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word教案 (5)
人教版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文内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XXX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XXX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字:XXXXXX课后题: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搜集积累有关人间真情的诗句。
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
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XXX 更长,酒尽心已碎,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强调研究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1.熟悉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了解两首古诗的粗心。
背诵古诗。
2.感悟重点诗句的情味,设想诗歌所描画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蜜意厚谊,受到古诗文明的陶冶。
3.引导学生掌握研究古诗文的基本办法。
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研究古诗的过程傍边,教授办法,培养学生的自学本领。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交流导入1.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诗文中交流。
2.只言片语就把对客人的欢迎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这就是古诗文千古不衰的魅力啊!课下你们积累了那些古诗呢?一首诗就是一幅图画一首诗也是一个哲理小故事(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3.今天我们研究的古诗还是一份情,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20课——古诗两首,一起感受那份情二.读诗题,检查预1、指导读题(1)自由读一读这两首诗的题目(2)指名读诗题,注意停顿正确。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优质课教学设计_5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送元二使安西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二、目标确立依据(一)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安西边疆,诗人赶来渭城为朋友送行,其深厚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宴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到很多古诗,但是在读诗、悟诗方面还有所欠缺,因此,借助多种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才能有效进行教学。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感悟诗歌内容。
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四、教学准备1、课件2、图片3、视频:渭城、阳关、王维送元二的情景4、歌曲:《阳关三叠》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解题,了解时代背景1、导入:还记得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吗?它的作者是?(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王维的古诗,看老师写课题,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这样写?2、解题。
(1)“送”的意思?“元二”是一个人的名字吗?“使”的意思?(2)元二能不能不去?简介时代背景。
(3)了解“安西”(4)齐读诗题。
(二)初读,读准音,读出节奏1、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
学习多音字(主要是朝、舍)3、再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再指名读。
4、请学生看着老师的手势读。
5、叠读。
(三)领会诗意,体味别意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接下来大家快速地找一找,看看诗中有哪些表示地方的词语?学生回答。
老师把这些地方放到了唐朝的地图上,简介路线。
咱们先去渭城欣赏一下吧!1、学习前两句,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教师:都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渭城你看到了什么景物?(1)朝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2)客舍:客舍为什么“青青”(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指导朗读:这样的渭城美吗?齐读。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古诗两首 人教新课标-word
语文园地六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围绕“感谢和安慰”展开讨论,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教学过程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本单元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它使人间充满了温暖。
李白、王维与友人的真挚友谊令人难忘,台湾青年在地震的灾难中坚持献骨髓的场面催人泪下……一幕幕感人的场面,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感情,感悟到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今天,我们以“感谢和安慰”为话题进行一次口语交际练习。
二出示幻灯片,明确要求1.读要求。
2.分析要求。
(1)当你遇到困难时,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你如何向帮助你的人表示感谢?(2)当周围的人需要安慰时,你准备说些什么?3.回忆相关事例,促使真情流露。
选题(1)①你想对谁说?他是如何帮助你的?(简单说说经过)②遇到困难时,你的心情和想法怎样?③当他给予帮助后,你的心情和想法怎样?④你此时想对他说什么?选题(2)①你想对谁说?他遇到了什么挫折或不幸?②请你推测他的感受。
③你想对他说什么?4.分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
注意:结合思考题,丰富说的内容,语言要通顺,感情要真诚。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看图习作,突出人间真情。
教学过程一出示习作要求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注意图中人物的服饰,想一想她们可能是谁,她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再把你想到的写下来,语言要通顺。
可以用“胜似亲人”做题目,也可以根据习作的具体内容自拟题目。
如果你不想写这幅图,也可以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
所写的事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听到的或见到的。
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最好还能写出自己的感受。
写完以后,先自己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再听听同学或家长的意见,然后认真修改。
二分析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内容:1.看图作文。
(注意人物的身份、外貌服饰及发生在她们身上的事。
)2.生活中的真实故事。
亲身听到或见到,写出感受。
其他要求:语句通顺,经过详细,感情突出。
三指导观察,思考问题1.观察图中景。
(1)有哪些人?(2)她们在干什么?(3)周围的环境怎样?2.联想图外情。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古诗两首》教案Teaching plan of two ancient poems in lesson 20 of the fourth g rade volume I of PEP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古诗两首》教案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谈话激趣1.你知道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是谁吗?2.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
当时任工部侍郎的著名诗人贺知章(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建设部的副部长吧),读了他的诗作,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拿去换酒与他共饮。
