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R技术在乳酸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CR技术在乳酸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王庭柱,高学军,杨振宇

东北农业大学教育部乳品科学重点实验室(150030)

E-mail:wangtingzhu1980@

摘要: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作为生物技术里程碑的PCR技术以及核酸测序和电泳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产生了许多新的分类学方法,如RAPD、PCR-RFLP、T-RFLP、ARDRA、PCR-SSCP、PCR-DGGE、PCR-TGGE、AFLP、REP-PCR、S-PCR、LCR、LH-PCR、SBCS以及小卫星序列多态性和序列同源性分析等。本文即论述了这些技术在乳酸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及其优势和局限性。

关键词:乳酸菌,PCR,分类,鉴定,分子生物学

1. 引言

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 LAB)是一大类缺乏细胞色素、糖代谢主要以乳酸为终产物的革兰氏阳性非芽孢细菌,其过氧化氢酶反应为阴性、耐氧耐酸、营养要求复杂并且严格发酵。LAB这个名称就细菌分类学而言实属一个非正式、非规范的名称。目前从自然界中已发现的这类细菌在分类学上至少可划分为23个属,涉及到的有关菌种则更多,其代表性的菌属有乳杆菌属、乳球菌属、链球菌属、双歧杆菌属、肠球菌属、明串珠菌属、气球菌属、肉杆菌属、酒球菌属、足球菌属、四体球菌属和漫游球菌属等[1,2]。

传统的LAB鉴定方法主要依赖于表型分析,包括形态学观察、生长需要及特性、发酵图谱、细胞壁蛋白分析、血清学以及脂肪酸甲基酯分析等,其中有些技术已被证明适用于某些LAB的鉴定,但是也普遍意识到表型分析的一些缺点,如重现率及辨识能力低、相似的表型特性并不等同于相似的或者关系密切的基因型[3]。表型试验可能的固有问题是,不是每一给定种内的所有菌株都有一个共同的性状,而且即使是同一菌株也可能呈现出一定的生化变异性。此外,实验操作的一点改变也可能产生错误的结果。因此基于表型试验的常规技术并不能对菌株做出明确的鉴定[4]。一般来讲,准确地鉴定一株乳酸菌至菌种的水平,至少需要17种表型实验[5],但是微生态系统的分离株需要更为简单快速的鉴定方法。因此,需要进行表型特性的分子水平研究和遗传特性的研究。

只有分子生物学技术才能解决LAB鉴定的复杂性。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核酸技术如DNA 杂交和特定靶序列的扩增技术,对LAB的鉴定是一种改进和补充。在LAB分类学方面,代表性的遗传学方法是限制酶分析(restriction enzyme analysis, REA)的多态性(如PFGE、RFLP 和核糖分型)和PCR技术[3]。REA是进行基因组DNA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是经酶切后,分离出大量的基因组片段;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指的是酶切后含同源序列的酶切片段在长度大小或数目上的差异;而核糖分型(Ribotyping)是以rDNA和/或其间隔区域作为探针,与基因组限制片段进行杂交。PFGE是菌株分类中最有识别力的方法,但是基因组DNA的所有限制片段的完全分离是个困难;迄今,最佳辨识力的遗传探针是种特异性的[6];而PCR技术以及以PCR为基础的遗传指纹技术和群落分析技术甚至可以进行高度菌株特异性的LAB鉴定。

PCR技术的创立打开了LAB快速鉴定的大门,其不仅操作简便、快速可靠并且灵敏高效,而且还克服了对培养的依赖性(自然界中有85~99.9%的微生物至今还不能进行纯培

