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第03章第03节牛顿第二定律教案04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教学设计
1.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
2.在分析多个力作用下的物体运动状态时,容易混淆力的合成与分解。
3.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采取以下策略:
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牛顿第二定律的规律。
2.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如实验、讨论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对于共性问题,组织全班交流,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不同难度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基础练习:
-设计与牛顿第二定律相关的基础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2.提高练习:
-设计有一定难度的习题,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的前提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养成科学探究的精神。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积极探讨,形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认识到牛顿第二定律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习牛顿第二定律,认识到自然规律的可预测性和可利用性,培养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3.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保持解答过程的整洁、条理清晰。
2.对于实践应用题和探究性学习题,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进行深入分析。
3.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关注学生的解答过程和思维方式,及时给予指导和建议。
4.学生应认真对待作业,及时改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牛顿第二定律相关问题。
1.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针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等话题展开讨论。

03-第3节 牛顿第二定律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

03-第3节 牛顿第二定律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
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
第3节 牛顿第二定律
教材帮丨必备知识解读
知识点1 牛顿第二定律
例1-1 (多选)下列关于各物理量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BC
Δ
A.由 = 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其速度的变化量Δ成正比
)
Δ
B.由Δ = 可知,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Δ与成正比
会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发射出去。、两点均在、连线
图4-3-8
的中垂线上,橡皮筋的质量忽略不计。现将弹丸竖直向
上发射,在它由运动到的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 ( A
)
A.橡皮筋对弹丸的弹力一直在减小
B.弹丸的加速度一直在增大
C.弹丸的速度一直在增大
D.弹丸的惯性一直在增大
【解析】橡皮筋的伸长量逐渐减小,橡皮筋上的弹力逐渐减小,同时,橡皮筋的夹
车顶部,下端和一条与竖直方向成 角的轻绳共同拴接一
小球,此时小车和小球相对静止,一起在水平面上运动,
弹簧竖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若轻绳拉力为零,小车一定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B.若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小车一定是向右加速
C.若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小车的加速度一定向右
D.无论小车做何种运动,弹簧一定处于伸长状态
【解析】 = 中,的数值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单位决定,当质量的单位为kg、
加速度的单位为m/s2 、力的单位为N时,等于1,A、B错误,C正确;由牛顿第二
定律 = 知,使质量为1 kg的物体产生1 m/s2 的加速度的力为1 N,D正确。
知识点3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例3-3 (多选)关于速度、加速度、合力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
【答案】. /
【解析】小球与车的加速度相同。当绳拉力为零时,小球的受力分析如图4-3-4所示。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教案设计牛顿第二定律授课班级:高中一年级授课课时:2课时授课教师:xxx教学时间:2022学年第二学期二o一三年五月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高一物理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它基于上一节中对象运动状态的变化。

在上一节中,学生们已经能够通过反复的实验和观察,认识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之间的物理关系。

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学生自己掌握的实验规则更具说服力。

这是本节最有效的重点。

教科书将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试验和公式表达分成了两部分内容,目的在于加强试验探究和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的重要地位。

牛顿第二定律的首要价值是确立了力与运动之间的直接关系,即因果关系。

本节内容是在上节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内容表述,得到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教科书突出了力的单位1牛顿的物理意义,并在最后通过例题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基本思路。

它们也是学习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组成部分。

由于整合了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使得本节成为考试的热点和必考内容。

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

并且,本单元的学习既是后继“动能”和“动量”等复杂物理过程分析的基础,也是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运动”等问题的基本方法,因而显得十分重要。

二、教学重点1、知道决定物体加速度的因素。

2.探索加速度、力和质量之间关系的过程。

3.牛顿第二定律。

4、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困难1、牛顿运动定律的意义,数学表达式的得出过程和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并得出实验结果。

2.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四、学习者情况分析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力、质量、加速度、惯性等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的量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可以分析物体上的力。

学生初步掌握了物体的运动规律。

学生们有潜在的问题:力、加速度和质量之间是否存在特定的定量关系?注:学生问题不仅是打破旧知识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新知识体系的重要前提。

