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原型法--资料
软件需求确认之快速原型法
软件需求确认之快速原型法常常听到许多朋友跟我埋怨,需求分析之难,就在于用户自身就常常弄不清楚自己的需求。
起初在需求确认的时候说得好好的,一到软件上线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可没法整。
但我们只要坐下来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需求分析的时候我们跟用户是在空对空地讨论问题。
用户不是专业人士,他也搞不清楚软件到底会做成啥样,所以你跟他确认的时候他就点头了。
但是,用户不是傻子,当你软件上线时,他拿到了实物了,知道软件做成啥样了,一旦不满意他就开始提变更了。
所以,需求分析的症结就在与这个实物。
既然症结在此,毫无疑问,我们就应当在需求分析阶段拿出实物,用实物与用户确认需求,这就是快速原型法的基本思想。
快速原型法,简称原型法(Prototyping),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从设计思想、工具、手段都全新的系统开发方法。
它摒弃了那种一步步周密细致地调查分析,然后逐步整理出文字档案,设计开发,最后才能让用户看到软件结果的繁琐作法。
当我们捕获了一批业务需求以后,就立即使用快速可视化工具开发出一个原型,交给用户去试用、补充和修改。
再提出一些新的需求以后,再开发一版新的原型。
原型法的关键就是这个快速开发。
不用考虑性能、美观、可靠,原型的目的就是模拟客户的需求,与客户进行确认的。
整个需求分析的过程就是“捕获需求->原型开发->确认需求->再捕获需求”的过程。
原型开发的快速与模拟到什么程度,是一对矛盾,我们要去把握。
要快速开发,必然不可能和最终交付的软件系统一模一样,许多复杂问题被简化,非关键性流程被忽略,这就是所谓的模拟。
因此,模拟到什么程度是关键,既能说明问题,又不耽误时间。
根据我的经验,一般能拿出界面,并可以走通关键性流程就可以了。
一些快速开发平台为快速原型法提供了可能。
当用户拿到原型可以自己操作时,需求研讨的气氛立即变得不太一样了。
当用户享受原型给他们带来体验的快感时,需求被源源不断地被提出来。
这时候的需求,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文字游戏,而是生动形象的图形界面。
快速原型法的原理及应用
快速原型法的原理及应用1. 什么是快速原型法?快速原型法(Rapid prototyping)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论,用于迅速构建和测试软件原型。
它通过快速设计、开发和演示原型来帮助开发团队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并快速收集反馈以进行修改和改进。
2. 快速原型法的原理快速原型法的原理是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则:2.1 测试驱动开发快速原型法强调测试驱动开发(Test-driven development, TDD),即在编写代码之前先编写测试用例。
这样可以确保开发人员更清楚地了解所需功能,并在开发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2 迭代开发快速原型法采用迭代开发的方式进行软件开发。
开发团队会将整个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迭代周期,每个周期通常为1到4周。
在每个周期内,开发团队会快速设计、开发和演示一个可用的原型。
2.3 快速反馈循环快速原型法注重快速收集用户反馈,并根据反馈进行修改和改进。
在每个迭代周期结束后,原型会被演示给用户,用户会提供反馈和建议。
开发团队将根据反馈进行调整、优化和修复问题,然后进入下一个迭代周期。
3. 快速原型法的应用快速原型法广泛应用于软件开发、产品设计和用户界面设计等领域。
它能够帮助开发团队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开发效率和产品质量。
3.1 软件开发在软件开发领域,快速原型法被广泛应用于敏捷开发和迭代开发方法中。
通过快速开发和演示原型,开发团队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功能需求,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快速交付高质量的软件产品。
3.2 产品设计在产品设计领域,快速原型法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并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用户友好性。
通过快速设计和演示原型,设计团队可以及时收集用户反馈,从而优化和改进产品设计。
3.3 用户界面设计在用户界面设计领域,快速原型法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展示和演示界面效果,以及交互体验。
通过快速设计和演示原型,设计团队和用户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界面布局、交互方式和视觉效果,从而提高用户界面的质量和可用性。
快速原型的开发方法
(3 )软件开发过程是开发人员和用户相互学 习的过程。随着原型的进化和用户评价意见的 不断反馈,开发人员对应用领域和用户需求的 理解会逐渐透彻。同样,用户通过反复试用原 型也会增强对软件开发和目标软件产品运作方 式的理解,从而能更精确地表述用户需求。 (4 )原型是一种可执行的软件规格说明。已 有原型和用户对原型的改进意见连同新的用户 需求构成后续进化阶段的基础。螺旋模型用可 执行的原型部分取代了瀑布模型中一些难于书 写、难于理解的软件文档。
