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小专题——海绵城市

合集下载

高考专题之海绵城市

高考专题之海绵城市

▲铺设透水砖
▲屋顶绿化
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改变了原有 自然生态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 的渗透。其好处在于:通过土壤渗透雨 水,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 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涵养地下水, 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 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
渗透雨水的方法多样,主要是改变各种路面、地面铺装材 料,改造屋顶绿化,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
海绵城市--排
有些城市就是因为降雨多了,渗透 不了,用不了那么多,所以才导致内 涝。这就需要采取人工措施,把雨水 排掉。利用城市竖井与工程设施相结 合、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 结合、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 合的方式,实现一般排放和超标雨水 的排放,避免内涝等灾害。
海绵城市建成后能够给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海绵城市--净
不同的土层对雨水起到净化作用
土壤的渗透、植被和绿 地系统等,都能对水质产生 净化作用。现在城市里的初 雨,就是第一次下的雨,是 非常脏的,应该蓄起来,经 过净化处理,然后回用到我 们城市中。
收集雨水用于绿化灌溉
海绵城市--用
不管是丰水地区还是缺水地区, 都应该加强雨水资源的利用,尽可 能利用雨水。例如停车场下的雨, 我们传统的方式是快排,其实可以 收集净化后,直接用于洗车。我们 现在浇花浇树要用自来水,既消耗 能源、又消耗水资源。我们应该通 过渗透涵养,通过蓄 把 水 留在原 地,再通过净化把水用在原地,也 可用于景观喷灌中。
“滞”的主要作用是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 雨水径流量。例如通过微地形调节,让雨水 慢慢地汇集到一个地方,用时间换空间。城 市内的降雨,是按分钟计、按小时计的,这 跟大江大河不一样。城市内短时强降雨,对 下垫面产生冲击,形成快速径流,积水攒起 来就导致内涝。通过“滞”,可以延缓形成 径流的高峰。具体形式总结为三种:雨水花 园、生态滞留池或渗透池、人工湿地。

高考地理小专题——海绵城市

高考地理小专题——海绵城市

高考地理小专题——海绵城市典型例题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Ⅰ为某城市功能区分布图,图Ⅱ为该城市计划建设的海绵城市示意图。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1)该城市拟在南部阴影地区新建重工业区,试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

(2)简述该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带来的效益。

(3)西欧对海绵城市研究较早,但推广速度较慢。

从地理学角度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1)靠近煤、铁、有色金属矿产地,原料燃料丰富;邻近铁路线,交通便利;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对城区环境污染小;位于城区河流下游,不会污染城区水源;临河用水方便。

(2)雨水收集利用,使雨水资源化;通过吸水、蓄水、渗水,减少地表径流,有效减少城市内涝;促进水循环,增加降水量;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减轻城市地面径流污染。

(3)大部分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各月分配比较均匀,不易形成洪水;河网密布,城市水体面积大,蓄水能力强;植被覆盖率高,调蓄洪水的能力强。

典型例题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城市涝灾(内涝)已成为我国部分城市的新环境问题。

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能够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

下图为海绵城市示意图。

(1)分析说明雨水花园建设的主要作用。

(2)分析我国城市内涝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缓解城市内涝的措施。

(3)分析“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参考答案:(1)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并回收利用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小了地表径流,可有效起到降低暴雨后城市内涝的频率和程度;改善城市小气候,气温降低,湿度增大,气温日较差减小。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三 水体运动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三  水体运动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三水体运动(后附答案)(2016·山东曲阜一中第三次月考)2015年4月,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启动。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功能。

读海绵城市示意图,完成1-2题。

1.“海绵城市”可以使城市水循环中( )A.植物蒸腾减弱B.下渗增强C.地表径流增强 D.地下径流减弱2.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可以( )①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②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③减轻城市交通拥堵压力④增强城市热岛效应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2016·江西南昌十所省重点中学二模)鄱阳湖丰水期和枯水期之间面积变化很大,呈现出“高水是湖,低水似河”、“夏秋一水连天,冬春荒滩无边”的独特自然景观。

