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三查缺失引发的案例
贷款三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贷款三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一、引言在金融领域,贷款是一种常见的融资方式,有助于满足企业和个人的资金需求。
然而,在贷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和分析。
本文将针对贷款中的“三查”环节,即征信查核、材料真实性查核以及银行流水查核,探讨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分析。
二、征信查核问题及分析1. 多头借贷问题: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很多借款人容易陷入多头借贷的困境。
这些借款人可能同时在多家机构申请借款,导致信用状况下降,增加银行风险。
2. 虚假信息问题:个别借款人为了能够顺利获得贷款,可能会提供虚假信息来美化自己的信用状况。
这种情况严重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针对上述问题,应加强对征信系统的改进和完善。
首先,在建设征信系统时,在保证安全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要提高有效性和全面性,确保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真实可靠。
其次,对于多头借贷问题,可以引入征信共享机制,各金融机构之间可以共享借款人信用信息,避免重复放贷。
最后,在核实个人信息时,银行可以加强对申请材料的审核,完善验证机制,并与公安部门进行合作。
三、材料真实性查核问题及分析1. 虚假财务报表问题:为了获得更高的贷款额度或利率优惠条件,有些企业可能会提交虚假的财务报表。
这种行为不仅欺骗了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也会造成连锁反应。
2. 资金流向不明确问题:很多企业在申请贷款时并不能清晰地展示资金流向,无法提供详细的用途和去向记录。
这给银行风险管理带来困扰。
针对材料真实性查核问题,首先需要加强银行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能力。
银行应建立完善的报告审核制度,确保各类报表数据准确无误。
同时,在贷款发放前后,银行应加强对企业的实地调查,排查风险点,并与相关机构和部门共享信息。
此外,加大对虚假财务报表的处罚力度,严惩违法行为,提高市场诚信。
四、银行流水查核问题及分析1. 资金入账频繁问题:某些企业或个人在申请贷款前会增加资金的入账频率来达到“洗钱”的目的。
贷款三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报告
贷款三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报告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贷款业务作为金融行业的核心业务之一,扮演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面临着贷款三查存在的各种问题。
本文将对贷款三查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主要问题分析1. 内部控制不完善贷款三查中的内部控制是防范风险、规范操作流程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一些机构中,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监督和管理,导致了操作不规范、风险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等问题。
2. 数据来源和准确性贷款三查依赖于大量数据进行比对和验证,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数据来源不明确、准确性难以保证等问题。
这给整个过程带来了很大困扰,并增加了风险。
3. 信息共享与沟通不畅贷款三查需要各相关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和信息共享,但由于信息平台和流程不畅,导致了部门间沟通困难、信息传递不及时的问题。
这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也容易疏漏关键信息。
4. 不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贷款三查在面对越来越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时,存在着操作上的滞后性。
例如,在新兴技术应用下,传统贷款三查无法满足对新型金融风险的识别和防控要求,导致了风险把控能力下降。
三、问题原因分析1. 缺乏内部控制意识一些机构在贷款三查中缺乏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忽视了规范操作流程和风险管控。
这主要是由于缺乏相关培训和管理机制,导致员工对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不足。
