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感与自感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互感和自感教案
互感和自感教案教案标题:互感和自感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互感和自感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互感和自感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互感和自感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互感和自感的概念和原理。
2. 互感和自感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互感和自感的相互关系。
2. 运用互感和自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材:包含互感和自感相关内容的物理教材。
2. 实验器材:变压器、电感线圈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介绍互感和自感的概念,引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并与学生讨论互感和自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1. 解释互感和自感的定义和原理。
2.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说明互感和自感的区别和联系。
3. 讲解互感和自感的计算方法。
Step 3:实验演示(20分钟)1. 利用变压器进行互感实验演示,观察互感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2. 利用电感线圈进行自感实验演示,观察自感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Step 4:讨论与练习(15分钟)1. 与学生讨论互感和自感的应用,如变压器、电感传感器等。
2. 给学生提供一些互感和自感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和讨论。
Step 5:总结与拓展(10分钟)总结互感和自感的重点内容,并与学生分享相关拓展知识,如互感和自感在电路中的应用等。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以巩固学生对互感和自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究,深入理解互感和自感的原理。
2. 引导学生研究互感和自感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如手机充电器、电感传感器等。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演示环节的参与和反应情况。
2. 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学生对互感和自感相关问题的讨论和解答能力。
教学资源:1. 物理教材和课件。
2. 变压器、电感线圈等实验器材。
3. 互感和自感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演示和问题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互感和自感的知识。
互感与自感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互感和自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互感现象和自感现象。
2.知道互感、自感现象的利与弊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止。
3.了解自感电动势大小的计算式,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4.能够通过电磁感应部分知识分析通电、断电自感现象的原因,能用电磁感应原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某些自感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互感、自感现象的利弊学习,培养学生客观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演示实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
培养、提高学生尊重科学,利用实验探索研究自然的科学素养。
2.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营造科研的氛围。
3.通过了解自感的应用与防止,体会物理知识与技术的融合之美。
4.互感和自感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使学生初步形成特殊现象中有它的普遍规律,而普遍规律中包含了特殊现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自感电动势的作用,运用自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实验引入新课师:先观察一个实验,小线圈和小灯泡组成闭合回路,大线圈和交流电源组成回路,两个回路之间是相互绝缘的,当接通电源,将小线圈放在大线圈附近时,大家预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生:小灯泡会亮。
师:小灯泡为什么会亮呢?前面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知识,有没有同学可以解释这个现象呢?学生可以讨论,然后让学生给出自己的解释。
结合学生的解释,进而总结。
师:在小线圈里产生了感应电流,那么必然产生了感应电动势,上述这种现象我们就叫做互感现象。
让学生归纳出什么是互感现象。
二、新课教学(一)互感现象给出互感概念: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它所产生的变化的磁场会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这种现象叫做互感,这种感应电动势叫做互感电动势。
物理人教版第四章 电磁感应《互感和自感》优秀教案
《互感和自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使用的是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2第四章第六节“互感和自感”。
互感和自感都是电磁感应现象的重要实例,本质上都是由于电流变化引起的电磁感应现象。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产生电流的条件,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后进行教学的,是电磁感应现象的具体运用。
因此对互感、自感现象的研究,即是对电磁感应规律的巩固和深化,也是为以后学习交流电,电磁波奠定了知识基础。
同时,本节知识又与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本节的学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析电路结构,知道了判断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以及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的计算等电磁感应的规律,已经学会对互感现象的分析,但头脑中没有互感这个概念,也没有意识到当线圈通过变化的电流时,线圈本身也会产生电磁感应现象。
学习中对自感现象的解释以及分析相关的自感现象的特点是学生遇到的最大挑战。
三、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互感和自感现象。
(2)能够利用电磁感应有关规律分析断电、通电时自感现象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讨论和体验,解释实验中发生的物理过程,具备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2)通过分析电路结构和实验探究,体会比较研究这一物理学常用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互感和自感是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种现象,体验特殊现象的普遍性。