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对李白说:“你是不是神仙下凡到了人间?”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诗仙。
(板书:诗仙)3.除了写诗厉害,你知道李白还有哪些超人之处吗?他喝酒也非常厉害。
他在《将进酒》里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也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酒仙。
(板书:酒仙)4.喝酒写诗,无人能比。
但李白还有一样本领,却只能排名第二,那就是他的剑术,当然是整个唐朝排名第二。
(在裴旻之下)年轻时候的李白还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剑相助的侠士,因此,他又是一名侠客。
(板书:侠客)5.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仙、酒仙、侠客李白的诗作。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1.读准诗题(1)谁来读读诗题?(2)诗题中有三个生字,谁来读读?鹤:第四声,发音要到位。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案
涧河小学电子备课专用纸课题20、古诗两首页码100~102页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是个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及其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李白的简介教学流程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提出问题(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关于大诗人李白你们知道点什么呢?或者会背他的那些古诗呢?看来同学们对李白了解的非常多,是啊,人们尊称他为“仙”他写过许多优秀的诗篇,其中他写了许多与朋友离别的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件:课题)(二) 初读古诗了解大意: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把吧认识的字借助工具书来解决。
2 、听老师范读课文。
3 、板书标题。
(适当点评,结合生字“孟”有几画?提醒注意第一笔,横撇共8画,这十个字告诉我们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去广陵,广陵即扬州)4、简介李白(资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善用夸张写法。
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
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理解诗意体验诗情:1、先借助注释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学听。
2 、交流自学所得:(重点词能帮助我们理解诗句,你能说出那些词语的意思说哪个都行?)三、交流表达汇报收获1、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1)故人——开口就说故人,说明友情非同一般。
(2)西辞(明白孟浩然是东下扬州,黄鹤楼在西广陵在东)(3)扩展:作者的好朋友要走啦,他们会说些什么呢?2、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1)烟花三月:(看注释)。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0、古诗两首 教案
20、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
板书:送)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目光送(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心随送(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
主备人
成员
审核人
课题
20 古诗两首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结合注释,来理解全诗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学生试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教师总结归纳:这一路上陪伴元二的只有那荒漠和无尽的野草,所以王维劝元二再喝一杯酒。元二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
3.再读古诗,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本课的两首诗都是送别诗,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预设:①都在春天送别。在这美好的季节中,送别了朋友,更让人伤感。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
(预设:比较难理解的词语是西辞、烟花三月、下)
教师总结归纳: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地方,在这繁花似锦、柳树成荫的季节里,孟浩然就要乘船去扬州了,李白就要和他的老朋友孟浩然分离了。
指名朗读,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不舍。
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学生试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学情检测
1.初读题目
师:自己读题目,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预设:一首送别诗,知道送别的地点、人物)
2.自学古诗
回忆方法:我们都用过哪些方法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归纳学习古诗的好方法(通过查字典、看注释、看图、想象等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二、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上册20古诗二首优秀教学案例
3.分析两首古诗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认识其艺术特点;
4.能够运用所学的古诗知识和写作手法,进行古诗仿写。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工具书、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采用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两首古诗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课堂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意象、情感等要素,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合作中交流、分享,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鼓励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教师参与小组讨论,给予学生指导和建议,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静夜思》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写、讨论等方式,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如“床前”、“光景”等,并解释其含义。同时,让学生想象诗人夜晚独处的情景,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教学《登鹳雀楼》时,我则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分析其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壮志豪情。
2.引导学生关注《静夜思》中的意象,如月光、思乡等,讲解诗人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讲解《登鹳雀楼》的诗意,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如“白日”、“黄河”等,并解释其含义;
4.引导学生关注《登鹳雀楼》中的意象,如落日、黄河等,讲解诗人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讨论,讨论题目如:“这首古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生动的故事引入《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两首古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
