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历阑尾炎肠痈
急性阑尾炎(肠痈)首次病程记录中医
2013-02-17 12:32 首次病程录患者王结群,女,28岁,农民。
转移性右下腹疼痛1天,由门诊拟“肠痈”收住我科治疗。
(一)病例特点:1、中年女性,急性病程。
既往健康。
2、患者约于入院前1天下午始发剑突下及脐周疼痛,呈阵法性胀痛,今晨上腹部疼痛加剧伴恶心,在街道卫生室治疗,腹痛稍缓解,今日上午腹痛蔓延至下腹部以右下腹明显,来我院就诊,病程中无嗳气、返酸,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血尿等。
3、现症见: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加剧,无发热,恶心,呕吐,纳呆,便秘,口干,尿赤,右下腹切痛明显,腹皮挛急较重,释手疼痛加重,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神志清楚,表情痛苦,语音清晰,语声低怯,偶作呻吟。
4、查体:T:36.7℃P:64次/分R:21次/分BP:120/70mmHg。
神清,精神萎软,步入病房,自主体位,对答切题,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无出血点及皮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眼睑无水肿,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敏感,耳、鼻、口无异常分泌物;颈软,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不大,颈静脉无怒张;胸廓无畸形,无压痛,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HR:64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肝脾肋下未扪及,右下腹局部肌紧张,麦氏点压痛(+)、反跳痛(+),闭孔内肌试验(+),移动性浊音(-),双肾区无压痛及叩击痛,听诊肠鸣音减弱,未闻及气过水声及金属音。
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无受限,四肢无水肿;肛门及外生殖器未见明显异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5、辅助检查:血常规:Hb:139g/L WBC:6.70×109/L N:75.81%L:13.32%;尿常规:黄、浑;蛋白(-),镜检(-);胸腹透视:未见明显异常。
(二)拟诊讨论:1、初步诊断:中医诊断:肠痈湿热证西医诊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2、中医辨病辨证依据:⑴中医辨病依据:根据患者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加剧,发热,恶心,呕吐,纳呆,便秘,口干,尿赤,右下腹切痛明显,腹皮挛急较重,释手疼痛加重等,辩病为:肠痈。
肠痈(急性阑尾炎)诊疗方案
肠痈(急性阑尾炎)诊疗方案2013年中医病名:肠痈(TCD编码:BWV020)西医病名:急性阑尾炎(ICD-10编码:K35.902)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
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
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常规》(ZY/T001.7-94),及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及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李乃卿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8)。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赵尚华)1).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嗜食生冷、油腻,损伤脾胃,导致肠道功能失调,糟粕积滞,湿热内生,积结肠道而成痈。
2).急剧奔走或跌仆损伤致气血瘀滞,肠道运化失司,败血浊气壅遏而成痈。
3).寒温不适外邪侵入肠中,经络受阻,郁久化热成痈。
4).情志所伤郁怒伤肝,肝失疏泄,忧思伤脾,气机不畅,肠内痞塞,食积痰凝,瘀结化热而成痈。
上述因素均可损伤肠胃,导致肠道传化失司,糟粕停滞,气滞血瘀,瘀久化热,热胜肉腐而成痈肿。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1),参照《黄家驷外科学》(第七版)(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转移性右下腹痛初起上腹或脐周痛,数小时可转移到右下腹痛。
70-80%的病人具有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
(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有的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等。
(3)全身症状乏力、发热(达38度左右)、心率增快。
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黄疸。
(4)腹膜刺激征: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后,右下腹有局限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多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右下腹包块,提示有阑尾脓肿形成。
肠痈(阑尾炎)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肠痈(阑尾炎)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肠痈(阑尾炎)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
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
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
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
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阑尾炎在中医学中称为“肠痈”。
中医学认为肠痈病在肠腑,属里、热、实证。
因饮食不节、过食油腻生冷或寒温不适、情志失调等,致肠道传化失司,气机痞塞,瘀血停聚,湿热内阻,血肉腐败而成肠痈。
其总的病机为气滞、血瘀、湿阻、热壅,进而热毒炽盛,结于阳明或侵入营血,严重者可致阴竭阳脱之危候。
一、诊断1、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赵尚华)肠痈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症状:(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体征:右下腹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比值均升高。
中医辨证:1、瘀滞内结型患者寒温不调,外邪乘虚侵袭,肠胃受损,气机失调,经络受阻,气滞血瘀,瘀血阻滞而成肠痈,胃肠积滞,传化失积,故见脘腹胀闷,暧气纳导,大便秘积,胃失和降,则恶心欲吐,舌质暗红为肠腑瘀热,脉象弦紧或弦滑,并属充血瘀阻,不通即痈之征。
2、湿热内蕴型患者平素暴饮暴食,且恣食生冷,损伤脾胃,脾胃受损,传导失司,糟粕积滞,生湿生热,气血不和,久为败瘀,积于肠道而为肠痈,故见右下腹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弦紧为湿热之象。
