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 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优秀10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优秀10篇司马光教学反思篇一《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有难度,因为这是他们与文言文的正式相遇。
在做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的时候,第一个立足点便是立足三年级,关注学情。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第一次与文言文接触,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朗读问题,通过教师的两次范读,示范正音以及词句间的停顿,帮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感觉自己可以从容面对,感觉舒服,从而愿意去亲近文言文。
之后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经历多次朗读后,几乎可以背诵,至此,完成课后的第一题要求。
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
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
一方面,学生在获得初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语言感受力,另一方面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弘扬人文精神,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兴趣。
《司马光》教学反思篇二本单元的课文主要都是围绕“只要动脑筋,就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主题来编排的。
《司马光》这一课是很传统的课文,文中讲述司马光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的时候,有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沉着冷静,用水缸旁边的大石头砸破了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
结合低年级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以及课前对我班学生的了解,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目标:1、认识司、假”等12个字,会写“吓、叫”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文或背诵课文。
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借助课文插图学习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为了达成目标,我在教学时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自己感悟文本、理解文本。
并在朗读的过程中随文识字,提高学生的认字能力和水平。
在朗读组织形式上,有学生个别读,分小组竞赛读,齐读,加上动作朗读等,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课文,当堂背诵了课文,也感悟到了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明白在紧急情况下,不能慌张,只有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反思第【1】篇〗【教学反思】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为了激发孩子们热爱文言文的兴趣,不让他们产生畏难情绪,我设计了“读一读”“译一译”“说一说”“编一编”四大板块,在教学中进行层层推进,特别是在“读一读”上下足了功夫,通过划分节奏读、你问我答读、变化格式读、记忆挑战读、去掉标点读等多种形式的美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因为《司马光砸缸》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同学们基本上都听过,所以在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时,我没有一词一句地去解释意思,而是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利用以往理解词语的方法去翻译,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见效果还可以。
最后说说课文大意,也是本单元的一个训练重点,我依然由“趣”入手,在按原文复述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补白想象的创编,目的是为学生平时学会抓细节写一件具体的事而服务的,课后练习的布置也是这种指向。
纵观同学们的课堂表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挺高涨的,跟我的配合也很默契,不足的方面也有很多,如课堂上我对个体学生的关注还是不多,对学生的评价语也缺少针对性,对于个别偶发细节处理得不够机智,这些方面都是以后我需要在教学中大力去完善的。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反思第【2】篇〗【教学反思】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4课《司马光》是学生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本单元的导语“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以学生晨诵课耳熟能详的《三字经》游戏引入,在学生心中种植下古人身上美好品质的种子;讲述《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为更好的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通过“司”的字形演变,感受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引语“这些优秀文言文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激起学生对古文的热爱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慕。
紧扣课后练习“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它既是朗读目标,也是具体的教学的方法。
《司马光》教学反思(四篇)
《司马光》教学反思《司马光》这一课是很传统的课文,文中讲述司马光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的时候,有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沉着冷静,用水缸旁边的大石头砸破了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
这篇课文一直深受老师和学生们的喜欢。