2. 数据管理与核实体系不健全数据来源不明确、准确性难以保证是当前数据管理与核实体系薄弱的表现。
这可能是由于缺乏统一标准、标签和监管等原因造成的。
3. 部门壁垒与信息孤岛贷款三查涉及多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然而各部门之间存在壁垒和信息孤岛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各部门目标不一致、流程不畅等原因造成的。
4. 缺乏创新意识与技术支持贷款三查缺乏创新意识与技术支持,无法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这可能是由于机构自身创新氛围不浓厚、担心技术投入过大等原因造成的。
银行贷前调查失职案例启示
银行贷前调查失职案例启示
案例经过
M支行上报一笔400万元的个人经营贷款,担保方式为第三人房产抵押,抵押率为57.9%,贷款主要用于采购母婴用品等。
该经营实体成立于2005年4月,类型为个体工商户,经营范围主要销售婴幼儿服装、玩具、奶粉。
经M支行调查,该经营实体2018年银行结算账户明细显示,对公账户收入合计1537万元,个人账户897万元,合计收入2435万元,现金流比较充足,通过审查上报资料后,审批人对该笔经营贷款以下问题存在疑问:第一,该实体具体的经营模式、主营产品及销售模式、主要客户群体是哪些;第二,本次申请贷款的经营实体为个体工商户,其全年收入达到2300万元,是否真实、是否与其经营规模匹配;第三,本次申请贷款额度与经营规模是否匹配等。
案例启示:做好贷前调查工作,注重逻辑分析。
尽职调查,切实防控贷款实质风险。
详细了解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我国贷款三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我国贷款三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作者:田冬丽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1年第26期摘要:贷款三查制度是银行业多年行业实践总结出的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是贷款管理最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流程。
当前,银行经营或多或少存在“重规模扩张,轻风险管理”的倾向,重贷轻管趋势显著。
落实好贷款三查制度是银行业的“生命线”,是关系银行发现风险、控制风险、经营风险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贷款三查;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一、贷款三查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一)机制建设不完善1. 缺乏常态化检查反馈机制银行贷款三查虽有一定的管理制度支撑,也有相应的检查,但是定期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处理、反馈体系尚不完善,对贷款三查的政策制度执行情况的定期量化非量化监督评价缺乏一定的制度规范,贷款三查的政策制度执行尚未形成闭环管理。
若缺乏常态化的监督检查处理反馈,那么制度将会缺乏约束力,容易出现执行不到位情况。
2. 奖惩机制不合理一是重贷轻管。
目前,银行对贷前的营销奖励力度较大,客户经理完成贷款的发放即可获得计价奖励。
贷款发放后,由于贷后管理质量对于其绩效等影响不大,所以缺乏约束力,重视度不高。
二是在清收奖励上存在不合理现象。
目前,银行对于表内外清收会有一定的现金清收奖励,但是对于正常收回的贷款缺乏奖励措施。
这会对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产生不利因素。
(二)贷款三查系统不智能部分银行贷款三查管理系统不够智能,贷前调查未对不同业务作区分管理,贷后检查系统未输出风险预警提示信息,不能达到风险监测与预警的作用。
从贷前、授信、贷中、贷后、风险预警到处置,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每个阶段是断层的。
(三)贷款三查尽职不到位由于受外部环境信息不对称,内部技术手段的限制,贷款“三查”工作中仍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
贷前调查是防范信贷风险的第一道关卡,贷前调查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授信业务的风险水平与银行的资产质量水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银行在贷前调查中往往存在仅限于现场听从借款人口述介绍和依赖其提供的基础资料等行为进行判断,未采取“一看、二听、三问、四查”等多种方式对客户的提供的信息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也未进行交叉验证,这造成贷前调查所获取的信息失真、失准,最终造成不能准确了解借款人的真实经营情况、还款意愿、还款能力以及真实的借款用途。
农村信用社农信社贷款“三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信用社农信社贷款“三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的贷款“三查”制度,不仅是信贷管理的基础,而且是信贷资产质量的根本保证,是防范信贷风险之源。