20 《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读“鹤、孟、陵、辞、唯”5个生字;会写“孟、浩”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二、过程与方法在读和思的基础上回顾运用学古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会欣赏古诗,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方法】想象法、结合注释阅读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展示古诗,导入新课1.同学们,咱们学习过很多的古诗,你能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展示给大家吗?生展示背诵古诗,师适时点评鼓励。
2.你们真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两首诗歌。
(板书课题:20.古诗两首)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入:同学们,你有好朋友吗?有没有和自己的好朋友分别的时候呢?说说你的感受吧。
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感受与朋友分别的场景,李白与好友孟浩然分别有什么样的独特感受呢?他又是如何写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
(一)读诗句1.听课件朗读,生轻声跟读,注意划分停顿。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黄鹤(hè)楼、姓孟(mèng)、广陵(líng)、辞(cí)掉、唯(wéi)一”。
3.师指导学生朗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4.生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初步感知这首诗。
5.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二)知作者1.介绍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
2、出示诗句:陵是指扬州。古代的别称。之:到,去。
四:精彩回顾: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全班配乐诵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烟花: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5、让学生根据这些重点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6、指名答,看书上配图。
三、品读古诗。
1、自由读诗,读完之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首诗。(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过渡: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背景材料: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试着连起来解释题目的意思。全班齐读古诗。
3、学习前两句。学生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故人”、“西辞”、“烟花三月”、“下”…地名:扬州
4.学生质疑:为什么是“西辞”呢?(点名答)
A、孟浩然向东而去,与地处西方的黄鹤楼渐行渐远,是向西辞行的意思。
B、诗中还有这样的词语,注意到了吗?下:顺流而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
板书设
计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教师导学学生活动设计
意图
一、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
座宝库。
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
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
使安西》。
诱发
了孩
子们
学习
古诗
的兴
趣和
欲望。
作业反馈:
1.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明确:教师简要介绍王维。
2.解题。
请同学读读诗题,说说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怎样理解“使”?
明确:从诗题可得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名叫元二的人出使安西;“使”是出使的意思。
3.简介时代背景。
知道元二为什么要去安西吗?王维知
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
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4.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同时注意诗句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5.指名读,注意读准多音字。
6.全班读一读。
听配乐朗读。
教师小结。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
送了一程又一程。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完成小练习册。
2.背诵古诗
教学反思:
作业反馈:。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案及反思
第20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3.课文插页的挂图。
教学方法:朗读体会法教学过程:一、对联导入,揭示课题1.师吟诵一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并写下来:“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2.导语,揭题。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
有人说,友情是真挚且宝贵的。
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
(师板书课题)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a、生试读,诵读(注意“孟、陵、辞”的读音)。
b.师范读(也可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古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2.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怎样来学习古诗?b.归纳如下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3.“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a、指名简介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咬音的准确。
4.明诗意。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
b、查字典或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读懂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
5.入诗境,悟诗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的?6.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
(提示: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白与孟浩然;说诗句意思,用逐句朗读逐句解释的方法;抓住“黄鹤楼”“之”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盂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等。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文内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字:陵鹤孟孤课后习题:1.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 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搜集积累有关人间真情的诗句。
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
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帆远情更长,酒尽心已碎,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
背诵古诗。
2.感悟重点诗句的情味,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 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交流导入1.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诗文中交流。
