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以”虚词用法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用法18個常見文言虛詞用法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例: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

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

例: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何⑴什么。

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⑶哪里。

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⑷多么。

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⑹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高中人教版语文文言虚词的复习
文言虚词“以”的用 法
桑植县贺龙中学 尚亚琴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 “拿①”愿“以十用五”城。请易璧。(《廉颇与蔺相如列传》)
②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2.表示凭借,译为 “凭①”以“勇靠气闻”于。诸侯。(《廉颇与蔺相如列传》)
②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来” “用 来①”请“立以太致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3.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来”。
① 木欣欣以向荣。 (《归去来兮辞》) ② 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 》)
(三)助词
• 作语助,与“来、往、前、后、左、右”等方 位名词组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①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 如列传》) ③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以:表范围)
(四)动词
• 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通假
• 通“已”,已经。
② 余以乾隆三十九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 “而”“又”“而且” “并且”等,或省去。
①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 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③ 而皆背晋以归梁 (《伶官传序》)
2.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13个常见虚词:“之、而、以、其、为、于、乃、且、则、者、焉、虽、然”。

一、之1、用作代词(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1、问所从来,俱答之。

《桃花源记》——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2、操蛇之神闻之。

《愚公移山》——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5、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代人。

他,指吴广。

)6、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7、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8、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指代前面的“骨头”)9、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代前面的狼。

)10、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11、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1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1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14、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城)15、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16、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

(代齐军)17、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2、用作助词①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

例句: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5、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例句: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6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

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

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新一轮中考复习备考周期正式开始,中考网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中考五大必考学科的知识点,主要是对初中三年各学科知识点的梳理和细化,帮助各位考生理清知识脉络,熟悉答题思路,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下面是《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仅供参考!以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什么身份”等。

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乃入见。

问:”何以战?”余船以次俱进。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剑赀财以送其行。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文言文中虚拟词“以”用法

文言文中虚拟词“以”用法

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以”介词作为介词,“以”的用法较多且意义复杂,但基本内容就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凭借,其余用法大多可视为这一其本用法的引申与变化。

分别说明如下:表示凭借基本用法与意义就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人、某物为依据或凭借,可译为“用”、“拿”等。

例如:(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陈情表》)(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

(《五代史伶官传序》)(3)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马伶传》)有的表示以某事或某种技能为依据或凭借,意义有所虚化,除可译为“用”“拿”外,还可译为“凭借”、“依照”、“根据”等。

例如:(1)王好战,请以战喻。

(《寡人之於国也》)(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於国也》)(3)皆以用战为名。

(《李将军列传》)(4)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

(《论毅力》)(5)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

(《马伶传》)有的表示凭借某种身份、资格或地位从事某事,意义更为抽象。

例如: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李将军列传》)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李将军列传》)表示原因原因就是导致某种结果的逻辑根据,因此此种用法可视为表示凭借用法向更为抽象的事理逻辑方面的延伸与发展,可译为“因”、“因为”、“由于”等,有时也可直接翻译为“凭着”、“凭借”。

例如:(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冯谖客孟尝君》)(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3)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陈情表》)(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陈情表》)(5)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答李翊书》)(6)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张中丞传后叙》)表示带领可以带领、带领的其实也一定就是可以依赖、可为凭借的,因此也与表示凭借的用法有一定的关系,有时甚至也可直接翻译为“凭”、“靠”。

例如:(1)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虚词是指没有具体意义,只起连接、作用、语气等作用的虚词。

以下是高中语文常见的18个虚词:
1. 的:用于连接定语和名词,也可用于连接主语和谓语。

2. 地:用于连接形容词和动词,表达程度或方式。

3. 得:用于连接动词和补语,表示结果。

4.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5. 之:用于连接主语和宾语,表示所属关系。

6. 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某种情况下的情况。

7. 也:用于连接并列分句,表示同样的情况。

8. 都:用于连接并列分句,表示所有的情况。

9.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10. 吧:用于表示祈使句或感叹句。

11. 呢:用于表示疑问句或反问句。

12. 吗:用于表示疑问句。

13. 可:用于表示可能性或许可性。

14.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15. 吧:用于表示祈使句或感叹句。

16. 呢:用于表示疑问句或反问句。

17. 吗:用于表示疑问句。

18.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这些虚词在高中语文中经常出现,理解和掌握它们的用法对于提高语文水平非常重要。