据此并读下图(a)(b),完成3-5题。

(a)鄱阳湖水系图(b)鄱阳湖水位与面积变化的关系3.在正常年份,鄱阳湖水位开始进入丰水期的月份是( )A.5月B.6月 C.7月 D.8月4.据图推断鄱阳湖面积扩展最迅速时的水位高度变化范围( ) A.-3-8米B.8-12米 C.12-20米D.20米及以上5.据图推断鄱阳湖的湖盆地形特征( )①中部低、四周高②湖盆浅且坡度小③湖岸陡峭④湖盆中有深切的河道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2016·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摸底)马尾藻海大致在北纬20°-35°、西经35°-70°之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岸的“海”。

读马尾藻海的位置示意图,回答6-7题。

6.该海域其实是一片长着马尾藻的异常“平静”海域。

海域中的马尾藻随水流呈顺时针方向缓慢的移动。

对于该海域异常“平静”的分析最正确的是( ) A.东北信风对该海域的影响大B.该海域不在主航道上,船只活动影响小C.该海域受下沉补偿流影响大D.该海域在北大西洋中低纬洋流圈中心7.马尾藻海是一个水温较高的海域,对该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纬度位置较低,太阳辐射较强B.该海域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故气温高C.受海域附近暖流的影响D.在板块的交界处,海底火山活动强烈(2016·河南模拟)河水浊度是指河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

高中地理17建设海绵城市含解析鲁教版1

高中地理17建设海绵城市含解析鲁教版1

建设海绵城市(建议用时:30分钟)“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图为“海绵城市”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可以()①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②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③减轻城市交通拥堵压力④增强城市热岛效应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易错题)我国建设“海绵城市”的需求更加强烈的原因是()①城市缺水严重②城市排水系统脆弱③大部分地区降雨多集中在夏季④城市内涝灾害频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A 2.B[第1题,图中显示“海绵城市”通过“绿色屋顶”等实现雨水再生利用,可以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由于“海绵城市”大量采用透水性路面,可以增加雨水的下渗,地表径流减少,可以缓解城市内涝,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绿色植物能大量吸收CO2放出氧气,可净化空气,降低大气的温室效应,调节气候,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但对城市交通没有缓解作用。

故选A。

第2题,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夏季,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在夏秋季节易受台风影响,暴雨天气时有发生,加之许多城市排水系统脆弱,因此城市内涝灾害频发,对“海绵城市”的建设需求更加强烈,故选B。

本题易错选D项。

]读图,完成3~4题.3.上图的雨水处理方式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①缓解城市缺水压力②减少雨水和污水的汇流③有利于实现雨水的资源化④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⑤缓解城市内涝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4.“建筑雨水利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正确的有() A.调节地表径流B.调节水汽输送C.增加大气降水D.增加水循环中的蒸腾作用3.D4。

A[第3题,建筑雨水利用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作用不大,城市热岛效应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排放大量的热量引起的。

第4题,“建筑雨水利用”减少了地表径流。

]2016年11月15日,市规划局发布《温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公告.“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当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高考地理母题题源系列专题 海绵城市(含解析)

高考地理母题题源系列专题 海绵城市(含解析)

母题十八:海绵城市【母题来源】2016上海卷地理11-12题。

【母题原题】(六)“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

11.上海建设“海绵城市”,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对地理坏境产生的影响还有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B.防止海水倒灌C.减缓地面沉降D.减弱酸雨污染12.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A.退耕恢复湿地B.铺设防渗路面C.完善排水系统D.增加绿地面积【答案】11、C 12、D考点:考查水循环知识。

【命题意图】该题以新概念的“海绵城市”为背景,明白海绵城市的作用,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

考查如何建设“海绵城市”及其影响。

【名师点睛】海绵城市主要是利用城市水循环特征建设城市的,做题时一定把握住水循环原理,与其它的大气运动无关。

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海绵城市,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下图为“海绵城市模型”,据此完成1-3题。

1.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目的是A. 减轻城市水体污染B.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C. 增强城市抗旱能力D. 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2.对雨水调蓄起主要作用的城市“海绵体”是A. 雨水花园、渗水路面B.下凹式道路绿化带C. 湖泊、湿地、坑塘等D.砂土质渗水蓄水层3.绿色屋顶的核心功能是A. 减少灰霾污染B. 减轻城市雨涝C. 增加经济收入D. 美化城市环境【答案】1.D 2.C 3.B考点: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海绵体的类型,绿色屋顶的主要功能。