人教版高一年级教材必修课程《牛顿第二定律》优质教案

人教版高一年级教材必修课程《牛顿第二定律》优质教案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定律的确切含义。

3.知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知道物理中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

2.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

教学准备两辆质量相同的小车、光滑的水平板(一端带有定滑轮)、砝码(一盒)、细绳、夹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知道: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产生加速度,而产生的加速度又和物体的质量及所受力的大小有关,那么加速度跟物体所受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一)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教师引导:通过上一节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小车的加速度可能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总结大量的事实,可得出牛顿第二定律: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2.表达式:牛顿第二定律可以用比例式来表示,这就是或者。

上述比例式要改写成等式,必须加上比例系数,得,其中k是比例系数。

如果各物理量均选择国际单位制,力的单位用N,质量的单位用kg,加速度单位用m/s2,此时k=1,上式则简化为。

可见,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数量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间的单位关系。

牛顿这个单位就是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来定义的: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做1N。

3.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1)注意统一性:定律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单位必须统一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即力用N为单位,质量用kg为单位,加速度用m/ 为单位。

(2)注意矢量性:加速度方向始终和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外力一致。

(3)注意同时性:加速度和合外力的关系具有同时性,是瞬时对应的关系,有外力,才有加速度,外力不变,加速度不变,外力随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时间改变,外力停止作用,加速度随即消失。

第一册(必修)3.3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第一册(必修)3.3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第一册(必修)3.3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必修) 3.3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牛顿第二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2.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实验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物体的a、F、m三个物理量进行研究;运用列表法处理数据,使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的重点内容是做好演示实验。

让学生观察并读取数据,从而有说服力地归纳出a与F和m的关系,即可顺理成章地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关系式。

因此,熟练且准确地操作实验就是本课的关键点。

同时,也只有讲清实验装置、原理和圆满地完成实验才能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研究的方法,才能达到掌握方法、提高素质的目标。

2.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简单完美,记住并不难。

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该定律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关联;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对学生来说是较困难的。

这一难点在本课中可通过定律的辨析和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加以深化和突破,另外,还有待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去体会和理解。

三、教具
文件大小:48K文件格式: doc 下载地址: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4.3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

4.3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

牛顿第二定律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定律的确切含义。

三、教学分析1.这节课以实验为依据,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研究。

这一方法今后在电学、热学的研究中还要用到。

我们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设计实验、探索规律是物体研究的重要方法。

2.定义力的单位"牛顿"使得k=1,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形式F=ma。

使用简捷的数学语言表达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特征之一,但应知道它所对应的文字内容和意义。

3.牛顿第二定律概括了运动和力的关系。

物体所受合外力恒定,其加速度恒定;合外力为零,加速度为零。

即合外力决定了加速度,而加速度影响着物体的运动情况。

因此,牛顿第二定律是把前两章力和物体的运动构成一个整体,其中的纽带就是加速度。

四、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引入通过分析学生实验数据引入新课活动2【导入】新课进行一.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2)表达式:1N定义:使质量是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做1N。

(3)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1.因果性: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矢量性:加速度a的方向与合外力F合方向相同。

3.瞬时性:a与F合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4.同一性:公式中F、m、a必须是同一研究对象(4)适用范围:牛顿运动定律只适用于宏观、低速物体,不能用来处理微观粒子和高速物体的运动。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人教版必修1)

必修一 4.3 牛顿第二定律 (教案)一、教材分析教科书将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试验和公式表达分成了两节内容,目的在于加强试验探究和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的重要地位。

牛顿第二定律的首要价值是确立了力与运动之间的直接关系,即因果关系。

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内容表述,得到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教科书突出了牛顿的单位1牛顿的物理意义,并在最后通过两个例题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基本思路。

它们也是学习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一般表达的含义2.知道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一致3.会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动力学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 掌握课程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发现问题→形成→建立→检验→评价发展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以及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修正错误的健康心理、具有团队精神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难点:牛顿运动定律的意义四、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掌握物体的运动规律,初步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知道了力、加速度、质量的关系。

学生潜在的疑问:力、加速度、质量到底有没有具体的数量关系?说明:学生的这个疑问是打破旧的知识体系的必然要求,同时是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重要前提。

