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吕1

合集下载

周书(牧誓)—《尚书》原文、译文及评析

周书(牧誓)—《尚书》原文、译文及评析

周书(牧誓)—《尚书》原文、译文及评析周书(牧誓):得道多助原文:时甲子昧爽②,王朝至于商郊牧野③,乃誓。

王左杖黄钺④,右秉白族以麾⑤,曰:“逖矣⑥,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⑦,司徒、司马、司空⑧,亚旅、师氏⑨,千夫长、百夫长⑩,及庸⑪。

蜀⑫、羌⑬、髦⑭、微⑮、卢⑯、彭⑰、濮人⑱。

称尔戈⑲,比尔干⑳,立尔矛,予其誓。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21;牝鸡之晨,惟家之索22。

’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23,昏弃厥肆把弗答24,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25,乃惟四方之多罪道逃26,是崇是长27,是信是使28,是以为大夫卿土。

俾暴虐于百姓29,以奸宄于商邑。

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30。

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31,乃止齐焉32。

夫子勖哉33!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34,乃止齐焉。

勖哉夫子!尚桓桓35,如虎如貔36,如熊如罴37,于商郊。

弗迓克奔以役西土38,勖哉夫子!尔所弗勖39,其于尔躬有戮40!”注释:①《牧誓》是公元前1066年2月周武王伐纣、在与纣王决战前的誓师辞。

牧指牧野,在商朝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以南七十里。

这次决战以周武王大胜、殷王朝覆灭告终。

在这篇誓辞中,周武王勉励军土和助战的诸侯勇往直前。

②甲子:甲子日。

按周历计算,这一天是周武王即位后第十三年的二月五日。

昧爽:太阳没有出来的时候。

③王:指周武王。

朝:早晨。

商郊:商朝都城朝歌的远郊。

④杖:拿着。

黄钺(yue):铜制大斧。

⑤秉:持。

麾(mao):装饰着牛尾的旗。

麾:指挥。

⑥逖(ti):远。

⑦冢(zong):大。

冢君:对邦国君主的尊称。

御事:邦国的治事大臣。

⑧司徒、司马、司空:古代官名。

司徒管理臣民,司马管理军队,司空管理国土。

⑨亚旅:官名,上大夫。

师氏:官名,中大夫。

⑩千夫长:官名,师帅。

百夫长:官名,旅帅。

及庸:西南方诸侯国,在今天湖北房县境内。

⑫蜀:西南方诸侯国,在今天四川西部。

⑬羌:西南方诸侯国,在今天甘肃东南。

⑭髦(mao):西南方诸侯国,在今天四川、甘肃交界地区。

《尚书·周书》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尚书·周书》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周书》原文及翻译周书简介《周书》,中国历代正史《二十四史》之一,唐朝令狐德棻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岑文本和崔仁师等人。