(2)通过对实验观察和分析,体会科学研究的乐趣。
四、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互感与自感现象的共性及个性2.教学难点:自感电动势的作用及方向五、教学资源线圈,小音响,自感现象演示仪,干电池,学生电源,导线六、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任务及设计目的活动一知识回顾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2.怎样判断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的方向?学生回忆或看书,一起回答复习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做准备活动二新奇小实验将音响和线圈连接,播放器和另一线圈连接,两个线圈相互靠近时音响发出声音,离得越近声音越大。
自感互感精品教案
自感互感精品教案篇一:互感与自感教学设计(课用)(选修3-2)第四章第六节《互感和自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互感现象,了解互感的应用与防止;(2)知道自感现象,理解它产生的机理和起到的作用;(3)能够判断自感电动势的方向,并会用它解释一些现象;(4)知道自感电动势大小的决定因素,知道自感系数的决定因素;(5)了解自感现象的应用与防止。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个自感实验的观察、设计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2)通过自感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演示实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物理知识的奥秘。
(2)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营造科研的氛围;(3)通过了解互感和自感的应用和防止,体会物理知识与技术的融合之美。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路的基本知识和电磁感应的相关规律,会判断回路是否会产生感应电动势以及感应电动势的方向,而且还掌握了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磁通量的变化率有关。
但头脑中还没有互感这个概念,也没有意识到当变化电流通过线圈时,线圈本身也会产生感应现象。
学习中对相关的自感现象的感知和解释也是学生遇到的最大挑战。
教学重点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特点教学难点运用自感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一、新课引入【演示实验】一个线圈和一个灯泡,把它们连成一个闭合回路,小灯泡无法发光。
把线圈放到一个盒子上,小灯泡发光。
引发学生思考,盒子里放什么东西,小灯泡才会发光。
学生猜想后揭晓谜底,是一个接上交变电流的线圈。
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线圈接上交变电流,另一个线圈里也会产生电流。
通过前面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迁移,学生分析出电流变化引起磁场变化,使得穿过另一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另一线圈中会产生感应电流,引出互感现象。
二、互感现象分析实验现象,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原因是磁通量变化的线圈中产生了感应电动势,此时这个线圈就充当这个回路中的电源。
《互感和自感》教学设计
《互感和自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互感和自感的概念和特点;2. 学习互感和自感的实际应用。
教学内容:1. 互感和自感的定义及特点;2. 互感和自感的公式和计算方法;3. 互感和自感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问题:你知道什么是互感和自感吗?它们有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问题。
二、讲解互感和自感的概念和特点(15分钟)1. 讲解互感和自感的定义:互感指两个或多个线圈共用一个铁芯时,其中一个线圈中的电流改变时,将在其他线圈中感应出电动势;自感指线圈自身电流变化时感应出自身电动势。
2. 引导学生理解互感和自感的特点:互感是由于磁场的传递而产生的;自感是由于电流本身的变化而产生的。
三、讲解互感和自感的公式和计算方法(20分钟)1. 讲解互感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互感系数:M = k * √(L1 * L2);- 互感的计算:M = |M1 - M2|。
2. 讲解自感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自感系数:L = k * n² * A / l;- 自感的计算:L = μ₀ * N² * A / l。
3. 进行计算实例的演示和解析。
四、讲解互感和自感的实际应用(15分钟)1. 互感的实际应用:- 变压器的原理和工作方式;- 电动机和发电机原理。
2. 自感的实际应用:- 电磁铁的原理和应用;- 打火线圈的原理和应用。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总结互感和自感的概念和特点;2. 展望互感和自感在未来的应用领域。
六、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互感和自感的应用还有哪些?2. 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2. 互感和自感的实物、电路图等相关材料。
教学评估:1. 指导学生完成互感和自感的计算题;2. 班级讨论互感和自感的应用领域,并进行展示。
3. 提问学生互感和自感的定义、特点和计算公式。
教学拓展:1. 学生可通过参观实验室或科技馆,了解实际应用中的互感和自感设备;2. 学生可自行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互感和自感的应用领域。
《第二章 4 互感和自感》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
《互感和自感》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互感与自感的观点。
2. 掌握互感与自感的基本定律。
3. 能够应用互感与自感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互感与自感的观点,掌握互感与自感的基本定律。
2. 教学难点:应用互感与自感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理解非线性电路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演示电源、灯泡、线圈、电线等物理实验器械。
2. 制作PPT,包含图片、动画和相关问题。
3. 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互感和自感案例,以便在教室上讨论。
4.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对互感和自感的理解水平,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室教学。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互感和自感的观点,理解互感和自感的影响因素,掌握互感和自感的应用。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步骤:1. 引入:起首,我会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来引入互感和自感的观点。
这些实验将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两个观点。
2. 讲解互感和自感的基本观点:在引入实验后,我将详细诠释互感和自感的基本观点。
通过诠释磁场和电场的变化如何导致电流的产生,帮助学生理解互感和自感的原因。