五、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预习课本,找出力、加速度、质量到底有没有具体的数量关系?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牛顿第二定律-优质教案

牛顿第二定律-优质教案

4.3 牛顿第二定律教材分析:牛顿第二定律是人教版高一物理教材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内容。

牛顿第二定律具体得定量的回答了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学习动量观点和动能观点的基础。

将深刻的影响着学生对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

它是整个中学物理内容的基础。

本课例尝试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将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课教学有机整合,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究和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上节课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1)通过对上节课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能深切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性;(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简单问题问题。

教学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因果性的理解.;(2)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课时安排:1课时+1课时(练习)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问题引入】在上一节实验的基础上,你能得出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质量的定量关系吗?【学生交流】通过上节实验我们得到下表中的内容m一定时,a与F成正比F一定时,a与1/m成正比a∝F a∝1/m上面两式整理得F=kma二、新课教学1、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5篇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5篇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5篇通过教案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教师若希望在教学中脱颖而出,应高度重视教案的撰写和规划,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篇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实验课程探究加速度、质量与力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探究和总结,在知识上要求知道决定加速度的因素、理解加速度、质量、力三者关系;要求经历探究活动、尝试解决问题方法、体验发现规律过程。

牛顿第二定律将力学和运动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体的、定量的回答了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是动力学中的核心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力、质量、加速度、惯性等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的量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分析物体的受力;通过上一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知道了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这些都为本节学习准备了知识基础,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把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应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加速度与力和质量间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定律的确切含义。

(3)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答有关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培养学生严谨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牛顿第二定律【教学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教学策略】回顾与思考→创设物理情景→分组讨论→老师讲解→总结规律。

【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知识回顾】回忆上节课探究的a与f、m关系。

向学生提问:回忆上节实验探究课内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我们研究了哪几个物理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能用公式反应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回忆上节课知识,集体回答。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3_牛顿第二定律_教学设计_教案_3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3_牛顿第二定律_教学设计_教案_3