23但是,由于受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农信社在贷款“三查”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由此导致信贷资产的损失或形成较大的风险隐患,贷款的“三查”工作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
一、农信社贷款“三查”存在的问题和不足1、贷前调查流于形式,没有识别风险表现:一是信贷员任凭借款人提供的报表数据、口述为主要依据,缺乏实地调查、纵横向侧面调查比较分析、辅证依据提供、收集,经济信贷档案、调查报告与借款户的实际情况往往相差很大;二调查缺乏完整性,没有遵循通行的“5c”调查法,只注重调查、考虑借款人表面上不易变现的固定财产,轻对借款人的人品、人格、交往圈、信用记录、家庭和谐及其对外负债和或有负债、经营环境等情况的调查和衡量;三是以借款人的个人行政官位,代替其人品和信用观念、还款实力和意愿;四是注重第二还款来源,轻第一还款来源分析;时下,有些信贷员只要借款人有资产或保证人有资产或有每月固定的收入,不论借款有何用途,第一还款来源如何,就给予办贷;五是在贷款调查及发放时,缺少对该笔贷款可能会出现的风险的分析及相应的风险处置预案措施,考虑的单是乐观的一面;六是对借款的经营项目是否有发展前景、抵押物是否足值、保证人是否有保证能力等没有做认真细致的调查;七是借款人在缺乏实际的借款用途,不能自圆其说时,信贷员不但没有进一步详细调查,按借款户要求以“生意、副业”等大概念,用途模湖不清。
在借款人自有资金比例严重不足时,往往对投资规模、自有资金、对外负债、人品、信用等情况在调查报告中,一字不提,往往以某某因做什么,向信用社申请贷多少,同意贷款多少,作为调查结论。
2、贷时审查存有走过场,没有堵住风险表现:一是目前有些信贷员对审查的职责概念模糊不清,审查各环节普遍存在的走过场。
农村信用社农信社贷款三查存在问题
农村信用社农信社贷款三查存在问题浅议农村信用社贷款检查技巧针对当前信用社贷款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新情况,我们结合信用社业务网络和贷款五级分类系统的业务功能,就如何高效开展贷款检查工作提出以下方法和技巧。
一、巧用微机做好基础数据的筛选、统计工作在确定贷款的检查范围后,调取被检查单位由贷款五级分类系统导出的电子版贷款明细表,利用EXCEL制表软件的排序和筛选功能制作相关的统计表:1、被查单位全辖的贷款明细表。
利用EXCEL制表软件中的“排序”功能,按信用社和贷款科目对被查单位的贷款笔数、金额进行统计。
统计完毕后,利用EXCEL制表软件中的“分类统计”功能分别统计各科目贷款小计和总计。
通过与业务状况表和营业日报等账表进行核对,若不一致,要求被查单位及时查找原因。
此表主要用于进行总分核对、账实核对和制作其他统计表。
2、同一借款人的借款总额统计表。
利用EXCEL制表软件中的“排序”或“筛选”功能,以“被查单位全辖的贷款明细表”为统计对象,对借款人进行排序。
根据检查要求,对一人多笔贷款进行统计。
此表主要用于确定化整为零贷款、跨社跨区贷款、超授信贷款和贷款总额超借款人还款能力等问题。
3、互相担保统计表。
利用EXCEL制表软件中的“筛选”功能中的“自定义”选项,将重点关注的借款人在“被查单位全辖的贷款明细表”中“担保人”栏中进行筛选,并以此表为基础,将担保人在“借款人”栏中进行筛选,根据检查的要求确定“互保”贷款,并用复制功能将确定的明细复制到新的工作表中,如此往复操作,制作出全部互保贷款的统计表。
4、展期贷款统计表。
利用EXCEL制表软件中的“筛选”功能对被检查单位贷款明细表中的“展期到期日”栏进行筛选,将所得贷款明细表粘贴到新的工作表,制作成展期贷款统计表。
此表用于检查展期贷款手续、审批及收息情况。
二、贷款检查的技巧(一)以资金流向为突破口,发现隐藏的违规放款问题1、通过检查资金流向,追踪“以贷还贷”和“以贷还息”的详细情况。
银行贷前调查失职案例
银行贷前调查失职案例
1月4日,xxx局发布处罚通告:中国农业银行郑州管城支行因贷前调查不尽职,向提供虚假资料的借款人发放个人住房贷款违规被罚款40万元。
行政处罚决定书(豫银保监罚决字〔2021〕87号)显示:因中国农业银行郑州管城支行贷前调查不尽职,向提供虚假资料的借款人发放个人住房贷款。
河南银保监局依据《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国银监会令2010年第2号)第十三条,《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规范购房融资和加强反洗钱工作的通知》(建房〔2017〕215号)第一条第(四)项,《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行业授信风险管理的通知》(银监发〔2008〕42号)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条第(五)项,对该行作出罚款40万元的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决定书(豫银保监罚决字〔2021〕88号)显示:xx(中国农业银行郑州管城支行)对该行贷前调查不尽职,向提供虚假资料的借款人发放个人住房贷款的行为负责任。
