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初中化学总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初中化学总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一)概念及实例定义实例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等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稳固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形状变化:铁水铸成铁锅三态之间变化:水结冰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时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2Mg+O22MgO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了氧化镁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Zn+H2SO4=ZnSO4+H2↑Fe+2HCl=FeCl2+H2↑Cu+Hg(NO3)2=Cu(NO3)2+Hg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HCl+NaOH===NaCl+H2OAgNO3+HCl===AgCl ↓+HNO3CuSO4+2NaOH===Cu(OH)2↓+Na2SO4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H2SO4+Cu(OH)2===CuSO4+2H2O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2H2+O22H2O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化学反应C uO+H2Cu+H2O氧化-还原反应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CuO+COCu+CO2↑氧化剂能供给氧,使别种物质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O 2、KClO3、KMnO4还原剂使含氧化合物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C、H2、CO 等非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反应中没有化合价的变化复分解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HCl+AgNO3===AgCl↓HNO3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MnO2在氯酸钾受热分解中是催化剂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所起的作用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受热分解中起催化作用燃烧可燃物跟空气里的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剧烈的化学反应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O2CO2↑CH4+2O2CO2+2H2O爆炸某些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急剧的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膨胀而爆炸点燃氢气和氧气的混和气发生爆炸缓慢氧化进行缓慢的氧化反应,不象燃烧那样剧烈的发光放热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呼吸作用自燃由于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白磷的自燃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中考化学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第三讲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知能内化:
一.关于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1.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物理的性质是指通过肉眼、鼻子等感官可以感 知或者用仪器可测出的物质的表面性质,它包括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 溶解性等方面。 3.化学性质则是指物质的内在性质,它肉眼无法 感知,只有通过发生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出来,它 包括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等。 4.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知能内化: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发生! 如分析蜡烛燃烧这一变化:火柴靠近蜡烛芯 时,烛芯处变软、融化、燃烧、发光发热、 有黑烟。在此过程中,蜡烛变软、融化是物 理变化,燃烧是化学变化!发光发热是伴随 的现象!
专题突破:
【例1】我们在初中化学里学过的一些物质,在实 际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现有以下物质: A.不锈钢;B.氧气;C.生石灰 D.活性炭; E.二氧化碳;F.水;G.醋酸; H.熟石灰(氢氧化钙);I.锌;J.盐酸。
【答案】⑤ ⑥ ② ④
专题突破:
【变式训练2】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化学式是
CuSO4·5H2O,胆矾受热时易失去结晶水,成为白 色的无水CuSO4,在工业上精炼铜、镀铜等都要 用胆矾。上述对胆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到的是
A.物理性质
B.制法
C.用途
D.化学性质
【答案】B
专题突破: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一定同时发生 B.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C.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D.化学变化一定有发光发热、变色、生成沉淀、 生成气体的现象中的一种或几种发生。
A.CaCO3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Na2CO3与 稀硫酸反应也生成CO2
2024年中考化学考点全透视—物质的变化、性质、用途及化学反应类型(考前必看)
2024年中考化学考点全透视—物质的变化、性质、用途及化学反应类型(考前必看)考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常见现象物质的状态、形状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热、发光等(一定伴随能量改变)微观实质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物理变化分子不改变,化学变化分子发生改变联系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举例:蜡烛燃烧时一定伴随蜡烛的熔化。
实例性状改变:破碎、弯曲、拉成丝、压成片等状态改变: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铸造等其他:灯泡通电发光、活性炭吸附色素、金属导电、压强过大导致爆炸(气球、轮胎、高压锅)燃烧变化:物质燃烧、汽油火药等爆炸变质变化:发酵、酿酒、发霉、腐烂等锈蚀变化:金属生锈其他变化:光合呼吸作用、杀菌消毒、物质分解等考点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区别某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注意物质的性质受外界条件影响,在描述物质性质时注明条件。
(如液体沸点受大气压影响)实例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燃点、沸点、熔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酸性、碱性、毒性等考点3物质性质和用途关系例:木炭具有可燃性,可以发生燃烧变化,生活中用于作燃料。