教学本课时我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种形式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将语言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不仅让学生读懂课文,学会生字、说话,会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本节课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他们充分地读,大胆地想,勇敢地说,尽情地演。
引领学生学会积累语文。
在平时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
文中有一个关联词“有的……有的……教学中我借机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时候能用上这组词语呢?学生们各抒己见。
一个适时的点拨擦然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拓展了思维空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针对司马光在危急时刻机智救们学生件事我适时进行拓展。
下课了,有一个同学鼻子突然出血了,看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学生们都说出了自己的主意,而且非常可行。
《司马光》教学反思(二)通过这节课教学,我深深地感悟到拓展训练应丰富多彩,应该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展开想象,大胆创新,展示个性,这样的课堂才会更有生命力。
我设计让学生讨论:1、从司马光身上你明白了什么?请你对司马光或那个被救的小朋友说句话。
2、如果你在场,你还会有什么好办法救那个小朋友吗?3、假如你身边发生了意外的事,你会怎么办?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对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形成起到指引作用。
在这个环节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注意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司马光》教学反思(三)《司马光》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位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
小学三年级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司马光》是一篇文言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进行了大胆尝试,改变了以前教学文言文时直接讲解课文含义的方式。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两个亮点、两个不足”。
两个亮点:1、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形式多样,效果显著。
在朗读感悟这个环节里,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首先由学生自读,其次由小组长检查更正,然后分组比赛读,跟着老师读,最后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检查。
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不仅没有对课文的朗读感到枯燥乏味,而且通过这些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背诵了课文,感悟了课文的大意。
2、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
在引导学生交流课文的疑难词句后,我改变了原来的继续讲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而是开展“讲故事比赛”。
生动的故事语言配上精彩的动作,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两个不足:1、在对课文进行感悟时,横向指导不够。
学了课文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通过课文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学生的回答都局限于:我们遇到危险时,要学习司马光沉着冷静,善于动脑筋思考问题;遇到危险要急中生智,想个好办法;遇到危险……现在回想,我觉得还应该对学生进行不到危险的地方玩耍的安全知识教育。
也就是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不要忘了对学生传递其他方面的思想教育。
2、学完课文后,没有对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总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任何课文的学习都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文言文的学习也是一样,通过对学法的总结,可以为教师轻松教学下一篇文言文做准备。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司马光》是一篇小古文,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光看到嬉戏的小朋友跌到大水缸里去了,就机智地拿石头击碎水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
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找准动词,读准节奏。
小学三年级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司马光教学反思篇一《司马光砸缸》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假山下的大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拿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并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人赶紧离开水,而司马光光想到的是让水离开人。
教学情感价值目标在于教育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我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课文创设了多个问题,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设计问题:“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先让学生初步感知,使其依据自然段开头“司马光和小朋友常在花园里玩。
”联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接着学生就能说出他是因为玩时不小心才会掉进大水缸里的,老师据此提醒大家平时玩耍时要小心,不要攀爬高处,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2、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找出司马光救小朋友的语句,并让学生看图模仿司马光的动作”。
低年级孩子爱动,爱表现,孩子们在表演中比较轻松愉快地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紧接着,我问:他为什么这么用劲?学生立刻想到:他想快点把大水缸砸破,救出小朋友。