河南银保监局依据《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国银监会令2010年第2号)第十三条,《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规范购房融资和加强反洗钱工作的通知》(建房〔2017〕215号)第一条第(四)项,《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行业授信风险管理的通知》(银监发
〔2008〕42号)第三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十八条第(二)项,对其作出警告的行政处罚决定。
贷款三查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贷款三查存在的问题及分析贷款三查,泛指银行对贷款申请人调查审核的三个环节,即分别是初审、复审和终审。
贷款三查是银行实行风险控制和信贷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一环节的审核,银行可以更好地掌控风险,确保资金流向的安全性和可信性。
然而,由于许多原因,贷款三查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初审环节存在问题在贷款申请的初审环节中,由于人工审查难免会有疏忽或者不公,会出现以下问题:1.初审不严格,导致后续审核出现更大的问题。
因为初审环节是整个贷款审核过程的第一步,贷款申请人的基本信息、身份证明、收入证明等材料都要在这一环节进行初步认证和检查。
如果初审不够严格导致信息不充分或审核不严格,后续的复审和终审环节中的问题就会更为严重。
2.初审标准不统一。
不同工作人员之间执行的初审标准不统一,或者样本的选择不一致,会导致初审时的审批标准存在差异。
这会影响后续复审和终审的参考水平,阻碍了风控部门的正常工作和数据的比对分析。
3.初审人员质量把控问题。
每个银行在招聘和培训前端的工作人员时,需要考虑初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员工的身份认证。
如果没有足够的质量把控,初审工作就会出现人员短缺和质量不合格的情况,导致初审环节的审核不健全和混乱。
二、复审环节存在问题复审环节通常会对借款人的基本信息和收入状况进行核实,如果复审环节出现任何问题,都会对借入人的申请产生影响,具体问题如下:1.复审工作流程混乱。
由于审核复杂度较高,可能需要多个复审工作人员工作配合或者需要涉及到多个系统的查询和操作,这就需要复审工作流程非常严谨和完整。
如果一个环节疏忽或直接省略,就会影响整个复审的质量和效率,让借款人承担风险。
2.关键数据资料缺失。
大多数银行在贷款复审时会自动从信用卡、存款和贷款平台上运用多个系统,收集关键数据进行分析。
复审阶段的核实和分析只有这些数据是足够的,否则银行就可能错过贷款人的欺骗行为。
3.复审员人员素质衡量存在误差。
银行贷款案例分析
银行贷款案例分析篇一:银行信贷案例分析银行信贷案例分析[摘要]财务分析是潜在借款人信用状况最为通用的技术。
银行通过解读和阐释企业的财务资料,对企业的既往经营业绩、目前状况以及未来前景作出评价和预测。
本文从财务报表、财务比率和现金流3个方面对某企业的票据状况进行分析,得出银行不能向该企业贷款上市公司的结论。
[关键词]信贷;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比率分析;现金流分析一、财务报表项目分析1.流动资产某企业的水平在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
但分析流动资产的构成,我们可以发现,现金公司资产的比例在2006-2008年分别为4.3%、3.9%和1.6%,一直低于行业增幅(5.5%),且逐年下降,尤其在2008年仅为1.6%,比上年下降143.75%。
与的现金资产率相反的是一直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存货率,在2008年为39.4%,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了近10个百分点,总流动资产率的主要来自高存货率的贡献。
可以判断,该企业财务状况连年恶化,头寸周转紧张,支付存在潜在问题,过多的资产以存货形式普遍存在,变现能力较差,且还存在市场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
因此,向该企业贷款存在较大偿付风险。
2.流动负债和总负债该企业2006-2008年三个月内长期待摊费用内比例分别为2.3%、2.2%和1.6%,低于行业平均值(3.6%),应付税率比例分别为1.3%,1.8%和1.8%,与行业平均值1.7%大致持平;流动负债中的帐务比例分别为25.6%、26.5%和28.6%,应付票据所占比例分别为19.7%、17%和19.9%,市场两项都远远约行业平均值(14%和6%),这直接导致了流动负债总值远超行业。
若银行向其贷款,其债务返还能力令人担忧。
另外,2006-2008年该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例分别为80%、83.41%和89.92%,呈逐年上升趋势,远超行业平均值63.86%。
总负债占负债权益之和的比率也接近70%,过高的杠杆比率使企业经营面临巨大风险,不足以使企业成为一个可靠贷款人的借款人。
农村信用社农信社贷款“三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信用社农信社贷款“三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的贷款“三查”制度,不仅是信贷管理的基础,而且是信贷资产质量的根本保证,是防范信贷风险之源。