8.5.2 面向数据库应用的开发工具
1. 基本功能 (1)数据字典功能 (2)数据操作功能 (3)屏幕自动生成功能 (4)报表自动生成功能 (5)项目管理功能
2. 数据库应用软件的快速原型 构造与进化
(1)利用数据字典功能,根据用户需求创 建数据字典;利用浏览功能帮助用户确认 数据需求;利用删除、修改等功能进化数 据字典。 (2)利用屏幕自动生成功能设计用户界面, 提交用户确认并不断改进。 ( 3 )将基于 SQL 的数据操作部件连入用户 界面,向用户显示数据操作结果。必要时 重用并进化数据操作部件。
在使用原型时可采取以下两种不同的策略: (1 )废弃策略:先构造一个功能简单而且质 量要求不高的模型系统,针对这个模型系统反 复进行分析修改,形成比较好的设计思想,据 此设计出较完整、准确、一致、可靠的最终系 统。系统构造完成后,原来的模型系统就被废 弃不用。探索型和实验型原型属于这种策略。 (2)追加策略:先构造一个功能简单而且质 量要求不高的模型系统,作为最终系统的核心, 然后通过不断地扩充修改,逐步追加新要求, 最后发展成为最终系统。它对应于进化型。
8.4 基于快速原型的进化式开发
实验报告快速原型制作(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快速原型制作的概念、原理和方法;2. 掌握快速原型制作工具的使用;3. 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4. 提高设计实践能力。
二、实验原理快速原型制作(Rapid Prototyping)是一种设计方法,旨在通过快速构建可交互的原型来验证和优化设计。
它基于以下原理:1. 用户参与:快速原型制作强调用户参与,通过与用户沟通和反馈,及时调整设计;2. 交互性:原型应具备一定的交互性,让用户能够直观地感受产品的操作和功能;3. 可修改性:原型应易于修改,以便在迭代过程中不断完善;4. 可视化:原型应直观地展示产品功能和界面设计。
三、实验方法1. 确定原型类型:根据项目需求,选择合适的原型类型,如线框图、高保真原型等;2. 收集需求:与用户沟通,收集产品需求,明确原型设计目标;3. 设计原型:使用快速原型制作工具,根据需求设计原型;4. 用户测试:邀请用户参与测试,收集反馈意见;5. 迭代优化:根据用户反馈,对原型进行修改和优化;6. 最终原型:完成迭代优化后,得到最终原型。
四、实验工具1. 线框图工具:Axure RP、Mockplus、Sketch等;2. 高保真原型工具:Adobe XD、Figma、InVision等。
五、实验步骤1. 组建团队:明确团队成员分工,如需求分析、设计、测试等;2. 收集需求: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用户需求;3. 设计原型:根据需求,使用线框图工具设计原型;4. 用户测试:邀请用户参与测试,观察用户操作过程,收集反馈意见;5. 迭代优化:根据用户反馈,对原型进行修改和优化;6. 最终原型:完成迭代优化后,得到最终原型。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快速原型制作,我们成功构建了一个具有交互性、可修改性和可视化的原型;2. 分析:快速原型制作方法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问题,优化设计,提高设计质量;3. 用户反馈:用户对原型表示满意,认为原型功能完善,操作简单。
快速原型法--资料
快速原型法--资料“快速原型法”在项目开发中的成功案例项目型软件的开发流程,通常会包括七个步骤:第一步:需求调研分析;第二步:概要设计;第三步:详细设计;第四步:编码;第五步:测试;第六步:软件交付准备;第七步:验收与收尾工作。
在项目型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依据软件工程思想的标准,遵循软件开发流程(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一步步的操作是最正统和最标准而且有效的做法,项目组人员的理解并落实这一点,整个项目就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狭义的项目组成员是指软件公司的人员,广义的项目组成员还应该包括客户方,对于客户来说,更关心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由于项目组成员们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会有差异(比如项目开发方的长处在计算机方面,而合作方在专业知识),再加上沟通不畅等因素,会给项目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甲乙双方对于研发成果存在争议、项目无法按期完成等等。
简单谈一下Byteh经历的一个项目情况。
由于项目的专业性,摆在项目组人员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理解需求其次才是后续步骤。
如果严格按照软件开发的流程,必然会出现一些不可控的风险。
我方项目组果断决定采用快速原型法和敏捷开发的思想作为此次项目开发的主导,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1、在获取用户原始需求后迅速理解开发出一个雏形,把一个能看到的软件界面反馈给用户去探讨更进一步的需求,去更准确的把握用户需求,反复迭代。
这点对甲乙双方都是有利的,当你拿着一堆文档让客户确认需求签字,从文档上看双方理解一致就签字了,然而等中期汇报做出来成果会发现简直就是南辕北辙,下次再签字肯定就会犹豫了……下图来自网上,说明了各方理解的“需求” 和成果的差异:2、把编码工作提到了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的前面或者并行,不等待所有的文档都完成才去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任何好的制度如果僵化,就会出现与制度目的背离的结果,请参考byteh的另一篇博文。
