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讨论:海尔的组织变革(20200810170408)
海尔的组织结构变革.
海尔管理的五个阶段
从无序到有序(1984~1988)
从有序到体系(1988~1990)
高度发展阶段(1990~1992) 从高度走向延伸(1992~1998) 1999以后,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
案例——海尔BPR革命
变革酝酿(1999年9月始) :应新经济和国际 化竞争的需要,提出海尔的“市场链”与BPR思 想。 市场链的含义是围绕集团战略目标,把企业内部 上下流程、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的业务关系由原 来的单纯行政机制(即纵向的依靠自上而下的计 划安排和行政指令,横向依靠会议调度和上级命 令协调)转变成平等的买卖关系、服务关系与契 约关系,从而形成以“订单”为驱动力、上下工 序和岗位之间相互咬合、自行调节运行的业务链。
JIT采购
成品库存
JIT送料
商业库存
再 造
国际供应商
JIT配送
用户
商流革命
专业线 传 统
生产计划
按生产计划 批发 零售 配送还
用户
制造平台
再 造
配 送 定单
用户
管理结构的变革
结构调整:由直线行政职能的“金字塔结构”转 向项目小组式的“矩阵式结构”。
集团管理职能不再是程序化的由上至下的统一指 令,而是通过项目对各事业部的业务进行集中管 理。 但项目小组的职能松散,无法搭建信息平台,使 总部的职能管理失效。 超事业部制:将矩阵式的结构彻底转变成为横纵 的流程型网络结构。
取得成果
1 集团对外统一物流形象,容易和供应商讲价 3 不必提前付钱给供应商 5 采购、配送周期缩短,成本降低 6 物流成为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各事业部物流拆分整合成集团物流 2 供应商数量减少,质量提高 4 物流和商流、生产是收费服务关系 4 库存资金和仓库面积大大减少
海尔组织变革的案例研究
空 调 销 售 公 司
空 调 事 器 具 事 业 部
武 汉 海 尔 公 司
冷 柜 销 售 公 司
冷 柜 事 业 部
餐 饮 事 业 部
海 外 冰 箱 事 业 部
小 家 电 事 业 部
冰 箱 销 售 公 司
冰 箱 事 业 部
海尔变革的原因
1. 2. 3. 4. 公司架构越来越对其走向海外的步伐构成制约。 单一家电产品的竞争已经让位于整体解决方案的竞争。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效益。 规模扩张,为了防止出现大企业病,让组织更灵活。
THE END
华 东 包 装 厂
海 青 尔 岛 资 制 海 产 药 厂尔 运 有 第 营 限 三 公 公 制 司 司 药
保 险 代 理 公 司
期 货 公 司
咨 询 公 司
洗 衣 机 事 业 部
洗 衣 机 销 售 公 司
海 尔 梅 洛 尼 公 司
顺 德 海 尔 公 司
住 宅 设 施 事 业 部
电 子 事 业 部
三 菱 重 工 海 尔
总 裁 办
企 业 文 化 中 心
咨 询 认 证 中 心
资 产 管 理 中 心
资 金 调 度 中 心
规 划 发 展 中 心
工 装 事 业 开 发 部
生 发物 展工 部程 事 业
金 融 事 业 发 展 部
洗 衣 机 事 业 本 部
空 调 事 业 本 部
冷 柜 事 业 本 部
冰 箱 事 业 本 部
开 发 部
引导阶段
授权阶段
协调阶段
合作阶段
海尔集团的组织流程改造
原有结构问题 • 企业内部官僚 主义作风 • 对外部市场反 应日益迟缓 改革目标 • 创造激励创新 的氛围 • 强化顾客导向 和市场反馈 设计思路 把满足客户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 起点,逆向组织企业的营销、生 产和科研开发活动,以市场价值 链创造的方式贯穿整个企业的经 营活动,并以此确定相应的报酬 激励制度。以流程为导向的方法 创造出集团自身的竞争优势,提 高企业的活力
从海尔的组织变革看组织架构的选择
从海尔的组织变革看组织架构的选择什么才能支撑战略的成功?如果每个企业都有战略,那么为什么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在战略的指引下取得一致性的成功呢?钱德勒、威格利、波尔等一批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支撑战略的执行需要一个严密的系统,这个严密的系统的表现形式就是组织结构。
钱德勒比较研究了战后美、德、英三国的大集团的发展历程及成功经验,证明了战略和组织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即战略必须有相应的结构变化跟随。
从组织的成长看,一个组织都有一个从小到大、从简单产品或服务到复杂产品/服务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直接影响到其管理模式,进而影响到具体的组织形式(组织架构)。
一、海尔发展战略的变更2007年,海尔再次大规模调整集团架构,将旗下业务组成包括白电、数码及个人产品、客户解决方案、装备部品制造、金融、商业流通集团在内的六大集团。
正如海尔所阐述,此次集团架构的变革目的在于:“实现海尔全球化品牌战略目标,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建立全球第一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回顾海尔的发展历程,其发展战略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名牌战略。
围绕“名牌战略”,海尔根据当时的经济环境,紧紧围绕产品质量进行自身核心能力的构建与培育,很快在国内市场确立了海尔的名牌产品地位。
第二阶段,多元化战略。
在名牌战略实现的基础上,海尔不断为企业的发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始进行相关产业多元化的经营,产品线也迅速由原有较为单一的冰箱、洗衣机等产品拓展到丰富的家电产品以及其他产品如电脑、手机等。
第三阶段,国际化战略。
在中国加入WTO以及2008年奥运的契机下,海尔加速发展,围绕全球化品牌目标,全面提升海尔的国际竞争力,力争成为国际化企业。