初中语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初中语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初中语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摘要:1.初中语文虚词的分类与作用2.常见虚词的用法及例句3.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与意义关系4.提高虚词运用能力的策略5.总结正文:在中考语文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直是考查的重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虚词,本文将对初中语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进行详细解析。

一、初中语文虚词的分类与作用初中语文虚词主要包括介词、助词、连词和副词等。

它们在句子中起着连接句子成分、表达语义关系的作用。

1.介词:如在、向、把、由等,它们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如位置、方向、手段等。

2.助词:如了、过、着、等,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

3.连词:如和、但、如果等,用于连接词句,表示并列、转折、条件等关系。

4.副词:如很、非常、不、都等,用于修饰形容词、动词等,表示程度、范围、否定等。

二、常见虚词的用法及例句1.介词:如“把”字,表示动作的对象,如“我把书给你”。

2.助词:“了”字,表示事物发生变化,如“他吃饭了”。

3.连词:如“和”字,连接并列词语,如“蓝天和白云”。

4.副词:如“很”字,表示程度,如“他学习很认真”。

三、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与意义关系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表达的语义关系也不同。

如“把”字句,表示动作施加于某人或某物;“给”字句,表示动作的对象是某人或某物。

四、提高虚词运用能力的策略1.多阅读:通过阅读课文和课外读物,了解虚词的用法,增强语感。

2.动手练习:做虚词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总结归纳:整理学习中遇到的虚词用法,形成体系。

五、总结初中语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中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学们要重视虚词的学习,通过多阅读、动手练习和总结归纳等方法,提高虚词运用能力。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的25个虚词用法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的25个虚词用法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的25个虚词用法汇总(一)之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 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初中语文常见六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初中语文常见六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初中语文常见六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1.之:一、用作代词1.“之”常作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在句中作宾语。

如:1、下车引之。

(代元芳)《陈太丘与友期》2、学而时习之。

(代学过的知识)《论语》3、曲肱而枕之。

(代指胳膊)《论语》4、因往晓之。

(代杞人)《杞人忧天》二、用作助词①结构助词(“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如:1、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爱莲说》3、得一人之使。

《穿井得一人》②“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③“之”用在被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

例如:(1)何陋之有?(《陋室铭》)(2) 宋何罪之有?(《公输》)④“之”用在表示时间久暂的单音词或不及物动词之后,起调整音节或舒缓语气的作用,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相当的词,可不译。

例如:(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2)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三、用作动词“之”用作动词,充当谓语,相当于“去”、“往”、“到”。

例如:(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陈胜)又暗地让吴广到驻地附近杂草丛生的神庙里。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⑴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⑵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⑶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 以的用法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 以的用法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讲解【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讲解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则表示动作、犯罪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对齐情况译作为“用”“拎”“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比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请为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本纪》)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入。

(《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起至克莱儿促进作用,可译为“把”。

比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则表示动作、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比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操军专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坐风雪,……至于泰安。

(《尼里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五)则表示动作、犯罪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带领”“率领”。

比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前往秦军,与赵俱死去。

(《信陵君窃奔卫赵》)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则表示同列或环环相扣关系,常用去相连接动词、形容词(包含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却。

比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 以的用法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 以的用法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讲解【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讲解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以法律为国家,与此相同。

(茶津)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是一个入口。

问:“为什么是战争?”(曹桂辩论)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当时,郑大中抚摸吴的人是魏的私人。

(五个人的墓碑)(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秦没有把城市给赵,赵也没有给秦璧。

(连坡林相如传记)(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有了一个毕,就不可能对抗秦的喜悦。

(连坡林相如传记)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四)介绍行动和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用法与“于”相同,可译为“在”和“丛”。