3、出现疑问和争议时抱着“友好合作协商解决”的态度去及时沟通,当然了也是个合作与斗争的过程,一味的满足用户需求做出承诺意味着“死亡”而且客户未必也会领你的“情”。
快速原型技术简介
1.1快速原型工艺的产生
一类是其成型过程中以减少为特征,通过各种方 法将零件毛坯上多余的材料去除(如切削加工、 磨削加工等),从而得到所需工件。
传统的加 工方法
(根据零件 的成型过程)
2.1 光固化成型
SLA工艺是基 于液态光敏树脂 的光聚合原理而 工作的。
采用一定波长 和强度的紫外激 光束有选择地照 射液态光敏聚合 物,被照射的也 太光敏聚合物迅 速发生聚合反应, 分子量急剧增大 发生相变,由液 态固化生成三维 实物。
2.1.1 光固化成型工艺过程
1. 模型及支撑设计
在成形中,未被激光束照射的部分材料仍为液态,它不能使制件 上的孤立和悬臂轮廓定位。因此,必须设计和制作支撑结构。
结构陶瓷制品
经过3DP工艺制作的金属制件 注射模具
2.5 3DP工艺的成型原理
三维喷涂粘结快 速成型工艺是由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开发成 功的,它的工作过程 类似于喷墨打印机。 3DP工艺与SLS工艺 类似,都是采用粉末 材料成型,如陶瓷粉 末、金属粉末、塑料 粉末等。
2.5 3DP工艺的成型原理
LOM工艺采用薄片材料,如 纸张、塑料薄膜等。 其工作原理如图,由系统 控制微机指令,步进电动机带 动主动辊芯转动,使纸卷转动 并在切割台面上自右向左移动 预定的距离。同时,工作台升 高至切割位置。之后热压装置 中的热压辊自左向右滚动,对 工作台上方的纸及涂敷于纸的 下表面的热熔胶加热、加压, 使纸粘于基底上。激光切割头 依据分层截面轮廓线切割纸, 并在余料上切出长方形边框,
3. 原型制作
液态光敏树脂逐层固化而形成原型件。
快速原型设计的方法与制作流程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快速原型设计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获取点云数据;S2.点云拟合;S3.实体转换;S4.实体补齐;S5.模型设计;S6.3D打印;S7.抛光处理;S8.设计原型测量和验证;S9.原型件试制,本技术通过设计一种快速原型的设计方法,解决了因为客户不是专业设计人员因此存在设计意图多变,需求不严谨,从而导致企业需要制作大量的产品模型验证客户设计的问题,能够直接根据客户提供的现有产品和改进意见采用三维设计软件和3D 打印技术,迅速便捷且低成本的评估客户需求和产品可制造性,从而降低企业的风险,同时也能够使企业能够更加灵活的应对客户的各种定制需求,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权利要求书1.一种快速原型设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获取点云数据:将实物原件置于三维扫描仪中,调整环境光线通过三维扫描仪采集实物原件的点云数据;S2:点云拟合:将S1中获取的点云数据导入三维辅助设计软件中,消除噪音点后对点云数据进行曲面拟合;S3:实体转换:对S2拟合后的曲面进行修补和替换,并转换为实体特征;S4:实体补齐:对转换后的实体进行观察,并补齐未扫描完整的数据和内部结构细节,对模型进行调整和补齐;S5:模型设计:按照客户的需求对补齐后的实体模型进行改进,并将改进后的模型采用三维制造软件的评估模块和有限元分析模块,进行可制造型验证;S6:3D打印:使用三维设计软件的3D打印模块将模型数据输入至3D打印机,并采用3D打印机将模型以最接近的材料打印出来,制成多个设计原型;S7:抛光处理:对S6中打印的所有设计原型进行物理或化学方式的适度抛光处理,消除打印后的毛刺和粗大误差;S8:设计原型测量和验证:将多个抛光处理后的设计原型进行尺寸测量和强度验证,并征求客户改进意见;S9:原型件试制:对S8中验证不合格或客户不满意的重复S5-S8步骤,进行重新设计和验证,对S8中合格的模型,调整相应的生产线进行原型件试制,从而确定是否符合工厂的实际生产条件,并将根据试制件原型件的质量确定是否生产。
快速原型法的系统开发过程
快速原型法的系统开发过程
快速原型法是一种敏捷开发的方法,也被称为快速迭代开发。
在这种方法中,系统开发人员使用原型工具快速创建系统的原型,然后与客户合作,对其进行评估和修改。
在快速原型法中,开发人员和客户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以确保系统的进展符合客户的需求。
快速原型法的系统开发过程通常包含以下步骤:
1. 需求分析:开发人员首先与客户交流,确定系统的需求和期望功能。
这些需求可能是非正式的,也可能是详细的规范。
2. 原型设计:开发人员使用原型工具创建系统的原型,并在与客户的交流中进行修改和完善。
原型可以是简单的草图或高度详细的界面设计。
3. 原型评估和修改:客户评估原型,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开发人员使用这些反馈来修改原型,以确保它符合客户的需求。
4. 原型测试:开发人员测试原型,以确保其符合客户的需求,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5. 系统开发:基于原型创建系统的最终版本。
6. 系统测试和维护:开发人员测试和维护系统,确保其符合预期并持续运行。
总的来说,快速原型法的系统开发过程强调与客户的紧密合作和反馈。
这种敏捷的方法有助于减少开发时间和成本,并提高系统的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 1 -。
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步骤和特点