3、热毒炽盛型患者平素暴饮暴食,嗜食膏梁厚味,致食滞中阻,损伤脾胃,脾胃受损,运化不行,湿滞郁而化热,腐蒸气血,而成肠痈,腹痛剧烈,腹皮硬,手不可近,为痈脓已溃之征,面红目赤,小便赤,舌质红绛,苔黄燥而移浊,脉弦数或洪大均为热毒炽盛之象。
肠痈汤加减治疗急性阑尾炎
肠痈汤加减治疗急性阑尾炎*导读:【病例】某男,59岁。
病史简述: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经过二次手术治疗,术后情况良好。
在手术后七天突然腹……【病例】某男,59岁。
病史简述: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经过二次手术治疗,术后情况良好。
在手术后七天突然腹部疼痛剧烈,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由于患者年龄较高,身体较衰,进行第三次手术有困难,故改为中医治疗。
1959年6月22日:腹部膨胀,右下腹有明显压痛,肌卫明显,自汗淋漓,发热神困,胃呆,作呕,大便干燥,小便深黄,脉象洪数,舌苔黄腻。
化验:白血球19700/mm3,嗜中性80%,淋巴细胞16%,嗜酸性4%。
【辨证】自汗淋漓,此手术后气虚之证。
今右腹天枢处疼痛,且有腹胀便燥,脉洪苔黄,此为阳明积热内阻,肠道壅滞酿成肠痈。
标急于本,【治则】通腑开结化瘀清热的肠痈汤加减治之。
【处方】败酱草15g 米仁15g 红藤30g 丹皮12g 赤芍9g 冬瓜子9g 当归尾9g 桃仁9g 酒川大黄6g 木香6g 广皮6g 玄明粉12g(冲),紫花地丁30g 银花30g 蒲公英15g。
【针灸】取穴:阑尾穴,足三里。
方法:泻法,留针30分钟,每15分钟加手法一次。
【外敷】铁箍散阴发散各等分蜜调,敷于右下腹压痛处,每日换药一次,至痛消失为止。
【西医】青霉素,链霉素。
6月23日,服药后大便十余次,腹痛大减,但是自汗淋漓,舌苔黄腻。
【辨证】大便十余次,腹痛大减,脉象洪数为软数,肠中热毒已清大半。
然而舌苔黄腻,阳明湿浊未净。
自汗淋漓,正气已虚,虚其气阴两脱,应减前剂攻下之药,参入止汗之品。
【处方】生牡蛎30g(先煎)生龙骨30g(先煎)浮小麦9g 瘪桃干15g 黄芪皮15g 白芍9g 槟榔9g 银花18g 黑丑、白丑(各炒)6g 砂仁、蔻仁(各打后下)2.5g 丹皮15g 广木香6g 米仁15g 败酱草9g 枳实6g。
6月24日:腹痛已除,略有腹胀,舌苔黄腻已薄,自汗已收,脉搏已正常,身体疲倦。
肠痈中医护理常规
肠痈中医护理常规【疾病名称】中医病名:肠痈西医病名: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定义:肠痈是以热毒内聚,淤结肠中,而生痈成脓。
多与饮食不节,饱食后急剧奔走或跌仆损伤、寒温不适、情志所伤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1.湿热内蕴证初起上腹痛,或脐周疼痛,一般4-6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疼痛,痛处固定,压痛、反跳痛明显,伴食欲不振,恶心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
多有低热,或中等度发热,甚至高热。
舌红苔黄腻,脉弦。
2.湿热未尽证阑尾炎术后,已矢气排便,腹痛已消失,但食欲不振,或有轻微恶心及口干,精神欠佳,手术切口轻微疼痛。
舌质淡红,苔微黄腻,脉濡或滑。
3.气滞血瘀证阑尾炎术后,已矢气排便,腹痛已消失,术后4-5天又出现轻微疼痛、腹胀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舌质淡红,苔微黄,脉弦。
【临证护理】1.术前(1)腹痛: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是否有压痛、反跳痛,是否拒按。
①腹痛多起于上腹部或脐周,数小时候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
少数患者发病即右下腹痛。
②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或胀痛。
(2)胃肠道反应:观察纳呆、恶心、呕吐、便秘、腹泻情况。
(3)全身症状:一般较轻,主要有头痛、身软乏力、发热等。
2.术后(1)切口疼痛的性质、程度。
(2)体温变化情况。
(3)有血浆引流管,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的变化。
(4)肛门排气、排便情况变化。
(一)辨证施护1.湿热内蕴证施护原则:清热解毒,化瘀除湿。
(1)中医特色护理:耳穴压丸,主穴:神门、交感等,配穴:胃、大肠、小肠等。
以清热解毒,通利肠腑。
(2)穴位贴敷或穴位按摩合谷、曲池穴以退热或高热者予以温水或酒精擦浴。
2.湿热未尽证施护原则:清热健脾除湿(1)中医特色护理:耳穴压丸,主穴:大肠等,配穴:脾、胃、大肠、小肠等。
以清热除湿健脾胃。
(2)腹泻者予以穴位贴敷或穴位按压内关、足三里、上巨虚等穴。
(3)腹泻者,保持会阴部清洁、舒适,可用1:20五味黄连液行会阴护理,避免皮炎发生。
3.气滞血瘀证施护原则:治以行气活血,通腑。
阑尾炎中医病历模板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中医病历模板主诉:转移性右下腹疼痛8小时,伴发热2小时。
现病史:患者8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及脐周阵发性隐痛不适,伴恶心,无呕吐,当时未在意,此后疼痛逐渐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绞痛,疼痛无腰背及会阴部放射,期间恶心、呕吐2次,均为胃内容物,无呕血,伴有腹胀,无腹泻,无咳嗽、咳痰,2小时前开始出现发热,最高温度38.5℃,自行口服“头抱氨苄”症状缓解不明显,急来我院就诊,门诊经查体后考虑“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收住我科。
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差,饮食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手术史,否认病毒性肝炎、伤寒、肺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及密切接触史。
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无输血史。
无药物过敏史。
预防接种随当地。
个人史:原籍出生,无长期外地居住史。
学生。
无烟酒嗜好。
无工业毒物、粉尘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
无冶游史婚育史:未婚。
家族史:父母非近新婚配。
否认有家族遗传性疾病病史中医望闻问切:神色形态:神志清,精神可,表情痛苦。
面色蜡黄,发育正常,营养良好,体型中等,体质可。
被人扶入病房。
声息气味:呼吸急促,语言清晰,可闻及痛苦呻吟声,无咳嗽、呃逆、暧气之声。
未闻及异常气味。
皮肤毛发:毛发浓密,无白发,尚有光泽;皮肤润泽,肤色无异常,无斑疹。
舌象:舌质红,苔黄腻,舌体大小适中无齿痕,活动自如,舌底脉络色红,未见迂曲。
脉象:脉弦滑数。
头面五官颈项:头颅大小形态正常,目窠微陷,白睛不黄,红丝隐隐,鼻翼微有煽动,耳轮红润不枯,无耳屡及生疮,牙齿黄垢,排列整齐,左右上下第三磨牙均未萌发,无龋齿及齿衄,亦无齿瓣。
咽部色泽红润,未见乳蛾。
项部对称,活动灵活,无青筋暴露,无瘿瘤痕疬。
胸腹:胸部扁平,虚里搏动应手,右下腹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拒按,无青筋暴露。
腰背四肢爪甲:脊柱四肢无畸形、不肿,爪甲润泽。
前后二阴及排泄物:肛门发育未见异常。
大便秘结,小便黄赤、量少,无涕,无痰。
上述内容记录属实。
盲肠炎(肠痈、阑尾炎)的中医治疗:
盲肠炎(肠痈、阑尾炎)的中医治疗:大黄牡丹皮汤大黄15克,芒硝15-20克,牡丹皮30-40,赤芍30克,红花20克,桃仁20克。
1、什么是肠痈?肠痈是否就是阑尾炎?肠痈是指发生于肠道的痈肿,属内痈范畴。
按部位可分为大肠痈和小肠痈,在《内经》上已有记载:大肠痈位于右下腹天枢穴即脐旁开二寸;小肠痈在关元穴附近。
中医的概念很宽泛,它包括很多种腹腔内化脓性炎症,但大肠痈主要指的是阑尾炎。
《难经·第四十四难》中有:“大肠、小肠会阑门,分阑水谷精血各有所归故日阑门。
