的艰苦转移。

长征是一次漫长而艰难的战略行军,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考验,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长征的过程中,红军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正确指挥下,采取了一系列灵活机动的战术,不断打破敌人的围剿,赢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战役胜利,最终实现了红军主力的胜利转移。

长征的胜利,不仅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威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也是一次伟大的政治宣传。

在长征途中,红军不仅战胜了敌人的围剿,也深入开展了群众工作,发动了广大的群众,取得了巨大的政治影响。

长征的胜利,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次政治上的胜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是一次艰苦卓绝的伟大行军,也是一次英勇顽强的伟大斗争。

在长征途中,红军官兵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坚韧不拔,英勇顽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成为了中国革命的宝贵精神财富。

长征故事,是一部气吞山河的史诗,是一曲催人奋进的英雄赞歌。

长征精神,激励着我们前赴后继,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概括长征的过程

概括长征的过程

概括长征的过程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从1934年10月开始的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以下是长征的过程的概括:
1. 起点: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从福建的长汀等地出发,开始了长征。

2. 突破封锁:
红军首先需要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这一过程中经历了艰苦的战斗。

3. 强渡河流:
红军强渡了乌江,占领了遵义,这是长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此之后,红军进行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行动。

4. 飞夺泸定桥:
红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飞夺了泸定桥,这是长征中的一个英勇壮举。

5. 翻越雪山:
红军翻越了终年积雪的雪山,克服了极端的自然环境条件。

6. 过草地:
红军穿越了茫茫的草地,这是长征中最为艰难的一段路程。

7. 会师: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与红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伟大的政治行动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它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坚强意志和战斗力,也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主要内容概括550字

长征主要内容概括550字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中国革命战争中进行的一次艰苦卓越的战略转移。

它开始于1934年10月,结束于1935年10月,历时一年有余,总里程约2.5万千米。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历程,它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长征的起因是红军在川陕边区战略防御的失败。

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第五次围剿中受到严重打击,损失惨重。

为了突破困境,红军领导集体决策,决定实施战略转移。

长征的主要任务是脱离敌人的包围,重新建立红军的战斗力,并且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长征经历了艰苦的山区、崇山峻岭、大江大河和人声鼎沸的城市。

红军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例如道路崎岖难行、气候恶劣、敌人的追击和围剿等。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向山区转移,采取游击战术,与敌人进行战斗并夺取一些城市和乡村的政权。

红军还利用当地群众的支持和援助,为自身提供补给并发展根据地。

长征的过程中,红军领导集体采取了一系列的决策和战术措施,保证了红军在敌人追击中保存实力和战斗力。

他们通过运用运动战、阵地战和游击战等多种战术,打击了敌人并保护了自己。

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英勇和顽强给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和信心。

长征最终的胜利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红军的勇敢抗争和广大人民的支持下取得的。

长征不仅是红军的伟大壮举,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力和军事战略水平的体现。

长征的胜利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声望和巩固了红军的基础。

长征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征对于中国革命和中国现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不仅实现了红军的战略转移,还在全国范围内揭开了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阶级斗争。

长征也带来了中国革命思想和战略的革新,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思想、组织纪律和战斗意志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军的一次战略转移,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壮丽史诗。

它以其艰苦卓越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为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八年级上册长征的原因路线重要事件及重大战役

八年级上册长征的原因路线重要事件及重大战役

八年级上册长征的原因路线重要事件及重大战役八年级上册长征的原因、路线、重要事件及重大战役中国革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事件是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是指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青海等十多个省区,历经25,000里长征路程,最终于1936年10月到达延安的一次战略性转移。

以下是八年级上册长征的原因、路线、重要事件及重大战役的详细阐述。

一、长征的原因中华民族在近代史上屡遭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诞生,中国革命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但是,敌强我弱,敌我矛盾尖锐,国共合作短暂、军阀混战、叛徒内奸等问题逐步浮出水面。

到了1934年,红军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红军长征由此而生。

二、长征的路线红军长征的路线穿越了中国西南的山区、草地和河谷,包括贵州、四川、云南等地的崇山峻岭,经过了极端异常的地理环境,历时如此之久也是因为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与挑战。

红军长征的路线经历了多次的转移和调整,但可以分为主要的四条路线:第一道路线,从瑞金出发,经过福建、江西、湖南、广西,进入贵州;第二道路线,从甘肃会宁出发,穿越川陕边区,进入四川;第三道路线,从四川泸定出发,经过云南,进入贵州;第四道路线,从云南西双版纳出发,穿越云贵高原,进入贵州。