“海绵城市”是我国大力倡导的构建新型水循环系统的一种城建模式。

下图是“海绵城市”与传统“快排”模式城市水循环系统对比示意图。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精选13 海绵城市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精选13 海绵城市

微专题精选13.海绵城市【知识归纳】1.海绵城市: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植被覆盖率下降、自然水域减少等,带来了城市绿地匮乏、逢雨必涝,旱涝急转、“热岛效应”增强等。

海绵城市建设的手段: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

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实现“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地收集了雨水。

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城市绿心”指位于城市中央或由多个城市组团围合的绿色空间,用地类型包括公园、林地、农业用地、动植物保护地、湿地和其他类型用地等。

它可以有效整合城市资源,净化空气,减轻热岛效应,遏制迅速蔓延的郊区化趋势,对城市环境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手段。

5.城市风道城市风道也叫城市通风廊道,就是在城市建设生态绿色走廊,在城市局部区域打开一个通风口,让郊区的风吹向主城区,增加城市的空气流动性,对城市的雾霾会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夏天还可以缓解“热岛效应”。

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通风廊道”更多的是一种对城市结构的改造,对城市功能的完善。

打造城市“通风走廊”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构建“绿色廊道”,即沿城市主要道路、公路、铁路、河流、湖泊等周边规划一定宽度的绿带,即城市的带状绿地;二是建设被誉为城市“绿色项链”的环城林带。

两者双重复合,产生叠加效益,其整体的生态效益比起单纯的一项都要强。

【典题精练】有人把城市楼房超过90m部分的高度之和称为“城市个头”。

2011年香港和重庆“城市个头”在中国排名靠前。

据此完成1-2题。

1.香港“城市个头”比重庆高,下列原因更合理的是香港A.洪涝灾害更少B.淡水资源更多C.经济水平更高D.土地成本更低2.今年来重庆“城市个头”不断长高,其主要积极影响是A.节约建筑用地B.缓解交通压力C.降低建筑耗能D.扩大用地规模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

2024年高考倒计时每日一题地理推荐题 倒计时37天

2024年高考倒计时每日一题地理推荐题 倒计时37天

“海绵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优势,下雨时“海绵城市”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时“海绵城市”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下图示意“海绵城市”原理。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有关“海绵城市”各个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表述正确的是()A.湿地公园、污水处理厂可以净化水质B.树木、草坪大量吸收大气降水和地下水C.河流、湖泊改变降水量的季节差异D.城市小区、拦水坝可以增加下渗水量2.“海绵城市”的环境效益表现为()①显著增加城市供水②利于区域蓄洪防旱③改变当地气候类型④减轻城市热岛效应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某班同学为北京市建设“海绵城市”献计献策,下列措施可行的有()①扩大绿地面积②地面铺设透水砖③禁止开采地下水④治理水污染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1.A;2.C;3.A解析:1.本题考查“海绵城市”的功能。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湿地公园、污水处理厂可以过滤杂质、净化水质,减少水污染,A正确;树木、草坪只吸收一小部分大气降水,B错误;河流、湖泊可能增加局地降水,但无法改变降水量的季节差异,C错误;城市小区地面硬化,地表水无法下渗,减少了下渗水量,D错误。

故选A。

2.本题考查“海绵城市”的效益。

“海绵城市”中的湿地公园能够有效调蓄径流,湖泊可拦蓄雨水,有利于区域蓄洪防旱,湿地公园还可调节小气候,减轻城市热岛效应,但无法改变当地气候类型,②④正确,③错误;该湿地公园并不是为了给城市提供水源,且为城市供水不属于环境效益,①错误。

故选C。

3.本题考查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扩大绿地面积和地面铺设透水砖可增大雨水下渗量,实现吸水、蓄水的目的,符合“海绵城市”的理念,①②正确;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③错误;治理水污染和建设“海绵城市”关系不大,④错误。

故选A。

推荐: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2021年高考地理最后一卷(四)(解析版)

2021年高考地理最后一卷(四)(解析版)