对课文的理解显得水到渠成。
3、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课的重难点。
我是这样设计的:(1)课文中人物的比较。
我问学生: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
(2)看图对比出司马光的机智。
图画中还有一个孩子也在救掉到缸里的孩子,画面直观性强,所以我以这个孩子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司马光和其他人的救人思维不同,别的孩子是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是让水离开人。
小学三年级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司马光教学反思1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
教学本课时,我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问题:“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联系这一段的内容说一说。
”学生就能说出他是因为玩时不小心才会掉进大水缸里的',有的同学还能根据此提醒大家平时玩耍时要小心。
2、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是本课的重难点。
于是我将课文中的人物进行比较: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同学们积极地找出他们的不同之处,通过比较使学生们一下子就理解到了司马光爱动脑筋,遇事沉着、不慌张。
3、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这样设计:“同学们看看插图,他正在找石头准备砸缸,谁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话音刚落,可爱的同学立刻站起来,尤其是男同学,最后我分别在三班请了林小川同学,在四班请了詹庆超同学做了“高举双手使劲往往下砸”的动作,詹庆超同学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灵活现。
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模仿,并且在后面的朗读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做起这个动作,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紧接着,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也动动脑筋,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可以拿个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有的说可以拿个大木棍让小朋友爬上来;有的说他们可以一起把水缸推倒……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
最后小结:司马光很聪明,遇事爱动脑筋,刚才同学们也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说明你们也是相当聪明的,希望你们以后能够像今天这样,遇到事情先动脑筋想办法,不要总靠家长和老师来帮助解决问题,寄希望于他人。
《司马光》教学反思(精选11篇)
《司马光》教学反思〔精选11篇〕《司马光》教学反思〔精选11篇〕《司马光》教学反思篇1《司马光》是一篇故事情节感非常强的课文,针对这一特点,我从“复习环节粗知大意、导语设计紧扣情节、说话表演体验角色”三方面入手。
整节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深化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
主要优点:1、在复习中粗知大意。
在教学的一开场,我通过复习“司、砸、救”三个字,让学生组词,引出了文章的大意“司马光砸缸救人”。
这样学生就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
2、在表演中理解课文。
教学第五自然段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你能模拟一下司马光砸缸的动作吗?”〔有个学生站起来,做了“高举双手使劲往下砸”的动作,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灵敏现。
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模拟,可见,学生的表演积极性很高,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从中体会司马光的遇事沉着。
〕3、通过比拟理解课文。
课文中人物的比拟。
我问学生: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地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将别的小朋友的表现和司马光的表现放在一起教学,做出鲜明的比照,学生更加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英勇。
缺乏之处:1、读重点段落指导读的不够,导致在表演时一些学生只有热情,缺乏用心体会后的精准到位。
2、写字教学时间仓促,未能完成。
同时当孩子情绪高涨的演出后,静心写字也很难。
改良措施:1、对于重点段落应该认真读,读到成诵的程度后再演,在表演中在再体会。
2、调整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复习生字,理解课文,表演体会。
《司马光》教学反思篇2在教学中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课文创设了多个问题,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内容,打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联络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问题:“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联络这一段的内容说一说。
”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联络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司马光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司马光教学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司马光教学反思第1篇】《司马光》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位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留意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
透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并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人赶紧离开缸,而司马光光想到的是缸里的水离开人。
是一篇比较好的开拓学生思维的文章,目的在于教育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够发挥想象空间的资料太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会受到严重影响。