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

共50卷,本纪8卷、列传42卷。

本书记载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纪传体史书。

另外,清代有同名人物周书。

《本纪·卷一》原文文帝上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

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遯居朔野。

有葛乌菟者,雄武多算略,鲜卑慕之,奉以为主,遂总十二部落,世为大人。

其后曰普回,因狩得玉玺三纽,有文曰皇帝玺,普回心异之,以为天授。

其俗谓天曰宇,谓君曰文,因号宇文国,并以为氏焉。

普回子莫那,自阴山南徙,始居辽西,是曰献侯,为魏舅生之国。

九世至侯豆归,为慕容晃所灭。

其子陵仕燕,拜驸马都尉,封玄菟公。

魏道武将攻中山,陵从慕容宝御之。

宝败,陵率甲骑五百归魏,拜都牧主,赐爵安定侯。

天兴初,徙豪杰于代都,陵随例迁武川焉。

陵生系,系生韬,并以武略称。

韬生肱。

肱任有侠有气干。

正光末,沃野镇人破六汗拔陵作乱,远近多应之。

其伪署王卫可孤徒党最盛,肱乃纠合乡里斩可孤,其众乃散。

后避地中山,遂陷于鲜于修礼。

修礼令肱还统其部众。

后为定州军所破,殁于阵。

武成初,追尊曰德皇帝。

太祖,德皇帝之少子也。

母曰王氏,孕五月,夜梦抱子升·天,纔不至而止。

寤而告德皇帝,德皇帝喜曰:“虽不至天,贵亦极矣。

”生而有黑气如盖,下覆其身。

及长,身长八尺,方颡广额,美须髯,发长委地,垂手过膝,背有黑子,宛转若龙盘之形,面有紫光,人望而敬畏之。

少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业,轻财好施,以交结贤士大夫。

少随德皇帝在鲜于修礼军。

及葛荣杀修礼,太祖时年十八,荣遂任以将帅。

太祖知其无成,与诸兄谋欲逃避,计未行,会尔朱荣擒葛荣,定河北,太祖随例迁晋阳。

荣以太祖兄弟雄杰,惧或异己,遂托以他罪,诛太祖第三兄洛生,复欲害太祖。

太祖自理家冤,辞旨慷慨,荣感而免之,益加敬待。

孝昌二年,燕州乱,太祖始以统军从荣征之。

尚书·周书·君奭的原文及翻译

尚书·周书·君奭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

召公不说,周公作《君奭》。

周公若曰:「君奭!弗吊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

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

若天棐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

呜呼!君已曰时我,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威越我民;罔尤违,惟人。

在我后嗣子孙,大弗克恭上下,遏佚前人光在家,不知天命不易,天难谌,乃其坠命,弗克经历。

嗣前人,恭明德,在今予小子旦非克有正,迪惟前人光施于我冲子。

」又曰:「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

」公曰:「君奭!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

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

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

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

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

率惟兹有陈,保乂有殷,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

天维纯佑命,则商实百姓王人。

罔不秉德明恤,小臣屏侯甸,矧咸奔走。

惟兹惟德称,用乂厥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若卜筮罔不是孚。

」公曰:「君奭!天寿平格,保乂有殷,有殷嗣,天灭威。

今汝永念,则有固命,厥乱明我新造邦。

」公曰:「君奭!在昔上帝割申劝宁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括。

」又曰:「无能往来,兹迪彝教,文王蔑德降于国人。

亦惟纯佑秉德,迪知天威,乃惟时昭文王迪见冒,闻于上帝。

惟时受有殷命哉。

武王惟兹四人尚迪有禄。

后暨武王诞将天威,咸刘厥敌。

惟兹四人昭武王惟冒,丕单称德。

今在予小子旦,若游大川,予往暨汝奭其济。

小子同未在位,诞无我责收,罔勖不及。

耇造德不降我则,鸣鸟不闻,矧曰其有能格?」公曰:「呜呼!君肆其监于兹!我受命于疆惟休,亦大惟艰。

告君,乃猷裕我,不以后人迷。

」公曰:「前人敷乃心,乃悉命汝,作汝民极。

曰:『汝明勖偶王,在亶乘兹大命,惟文王德丕承,无疆之恤!』」公曰:「君!告汝,朕允保奭。

其汝克敬以予监于殷丧大否,肆念我天威。

予不允惟若兹诰,予惟曰:『襄我二人,汝有合哉?』言曰:『在时二人。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先秦历史散文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先秦历史散文
公父文伯之母朝哭穆伯,而暮哭文伯。仲尼闻之曰:“季氏 之妇可谓知礼矣。爱而无私,上下有章。”(《国语·鲁语 下》)
(三)崇德 推崇高尚的伦理道德,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
《国语》的文学价值
(一)长于记言,言中见人
叙及三百多个人物,且在其所叙人物中,已有 一些性格较为鲜明的感人形象,如《晋语》中 的重耳、骊姬、子犯,《吴语》中的夫差等
(三)语言:凝练含蓄 “一字见义”“、一字褒贬”、“《春秋》笔法”
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 赞一词”。( 《史记·孔子世家》 )
《春秋》最突出特点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 法”。
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注重选词炼句,一字之中常“寓 褒贬,别善恶”。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 “一字见 义” 。“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
3、《春秋》的作者 历来认为孔子是《春秋》的作者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 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孟子·滕文公下》 ) 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史记·太史公自序》)
实际上今所见《春秋》乃鲁之《春秋》,为鲁国 不同历史阶段之史官集体所撰。孔子在其基础上 做了较大的加工修订,使之成为授徒的脚本,从 而开创了私家著述的先例。因此可以说《春秋》 是孔子依据鲁史修订而成的著作。
唐代孔颖达分十种:典、谟、贡、歌、誓、诰、训、命、 征、范
粗线条可归为四种体式: 典:主要记载古代典制(《尧典》《舜典》、《洪范》、 《吕刑》、《周官》等) 训诰:训诫诰令,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以及祈 神的祷告。(《尚书》主体部分,如《盘庚》等) 誓:君王诸侯的誓众词。(《甘誓》、《汤誓》等) 命:君王任命官员或者赏赐诸侯的册命。(《君陈》等