2021年高考最后一卷(四)一.选择题降雨量扣除损失量即为产流量。

降雨损失包括植物載留、下渗、填洼与蒸发。

图1为海绵城市建设区水转化过程示意图。

图中“促进”“减少”“调治”分别代表海绵城市建设会加强、抑制、优化相关水转化过程。

1.海绵城市系统对产流的抑制,主要作用的环节是 A.植物截留 B.下渗 C.填洼 D.蒸发【解析】降雨损失包括植物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

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故海绵城市系统通过干扰下渗环节实现对产流的抑制。

答案B2.对水体蒸散发过程优化的“海绵体”主要包括①绿地、河湖水体②地下管网③可渗透路面①排水泵站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在海绵城市系统中,受城市中绿地、河湖等水体,以及可渗透路面的影响,水汽的蒸散发过程得以优化。

答案C历史上黄河经历过多次改道。

例如,1128年,南宋东京守军为抵御金军铁骑,掘开黄河堤防而以水代兵,自此黄河开启了夺淮入海的历程。

1855年,黄河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决口,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

图2为黄河下游明清故道分布示意图。

3.历史上黄河发生多次改道的主要原因是A.流量不稳定B.流域面积缩小C.下切侵蚀加剧D.泥沙淤积严重【解析】黄河含沙量较大,其下游流经区域地势相对低平,河流流速降低,泥沙淤积严重,河床不断抬高,形成地上悬河,河流容易发生溃决,从而改道。

答案D4.黄河夺淮后,甲湖由几个小湖迅速发展成为2000多平方千米的大湖。

推测该大湖是A.人工筑堤蓄积河水而形成B.地壳迅速下降,积水而形成C.淮河干流自然裁弯取直而形成D.受冰川创蚀作用而形成【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甲湖为洪泽湖。

黄河夺淮后,准河水下泄受阻,洪泽湖淹没的地区,人工筑堤蓄积河水,促使小湖接连成片,形成广阔的湖泊,A正确;我国华北、江淮地区位于板块内部,地质活动强度较弱,短时期内不会出现地壳迅速下降的现象,B错误;河流干流自然裁弯取直形成的湖泊面积一般比较小,C错误;淮河流域纬度和海拔都较低,黄河夺淮期间不可能形成冰川,D错误。

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水循环、海绵城市)

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水循环、海绵城市)

水循环水循环主要有三个过程,各个循环的过程、方向分别为:①陆地内循环:植物蒸腾+水面蒸发—>陆地降水+下渗;②海上内循环:海面蒸发—>海面降水;③海陆间循环:海面蒸发—>水汽输送—>陆地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水循环的意义可以总结为4个:①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②促进了地表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③影响了全球的气候与生态;④塑造着地表形态。

图1 水循环的过程下图为“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回答第1题。

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

1、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上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A. a增加B. b增加C. c减少D. d减少答案:B精讲精析:(1)分析图中的水循环过程。

图中共标示出四个过程,分别为a(地表径流)、b(下渗)、c(地下径流)、d(蒸发)。

(2)分析铺设“可呼吸地面”对水循环的影响。

①“可呼吸地面”为一种透水材料,因此地表水可以更多的渗入地下,即下渗增加,因此选项B正确;②下渗增加,则地下含水量丰富,即地下径流增加,即c增加;③下渗增加,则保留在地表的径流减少,同时地表的蒸发也减少,即a和d减少。

总结海绵城市本节例题的难度较小,解题思路为:①分析图中水循环的各个过程;②分析铺设“可呼吸地面”后,对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蒸发的影响。

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平时蓄水和净水,在干旱时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由迁移。

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通过两个途径:①建设“海绵体”,例如河湖、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和绿色屋顶等,提高蓄水能力,调节雨水径流;②建设排水排涝设施,提高排水能力,缓解城市内涝压力。

图2 “海绵城市”示意图。

高中地理小练习:海绵城市(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小练习:海绵城市(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小练习:海绵城市(附答案解析)“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下图是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图片。