错过了机会,以后再弥补会事倍功半,甚至不可能。
在这篇课文中,不仅仅蕴涵着思维发展的无限空间,而且还为学生感受和体验丰富多样的情感带给了机会。
我透过引导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朗读。
如:自由读、齐读、赛读、师生合作读等。
激发学生的情感。
能够看出,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在阅读中会情不自禁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
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用心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潜力。
为了调动学生的用心性,我特地在课前安排了两则脑筋急转弯。
在结尾处设计了发散思维的训练“如果你是这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怎样做?”为了证明的聪明,都踊跃发言。
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尽管小朋友想的办法在当时当地不必须奏效,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
这闪烁着求异思维的火花,我们教师必须要让它燃烧起来。
倘若用批评、训斥来浇灭它,简直是一种犯罪。
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
最后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好呢?透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
我觉得这课时我做的不够好的是缺少了写的环节,虽然第一课时里没有安排写字教学,但我在读完课文后安排了一个“我会填”的训练环节:一()假山,一()缸,一()(),我只要求口头填,其实之后才想到应给学生一个动笔写的机会,我们班有的小朋友课前准备里总少了课堂练习本。
司马光教学反思优秀6篇
司马光教学反思优秀6篇司马光教学反思篇一《司马光》是一篇故事情节感十分强的课文,针对这一特点,我从“复习环节粗知大意、导语设计紧扣情节、说话表演体验角色”三方面入手。
整节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深刻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
主要优点:1、在复习中粗知大意。
在教学的一开始,我通过复习“司、砸、救”三个字,让学生组词,引出了文章的大意“司马光砸缸救人”。
这样学生就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
2、在表演中理解课文。
教学第五自然段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你能模仿一下司马光砸缸的动作吗?”(有个学生站起来,做了“高举双手使劲往下砸”的动作,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灵活现。
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模仿,可见,学生的表演积极性很高,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从中体会司马光的遇事沉着。
)3、通过比较理解课文。
课文中人物的比较。
我问学生: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地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将别的小朋友的表现和司马光的表现放在一起教学,做出鲜明的对比,学生更加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不足之处:1、读重点段落指导读的不够,导致在表演时一些学生只有热情,缺乏用心体会后的精准到位。
2、写字教学时间仓促,未能完成。
同时当孩子情绪高涨的演出后,静心写字也很难。
改进措施:1、对于重点段落应该认真读,读到成诵的程度后再演,在表演中在再体会。
2、调整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复习生字,理解课文,表演体会。
司马光教学反思篇二《司马光》一文,是一篇比较好的开拓学生思维的文章,目的在于教育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在教学时,我安排了趣味识字、朗读训练、模仿动作表演、思维拓展训练、说话练习,多花样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意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很自然地进行德育教育,让教与学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在课的结尾处,我设计了拓展训练:如果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要求:大胆想象。
小学三年级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精选14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精选14篇司马光教学反思篇一《司马光》本篇课文讲的是司马光小时侯的故事。
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
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
课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尽量让他们去体会应该向司马光学习,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这个道理。
本节课我是这样教学的:一、激发学习兴趣,感悟课文内容。
刚上课我就抓着第一自然段来重点讲解,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有个小朋友掉进缸里,别的小朋友是怎样做的,司马光又是怎样做的?”我就是利用这一条主线贯穿整节课,来指导学生学习,由于课文里的语句简单易懂,同学们都学得挺快,接着就指导他们朗读课文,由于本文的语言特别富有童趣,所以学生都很喜欢朗读。
老师还帮他们理出一条学习的思路:看图理解——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在文中找答案——朗读课文再次理解。
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在情境中诵读、理解、体验、感悟,营造了开放的、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加强朗读指导,培养背诵兴趣。
朗读时,引导学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因果联系,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指导他们把话读好,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教师的引导,让他们感悟文中内容,从而感受课文深刻的现象联系,从而较有实效地挖掘了这个教材的重难点。
还有,在朗读的时候,我比较注意纠正同学们唱读的习惯,让他们读得通顺、流利、而且有感情。
三、发散学生思维,培养说话兴趣。
在巩固练习时,我就让他们先朗读全文,再仔细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然后尝试着把课文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