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步骤和特点快速原型制造技术是一种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工具,快速制作产品的方法。
它通过快速制造出产品的原型,帮助设计师和工程师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进行验证和测试,从而加快产品的开发和改进速度。
在快速原型制造技术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和特点。
一、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步骤:1. 制定设计需求:在开始快速原型制造之前,需要明确产品的设计需求,包括产品的功能、外观、尺寸等方面的要求。
2. 设计原型模型:根据设计需求,设计师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D)制作产品的三维模型。
3. 选择制造方法:根据产品的特点和制造要求,选择适合的快速原型制造方法,如3D打印、激光切割、数控加工等。
4. 材料选择和准备:根据所选制造方法的要求,选择适合的材料,并进行材料的处理和准备工作。
5. 制造原型模型:根据设计的三维模型和所选的制造方法,使用相应的工具和设备进行快速制造,制作出产品的原型模型。
6. 修整和处理:制造完成后,对原型模型进行修整和处理,使其达到设计要求的尺寸、形状和表面光滑度。
7. 验证和测试:制造完成的原型模型需要进行验证和测试,检查其是否满足设计需求,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8. 完善和优化:根据验证和测试的结果,对原型模型进行完善和优化,使其更符合产品的要求和市场需求。
9. 生产批量化:在验证和优化完成后,根据原型模型进行生产批量化,制造出符合要求的产品。
二、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特点:1. 快速性:快速原型制造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制作出产品的原型模型,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了开发效率。
2. 灵活性:快速原型制造技术可以根据设计需求的变化进行快速调整和改进,灵活适应不同的设计要求。
3. 成本效益:相比传统的制造方法,快速原型制造技术可以节省成本,减少材料和设备的浪费,提高了产品的经济效益。
4. 可定制化:快速原型制造技术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5. 创新性:快速原型制造技术可以帮助设计师和工程师实现创新设计和构思,促进产品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
快速原型法的系统开发过程
快速原型法的系统开发过程
快速原型法是一种基于快速原型设计的软件开发方法。
它的主要目的是在软件开发早期快速展示用户界面和系统功能,以便于用户和开发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反馈。
在快速原型法中,软件开发团队会首先与用户讨论需求和功能,然后快速创建一个原型系统。
这个原型系统可以是一个简单的演示,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软件程序,但它应该能够展示系统的核心功能。
一旦原型系统被创建出来,用户和开发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测试和评估。
如果原型系统被证明是有效的,那么软件开发团队可以继续开发系统并将其转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
如果原型系统存在问题,那么软件开发团队可以在早期发现并修正它们,从而避免后期的麻烦。
快速原型法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快速展示系统的核心功能,有助于促进用户和开发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协作。
此外,快速原型法还可以帮助软件开发团队在早期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软件的质量和效率。
当然,快速原型法也存在一些缺点。
由于原型系统通常是在软件开发的早期创建的,所以它可能不太稳定,而且可能需要进行多次修改。
此外,快速原型法也可能会增加软件开发的复杂性和成本。
总的来说,快速原型法是一种有利于软件开发的方法,但它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在选择软件开发方法时,开发团队应该根据项目需求和资源限制来做出决策。
- 1 -。
快速原型法及其他
(2)识别基本需求 为了设计、建立初始原型,先要识别基本需求。原型法与传统的严格
定义方法主要不同在于:原型法所识别的需求不必是完善的,而只是一种 好的设想。识别用户的基本需求是一件较为困难的工作,必须仔细对当前 系统进行调查,与用户交互、作业务性研究等。传统的需求调查方法和本 章介绍的方法都可作为识别基本需求阶段的工具。
快速原型法突出一个“快”字,采用结构化生命周期法作系统分析时要 反复和用户讨论,这种讨论费时费力,而且终究是“纸上谈兵”,原型法 则是“真枪实弹”,能够使用户立刻与想象中的目标系统作出比较。开发 人员向用户提供一个“样品”,用户迅速向开发人员作出反馈,这就是原 型法的优越性。
《管理信息系统》
6.1 什么是快速原型法(2)
图 系统分析阶段的原型化生命周期
运行/ 维护
转换
补充
基本 业务
详细 设计
系统 分析
系统 分析
初步 设计
基本 需求
构造 原型
使用 原型
Y
满意否?