吕氏春秋_有始览(3)原文

吕氏春秋_有始览(3)原文

吕氏春秋·有始览(3)原文有始览(3) 去尤【原文】三曰:世之听者,多有所尤。

多有所尤,则听必悖矣。

所以尤者多故,其要必因人所喜,与因人所恶。

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

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

变也者无他,有所尢也。

邾之故法,为甲裳以帛。

公息忌谓邾君曰:不若以组。

凡甲之所以为固者,以满窍也。

今窍满矣,而任力者半耳。

且组则不然,窍满则尽任力矣。

邾君以为然,曰:将何所以得组也?公息忌对曰:上用之则民为之矣。

邾君曰:善。

下令,令官为甲必以组。

公息忌知说之行也,因令其家皆为组。

人有伤之者曰:公息忌之所以欲用组者,其家多为组也。

邾君不说,於是复下令,令官为甲无以组。

此邾君之有所尢也。

为甲以组而便,公息忌虽多为组,何伤也?以组不便,公息忌虽无为组,亦何益也?为组与不为组,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说,用组之心,不可不察也。

鲁有恶者,其父出而见商咄,反而告其邻曰:商咄不若吾子矣。

且其子至恶也,商咄至美也。

彼以至美不如至恶,尢乎爱也。

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後能知美恶矣。

《庄子》曰:以瓦殶者翔,以钩殶者战,以黄金殶者殆。

其祥一也,而有所殆者,必外有所重者也。

外有所重者泄,盖内掘。

鲁人可谓外有重矣。

解在乎齐人之欲得金也,及秦墨者之相妒也,皆有所乎尤也。

老聃则得之矣,若植木而立乎独,必不合於俗,则何可扩矣。

【译文】世上凭着听闻下结论的人,往往有所局限。

往往有所局限,那么凭听闻下的结论必定是谬误的了。

受局限的原因很多,其关键必定在于人的有所喜爱和有所憎恶。

面向东望的人,看不见西面的墙,朝南看的人,望不见北方。

这是因为心意专于一方啊。

有一个丢了斧子的人,猜疑是他邻居的儿子偷的。

看他走路的样子,象偷斧子的。

看他的眼色,象偷斧子的,听他说话,象偷斧子的;看他的举止神志,没有一样不象偷斧子的。

吕氏春秋·离俗览(6)原文

吕氏春秋·离俗览(6)原文

吕氏春秋·离俗览(6)原文离俗览(6) 【译文】先王役使自己的百姓,就象驾驭好马一样,让马拉着轻载,手里拿着马鞭,马想尽情跑也办不到,所以能达到千里远的地方。

善于役使自己的百姓的人也是这样。

百姓日夜祈求被使用可是却不能够被使用,如果能够被君主使用,百姓为君主奔走,就象积水从万丈深的溪中决口冲出来,谁又能阻挡得住呢?《周书》上说;百姓,善待他们,他们就和君主友好,不善待他们,他们就和君主成为仇人。

有很多仇人,就不如没有好。

周厉王是天子,他有很多仇人,所以被放逐到彘,灾祸连累到子孙,如果没有召公虎,就断绝了后嗣。

现世上的君主,大都想使自己百姓众多,却不知道善待百姓,这只是使仇人增多啊。

不善待百姓,就不能得到百姓拥护。

得到百姓拥护,必须让百姓从内心里拥护,这就是所说的爱戴了。

只占有百姓的躯体不能叫做得到了百姓拥护。

舜是平民,却占有了天下。

桀是天子,却不得安居其位。

这些都是从能否得民心这里产生出来的。

得失民心的道理,不可不认真审察。

汤、武王精通达个道理,所以功成名就。

古代当君主的人,用仁和义治理百蛀,用爱和利使百姓安定,用忠和信引导百姓,致力于为民除害,想着为民造福。

所以百姓对于君主来说,就象把玺印打在封泥上一样,用方形的按压就成为方形的,用圆形的按压就成为圆形的,就象把五谷种在土地上一样,收获的果实必定与种子同类,而且能成百倍地增长。

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他们自己虽然去世了,可是后世蒙受他们的教化如同神灵一般,这是因为他们对人世间的各种事情实行的准则经过认真审察。

魏武侯当中山君的时候,向李克问道:吴国之所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李克回答说:是因为屡战屡胜。

武侯说:屡战屡胜,这是国家的福分,它却偏偏因此灭亡,是什么原因呢? 李克回答说,多次作战百姓就疲惫,多次胜利君主就骄傲。

用骄傲的君主役使疲惫的百姓,选样国家却不灭亡的,天下太少了。

骄傲就会放纵,放纵就会用尽所欲之物,疲惫就会怨恨,怨恨就会用尽巧诈之心。

清刘熙载《艺概》(上文概和诗概一)

清刘熙载《艺概》(上文概和诗概一)