三、长征的重要事件1.离开瑞金,红军开始漫长的征程。

2.千里跃进,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重重封锁,经过四川、贵州、云南进入西藏地区,成功摆脱了追兵,打破了长征被迫中断的危机。

3.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面临长征的艰难路途。

4.四渡赤水,红军在贵州遵义召开紧急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的地位。

5.大渡河战役,红军围攻国民党军第四军总部,歼灭了大量的敌军,绝对士气得到提高。

6.雅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的主要领导地位,制定了军事、政治、组织、宣传、纪律五项基本准则。

7.抗日战争爆发,红军和国共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长征的重大事件概括

长征的重大事件概括

长征的重大事件概括
【原创版】
目录
1.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2.长征的历程
3.长征的重要事件
4.长征的影响和意义
正文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在中共领导下进行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

这次战略转移历时两年多,总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途中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

一、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长征的背景是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

由于当时中共领导层的错误判断,红军在战斗中处于劣势,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

二、长征的历程
长征从 1934 年 10 月开始,到 1936 年 10 月结束。

在这段时间里,红军经过了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等地,途中遭受了极大的生命和物质损失。

三、长征的重要事件
长征途中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等。

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途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红军在这场战役中以少胜多,成功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巧渡金沙江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红军在这次行动中
充分利用了地形和天气的优势,成功突破了金沙江天险。

强渡大渡河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战斗,红军在这场战斗中以极大的勇气和决心,成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

爬雪山、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难的一段历程,红军在这段时间里遭受了极大的生命损失,但也充分体现了红军的坚韧和不屈精神。

四、长征的影响和意义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不仅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也使红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考验。

长征的重大事件概括

长征的重大事件概括

长征的重大事件概括摘要:一、长征的背景和起因二、长征的重大事件概述三、长征的意义和影响正文:自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开始长征以来,这场伟大的战略转移历时一年多,行程两万五千里,成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一部英勇奋斗史。

以下是长征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概述。

一、长征的背景和起因1934年,国民党对共产党领导的长征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奋战一年余,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

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决定实施战略转移,率领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开始长征。

二、长征的重大事件概述1.突破乌江防线:1935年1月,红军主力在遵义会议后,迅速突破乌江防线,顺利进入贵州。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党内“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攻克娄山关:1935年5月,红军攻克四川境内的娄山关,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4.巧渡金沙江:1935年5月,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巧妙地渡过金沙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5.强渡大渡河:1936年5月,红军在大渡河畔展开激战,成功强渡大渡河,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基础。

6.大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大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三、长征的意义和影响1.长征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威望,树立了群众观念,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长征锻炼了红军指战员,培养了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杰出人才。

3.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为党的事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4.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今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总之,长征是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英勇顽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红星照耀中国关于长征的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关于长征的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关于长征的内容一、长征的原因1.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在蒋介石发动的第五次“围剿”中,博古、李德等人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

他们放弃了毛泽东之前行之有效的运动战战略,而采用阵地战,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正面的、消耗性的对抗。

例如,他们要求红军修筑大量的碉堡,与装备精良、数量众多的国民党军队进行硬碰硬的战斗。

这种战略上的失误导致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节节败退,根据地不断缩小,最终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二、长征的历程1. 初期的艰难撤离-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

长征初期,红军带着大量的辎重,行军速度缓慢,而且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下,红军面临巨大的危险。

例如,在湘江战役中,红军为了突破国民党军的封锁线,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人员伤亡过半,江水都被染成了红色。

这一战役也让红军认识到必须改变行军策略。

2. 遵义会议——转折点- 1935年1月,红军到达贵州遵义并召开了遵义会议。

这是长征乃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会议批判了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路线,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后,红军开始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如四渡赤水。

毛泽东指挥红军在赤水河上来回穿梭,巧妙地迷惑了国民党军队,使敌军晕头转向,红军则成功地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3. 艰难的行军与战斗- 红军继续长征,面临着诸多艰难险阻。

在强渡大渡河时,红军勇士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着铁索奋勇向前,成功夺取了泸定桥,为红军打开了一条生路。

过雪山时,战士们面临着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许多战士穿着单薄的衣服,却依然坚定地翻越雪山。

翻雪山后是一望无际的草地,草地中布满了沼泽,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其中,而且粮食短缺,战士们不得不吃草根、皮带等维持生命。

4. 胜利会师-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也到达甘肃会宁,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和经过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和经过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和经过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那么,你知道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吗?下面一起随店铺来看看。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的原因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左倾军事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

虽然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重大伤亡,但是未能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

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继而开始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

红军长征各阶段分析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各部队红军长征的经过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一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关于长征相关的资料