N
修改、 扩充
《管理信息系统》
6.3 快速原型法工作阶段的划分(3)
(1)方法选择 原型法较适合下列场合: ·相互联系程度较大的系统,如联机事物处理。 ·MIS的结构化系统,而对基于大量算法的问题则不适合。 ·对于难于肯定详细需求,且积极参与新系统开发的用户,采用原型法是
《管理信息系统》
6.4 快速原型法的实施(1)
6.4.1 快速原型化的开发环境
目前原型法对硬件的要求已经能够满足,但对软件和工作环境的要求较 尚有一定差距。 (1)对软件的基本要求 一般认为,采用原型法需要以下的基本开发工具: 1)集成化的数据词典。 2)高性能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它使文件的设计、数据的存贮和查询更为方 便,并简化了程序的开发。 3)超高级语言。 4)执行生成器。 5)屏幕格式生成器。 6)自动文档编写机制。
软件开发中的快速原型法
快速原型法(rapidprotot yping)快速原型法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系统开发方法,它首先构造一个功能简单的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对原型系统逐步求精,不断扩充完善得到最终的软件系统。
原型就是模型,而原型系统就是应用系统的模型。
它是待构筑的实际系统的缩小比例模型,但是保留了实际系统的大部分性能。
这个模型可在运行中被检查、测试、修改,直到它的性能达到用户需求为止。
因而这个工作模型很快就能转换成原样的目标系统。
原型法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包括联机的屏幕活动,这一层的目的是确定屏幕及报表的版式和内容、屏幕活动的顺序及屏幕排版的方法;第二层是第一层的扩展,引用了数据库的交互作用及数据操作,这一层的主要目的是论证系统关键区域的操作,用户可以输入成组的事务数据,执行这些数据的模拟过程,包括出错处理;第三层是系统的工作模型,它是系统的一个子集,其中应用的逻辑事务及数据库的交互作用可以用实际数据来操作,这一层的目的是开发一个模型,使其发展成为最终的系统规模。
原型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它是一种支持用户的方法,使得用户在系统生存周期的设计阶段起到积极的作用;它能减少系统开发的风险,特别是在大型项目的开发中,由于对项目需求的分析难以一次完成,应用原型法效果更为明显。
原型法的概念既适用于系统的重新开发,也适用于对系统的修改;原型法不局限于仅对开发项目中的计算机方面进行设计,第三层原型法是用于制作系统的工作模型的。
快速原型法要取得成功,要求有象第四代语言(4GL)这样的良好开发环境/工具的支持。
原型法可以与传统的生命周期方法相结合使用,这样会扩大用户参与需求分析、初步设计及详细设计等阶段的活动,加深对系统的理解。
原型化方法
原型化方法
答:原型化方法也称为:快速原型法,简称原型法。
是根据用户初步需求来利用原型工具快速的建立一个系统模型展示给用户,在此基础上于用户交流。
最终实现用户需求的信息系统快速开发的方法。
原型法的特点:
可以使系统开发的周期缩短、成本和风险降低、速度加快。
获得较高的综合开发效益。
原型法是以用户为中心来开发系统的,用户参与的程度大大提高,开发的系统符合用户的需求,因而增加了用户的满意度,提高了系统开发的成功率。
由于用户参与了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对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容易理解和接收,有利于系统的移交,有利于系统的运行和维护。
快速原型技术
企业生存环境:1、知识更新逐步加快2、技术创新不断增速3、市场需求多样化、个性化4、企业竞争日益全球化速度经济:是指企业之间的速度竞争以及迅速满足客户需求而带来超额利润的经济。
速度改变企业生存方式的几个方面:1、速度促进销售2、速度降低风险3、速度提高收益时基竞争理论:基本思路:增加增值时间,缩短无效时间企业战略的三个层次:总体战略、业务战略和职能战略;技术创新和设计开发战略逐渐上升到企业战略的最高层次,成为企业的核心战略。
先行者优势:1、资源现取优势2、经营成本优势3、顾客锁定优势速度已成为企业设计开发的基本战略,主要方法表现如下:1、快鱼吃慢鱼2、以时间赢得空间3、以速度获取利润新产品开发推力是加速新产品开发的促进因素,新产品开发推力主要来自先进技术推力和知识创新推力两方面,另外还有时间压力等。
1、先进技术推力:虚拟现实技术、快速反求技术、快速原型技术、信息网络技术2、知识创新推力:设计师的创造力、设计团队的凝聚力、知识螺旋的加速力基于快速原型的知识发酵是新的创意在由快速原型技术平台和创新设计系统组成的产品创新设计开发的知识发酵环境中,融入基础知识和传统知识在快速原型的作用下,经过创新思维活动,知识交流、知识共享、隐-显知识转换、反复激发、评价改进,知识得到深化和增长,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新产品的设计方案,在这种知识发酵过程中,快速原型的作用是精确地、及时地产生了含有大量丰富信息的可视化的可触摸的三维立体模型,从而快速地、有效地促进了知识消化、知识转换、知识增长和知识扩散。
知识消化是融合其他知识的过程,是知识发酵的重要基础。
知识转换是对原知识进行深加工的过程,是知识发酵的具体实施。
知识增长是创造和形成新知识的过程,是知识发酵的真正目的。
知识扩散是转换盒传播新知识的过程,是知识发酵的有效作用。