这样的练习,对培养他们发口头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学生的兴趣也比较浓。
司马光教学反思篇二《司马光》是一年级语文下册第8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假山下的大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拿起一块大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的故事。
司马光教学反思3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部编版语文.docx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3篇)《司马光》教学反思《司马光》是一篇小古文,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光看到嬉戏的小朋友跌到大水缸里去了,就机智地拿石头击碎水缸, 救出了落水的孩子。
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 .找准动词,读准节奏。
本课是三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小古文,所以在上课时,我把读准节奏作为教学的一个难点。
课文只有两句话,根据句子基本构成就是“施动者+动作”,我要求学生抓住文中动词,试着朗读,进行断句。
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第一句中“戏、登、没”都是动词,第二句“弃、持、击、得”都是动词。
我要求学生在动词前用“/”划出节奏一一“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 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朗读的节奏。
2.总结学法,学会学法。
小古文学生掌握起来比较难,对于这一类型的课文,教师需要教会他们学会方法,在本课教学中,第一我请学生自己看课文后面注释,“庭”注释意思是:庭院。
第二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如“破”,通过看图和上下文,此处指:大水缸破裂。
第三查找资料,知道司马光是宋朝的大文学家,博学多才。
第四让学生多读课文,读熟,读中理解。
第五让学生小组合作,试着说出古文的意思。
总结以上学习过程,学习小古文的方法主要有:看一一联一一查一一读一一说。
二、成功之处回顾整堂课文,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一处是:对比人物动作,理解人物特点。
本文虽是小古文,但是故事内容学生都熟悉,总体意思了解以后,在理解第二句“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时,此处动词运用巧妙,体现了司马光急中生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特点。
在教学这一句时,我采用将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的动作进行对比的方法一一司马光的动作“持、击”,别的小朋友是“弃去”,两者相比,鲜明无比。
三、不足之处回顾课堂,本堂课也有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有一些问题学生不是很明白,我着急,就立即回答了。
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反思1《司马光》一文,是一篇比较好的开拓学生思维的文章,目的在于教育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在教学时,我安排了趣味识字、朗读训练、模仿动作表演、思维拓展训练、说话练习,多花样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意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很自然地进行德育教育,让教与学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在课的结尾处,我设计了拓展训练:如果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要求:大胆想象。
)由于时间仓促,我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很正确的评定。
孩子们相象丰富,有说找梯子的,也有说几个小朋友叠起来,把那个落水的小朋友扯上来。
听了他们的回答,我和孩子们一起推敲此办法的可行性,有的说,要是找梯子的话那还不如喊大人快;还有的说几个小朋友叠在一起,下面的那个孩子能承受得住吗?另外,就此引导到生活中的困难,教育孩子们像司马光一样,做聪明的孩子。
通过这节课教学,我深深地感悟到拓展训练应丰富多彩,应该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展开想象,大胆创新,展示个性,这样的课堂才会更有生命力。
拓展训练,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对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形成起到指引作用。
在这个环节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注意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由此我想到,在课堂上,学生想研究什么问题?想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去接受新知识。
按照学生的意愿展开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学生学得特别积极主动,聪明和智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通过这节课的实践,也使我再一次感受到孩子们身上所具有的潜在的不可估量的创造力。
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反思2这节课我像往常一样,根据课堂设计,按计划打开了电脑,让学生跟着朗读课文《司马光》。
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1今天我执教了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现反思如下:教学目标达成,学生能在熟读基础上感悟,敢于质疑,并熟读成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状态很好,能够按照既定的预设来学习。
但是学生在小组合作时存在一定问题,组长的组织能力还需要加强,要把问题铺设好,并且按照老师问题的序号顺序来交流。
个别组员交流不积极,需要小组成员一句一句提示,这都需要改进;教学环节中,学生读、准确停顿读、个人读、小组读表现都很好,这给理解打好了基础。
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时,学生能够根据课下注释、文中插图进行帮助性理解,几个孩子还能根据文字组成词语来理解(如:“一儿登瓮”中的“登”字,学生组词“攀登”,在这里就是攀登到了瓮的顶上),这是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现代汉语组词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表现。
也有学生不理解的词语。
我环顾了每个小组,发现问题最多的是“众皆弃去”。
学生在讲故事的时候,总是把“弃”理解为“放弃、抛弃”,这是联系现代汉语的'结果。
可是,在这里,“放弃、抛弃”又似乎不准确。