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2. 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上节课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体会大师的做法与勇气.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能深切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特点.教学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2.理解k=1时,F=ma.3. 教学用具多媒体、板书4. 标签一、牛顿第二定律1.基本知识(1)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2)表达式F=kma,F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k是比例系数.2.思考判断(1)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在合外力为零时的特例.(×)(2)我们用较小的力推一个很重的箱子,箱子不动,可见牛顿第二定律不适用于较小的力.(×)(3)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没必然联系.(×)探究交流如图所示的赛车,为什么它的质量比一般的小汽车质量小的多,而且还安装一个功率很大的发动机?【提示】为了提高赛车的灵活性,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要使物体有较大的加速度,需减小其质量或增大其所受到的作用力,赛车就是通过增加发动机动力,减小车身质量来增大启动、刹车时的加速度,从而提高赛车的机动灵活性的,这样有益于提高比赛成绩.二、力的单位1.基本知识(1)国际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2)1N的定义使质量为1 kg的物体产生1_m/s2的加速度的力叫1 N,即1 N=1 kg·m/s2.(3)比例系数的意义①在F=kma中,k的选取有一定的任意性.②在国际单位制中k=1,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为F=ma,式中F、m、a的单位分别为牛顿、千克、米每二次方秒.2.思考判断关于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F=kma中的比例系数k(1)只要力F的单位取N就等于1.(×)(2)在国际单位制中才等于1.(√)(3)只要加速度单位用m/s2就等于1.(×)探究交流在一次讨论课上,甲说:“由a=Δt(Δv)可知物体的加速度a与Δv成正比,与Δt成反比”,乙说:“由a=m(F)知物体的加速度a与F成正比,与m成反比”.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提示】乙的说法正确.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是由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共同决定的,与速度的变化量及所用时间无关.其中a=Δt(Δv)定义了加速度的大小为速度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而a=m(F)则揭示了加速度取决于物体所受合力与物体的质量.三、牛顿第二定律的几个性质【问题导思】1.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2.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发生变化时,加速度是否变化?3.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分力也能产生加速度吗?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指明了加速度大小和方向的决定因素,对牛顿第二定律,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刻理解.是加速度的定义式,它给出了测量物体的加速度的方法,这是物理上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是加速度的决定式,它揭示了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及影响物体加速度的因素.例:如图所示,一辆有动力驱动的小车上有一水平放置的弹簧,其左端固定在小车上,右端与一小球相连,设在某一段时间内小球与小车相对静止且弹簧处于压缩状态,若忽略小球与小车间的摩擦力,则在此段时间内小车可能是()A.向右做加速运动B.向右做减速运动C.向左做加速运动 D.向左做减速运动【审题指导】解答该题注意应用以下程序力和运动关系的定性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先由受力情况分析加速度,再由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分析运动性质,即同向加速运动,反向减速运动.四、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应用【问题导思】1.如果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就一定有加速度吗?2.求物体的加速度的方法有哪些?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方法一般有两种:矢量合成法和正交分解法.1.矢量合成法:若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时,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这两个力的合力,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及方向.加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反之,若知道加速度的方向也可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物体所受的合力.2.正交分解法:当物体受多个力作用时,常用正交分解法求物体的合外力.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在实际应用中常将受力分解,且将加速度所在的方向选为x轴或y轴,有时也可例:质量为m的木块,以一定的初速度沿倾角为θ的斜面向上滑动,斜面静止不动,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如图所示.(1)求向上滑动时木块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2)若此木块滑到最大高度后,能沿斜面下滑,求下滑时木块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审题指导】解答本题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分析:【解析】(1)以木块为研究对象,因木块受到三个力的作用,故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建立坐标系时,以加速度的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木块上滑时其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根据题意,加速度的方向沿斜面向下,将各个力沿斜面和垂直斜面方向正交分解.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sinθ+f=ma,N-mgcosθ=0又f=μN,联立解得a=g(sinθ+μcosθ),方向沿斜面向下.(2)木块下滑时其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由题意知,木块的加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sinθ-f′=ma′,N′-mgcosθ=0又f′=μN′,联立解得a′=g(sin θ-μcosθ),方向沿斜面向下.【答案】(1)g(sinθ+μcosθ),方向沿斜面向下(2)g(sin θ-μcosθ),方向沿斜面向下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2.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画出受力分析图,明确运动性质和运动过程.3.求出合力或加速度.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五、常见力的突变例: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三个物块A、B、C,A与天花板之间、B与C之间均用轻弹簧相连,A与B之间用细绳相连,当系统静止后,突然剪断A、B间的细绳,则此瞬间A、B、C的加速度分别为(取向下为正)()A.-g、2g、0B.-2g、2g、0C.0、2g、0 D.-2g、g、g【解析】剪断细绳前,对B、C整体进行受力分析,受到总重力和细绳的拉力而平衡,故FT=2mg;再对物块A受力分析,受到重力、细绳拉力和弹簧的拉力;剪断细绳后,重力和弹簧的弹力不变,细绳的拉力减为零,故物块B受到的合力等于2mg,向下,物块A受到的合力为2mg向上,物块C受到的力不变,合力为零,故物块B有向下的加速度,大小为2g,物块A具有向上的加速度,大小为2g,物块C的加速度为零,故选B.【答案】 B轻绳、轻杆、轻弹簧、橡皮条辨析1.它们的共同点是:质量忽略不计,都因发生弹性形变产生弹力,同时刻内部弹力处处相等且与运动状态无关.2.它们的不同点是: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牛顿第二定律:F=ma.2.牛顿第二定律具有同向性、瞬时性、同体性、独立性.3.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板书4.3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台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2.表达式 F=ma3.理解(1)同向性:加速度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始终一致(2)瞬时性;加速度与力是瞬间的对应量,即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3)同体性:加速度和合外力(还有质量)是同属一个物体的(4)独立性: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各力将独立地产生与其对应的加速度,而物体表现出来的实际加速度是物体所受各力产生加速度叠加的结果。