传统加工和快速原型的区别:快速原型技术车顶摆脱了传统的“去除”加工法——部分去除大于工件的毛坯上的材料而得到工件,采用全新的“增长”加工法——用一层层的小毛坯逐步叠加成大工件,将复杂的三维加工分解成简单地二维加工的组合,因此,它不必采用传统的加工机床和工模具,只需传统加工方法百分之十到三十的工时和百分之二十到四十的成本,就能直接制造产品样品或模具。
快速原型设计方法介绍
快速原型设计方法介绍快速原型设计是一种用于快速制作和验证产品概念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设计团队更快速、更有效地将创意转化为可实施的解决方案。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快速原型设计方法,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
首先,让我们看看纸板原型。
纸板原型是最简单、最便宜的原型方法之一。
设计师可以使用纸板、剪刀和胶带等简单工具制作出产品的简单模型,以便更好地展示概念和功能。
纸板原型的优点是易于制作、便宜、能够快速迭代和修改。
然而,由于其简单性,纸板原型无法完全展示产品的实际外观和功能,可能会导致误解或误导。
其次,虚拟原型是另一种常见的快速原型设计方法。
通过使用专业的设计软件或在线工具,设计师可以将产品的外观和功能模拟出来,以便更生动地展示给客户或团队成员。
虚拟原型的优点是除了外观和功能的展示外,还可以进行交互式演示,提供更加真实的体验。
然而,虚拟原型制作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时间投入,成本较高,并且可能会受到软件限制。
另外,3D打印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快速原型设计。
通过将设计文件传输给3D打印机,设计师可以将产品的三维模型立体打印出来。
3D打印原型的优点是可以实现高度定制化、快速制作出真实的产品模型,并且可以准确展示产品的细节和结构。
尽管3D打印技术具有许多优势,但其成本较高,制作速度较慢,可能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
最后,快速原型设计方法还包括了电子原型制作。
通过使用电子设备和传感器等技术,设计师可以制作出能够真实运行的产品原型,从而更直观地展示产品的功能和用户体验。
电子原型的优点是可以提供更真实的产品演示,便于测试和验证产品的可行性。
然而,电子原型的制作复杂度、成本和时间投入都较高,需要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快速原型设计方法有许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场景。
设计团队可以根据项目需求和资源情况选择合适的原型制作方法,以便更快速、更有效地完成产品设计和验证。
最重要的是,快速原型设计方法能够帮助设计团队更好地理解和满足用户需求,最终实现产品的成功推出。
《快速原型技术》PPT课件
ppt课件
14
3.2.1 产品三维模型构造及其近似处理
2.三维模型的近似处理
用一系列小三角平面来逼近模型上的自由曲面,每一个 小三角形由三个顶点和一个法矢量来表示,三角形的大 小可以选择,从而得到不同的曲面近似精度。
经近似处理的三维模型文件格式为STL,典型的商品 化CAD系统都有STL文件输出的数据接口
机械加工新技术
第三章 快速原型技术
济南大学
ppt课件
1
第3章 快速原型技术
3.1 概 述 3.2 快速原型的软件技术 3.3 SLA工艺
3.4 LOM工艺
3.5 SLS工艺
3.6 FDM工艺 3.7 RP技术的应用
3.8 RP技术的发展趋势
ppt课件
2
3.1 概 述
快速原型技术 Rapid Prototyping RP技术 快速成形技术
各种快速原型系统都带有分层处理软件,能将CAD模型以片 层方式来描述,这样,无论零件多么复杂,对于每一层来说, 都是简单的平面。
ppt课件
17
3.2.3 成型控制软件
成形控制软件根据所选的数控系统将分层处理软件生成的二 维层片信息即轮廓与填充的路径生成NC代码,与工艺紧密 相连,是一个工艺规划过程。
快速原型扫描路径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刀具尺寸补偿和扫描 路径选择,其核心算法包括二维轮廓偏置算法和填充网格生 成算法。算法的要求是合理性、完善性和鲁棒性,算法的好 坏直接影响数据处理效率,生成结果则直接决定成形加工效 率。
ppt课件
18
3.3 SLA工艺
SLA工艺于1984年由Charles Hull提出并获美国专利。 1988年美国3D Systems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商品化RP 设备SLA-250。它以光敏树脂为原料,通过计算机控制紫 外激光使其固化成形,自动制作出各种加工方法难以制作 的复杂立体形状,在制造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目前 SLA工艺已成为世界上研究最深入、技术最成熟、应用最 广泛的一种快速原型方法。
快速原型专题知识讲座
2、叠层实体制造(Laminated Object
Manufacturing -LOM)
也称分层实体制造或薄形材料选择性切割。
它根据三维模型每一种截面旳轮廓线,在计算机 旳控制下,CO2激光器扫描头按指令作X-Y切割运 动,激光束逐层对铺在工作台上薄形材料(如底面 涂胶旳纸),按所要求轮廓进行切割,并用热压辊 将新铺上旳薄材牢固地粘在已成形旳下层切片上, 伴随工作台按要求逐层下降和薄材进给机构旳反 复进给,最终制成形成三维产品。