清刘熙载《艺概》(上文概和诗概一)《艺概》是刘熙载平日探究书艺的心得。

言虽简短,每每一语中的。

如论作篆应“婉而愈劲,通而愈节”,这就比孙过庭所论更进一步。

论隶书指出其特点是“势险节短”,并应以奋笔作书。

其中论作草书如何增减笔画,移易位置,以及应该吸收其它字体的特点等见解尤有新意。

对于用笔的提按、疾涩他也有很精到的看法.如“重处正须飞提”,“轻处正须实按”,“涩非迟也,疾非速也”,均为度人金针。

他还强调作书要于变化中求得统一。

“整齐,取正应也;参差,取反应也”,说的是结构章法上的变化统一;“曲而有直体,直而有曲致”,说的是点画形态;“一于方者,以圆为模棱;一于圆者,以方为径露”,讲的是圆笔、方笔的运用。

只顾整齐划一则易死板,只求局部变化则易散乱,因此必须在变化中求得整体真正的统一。

能善于处理这两者间的关系,则书艺可至妙境。

叙艺者,道之形也。

学者兼通六艺,尚矣。

次则文章名类,各举一端,莫不为艺,即莫不当根极于道。

顾或谓艺之条绪綦繁,言艺者非至详不足以备道。

虽然,欲极其详,详有极乎?若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亦何必殚竭无余,始足以明指要乎?是故余平昔言艺,好言其概,今复于存者辑之,以名其名也。

庄子取“概乎皆尝有闻”,太史公叹“文辞不少概见”,闻、见皆以“概”为言,非限于一曲也。

盖得其大意,则小缺为无伤,且触类引伸,安知显缺者非即隐备者哉?抑闻之《大戴记》曰:“通道必简。

”“概”之云者,知为“简”而已矣。

至果为通道与否,则存乎人之所见。

余初不敢意必于其间焉。

同治癸酉仲春,兴化刘熙载融斋自叙卷一文概《六经》,文之范围也。

圣人之旨,于经观其大备,其深博无涯涘,乃《文心雕龙》所谓“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

有道理之家,有义理之家,有事理之家,有情理之家,“四家”说见刘劭《人物志》。

文之本领,祗此四者尽之。

然孰非经所统摄者乎?九流皆托始于《六经》,观《汉书·艺文志》可知其概。

左氏之时,有《六经》未有各家,然其书中所取义,已不能有纯无杂。

《吕氏春秋·古乐篇》(转)

《吕氏春秋·古乐篇》(转)

《吕⽒春秋·古乐篇》(转)吕⽒春秋[作者:秦·吕不韦] (⽂、图来于⽹络)仲夏纪第五仲夏⼀⽈:仲夏之⽉,⽇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

其⽇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其⾳徵,律中蕤宾,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

⼩暑⾄,螳螂⽣,鸡始鸣,反⾆⽆声。

天⼦居明堂太庙,乘朱辂、驾⾚骝,载⾚旗,⾐朱⾐,服⾚⽟,⾷菽与鸡,其器⾼以觕,养壮狡。

是⽉也,命乐师修鞀鞞⿎,均琴瑟管箫,执⼲戚⼽⽻,调竽笙埙篪,饬锺磬柷敔。

命有司为民祈祀⼭川百原,⼤雩帝,⽤盛乐。

乃命百县雩祭祀百辟卿⼠有益於民者,以祈⾕实。

农乃登⿉。

是⽉也,天⼦以雏尝⿉,羞以含桃,先荐寝庙。

令民⽆刈蓝以染,⽆烧炭,⽆暴布,门闾⽆闭,关市⽆索;挺重囚,益其⾷,游牝别其群,则絷腾驹,班马正。

是⽉也,⽇长⾄,阴阳争,死⽣分。

君⼦斋戒,处必揜,⾝欲静⽆躁,⽌声⾊,⽆或进,薄滋味,⽆致和,退嗜欲,定⼼⽓,百官静,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

