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备课教案第一章:认识角的初步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特征。
2. 能够用语言描述角的形状,会用直尺和量角器画角。
教学重点:1. 认识角的概念,知道角的特征。
2. 学会用直尺和量角器画角。
教学难点:1. 角的特征的把握。
2. 用直尺和量角器画角的技巧。
教学准备:1.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量角器。
2. 教师准备一些角模型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找出有角的地方。
2. 请学生说一说他们对角的理解。
二、认识角的特征(10分钟)1. 教师出示各种角的模型和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角的特征。
2.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角的顶点、两边和角的大小。
三、画角(10分钟)1. 教师示范如何用直尺和量角器画角,让学生跟着操作。
2. 学生分组练习画角,教师巡回指导。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对角的理解。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
第二章:角的分类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锐角、直角、钝角,知道它们的特征。
2. 能够正确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
教学重点:1. 认识锐角、直角、钝角,知道它们的特征。
2. 能够正确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
教学难点:1. 角的分类的把握。
2. 能够正确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角模型和图片。
2.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量角器。
教学过程:一、复习(5分钟)1. 让学生回顾第一章的内容,说一说他们对角的理解。
2. 教师出示一些角模型和图片,让学生判断它们是什么角。
二、认识锐角、直角、钝角(10分钟)1. 教师出示各种角的模型和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角的特征。
2.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锐角、直角、钝角的特征。
三、判断角的类型(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角模型和图片,让学生判断它们是什么角。
2. 学生分组练习判断角的类型,教师巡回指导。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对角的分类的理解。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积极参与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加法运算教学内容: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加法计算。
2. 第二课时:减法运算教学内容: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减法计算。
3. 第三课时:加减法混合运算教学内容:理解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4. 第四课时:借助工具进行计算教学内容:学习使用计数器进行加减法计算,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第五课时:综合练习教学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 采用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实物、图片等教学道具。
2. 准备计数器等教学工具。
3. 准备练习题和游戏材料。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检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理解程度。
2. 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3. 通过家长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第六课时:应用题训练教学内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1. 引入实例:讲述一个实际问题,需要用加减法来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4. 讨论和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5. 教师点评和指导。
七、第七课时:数学故事会教学内容:通过讲述数学故事,让学生理解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第1课时《不进位加法》优质课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第1课时《不进位加法》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不进位加法》是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讲述了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到整数的加法运算,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已经学习了整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概念。
但是,对于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生动的例题和有趣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运算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不进位加法的概念,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不进位加法的概念,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运算规律。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实践操作法: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计算,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运算规律。
2.练习题:准备一些不进位加法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小卡片、小棒等教学道具,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如小动物交朋友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不进位加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优秀9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优秀9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课本第39-40 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创设的情景,体会用正确的方法收集数据很重要。
2、初步学习收集数据,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数据记录。
3、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统计数据。
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类计数、描述和分析等统计过程。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会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统计是有趣的和有用的。
培养初步统计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记录,整理数据并填写统计表。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
【教学过程】情境引入小调查:[小轿车、公交车和卡车]师:今天要学习的本领,在生活中十分有用处。
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请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这三种车分别出现了几辆。
(媒体播放)交流汇报记录的方法及数据。
小结:像我们刚才这样将出现的物品分类进行记录、整理数量的过程,就叫做统计。
二、感悟统计学习新知1、介绍“正”字记录法。
2、介绍竖杠记录法。
比较看一看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
2、学习“正字记录法”小丁丁他们班正好在统计女生最喜欢的水果,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观看视频教学)3、尝试记录第一个小调查用正字记录法再来统计一次。
交流反馈。
引出统计表格。
(出示表格)车辆出现的情况统计表种类辆数(辆)小轿车10公交车8卡车11师:像这样把记录的结果用数来表示,整理在一张表中,就叫统计表。
出示课题:统计表初步。
4、尝试填写统计表师:小朋友们已经会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了。
小丁丁的班级也完成了一项小调查(出示记录)。
请你们帮他把数据整理填在统计表中。
(学生独立完成书本P40/2.)最喜欢的水果情况统计表师:知道哪种水果最受小朋友欢迎?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不能再提些数学相关的问题?示范:喜欢草莓的人数是喜欢橘子人数的几倍?前后两个学生进行一问一答。
交流反馈。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二单元 第3节【第一课时】连加、连减 》教案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3节【第一课时】连加、连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连加和连减计算。
–能够通过加法和减法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能够运用连加、连减的方法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
2.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学生对连加、连减的理解。
2.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在黑板上写下一个简单的加法与减法的算式,引导学生简单的讨论并了解他们对于连加、连减的概念。
2. 讲解连加、连减的概念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是什么意思,并如何进行这样的计算。
3. 练习环节设计一系列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进行连加、连减的计算。
4. 拓展应用给学生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通过连加、连减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强化他们对于连加、连减的理解。
四、课堂作业1.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
2.思考并设计一个连加或连减的问题,明天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中,学生对于连加、连减的概念理解较为良好,但在应用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下节课需要加大练习量,以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节课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听讲、讨论、练习和应用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学习内容。