”阑门位于大肠、小肠分界之处起到一个拦坝的作用。
可以使小肠的分清泌浊和大肠的传化糟粕的功能各司其职。
小肠下口,即大肠上口,日“阑门”,屈曲变化之处,最易壅塞,肠痈生此为多。
不论从阑门的解剖部位上看还是从大肠痈的临床表现上看,现今阑尾炎的病名继承了中国古代中医对阑门肠痈的认识。
2、盲肠炎(肠痈、阑尾炎)的中医治疗郭老:牛膝杜仲,治腰疼腿疼为什么?它把血引到腰和腿上来,腰和腿这两个器官得到营养了,这有营养什么都有了,把有害的东西带走了,把有用的东西都带来了。
加强腰以下的循环,那病就没有了,这叫自主循环。
哪一个医,你甭管是哪一个派,别管它拿什么花招,谁离开生命本能它也不是医。
盲肠炎,大黄牡丹皮的用量?看他身高体重,便秘的程度,一般的大便不好,不是严重的障碍,大黄15克,芒硝15-20克,牡丹皮30-40,赤芍30克,红花20克,桃仁20克。
大黄倒水里,把药煎成了,泡是里面渍出来。
然后把芒硝溶入这个汤里,效果特别好。
汤渍的大黄特别快。
煮的时间越长越没劲。
有的不知道他知道不知道,一用30克,50克大黄,少了通不了便。
外科肠痈(急性阑尾炎)的中医诊疗方案
成安县中医院外科肠痈(急性阑尾炎)的中医诊疗方案〔2021年〕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肠痈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阑尾炎一、概述: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
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
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
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那么是该病重要的一个体征。
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相当于祖国医学“肠痈〞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病症:〔1〕腹痛:多起于脐周和上腹部,开始痛不甚严重,位置不固定呈阵发性,这是阑尾阻塞后,管腔扩张和管壁肌收缩引起的内脏神经反射性疼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痛呈持续性加重这是阑尾炎症侵及浆膜,壁层腹膜受到刺激引起的体神经定位疼痛。
不同位置的阑尾炎其腹痛部位也有区别,如盲肠后位阑尾炎痛在侧腰部;盆腔位阑尾炎痛在耻骨上区;肝下区阑尾炎可引起右上腹痛;极少数左侧腹部阑尾炎呈左下腹痛。
〔2〕胃肠道病症: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
〔3〕全身病症:初期有乏力、头痛。
炎症加重时可有发热等全身中毒病症。
2、体征:〔1〕、强迫体位:病人来诊时常见弯腰行走,且往往以双手按在右下腹部。
在床上平卧时其右髋关节常呈屈曲位。
〔2〕、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通常在麦氏点。
〔3〕、腹膜刺激征象:有腹肌紧张、反跳痛〔Blumberg征〕和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
〔4〕、其它体征:〔1〕结肠充气试验〔Rovsing试验〕:阳性。
〔2〕腰大肌试验:阳性说明阑尾位置较深或在盲肠后位靠近腰大肌处。
〔3〕闭孔内肌试验:阳性,提示阑尾位置较低靠近闭孔内肌。
〔4〕直肠指诊:当阑尾位于盆腔或炎症已涉及盆腔时,直肠指诊有直肠右前方的触痛如发生盆腔脓肿时,可触及痛性肿块。
〔5〕、腹部包块:阑尾周围脓肿形成时,右下腹可触到有触痛的包块。
《中医科》肠痈证治(急慢性阑尾炎)
《中医科》肠痈证治(急慢性阑尾炎)肠痈,疾病名。
痈疽之发肠部者。
出《素问·厥论》。
肠痈为外科常见急腹症,属急腹症范畴。
多因饮食失节,暴怒忧思,跌扑奔走,使肠胃部运化功能失职,湿热邪毒内壅于肠而发。
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之败血浊气壅遏于阑门而成。
以持续伴有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肌紧张、反跳痛为特征。
可发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率居外科急腹症的首位。
病因病机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油腻,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肠胃,湿热内蕴于肠间;或因饮食后急剧奔走,导致气滞血瘀、肠络受损;或因寒温不适、跌仆损伤、精神因素等均可导致气滞、血瘀、湿阻、热壅、瘀滞、积热不散、血腐肉败而成痈肿。
现代医学认为,阑尾腔梗阻和细菌感染是肠痈的主要发病原因。
临床表现1.轻症初起上腹部或脐周作痛,阵发性钝痛,数小时后疼痛转移至右下腹部,逐渐加重,伴有恶寒发热,恶心呕吐,便秘,腹胀,溲赤,苔黄腻,脉洪数。
2.重症痛处固定不移,痛势加剧,腹肌紧张拘急,拒按,局部可触及局限性肿物,高热不退,属肠痈重症,应采取综合疗法。
辨证施治1.瘀滞型(1)证候初为脘腹闷胀,绕脐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右下腹,按之痛剧,腹皮微急,恶心欲吐,嗳气纳呆。
不寒不热或微热,或恶寒,大便正常或便秘,尿清或黄。
舌质正常或暗红,舌苔薄白或微黄,脉迟紧或弦略数。
本证相当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轻型化脓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消散后期。
(2)治则化瘀行滞,清热解毒。
1)方药生大黄、牡丹皮、桃仁、厚朴、红藤、蒲公英、赤芍。
水煎服。
大便次数增多者,改生大黄为制大黄。
2)中成药①阑尾灵冲剂,热开水冲服。
②阑尾消炎灵胶囊,温开水送服。
③锦红新片,温开水送服。
④野菊花注射液,肌注。
3)单方验方川楝子、延胡索、牡丹皮、桃仁、木香、金银花、大黄。
水煎服。
血聚成块者加红藤。
2.湿热型(1)证候腹痛较剧,右下腹硬满,按之内痛,或可扪及有压痛之肿块。
伴有发热,口干渴,汗出,便秘尿赤。
肠痈急性阑尾炎【执医病例分析】「方剂学人」
肠痈急性阑尾炎【执医病例分析】「方剂学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右下腹压痛等...中医疾病诊断:肠痈中医证型诊断:内治1、瘀滞—行气活血,通腑泻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红藤煎(红藤-银花-紫花地丁-连翘-乳香-没药-丹皮-元胡-甘草-大黄)2、湿热—通腑泻热,利湿解毒—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败酱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加减红藤煎(红藤-银花-紫花地丁-连翘-乳香-没药-丹皮-元胡-甘草-大黄)3、热毒—通腑排毒,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透脓散(黄耆-山甲-川芎-当归-皂角针)西医诊断:急性阑尾炎西医诊断依据:病因:*阑尾腔梗阻学说*细菌感染学说*神经反射学说病理:*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或穿孔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临床表现:1、症状转移性右下腹疼痛*70-80%*多始于上腹部或脐周围*阵发性疼痛并逐渐加重,数小时甚至1-2天后疼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单纯性:多呈隐痛/钝痛,程度较轻*梗阻化脓性:一般为阵发性剧痛/胀痛*坏疽性:开始多为持续性跳痛,程度较重,而当阑尾炎坏疽后即变为持续性胀痛胃肠道症状*初期常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食物,并多数伴有便秘、食欲减退*盆腔性:刺激直肠可有腹泻和里急后重感*弥漫性:可出现麻痹性腹胀全身症状*早期一般不明显*体温正常/轻度升高,*可有头晕、头痛、乏力、汗出、口干、尿黄、脉数等症状*体温升高至38~39,注意到有化脓、坏疽穿孔可能性*少数坏疽性或导致门静脉炎时,可有寒战高热,体温高达40+2、体征压痛右下腹局限性显著压痛麦氏点炎症加剧,范围扩大反跳痛逐渐缓慢压迫至深部,迅速抬手放松,感到该区腹内剧痛:为阳(化脓性阑尾炎时即可出现,为炎症搏击壁层腹膜的表现)腹肌紧张腹膜壁层受刺激—防御性腹肌紧张急性单纯性:多无轻型化脓性:轻度紧张坏疽穿孔性:显著紧张右下腹包块当出现阑尾周围脓肿时,右下腹可触及痛性包块,边界不清且固定其他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闭孔内肌试验直肠指诊经穴触诊实验室1、血常规多数WBC ↑,中性粒细胞(N)↑,WBC常在(10~15)*10^9/L阑尾穿孔合并腹膜炎或门静脉炎时:WBC:可达20*10^9/L2、尿常规阑尾炎刺激输尿管、膀胱、部分患者尿中可出现少量红细胞/白细胞,应注意与泌尿系疾病鉴别3、其他钡灌肠、超声显像、CT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等..