二、海尔组织架构变革的启示围绕着三个不同时期战略的变化,海尔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组织架构调整。
1、单一产品线的直线职能制在原有单一产品线的经营模式下,直线职能制的组织架构按照职能划分部门,职责明确,具有权利高度集中、便于企业的最高领导层对整个企业实施严格的控制等特征。
海尔在互联网时代的组织和商业模式变革研究
海尔在互联网时代的组织和商业模式变革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海尔作为一家享誉全球的家电企业,积极调整组织结构,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实现了从传统企业向数字化企业的转型。
本文将围绕海尔在互联网时代的组织和商业模式变革进行研究。
一.海尔的组织变革在互联网时代,海尔意识到,原有的传统组织结构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开始进行组织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海尔强调实现组织扁平化,强调协作和信息共享,从而打造一个高效的数字化企业。
1.扁平化管理传统企业往往形式严格,分工明确,层级繁多,但是这些问题却阻挡了企业创新和发展。
为了打破这些束缚,海尔开始进行扁平化管理。
这里的扁平化管理并不是简单地取消层级,而是打破界限,培育以项目为中心的协作团队,实现信息共享和优化流程。
海尔在组织结构的调整中,实行“用户至上,员工为王”的理念,通过激励员工的创新、协作和专业性,打造一个高效、任务驱动的团队。
2.信息化、数字化海尔认为信息的获取和共享是扁平化管理的前提,因此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和数据化。
海尔在ERP、CRM和HR等管理方面实现了系统上的数字化,通过人性化设计和智能化分析,让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简便和高效。
同时,在企业内部采用内部社交工具,为员工搭建多元化的交流平台,强化团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公司与团队的发展。
3.强调可持续经营海尔认为企业经营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视野,不仅要考虑经济利益,更要考虑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可持续性发展。
因此海尔在组织变革中强调可持续经营,鼓励员工在创新之余,注重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以满足消费者、员工、股东等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二.海尔的商业模式变革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海尔对传统的商业模式进行了调整,推出了新的商业模式,以适应数字化的市场需求。
1.向服务模式转变传统的家电企业很少提供服务,而是仅仅为顾客提供产品。
组织变革案例1:海尔集团发展战略阶段与组织变革
海尔集团发展战略阶段与组织变革海尔概况:企业战略发展三阶段海尔的前身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基础上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家特大型企业集团。
在“名牌战略”。
思想指导下,海尔集团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一个曾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厂商。
海尔现有员工2万多人,在海外拥有62个经销商、30 000多个营销点。
到1999年,海尔产品包括58大门类9200多个品种,企业销售收入以平均每年81.6%的速度高速、持续、稳定增长,集团工业销售收入达215亿元。
海尔从引进冰箱技术起步,现在依靠成熟的技术和雄厚的实力在东南亚、欧洲等地设厂,实现了成套家电技术向欧洲发达国家出口的历史性突破。
海尔的发展很快,但也是一步步走过来的。
企业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战略转移的阶段性连接,旧的战略不断地、不失时机地被新的战略替代,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达到新的高度,赢得长期持续发展。
海尔的成功也正在于这种战略更替和转移的成功,在于它能够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失时机地以新的战略替代旧战略,顺利实现不同阶段上的战略转移。
海尔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一1991年),在“要做就做最好的”战略理念指引下,专注于冰箱专业化生产过程,实施“名牌战略”,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第二阶段,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2年一1998年),通过企业文化的延伸及“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经营理念,成功地实施了多元化战略扩张。
所采取的策略就是通过所谓“吃休克鱼”的办法来扩展。
当时许多企业属于那种硬件比较好但软件不行、管理不行(即所谓“休克鱼”),海尔就积极地把这样的企业兼并过来,先后兼并了18个,这18个企业当时账面上亏损了5.5亿元,后来都扭亏为盈了。
海尔的做法是:为每个企业差不多派3个人,一个是全面负责,一个抓质量,再一个抓财务;不是靠再投资,只是把海尔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移植过去,使这些企业起死回生了。
海尔收购黄山组织变革案例
组织变革案例海尔兼并合肥“黄山”电子有限公司前言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特大型企业。