但是,由于受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农信社在贷款“三查”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由此导致信贷资产的损失或形成较大的风险隐患,贷款的“三查”工作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
一、农信社贷款“三查”存在的问题和不足1、贷前调查流于形式,没有识别风险表现:一是信贷员任凭借款人提供的报表数据、口述为主要依据,缺乏实地调查、纵横向侧面调查比较分析、辅证依据提供、收集,经济信贷档案、调查报告与借款户的实际情况往往相差很大;二调查缺乏完整性,没有遵循通行的“5C”调查法,只注重调查、考虑借款人表面上不易变现的固定财产,轻对借款人的人品、人格、交往圈、信用记录、家庭和谐及其对外负债和或有负债、经营环境等情况的调查和衡量;三是以借款人的个人行政官位,代替其人品和信用观念、还款实力和意愿;四是注重第二还款来源,轻第一还款来源分析;时下,有些信贷员只要借款人有资产或保证人有资产或有每月固定的收入,不论借款有何用途,第一还款来源如何,就给予办贷;五是在贷款调查及发放时,缺少对该笔贷款可能会出现的风险的分析及相应的风险处置预案措施,考虑的单是乐观的一面;六是对借款的经营项目是否有发展前景、抵押物是否足值、保证人是否有保证能力等没有做认真细致的调查;七是借款人在缺乏实际的借款用途,不能自圆其说时,信贷员不但没有进一步详细调查,按借款户要求以“生意、副业”等大概念,用途模湖不清。
在借款人自有资金比例严重不足时,往往对投资规模、自有资金、对外负债、人品、信用等情况在调查报告中,一字不提,往往以某某因做什么,向信用社申请贷多少,同意贷款多少,作为调查结论。
2、贷时审查存有走过场,没有堵住风险表现:一是目前有些信贷员对审查的职责概念模糊不清,审查各环节普遍存在的走过场。
【推荐下载】贷款三查整改建议-word范文模板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贷款三查整改建议篇一:贷款三查缺失引发的案例贷款“三查”质量堪忧问题的多重性在某省某县进行了一次小企业贷款“三查”的情况调研,重点分析了20户企业的贷款资料。
调查结果显示,20户企业中,财务报表明显失实的有10家企业,占50%;明显高估抵押物价格的有6家,占30%。
信贷人员在贷前信贷准入、贷时风险防范、贷后信贷管理方面明显存在履职不到位的现象,为贷款的安全收回埋下了隐患,小企业贷款“三查”质量亟待提高。
贷前调查不实信贷人员听任企业“包装”财务数据。
某金融机构规定,企业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下方可贷款。
调查中发现,一些信贷人员对于这一规定采取消极态度,默认甚至帮助企业在财务报表上动手脚以满足信贷准入要求。
(1)信贷人员故意隐瞒借款企业不良信用记录。
银行对小企业信贷评级中十分注重企业法人代表的信用素质,关注其在其他银行贷款的形态,而且将之作为贷款的必要条件。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银行客户经理为使贷款申请项目获得上级批准,对企业存在的不良信用记录视而不见,故意避开,加以隐瞒。
(2)信贷人员对企业关联关系未能作深入调查。
尽管银监会在201X年出台了《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但是,商业银行在发放小企业贷款时,过分依赖第二还款来源,对于企业法人关联情况、资本金的关联情况、经营项目的关联情况不愿作深入了解。
有的信贷人员,为了减少工作量,方便贷款的操作,在明知贷款将被关联企业挪用的情况下,也不愿将关联客户的情况纳入统一授信。
(3)贷时审查不严高估抵押物价值。
抵押担保不足是制约小企业贷款的瓶颈。
根据小企业贷款的有关规定,一般的国有划拨土地抵押折率为42%,设备抵押折率为50%。
在企业抵押物不足的情况下,有的银行对抵押物的价格不经有权部门评估,自行确定,确定的价格有失公允。
银行案件分析报告
***********“7.27”案件分析报告***年6月13日至***年7月4日省银行稽查大队对***银行2009年末所有业务经营情况进行了合规性检查,在对***支行贷款进行抽查时,发现***********冒名贷款7笔70万元。
***银行于***年7月4日成立的审计专项检查小组,对***年6月底未清息贷款进行全面检查,经过调阅档案、与相关当事人及借款人见面谈话排查等方法,基本查清了***********“7.27”案件形成的原因,现将***************违法放贷案分析报告如下:一、发案社基本情况********下设一个分社,共两个营业网点,设行长1名,副行长3名,正式职工13名,非正式职工4名。
截止***年7月27日,********各项存款余额为20954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5985万元,其中:正常类贷款5012万元,贴现4467万元,关注类贷款5570万元,次级类贷款45万元,可疑类贷款891万元,五级不良贷款余额936万元,占比5.86%,存贷占比为76.29% 。
二、案件情况(一)原***支行行长****基本情况****,男,1958年8月7日出生,现年53岁,汉族,大专文化程度,原籍******,现住陕西省****市*******72号院1号楼2单元702室。
于78年10月参加农村信用社工作,1998年3月至***年3月期间担任***********行长职务,于***年3月免去***支行行长职务。