诊断:诊断转移性右下腹疼痛病史,右下腹局限性压痛结合详细病史、体格检查、化验、特殊检查,综合判断,提高诊特殊类型急性阑尾炎1、小儿:*发病率低于成人*多于上呼吸道感染、肠炎同时发生,病情较严重且进展较快*压痛范围一般较广而不局限*腹肌紧张不明显*易出现穿孔及其他严重并发症*高热、恶心呕吐出现早而频繁,常引起脱水、酸中毒等2、老年人*症状体征通常不典型*转移性右下腹痛常不明显,腹膜刺激征多不显著*有时炎症较重,但WBC、中性粒细胞比例仍在正常范围哦*坏疽穿孔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都较高,易误诊3、妊娠期*随妊娠月数增加,阑尾压痛点不固定,压痛、腹肌紧张均不明显*穿孔后由于胀大子宫的影响,腹膜炎症不易局限,炎症刺激子宫可导致早产/流产4、异位*症状体征多不典型*有盲肠后、盆腔内、腹膜外、左下腹、肝下等不同位置(2)鉴别诊断1、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2、急性胃肠炎3、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4、右肺下叶大叶性肺炎/右侧胸膜炎5、急性胆囊炎、胆石症6、右侧输尿管结石7、急性附件炎8、卵巢滤泡破裂9、黄体破裂西医治疗:*诊断明确的急性阑尾炎,尤其老年人、小儿、妊娠期急性阑尾炎,一般主张及早手术治疗(阑尾切除术)*近年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开展了(经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腹腔渗液严重,或腹腔已有脓液的急性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应同时行腹腔引流*阑尾周围脓肿,如有扩散趋势,可行脓肿切开引流*较大和脓液多的阑尾周围脓肿,除药物治疗,可进行脓肿穿刺抽脓,/在合适位置放入引流管,以减少脓肿的张力,改善血液循环,并能吸收冲洗或局部应用抗生素,利于脓肿的消散吸收。
阑尾炎(肠痈)中医诊疗方案(2014)
阑尾炎(肠痈)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参照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表现以右下腹疼痛,发热,呕吐为表现。
(2)好发于各个年龄段。
2.西医诊断: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表现以右下腹疼痛,体温升高,呕吐;(2)麦氏点压痛、反跳痛明显;(3)血象示:白细胞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
(二)证候诊断1瘀滞证:右下腹疼痛,阵发性加剧,痛有定处,发热,恶心呕吐,腹胀便秘,舌苔薄黄,脉弦数。
2湿热证:右下腹痛剧烈,少腹硬拒按,可扪及肿块,壮热便秘,呕恶腹胀,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洪数。
3热毒证:腹痛剧烈,腹肌急硬,肿块拒按,大便秘结,壮热烦燥,舌质绛红,苔焦黄,脉滑数。
二、治疗方案(一)、中医治疗:1、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瘀滞证治法:通里攻下,解毒行淤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
生大黄9克(后下),丹皮12克,芒硝9克(冲),生薏仁15克,桃仁9克,冬瓜仁30克,败酱草15克,红藤15克,蒲公英15克,丹参12克,木香9克。
(2)湿热证治法:通腑泄热,解毒透脓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败酱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
紫花地丁15克,双花15克,红藤15克,乳香9克,冬瓜仁20克,没药9克,生大黄9克,赤芍12克,元胡9克,连翘12克,败酱草15克。
(3)热毒证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生大黄9克(后下),芒硝9克(冲),枳实9克,虎杖10克,厚朴9克,元参12克,生地12克,丹皮10克,生薏仁30克,木香10克,败酱草15克,人工牛黄1克,桃仁9克。
2、针灸治疗:取足三里、上巨虚、阑尾穴,配合右下腹压痛最明显处的阿是穴,每日2次,强刺激,每次留针30~60分。
3、外治法:常用双柏散(大黄、侧柏叶各2份,黄柏、泽兰、薄荷各1份,研细末),以水蜜调成糊状热敷右下腹,每日一次。
急性阑尾炎(肠痈)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急性阑尾炎(肠痈)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概述】急性阑尾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阑尾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右下腹固定压痛。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以青壮年为多。
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阑尾腔梗阻,或病毒细菌等侵入阑尾壁內淋巴组织或腹部受寒冷刺激后抵抗力降低,细菌易于侵人可引起炎症。
常见致病菌有大肠杆菌,链球菌,厌氧杄菌,此外,本病发病有时也与遗传,外伤有关。
本病属中医“肠痛”范畴。
多由宿食停滞,湿热蕴结或外邪侵入而使肠道传化失司,而造成湿阻气滞,血淤热壅日久则化腐成脓而成肠痈。
【诊断要点】(一)主要症状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其典型特征有1.疼痛始于上腹部或脐周围,不剧烈多为阵发性后逐渐转移至右下腹阑尾处。
2.若阑尾异位则可表现为右侧腹部及腰部的弥漫性疼痛,盆腔内阑尾炎则表现为里急后重和耻骨上部不适3.伴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或便秘等胃肠症状。
4.全身症状,初期可见头晕头痛,倦怠无力,继而会出现发热,汗出,口渴,小便短赤等。
少数会有寒战高热。
(二)体征1.右下腹阑尾炎有明显的压痛。
阑尾异位者,压痛点也随之不同,但总是固定于某处。
2.阑尾穿孔后可拍及一压痛性肿块。
3.急性阑尾炎时右下腹在10.11.12脊神经分布区出现皮肤感觉过敏,阑尾穿孔或坏死后,过敏消失。
4.20%~80%的病人在足三里有压痛。
(三)结肠充气试验:先以一手压在下腹降结肠区再用手反复按压其上端,患者右下腹痛为阳性。
(四)腰大肌试验:患者左侧卧位,右下肢后方过度伸展,右下腹疼痛为阳性。
(五)闭孔肌试验:仰卧位,右腿前屈90°并内旋引起右下腹痛者为阳性。
(六)直肠指检:直肠右前方有压痛为阳性。
(七)盲肠逆行充气法:用右手按压右下腹右手逆行挤压结肠,右下腹痉痛者为阳性。
(八)实验室检查,有不同程度的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髙。
尿中可有少量蛋白白细胞,红细胞。