最新版-牛顿第二定律高中物理教案优秀8篇

最新版-牛顿第二定律高中物理教案优秀8篇

牛顿第二定律高中物理教案优秀8篇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篇一一、教材分析1、内容与地位本节课是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物理》(共同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的内容,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学习其他动力学规律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本节通过实验定量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

教材中使用了三个变量,通过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规律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在电容、电阻等内容都会用到此法。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力学部分的核心内容,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和意义,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如何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

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2、教学目标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渗透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按课程标准,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为目的。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向培养学生,拟定三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实验结果,推出三者间关系,(2)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3)力的单的定义(4)理解在多个力作用下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5)初步掌握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方法及步骤。

(6)使学生学会并掌握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物理量间关系。

过程与方法: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验和观察中能培养学生haozuowen 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课堂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师生感情,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对物理学科更加热爱。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课不仅是让让学生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更重视如何通过实验控制变量,根据实验条件启发学生思考,把牛顿第二定律的得出,探索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1一、教学目标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二、教学重点1、知道决定物体加速度的因素、2、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探究过程三、教学难点1、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各个物理量的意义和联系2、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四、教学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实验归纳法、图象法等五、教学过程1、知识回顾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即产生加速度。

问学生:加速度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呢?学生回答:力还有物体质量思考:力是促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力似乎“促使”加速度的产生。

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而惯性是保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质量似乎是阻碍“加速度”的产生。

猜想:加速度可能与力、质量有关系。

结合实际:小汽车:质量小,惯性小,启动时运动状态相对容易改变。

火车:质量大,惯性大,动力大,启动时运动状态相对难改变。

2、回忆课本所研究的内容(1)、质量m一定,加速度a和力F的关系。

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当m一定时,a和F成正比,即:a FSHAPE __RMAT(2)、力F一定时,加速度a和质量m的'关系SHAPE __RMAT得出结论:当力F一定,加速度a和质量m成反比,即:a 。

3、引出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大量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都能得出同样的结论,由此可以得出一般性的规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所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2【教材分析】本章教科书将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实验和公式表达式分成两节内容,目的在于加强实验探究和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的重要地位。

牛顿第二定律的首要价值应该是确立了力与运动之间的直接关系,即因果关系。

如知道了物体的受力情况,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就完全确定了。

(完整版)《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完整版)《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 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能深切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二、教学重点通过课本,牛顿第二定律。

三、教学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2.理解k=1时,F=ma。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上节课做实验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再一次体会成功的喜悦,迅速把课堂氛围变成研究讨论影响物体加速度原因这一课题中去.学生观看,讨论上节课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我们知道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生: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作用力成正比。

师:当物体所受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生: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师:当物体所受的力和物体的质量都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质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新课讲解:一、牛顿第二定律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我们再一次证明了: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师:如何用数学式子把以上的结论表示出来?生:a∝F/m师:如何把以上式子写成等式?生:需要引入比例常数ka=kF/m师:我们可以把上式再变形为F=kma选取合适的单位,上式可以,简化。

前面已经学过,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其实,国际上牛顿这个单位是这样定义的:质量为1 kg的物体,获得1 m/s2的加速度时,受到的合外力为1 N,即1 N=1 kg·m/s2可见,如果各量都采用国际单位,则k=1,F=ma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3_牛顿第二定律_教学设计_教案_2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3_牛顿第二定律_教学设计_教案_2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相关知识;2、了解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知识的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及其应用;难点:实验演示的操作。

3.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我们讲了牛顿第一定律,它的内容是什么呢?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也就是说,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保持原来的状态,静止的保持静止、运动的保持匀速运动。

那如果有外力作用呢?(引导回答)有外力作用----状态改变----速度改变----有加速度产生。

在上节课中我们还讲了: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越大的,状态越难改变。

这就涉及到三个物理量:力、加速度和质量,三者之间到底有何关系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它。

二、进行新课1、实验介绍实验是我们掌握物理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天就利用实验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F、m、a三者都是变量,在研究此类问题时,我们先使其中一个量保持不变,来研究另外两个量的关系,这就是控制变量法。