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今天从长沙到玉璋,有许多水道,很难通行。

(汉代西南彝传)(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世界变了。

国王断绝了汉朝,与楚国和好。

(战国政策与周政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2.用作连词。

用法和“Er”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如果一个人靠近野蛮人,就会有很多游客。

语文词性虚词的用法

语文词性虚词的用法

语文词性虚词的用法一、副词:副词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动作行为的范围、时间、频率、语气等或性质状态的程度的词。

常用的副词有很、更、最、非常、都、只、才、就、已经、曾经、刚刚、立刻、马上、忽然、终于、大概、简直、难道、没、不。

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和形容词,例如:(1)我轻轻地叩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

抬头看见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

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2)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二、连词:连词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常见的连词有:和、跟、同、而、或、或者、而且、并且、虽然、但是、如果、只有、只要、因为。

例如:(1)凭这点高明处,我们就不必叹惜生命的短暂和渺小了。

(2)利用这些资料可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3)鹰的羽毛暗淡而缺少光彩。

(4)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三、介词: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或者名词性短语前面,同这些词或短语一起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方式、目的、比较。

介词不能单用,这是其最根本的语法特征,常用的介词有: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和、跟、把、比、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

例如:(1)从今天开始值日。

(2)往北走。

(3)沿着河边跑步。

(4)从早到晚不闲着。

(5)给病人送药。

(6)依照它的样子做。

(7)由于着凉,他病倒了。

(8)比前几天热多了。

四、助词:助词是起辅助作用的词。

助词有三种:1、结构助词,包括“的、地、得、所、似的”,例如:(1)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

(2)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以字的用法

以字的用法

以字的用法“以”是文言使用频率很商的一个虚词,仅诸葛亮《出师表》一文就有18处之多,表意复杂、现结合初中语文教材对其辨析如下。

一、作介词。

“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

可译为“用”、“拿“、“根据”等。

例如:①不用.则以纸帖之。

(《活扳》)②今以蒋氏现之,犹信。

((捕蛇者说))例①用“以”引进“帖”的工具“纸”,“以”译为“用”。

例②介词“以”引进“观”的凭借“蒋氏”(的遭遇),可译为“根据”。

2.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

作“因为”、“由于”解释。

例如: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例①“以”引进“存”的原因“捕蛇”,“以”译为“由于”。

例2“喜”、“悲”的原因是“物”、“己”,“以”可译作“因为”。

3 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

例如: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例①是“把大事寄托给我”;例②“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二、作连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示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表目的时,有点像现代汉语里意义很虚的“来”字;表结果时,有“以至”的意思。

例如,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例①“开张圣听”的目的是“光先帝遗德”。

“以”可作“来”;例②“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结果是“塞忠谏之路”,“以”译为“以至”。

三、作副词,同“己”。

例如: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以”通“已”,意即“已经”。

“固以怪之”也即本来已经感到奇怪。

四、助词。

和“上”、“下”、“东”、“西”、“往”、“来”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范围等,为现代汉语沿用,可以不译。

例如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语文虚词用法归纳

语文虚词用法归纳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⑴表示判断语气。
①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⑵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①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⑶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3.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译为“你的”,译为“你”。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4.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语气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②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兮辞》)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高三语文复习虚词“以”的用法

高三语文复习虚词“以”的用法

高三语文复习虚词“以”的用法虚词“以”的用法,主要是作连词和介词。

作连词,相当于“而”,可表示修饰、目的、并列、递进、承接、因果等关系。

作介词和“于”的情形相似。

具体举例如下: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并列、承接、递进、转折、修饰关系,以及表示假设、因果、目的等各种关系。

(一)表目的关系。

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以”字前面的内容(做法)是为了达到后面的内容(目的)。

①收天下之兵,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②作师说以贻之(《师说》)(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足以:足够用来)(二)表示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为”。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②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段太尉逸事状》)(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③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注意:像固定短语“以是、是以”、“以……故”等里面,“以”表原因,译为“因为”,但因为只是引进一个对象(代词),所以严格地讲,是介词。