在公司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等手段,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长为1994年在全国500强中名列第107位,成为中国家电集团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
1997年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6个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
目前集团产品有电冰箱、冷柜、空调器、洗衣机、微波炉等27个门类、7000余个规格品种,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1997年出口创汇达5600万美元,员工20601人。
从1991年起海尔就在实施资产扩张战略,先后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8家大中型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达15.2亿元之多,集团资产已从10年前的几千万元发展至56.6亿元,成为中国家电第一特大型企业。
1997年,海尔在低成本扩张方面有较大的行动:1997年3月,海尔集团以控股投资的方式,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建起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
1997年4月,控股青岛市第三制药厂。
1997年8月,控股山东莱阳家电总厂。
1997年9月,海尔与西湖电子共同出资,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生产大屏幕数字电视。
1997年底,海尔又相继兼并了安徽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控股贵州风华冰箱厂。
至此,海尔13年来兼并国内企业18家,组成了国内家电行业规模最大的一支“联合舰队”。
兼并背景1997年12月底,合肥市市政府决定将合肥市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
拥有2500多名员工的黄山电子有限公司,几年前曾是安徽省的支柱企业,黄山电视十分畅销,供不应求。
但1993年以来,由于管理不善,生产经营每况愈下,出现多年未有的大滑坡现象,1997年共亏损4982万元,甚至连员工的工资都只能从银行的贷款中支付。
海尔的组织变革研究
海尔的组织变革研究摘要:如今,我们正在经历着信息革命。
信息革命对许多领域产生了影响,给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适应信息革命带来的各种变化,各行业的组织不得不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创新。
海尔作为组织变革的成功案例,为适应环境变化制定了网络化战略,同时基于互联网的零距离、去中心化和分布式的影响而逐渐发展为互联网平台企业,打造共创共赢生态圈。
海尔的组织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五个阶段才制定出网络化组织结构,推行出人单合一的双赢模式,经营单元在自主经营体基础上升级演化出小微企业和按单聚散的利共体,构成多形态的开放的生态管理系统。
本文以海尔集团为例,分析了其组织结构改革及其相关演变过程。
关键词:组织变革;海尔集团;组织结构演变一、组织变革综述(一)海尔组织变革背景面临互联网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制造型企业进行创新变革更加迫切。
随着海尔集团自身规模的由小变大,从单一产品发展到多种产品和服务,从国内到国际,集团组织管理也逐步发展形成。
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海尔集团原有的组织结构模式阻碍了其在信息时代的发展。
在最初经济发展的时代,市场中的需求单一、供不应求的状况严重,其市场权力结构主要以企业发展为目标。
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的发展日趋完善,而消费者的需求则向多元化发展。
为了应对市场环境的多方变化,在网络发展时代获取消费者的青睐,众多的企业在变化中创新,不断寻求解决方案:加大研发,突破市场局限。
海尔集团率先寻求解决方式,由于旧的组织形态局限于复杂无序的互联网环境,所以企业需要一种更具动态演化能力的不同于传统的组织形态,以无序对抗无序,以复杂对抗复杂。
海尔的变革致力于:整合、共享资源平台建设等降低成本,减少内部交易成本,将产品经营向服务经营发展,集成系统产品拓展,增强竞争力。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1、组织变革的要素构成及其关系Mintzberg and Westley(1992)指出,企业中的变革可能发生在最广泛、概念性的层次(如观念或文化),也可能发生在最狭窄、具体的层次(如某岗位上某任职者)。
案例讨论海尔的组织变革
海尔集团的组织管理
1984年海尔集团只是一个拥有280人的手工作坊式的企业,历经23年的发展,已经成 为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 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 万人,已发展成全球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 伴随着海尔集团组 织规模的扩大,并与海尔集团经营领域多元化和地域领域国际化相适应,海尔集团的 组织结构也历经了多次变革,下图反映了海尔集团组织结构的演进变化。
发 展 部
物 工 程 事
业
金
洗
融
衣
事
机
业
事
发
业
展
本
部
部
企咨资资规
总 裁 办
业 文 化 中
询 认 证 中
产 管 理 中
金 调 度 中
划 发 展 中
心心心心心
空
冷
冰
调
柜
箱
事
事
事
业
业
业
本
本
本
部
部
部
开 综财 开综 发 合务 发合 部 部部 部部
财开综 务发合 部部部
财开 务发 部部