但需要注意在讲解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参与,引导问题解决思维的培养。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对教学有所帮助,谢谢!。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附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解决问题等内容。
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计算方法的学习比较枯燥,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是教学难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
二,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算法。
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
在“解决数学问题”方面,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的计算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同时,由动手操作、观察、交流,过度到脱离实物计算,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结合具体情景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能熟练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算理,结合具体情景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小棒、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10课时1.加法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教学内容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这些加法的口算方法。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的自主探究意识、主动合作意识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探索计算方法,正确口算或笔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
●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理。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精选6篇_1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精选6篇二班级上册数学其次单元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引导同学从生活中发觉数学问题,逐步培育同学解决数学问题的力量。
2、鼓舞同学进行算法探究,把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同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同学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究并把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把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爱好1、观看2023年北京奥运会的一段视频。
2、出示主题图。
(出示课件)3、师生互动沟通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这些图片上都有什么?(师简洁介绍图片上关于2023年北京奥运会的状况。
)4、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中国第一名?你们兴奋吗?(课件出示奥运金牌榜的前五名。
)二、探究新知(一)教学例1。
依据这些数据,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师引导同学提问)板题:《不退位减法》(二)合作沟通,把握算法。
(课件出示)代表团金牌数美国36俄罗斯231、“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同学自由沟通反馈。
)列出算式并板书:36—23= 。
2、怎样计算呢?(四人一小组合作沟通计算方法。
然后指名汇报)(1)口算。
方法:先算6—3=3再算30—20=10最终算10+3=13(2)列竖式计算。
生汇报后,师引导同学观看动画数位板,并提示,用圆片表示36,再去掉23,观看还剩多少?师:那么依据摆圆片的方法,你会笔算吗?(其他同学试着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指名到黑板上列式计算,并试着说出计算方法。
依据同学列出的算式沟通计算方法,老师适时进行讲解、补充。
老师:列竖式时应留意什么?(同学自由发言)老师组织全班同学沟通计算过程,重点突出笔算过程。
引导同学完整地说出笔算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三、学问应用1、数学医院师:数学医院的小伴侣得病了,你会诊断吗?(同桌沟通,找出错因,并正确计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第1课时)》主要是对第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内容包括加减法的运算规则、100以内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序数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能够比较大小,并用序数表示。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对100以内的数有所认识,但部分学生对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运用不够熟练,对比较大小和序数的理解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能够比较大小,并用序数表示。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加减法的运算规则,100以内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序数的表示。
2.教学难点:加减法的运算规则的灵活运用,比较大小和序数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通过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在交流中提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2.教学道具(如小卡片、小动物图片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加减法游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老师出示一张小卡片,上面有一个数字,学生需要说出一个数字,使得这两个数字相加的结果是一个特定的数。
例如,老师出示数字3,学生需要说出数字4,使得3+4=7。
2.呈现(10分钟)老师通过PPT呈现100以内的数,让学生认识这些数,并能够比较大小。
例如,呈现数字23和35,让学生判断哪个数字更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内的加减法运算和比较大小练习。
例如,每个小组发放一些小卡片,上面有不同的数字,小组成员需要进行加减法运算,并比较结果的大小。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
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
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
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
(板书:“米”)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南边到北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
(应该注意什么问题?)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1.出示卷尺。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1节【第一课时】不进位加法》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1节【第一课时】不进位加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1节【第一课时】不进位加法,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主要让学生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不进位加法的定义和计算法则;二是运用不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逐步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认识,有一定的计算基础,对于加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手忙脚乱、计算错误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不进位加法的定义,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难点:学生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如何快速准确地判断是否进位,以及如何进行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算盘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不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如小动物比赛跑步,引出加法计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讲解不进位加法的定义和计算法则,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理解不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
3.实例演示: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不进位加法的计算心得,互相学习,提高计算能力。
小学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不进位加法教案
小学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不进位加法教案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不进位加法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教案频道与你分享!小学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不进位加法教案(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不进位加教案第一课时不进位加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1~13页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二1、2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
(2)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情境中提出并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笔算加法中的“对位”问题。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课本11页主题图,例1、例2主题图,小棒教学方法:教法:讲解、引导相结合法。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相结合法。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暑假刚刚结束,你们在假期里都去过哪些有意义的地方?大家去过博物馆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参观博物馆。