关于长征相关的资料

关于长征相关的资料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为了逃离国民党军队的追击,从江西瑞金出发,历经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最终到达陕北的一次伟大远征。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来说,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以下是关于长征的一些相关资料。

一、长征的起因和背景长征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34年,当时中央红军在江西瑞金地区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由于国民党军队的优势,红军被迫离开了瑞金,开始了长征。

长征的背景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的革命斗争遭受了严重挫折,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二、长征的路线和过程长征的路线经历了多次变更,最终红军选择了从瑞金出发,经过湖南、贵州、云南等地,最终到达陕北。

这条路线全长约12000公里,跨越了中国的南北和东西方向,是一次极其艰苦的远征。

长征的过程中,红军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和挑战,不仅要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追击,还要面对自然环境的严酷条件。

三、长征的意义和影响长征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长征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基础。

其次,长征锻炼了红军的战斗力和顽强意志,使其具备了更强大的战斗力。

最后,长征也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使中国共产党的声誉得到了提升。

四、长征的启示和教训长征给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教训。

首先,长征告诉我们,只有在艰苦斗争中才能锻造出真正的革命战士。

其次,长征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正确的路线和观点,才能赢得胜利。

最后,长征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

五、长征的纪念和影响长征作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受到了广泛的纪念和影响。

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如举办纪念活动、出版相关书籍等,来追忆和纪念这段历史。

长征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

六、长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长征作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长征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命运,也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

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经过:1935年9月,国民党军集中130多个团的兵力,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方针,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亦称湘鄂川黔苏区)和红军发动了新的“围剿”。

在国民党重兵的进攻下,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红军转到外线寻求新的机动,开辟新苏区。

11月19日,红2、红6军团共万余人,由湖南桑植地区出发,退出湘鄂川黔苏区,开始长征。

红军经4个月转战,于1936年3月30日进到贵州西南的盘县、亦资孔地区。

这时,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张国焘电令红2、红6军团北渡金沙江,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红2、红6军团遂于31日离开盘县地区,分两路向西急进。

4月25~28日,分别从云南西北部的石鼓、巨甸地段渡过金沙江,向北前进,连续翻越了几座大雪山,于7月2日到达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5日,红2、红6军团和红32军奉中革军委电令,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

7月初,红二、红四方面军从甘孜、炉霍、绥靖出发,共同北进,广大指战员以惊人的革命毅力,克服重重困难,通过了茫茫数百里的草地,击溃了国民党军的拦截,于9月初胜利进入甘南,控制了漳县、洮州、渭源、通渭、成县、徽县、两当、康县8座县城及广大地区。

这时,红一方面军主力由宁夏的豫旺堡附近地区南下,接应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

10月9日和22日,红四、红二方面军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见彩图)。

至此,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全部胜利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整整两年中,红军转战14个省,冲破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经受了艰难险阻的考验,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

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开展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

结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结束。

10月,由于“左”倾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亦称)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资料简介的真实故事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起因与结果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资料简介的真实故事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起因与结果

红军两万五千⾥长征资料简介的真实故事两万五千⾥长征的起因与结果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从1934年10⽉起,中国⼯农红军三⽀主⼒部队先后被迫离开原有的⾰命根据地,实⾏战略⼤转移,进⾏了长达两年的两万五千⾥长征。

1933年9⽉,蒋介⽯调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任总司令,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命根据地进⾏第五次“围剿”,并以50万兵⼒,分兵四路,采取步步为营,碉堡推进的新战略,从四⾯⼋⽅对中央根据地进⾏包围和残酷的经济封锁,企图先消耗红军的有⽣⼒量和作战物资,然后寻找红军主⼒决战,占领根据地。

⾯对“围剿”的严峻形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开始实⾏进攻中的冒险主义,主张所谓“御敌于国门之外”,1934年春当红军在⼴昌战役中遭受很⼤损失后,他们⼜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转为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实⾏“分兵把守”、“节节抵御”、“短促突击”,使中央红军完全陷⼊被动,遭到重⼤伤亡,根据地⽇益缩⼩,打破国民党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完全断绝,突围转移成了惟⼀的出路。

红军两万五千⾥长征资料简介的真实故事两万五千⾥长征的起因与结果 在中央红军主⼒不得不退出根据地之前,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进⾏了⼀些准备⼯作。

1934年5⽉,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鉴于⼴昌失守后,国民党军队⽇渐逼近中央⾰命根据地腹地,红军内线作战已⼗分困难等情况,决定将红军主⼒撤离中央⾰命根据地,实⾏战略转移。

随即将这⼀决定报请共产国际批准。

不久,共产国际复电同意。

夏季,为准备战略转移,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三⼈团”,负责筹划,政治上博古负责,军事上李德做主,周恩来督促军事计划的实施。