3. 分析影响互感和自感的因素:在此阶段,我将讨论影响互感和自感的主要因素,包括线圈的形状、匝数、电流的变化速度等。
通过这些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不同的设备会产生不同的互感或自感。
4.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将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来诠释互感和自感的应用。
这些案例将帮助学生了解互感和自感如何在实际设备中发挥作用。
5. 实验操作:为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互感和自感,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
这些实验将帮助学生亲手操作,了解互感和自感是如何在实际设备中产生的。
6. 小组讨论:在实验结束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互感和自感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避免其可能带来的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互感和自感的观点。
7. 总结与反馈:最后,我将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馈。
互感和自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互感和自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互感和自感的概念,理解它们在电路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互感现象:介绍互感的概念,解释互感现象的产生原因,展示互感在电路中的应用。
2. 自感现象:介绍自感的概念,解释自感现象的产生原因,展示自感在电路中的应用。
3. 互感和自感的区别与联系:分析互感和自感的异同,引导学生理解它们在电路中的相互作用。
4. 实验演示:安排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互感和自感现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电路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互感和自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电磁感应现象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互感现象:简要介绍互感的概念,解释互感现象的产生原因,展示互感在电路中的应用。
3. 讲解自感现象:简要介绍自感的概念,解释自感现象的产生原因,展示自感在电路中的应用。
4. 互感和自感的区别与联系:分析互感和自感的异同,引导学生理解它们在电路中的相互作用。
5. 实验演示:安排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互感和自感现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6.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电路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互感和自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互感和自感在电路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互感和自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互感和自感的相关图片、图表和动画。
2. 实验器材:准备互感和自感实验所需的器材,如线圈、电流表、电压表等。
互感与自感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互感与自感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自感和互感一、教材分析自感和互感现象是在学生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后编排的,是电磁感应的一个特例,显然,对自感现象的研究,既是对电磁感应知识的巩固、应用、深化与提高,又为以后学习交流电、电磁波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此外,自感和互感现象的知识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该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在自感和互感教学中,由于自感和互感的教学要求不高(有关其应用,在变压器中会有讨论),只要求知道自感和互感现象的产生,以及自感和互感现在在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
因此该部分知识只做简单的说明,是学生对此有点兴趣,了解并能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就可以了。
二、教学目标分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现象引导学生建立概念,并能够对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1)知道互感与自感现象都是常见的电磁感应现象。
2)知道自感电动势的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并理解自感电动势的作用,能解释相关现象。
3)知道自感系数的单位、决定因素。
4)能够通过电磁感应知识分析通电、断电自感现象的原因及磁场的能量转化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两个自感实验的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请学生展示同组弄清的问题,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教师点评、纠错。
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合作、展示。
增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提到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加学习信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感电动势产生的原因特点2.自感电动势的作用教学难点: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四、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为基础、解决问题为主线、学生展示为中心、师生互动为目的的新课改模式。
五、教学用具自感演示仪一套,导线若干;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昨天自主学习了自感和互感。
互感和自感 说课稿 教案
互感和自感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互感现象和自感现象,以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止。
2.能够通过电磁感应的有关规律分析通电、断电自感现象的成因,并能利用自感知识解释自感现象。
3.了解自感电动势的计算式,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
4.初步了解磁场具有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理论探究和实验验证了解互感现象。
2.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通过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两个实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来感知自感产生的现象。
3.能利用自感知识解释自感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意识。