我抓住孩子们汇报时的故事情节,指导孩子:“想一想,一群几岁的孩子遇到了这种情况,他们会有什么反应?”有的孩子说他们会害怕,有的孩子说他们不知道怎么办了。
这就是“众皆弃去”的背景。
其他的孩子都不知道怎么办,他们害怕,所以都跑开了。
这样一个问题,正可以引出“众儿”与司马光的不同,再相机让孩子说一说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很自然就说出了“沉着冷静、聪明机智、乐于助人”。
在讲故事这个环节中,几个孩子把“一儿登瓮”理解成了“一个小孩儿登上一块石头,然后掉到了水缸里”,这是受了《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的影响,可是文言文中并没有说明孩子是登山失足。
《司马光》教学反思15篇
《司马光》教学反思15篇《司马光》教学反思1教是为学效劳的,如何能让同学学有所获,并且学得简洁开心呢?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引导他们观看、想象、说话,透过各种方式练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句子、课文,使课堂灵动高效。
第一课时教学是让孩子体会到司马光的机灵、冷静,为了达成这一个目标,我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透过回忆“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让同学意识到状况紧急,掉进这口装满水的大水缸里会有生命危急,以此表达司马光的多谋善断。
其次,让同学勾画别的小伴侣的反响,抓住“为什么哭”“喊什么”“为什么跑去找大人”让同学充分感受他们的慌张失措,以此反衬出司马光的冷静、沉着。
第三,透过句子比拟,让同学明白司马光用“大石头”“用力砸”的缘由,从而体会他的机灵、坚决。
在拓展训练中,我只让孩子说了说想到的其他救人的方法,其实在训练发散思维的同时,能够把这些方法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方法相比拟,更能突出他的多谋善断、镇定自假设。
其次课时我主要是教同学字,详细做法为:课上,始终以同学为中心,敏感地抓住同学学习中的闪光点进展奇妙的点拨、指导,从同学的实际动身,教师结合生字和同学的识字阅历,让同学自学互动的根底上,加上教师指导时的示范作用,使同学学有所获。
一、自主合作学习,培育制造潜力。
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课堂主体参加,拓宽同学情感沟通的一种渠道。
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纳了让同学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学习、沟通、检查读课文状况,引导同学在简洁、愉悦的气氛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在沟通中提出不同的创新见解,有效地熬炼了同学的各种潜力,促进了制造精神和制造力的培育,使得双向互动的沟通得以实现。
二、点面结合,创设扎实有效的课堂。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班级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课堂上应赐予同学充分的时间学习生字,练写生字,培育同学仔细书写的习惯,让同学明白要想把字写好,就得全神贯注,凝神静气,认真观看字的构造,揣摩笔画的照应、避让、穿插,并要脑眼手互应,准确掌握运笔的轻重疾徐。
《司马光》教学反思(15篇)
《司马光》教学反思(15篇)《司马光》教学反思1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1第一次教学小古文,这也是选题的最主要原因,一直想上这样一节课。
但是真正上下来,却发现还是有很多的缺乏之处。
一节小古文教学,短短30字看似思路明晰、简单,看似章法明显、易教,其实并不容易。
司马光这节课在语文教学系统中是第一次出现的小古文,因此,认识小古文、初步理解它的语言特点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这样一节课的重难点。
于是,我着眼于单元导语:美妙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设置了“课前准备”环节,让孩子们复习背诵日积月累里优美的词汇和谚语,然后以“优美的语言犹如悦耳的铃铛,唤醒人们对美妙的向往”开场引领孩子们齐读单元导语“美妙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力量和希望”,然后切入课题,引出具有美妙品质的人物——司马光。
本节研讨课主题是“传统文化”,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参加了“司马”——复姓——复习姓氏歌以及介绍历史上这一姓氏名人的环节。
接下来就是教学重点之——“读”的环节了。
但是,读有读的难处,越是简单的读,越要把读的层次掌握好。
本单元要求孩子们初步掌握“默读”,因此,我在“初读课文”前出示自读提示,对“默读”作了详细要求。
接下来,老师范读,生字读写教学,层次清楚,由浅至深逐步过渡。
在设计第二个环节读出节奏的时候,我先以第一个环节的最后一句话“光持石击瓮破之”引出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停顿,然后引导孩子观察停顿符号,从而发现不同停顿符号停顿时间不同的特点,然后让他们根据这样的规律来练习朗读。
课后题中明确提出让孩子在跟读的过程中读好小古文,但是我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准确把握住学情,直接指名生起来读,又跟读,师生合作读,齐读,顺序是错误的。
看似这样不起眼的一个读,但是错误的顺序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有可能给孩子造成不舒适的朗读体验,这是我在细节处理方面的顾虑不周。
读的体验里,我参加了配乐诵读,带给孩子们“古典文章+古典乐曲”的美的感受。
2023年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精选20篇)
2023年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精选20篇)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1在教学《司马光》中,我紧紧抓住“读”来完成一系列的问题。
一、以读为主,熟读成诵。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须要老师的有效指导。
所以老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二、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
然后告知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
最终我再通过小组探讨两个问题:①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不足之处:应当严格遵守“老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老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老师肯定不能代为回答,肯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子。
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2《司马光》是小学教材中的经典课文,课文讲解并描述了司马光在童年时代遇事不慌,小小年纪砸缸救人的故事。
课文的故事性很强,而且脉络清楚,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尾都讲得清晰有条理。