2. 只言片语就把对客人的欢迎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这就是古诗文千古不衰的魅力啊!课下你们积累了那些古诗呢?一首诗就是一幅图画一首诗也是一个哲理小故事(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3.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还是一份情,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20课——古诗两首,一起感受那份情二.读诗题,检查预习1、指导读题(1)自由读一读这两首诗的题目(2)指名读诗题,注意停顿正确。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古诗两首 人教新课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围绕“感谢和安慰”展开讨论,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教学过程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本单元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它使人间充满了温顺。
李白、王维与友人的真挚友谊令人难忘,台湾青年在地震的灾难中坚持献骨髓的场面催人泪下……一幕幕感人的场面,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感情,感悟到互相关爱带来的欢乐和幸福。
今天,我们以“感谢和安慰”为话题进行一次口语交际练习。
二出示幻灯片,明确要求1.读要求。
2.分析要求。
(1)当你遇到困难时,得到了别人的关心,你如何向关心你的人表示感谢?(2)当周围的人需要安慰时,你预备说些什么?3.回忆相关事例,促使真情显露。
选题(1)①你想对谁说?他是如何关心你的?(简单说说通过)②遇到困难时,你的心情和方法如何样?③当他给予关心后,你的心情和方法如何样?④你现在想对他说什么?选题(2)①你想对谁说?他遇到了什么挫折或不幸?②请你估量他的感受。
③你想对他说什么?4.分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
注意:结合摸索题,丰富说的内容,语言要通顺,感情要真诚。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看图习作,突出人间真情。
教学过程一出示习作要求观看《胜似亲人》这幅图,注意图中人物的服饰,想一想她们可能是谁,她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再把你想到的写下来,语言要通顺。
能够用“胜似亲人”做题目,也能够依照习作的具体内容自拟题目。
假如你不想写这幅图,也能够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
所写的事能够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能够是听到的或见到的。
要把情况的通过写清晰,最好还能写出自己的感受。
写完以后,先自己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中意的地点,再听听同学或家长的意见,然后认真修改。
二分析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内容:1.看图作文。
(注意人物的身份、外貌服饰及发生在她们身上的事。
)2.生活中的真实故事。
亲身听到或见到,写出感受。
其他要求:语句通顺,通过详细,感情突出。
三指导观看,摸索问题1.观看图中景。
(1)有哪些人?(2)她们在干什么?(3)周围的环境如何样?2.联想图外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课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
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
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
3.课文插页的挂图。
第一课时
一、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吟诵一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并写下来:
“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
2.导语,揭题。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
有人说,友情是真挚且宝贵的。
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
(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a.生试读,诵读(注意“孟、陵、辞”的读音)。
b.师范读(也可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古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怎样来学习古诗?
b.归纳如下学习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3.“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a.指名简介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咬音的准确。
4.明诗意。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
b.查字典或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读懂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
5.入诗境,悟诗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的?
6.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
(提示: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白与孟浩然;说诗句意思,用逐句朗读逐句解释的方法;抓住“黄鹤楼”“之”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
盂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等。
)
7.小组汇报、交流。
(提示: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来想象烂漫的春天景象,并能用
一小段话描写下来,当场点评。
)
8.诵读诗句,体会情感。
a.找出一对近义词(孤——唯),想象:当时李白伫立在岸边,他可能做了些什么? b.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心情。
c.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拓展延伸,自主学习
1.出示唐朝王维的《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a.罢:完了;完毕。
b.柴扉:柴门。
2.出示自学要求。
a.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该诗。
b.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自学古诗,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尝试赏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
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上节课所学的两首古诗。
2.在浩如烟海的诗歌王国里,有关友情的古诗也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又要和同学们一同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内外联动”,扩大“容量”
1.先出示课文中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再出示唐代高适的诗:《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董大:高适友人,生平不详。
曛:太阳落山时的余光,这里指昏暗的意思。
2.学生按照上节课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这两首古诗。
3.学生交流、汇报。
(形式自选。
可先说第一首,也可先说第二首,更欢迎两首一起说。
)
a.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述“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境。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故人”与“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故人”一样吗?分别指谁?
c.“故人”一词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中的哪个词相似?体会两位诗人与友人别离时的心态一样吗?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三、自由“选点”,进行“练笔”
1.请学生就这四首古诗做一番赏析,从中品读出友情的珍贵。
2.师出示小练笔要求:
自由选择下列的一道题,进行描述性的练笔。
a.当时李白伫立在黄鹤楼边,目送着好友的船渐渐远去的帆影,请展开合理想象,把李白的神情、动作等描述下来。
b.王维与元二借酒饯行,请想象一下,当时二人会有怎样的表情流露,并会说些什么。
c.请用具体、生动的文字,将“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场景描述下来。
3.学生练笔,师课堂巡视。
4.师生点评学生练笔。
四、课堂总结
请学生们尝试用一句话谈谈自己对友情的理解。
作业
1.默写《送元二使安西》。
2.修改课堂小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