2.理解互感和自感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让学生感悟特殊现象中有它的普遍规律,而普遍规律中包含了特殊现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重点难点重点:(1)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2)自感电动势的作用、大小及自感系数;(3)对自感现象进行解释。
难点:自感电动势是个抽象的概念,它如何对电流的变化进行阻碍。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教学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又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落脚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其主要程序是:提出问题→进行分析(理论探究)→科学预测→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深刻理解、实际应用。
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
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四、教学媒体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电脑;互感变压器;发光二极管;自感现象演示电路板;学生电源;干电池;导线若干。
学生用(2人一组):变压器(120匝、240匝组合型);灯泡2.5V的两只;干电池(3V);滑线变阻器;导线等。
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理论探究、引入课题情境:教师向学生展示一节干电池。
互感和自感说课稿
互感和自感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互感和自感”是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对电磁感应现象的进一步深入理解,也是后续学习交变电流、电磁波等知识的基础。
11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互感和自感现象的概念,掌握互感和自感电动势的计算方法,了解自感系数的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112 教学重难点重点:互感和自感现象的概念及规律,自感电动势的计算。
难点:对自感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自感系数的影响因素。
二、学情分析21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的基本规律,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211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高中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较为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现象,仍需要通过实验和具体实例来加深理解。
三、教法与学法31 教法讲授法:讲解互感和自感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互感和自感现象。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规律。
311 学法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互感和自感的概念。
合作学习:分组进行实验,共同探讨实验结果,培养合作能力。
探究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入探究,培养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4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变压器、日光灯等实例,引入互感和自感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11 讲解互感现象结合实验,讲解互感现象的定义、产生条件和应用。
412 探究自感现象进行自感现象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灯泡在电路接通和断开瞬间的亮度变化。
413 分析自感电动势引导学生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分析自感电动势的产生原因和大小计算方法。
414 讨论自感系数组织学生讨论自感系数的影响因素,通过实验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
高中物理互感与自感的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互感与自感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互感和自感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种特殊形式。
2. 让学生掌握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互感现象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 自感现象的定义和计算公式3. 互感与自感的区别和联系4. 互感与自感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互感与自感的概念、大小计算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互感与自感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主动探究互感与自感现象。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互感与自感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互感与自感现象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电磁感应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互感与自感现象。
2. 新课导入:讲解互感与自感的定义、大小计算公式。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互感与自感现象,让学生感受其应用。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互感与自感现象的实质,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5.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互感与自感现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互感与自感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互感与自感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互感与自感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互感与自感现象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拓展1. 介绍互感与自感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电力系统、变压器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互感与自感在新能源开发中的潜在应用。
3. 鼓励学生进行互感与自感现象的课外探究,如自制简易变压器等。
八、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对互感与自感教学内容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人教版选修3《互感和自感》说课稿
人教版选修3《互感和自感》说课稿一、教材概述《互感和自感》是人教版选修3中的一篇重要文章,主要介绍了互感和自感这两个物理概念以及它们在电磁感应和电路中的应用。