读图,完成下列题。

(1) 4幅图中的城市道路绿化带,最能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是()A. 图aB. 图bC. 图cD. 图d(2)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①减少城市用水量②促进雨水资源利用③增强城市排水能力④缓解城市内涝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3) 下列地区中,适宜建设海绵城市的是()A. 塔里木盆地B. 内蒙古高原C. 华北平原D. 青藏高原【知识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城镇化的利弊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中国分区地理【答案】【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解析】1.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理解海绵城市的概念是解题关键。

【解答】由材料可知,“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由图可知,只有图a中的城市绿化带具有蓄水、净水装置,则最能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是图a中的城市道路绿化带,故A 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本题考查“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材料掌握“海绵城市“的概念是解题关键。

【解答】“海绵城市”的建设并不是减少城市用水量,故①错误;“海绵城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促进雨水资源利用,故②正确;“海绵城市”对城市排水能力影响不大,故③错误;“海绵城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可以缓解城市内涝,故④正确。

2021届高三地理海绵城市小专题训练试题(10页)

2021届高三地理海绵城市小专题训练试题(10页)

2021届高三地理海绵城市小专题训练试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我国目前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城市内涝、生态破坏、径流污染等诸多问题,为此正积极推进能“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其中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

读某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 下列适合推广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的地区是①珠江三角洲②塔里木盆③长江中下游不平原④柴达木盆地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 该系统对城市环境的有利影响包括①减轻城市内涝②防止路面结冰,影响通行③分解水中污染物,净化水体④缓解城市热岛效应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3. 图中荷花池的核心功能是A.调节局地小气候B.保护生物多样性C.提供观赏景观D.增加下渗量【答案】1. B 2. B 3. D【解析】1. 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主要是通过对雨水的收集,减少地表径流,从而用来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发生内涝的城市多分布在降水较多,且多集中性暴雨,降水的季节变化大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是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多暴雨,城市易产生内涝;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不易产生内涝,所以该题选B项。

2. 该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增加了城市的水面面积,调节气候的能力增强,可以降低城区的气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暴雨过后该系统可以储存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减轻城市内涝;可以通过净化处理、沉淀池、湿地公园等对水体降解污染,起到净化作用;但是没有防止结冰的功能,故该题选B项。

3. 城市建设改变了地面性质,使水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内涝灾害多发;该系统的荷花池面积大,雨季有雨水不断收集进入,没有河流与其相连,主要排泄方式靠下渗,这样不仅补给地下水,而且可以起到减缓城市内涝的功能。

选D项。

六盘水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立起来的工业城市,被石灰岩山丘环抱,水城河穿城而过,以凉爽的高原气候著称。

高考热点复习---海绵城市专题

高考热点复习---海绵城市专题

海绵城市专题一、选择题读图,回答1~2题。

1.上图的雨水处理方式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①缓解城市缺水②减少雨水和污水的汇流③有利于实现雨水的资源化④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⑤缓解城市内涝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2.“建筑雨水利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正确的有A.调节地表径流 B.调节水汽输送C.增加大气降水 D.增加水循环中的蒸腾读图,回答3~5题。

甲图乙图3.乙图的这种变化主要是由甲图中哪些环节引起的①a 增加②b 减少③c 增加④d 减少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4.上述水循环环节的改变还让城市容易发生内涝,据统计2012年我国有184座城市发生内涝,2013年234座城市内涝,2014年125座城市内涝,有关城市内涝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①城市地表硬化面积过大导致地表径流增加②城市化带来的“雨岛效应”,易导致降水强度增大③城市建设导致市区蒸发量减少④城市排水管网不完善,城市规划赶不上城市化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频繁问题,我国打造海绵型城市(海绵型城市,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大雨的时候吸水,干旱的时候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

下图中城市绿地建设,符合海绵型城市要求的是“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下图是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图片。

读图,完成6~7题。

6.4幅图中的城市道路绿化带,最能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是A.图a B.图b C.图c D.图d7.“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①减少城市用水量②促进雨水资源利用③增强城市排水能力④缓解城市内涝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华北平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规模开采地下水,破坏了地下水的平衡,下表为华北平原某些城市采用地下水数量统计,读表,完成8~9题。

高中地理海绵城市作用

高中地理海绵城市作用

高中地理海绵城市作用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理念,它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缓解城市化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