(九)腹部光检查,可能显示阑尾粪石,盲肠胀气,或有液平面,右侧腰大肌影消失。
肠痈病(急性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肠痈病(急性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多因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暴急奔走、忧思抑郁等导致肠道功能失调引起阑尾腔梗阻并发感染。
以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
(一)疾病名称:中医病名:肠痈病西医病名:急性阑尾炎(二)护理评估:1、腹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腹肌紧张度,有无压痛、反跳痛等。
2、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湿热内蕴、气滞血瘀型;积热不散、肉腐成脓型;阳明腑实、热盛伤津型。
(三)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和手术护理常规进行。
(2)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肌紧张程度、腹部包快等情况。
(3)观察患者神志、血压、体温、呼吸等变化,并做好记录。
(4)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以防术后发生头痛,6小时后可改为半卧位。
(5)鼓励患者术后第1天就下床活动,以预防肠粘连,同时可增进血液循环,加速伤口愈合。
2、病情观察:(1)观察证候特点。
(2)观察疼痛部位和特点。
3、用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少量多次温服,并观察腹痛是否减轻,体温是否下降;服用通里攻下药时,应注意大便情况。
泻下太过者应报告医师处理,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4、饮食护理:(1)术后肠蠕动恢复后即可进食,注意循序渐进,从流质到半流质到软食再到普食,忌暴饮暴食及食后作胀。
(2)瘀滞化热者,宜进食流质或半流质。
(3)热毒炽盛,呕吐频繁者,暂禁食。
(4)恢复期可进食高蛋白、新鲜蔬菜及水果,忌辛辣、肥厚、烟酒、生冷等刺激性品。
5、情志护理:(1)关心体贴患者,使其身心舒畅。
(2)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安慰患者,使之情绪稳定,情志畅达,配合治疗。
6、临证护理:(1)腹痛甚时可指压阑尾、天枢等穴。
(2)伴发热者配曲池。
(3)伴恶心、呕吐配内关、中脘。
(4)伴腹胀配大肠俞。
7、并发症护理:(1)腹腔脓肿的预防和护理:加强观察,术前应密切观察病人的腹部症状和体征变化,尤其加强对非手术治疗病人的观察和随访,为治疗提供依据;术后病人血压平稳后给予半坐卧位,密切观察病人的体温变化,保持引流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受压、扭曲、堵塞等,确保有效引流,防止因引流不畅而致积液或脓肿;遵医嘱应用足量、敏感的抗菌药,以控制感染、促进脓肿局限和吸收;若术后5-7天病人体温下降后又升高,且伴腹痛、腹胀、腹肌紧张或腹部包块等,常提示腹腔感染或脓肿,应协助医师处理,必要时遵医嘱做好手术切开引流的准备。
阑尾炎 病历模板
中医四诊:神志清晰,表情痛苦,双目有神,面色有华,形体适中。
发声自然,语音清晰,无异常气味闻及。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患者平素调摄失宜,恣食辛辣肥甘,寒温不适。
导致肠道功能失调,传化不利,运化失职,糟粕积滞,生湿生热,遂致气血不和,败血浊气壅阻而成肠痈,湿热壅积瘀滞不散,热胜肉腐则成痈脓。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纵观四诊,本病诊为肠痈,证属湿热蕴结。
中医鉴别诊断:本病应与胃痛、石淋相鉴别。
1、胃痛:疼痛部位在上腹,局部压痛,以腹胀为主,持续时间长,合并纳呆、恶心、呕吐等症状,多因长期饮食不洁,情志、外感、所致脾胃虚寒。
主要于胃脘部。
2、石淋病腹痛为阵发性绞痛,腹部无明显压痛,经腹部x线片、B超及血、尿常规检查,不难鉴别。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应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右侧输尿管结石、异位妊娠破裂相鉴别。
1、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穿孔溢出的胃内容物可沿升结肠旁沟流至右下腹部,容易误认为是急性阑尾炎的转移性腹痛。
病人多有溃疡病史,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腹痛。
体征除右下腹压痛外,上腹仍有疼痛和压痛压痛,腹壁板状强直等腹膜刺激症状也较明显。
胸腹部X线检查发现膈下游离气体有助于鉴别诊断。
2、右侧输尿管结石:多呈突然发生的右下腹阵发性剧烈绞痛,疼痛向会阴部、外生殖器放射。
右下腹无明显压痛,或仅有沿右侧输尿管径路的轻度深压痛。
尿中查到多量红细胞。
B超检查或X线摄片在输尿管走行部位可见结石阴影。
3、异位妊娠破裂:表现为突然下腹痛,常有急性失血症状和腹腔内出血的体征,有停经史及阴道不规则出血史,检查时宫颈举痛、附件肿块、阴道后穹窿穿刺有血等。
结合B超、血尿HCG检查可鉴别诊断。
诊疗计划:1、外科护理常规,二级护理,禁食水。
2、完善相关辅助检查。
3、西医:抗炎、解痉止痛、抑酸护胃、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支持治疗。
4、中医外治:阑尾切除术。
5、中医内治:通腑泻热,利湿解毒,方选“大黄牡丹皮汤”加味,具体药物如下:大黄12g 丹皮12g 芒硝10g 冬瓜仁10g桃仁10g 木香12g 陈皮10g 金银花20g败酱草15g 杭芍10g用法:水煎口服,每日一剂。
(十五)四逆散——肠痈阑尾炎,痛风痹证
(十五)四逆散——肠痈阑尾炎,痛风痹证138肠痈——谷越涛医案侯某,男,26岁。
阳谷县石门宋公社龙虎寨大队社员,1974年8月求诊。
右下腹持续疼痛已四五天。
初时满腹作痛,2天后疼痛局限于脐部右下方。
自述已服过治阑尾炎中药3剂,方中有当归、赤芍、公英、双花、乳香、没药等清热、解毒、活血、行瘀之品,未见疗效,疼痛且有继续加重之势。
细询病情,知病人恶寒、肢冷,痛处有灼热感,局部疼痛越重,身冷也越明显。
食欲不振,轻度恶心,心烦,口苦,口干不欲饮。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略沉。
证属阳热内郁,气机不畅,局部气血瘀滞,予以四逆散合金铃子散。
处方:柴胡9g,白芍12g,枳实9g,元胡9g,川楝子9g,甘草6g。
上方1剂后,右下腹热痛明显减轻。
身不觉寒,四肢转温,恶心止。
继服两剂,诸症消失,随访两年,未见复发。
《伤寒解惑论》《经方临证集要》《伤寒论方医案选编》论:恶寒脉数,是肠痈证。
肢冷脉弦,是四逆散证。
四逆散者,是从气机论治。
《金匮》肠痈一:诸脉浮数,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疮痈。
摘(重复)真武汤肠痈医案解:肠痈之症,发热脉浮数者,不是外感,是内有瘀阻之象。
肠痈内阻,阴阳不能交通。
阳浮不交,则脉浮数,阳气郁阻,则见发热。
肠痈之病,因肠为腑,故病则热瘀,而本为湿寒凝滞。
故肠痈之病,有热瘀,也有湿寒。
热瘀则有大黄牡丹皮汤,湿寒凝滞,则有附子薏苡败酱散。
本案真武汤,也是湿寒之型。
139肠痈——程敦夫医案喻某,女,34岁。
自诉素有痛经病,经潮则感腹俱痛,经停则痛止。
此次腹痛发作,亦当经期,但月经净后,腰痛缓而腹痛剧,羁延数日不解,乃来就诊。
右下腹肿如拳大,疼痛拒按,腿曲不能伸,转侧甚难,自觉乍寒乍热,寝食俱废,舌质红、薄白苔,脉象弦数而滞。
诊断为肠痈。
…治以行气导滞,解毒消瘀,宣通肠胃。
拟四逆散作煎剂柴胡9克枳壳4.5克白芍9克大黄9克象贝9克青木香9克败酱9克紫花地丁12克,连服3剂,大便溏呈酱色,痛减、肿块消除大半,腿曲能伸。
肠痈(化脓性阑尾炎)