③、采用了X、Y、Z三坐标伺服驱动和两坐 标步进和直流驱动,精密滚珠丝杠传动, 精密直线滚珠导轨导向,激光切割速度与 切割功率旳自动匹配控制,以及激光切口 宽度旳自动补偿等先进技术,因而使制件 在X和Y方向旳进给可达
± (0.1~0.2)mm,Z方向旳精度可达± (0.2~0.3)mm。
(3)、三维模型处理)
将近似模型沿高度方向提成一系列具有一定 厚度旳薄片,提取层片旳轮廓信息。
因为RP工艺是按一层层截面轮廓来进行加工, 所以加工前必须从三维模型上沿成形高度方向每 隔一定旳间距进行切片处理,以便提取截面旳轮 廓。间隔旳大小按精度和生产率要求选定。间隔 越小,精度越高,但成形时间越长。间隔旳范围 为0.05mm~0.5mm,常用0.1mm,能得到相当光 滑旳成形曲面。切片间隔选定后,成形时每层叠 加旳材料厚度应与其相适应。多种成形系统都带 有切片处理软件,能自动提取模型旳截面轮廓。
行加工旳,所以,加工前必须在三维模型 上,用切片软件,沿成型旳高度方向,每 隔一定旳间隔进行切片处理,以便提取界 面旳轮廓。间隔旳大小根据被成型件精度 和生产率旳要求来选定。间隔愈小,精度 愈高,但成型时间愈长;不然反之。间隔 旳范围为0.05~0.5mm,常用0.1mm左右, 在此取值下,能得到相当光滑旳成型曲面。 切片间隔选定之后,成型时每层叠加旳材 料厚度应与其相适应。显然,切片间隔不 得不大于每层叠加旳最小材料厚度。
快速原型技术的原理
快速原型技术的原理
1、速原型法是一种基于离散和堆积原理的崭新制造技术。
它将零件的CAD模型按一定方式离散,成为可加工的离散面、离散线和离散点,而后采用物理或化学手段,将这些离散的面、线段和点堆积而成零件形状。
2、依据零件的三维CAD模型,经过格式转换后。
对其分层切片,得到各层截面的轮廓形状。
然后用激光束选择性地固化一层层的液态光敏树脂,或切割一层层的纸或金属箔片,或烧结一层层的粉末材料,以及用喷射一层层的粘结剂或热熔性材料,形成各截面的轮廓形状,再逐点叠加成三维立体零件。
快速原型开发的实现方式
快速原型开发的实现方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的飞速普及,许多新兴行业和领域的涌现使得软件开发领域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和发展。
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快速原型开发变得越来越重要。
快速原型开发是指通过快速制作出一款基本样本,再逐步完善其功能和细节,从而更快更有效地满足用户需求的开发方法。
这种方法往往比传统的瀑布模型更具有优势,可以更好地应对需求变化、降低开发风险、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
那么,快速原型开发的实现方式又是怎么样的呢?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从各个方面分析和阐述它的具体实现方式。
一、使用敏捷开发方法敏捷开发方法是快速原型开发的核心,它强调迭代开发和快速反馈,以不断优化产品。
在采用敏捷开发方式时,团队成员不断调整和改进产品特性和功能,从而打造出更加符合市场和用户需求的产品原型。
二、利用低代码平台低代码平台是一个快速构建原型和应用程序之间的框架,大幅度简化了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
通过低代码平台,开发人员可以使用简单的模板和组件来构建应用程序,并可轻松集成其他技术和服务。
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
三、采用原型工具原型工具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快速制作出一个交互性的原型,并快速得到反馈,以获取关键的设计和用户体验信息。
在原型工具中,开发人员可以使用大量的可重复组件来构建原型,从而避免了从零开始构建的费时成本。
四、利用云开发平台云开发平台提供了在云端环境下使用API(应用程序接口)和微服务的基础设施。
这种平台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快速构建自定义的应用程序,而无需编写和管理所有必要的基础代码。
这种方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关键功能的开发效率。
五、使用UI框架UI框架是一个可重用的代码块集合,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快速构建UI元素。
这些框架可以包含不同的CSS(层叠样式表)和JavaScript库,从而减少了重复工作和代码错误的可能性。
使用UI 框架可以极大地提高产品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六、采用自动化测试自动化测试是一种快速检测程序和对程序进行多次测试以便快速定位错误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快速原型法”在项目开发中的成功案例
项目型软件的开发流程,通常会包括七个步骤:第一步:需求调研分析;第二步:概要设计;第三步:详细设计;第四步:编码;第五步:测试;第六步:软件交付准备;第七步:验收与收尾工作。
