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道德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学校对儿童进行价值观导向教育 (1)、价值观的内涵以及学校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价值观反映了人们对价值的看法和态度。而价值作为一 个哲学概念有不同的界定,我国哲学界一般认为,“价值是现实 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 同人的需要有关,但它不是由人的需要决定,价值有其客观基础, 这种客观基础就是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固有的属性,但价 值不单纯是这种属性的反映,而是标志着这种属性对于个人、 阶级和社会的一定的积极意义,即满足人们对某种属性的需要, 成为人们的兴趣、目的所追求的对象”。 由此可知,价值是主体需要和客观属性之间关系的反映。 人的价值观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个体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 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旧价值观的冲突不仅与社会发展息息 相关,也与个体的发展联系密切。 学校对儿童进行价值观引导的必要性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二是儿童自身发展不成熟性的需要。
二、家庭教育的功能:
个体社会化功能 个体社会化就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学习 该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将其 内化为自身的人格和行为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将一个自然 人转化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 一定角色的社会人的过程。“家庭最基本的功能是对人起 培育作用的社会化。”家庭教育在家庭成员尤其是作为主 要受教育者的儿童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发挥 着不可置换的作用。家庭教育从产生开始,就作为一定阶 级传递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价值取向 的最简捷、最重要的方式而存在着,并以此来规范个体社 会化的方向,加快其社会化的程度,提高其社会化的水平。 个体社会化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贯穿人的一生,一般可 分为早期社会化(儿童、青年期)、继续社会化(中年、 老年期)和再社会化几个阶段。
(2)、学校在帮助儿童形成公共生活规范方面的有利条件 学校作为社会公共教育机构,它超越了家庭教育中所包 含的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现代人的成长 拓展出最初的公共生活领域。学校里所呈现的生活就是社 会生活一种形式,只不过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应该简化现实的 社会生活,因为现实的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以儿童的能力难免 陷于思想迷茫。所以,学校生活应当是在家庭生活基础上的 进一步丰富。 (3)、学校在进行规范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明确规范教育功能的有限性,防止对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过 高要求。 第二,正确认识学校纪律教育的作用,防止纪律实施过程中负面效 果。 第三,正确认识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其行为的内在关系,保持教 育方法的适宜性。
第一,家庭教育为儿童谋生技能社会化奠定基础。 家庭是私生活的据点,人从母体来到人间,最先接触 的就是家庭这一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在日复一日的家 庭生活中,作为天然教育者的父母给予子女多方面的 照顾,首先教会子女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常识,并在此 基础上训练其自谋生活的能力,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 技术。 第二,家庭教育为儿童行为规范社会化奠定基础。 首先,儿童在接受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不断习得基本 生活规范及行为习惯,如日常生活中的进食、待人接 物的礼节,老幼遵从的风俗习惯等。其次,儿童在与 家庭成员的互动过程中或在父母与亲友的交往过程中,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作用:通过认同与模仿,习得伦理 道德规范,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行为方式、习惯和道 德信念体系。
道德以何实现 ——教育与道德的关系
教育主要指: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一、家庭教育:
《辞海》对家庭教育的解释为:“父母或其它年 长者在家庭里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 家庭教育狭义或广义的界定中,大部分是针对教育 对象而言的。狭义是指父母对子女,尤其是对未成年 子女的教育;广义是指在人类社会家庭生活中,家庭 成员之间(主要是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一种教育和 影响活动,它既包括家庭成员之间自觉的或非自觉的、 经验的或意识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多重水平上的影响, 也包括家庭环境对其成员产生的无主体影响。