⿅⾓解,蝉始鸣,半夏⽣,⽊堇荣。

是⽉也,⽆⽤⽕南⽅,可以居⾼明,可以远眺望,可以登⼭陵,可以处台榭。

仲夏⾏冬令,则雹霰伤⾕,道路不通,暴兵来⾄;⾏春令,则五⾕晚熟,百螣时起,其国乃饥;⾏秋令,则草⽊零落,果实早成,民殃於疫。

⼤乐⼆⽈:⾳乐之所由来者远矣。

⽣於度量,本於太⼀。

太⼀出两仪,两仪出阴阳。

阴阳变化,⼀上⼀下,合⽽成章。

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

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咸当。

⽇⽉星⾠,或疾或徐,⽇⽉不同,以尽其⾏。

四时代兴,或暑或寒,或短或长,或柔或刚。

万物所出,造於太⼀,化於阴阳。

萌芽始震,凝氵寒以形。

形体有处,莫不有声。

声出於和,和出於适。

和适先王定乐,由此⽽⽣。

天下太平,万物安宁。

皆化其上,乐乃可成。

成乐有具,必节嗜欲。

嗜欲不辟,乐乃可务。

务乐有术,必由平出。

平出於公,公出於道。

故惟得道之⼈,其可与⾔乐乎!亡国戮民,⾮⽆乐也,其乐不乐。

溺者⾮不笑也,罪⼈⾮不歌也,狂者⾮不武也,乱世之乐有似於此。

《周书》中的名句

《周书》中的名句

《周书》中的名句
以言取人,人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

——《逸周书·卷九·芮良夫解》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周书·列传·卷四十五》
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逸周书·卷六·谥法解》
学不精勤,不如不学。

——《周书·列传·卷二十五》
兵强胜人,人强胜天——《逸周书·卷三·文传解》
立非常之事,必俟非常之人。

——《周书·列传·卷十四》
兵务神速,事贵合机。

——《周书·列传·卷二十五》
政之于民,过急则刻薄,伤缓则弛慢。

——《周书·列传·卷四十五》
帝王之道,以宽仁为大。

——《周书·本纪·卷四》
穷兵极武,仁者不为。

——《周书·列传·卷二十七》
王者之宰民也,莫不同四海,一远近,为父母而子之。

——《周书·本纪·卷四》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周书·列传·卷三十八》
良玉未剖,与瓦石相类;名骥未驰,与驽马相杂。

——《周书·列传·卷二十三》
名骥未驰,与驽马相杂。

——《周书·列传·卷二十三》
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基。

——《周书·列传·卷三十五》言行不类,终始相悖——《逸周书·卷七·官人解》。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牧野之战是殷商军队和周武王军队的决战,史曰「武王克殷」。

由于商纣先征西北黎,后平东夷,虽取得胜利,但是穷兵黩武,加剧了国家财政负担、社会和阶级矛盾,招致灭亡,最后兵败自焚,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战争缘起商朝后期,周武王十一年(前1027年或前1046年)一月二十六日,此时纣王正派大军远征东夷之际,周武王见机不可失,在吕望等人辅佐下,以兵车三百乘,虎贲(精锐武士)三千人[1],东进突袭商朝,总兵力史称有甲士四万五千人,此说夸大。

临行前,鱼辛谏阻[2]。

同月二十一日,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方国」(商为王畿,臣属为方国)部落部队会合。

二十八日周军由孟津冒雨东进[3],从汜地(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渡过黄河,至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而东行,每天近三十公里的速度急行军,直捣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二月二十六日抵达牧野(今河南省新乡市)[4]。

纣王得知消息,只得仓促部署军队,但此时主力远在东南地区,无法即时征调。

只好武装大量奴隶迎战周师,《诗经》上称「殷商之旅,其会如林」。

史称有七十万之众,较夸张,但兵力肯定较周武王军队多许多。

二十七日清晨,周军庄严誓师,历数商纣王种种暴行,即为尚书所记载之「牧誓」。

战争经过誓师结束,武王下令发起总攻击,先遣太公吕尚以数百名精锐部队出击,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倒戈攻击纣王,周军在牧野(今河南省新乡市)大破商军,商朝大军顷刻瓦解[5]。

纣王见大势已去,仓惶逃回朝歌,登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6],史称「牧野之战」。

据《尚书·周书·武成》描述牧野之战:「…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

罔有敌于我师,前途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极为血腥残酷。

孟子观此书之后感叹:「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然而客观看当时情况,《尚书·周书·武成》所记载的情况可能比较接近事实。

史记吕太后本纪拼音版

史记吕太后本纪拼音版

十二本纪·吕太后本纪吕l ǚ太t ài 后h òu 者zh ě,高ɡāo 祖z ǔ微w ēi 时sh í妃f ēi 也y ě,生sh ēn ɡ孝xi ào 惠hu ì帝d ì、女n ǚ鲁l ǔ元yu án 太t ài 后h òu 。

及j í高ɡāo 祖z ǔ为w éi 汉h àn 王w án ɡ,得d é定d ìn ɡ陶t áo 戚q ī姬j ī,爱ài 幸x ìn ɡ,生sh ēn ɡ赵zh ào 隐y ǐn 王w án ɡ如r ú意y ì。