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互感和自感的原理,并掌握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互感和自感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互感和自感的计算公式;–理解互感和自感在电磁感应和电路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互感和自感的理论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能够设计简单的电路实验来观察互感和自感的现象。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思维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了解互感和自感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互感和自感的计算公式。
四、教学内容1. 互感和自感的概念和意义互感是指两个或多个线圈或线圈与导体之间通过磁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
当一个线圈的电流变化时,将引起另一个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的变化,这种现象就是互感。
自感是指线圈中的自身电流变化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当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由于电流的变化会引起磁场的变化,从而产生自感电动势。
互感和自感在电磁感应和电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变压器中,利用互感的原理将电能从一个线圈传递到另一个线圈;在RLC电路中,自感会导致电路的阻抗发生变化。
2. 互感和自感的计算公式互感的计算公式为:$$ M = N_1 \\cdot N_2 $$其中,M表示互感,N1和N2分别表示两个线圈的匝数。
自感的计算公式为:$$ L = \\frac{{\\Phi}}{{I}} $$其中,L表示自感,$\\Phi$表示磁通量,I表示电流。
3. 互感和自感的应用互感和自感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变压器:利用互感的原理将电能从一个线圈传递到另一个线圈,实现电压或电流的变换;•电动机:利用自感的原理,在电动机中产生转矩;•电子电路:在电子电路设计中,利用互感和自感来调节电流和电压;•电磁波的传播:电磁波的传播也与互感和自感密切相关。
高中物理互感与自感的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互感与自感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互感和自感的概念,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 让学生掌握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能够运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互感和自感现象,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互感:(1)互感的概念: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会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2)互感的大小计算: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互感的大小与两个线圈的匝数、距离以及电流变化率有关。
2. 自感:(1)自感的概念: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会在该线圈自身产生感应电动势。
(2)自感的大小计算: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自感的大小与线圈的匝数、形状以及电流变化率有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互感和自感的概念、大小计算公式。
2. 难点:互感和自感现象的产生原因和条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互感和自感现象的产生原因和条件。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互感和自感现象。
3.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电磁感应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互感和自感的概念。
2. 讲解互感:讲解互感的概念、产生原因和条件,给出互感的大小计算公式。
3. 实验演示:进行互感实验,让学生观察互感现象,加深对互感的理解。
4. 讲解自感:讲解自感的概念、产生原因和条件,给出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
5. 实验演示:进行自感实验,让学生观察自感现象,加深对自感的理解。
6. 例题讲解:运用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互感和自感的相关知识。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互感和自感的重要性和应用。
9.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实验观察和课后练习,评价学生对互感和自感概念的理解程度。
高中物理互感与自感的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互感与自感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互感和自感的概念,知道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让学生掌握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能运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互感与自感的定义2. 互感与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3. 互感与自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互感与自感的概念、大小计算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互感与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互感与自感的基本概念、大小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观察互感与自感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互感与自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互感与自感现象。
2. 讲解互感与自感的定义,解释互感与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
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互感与自感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4.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互感与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组织学生讨论互感与自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成果。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互感与自感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互感与自感大小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互感与自感知识的能力。