总结: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的目的 都是使人成为人,使人成为类群体的人,是立德 树人。教育是使人成为社会化的人的过程。教育 中包含着道德教育。如果说人有可能向善,也有 可能向恶,那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目的都是 引导人向善,从而使人成为遵守整体社会规范的 人。教育也就成为道德实现的一种外在途径,教 育对道德具有外在引导作用,最终化为人的内在 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 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 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 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Fra Baidu bibliotek
(一)学校教育的必要性
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机构,其特殊的使命是造 福个人美好生活和增进社会福祉。学校教育的目标是 人的教育而非人才的教育,因此,学校教育要致力于改 善人。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在于他的未完成性。 正是这种未完成性构成了教育的前提性和必要性。教 育可以帮助一个人以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实现他自己,开 发人之为人的道德潜能,促进个人道德人格的充分发展, 使他不断地变成一个真正的人。人虽然不是道德的存 在,但是,康德认为人具有发展向善和向恶的双重自然 倾向,而“教育隐含着人性完善的重大秘密,正是通过 教育带来了人类全部的善。”根据对康德教育思想的 理解,我们认为,学校的教育不仅要儿童服从管束,还要 使之受到陶冶。
(2)、学校在价值观教育方面能够发挥的作用
第一,学校向儿童传承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 第二,学校帮助儿童建构新的价值观体系。
(3)、学校在价值观教育中应该注意避免的问题 第一,防止学校以一元的价值取向压制学生个体的多元价值取向。 价值观的教育对象是人,而每个具体的人都是一个独特性的在,“人 之为人的特性就在于他的本性的丰富性、微妙性、多样性和多性。”` 因此,学校在坚持价值一元论的同时,必须体现出对学生个体的价值取向 的宽容与尊重,不能用抽象的一元价值取向简单地否定的学生个体的具 体价值选择。否则,将伤害学生个体构建自我价值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第二,防止采用灌输和强制的方法 学校在传承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由于目的是让儿童适应社会, 所以,倾向于采用灌输和强制的方法向儿童传授一些概念。这虽然在一 定程度上使儿童获得一些基本价值的概念,但是,儿童并不能真正理解这 些价值观的实际意义。这种教育实践实质上是一种反教育的行为。从 一定意义上讲,这种方法充其量是把儿童“改造”、“塑造”成“伪君 子”因为,强制只能暂时改变学生的行为,不能从根本上转变儿童的价值 观。
第三,家庭教育为儿童角色社会化奠定基础。家庭角色是人 在最初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普遍的社会角色。在家庭这个初 级群体中,儿童首次成为一个承担多重角色的主体,在父母等 长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角色学习与扮演。在家庭中的这种 角色体验、角色扮演,对于儿童适应其他社会角色,履行应承 担的更广泛的社会角色,起着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作用。 第四,家庭教育为儿童价值观社会化奠定基础。把社会目 标内化为儿童个人的生活目标,培养造就出适应未来社会的后 来者,家庭教育有着特殊的价值和作用。 第五,家庭教育为儿童个性社会化奠定基础。家庭是个体 个性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场所,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父母通过与 儿童的相互作用,将高度个体化了的社会信仰、价值观念等有 选择地传递给儿童;同时,儿童在与父母的交往过程中,潜移 默化地受到父母本身的个性特征、宗教信仰、成就动机、性别 价值标准等的影响,通过心理认同内化为自己的个性和社会行 为特征。
2、学校肩负培养儿童德性的重任 (1)、德性的内涵 德性即美德(vidue),是指一个人的个性因素与社会性因素 的统一,综合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性光辉的一面。根据亚里士多 德的观点,德性可泛指一切事物的优越性。 (2)、学校在培养儿童德性方面能够发挥的作用 第一,学校要培养儿童的理智德性。 第二,学校要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提升儿童的人生境界。 第三,学校努力营造校内的道德生活环境。 (3)、学校在帮助儿童养成德性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关注教师人格对儿童人格形成的潜在影响。 第二,学校要重视知识教育与儿童品格形成的关系。 第三,防止以强制的方法来压抑儿童的个性成长。
(二)学校在促进儿童个体道德发展方面的作用
第一、学校应该帮助儿童养成适应公共生活的规范和 行为习惯。 第二、学校要肩负培养儿童德性的重任。 第三、学校要对儿童进行价值观导向的教育。
1、学校帮助儿童养成适应公共生活的行为习惯
(1)、儿童了解并熟悉公共生活规范是其个体社会化的需要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 系下展开,这种关系形式为人的活动提供了约束性规范, 或称之为“游戏规则”。这其中,社会制度、体制、法 律、规章等是活动的正式规则,意识形态、道德规范、 风俗习惯是活动的非正式规则。任何社会健康有序地 发展都需要这些正式和非正式的约束性规范。没有规 则以及人们关于行为规范的共识,任何共同体都有将无 法存在。无论对人的个体还是群体,毫无约束的自由只 可能导致野蛮和犯罪。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人在集 体生活中生存,就要遵守一定的社会秩序。公共生活规 范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定型的行为范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