孝xi ào 惠hu ì为w éi 人r én仁r én 弱ru ò,高ɡāo 祖z ǔ以y ǐ为w éi 不b ù类l èi 我w ǒ,常ch án ɡ欲y ù废f èi 太t ài 子z ǐ,立l ì戚q ī姬j ī子z ǐ如r ú意y ì,如r ú意y ì类l èi 我w ǒ。

戚q ī姬j ī幸x ìn ɡ,常ch án ɡ从c ón ɡ上sh àn ɡ之zh ī关ɡu ān 东d ōn ɡ,日r ì夜y è啼t í泣q ì,欲y ù立l ì其q í子z ǐ代d ài 太t ài 子z ǐ。

吕l ǚ后h òu 年ni án 长zh ǎn ɡ,常ch án ɡ留li ú守sh ǒu ,希x ī见ji àn 上sh àn ɡ,益y ì疏sh ū。

绝地通天名词解释

绝地通天名词解释

绝地天通名词解释绝地天通,中国上古神话典故,意思为:天上天下、神与人各司其职,互不干涉。

目录1 山海经·大荒西经2 尚书▪吕刑▪伪孔安国传3 国语.楚语·观射父论绝地天通4 史记·太史公自序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

吴姖天门,日月所入。

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山,名曰嘘。

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

下地是生曀,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尚书吕命穆王训夏赎刑,作《吕刑》。

惟吕命,王享国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诘四方。

王曰:“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

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

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

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

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

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

黄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

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

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鳏寡无盖。

伪孔安国传“重即羲,黎即和。

尧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天通。

言天神无有降地,地祇不至於天,明不相干。

”国语.楚语·观射父论绝地天通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寔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对曰:「非此之谓也。

古者民神不杂。

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月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勤、礼节之宜、威仪之则、容貌之崇、忠信之质、禋洁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为之祝。

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

《周书·庾信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周书·庾信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周书·庾信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周书·庾信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周书·庾信传》原文及翻译周书原文: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也。

祖易,齐征士。

父肩吾,梁散骑常侍、中书令。

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容止颓然,有过人者。

起家湘东国常侍,转安南府参军。

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

东海徐摛为右卫率。

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有盛才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

每有一文,京都莫不传诵。

累迁尚书度支郎中、通直正员郎。

出为郢州别驾。

寻兼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

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

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

侯景作乱,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余人,营于朱雀航。

及景至,信以众先退。

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

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

及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常侍郎,聘于西魏。

属大军南讨,遂留长安。

江陵平,拜使持节、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大都督,寻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邑五百户,除司水下大夫。

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

俄拜洛州刺史。

信多识旧章,为政简静,吏民安之。

时陈氏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

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

高祖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惜而不遣。

寻征为司宗中大夫。

世宗、高祖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

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

群公碑志,多相请托。

唯王褒颇与信相埒,自余文人,莫有逮者。

信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

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

其辞曰:“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

”大象初,以疾去职。

隋开皇元年卒,隋文帝深悼之,赠本官,加荆雍二州刺史。

子立嗣。

(《周书•列传•卷四十一》)译文: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

祖父庾易,父亲庾肩吾,都在《南史》中有传记。

同源异体《尚书·周书》与《诗经》的大夫议政

同源异体《尚书·周书》与《诗经》的大夫议政

SocialScienceVol.425,2020同源异体:《尚书·周书》与《诗经》的大夫议政李建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福建漳州363105) 摘 要:周人克殷后,认识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政治法则,“敬德”便成了周人特有的思想。

《尚书·周书》各篇里,都在要求统治者加强自身修养,并形成了实行德政的纲领体系。

《诗经》作为西周王朝“制礼作乐”的文化产品,在《雅》《颂》诗篇中,也表达了“敬德保民”的政治话语。

深入研究这一现象,对于理解周文化的人文精神传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尚书;诗经;敬德保民 中图分类号:I222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8444(2020)05 0496 09 收稿日期:2020 01 26 作者简介:李建明,古代文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古典文化、文化研究。

《诗经》是周人制礼作乐的文化产品,是贵族的政治教科书。

《诗经》的篇章继承和发扬了《尚书》的文化品质,甚至可以说是互为表里。

《左传·襄公十四年》,师旷回答晋文侯说:“史为《书》,瞽为《诗》。

”[1]1017这是《诗》《书》同源的表述。

尤其是在大夫议政上,《尚书·周书》和《诗经》表现了很大的相似性。

有学者指出,《诗经》有讽刺君王的诗篇,而《尚书·周书》则显得语重心长。

这样说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比较笼统。

本文就《周书·尚书》与《诗经》中的《雅》《颂》篇章的大夫议政进行比较,希望把《诗经》《尚书》同源异体的问题说清楚。

一、从居安思危到正君心公元前1045年,东夷叛殷,这在《左传·昭公四年》有记载:“商纣为夷之?,东夷叛之。

”[1]1252殷纣王派兵东征,国中空虚。

武王趁机迅速起兵,“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

商纣王来不及调回军队,临时征集70万奴隶陈之牧野。

“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

《周书·独孤信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周书·独孤信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周书·独孤信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周书·独孤信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周书·独孤信传》原文及翻译周书原文: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