(二)***银行审计专项检查情况***银行于***年7月4日成立的审计专项检查小组,对***支行***年6月底未清息贷款进行全面检查,发现********原行长****有严重违规发放贷款行为,***支行违规发放贷款始于2005年5月,该社原行长****利用职务之便,授意客户经理***、***,借他人名义伙同外人,违规发放借名、冒名和假名贷款56笔、金额591万元用于经商。
2007年贷款陆续到期后,因合伙经商人被骗,账款无法收回,再次以假身份证和借冒名的形式进行倒贷,贷款期限均为三年。
落实贷款“三查”制度问题探析
落实贷款“三查”制度问题探析作者:暂无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2019年第12期刘俊贷款“三查”制度是指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
贷款“三查”是防范信贷风险的重要环节,要使该项制度落实到位,调查是基础,审查是关键,检查是保证。
在实际工作中,金融机构在执行贷款“三查”制度时,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从而导致部分贷款风险增加,造成信贷资产损失。
做实贷款“三查”制度亟须进一步加强。
执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贷前调查流于表面,不能有效识别风险。
一是信贷人员开展现场调查前,准备工作不充分,使得现场调查的质量和效率不高。
信贷人员没有提前做好充足的贷前调查准备工作,就直接进行实地调查。
信贷人员没有查阅相关资料、没有了解客户经营行业的情况及特点、没有提前拟定好调查提纲。
二是信贷人员不能灵活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开展现场及非现场调查。
现场调查方面,部分客户经理没有充分运用贷前调查技术,实地调查、核实能力不足;更缺乏数据比较分析能力。
非现场调查方面,部分客户经理不能通过分析、研究现场调查收集到的材料,了解借款申请人真实经营情况和真实的贷款需求。
三是贷款调查缺乏有力的科技支撑,对借款人的情况掌握不足。
现在各行各业都在主动运用大数据支撑经营,某些金融机构的科技支撑比较薄弱,没有整合社保、公安等信息,对借款人信息掌握不足,不能全面、有效地进行贷款风险分析。
四是借款用途调查、分析不到位。
借款人的贷款真实用途是影响信贷决策的重要因素。
信贷人员在对借款用途进行调查时,没有对借款用途进行深挖,没有根据企业的行业特征、现金流情况,分析、掌握借款真实用途。
五是注重第二还款来源而忽视第一还款来源分析。
部分信贷人员只要贷款有抵押,不论借款是何用途,第一还款来源如何,就敢发放贷款,甚至对第二还款来源的调查也很“粗放”。
——贷时审查止于形式,不能有效揭示风险。
一是审查人员专业素质不过硬。
贷款审查和审批人员必须要对风险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方可胜任。
贷款三查不到位具体处罚案例
贷款三查不到位具体处罚案例
贷款三查不到位是指银行或金融机构在进行贷款审查时,未能充分核实借款人的真实身份、收入情况、信用记录等相关信息。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借款人故意提供虚假信息或者银行工作人员未尽职责,从而给银行和借款人带来潜在的风险和损失。
下面是一些可能的处罚案例:
1. 罚款,银行或金融机构可能会对未能进行充分审查的工作人员进行罚款。
罚款的金额可能根据违规行为的严重程度而定,通常会根据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来确定。
2. 内部调查,银行或金融机构可能会进行内部调查,以确定是否存在管理上的问题或工作人员的不当行为。
如果发现存在违规行为,相关人员可能会受到纪律处分,包括警告、停职、降职或解雇等。
3. 法律诉讼,如果借款人因为银行或金融机构未能进行充分审查而遭受损失,他们可能会选择通过法律途径寻求赔偿。
银行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赔偿借款人所遭受的经济损失。
4. 信用记录受损,对于借款人来说,如果他们提供虚假信息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一旦被发现,他们的信用记录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
这可能导致他们无法获得其他贷款或信用产品,或者在未来的借贷过程中面临更高的利率和更严格的审查。
总之,贷款三查不到位可能会导致多方面的处罚和影响,包括罚款、内部调查、法律诉讼和信用记录受损等。
这些处罚旨在保护银行和借款人的利益,确保贷款审查程序的严谨性和可靠性。
贷款三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报告
贷款三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报告贷款三查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信用情况、资产负债情况和行为特征进行综合评估的一项重要措施。
然而,贷款三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对借款人和金融机构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重点分析贷款三查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贷款三查在信用情况评估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借款人可能在个人信用报告中有逾期记录或不良信用,然而,由于信用查询系统的缺陷,这些记录可能会被漏掉或错误地记录。
