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制度评价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主义制度评价研究

一、研究概况:

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有几百年历史了,其间不同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对资本制度和生产方式主义进行了历史评价,评价主要成果有西方主流经济学如英国古典资产阶级经济学、福利经济学、西方的边际生产率分配理论,他们力图证明资本主义现存的生产和分配是一个没有冲突、充满和谐的制度;新剑桥学派从利益分配的角度,分析了随着资本家积累的增加,国民收入的分配将越来越有利于利润收入者,而不利于工资收入者的矛盾;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过程”,一方面它的发展导致了繁荣与萧条的交替,改造了现存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这种由不断创新而引起经济增长的结果,却不可避免地使它本身陷入困境,走向没落,必将趋于灭亡而过渡到“社会主义”;西方激进经济学派最典型的特征是对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其锋芒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体内的社会平等、分配关系、劳资关系等制度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一种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家占有工人剩余劳动为本质的剥削制度。这种制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又对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障碍。

二、研究热点介绍:

1、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化

英国古典资产阶级经济学集大成者亚当. 斯密200余年以前,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描绘。斯密对资本主义颂扬道:“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之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斯密的所谓“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被后来的西方经济学家理解为以利己为动力的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使整个社会得到最大的福利。西方学者亨特认为:“微观经济学的结论和斯密的结论是相同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包

含着各种因素,如果把这些因素动员起来,它们会趋于创造一个理想社会。一直到目前,斯密断言资本主义市场制度的‘看不见的手’能够协调一切的自私行动并且导致生产资料最优配置的说法构成在意识形态上维护资本主义的最完备的

基础。”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律表明,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要素价格和产品价格的自动调节机制可以使经济状态实现帕累托最优。对消费者而言,任一个消费者(如A)的效用最大化条件是:对该消费者来说,任意两种商品(X和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同样,其他消费者(如B)效用最大化条件是,在完全竞争经济中,产品的均衡价格实现了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对生产者而言,任一个生产者(如C)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对该生产者来说,任意两种要素(L 和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这两种要素的价格比同样,其他生产者(如D)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RTS D LK=P L/P K。在完全竞争经济中,要素的均衡价格实现了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还可以实现生产和交换的最优。因此,完全竞争市场中的整个经济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西方的边际生产率分配理论认为,劳动或资本的报酬与其贡献相等,从而否认了剥削的存在。和其他一切经济活动一样,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也是使要素的边际收益和要素的边际成本相等。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按照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素价格的原则使用要素,厂商雇佣要素的原则又可看成是:要素报酬等于要素贡献。要素所有者按照要素的贡献大小得到要素的价格即报酬,而它之所以得到该报酬,是因为它提供要素时遭受了等值的“负效用”的损失,因而需要得到补偿。因此,工资等于劳动在生产上所做出的贡献,劳动者得到工资的原因是他进行了带来负效用的劳动;利息等于资本在生产上所做出的贡献,资本家得到利息的理由是他进行了“等待”或“节欲”的活动;地租等于土地在生产上所做出的贡献,得到地租的理由是由于地主的“等待”或“节欲”的结果。

2、新剑桥学派关于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分配矛盾的观点

新剑桥学派从利益分配的角度,分析了随着资本家积累的增加,国民收入的分配将越来越有利于利润收入者,而不利于工资收入者的矛盾。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罗宾逊将社会成员分为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国民收入分为工资和利润两大部分;假定工人所得的工资全部用于消费,储蓄完全来自资本家所得的利润,

所以利润全部用于投资,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相当于投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当利润率等于资本增长率时,投资在国民生产中的比例越大,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也越高。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随投资率的提高而递增。罗宾逊指出,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决定于投资,投资源于资本家的积累,积累的多寡又决定了利润。在边际储蓄倾向既定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越高,利润在国民收入中份额也越大,工资的相对份额越小。因此,资本家积累的结果,必然导致国民收入的分配有利于资本家而不利于工人。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扩大工资与利润分配比例的差距,导致社会分配不公。

3、熊彼特关于资本主义“创造性的毁灭过程”的观点

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过程”,一方面它的发展导致了繁荣与萧条的交替,改造了现存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这种由不断创新而引起经济增长的结果,却不可避免地使它本身陷入困境,走向没落,必将趋于灭亡而过渡到“社会主义”。其理由在于:首先,企业家职能的重要性日渐消失。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经济活动领域越来越广泛,生产越来越复杂,现代创新非个人力量所能及,企业家创新能力日趋衰弱,必须由集团或联合的人所代替。因此,私人企业家将无法应付新形势下的要求,其历史使命将告结束,生产资料和生产本身必然走向“中央机构”进行统一组织和管理。其次,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产生日益庞大的、对资本主义并无好感的知识分子队伍,使得企业家将越来越感到难以履行自己的基本职能。随着“经济进步日趋于非人身化和自动化”,“革新本身已降为例行事务,企业家将无事可做,”“利润,还有亦步亦趋的利率将收敛到趋于零。靠利润和利息生活的资产者阶层将趋于消失,”、“一种非常清醒和稳重的社会主义将几乎自动出现。”最后,资产阶级家庭的瓦解,是导致资本主义灭亡的另一种内部原因。极端利己主义侵入了家庭,生育率下降表明人们不愿为孩子做出牺牲,小而机械化的住宅和社会服务取代了大住宅和仆人。家庭和住宅曾经是资产阶级追逐利润的主要动因,而现在这种驱动力减弱了。

在熊彼特看来,资本主义并非是在经济失败中崩溃的,恰恰相反,是它的巨大成就毁坏了自身的社会制度,创造导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各种条件,最终使得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按照熊彼特的说法,社会主义并不一定意味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判断一种制度是不是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对生产资料和对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