(1)原理:F可以用弹簧秤测量,m可以用天平测量,那加速度呢?a=(S2-S1)/T2测量加速度的方法: a=(Vt-V0)/t2S= V0t+at2/2------------ S=at2/2------------a=2S/t2(2)设计在光滑的导轨上放一量小车,一端系有细绳,绕过定滑轮后吊着砝码,砝码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

受到恒力作用的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有S= V0t+at2/2---- S= at2/2------a=2S/t2,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取两个小车做双轨实验。

当时间t相同时,有a1/a2=S1/S2。

(3)实验操作(1)平衡摩擦力;将两辆质量相同的小车放在导轨上;系上细绳,跨过定滑轮挂上质量不同的砝码;利用控制杆控制两辆小车同时运动;记录数据。

(4)实验操作(2)将两辆质量不同的小车放在导轨上;系上细绳,跨过定滑轮挂上质量相同的砝码。

高一物理第三章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教师教学实施方案

高一物理第三章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教师教学实施方案
(1)某人的质量是65,你能说明他的体重有没有超重吗?
(2)一运动员在百米比赛中的成绩是16.0 s,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大?速度的单位是基本单位还是导出单位?
口头表述
第三层级
基本技能检测
根据具体情况与部分同学(特别是各小组组长)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全,小组同学都完成后可交流讨论。
学法指导
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要逐渐深入,从力与加速度的大小关,到力与加速度的向,再到其他方面的关系。
课程导学建议
重点难点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含义及掌握其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安排1个课时教学,若自主学习安排在课外,建议用20~25分钟,安排在课内则只需20分钟左右。通过师生共同回忆上节课的实验结论推导出牛顿第二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特别强调F是合外力。通过列举大量的实例分析和教材中的“讨论交流”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瞬时性”“同一性”等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力学单位制的概念及其意义。
PPT课件
拓展技能检测
视学生基础和课堂时间、教学进度决定是否作要求
教师未提出要求的情况下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自主完成
PPT课件
记录要点
教师可在学生完成后作点评
学生在相应的位置作笔记。
PPT课件
第四层级
知识总结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有没有必要总结或部分点评一下。
学生就本节所学做一个自我总结,之后可小组交流讨论。
PPT课件呈现
感悟收获
注意有代表性的收集一些学生的体会,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
根据自己的感受如实填写
根据自己的思考找出解决方案
课外拓展
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
PPT课件

高中物理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3节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教科版必修1

高中物理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3节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教科版必修1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三.牛顿第二定律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文字内容与数学公式;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进展有关计算。

重点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2、牛顿第二定律意义设计思想本节课是本章重点,也是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以实验为根底,归纳得到物体加速度跟它质量及所受外力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与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中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重要方法。

教学资源牛顿第二定律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课堂引入】问题:力与运动关系是怎样呢问题:加速度与力与质量关系【课堂学习】探究:根据a ∝ F,a ∝1/m ,推导出F ∝m a,从而得到F =k m a 问题:假设你是科学家,你能否想个方法把k 消掉?分析1:假设K=1,表达式就是F = ma,当质量是m=1kg物体在某个力作用下获得加速度a=1 m/s2,由公式F= ma我们知道这个力大小就是F=ma=1kg×1m/s2=1kg∙m/s2,后人为了纪念牛顿,就把kg∙m/s2这个单位称为“牛顿〞,用“N〞表示。

人为规定: 1N=1Kg.m/s2。

所以,如果F,a,m都用国际制单位,在上式中就可以使k=1,上式简化成F =m a。

学习活动一:牛顿第二定律内容:物体加速度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作用力方向一样牛顿第二定律更一般表述:物体加速度跟所受合力成正比,跟物体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合力方向一样.问题1:牛顿第二定律中指出加速度与力成正比,能否说成力与加速度成正比,为什么?分析1:力是产生加速度原因〔因果性〕问题:2:在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F=ma中,哪些是矢量,哪些是标量?这两个矢量方向关系是怎么样?分析2:物体受力方向决定物体加速度方向。