特殊是在遭受困难时,对司马光和别的小挚友进行的对比描写,简洁几句就将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刻画得特别生动清晰。
“慌”与“不慌”的两种表现迥然不同,从而更让司马光这个聪慧、遇事机警的孩子形象跃然纸上,让孩子们心生佩服。
第一次在一(3)班试教时,我采纳的是顺着故事发展脉络一步一步推动课文的方法,想通过设置故事的悬念让孩子身临其境的了解故事。
后来发觉这个故事本身特别简洁易懂,学生们通过读书,已经特别清晰故事的发展过程,故事的悬念设置缺乏神奇感,孩子们的爱好点不在上面,对孩子来说也就没什么吸引力了,所以有些学生的留意力就分散了。
而且整堂课的内容比较单一,对学生的训练不够。
自己反思了一下,觉得这样的课文故事简洁移易懂,不能将讲课重点放在理解故事本身,而应当挖掘故事背后的新的爱好点,让孩子对课文重新产生爱好。
《司马光》教学反思3篇
《司马光》教学反思3篇《司马光》教学反思1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而是教学重难点;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问题:“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联系这一段的内容说一说。
”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接着学生就能说出他是因为玩时不小心才会掉进大水缸里的,有的同学更能据此提醒大家平时玩耍时要小心,才不会掉进水缸里,学生的智慧真是可爱至极。
2、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看看插图,司马光在干什么?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吗?”话音刚落,可爱的曹俊同学立刻站起来,做了“高举双手使劲往往下砸”的动作,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灵活现。
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3、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课的重难点。
我是这样设计的:(1)课文中人物的比较。
我问学生: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地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2)自己与司马光的比较。
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也动动脑筋,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来;有的说可以拿个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有的说可以拿个大木棍让小朋友爬上来;有的说他们可以一起把水缸推倒……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
最后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好呢?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司马光》教学反思2这节课我像往常一样,根据课堂设计,按计划打开了电脑,让学生跟着课件朗读课文《司马光》。
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精选14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以下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 1在教学《司马光》中,我紧紧抓住“读”来完成一系列的问题。
一、以读为主,熟读成诵。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
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
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
最后我再通过小组讨论两个问题:①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 2今天我执教了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现反思如下:教学目标达成,学生能在熟读基础上感悟,敢于质疑,并熟读成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状态很好,能够按照既定的预设来学习。
但是学生在小组合作时存在一定问题,组长的组织能力还需要加强,要把问题铺设好,并且按照老师问题的序号顺序来交流。
个别组员交流不积极,需要小组成员一句一句提示,这都需要改进;教学环节中,学生读、准确停顿读、个人读、小组读表现都很好,这给理解打好了基础。
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时,学生能够根据课下注释、文中插图进行帮助性理解,几个孩子还能根据文字组成词语来理解(如:“一儿登瓮”中的“登”字,学生组词“攀登”,在这里就是攀登到了瓮的顶上)这是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现代汉语组词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
司马光砸瓮救人的故事耳熟能详,故事的情节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此文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在三年级的课文中,首要任务便是在诵读感悟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
其次,要帮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言文大意,继而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司马光的善良和热心助人的品质。
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善于化难为易,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一、示范朗读,识文断句。
学生初识文言文,对自主朗读的要求不能过高,能疏通生字即可,朗读时的断句、节奏等,仍需要教师“牵手引领”。
范读之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也能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精练和韵味,结合对故事的理解,也能初步猜测到词句大意。
二、创设情境,识词识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情境,感受人物的情感、品质。
因此,我不单要求学生利用注释识词,也结合了图片、动作演示、生活体验等,深入浅出,帮助他们打通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界限;利用引读、想象读、讲故事等形式,体悟故事情境和人物品质,最后熟读成诵。
三、比较感知,了解古文。
学习需要及时反馈,学完课文之后再回头引导学生比较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异,能使学生对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更加牢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