具体来说,海绵城市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海绵城市通过增加绿化覆盖率和水面面积,提高城市的吸热能力和蒸发量,从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城市气温。

2. 改善城市水环境:海绵城市通过模拟自然水循环过程,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减少城市化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3. 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海绵城市通过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防洪排涝系统,实现雨水的有效排放和利用,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减少城市因暴雨等水患造成的损失。

4.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有助于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在高中地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实现城
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微专题12 下渗——城市看“海”与海绵城市25张-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主题探究式微专题复习课件

微专题12 下渗——城市看“海”与海绵城市25张-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主题探究式微专题复习课件

种植土层 砂层
砾石层
树皮覆盖层
2. 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 的填充层是( )
√A. 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 种植土层和砂层 C. 砂层和砾石层 D. 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真题链接
(2015•新课标I卷)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 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 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 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 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1-3题。
种植土层 砂层
砾石层
树皮覆盖层
1.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 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真题链接
(2015•新课标I卷)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 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 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 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 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1-3题。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一个新建住宅区为每栋住宅配建30~40平方米的蓄积雨水的场地, 称为“雨水花国”,经过数年的追踪监测,发现雨水花平均减少了75%~80%地面雨水径 流量。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 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 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所用水等。
新课标i卷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小专题——海绵城市
典型例题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Ⅰ为某城市功能区分布图,图Ⅱ为该城市计划建设的海绵城市示意图。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1)该城市拟在南部阴影地区新建重工业区,试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

(2)简述该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带来的效益。

(3)西欧对海绵城市研究较早,但推广速度较慢。

从地理学角度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靠近煤、铁、有色金属矿产地,原料燃料丰富;邻近铁路线,交通便利;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对城区环境污染小;位于城区河流下游,不会污染城区水源;临河用水方便。

(2)雨水收集利用,使雨水资源化;通过吸水、蓄水、渗水,减少地表径流,有效减少城市内涝;促进水循环,增加降水量;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减轻城市地面径流污染。

(3)大部分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各月分配比较均匀,不易形成洪水;河网密布,城市水体面积大,蓄水能力强;植被覆盖率高,调蓄洪水的能力强。

典型例题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城市涝灾(内涝)已成为我国部分城市的新环境问题。

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能够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

下图为海绵城市示意图。

(1)分析说明雨水花园建设的主要作用。

(2)分析我国城市内涝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缓解城市内涝的措施。

(3)分析“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并回收利用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小了地表径流,可有效起到降低暴雨后城市内涝的频率和程度;改善城市小气候,气温降低,湿度增大,气温日较差减小。

(2)原因:①短时间内(或特大暴雨)降水多,强度大;②城市人口激增,城区建筑物密集,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暴雨强度;③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大(或水泥路面大幅增加),不利于下渗;④绿地、水面大幅减少;⑤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偏低,城市管网不完善,排水能力弱。

措施:①加强城市规划;②完善城市排水系统;③保护湿地(或增加水面面积);④增加绿地面积;⑤疏浚河道。

(3)“海绵城市”的建设,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

“海绵城市”使当地空气变得湿润,蒸发量增大。

典型例题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扬子晚报报道:2016年1月4日全省城市排水防涝工作会议传出信息,我省计划到2017年,13个省辖市将建成一处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海绵城市”示范区。

到2020年,各市20%以上建成区将成为海绵城市,2030年,“海绵”比例扩大到80%的建成
区。

今后城市绿地、公园、道路、广场、公共建筑、住宅小区等都将如海绵一样,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解决一下暴雨就“看海”的顽疾,也可以实现地下水的有效、持续和利用。

材料二下左图为“海绵城市”示意图,下右图为江苏省省辖市分布示意图。

(1)据材料可知:建成“海绵城市”最关键的措施是增加绿地和水面面积。

图中箭头的含义分别是①__________,②____。

(2)在同等排水系统条件下,我省苏南地区和苏北地区相比,“海绵城市”的建设更为迫切的是______,理由是_____。

(3)近年来,南京、淮安两市加强产业协作,淮安市承接南京市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重化工产业,这对淮安市产生的积极影响有__________。