综财 合务 部部
开综财 发合务 部部部
洗 衣 机 销 售 公 司
海 尔 梅 洛 尼 公 司
顺 德 海 尔 公 司
住 宅 设 施 事 业 部
电 子 事 业 部
三 菱 重 工 海 尔
空 调 销 售 公 司
空 调 事 业 部
超 市 事 业 部
电 热 器 具 事 业 部
武 汉 海 尔 公 司
冷 柜 销 售 公 司
冷 柜 事 业 部
组织变革案例
组织变革案例海尔兼并合肥“黄山”电子有限公司前言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特大型企业。
在公司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等手段,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长为1994年在全国500强中名列第107位,成为中国家电集团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
1997年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6个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
目前集团产品有电冰箱、冷柜、空调器、洗衣机、微波炉等27个门类、7000余个规格品种,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1997年出口创汇达5600万美元,员工20601人。
从1991年起海尔就在实施资产扩张战略,先后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8家大中型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达15.2亿元之多,集团资产已从10年前的几千万元发展至56.6亿元,成为中国家电第一特大型企业。
1997年,海尔在低成本扩张方面有较大的行动:1997年3月,海尔集团以控股投资的方式,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建起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
1997年4月,控股青岛市第三制药厂。
1997年8月,控股山东莱阳家电总厂。
1997年9月,海尔与西湖电子共同出资,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生产大屏幕数字电视。
1997年底,海尔又相继兼并了安徽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控股贵州风华冰箱厂。
至此,海尔13年来兼并国内企业18家,组成了国内家电行业规模最大的一支“联合舰队”。
兼并背景1997年12月底,合肥市市政府决定将合肥市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
拥有2500多名员工的黄山电子有限公司,几年前曾是安徽省的支柱企业,黄山电视十分畅销,供不应求。
但1993年以来,由于管理不善,生产经营每况愈下,出现多年未有的大滑坡现象,1997年共亏损4982万元,甚至连员工的工资都只能从银行的贷款中支付。
案例分析: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
案例分析: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17年来以年均增长78%的增长速度持续稳定发展,已发展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
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如今的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1年,实现全球营业额602亿元,实现出口创汇4.2亿美元,同比增长50%,是中国家电行业的第一名牌。
其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先后登上美国的哈佛大学、沃顿商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讲台,纵论“海尔圣经”。
在海尔的发展进程中,其组织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大的调整一年会有一两次,小的就更不必说了。
张瑞敏认为,一个企业应建立一个有序的非平衡结构,一个企业如果是有序的平衡结构,这个企业就是稳定的结构,是没有活力的,但如果一个企业是无序的非平衡结构,肯定就是混乱的。
我们在建立一个新的平衡时就要打破原来的平衡,在非平衡时再建立一个平衡。
海尔最早的组织结构是直线职能式结构,后来是矩阵结构,第三阶段就是市场链结构,其组织结构变迁如图1所示。
直线职能制结构就像一个金字塔。
下面是最普通的员工,最上面是厂长、总经理,它的好处就是容易控制到终端。
直线职能制结构如前所述,在企业小的时候,“一竿子抓到底”,反应非常快。
但企业大了以后,这样就不行了,最大的弱点就是对市场反应太慢。
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的初期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海尔内部局面混乱,纪律涣散,员工素质低,如果不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张瑞敏的领导魅力无法展现,海尔无法发展。
到1996年,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到了顶峰,于1996年海尔开始实行事业部制。
其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这是一种分权结构的运作形式。
在企业运作方式上,海尔集团采取“联合舰队”的运作机制。
集团总部作为“旗舰”,以“计划经济”的方式协调下属企业。
下属企业在集团内部是事业本部,对外则是独立法人,独立进入市场经营,发展“市场经济”,但在企业文化、人事调配、项目投资、财务预决算、技术开发、质量认证及管理、市场网络及服务等方面必须听集团统一协调。
海尔如何实现自组织转型?