出示P11主题图: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仔细观察后小组内互说)汇报交流:说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
每班有两名老师带队,你们能帮老师解决二(1)班学生和老师一共多少人这个问题吗?(小组交流)汇报不同的方法。
)同学们说的真好,观察的真仔细。
那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老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解决课本中出现的问题。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同学们讨论出解决方案了吗,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一下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五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五篇】导读:本文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五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由于我们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维能力的学生,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能力不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不同,常常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和看法,教师又不可能事先都估计到。
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进程常常有可能离开教案所预想的情况,因此教师不能死扣教案,把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压下去。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
小编整理了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两位数加两位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
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二、自主探究:1、验证二(1)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
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0+30=60 ,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
(3)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
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1课时 不进位加(1)》教案
2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重点难点】1.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指导】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去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全面熟悉情景图中的内容,为后面的加减法计算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实际背景。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一年级学习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知识,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中的计算思路直接迁移到笔算中来。
明确加法计算中的难点,还可以促进100以内加减法的联系,对100以内加减法有整体的认识。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平时生活中我们买东西,整理物品等都会用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理解计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仍然要从“数位”、“计数单位”、“进率”入手。
在学生掌握了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也就是计数单位相同相加减)的基础上,老师充分利用情景图,联系学生生活实例创设情境,通过学生观察、操作、合作探讨等自主活动,加深对“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是10个一”相邻计算单位进率的理解。
让学生切实理解“为什么要进位?”(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怎样进?(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要加上进上来的1)为什么要退位?(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怎样退?(从十位退1,十位上的数相减时,先减去退走的1)5.体现算法多样化在不进位加,不退位减中既可用口算,也可用笔算。
在连减中既可以连续减去两个减数,也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先加起来,再用被减数减去两者之和,同时在估算策略中也体现多样化。
6.注意口算与笔算的联系本单元教材虽然只安排了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但是它是建立在口算基础上的,其计算过程都要用到口算,因此在教学中不要孤立地处理笔算,要把它同口算联系起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100以内加、减法计算能力。
【新】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 《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附板书含反思及课堂练习和答案
有关?
(1)学生按口令操作
(2)指名回答:角的大小与角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
张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3)集体订正
(4)教师重点引导:角的大小与角的边长无关,因为边长是射线,可以无
限延长。
11.教师:我们做了这么多角,咱们怎样才能在本子上画出一个角呢?请同学
(1)学生自由分类
(2)小组内交流
(3)指名汇报,同时说出分类理由(有角的一类,没角的一类)
(4)集体订正
(5)教师及时肯定和鼓励:你们分类的理由很充分,值得赞扬!
2.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三角形和长方形中连接两条相邻边的部分叫什
么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同学们,我们都喜欢课间活动,因为课间活动丰富多彩,既让我们心情愉快,又健
要手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学习方法。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交流的能力。考虑到本
节课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学生的年龄较小,抽象逻辑思维较差,还是以
形象直观思维为主,所以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变抽象为直观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帮助学生理解
两条边,最后在两条边之间画出一条弧线,这就是一个角)
(3)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空手指角。
5.谁能上来指一指扇子上的角?钟面上的呢?
(1)指名课件前指角
(2)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让学生先找角,然后指角
的这样一个设计。学生对于角的指法,很多存在错误,教师这部分直接采用讲
授的方法,放学生通过模仿教师,学会了正确的指角方法,做到了教师是课堂
二年级上册数学量一量比一比教案范文
二年级上册数学量一量比一比教案范文教材分析:《量一量,比一比》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会用量具进行测量,会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先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自己的手指,引导学生发现虽然手指有大有小,但是用尺子一量,长度是不一样的。
从而引出“尺子上的刻度表示测量的长度”,教学中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进一步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会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
教学目标:1.知道测量的工具和量物体的方法,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的活动,会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进一步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会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
难点:会用尺子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直尺、软尺、标杆学具准备:直尺、软尺、各种物品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且知道了1米=100厘米,那么怎样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量一量,比一比》。
二、探究新知1.学习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
预设:学生可能会发现尺子上有刻度,尺子上有长度单位等。
师:那么,怎样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播放课件,展示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师:谁来说一说,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把尺子放在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物体的一端,然后看另一端对着直尺上的哪一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
师:同学们,测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按照这个方法去量,现在我们就来量一量自己的手指。
(学生分组测量手指长度,教师巡回指导)师:谁来说一说,你测量的结果是多少?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我的大拇指长6厘米,食指长7厘米……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虽然我们的手指有大有小,但是用尺子一量,长度是不一样的。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一)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一)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材分析: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知识结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以后研究万以内的加减法,以及小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法的基础,因此引领学生学好加减法至关重要,为了突破重难点,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突出了以下几点:1.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研究加减法的动机和兴趣,同时借助具体情境较直观地理解2.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记忆、理解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