(4)与南京、淮安两市相比,南通市加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有_____。

参考答案:下渗蒸发和开采地下水苏南苏南降水较多;苏南城市化水平较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增加就业沿海港口,交通便捷;靠近上海,受大城市辐射作用强;比南京低价便宜,比淮安工业基础好。

典型例题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住建部2017年08月27日电)广东省住建厅党组书记、副厅长杨细平率队到深圳市光明新区督导海绵城市建设及在建工程安全生产工作。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如下图)。

材料二下图为深圳市某区街道分布图。

(1)简述该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带来的效益。

(2)西欧许多国家对海绵城市研究较早,但推广速度较慢。

从地理学角度分析推广“速度较慢的原因。

(3)描述图10道路的走向特点,并分析其道路走向的优点。

参考答案:
(1)雨水收集利用,使雨水资源化;通过吸水、蓄水、渗水,减少地表径流,有效减少城市内涝;促进水循环,增加降水量;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减轻城市地面径流污染。

(2)大部分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各月分配比较均匀.不易形成洪水;河网密布,城市水体面积大,蓄水能力强;植被覆盖率高,调蓄洪水的能力强。

(3)特点:道路呈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与经纬线呈一定的夹角)。

好处:保证街区房屋四面都有较为充足的光照条件;街道是西北-东南走向与季风风向一致利于通风,有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典型例题五: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江西省萍乡市位于江南丘陵地区,以丘陵地貌为主,地貌复杂;无过境河流,每年夏季萍乡都会出现“城市看海一现象.2019年2月18日晚,央视《焦点访谈》以“海绵城市:会呼吸才宜居”为题,全面介绍了江西省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海绵城市建设解决了困扰萍乡市多年的水问题,同时修复了城市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地形地貌、文化景现,提升了城市特色和活力.
(1)分析萍乡市夏季“城市看海”的原因。

(2)分析海绵城市建设给萍乡市带来的环境效益。

参考答案:
(1)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地貌复杂,地势低洼处易积水成涝;城市化的不合理发展。

(2)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增加雨水下渗,有利于涵养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短缺,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下渗的雨水经地下物质过滤,改善水质;水资源的增加,可为补充景观水体,增加生物多样性;水域面积扩大有利于调节城市气候,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典型例题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改善学校生态环境,我国某学校规划建设“海绵校园”,如下图所示。

(1)列举出“海绵校园”对水循环影响显著的两个环节。

(2)分析建设透水砖合增加绿化面积在建设“海绵校园”中所起的作用。

(3)除了图中所示的措施外,请你在为建设“海绵校园”提出一条可行的建议。

参考答案:
(1) 下渗、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

(2) 铺设透水砖有利于雨水和地表径流的下渗,增加雨水的存续量;增加绿化面积有利于通过植被截留降水,增加下渗,涵养水源,增加空气湿度。

(3) 兴建排水沟、放置雨水收集桶、建设雨水花园、屋顶绿化改造、完善校园数字化雨水管理监测系统等。

典型例题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城市发展与社会进步。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羊性",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018 年苏州成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依据资料说明建设海绵城市对苏州发展的有利影响。

参考答案:
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内涝;收集雨水,净化水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增加绿地面积(或水体面积),增加生物多样性,美化城市环境;调节局部气候,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典型例题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降雨时能够
像海绵一样吸收和蓄存雨水,干旱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

贵州省贵安新区是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

下图示意贵安新区“海绵城市”模拟图。

简要说明海绵城市在水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收集雨水(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缓解城市用水紧张);补充地下水(增加下渗):净化雨水;减轻城市内涝;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

典型例题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每到夏季遇上暴雨,我国许多城市便出现“城市看海”现象。

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大力推进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

例举城市“海绵体”具体包括哪些事物。

简述其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城市“海绵体”包括湖泊、人工湿地、草坪、河流沟渠、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的道路广场等。

美化城市环境(海绵城市建设的湖泊、人工湿地、草坪,使得城市更加美观);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大量增加的绿地面积、水域面积能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降解浮尘);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减轻城市“雨岛效应”;调节城市径流(对雨水进行蓄积和循环使用);节约水资源,能部分缓解水资源紧张的现象。

典型例题十:(10分)
“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在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图是某城市局部区域模型图。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