海尔如何实现自组织转型?作者:滕斌圣来源:《商界评论》2016年第08期在互联网时代,海尔应时而动,正以“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推动组织变革,其核心是自组织转型。
以共赢增量表等为推进工具,海尔不断克服组织变革的惰性,为陷入集体迷惘的中国企业带来商业思想新启蒙。
从自主经营体到利益共同体,再到小微和创客,海尔一直在不断探索新的组织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海尔应时而动,正以“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推动组织变革,其核心是自组织转型。
以共赢增量表等为推进工具,海尔不断克服组织变革的惰性,为陷入集体迷惘的中国企业带来商业思想新启蒙。
尤其在创新创业时代,商业思想的启蒙和管理模式的完善可能推动中国企业的组织转型和产业升级。
商业思想的变革当下,“互联网+”现象的背后,迷惘大过繁荣。
新的商业文明一定基于管理思想的创新和启蒙,而不仅仅是智能制造和黑灯工厂。
海尔坚持“企业即人,管理即借力”的商业思想。
“企业即人”,海尔在传统的财务损益表之外,考虑“人”即员工的价值,希望逐步计量出准确的表外资产、战略损益。
当“人”的价值被纳入企业的主要战略价值承载,那么管理模式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合理的模式能够激发员工的价值创造能力。
“管理即借力”,不断提醒企业家在创新的过程中,管理依旧非常重要。
在互联网转型的背景下,如何找到管理的着力点?海尔崇尚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最终选择了以“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为主的自组织转型。
在张瑞敏看来,传统的企业和用户之间最大的问题,也最头疼的问题是,客户到底需要什么?要激发全体员工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则需要“船小好调头”的“小微”组织形式。
海尔正在经历整体裂变的组织变革:一方面组织运营微型化,从科层制的大型管控型组织裂变为小微公司,使后者在海尔创业生态圈中吸收营养,成长为行业领先企业;另一方面是员工经营创客化,使过去雇佣制下的执行者,变为动态合伙人制下的CEO,内部员工和外部员工直面市场做创客,利用互联网技术创业创新。
海尔组织模式变迁案例解析课件
组织变革的策略选择
扁平化管理
通过减少管理层级,加强 横向沟通与协作,提高组 织决策效率和灵活性。
矩阵式组织结构
结合产品、客户、区域等 不同维度,形成多项目协 同作战能力,提高组织适 应性和创新能力。
网络化组织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打破 传统组织边界,实现内部 资源共享和外部合作共赢 。
组织变革的管理与实施
04
海尔组织模式变迁的影响
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提高运营效率
海尔的组织模式变迁,从传统的 层级结构向更加灵活的矩阵结构 转变,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
市场变化,提高运营效率。
降低成本
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和流程,海尔降 低了不必要的开销和浪费,从而实 现了成本的降低。
提升创新能力
新的组织模式鼓励员工跨部门合作 ,促进了创新思维和解决方案的产 生,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03
海尔组织模式变迁的原因
外部环境的变化
01 市场竞争加剧
随着中国家电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海尔面临着 国内外品牌的激烈竞争,需要不断调整组织模式 以适应市场变化。
02 政策法规调整
政府对家电行业的政策法规不断调整,海尔需要 适应政策变化,调整组织结构和运营模式。
03 消费者需求变化
随着消费者对家电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海尔 需要更加灵活地响应市场变化,以满足消费者需 求。
海尔组织模式变迁案 例解析课件
目录
• 海尔简介 • 海尔组织模式的变迁 • 海尔组织模式变迁的原因 • 海尔组织模式变迁的影响 • 海尔组织模式变迁的启示
01
海尔简介
海尔的发展历程
1984年,海尔集团的前身 ——青岛电冰箱总厂成立 。
1991年,海尔在青岛市工 商行政管理局正式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 立。
海尔的组织结构变革探究-搜狗网页
海尔的组织结构变革探究-搜狗网页【摘要】科斯认为(1937),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使用市场机制所花费的交易成本。