肠痈(化脓性阑尾炎)中医诊疗常规1.病名中医概念:肠痈是因热毒内聚,淤结肠中,而生痈生脓,以发热,右少腹疼痛拘急,或触及包块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痈病类疾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西医概念:化脓性阑尾炎是阑尾明显肿胀,壁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可形成大量大小不一的微小脓肿。
腔内有脓性分泌物,浆膜高度充血并有较多脓性渗出物,形成局限性腹膜炎的一种外科急腹症。
(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73.)2.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主要分型有:“气滞血瘀”、“湿热蕴结”、“热毒炽盛”。
中医证型诊断:(1)气滞血瘀证:腹痛,绕脐作痛,或痛有定处拒按或有肿块。
发热不高,大便秘结,苔白腻,脉弦紧或涩或细。
(2)湿热蕴结证:腹痛拒按,发热,午后较甚。
口干渴,食欲不佳,便秘,尿黄赤,苔黄腻,脉弦数。
西医常规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转移性右下腹痛(女性包括月经史、婚育史);(2).体格检查:体温、脉搏、心肺查体、腹部查体、直肠指诊、腰大肌试验、结肠充气试验、闭孔内肌试验;(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如可疑胰腺炎,查血尿淀粉酶;(4).辅助检查:腹部立位X光片除外上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有右下腹包块者行腹部超声检查,有无阑尾周围炎或脓肿形成;鉴别诊断:疑似右侧输尿管结石时,请泌尿外科会诊;疑似妇科疾病时,请妇科会诊。
3.治疗方法中医辨证治疗(非手术治疗或手术病人肛门排气后使用)1.气滞血瘀证:主症:腹痛,绕脐作痛,或痛有定处拒按或有肿块。
次证:发热不高,大便秘结,苔白腻,脉弦紧或涩或细。
治法:化瘀通结,清热解毒。
方药:阑尾化瘀汤加减大黄9g 牡丹皮9g 桃仁9g 延胡索9g 木香9g金银花15g 川楝子15 g 大血藤15g 青皮15g 辩证依据:气机不畅,胃肠结滞,气血凝滞,肠络不通表现为腹痛阵作,按之加剧,脘腹胀闷,恶心欲吐。
肠痈病历
出院记录入院时间:2012年01月10日出院时间:2012年01月16日住院6天入院情况:刘XXXX,男,28岁,农民,江西新建县人,因转移性右下腹痛4天于2012年01月10日9时由门诊拟“肠痈”收我科住院治疗。
患者4天前午饭后感觉上腹部疼痛,第2天疼痛渐移至右下腹部,疼痛剧烈,并逐渐加重,伴恶心呕吐,发热,体温达38.3℃。
今日来我院就诊。
门诊拟以“肠痈”收入我科住院治疗。
现症见右下腹疼痛剧烈,恶心呕吐,壮热,纳呆,小便可,大便秘,饮食欠佳。
查体:T :38.3℃,P :98次/分,R:22次/分,BP:130/85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表情痛苦,急性病容。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
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心率9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平软,右下腹麦氏点有压痛及反跳痛,并可扪及一触痛性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及肝区无压痛及叩击痛,全腹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无畸形、四肢无水肿,活动自如,肛门及生殖器未查。
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无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4.1*109/L HGB:111g/L PLT:114*109/L。
B超示:右下腹部6.8×9.0cm不均匀杂乱的低回声包块,后壁回声增强。
诊断为阑尾脓肿。
入院诊断:中医诊断:肠痈西医诊断:急性阑尾炎X 湿热壅滞诊疗经过: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西医抗炎解痉止痛等对症治疗,药用头孢硫脒、左氧氟沙星,甲硝唑,盐酸消旋山莨菪碱等;中医以通腑泻热,利湿解毒排脓为主,方用大黄牡丹汤和红藤煎加减。
出院诊断:中医诊断:肠痈西医诊断:急性阑尾炎X 湿热壅滞出院时情况: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右下腹疼痛无明显疼痛,无恶心呕吐,食欲尚可,二便如常。
T :36.6℃,P :91次/分,R:21次/分,BP:130/75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表情痛苦,急性病容。
肠痈(阑尾炎)”辨证论治(附医案二则)
肠痈(阑尾炎)”辨证论治(附医案二则)医案一急性肠痈✎处方笺患者:白某,女,22岁,河南省漯河人。
病史:2015年3月8日,因腹痛到医院就诊。
此人急性病容,右下腹疼痛,牵扯右大腿根抽痛,发热,按压麦氏点反跳痛,化验白细胞高,B超检查阑尾脓肿;西医诊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漯河二院要求患者入院手术治疗,因费用高,又无人在身边照顾,故托人寻求中医治疗。
应当地中医邀请,我在西安为其网诊。
因病情单纯,确诊明确,属于中医肠痈。
中医辨证:肠痈。
处方:四逆散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
北柴胡30g 枳壳30g 赤、白芍各60g 生甘草30g 红藤30g 蒲公英60g 白花蛇舌草150g 败酱草30g 生薏苡仁60g 桔梗10g 金银花100g3剂。
水煎服,日4次。
要求当地医生每日追踪病情,服药第一天后,大便3次,先干后溏,人已不发热,右下腹疼痛稍减;第二天已基本不痛了,仅按压隐隐微疼。
第三天后彻底不痛,停药;追踪5日后无任何症状,痊愈。
——古道瘦马医案古道瘦马按:此案比较简单,故用药果断,药大量猛。
中医将少腹归为厥阴肝经,故用四逆散疏肝理气,加红藤赤芍活血祛瘀,白花蛇舌草,败酱草,生薏苡仁,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
力大药专,直捣黄龙。
三天即治愈,一点不输西医,且省钱不遭罪。
医案二肠痈包块✎处方笺患者:赵某,男,37岁。
病史:患急性阑尾炎,发热,右下腹麦氏点处,鼓起一拳头大的包块,不敢按压,疼痛很厉害,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9×109/L。
在医院住院打针1周,仅烧退了,其余症无变化,院方要求手术,患者害怕,不愿手术,于是寻求中医治疗。
刻诊:此人舌暗红,苔白厚,脉弦滑有力,口苦,饮食基本正常,大便偏少,不溏。
处方:四逆散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
柴胡30g 枳实30g 白芍60g 生甘草30g薏苡仁60g 败酱草30g 蒲公英90g 连翘60g 忍冬藤100g 白花蛇舌草45g 红藤45g 麻黄5g 7剂。
水煎服,每日3次。
大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大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诊断方案1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原则》、《中医病证诊断疗效原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3)右下腹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实验阳性,结肠充气实验阳性,肛门指检,直肠前壁右上方有触痛。
(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2、西医诊断: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卫生部急性阑尾炎诊断原则(7月1日)。
临床诊断重要依托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