考点4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类型定义代表式特点化合价变化备注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C多变一可能变化(就某些反应中某些元素而言)反应物A 、B 既可代表单质,又可代表化合物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C一变多可能变化(就某些反应中某些元素而言)生成物中的B 、C 既可代表单质,又可代表化合物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A+BC→B+AC一换一肯定变化(就所有反应中某些元素而言)反应范围:①金属和酸;②金属和盐;③氢气、碳和金属氧化物;④碳和水蒸气等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AB+CD→AD+BC相互交换肯定不变(就所有反应中所有元素而言)反应范围:①酸+碱;②酸+盐;③酸+碱性氧化物;④盐+碱;⑤盐+盐(1)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及中和反应初中阶段根据在化学反应中得氧或失氧的情况,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4.小组合作学习:案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进步,提高了学习效果。
5.多元化评价机制:本案例设计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实验操作、课堂表现、小组合作成果等。这种评价机制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2.实践性教学:本案例注重实验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变化过程,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提高对化学学科的认识。
3.问题驱动法: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问题设计富有层次感,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化学教育中,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初三化学上册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认识化学世界的基石。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针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本案例将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激发他们对化学的热爱。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物质变化的现象?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由此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探究化学世界的奥秘。”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
初中九级上册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中考必考题。
考题往往提供典型事实,判断发生变化的类型;或将物质的用途与所体现的性质相结合综合考查。
为帮助同学们掌握这部分知识,特做如下梳理:一、基本概念1.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从宏观看,要抓住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从微观看,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如果变化时没有新物质生成,或构成物质的粒子没有变化,就是物理变化,否则就是化学变化,而伴随变化产生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只能作为判断的辅助依据,而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标准。
如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冰融化成水是化学变化,原因是固态冰和液态水是两种物质。
同学们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三种状态就其本质而言,仍属同一种物质。
绿色的碱式碳酸铜粉末在加热条件下逐渐变为黑色粉末,试管口有水珠生成,同时从试管中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其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
显然碱式碳酸铜已转变为其他三种物质,这一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我们不妨记住物理变化的四种常见形式:状态的改变(固、液、气);形态的改变(如矿石的粉碎);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如电灯通电后发光、放热,电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位移的改变(物体从甲地转移到乙地)。
熟悉了物理变化,就不难判断化学变化。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比较2.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主要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内因(即变化的依据),而变化只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等;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木炭燃烧、铁生锈等。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等,有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物理变化: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延展性、密度等都属于物理性质。
知识点二:观察实验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变化前:物质的颜色、气味、形状变化中:物质发生变化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变化后: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先说现象后得结论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蜡烛燃烧前:侧重观察颜色、状态、形状、硬度、气味、溶解性、密度等(2)点燃蜡烛:燃烧过程外焰:温度最高①火焰内焰:温度较高焰心:温度最低熔化燃烧的现象②蜡烛的外观变短倒罩在火焰上方的干燥杯内壁有水珠生成③生成物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火焰(3)熄灭蜡烛白烟→能否点燃蜡烛外观知识点三:药品取用使用化学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实验用的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1)固体药品的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应用药匙或纸槽。
“一斜二送三直立”。
块状或密度大地金属颗粒可用镊子夹取。
“一横二放三慢竖”。
(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取用,向指定容器中滴入时,应在容器的正上方垂直滴入。
注意:胶头滴管不能倒放、乱放、平放,应放在指定位置;滴加时,不要伸入仪器内,一般要做到悬空垂直四不要②从细口瓶倒取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倒液体时,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以防止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同时使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
初中化学课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B.粮食酿酒
C.玻璃破碎
D.湿衣晾干
课堂检测
基础巩固题
2.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B )
A.碘升华
B.铜生锈
C.研磨固体
D.海水晒盐
课堂检测
基础巩固题
3.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下列各变化过程
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A )
A.瓷器破碎
B.葡萄酿酒
C.铁锅生锈
D.木炭燃烧
课堂检测
例 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物质