威廉姆森进一步认为,由于契约的不完整性、交易频率、资产专用性的存在,使得企业从外部购买投入要素时,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契约的每一方都有积极性通过隐藏信息(逆向选择)和隐藏行动(道德风险)的行为来欺骗对方以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极高的交易成本。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将原来的契约双方都纳入到同一个组织当中,放弃了原先的从外部市场购买的行为,使得各个交易环节尽可能的在一个组织中进行,使企业的组织结构向纵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海尔组织结构一、理论背景M型组织结构是纵向一体化的典型模式,是20年代杜邦、通用等最早多元化的大公司,面对控制和协调等诸多问题而进行的组织创新。
此后,M型组织不仅在关国,而且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散,广泛应用于发达国家的大型多元经营公司。
然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业务的不断扩展,M型组织机构臃肿、管理费用大以及组织内官僚主义的滋生,降低了市场反应能力,而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加速了M型结构成为“组织化石”的步伐,它要求企业选用一种灵活性和适应性强的新型组织结构与之相适应。
二、海尔进行组织结构变革的原因及变革基础组织结构变革之海尔集团在内部组织架构方面采用的是事业部制,即公司下面设立事业本部,事业本部下面设立事业部,划分的标准是产品线。
这种设置体现了以产品为导向的经营思路,在网络经济(或称知识经济、体验经济、服务经济等)时代,其无疑是不合时宜的,因为网络经济可以让一个企业同时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而要实现范围经济就必须打破产品线的区隔,实现企业内外部网络相连,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与用户零距离。
海尔的IT基础设施和OEC管理控制系统为组织结构变革提供了基础。
信息技术的出现于发展,促使企业内部市场的形成,顾客需求的改变以及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
顾客需求的变化与信息传递的改变要求组织中间层减少,而内部市场的形成进一步推动了组织中间层弱化。
海尔组织结构
海尔集团组织变革研究一公司简介海尔集团是全球领先的整套家电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虚实融合通路商。
公司1984年创立于青岛。
创业以来,海尔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体系驱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之一。
2011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1509亿元,在全球17个国家拥有8万多名员工,海尔的用户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白色家电领域,海尔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
海尔集团持有多个与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的品牌。
其中,按品牌统计,海尔已连续三年蝉联全球销量最大的家用电器品牌(数据来源:欧睿国际Euromonitor)。
在互联网时代,海尔打造开放式的自主创新体系支持品牌和市场拓展,截止2011年,累计申报12318项技术专利,获授权专利8350项;累计提报77项国际标准提案,其中27项已经发布实施,是中国申请专利和提报国际标准最多的家电企业。
在全球白色家电领域,海尔正在成长为行业的引领者和规则的制定者。
在流通渠道领域,海尔构筑全流程用户体验驱动的虚实网融合竞争优势。
海尔实网即营销网、物流网、服务网,覆盖全国大部分城市社区和农村市场,海尔在全国建设了7600多家县级专卖店,2.6万个乡镇专卖店,19万个村级联络站,可以保证农民不出村知道家电下乡,不出镇买到下乡产品;海尔在全国建立90余个物流配送中心,2000多个二级配送站,可以保障24小时之内配送到县,48小时之内配送到镇,实现即需即送、送装一体化;海尔在全国共布局17000多家服务商,其中在一、二级市场建立了3000多家服务商,三级市场建立了4000多家服务商,四级市场建立1万多家乡镇服务站,可以保障随叫随到,为用户提供及时上门、一次就好的成套精致服务。
海尔的虚实网融合的优势保障了企业与用户的零距离,不但有效支持海尔产品的营销,还成为国际家电名牌在中国市场的首选渠道。
在互联网时代,海尔实施两个战略转型:企业转型,从“卖产品”转变为“卖服务”;商业模式转型,从传统商业模式转型为人单合一双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