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固定压痛或伴反跳痛肌紧张、炎性反映体现(白细胞升高、体温升高等)是诊断典型急性阑尾炎旳重要根据。
(1)症状①腹痛:典型体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腹痛始发于上腹,后转移至右下腹),也可直接体现为右下腹痛。
②胃肠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
③全身症状:乏力、发热、心率增快等。
(2)体征①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用旳重要体征。
体现为右下腹固定压痛,压痛点一般位于麦氏点,可随阑尾位置旳变异而变化。
发病初期,腹痛尚未转移至右下腹时,右下腹便可浮现压痛。
如感染扩散,则压痛范畴可扩大至全腹,但仍以右下腹压痛最明显。
②腹膜刺激征象: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削弱或消失等。
③右下腹包块:如右下腹扪及压痛性包块,边界不清,固定,应考虑阑尾周边脓肿。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多体现为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伴有核左移。
(4)影像学检查①B超:B超有时可发现肿大旳阑尾或脓肿。
此外,B超对急性阑尾炎旳鉴别诊断有价值,特别是女性患者。
②腹部X片:可见盲肠扩张和液气平面,偶尔可见钙化旳粪石或异物影,可协助诊断。
③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MRI)检查:MRI、CT可获得与B超相似旳效果,有助于阑尾周边脓肿旳诊断。
但一般不做常规检查。
(二)证候诊断1、瘀滞证: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舌红,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建县XXXXXX院姓名:刘XXXX 性别:男年龄:28岁科别:中医科床号:15床住院号:1793出院记录入院时间:2012年01月10日出院时间:2012年01月16日住院6天入院情况:刘XXXX,男,28岁,农民,江西新建县人,因转移性右下腹痛4天于2012年01月10日9时由门诊拟“肠痈”收我科住院治疗。
患者4天前午饭后感觉上腹部疼痛,第2天疼痛渐移至右下腹部,疼痛剧烈,并逐渐加重,伴恶心呕吐,发热,体温达38.3℃。
今日来我院就诊。
门诊拟以“肠痈”收入我科住院治疗。
现症见右下腹疼痛剧烈,恶心呕吐,壮热,纳呆,小便可,大便秘,饮食欠佳。
查体:T :38.3℃,P :98次/分,R: 22次/分,BP:130/85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表情痛苦,急性病容。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
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心率9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平软,右下腹麦氏点有压痛及反跳痛,并可扪及一触痛性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及肝区无压痛及叩击痛,全腹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无畸形、四肢无水肿,活动自如,肛门及生殖器未查。
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无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4.1*109/L HGB:111g/L PLT:114*109/L。
B超示:右下腹部6.8×9.0cm不均匀杂乱的低回声包块,后壁回声增强。
诊断为阑尾脓肿。
入院诊断:中医诊断:肠痈西医诊断:急性阑尾炎湿热壅滞诊疗经过: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西医抗炎解痉止痛等对症治疗,药用头孢硫脒、左氧氟沙星,甲硝唑,盐酸消旋山莨菪碱等;中医以通腑泻热,利湿解毒排脓为主,方用大黄牡丹汤和红藤煎加减。
出院诊断:中医诊断:肠痈西医诊断:急性阑尾炎湿热壅滞出院时情况: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右下腹疼痛无明显疼痛,无恶心呕吐,食欲尚可,二便如常。
T :36.6℃,P :91次/分,R: 21次/分,BP:130/75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表情痛苦,急性病容。
舌淡红,苔黄,脉平弦。
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
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率91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平软,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不明显,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及肝区无压痛及叩击痛,全腹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无畸形、四肢无水肿,活动自如,肛门及生殖器未查。
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无异常。
出院医嘱:1)清淡饮食2)早期外科手术治疗3)门诊随诊上级医师签名:XXXXXX 经治医师签名:XXXXX 2012年01月16日 2012年01月16日新建县XXXXXXXX院入院记录姓名:刘XXX 出生地:江西省新建县性别:男入院日期:2012年01月10日9时年龄:28岁记录日期:2012年01月10日10时婚姻:已婚发病节气:小寒第三天职业:农民病史陈述者:本人可靠民族:汉住址:新建县主诉:转移性右下腹痛4天。
现病史:患者4天前午饭后感觉上腹部疼痛,第2天疼痛渐移至右下腹部,疼痛剧烈,并逐渐加重,伴恶心呕吐,发热,体温达38.3℃。
今日来我院就诊。
门诊拟以“肠痈”收入我科住院治疗。
现症见右下腹疼痛剧烈,恶心呕吐,壮热,纳呆,小便可,大便秘,饮食欠佳。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传染病接触史。
否认手术、外伤、输血史。
预防接种史不详。
过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及其他过敏史。
其他情况:出生于原籍,无不良生活史,无疫水接触史及疫区生活史。
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厚味。
22岁结婚,爱人及子女体健,家族遗传病史及先天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T :38.3℃ P :98次/分 R: 22次/分 BP:130/85mmH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表情痛苦,急性病容。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
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语颤音正常,双肺叩清音,肺肝相对浊音界在右侧第5肋间隙,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率9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平软,右下腹麦氏点有压痛及反跳痛,并可扪及一触痛性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及肝区无压痛及叩击痛,全腹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无畸形、四肢无水肿,活动自如,肛门及生殖器未查。