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性质,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
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 )
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活性炭用于除去冰箱异味 D.铜丝用作导线
课堂检测
基础巩固题
1.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中,下列变化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B )
A.石蜡熔化
课堂检测
能力提升题 3.下列是对氯气性质的描述:
①黄绿色;②有刺激性气味;③能与水发生反应; ④常温下是一种气体;⑤能与强碱溶液发生反应; ⑥能与金属发生反应。 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①②④ (用序号回答)
课堂小结
变化
物质
性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没有生成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物质的 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物 理 性 质
常 见 的
熔点 沸点 密度
固体熔化时的温度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与气压有关) 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探究新知
探究实验 5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1)观看实验视频,观察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颜色 和状态。
(2)观察木条燃烧情况的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初中化学 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5.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C ) A.电灯发光 B.玻璃破碎 C.饭菜变馊 D.自行车车胎爆裂 6.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C ) 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蜡炬成灰 D.滴水成冰 7.下列生活事例中,主要过程为化学变化的是( B ) A.功夫深,铁杵成针 B.佳节到,焰火缤纷 C.春天来,冰雪消融 D.美酒开,满屋飘香 8.下列诗词描述的影像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C ) A.白玉为床,金做马((红楼梦》) B.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诗词选》) C.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D.飞流直下三千尺(李白《望庐山瀑布》)
澄清的石灰水 小生命体
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 变化后的物质
实验 序号
现象
有水蒸气放出 遇冷变液体
变化后有 无物质生成
1-1 液态的水
液态的水 蓝色粉末的 胆矾
无
1-2 蓝色块状的 由块状变粉末 胆矾 1-3 蓝色的胆矾溶
液
无
有
蓝色的氢氧化 有蓝色沉淀生成 铜沉淀 有气泡放出和 石灰水变浑浊
物理 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举
例
金子是黄色的 水是液态,冰是固态 盐酸具有刺激性气味
熔点
沸点 密度 硬度 溶解性 吸附性
水的熔点为0℃
水的沸点是100℃ 氧气的密度是1.429g/L
金刚石的硬度为10 氯化钠可溶于水,食油不溶于水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汽油具有挥发性
挥发性
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提问
人教版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评课稿
人教版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评课稿一、课程概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人教版初中化学初三上册的一节课,主要介绍了物质的不同形态和性质以及物质的变化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涉及易燃物质的安全使用、物质的氧化与还原反应、物质状态变化以及物质的密度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不同形态和性质;2.掌握物质的氧化与还原反应;3.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与特点;4.认识物质的密度及其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物质的氧化与还原反应、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与特点。
教学难点:物质的氧化与还原反应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对物质变化与性质的思考。
例如,燃烧木材、金属生锈以及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等。
2. 学习物质的不同形态与性质(15分钟)首先,介绍物质的三态和分子运动。
通过简单而直观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结构以及分子运动的差异。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质的性质。
例如,固体物质常常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体物质具有不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物质则既没有固定形状也没有固定体积。
同时,强调物质的性质是由其微观结构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所决定的。
3. 探究物质的氧化与还原反应(30分钟)首先,简要介绍氧化与还原反应的概念。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氧化与还原反应,例如电池的工作原理、果实变色以及金属的腐蚀等现象,引起学生对氧化与还原的兴趣。
然后,通过示例反应方程式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氧化与还原反应的基本过程。
鼓励学生提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氧化态和还原态元素的变化情况。
最后,进行一些小组或个人实验,例如铁的生锈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氧化与还原反应的理解。
4. 探究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与特点(30分钟)从微观角度出发,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与特点。
首先,介绍物质状态变化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蓝色的 有 氢氧化 铜沉淀
(4)如图,在盛有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试管 里加入适量稀盐酸。注意观察并记录试管和烧杯中 发生的变化。
变化前的 物质
颗粒状 石灰石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试管里的石灰石表面产 生气泡,块状固体逐渐 消失,烧杯里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
变化后的物 变化后有无
质
新物质生成
二氧化 有 碳气体
课题一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变化可以分为两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变化一:水循环
水蒸气 水
变化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铁生锈
铁在潮湿的环境里会慢 慢生成红色的铁锈
变化三:木炭燃烧
木炭(固体)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烧制陶瓷 粮食酿酒
现代造纸
牛奶变酸
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 溶解性、导电性、传热性、延展性等
热稳定性、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 跟酸碱指示的剂作用
如何区分变化和性质?