4. 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5. 评价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高中物理》相关章节。
2. 实验器材:互感与自感实验装置。
3.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互感与自感现象和原理。
4. 练习题库: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互感与自感的基本概念。
2. 第二课时:讲解互感与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
3. 第三课时:进行互感与自感实验,观察现象。
互感与自感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互感与自感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互感和自感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互感和自感现象②了解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③知道自感现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自感系数,了解它的单位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事物的共性中发掘新的个性,从发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和有关电磁感应得规律,提出自感现象,并推出关于自感的规律。
会用自感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了解自感现象的利弊以及对它们的防止和利用(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自感现象及自感系数2.难点:①自感现象的产生原因分析②通、断电自感的演示实验中现象解释3.解决办法:通过分析实验电路和直观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电磁感应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再利用电路中的并联规律,从而帮助学生突破本节重点、排除难点。
三.学生活动设计:启发引导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电路知识及电磁感应知识,分析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的电路图,预测将会产生的实验现象,然后再通过观察实验现象验证自身的思维,并归纳总结自感现象这一规律产生的原因。
四.教具准备通、断电自感演示装置,电池四节(带电池盒)导线若干五.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引入新课问题情景:①发生电磁感应的条件是什么?②怎样得到这种条件,也就是让闭合回路中磁通量发生变化?③下面这两种电路中当电键断开和闭合瞬间会发生电磁感应现象吗?如果会发生,它们有什么不同呢?(一)互感现象1、基本概念:①互感:②互感现象:③互感电动势:2、互感的理解:(1)、如右图断开、闭合开关瞬间会发生电磁感应吗?(2)这是互感吗?小结:互感现象不仅发生与绕在同一铁芯上的两个何相互靠近的电路之间。
线圈之间,而且可以发生于任何两个相互靠近的电路之间。
问题情景:(互感中的能量)另一电路中能量从哪儿来的?小结:互感现象可以把能量从一个电路传到另一个电路。
高中物理-互感和自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互感与自感》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流程内容目的一、新课导入(一)新课引入线圈中为什么会产生如此高的电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环保意识,同时设下悬疑为自感、互感埋下伏笔。
得还需要什么器材?怎么做?有没有办法让其亮度变化?实验结果:3.分享学习成果,展示图片:让学生主动参与本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列举变压器、磁性天线等生活实例让学生感觉到互感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互感实现了能量和信息的传递缅怀伟大的科学家,展现他们的人格魅力,对法拉第、亨利等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社会的高贵精神涌现敬佩情怀。
点燃学生激情,将实验推向高潮,同时过渡到自感现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通电自感实验演示:实验使原理的分析让理《互感和自感》学情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包括互感现象、自感现象和磁场的能量三个部分,是在学生学习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后才学习的,是电磁感应现象具体运用的两个实例。
因此,对互感、自感现象的研究,既是对电磁感应规律的巩固和深化,也为以后学习交流电、电磁波奠定了知识基础。
同时,互感、自感现象知识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该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析电路结构,知道了判断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以及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的计算等电磁感应的规律,已经学会对互感现象的分析,但头脑中没有互感这个概念,也没有意识到当线圈通过变化的电流时,线圈本身也会产生电磁感应现象。
学习中对自感现象的解释以及分析相关的自感现象的特点是学生遇到的最大挑战。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和实验技能。
本校具备完善的实验设施与条件,有优越的多媒体和网络。
《互感与自感》效果分析新课引入激发兴趣,并且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的收获,悄然无声中进行了学习目标的渗透.学生经过小组探究,通过展示和评价,提升了研究、探索、交流的能力。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互感和自感》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互感和自感》说课稿一、课程背景本节课是高二物理选修3中的《互感和自感》单元,主要介绍了互感和自感的概念、特点及其在电路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互感和自感的原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解决。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互感和自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理解互感和自感对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影响。
•了解互感和自感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电路中的互感和自感现象。
•能够应用互感和自感知识解决实际电路问题。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物理学科,对互感和自感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互感和自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互感和自感对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影响。
•互感和自感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互感和自感现象的深入理解。