父库者,为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

信美容仪,善骑射。

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

以北边丧乱,避地中山,为葛荣所获。

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独孤郎。

建明初,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

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带南乡守。

频典二部,皆有声绩。

贺拔胜出镇荆州,乃表信为大都督。

从胜攻梁下溠戍,破之,迁武卫将军。

及胜弟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

属太祖已统岳兵,信与太祖乡里,少相友善,相见甚欢。

因令信入洛请事,至雍州,大使元毗又遣信还荆州。

寻征信入朝,魏孝武雅相委任。

及孝武西迁,事起仓卒,信单骑及之于泸涧。

孝武叹曰:“武卫遂能辞父母,捐妻子,远来从我。

世乱识贞良,岂虚言哉。

”即赐信御马一疋,进爵浮阳郡公,邑一千户。

寻除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

先是,守宰暗弱,政令乖方,民有冤讼,历年不能断决。

及信在州,事无壅滞。

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

流民愿附者数万家。

太祖以其信着遐迩,故赐名为信。

信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

太祖初启霸业,唯有关中之地,以陇右形胜,故委信镇之。

既为百姓所怀,声振邻国。

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

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

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赵贵诛后,信以同谋坐免。

居无几,晋公护又欲杀之,以其名望素重,不欲显其罪,逼令自尽于家。

时年五十五。

(节选自《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译文:独孤信,是云中人,原来的名字叫如愿。

他的父亲库者,为领民酋长,从小雄武豪迈有操节义气,北州的人都敬重佩服他。

独孤信容貌俊美,善于骑马射箭。

正光末年,他和贺拔度等人一起斩杀了卫可狐,因此而知名。

因为北部边境混乱,他逃避到中山,得到葛荣的任用。

独孤信年少,喜欢修饰自己,服饰的色彩和众人不同,军中称他为独孤郎。

太公阴谋原文与译文

太公阴谋原文与译文

太公阴谋原文与译文太公阴谋》是西周的姜尚(姜太公)所著,又称《太公阴谋三十六用》,为中国古代中华民族[1]先秦时期著名的典籍《太公》的谋略部分。

[2]与《太公金匮》、《太公兵法》合称《太公》。

《太公》一书多佚,仅存《六韬》传世,即《太公兵法》。

西汉国家藏书目录《汉书·艺文志》曾有著录曰:“《太公》237篇,《谋》81篇,《言》71篇,《兵》85篇。

”汉班固注:“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

”清沈钦韩说:《谋》者即太公之《阴谋》,《言》者即太公之《金匮》,《兵》者即《太公兵法》。

(严可均案,《阴符》谓阴符之谋。

《战国策》“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史记》作“周书《阴符》”,盖即《汉志》之《太公谋》八十一篇矣。

云“周书”者,周时史官纪述,犹《六韬》称周史。

诸引周书《阴符》,或但称“周书”,验知非《逸周书》[3]。

)作品名称太公阴谋作品别名太公阴谋三十六用作者姜尚创作年代西周作品出处《太公》简介作品内容补遗太公兵法TA说参考资料简介《战国策》卷22《魏策一》:“苏子引《周书》曰:‘绵绵不绝,缦缦奈何?毫毛不拔,将成斧柯。

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苏子即苏秦,这里的《周书》指的就是《太公金匮》或《太公阴谋》。

《战国策》卷3《秦策》:“(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太公阴符之谋”在《史记·苏秦列传》作“周书阴符”。

《庄子·徐无鬼》释文引司马彪、崔撰曰:“《金版》、《六弢》皆《周书》篇名。

”《银雀山汉墓竹简》也认为:“太公之书,古亦称周书”,并举证曰:“敦煌写本《六韬》残卷中有《周志廿八国》一篇,文字与《周书·史记》略同。

古书所引《周书》之文,亦颇有与太公之《六韬》、《阴谋》、《金匮》诸书相出入者(参看严可均《全上古三代文》卷七)。

《吕氏春秋》所谓‘周书’也即指太公之书。

”(严可均案,《阴符》谓阴符之谋。

《战国策》“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史记》作“周书《阴符》”,盖即《汉志》之《太公谋》八十一篇矣。