变化强调过程 性质强调能力
一些物理性质概念
溶解性:指物质在水里溶解的难易。
如食盐易溶于水,说明溶解性好; 沙子难溶于水,说明其溶解性差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 物质生成
液态的 无 水
有状态的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2)取少量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或蓝矾)放在
研钵(bō)内,用研杵(chǔ)把胆矾研碎。观察
并记录胆矾的变化。
变化前的 物质
块状 的胆 矾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块状固体变成粉 末状固体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 物质生成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件PPT
注意: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时,不能只看有无现象,而应该 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有些化学变化是没有明显现象的, 物理变化也可伴随有明显的现象如通电时发光也放热。
新知探究
根据你的观察和生活经验,说一说酒精的常见性质:
1.颜色: 2.状态: 3.气味: 4.挥发性:
无色 液体 有气味 易挥发
5.点燃能否燃烧: 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
新知探究
观察实验,填写表格:
实验序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有无新物质生成 实验1-3 实验1-4
新知探究
观察实验,填写表格:
实验序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有无新物质生成实验1-3胆源自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氢氧化铜
有新物质生成
实验1-4
块状
的石灰石
2. 下列物质表现出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氧气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BCD )
B. 碳在常温下的性质稳定
C. 碳点燃时,可以燃烧
D. 碳高温时,可以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E. 4℃时水的密度最大
F. 醋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
G. 铁可以打成铁片,磨成铁粉
课堂练习
3. 铜是人类发现最早的金属之一,也是较好的纯金属之一。铜的性质如下,
其中属于铜的物理性质有: ①、②、③、④、⑤、⑥
;
铜的化学性质有: ⑦、⑧、⑨、⑩
。
①呈紫红色光泽;
②熔点为1 083.4 ℃;
③沸点为2 567 ℃;
④密度8.9 g/cm3;
⑤具有很好的延展性;
⑥导电、导热性较好,但含杂质时则导电性大受影响;
⑦在干燥的空气里很稳定;
⑧在潮湿的空气里表面可生成一层绿色物质,俗称铜绿;
初中化学 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有水蒸气放
液态的水 出遇冷变液 液态的水
无
体
1、实验演示 1-1(2)
1-1 (2)取少量硫 酸铜晶体(俗称胆 矾或称蓝矾)放在 研钵内,用研杵把 胆矾研碎。观察胆 矾发生的变化。
胆矾的研碎
实验(2) 现象记录
蓝色块状 由块状变 蓝色粉末 无新物 的胆矾 成粉末 状的胆矾 质生成
1、实验演示 1-1(3)
描述物质的变化往往用“已经”、 “了”、等过去时或“在”等现在时等表示 时态的用语。
例: 性质 汽油可燃烧 汽油易挥发
变化 汽油在燃烧 汽油挥发了
4、探究实验1-2
分别取一集气瓶 氧气和一集气瓶二氧 化碳气体,仔细观察 它们的颜色和状态, 闻一闻气味。取一根 小木条在空气中燃烧 分别慢慢放入盛有氧 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 瓶中,观察木条燃烧 情况的变化。
注意:101kPa的压强称为标准大气压, 上述水的熔点和沸点是在标准大气压下测 定的;若压强低于101kPa,则水的沸点低 于100℃。
3、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性质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物理性 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化学 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而变化 则是物质运动的过程。
描述物质的性质往往用“能”、“难”、 “易”、“会”、“就”、“可”等表示能 力或属性的用语。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伴随 着物理变化;
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 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 化学性质。
举例:物质的可燃性、稳定性、毒性、 酸性、碱性等。
2、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 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变化及其表现形式。
2.掌握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4.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推理等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
2.物质的物理变化:溶解、沉淀、气体的生成及其特征。
3.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提问法: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物质变化的规律。
3.案例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4.图像法:通过展示图片、实物等形象化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概念。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物质的化学变化1.导入(10分钟)老师通过展示一个鸡蛋的实物和一个空气球,问学生:“你们有没有发现鸡蛋和气球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气球会放大?”引导学生思考。
2.概念讲解(15分钟)a.老师通过示意图展示物质的化学变化,解释化学反应的概念及其特点。
b.引导学生猜测鸡蛋和气球之间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反应,为什么气球会放大。
3.实验探究(20分钟)a.布置实验任务:用一只空气球将鸡蛋装起来,观察15分钟后的变化。
b.学生小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观察结论。
c.学生交流实验结果,讨论鸡蛋和气球之间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4.总结(10分钟)a.教师总结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b.学生回答导入问题:“为什么气球会放大?”并确立下一课时的目标。
第二课时:物质的物理变化1.导入(10分钟)a.老师通过展示一个冰块和一杯冷水,问学生:“你们有没有发现冰块放在冷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变化后的冷水比之前的容易喝?”引导学生思考。
2.概念讲解(15分钟)a.老师通过示意图展示物质的物理变化,解释溶解的概念及其特点。
b.引导学生猜测冰块放在冷水中是否发生了溶解,为什么变化后的冷水比之前的容易喝。
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 (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
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物质的分类金属单质混合物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氧化物碱性氧化物质纯净物元素种类无机物酸其他氧化物碱化合物有机物盐3.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4.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 ·5H2 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5.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如:铁氧气(液氧)、氢气、水银。
6.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是化合物。
7.有机物(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CO、CO2和含碳酸根化合物外)无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以及CO、CO2和含碳酸根的化合物8.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初中化学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初中化学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
而在初中阶段,学习化学的重点之一就是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本文将主要讨论初中化学中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相关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