(三)表示并列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不译。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四)表示修饰关系。

可译为“地”或不译。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连词,表示修饰关系)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二、用作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拿、用,把,从、在,凭借、靠”等。

介词的主要功能是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并能引出比较的对象、动作的发出者等。

有时候介词“以”和它所带的宾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作它后面的动词的状语,属于状语后置。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归纳。

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中的“之”代指曹刿。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音节助词,无实义。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而”1、用作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三、“其”1、用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它)的”“他们(她们、它们)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在句中作主语,可译为“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以”的用法和意义(考查72次)
高考真题
请指出下列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

(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逍遥游》)(2014浙江,介词,凭借)
(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2014安徽,连词,表结果,以致)
(3)具告以事(《鸿门宴》)(2014山东,介词,把)
(4)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2013天津,介词,因为)
(5)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2013湖南,连词,表修饰)
(6)使工以药淬之(《荆轲刺秦王》)(2012天津,2013四川,介词,用)
(7)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2012山东,连词,因为)
(8)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2012江西,连词,表修饰)
(9)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苏武传》)(2012湖南,介词,用、拿)
(10)农人告予以春及(《归去来兮辞》)(2011安徽,介词,把)
(1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2011江西,2007上海,连词,表目的,来)(12))醉则更相枕以卧(《赤壁赋》)(2011浙江,连词,表修饰)
(13)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2010天津,介词,“按、在”的意思)(15)以吾一日长乎尔(《论语•侍坐》(2010上海,连词,因为)
(16)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2010四川,介词,凭……的身份)
(17)洎牧以谗诛(《六国论》)(2008天津,2009山东,介词,因为)
(18)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2009湖南,2012安徽,连词,表修饰)
(19)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2009上海高考,介词,用,拿)
(20)问征夫以前路(《归去来兮辞》)(2009四川高考,介词,“把”。


(21)几以捕系死(《指南录后序》)(2009浙江,介词,“因为”)
(22)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2008安徽,介词,因为)(23)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2008年湖南,介词,因为)
(24)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006天津,2008福建,介词,把)(25)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2004江苏,2006山东,2008安徽,介词,表原因)
(26)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2007山东,介词,因为)
(27)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2007福建,连词,因为)(28)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五人墓碑记》)(2007四川,连词,表修饰)(29)梅以曲为美(《病梅馆记》)(2007浙江,介词,把)
(30)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2007江西,介词,把)
(31)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2006安徽,介词,凭借)
(3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2006四川,介词,因为)
(3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传序》)(2006湖南,介词,拿、用)
(34)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2006江苏,介词,拿、用)
(35)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2006江苏,连词,表目的,“来”)
(36)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2006江苏,介词,凭借)
(3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2005北京,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


(38)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2005广东,连词,因为)
(39)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虎丘记》)(2005湖北,连词,因为)(41)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2005山东,介词,拿、用)
(42)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2005浙江,表目的,“来”)
解题建模
掌握虚词“以”的用法【本义】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类似现在的锄头——耜、锄。

【引伸义】
1.动词:(1)用、使用、任用。

(2 )认为、以为(3)让。

2.词义虚化成为介词,表示词语间的各种语法关系。

(1)介词,表示方式、凭借或手段,可以视情况翻译为“用”“拿”“凭借”“依靠”“按照”等。

(2)介词,表示目的或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

(3)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4)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5)介词,表示带领,率领。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3.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来”“用来”“以便”。

4.连词,相当于“而”,但不用于转折关系。

5.连词,表示因果。

6.【固定词组】
(1)以是、是以: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2)以为:1.认为。

2.使……成为。

3.把……当作
(3)无以:(以,用。

用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4)何以:凭什么
强化练习
请指出下列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

1、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介词,按照,依照)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介词,因为)
3、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连词,表修饰)
5、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连词,表目的)
6、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助词,表方位)
7、铸以为金人十二。

(《过秦论》)(介词,把。


8、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介词,把。


9、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以为,认为。

10、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动词,任用)
11、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羽之死》)(动词,率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