这会导致信用评估不准确,可能将信用较差的借款人纳入到优质客户之中,从而增加金融机构的风险。
其次,贷款三查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评估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借款人可能会故意隐瞒或篡改个人资产负债情况,以达到获得更高额度贷款的目的。
由于信息披露不完全或虚假,金融机构可能会误判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负债风险。
这将给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风险,可能导致坏账率上升。
最后,贷款三查在行为特征评估方面也存在问题。
由于缺乏行为数据的多样性和准确性,如消费行为、支付行为等,金融机构难以全面了解借款人的行为特征。
这可能导致金融机构在风险评估和利率定价等方面做出不准确的判断,从而影响贷款的风险控制和利益最大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首先,完善信用查询系统,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通过与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合作,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更全面地了解借款人的信用情况,减少漏报或错误记录的情况发生。
其次,加强对借款人资产负债状况的审核。
金融机构应要求借款人提供详尽的资产负债情况,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共享数据资源,实施多层次审查和验证,以确保资产负债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最后,完善行为数据采集和监测机制。
金融机构可以借助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技术,收集借款人的消费、支付和其他行为数据,建立行为特征库,并利用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借款人的行为特征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提升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精细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贷款“三查”质量堪忧问题的多重性
在某省某县进行了一次小企业贷款“三查”的情况调研,重点分析了20户企业的贷款资料。
调查结果显示,20户企业中,财务报表明显失实的有10家企业,占50%;明显高估抵押物价格的有6家,占30%。
信贷人员在贷前信贷准入、贷时风险防范、贷后信贷管理方面明显存在履职不到位的现象,为贷款的安全收回埋下了隐患,小企业贷款“三查”质量亟待提高。
贷前调查不实信贷人员听任企业“包装”财务数据。
某金融机构规定,企业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下方可贷款。
调查中发现,一些信贷人员对于这一规定采取消极态度,默认甚至帮助企业在财务报表上动手脚以满足信贷准入要求。
(1)
信贷人员故意隐瞒借款企业不良信用记录。
银行对小企业信贷评级中十分注重企业法人代表的信用素质,关注其在其他银行贷款的形态,而且将之作为贷款的必要条件。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银行客户经理为使贷款申请项目获得上级批准,对企业存在的不良信用记录视而不见,故意避开,加以隐瞒。
(2)
信贷人员对企业关联关系未能作深入调查。
尽管银监会在2003年出台了《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但是,商业银行在发放小企业贷款时,过分依赖第二还款来源,对于企业法人关联情况、资本金的关联情况、经营项目的关联情况不愿作深入了解。
有的信贷人员,为了减少工作量,方便贷款的操作,在明知贷款将被关联企业挪用的情况下,也不愿将关联客户的情况纳入统一授信。
(3)
贷时审查不严高估抵押物价值。
抵押担保不足是制约小企业贷款的瓶颈。
根据小企业贷款的有关规定,一般的国有划拨土地抵押折率
为42%,设备抵押折率为50%。
在企业抵押物不足的情况下,有的银行对抵押物的价格不经有权部门评估,自行确定,确定的价格有失公允。
(4)
担保效力落空。
某行允许对小企业发放担保贷款,要求担保企业的信用等级AA级以上。
而担保企业信用等级却是由信贷人员自己评审,评级主要指标中非财务因素占80%分值。
本来一个很好的政策,却因某些具体环节不完善而落空。
此外,循环担保、关联企业担保、股东及自然人为企业担保,使得担保的效力大大下降。
此次调查的20户企业,股东及自然人为企业担保贷款的有4家。
(5)
虚构质押物。
有的银行在发放产成品质押贷款时,质押品的数量、存放方式、保管均没有制定统一的核实流程和控制方法,导致企业虚构质押物。
此次检查中,发现某企业虚构质押物,轻易获得银行短期贷款。