在项目型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依据软件工程思想的标准,遵循软件开发流程(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一步步的操作是最正统和最标准而且有效的做法,项目组人员的理解并落实这一点,整个项目就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狭义的项目组成员是指软件公司的人员,广义的项目组成员还应该包括客户方,对于客户来说,更关心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由于项目组成员们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会有差异(比如项目开发方的长处在计算机方面,而合作方在专业知识),再加上沟通不畅等因素,会给项目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甲乙双方对于研发成果存在争议、项目无法按期完成等等。
简单谈一下Byteh经历的一个项目情况。
由于项目的专业性,摆在项目组人员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理解需求其次才是后续步骤。
如果严格按照软件开发的流程,必然会出现一些不可控的风险。
我方项目组果断决定采用快速原型法和敏捷开发的思想作为此次项目开发的主导,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
1、在获取用户原始需求后迅速理解开发出一个雏形,把一个能看到的软件界面反馈给用户去探讨更进一步的需求,去更准确的把握用户需求,反复迭代。
这点对甲乙双方都是有利的,当你拿着一堆文档让客户确认需求签字,从文档上看双方理解一致就签字了,然而等中期汇报做出来成果会发现简直就是南辕北辙,下次再签字肯定就会犹豫了……
下图来自网上,说明了各方理解的“需求”和成果的差异:
2、把编码工作提到了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的前面或者并行,不等待所有的文档都完成才去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任何好的制度如果僵化,就会出现与制度目的背离的结果,请参考byteh的另一篇博文。
3、出现疑问和争议时抱着“友好合作协商解决”的态度去及时沟通,当然了也是个合作与斗争的过程,一味的满足用户需求做出承诺意味着“死亡”而且客户未必也会领你的“情”。
及时,就是对无法获得与客户有效沟通地机会这个问题上不要给自己找太多理由,也许客户方企业组织的一个集体活动都会比项目重要。
尽管最终无可避免的也出现了争议和延期两个问题,但是我方把风险做到了最小化,项目中后期一直到汇报,客户都是和我们站在一起的,要知道我们公司的“背景”是最薄的!
当时客户方是两个软件项目同期进行的,通过几次集中汇报和私底下的交流,我们了解开发方是严格按照软件的开发流程展开工作。
当客户方按流程要求所有项目进行中期汇报检查时,我们公司拿出的除了文档还有一个能满足客户40%左右工作需求的软件,而另一个项目却只有厚厚的文档;当项目第一次申请延期时,我方项目组实际已经和客户落实了90%以上的需求并完成了大部分的开发工作剩余部分为了不影响验收工作也达成了双方都可以接
受的解决方案,而另一个公司的项目组的需求还在变化中;当项目验收汇报近在咫尺时,我方在科室内部汇报中获得了客户方大部分的认可并可能获得优秀外协项目的评价,而另一个公司却还得继续申请延期(这一次是按违约处理要扣项目款);后来项目结束我们项目组离开驻地,3月后byteh以项目经理的身份出现在客户方去交付剩余的需求并办理尾款结付手续时,该公司的项目还在进行,而且还出现了一些生疏的面孔……
前一段,在北京遇到了当时对方项目组的一位哥们,简单沟通后了解到,他已经离开了那家公司而公司的老板是国内某最著名高校的教授……
综上所述,byteh个人得出结论:在项目性软件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快速原型法要得到相关人员的重视,或者说不要生搬硬套规则!
【原型法】
原型法(Prototyping)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关系数据库系统(Relational Data Base System,RDBS)、第四代程序生成语言(4th Generation Language,4GL)和各种系统开发生成环境产生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从设计思想、工具、手段都全新的系统开发方法。
它摒弃了那种一步步周密细致地调查分析,然后逐步整理出文字档案,最后才能让用户看到结果的繁琐作法。
快速原型法
通常简称为原型法,其核心是,用交互的,快速建立起来的原型取代了形式的、僵硬的(不允许更改的)大部头的规格说明,用户通过在计算机上实际运行和试用原型系统而向开发者提供真实的、具体的反馈意见。
原型法的工作步骤
利用原型法进行信息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分四步进行:首先快速分析,弄清用户/设计者的基本信息需求;然后构造原型,开发初始原型系统;之后,用户和系统开发人员使用并评价原型;最后系统开发人员修改和完善原型系统。
原型法的优缺点
(1)优点: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系统开发循序渐进,反复修改,确保较好的用户满意度;开发周期短,费用相对少;由于有用户的直接参与,系统更加贴近实际;易学易用,减少用户的培训时间;应变能力强。
(2)缺点:不适合大规模系统的开发;开发过程管理要求高,整个开发过程要经过“修改—评价—再修改”的多次反复;用户过早看到系统原型,误认为系统就是这个模样,易使用户失去信心;开发人员易将原型取代系统分析;缺乏规范化的文档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