一、物质的性质物质是指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实体,所有物质都有自己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两大类: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一般来说,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观察或测量来确定。
(1)颜色:物质所呈现的颜色是其物理性质之一。
例如,铁是银灰色的,草是绿色的。
(2)硬度:物质的硬度是指其抵抗力。
例如,钢铁比铝硬度更高。
(3)熔点和沸点:物质的熔点是指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沸点则是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
不同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各不相同。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通常需要进行化学反应才能被观察到。
(1)氧化性和还原性:某些物质在与氧气接触时会发生氧化反应,而即使是已经被氧化过的物质还可以通过还原反应再次得到原始物质。
(2)酸碱中和:酸和碱之间的反应称为酸碱中和反应,产生的物质称为盐。
二、物质的变化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变化。
(1)相变:相变是物质从一个相态转化为另一个相态的过程,主要包括融化、凝固、汽化和凝华。
(2)溶解:当固体溶质与液体溶剂混合时,溶质在溶剂中逐渐分解或分散,形成溶液。
2.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后,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1)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反应之前存在的物质被称为反应物,而在反应结束后得到的新物质则是生成物。
(2)放热和吸热反应:放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释放出热量,而吸热反应则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
总结:通过对初中化学中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
初中化学知识点(大全)
一、基本概念1.物质的变化及性质(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物质的组成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物质的分类(1)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
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②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③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
初中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初中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从四季的更替,到动植物的生长,再到我们每天使用的物品的变化,这些变化无处不在。
而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我们会深入地探讨物质的变化与性质,这是理解化学世界的基础。
首先,我们来聊聊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在变化过程中,物质的分子组成没有发生改变,只是物质的形态、状态等发生了变化。
比如说,水的蒸发就是一个典型的物理变化。
当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它们之间的距离增大了,状态从液态变成了气态。
再比如,将铁块加工成铁片,只是铁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其本质还是铁,这也是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则不同,它是指在变化过程中,物质的分子组成发生了改变,生成了新的物质。
例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铁锈的成分和铁完全不同,这就是化学变化。
蜡烛的燃烧也是化学变化,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这些新物质与蜡烛本身的成分截然不同。
那么,如何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呢?关键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如果有新物质生成,那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就是物理变化。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也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比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导热性等。
以金属铜为例,铜是紫红色的固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这些都是铜的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则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比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这就是氢气的化学性质。
了解物质的性质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根据金属的导电性,我们可以用铜制作电线;根据物质的可燃性,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燃料。
在化学实验中,我们常常会观察到各种物质的变化,并通过这些变化来推断物质的性质。
比如,加热碳酸氢铵时,我们会看到白色固体逐渐减少,同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渴望热情,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⑵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理解物质的两种性质。
教学难点物理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的生成。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归纳法
演示[实验4]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描述:
1.反应前后物质的颜色;
2.反应前后物质的状态。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以上前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⑵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⑴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学法指导观察实验 实例分析
课前准备试管、研钵、烧杯、酒精灯、水、胆矾、氢氧化钠等
教学过程设计
备注
【师述】化学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知道,大到宇宙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后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1. 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讨论归纳]二、物质的性质
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例如: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等等。
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学后记: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描述吗?请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演示[实验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2]首先展示比较各物质性质的异同,归纳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概念。
演示[实验3]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学生倾听,思考,举例: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慢慢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放热等。
(过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一、物质的变化
[过渡]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比较各物质性质的异同,归纳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概念。
演示[实验1-5]
[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二:物质的性质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讲解]例如,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