计算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会正确地算出结果,更重要的是运用计算解决问题;反过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巩固了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1.借助小棒、圆片等直观学具的操作,使学生探索并发现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试题。
2.使学生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灵活地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试题(包括含有小括号的)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建议: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在教学时应尊重这种差异,同时在教学设计上要面对这些差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提倡计算方法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多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不断丰富其直观经验,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练要采用多种有效的形式。
课时安排:1.加法:4课时。
2.减法: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课时。
4.整理与温:2课时。
加法第1课时讲授内容:教材第11页情境图,第12~13页例1、2.教学目标: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并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单元教学内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单元教学重、难点: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教学内容:课本P8---P10例1、例2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景导入,激发兴趣投影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全班汇报发现。
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
学生说想法及理由。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
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三、练习,实践应用1、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2、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内容:课本P11---P12例3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点: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优秀6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优秀6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
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会正确的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3、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以学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而且,本班大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都很不错,但也有个别学生计算较慢,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对于大部分学生的指导外,还特别要关注计算较慢的学生。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经常进行口算练习。
教学重点:会正确的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规避计算错误。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生:喜欢。
师:那谁来说一说你们都上哪旅游过?旅游的时候你们感觉怎么样?生:非常高兴、非常开心“”二:探究新知师:的确,我们大家都很喜欢旅游,旅游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今天,我们书中的一个小学,假如这就是我们学校。
我们要组织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去旅游,参观历史博物馆。
我们打开书11页一起来看一看。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请把这些有用的信息用铅笔给底下画横线标记出来。
生:观察图画,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二(1)班有35 人、二(2)班有32人、二(3)班有37人、二(4)班有34人。
生2:我发现每个班都有两名带队老师。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教师随即板书:二(1)班35名学生2名老师二(2)班有32名学生2名老师二(3)班有37名学生2名老师二(4)班有34名学生2名老师(两辆汽车用图片代替)师:现在我们学校准备了两辆大巴车专门来送小朋友们到博物馆参观。
但是每辆汽车准乘70人,如果让你来设计乘车方案,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生:自己设计乘车方案,可同桌交流。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第一种:二(1)班和二(2)班二(3)班和二(4)班第二种:二(1)班和二(3)班二(2)班和二(4)班第三种:二(1)班和二(4)班二(2)班和二(3)班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帮助老师设计了3种乘车方案,我们先来看第一种,要想知道二(1)班和二(2)班能不能合乘一辆车我们应该怎么办?生:算一算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人?师:真棒!谁会列式?生:35+32=师:那我们如何计算呢?生:用一年级所接触过的前后排队法(即竖式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书出示:十个
3 5
+32
67
最后再次强调在列竖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
(3)做一做。
出示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让学生在书本上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学生汇报:(1)用口算先算5+2=7,再算30+7=37
那么35+2还可以怎么算?你会用竖式进行计算吗?
(2)演示写竖式的方法。
学生试着计算后,让个别学生板演。
小结:先写35,在35的下行写2,要注意在个位上写的2要与上一行个位上的5对齐,也就是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
小结: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开始算起。
作业布置
必做:
选做: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35+2=3735+32=67
十个十个
353 5
+2+32
3767
课后小记:
(4)做一做。
学生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1小题,师巡视。
出示课本第12页的“做一做”的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要注意帮助列竖式计算有困难的个别学生,适时进行辅导,然后请个别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教学例2:35+32=
(1)先引导学生进行口算,验证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学生口算后进行汇报展示。
(3)课件出示
让学生看着刚才写出的竖式,想应该如何进行计算。
引导学生回忆小棒的摆放过程,要把35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并起来,应该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也就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把整十根小棒合起来,也就是在把十位上的数相加。
板书出示:十个
35
+2
37
竖式计算后,再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动脑的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
芦草沟镇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学
习
目Hale Waihona Puke 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小结: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我们用到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数学知识。
巩固练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二的1-2。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老师要注意巡视,帮助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2、课件练习。
3、笔算加法要注意:(1)个位和( )上的数对齐。 十位和( )上的数对齐。(2)相同数位上的数( )(3)从( )算起。
课堂小结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交流后强调,今天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
四、重难点
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难点:掌握计算方法、顺序,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教法、学法
教法:演示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
小木棒、课件
备课时间
2018年8月24日
授课时间
教案类型
主备人
祁海艳
授课人
定稿
新课引入
旁批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大家看学校先安排哪几个班级去参观?
【设计意图】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学生提出问题列算式,
小结:这些算式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不进位的加法。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探究新知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教学例1:35+2=
先引导学生进行口算,验证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