故加速度a 方向与力F方向是一致。

高中物理第13周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全册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第13周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全册物理教案
讨论,得出方法
听讲,思考
听讲,思考
讨论,听讲,思考
阅读,听讲,思考
练习
讲解
启发,引导
启发,引导
引导,讲解
讲解
辅导,纠错,评讲
F=ka或a=kF
a=k.1/m
综合可得:F=kma。如k=1,F=ma
二,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
2.表达式
3.理解,矢量性,a由F决定。
4讨论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矢量性,独立性
三.力学单位制
1.,基本单位,导出单位,单位制概念
2,单位制的意义
练,3,4,5,6
第三章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
课题
1.第三章 第二节牛顿第二定律
课时
课时
考点、知识点
.F=ma
学习目标
1.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2.认识力学单位制在表述物理规律中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的瞬时性,因果性,同一性,独立性
学习环节和内容
学生活动建议
教师活动建议
调整记录
一.从分析上节两个实验做出图像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高中物理必修1(人教版)】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高中物理必修1(人教版)】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章教科书将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实验和公式表达分成两节内容,目的在于加强实验探究和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的重要地位。

本节内容首先在上节课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内容表述,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教材目的是要求教师更注重学生思想观念和心理的影响,即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在认识自然上的本质性、深刻性、有效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准确表述牛顿第二定律2.能根据对1N的定义,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关系式是如何从F=kma变成F=ma的3、知道牛顿第二定律是针对质点使用的,因此F应指合力。

能从其性质理解定律,理解牛顿第二定律是连接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桥梁。

过程与方法:1.经历牛顿第二定律内容和表达式得出的历程,体会物理的科学思想2.通过动手、动脑思考,体会对定律应用的一般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定律在认识自然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理解2.牛顿第二定律的初步应用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习题、微课、导学案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复习旧知]:1、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①惯性②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2、经历实验探究,得出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可能关系二、新课讲解1、牛顿第二定律①内容: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②表达式:③理解: 定律的理解 因果性力是产生物体加速度的原因,只要合外力不为零,物体就有加速度 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总是与力的方向相同,对于物体而言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瞬时性 力瞬间产生、变化、消失,加速度同样瞬间产生、变化、消失 m F a ∝kmaF =ma F ∝2、力的单位①在牛顿时代,人类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计量标准,但是,还没有规定多大的力作为力的单位。