•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电路问题。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计各种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展示互感和自感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提问导入法: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引导他们逐步发现互感和自感的规律。
4.讨论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引发学生对互感和自感的思考和认识。
2. 讲授互感和自感的基本概念(15分钟)涵盖以下内容: - 互感和自感的定义。
- 互感和自感的计算公式。
- 互感和自感对电流和电压的影响。
3. 进行实验演示(15分钟)通过现场实验演示互感和自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感受。
4. 小组讨论和解决问题(20分钟)安排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提供一组电路问题,引导学生应用互感和自感的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归纳(10分钟)总结互感和自感的主要内容和应用,并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互感与自感教学设计
互感与自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互感与自感的概念,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2.通过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观察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4.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互感的概念和原理;2.自感的概念和原理;3.互感和自感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教学视频或图片展示电磁现象的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2.提问:你们平时接触到哪些与电磁现象相关的场景?第二步:知识讲解1.介绍互感的概念和原理,并通过图示、实例等简单方式让学生理解;2.介绍自感的概念和原理,并通过图示、实例等简单方式让学生理解;3.通过实例和比较,引导学生理解互感和自感的异同。
第三步: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每组配备互感器和自感器两种实验器材;2.实验内容:a.用互感器制作变压器,观察其互感效应;b.用自感器制作电容器,观察其自感效应;c.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
第四步:实验分析1.汇总各组的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2.通过数据和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互感和自感的特点和应用。
第五步:讨论和思考1.引导学生讨论互感和自感的应用领域,例如变压器、电路设计等;2.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并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第六步:展示和总结1.学生进行展示,展示各组实验结果和观察数据;2.总结互感与自感的概念、原理及应用,并进行思考和反思。
四、教学资源1.教学视频或图片展示电磁现象的特点;2.互感器和自感器等实验器材;3.实验操作指导书和实验步骤介绍。
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2.收集学生的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3.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的积极程度;4.学生展示和总结的准确度和完整性。
六、教学延伸1.给学生提供互感和自感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引导学生拓展思维;2.布置相关的作业和拓展性问题,加深学生对互感和自感的理解。
通过此设计的教学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互感和自感的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观察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辨能力。
互感与自感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互感与自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互感现象,了解互感的应用与防止;2.知道什么叫自感现象,理解它产生的机理和起到的作用;3.能够判断自感电动势的方向,并会用它解释一些现象;4.知道自感电动势大小的决定因素,知道自感系数的决定因素;5.了解自感现象的利与弊及应用与防止。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两个自感实验的观察、设计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2.通过亲身感受断电自感的强大电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营造科研的氛围;2.通过了解自感的应用与防止,体会物理知识与技术的融合之美。
【教学重点】对自感现象的正确解释。
【教学难点】自感电动势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互感现象指导学生自学教材,了解什么叫互感现象以及互感现象的应用与防止。
师:在互感现象或前面我们学习过的电磁感应现象中,对于发生电磁感应现象的线圈而言,变化的磁通量均是由外界其它磁场源激发的,如果线圈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它自己激发的磁场也一定变化,能不能在自己的“身体”内产生感应电动势呢?下面我们通过两个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先让学生自学教材上的实验内容。
教师演示实验一:通电自感实验(将图4.6-2画在黑板上,并指出实验前与A1串联的线圈L的电阻肯定等于与A2串联的滑动变阻器R的工作电阻。
)教师演示实验二:断电自感实验(将图4.6-4画在黑板上,并适当调整线圈的匝数,使断电瞬间灯泡突然闪一下再熄灭。
)让多个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实验一中灯泡A2先亮,灯泡A1后亮,最后一样亮;实验二中灯泡A在切断电源后过了一小段时间才熄灭(先不说突然变得更亮后再熄灭)。
师:猜一猜实验现象的出现最有可能与哪部分电路的相关?如何验证你的猜想?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最后达成一致:最有可能与电路中的线圈相关,可以将其换成等阻值的电阻再做一遍实验,看一看实验现象是否发生变化。
自感和互感实验课教学设计(推荐5篇)
自感和互感实验课教学设计(推荐5篇)第一篇:自感和互感实验课教学设计自感和互感实验课教学设计2013214238 张巧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互感现象和自感现象。
2、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及其大小的影响因素。
3、知道自感现象的利与弊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止。
4、能够通过电磁感应部分知识分析通电、断电自感现象的原因及磁场的能量转化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两个自感实验的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感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感应想先,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学习,了解物理与生活之间紧密的联系,更加热爱物理,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1.自感现象。
2.自感系数。