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无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4.1*109/L HGB:111g/L PLT:114*109/LB超示:右下腹部6.8×9.0cm不均匀杂乱的低回声包块,后壁回声增强。
诊断为阑尾脓肿。
初步诊断:中医诊断:肠痈湿热壅滞新建县XXXXXXX院姓名:刘XXXX 性别:男年龄:28岁科别:中医科床号:15床住院号:1793首次病程记录2012-01-10 10:00Am 患者刘XXXXX,男,28岁,农民,江西新建人,转移性右下腹痛4天于2012年01月10日9时由门诊拟“肠痈”收我科住院治疗。
患者4天前午饭后感觉上腹部疼痛,第2天疼痛渐移至右下腹部,疼痛剧烈,并逐渐加重,伴恶心呕吐,发热,体温达38.3℃。
今日来我院就诊。
门诊拟以“肠痈”收入我科住院治疗。
现症见右下腹疼痛剧烈,恶心呕吐,壮热,纳呆,小便可,大便秘,饮食欠佳。
查体:T :38.3℃,P :98次/分,R: 22次/分,BP:130/85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表情痛苦,急性病容。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
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语颤音正常,双肺叩清音,肺肝相对浊音界在右侧第5肋间隙,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率9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平软,右下腹麦氏点有压痛及反跳痛,并可扪及一触痛性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及肝区无压痛及叩击痛,全腹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无畸形、四肢无水肿,活动自如,肛门及生殖器未查。
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无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7.9*109/L HGB:105g/L PLT:146*109/LB超示:右下腹部6.8×9.0cm不均匀杂乱的低回声包块,后壁回声增强。
诊断为阑尾脓肿。
辨病辨证依据:中医辨病依据:根据患者右下腹疼痛剧烈,恶心呕吐,壮热,纳呆,小便可,大便秘等,中医诊断为:肠痈。
中医辩证依据:根据患者右下腹疼痛剧烈,恶心呕吐,壮热,纳呆,小便可,大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辩为:湿热壅滞证。
病因病机分析:暴饮暴食,嗜食膏粱厚味,或恣食生冷,以致脾胃受损,导致肠道功能失调,传导失司,糟粕积滞,生湿蕴热,遂使气血不和,留为败瘀,积于肠道而成肠痈,故右下腹疼痛剧烈,恶心呕吐,壮热,纳呆,小便可,大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均为湿热壅滞之象。
中医病证鉴别:肠痈是指发生在肠道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应与腹痛鉴别。
腹痛是指胃脘一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肠痈初起虽有上腹部疼痛或脐周疼痛,但随后疼痛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隐痛或阵发性绞痛,若病情发展则右下腹疼加剧,右下腹有压痛及反跳痛,并可触及包块,二者不难鉴别。
西医诊断依据:(1)转移性右下腹痛4天。
(2)查体:右下腹麦氏点有压痛及反跳痛,并可扪及一触痛性包块。
姓名:刘XXXX 性别:男年龄:28岁科别:中医科床号:15床住院号:179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7.9*109/L。
B超示:右下腹部6.8×9.0cm不均匀杂乱的低回声包块,后壁回声增强。
诊断为阑尾脓肿。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需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鉴别。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溢液可沿升结肠旁流至右下腹,很试急性阑尾炎的转移痛。
但患者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检查时除右下腹压痛外,上腹仍具疼痛和压痛可资鉴别。
诊断:中医诊断:肠痈湿热壅滞西医诊断:急性阑尾炎治则治法:通腑泻热,利湿解毒排脓方药:大黄牡丹汤和红藤煎加减大黄10g 丹皮10g 桃仁12g 冬瓜仁30g 芒硝冲兑6g 红藤30g 连翘15g 紫花地丁15g 乳香6g 没药6g 生薏苡30g 败酱草15g 白花蛇舌草30g×3剂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次150ml,每日二次。
西医治疗:(1)一般治疗:清淡饮食,忌辛辣油腻。
(2)方药:1)0.9% NS250ml加入头孢硫脒3.0g静脉点滴,每日一次。
2)5% GS250ml加入盐酸山莨菪碱10mg及维生素C针3.0g静脉点滴,每日一次。
3)甲硝唑针200ml静脉点滴,每日一次。
4)左氧氟沙星针0.4g静脉点滴,每日一次。
辨证调护:(1)饮食宜清淡。
(2)诊断明确后应早期外科手术治疗。
XXXXX 2012-01-11 09:00Am XXXXXX主治医师查房记录患者仍感觉右下腹疼痛,恶心呕吐,壮热,纳呆,小便可,大便秘。
查体:T :38.0℃,P :95次/分,R: 22次/分,BP:135/80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表情痛苦,急性病容。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
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率95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平软,右下腹麦氏点有压痛及反跳痛,并可扪及一触痛性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及肝区无压痛及叩击痛,全腹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无畸形、四肢无水肿,活动自如,肛门及生殖器未查。
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无异常。
XXXXX主治医师查房后指出:根据症状、体征姓名:刘XXXX 性别:男年龄:28岁科别:中医科床号:15床住院号:1793 及辅助检查,同意目前诊断为:中医诊断:肠痈湿热壅滞;西医诊断:急性阑尾炎,余治疗同上暂且不变。
XXXXX 2012-01-12 09:00Am XXXXXX主治医师查房记录患者感觉右下腹疼痛有所缓解,仍恶心,无呕吐,纳呆,小便可,大便秘。
查体:T :37.6℃,P :93次/分,R: 22次/分,BP:135/80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表情痛苦。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
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率93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平软,右下腹麦氏点有压痛及反跳痛,并可扪及一触痛性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及肝区无压痛及叩击痛,全腹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无畸形、四肢无水肿,活动自如,肛门及生殖器未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