因此,在表达式中,比例系数k的选取就有一定的任意性,只要是常数,它就能正确表示力、质量、加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3章第03节牛顿第二定律教案04 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并使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初步的理解.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3.渗透科学的发现、分析、研究等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牛顿第二定律本身是力学的重点内容,所以在学生最初接触这个规律时就应打好基础.
2.由于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密度加大的情况下如何完成教学进度,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三、教具
1.学生分组实验牛顿第二定律器材(木板、小车、打点计时器、电源、小筒、细线、砝码、天平、刻度尺、纸带等).
2.计算机及自编软件,电视机(作显示).
3.投影仪,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快慢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与何因素有关?关系是什么?(学生回答: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快慢用加速度来描述;加速度与物体质量及物体受力有关,关系是:物体受力越大,物体加速度越大;物体质量越大,物体加速度越小.) 2.引课提问: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外力及物体的质量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果存在,其关系是什么?请同学猜一猜.(当学生提出物体加速度可能与物体受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时,教师予以表扬.)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需要用实验来检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牛顿第二定律.
(二)教学过程
1 •实验介绍
投影:实验装置图讲解:我们用小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小车上增减砝码可以改变小车质量•在小车上拴一根细线,细线通过定滑轮挂一个小桶,小桶内可以放重物,这时小车受到的拉力大致是小桶及重物的重力,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小桶内的重物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我们研究小车的加速度a与拉力F及小车质量M的关系时,可先保持M一定, 研究a与F的关系;再保持F—定,研究a与M的关系•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N
輛...........
zZ Z/ZZ ZZ/ZZ
下面我们先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拉力F取几次不同的数值,测出每一次小车的加速度a,从而研究a与F的关系.
提问:如何测出小车的加速度?(学生回答:可用打点计时器.)再追问:测加速度的公式是什么?(学生回答公式,若学生回答不清时,可帮助其答出.
宀「謬七"
板疲J
讲解:怎样才能直观地反映出a与F是否成正比呢?我们可以借助图象:用横轴表示拉力,用纵轴表示加速度,若加速度随拉力的变化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就可以说明a与F成正比•我们改变几次拉力的大小,并测出每次拉力所对应的小车加速度,就可以得到几组数据,每组数据对应图象中的一个点,根据这几个点就可以连出加速度随拉力变化的图象,并根据图象作出是否成正比的判断.
讲解:在小车运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摩擦力的作用,这个摩擦力也会影响到小车的加速度,如何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呢?我们可以把木板的一端垫高,使小车在没有受到拉力时恰能够在木板上做匀速运动,就是用重力的下滑分力与摩擦力平衡,这时再加拉力,小车的加速度就只由拉力而产生了.
由于一节课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共同完成这个实验:每组只做一个拉力作用下小车产生
加速度的情况,但不同的组取的拉力值不同,如第一组拉力为0.1N、第二组拉力为0.2N、第三组拉力为0.3N……而我们所用的小车质量是相同的,这样我们把大家的数据综合起来,就得到质量相同的小车在若干个不同拉力作用下的加速度了.另外为了节约时间,我们采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开机并讲解:这个数据处理软件功能是这样的:我们只要把s1、s2、s3、s4、s5、s6及记数点的时间间隔T输入,计算机就会自动算出小车的加速度a,并且根据输入的对应拉力F的数值,作出a随F变化的图线.
2.学生实验
实验:(约8至1 0分钟)教师巡视;
提问:学生实验数据报出并输入计算机;操作:由数据得出图线;
讲解:由实验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板书:a*F
3.实验介绍
讲解:下面再保持拉力不变,研究a与M的关系.刚才我们猜测a与M可能是反比关系,怎样才能从图象上反映a与M是否反比呢?我们可以以1/M为横轴,以a为纵轴,若所得图线为过原点的直线,则表明a与1/M成正比,也就是a与1/M成反比.
下面我们仍然分组来进行实验,我们都选拉力为0.1N,通过在小车上增加砝码来改
变小车质量,第一组取小车的质量为0.2kg、第二组取小车的质量为0.3kg、第三组取小车的质量为0.4kg……实验数据的处理也与刚才相似,只是此时不再输入拉力,而是输入小车的质量M并自动换算出质量的倒数1/M,并根据几组质量值及对应的加速度作出a随1/M变化的图线.
实验:(约7到8分钟)教师巡视;
提问:学生实验数据报出并输入计算机;
操作:由数据得出图线;
讲解:由实验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板书:a* 1/M
5.结论分析
根据实验我们证实了我们的猜想: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质量成反
比.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二定律.
板书: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质量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为a * F/M F * Ma
若改写为等式,应乘一系数k F=kMa
如果我们把1牛顿定义为:使质量1千克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为1牛顿,这时等式左侧为1,等式右侧为k.也就是说我们采用这种定义方式可以使k=1,此时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为
板书:F=Ma
讲解:下面我们对牛顿第二定律进行进一步的讨论:首先我们可以注意刚才小车所受到的拉力,实际是小车所受到的合外力,所以牛顿第二定律中的F 应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板书:(1)F为合外力
其次我们可以注意到小车的加速度方向与拉力方向是一致的,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方向性.
板书:(2)a的方向与F—致
另外,物体某一时刻的加速度,只由它此刻的受力决定,而与其他时刻的受力无关,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即时性.
板书:(3)即时性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得出了牛顿第二定律,并且对这个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牛顿第二定律是力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规律,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和讨论.
五、说明1.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出发点在于更多地调动学生参与,使其动手动脑,以提高其能力.本节课的关键在于电脑辅助实验数据处理,提高了课堂密度,有可能在一节课内完成讲授与实验.本节课设计时隐含了“假说”——“实验验证”的科学研究方法,电脑辅助实验数据处理,烘托了科学研究气氛.
2.本节课学生实验器材即学生分组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器材,电脑软件系自制软件:
包括表格(输入$1至$6及T即可算出a,根据a和F或1/M的值即可在图象中描点连线)和图象,也可以用一些现成的软件如Excel 等.
(北京市第156中学王方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