为配合中央红军主⼒转移,在军事上也作了⼀定的准备。

1934年7⽉7⽇,根据中共中央的命令,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先遣队,共七千余⼈,在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的率领下,由江西瑞⾦出发东进,12⽇到达连城以北,后继进闽中。

长征的知识点总结

长征的知识点总结

长征的知识点总结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的一次著名战役。

由于国民党军队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迫害和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进行了决定性的战略转移,最终抵达了陕北的延安。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长征的知识点总结:一、长征的起因长征的起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1934年至1935年遭到国民党追剿的危机。

当时,国民党军队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对中国工农红军展开围追堵截,并且红军在长期的战斗中损失严重。

为了避免红军全部溃灭,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决定进行长征,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

二、长征的路线长征的路线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出发阶段: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漫长的长征之旅。

2. 湘江战役:红军在湘江战役中遭受了重创,但是最终成功突围,继续向西北方向行进。

3. 贵州战役:红军在贵州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尽管受到了重重困难和损失,但仍然坚持前进。

4. 川滇边境:红军穿越了川滇边境,向西南方向前进。

5. 金沙江·大渡河:1935年5月,红军经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壮举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向西北方向进军。

6. 入川与甘南:1935年6月,红军进入四川,然后向北转入甘肃,最终抵达了陕北的延安。

三、长征的成果长征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突破国民党的围剿:在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严密围困,成功脱离了危险的包围圈。

2. 开创新的根据地:长征后,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的延安建立了新的革命根据地,这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重要基础。

3. 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长征是一次极为艰苦的战役,但也锻炼了红军的战斗意志和作战能力,使之更加成熟和强大。

四、长征的影响长征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外赢得了更多的支持和认可,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和声望。

红军长征的故事

红军长征的故事

红军长征的故事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历时两年,跨越了数千公里,以壮烈的胜利告终。

这个故事不仅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英勇抗敌斗争,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一、决定长征的背景1934年,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一二九”运动和“左倾路线”的错误,受到了严重的挫折。

蒋介石又发动了“围剿”战争,红军先后失去了江西、福建和云南等多个根据地。

面临重大的危机,红军开始考虑撤退的问题。

二、长征的起点1934年,红军的核心力量——第一方面军,开始从江西福建边境的瑞金出发,向着四川、贵州和云南一带撤退。

这些地区地形崎岖,气候恶劣,极具挑战性。

长征的起点就是一段艰苦的行程。

三、艰苦卓绝的路程在长征中,红军不断遭受敌人的追击和围攻,经历了无数的沟壑、草地、山峰和河流,走过了关中平原、塞外草地和大雪山区等各种地形。

面对着饥饿、疾病、伤亡的困境,红军战士如钢铁般坚强,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

四、伟大坚韧的精神长征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一个尤其值得称赞和沉淀的历程,这是因为这次行军不仅是一个壮举,更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强精神。

长征过程中的艰难险阻,不仅需要深厚的革命背景,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精神支持。

五、长征胜利的意义红军长征最终以胜利告终,成功转移了中央苏区的核心力量,夺回了国共内战的主动权。

长征还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它追求的是人民利益,作出的是人民路线,从而形成了革命的新标准。

长征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战斗成果的象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将不懈前进的道路。

总之,红军长征是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卷,唤起人们对革命先辈的崇敬和感慨。

长征的精神,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激励每一个年轻追梦者成长为共和国的建设者和贡献者。

因此,长征从来不只是一个故事,而是真实历史的见证,更是对英雄先烈的纪念和表扬,让我们铭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月,由于“左”倾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亦称)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

8月,中共中央和为了给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离开江西就途。

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王母渡至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

然而、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决定从、之间抢,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即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

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
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

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

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举行了政治局,着重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左”倾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
军尔后的,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历
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
泽东为首,周恩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他们以中共中央、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后,鉴于川敌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

特别是在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

5月初,,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由于执行了正确的,红军顺利通过大区。

接着,,翻越的。

6月中旬,与在。

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 3月28日至 4月28日取得战役的重大胜利。

然而主要领导人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

5月初,共
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今茂汶)、理番(今)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混合编为左、右两过草地北上。

中共中央随右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

8月底,右一部在包座
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前进的门户。

9月率左路军到达地区后,
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

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
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突破国民党军封锁线,翻越,于10月19日到达(今城),先期结束了长征。

11月21~24日取得了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奠定了基础。

在国民党重兵对围攻的情况下,和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1月从河南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

次年7月过,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
第二十六、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

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经、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与率领的南下
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

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

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
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城和将台堡与会师,至此,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