当这家企业经营恶化宣布破产时,银行方才发现,用于质押的实物属于虚构,给银行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6)
贷后检查不到位不能及时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量的变化情况。
信贷人员在贷后检查中,对借款企业的现金流量关注不够,对企业的销售情况、现金归行情况了解不够,不能将企业现金流量的变化情况作为贷款的依据。
在贷款多次出现逾期和欠息的情况下,仍然为企业办理“借新还旧”贷款手续,而且将此类贷款纳入正常类贷款管理。
如某企业所有借款申请书中的借款用途为购原料,还款来源为产品销售收入,该企业2004年实现销售566万元。
但该企业在银行的现金归行情况不好,2004年几乎没有存款滞留在银行账户上。
从2004年1月至2005年7月发生贷款逾期9笔,金额269万元,在按月结息过程中,多次出现不能按期结息、表外应收利息挂账的现象。
目前,在银行账面上该企业通过借新还旧取得的206万元贷款仍被列为正
常贷款。
(7)
不能及时反映企业重大变动事项。
信贷人员对于企业财务数据的重大变化,不能了解和分析其变化的实际原因和合法性;不能及时了解企业改制等情况。
对于企业法人代表的变化、资产的转让等重大事项,信贷人员不能及时反映,给那些信用不良企业逃废银行债务以可乘之机。
导致信贷人员不能尽职调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信贷人员的素质、能力、业务水平密切相关,同时也与银行机构对信贷业务分工与考核存在不够严密、不尽合理,内部控制措施存在薄弱环节有很大关系。
具体说有以下四个问题:一是信贷人员管户数量多,工作质量下降;二是贷款营销压力大,放松了贷款准入条件的审核;三是授信工作尽职问责滞后;四是社会征信系统不完善。
(8)
几点建议发放小企业贷款牵涉面广,户数多,贷款“三查”的工作质量与贷款的安全性息息相关。
提高贷款“三查”工作质量,完善小企业贷款风险控制机制,对于加大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商业银行要统一认识,进一步规范贷款“三查”的操作流程。
商业银行在贷款营销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基础工作,将贷款“三查”工作抓实,要进一步规范操作流程。
首先明确贷前、贷时、贷后三查的具体内容;其次明确信贷人员采集数据或信息的规范性渠道,要加强数据或信息来源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的审核;再次加强贷前调查岗和尽职调查岗之间的制约。
(9)
商业银行要建立授信工作尽职问责制。
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的有关要求,商业银行要以授信工作质量为主要内容,建立相应的问责制。
商业银行要建立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的客户经理队伍。
随着各行对小企业贷款的投入,各行的贷款户数增加、贷款余额不断扩大,因此建立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的客户经理队伍显得迫在眉睫。
商业银行要与相关职能部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
目前,我国的征信系统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其数据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发放小企业贷款尤其注重非财务因素。
因此,商业银行应与法院、税务、人行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向上述部门了解企业的诉讼情况、税务交纳情况、贷款的分布情况。
与此同时也要加强与同业的交流,了解借款企业或关联企业在其他金融机构履约情况。
编后近年来,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投放有所增加,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好事情。
如同刚学走路的孩子难免摔跤一样,眼下,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在管理措施、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需要认真对待,努力改进。
这篇调查就很能说明这一问题。
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是一项繁杂细致的工作,银行面对的是面广量大、分布广泛、品质各异的中小企业,比起过去做大集团、大公司、大企业信贷业务,有着显著的差异,因而在思想观念、方式方法等方面跟过去相比肯定有所不同。
情况变化了,工作怎么做?经验告诉我们,不论是大客户还是小客户,坚持做好贷款“三查”,是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
希望各位通过本次对银行推进和扩大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能够有所启发和帮助。
2012-2-10 课后学习——谈贷款”三查”__从授信风险管理看贷款三查工作(上网进下列网址阅览)
/view/5760f03667ec102de2bd8 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