养)。PCR技术用于LAB的鉴定和鉴别,一些是依赖于扩增子的多少有无,如特异性PCR、多重PCR、PCR-RFLP、ARDRA、T-RFLP、RAPD、AFLP、REP-PCR、LCR、LH-PCR以及小卫星序列多态性等,而另一些则是依赖于等长同源扩增子的序列比较分析或者是其在特殊电泳介质中迁移距离的差异,如序列同源性分析法、PCR-SSCP、PCR-DGGE和PCR-TGGE。以PCR为基础的方法学为LAB鉴定以及混合菌群的多样性研究提供了简单快速的方法。本文即对各种PCR技术在LAB分类鉴定研究应用中的原理及其应用的优势和局限性做一综述。

2. 特异性PCR

特异性PCR(Specific PCR),是依据某一(某些)乳酸菌株的已知(同源)基因序列设计菌株(菌种/菌属/菌群)特异性的PCR引物,扩增后产生排他性的唯一条带,据此做出鉴定。PCR的特异性取决于引物与模板核苷酸序列的特异性结合,即模板核苷酸顺序的特异性,因此靶序列的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目前,多是以蛋白/酶编码基因作为靶序列进行鉴定引物的设计,如聚糖酶(dex)、氨基肽酶C(pepC)、氨基肽酶N(pepN)、胰蛋白酶样丝氨酸蛋白酶(htrA)、重组酶(recA)、N-乙酰溶菌酶(acmA)、脯氨酸亚氨基肽酶(pepI)、addAB、β-半乳糖苷酶(lacz)和谷氨酸脱羧酶(gad)、谷氨酸脱氢酶(gdh)等,且多为菌种(含亚种)水平的,涉及到的菌种有远缘链球菌、变形链球菌[7]、汉毛链球菌[8]、猪链球菌 [9]、嗜热链球菌[10]、瑞士乳杆菌[11]、植物乳杆菌、戊糖乳杆菌、类植物乳杆菌[12]、德氏乳杆菌[13]、乳酸乳球菌[14,15]以及亚种有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和乳酸亚种[16]、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和乳脂亚种[14,15];也有依据组氨酸生物合成操纵子序列设计了乳酸乳球菌亚种特异性的PCR引物,可将其乳酸亚种和乳脂亚种鉴别开[17]。此外也有群、属特异性PCR引物,如JC Le等比较各种LAB的组氨酸脱羧酶基因(hdcA)设计了群特异性引物,可鉴定出所有可使组氨酸脱羧的LAB[18];FJ Picard 等基于链球菌延伸因子编码基因(tuf)设计了属特异性的PCR引物[19];甚至也有婴儿双岐杆菌Y1和短双歧杆菌Y8的菌株特异性PCR引物[20]。

随着16s rRNA基因及其结构的发现,认为其可作为遗传标记的“细菌化石”,所以其在分类学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且多是依据16S rDNA可变区设计特异性引物,与其保守区域引物协同使用,进行菌种水平的鉴定,包括鼠李糖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副酪乳杆菌[21]、短乳杆菌[22]、植物乳杆菌、发酵乳杆菌、罗伊乳杆菌、唾液乳杆菌[23]、婴儿双岐杆菌、动物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24]、青春双歧杆菌、齿双歧杆菌[25]、无乳链球菌[26]和乳酸乳球菌[27];也有上下游引物都是依据保守区域设计,这样可进行更为广阔范围的LAB鉴定,如S Goto 等设计明串珠菌属特异性的PCR引物[28],而S Nakano等甚至依据16s rDNA设计群特异性引物检测乳杆菌属和足球菌属的耐醋酸性LAB[29]。

特异性PCR用于LAB的种属鉴定是很方便直观的,但是用于种属之内的菌株鉴定却很麻烦,因为随着进化距离的降低,同源基因(包括rDNA)的多样性也不是很有效的,关系接近菌株的遗传关系也不容易做出准确的界定。研究表明,16S~23S rRNA基因间序列(intergenic sequences, ITS)能够克服这个问题 [6,30,31],因为ITS区域的进化压力较小,所以可以提供更大的遗传变异。但是需要针对每一菌株都进行特异性引物设计,这无疑降低了实验的可操作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