三、教学难点分析自感现象的产生。
四、教学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观察现象。
五、教学媒体多媒体演示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问题1、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2、引起回路磁通量变化的原因有哪些?(1)在法拉第的实验中两个线圈并没有用导线连接,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在另一个线圈中为什么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呢?(2)当电路自身的电流发生变化时,会不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呢?本节课我们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1、互感现象在法拉第的实验中两个线圈并没有用导线连接,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在另一个线圈中为什么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呢?请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它产生的磁场就发生变化,变化的磁场在周围空间产生感生电场,在感生电场的作用下,另一个线圈中的自由电荷定向运动,于是产生感应电动势。
当一个线圈中电流变化,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称为互感。
互感现象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称为互感电动势。
利用互感现象,可以把能量从一个线圈传递到另一个线圈。
因此,互感现象在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感与自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互感现象,了解互感的应用与防止;
2.知道什么叫自感现象,理解它产生的机理和起到的作用;
3.能够判断自感电动势的方向,并会用它解释一些现象;
4.知道自感电动势大小的决定因素,知道自感系数的决定因素;
5.了解自感现象的利与弊及应用与防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两个自感实验的观察、设计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通过亲身感受断电自感的强大电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营造科研的氛围;
2.通过了解自感的应用与防止,体会物理知识与技术的融合之美。
【教学重点】
对自感现象的正确解释。
【教学难点】
自感电动势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互感现象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了解什么叫互感现象以及互感现象的应用与防止。
师:在互感现象或前面我们学习过的电磁感应现象中,对于发生电磁感应现象的线圈而言,变化的磁通量均是由外界其它磁场源激发的,如果线圈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它自己激发的磁场也一定变化,能不能在自己的“身体”内产生感应电动势呢?下面我们通过两个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先让学生自学教材上的实验内容。
教师演示实验一:通电自感实验(将图4.6-2画在黑板上,并指出实验前
与A
1串联的线圈L的电阻肯定等于与A
2
串联的滑动变阻器R的工作电阻。
)
教师演示实验二:断电自感实验(将图4.6-4画在黑板上,并适当调整线
圈的匝数,使断电瞬间灯泡突然闪一下再熄灭。
)
让多个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最后达成一
致意见:实验一中灯泡A
2先亮,灯泡A
1
后亮,最后一样亮;实验二中灯泡A在
切断电源后过了一小段时间才熄灭(先不说突然变得更亮后再熄灭)。
师:猜一猜实验现象的出现最有可能与哪部分电路的相关?如何验证你的猜想?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最后达成一致:最有可能与电路中的线圈相关,可以将其换成等阻值的电阻再做一遍实验,看一看实验现象是否发生变化。
教师重新做一遍实验,并将两个实验中的线圈分别换成等阻值的电阻后再重新演示,学生仔细观察比较,验证自己的猜想。
师:看来当线圈中流过恒定的电流时,线圈在电路中起的作用就是电阻作用;而当线圈中流过变化的电流时,线圈在电路中起的作用不仅仅是电阻作用,还有别的作用。
例如在实验一中,当通过线圈的电流增大时,除了电阻以外,还有一个作用也在阻碍电流增大,造成线圈对电流总体的阻碍作用超过变阻器R,所以
流过A
1的电流小于流过A
2
的电流,A
1
落后于A2亮起来;但是这种阻碍作用不是
阻止,线圈中的电流仍然要增大,而且当电流增到最大时,这种阻碍就消失了。
那么这种阻碍作用的本质是什么呢?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最后达成一致:是电磁感应现象,因为感应电动势就是在磁通量变化时存在,而在磁通量不变时消失;而且感应电动势就有阻碍原磁通量变化的作用。
二、自感现象
1.线圈中电流发生变化,它产生的变化磁场使它自身激发出感应电动势的现象叫自感现象;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叫自感电动势。
师:请你假设出线圈的绕向,用自感电动势解释两个实验的现象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例如实验一中线圈绕向如图所示,分析如下:
I增大B
原增大B
感
方向向左(根据楞次定律)自感电动势E
自
方向如
图E
自与I方向相反,阻碍I增大;当I达到最大时,E
自
=0,阻碍消失。
实验二中线圈绕向如图所示,分析如下:
I减小B
原减小B
感
方向向左(根据楞次定律)自感电动势E
自
方向如
图E
自
与I方向相同,阻碍I减小切断电源后,I要通过线圈与灯泡组成的
回路逐渐减小,所以造成灯泡又亮了一会儿才熄灭,而且灯泡中流过电流的方向与原来相反。
(或说成:当电源停止供电后,线圈作为感应电源对灯泡继续供电,
造成灯泡又亮了一会儿才熄灭,同时由E
自
的方向可知灯泡中流过电流的方向与原来相反。
)
师:从刚才大家的分析中可知,不管线圈绕向如何,自感电动势的方向有如下特点:若原电流增大,自感电动势就与原电流方向相反,阻碍原电流增大;若原电流减小,自感电动势就与原电流方向相同,阻碍原电流减小,这与楞次定律是一致的。
2.自感现象满足楞次定律:导体中电流发生变化时,导体内的自感电动势阻碍电流的变化,电流增强时,自感电动势与原电流方向相反,电流减弱时,自感电动势与原电流方向相同。
板图:
师进一步阐明“阻碍”的含义:阻碍的是“变化”,阻碍不是阻止;自感电动势只是减慢了原电流的变化速度,原电流最终还是要完成增大或减小的变化;当变化完成后,自感电动势也就消失了。
师:自感电动势的大小当然也满足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请自学教材,了解自感电动势大小的决定因素。
学生自学后,教师总结性板书。
3.自感满足法拉第定律
(1)电动势的大小:,(区别I、、);知道各量的物理意义及单位。
(2)L叫自感系数,由线圈本身(匝数、长度、粗细、匝密度、有无铁芯等)决定。
(教师可以用实物解释以上各因素的含义)
师:自学课文最后一段,了解自感现象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学生自学2分钟
师:自感现象在生活中非常常见,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下面我们亲自体会一下断电时自感电动势的存在。
四节电池串联组成电池组;取一个400匝的线圈,将两段导线的一端分别连接在线圈的两端,另一端分别连接两个表笔,学生双手紧握两支表笔的金属杆分别接触电池组的两极,在将表笔从电池组的两极拿开时体验断电自感电动势的电击感。
(本着自愿的原则做实验,教师可以身先士卒地示范一遍,但表情要自然以免给学生造成压力,同时也可以降低学生的戒备,“吓”他一跳,学生印象深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参与的欲望,活跃课堂气氛。
)
师:刚才大家体验到的断电自感电动势在生产中有时是有害的,请自学课文。
【课堂小结】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