古诗周书翻译赏析

古诗周书翻译赏析

古诗周书翻译赏析《周书》,唐代令狐德棻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岑文本和崔仁师等人。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诏修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令狐德棻与岑文本、崔仁师负责撰北周史,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

《周书》共五十卷,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而史论多出于岑文本之手。

贞观十年与《北齐书》、《梁书》、《陈书》、《隋书》同时进呈皇家。

本书记载了北朝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纪传体史书。

《周书》文笔简洁爽劲,清代史家赵翼说它“叙事繁简得宜,文笔亦极简劲”。

《周书》不只是记述西魏及北周皇朝的史事,内容兼顾了同时代的东魏、北齐、梁与陈等四朝的重大史事,对于帝位更迭、重大动乱,皆详加载明,反映了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及纷繁的历史事件。

《周书》虽然只是记述西魏,北周皇朝史事的史书,但它着意于反映当时的历史全貌这一显著特点,表明它的作者具有很开阔的历史视野。

这表现在《周书》所记内容兼顾了同时代的东魏与北齐、梁与陈等四朝的重大史事,如帝位更迭、重大动乱,皆一一载明,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全国历史发展的大势及纷繁的历史事件。

《周书》的这一特点,不仅《梁书》、《陈书》、《北齐书》赶不上,就是后来李延寿所撰的《南史》、《北史》与之相比,也还有一些逊色的地方。

这显然跟令狐德棻在事实上负责“五代史”的编撰工作有关,使他对当时的历史发展状况能够有一种全局的观点。

萧琮传萧岿传萧鲕传强练传褚该传赵文深传黎景熙传姚最传姚僧垣传冀俊传乐逊传熊安生传樊深传沉重传卢光传李迁哲传魏玄传陈忻传韩雄传韦佑传李延孙传柳霞传萧大圜传萧圆肃传萧世怡传萧[扌为]传庾信传王褒传乐运传颜之仪传宇文孝伯传宇文神举传王轨传尉迟运传杜杲传辛昂传辛庆之传元伟传李昶传吕思礼传柳箈传苏亮传裴文举传郭彦传韩褒传寇俊传令狐整传郑伟传薛端传裴侠传崔猷传崔谦传郑孝穆传卢柔传柳敏传陆逞传陆通传申徽传韦夐传韦孝宽传李穆传于翼传窦炽传耿豪传王勇传郭贤传权景宣传贺若敦传陆腾传史宁传宇文深传宇文测传梁台传田弘传常善传蔡佑传韩果传赫连达传长孙俭传李远传李贤传卢辩传苏绰传柳带韦传柳庆传杨宽传周惠达传司马消难传王谦传尉迟迥传阎庆传叱列伏龟传尉迟纲传贺兰祥传王盟传王雄传杨忠传宇文贵传侯莫陈顺传达奚震传王思政传王罴传王德传刘亮传怡峰传若干惠传梁御传侯莫陈崇传独孤信传赵贵传于却传于谨传李鉽传李弼传寇洛传侯莫陈悦传贺拔岳传贺拔胜传赵僭王宇文招传卫剌王宇文直传宋献公宇文震传齐炀王宇文宪传冯迁传叱罗协传晋荡公宇文护传宇文导传司马皇后传尉迟皇后传元皇后传陈皇后传朱皇后传杨皇后传李皇后传阿史那皇后传静帝纪宣帝纪武帝纪明帝纪孝闵帝纪文帝纪《周书》简介---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关于清廉的典籍名言 -回复

关于清廉的典籍名言 -回复

关于清廉的典籍名言-回复1. 《尚书·周书·内则》:“内外皆清,则家道正;家道正,则国事兴;国事兴,则天下治。

”2. 《论衡·六国订主辟》:“主者皆廉,则下尤敬之;主者不廉,则吏不必廉矣。

”3. 《礼记·学记》:“君子树心身修德,言也有节,则民望之以为法,行也有始,则民效之以为义。

”4. 《左传·昭公二十年》:“吕吉甚贫,齐侯筑路,吕吉虽通于郭,不敢入公道。

”5.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国家法令辟而贤者不辟,贤者辟而行不加于万民。

”6. 《荀子·修身》:“不仁而不愧者以为忠矣,不义而不耻者以为廉矣。

”7. 《孟子·告子上》:“唯仁人衣而无棠,食而无肉。

”8. 《列子·汤问》:“贤者无私情,智者无私智,廉者无私志。

”9. 《庄子·大宗师》:“民之所恶,在不得已也,而力行焉,则不伤于人。

”10. 《管子·内外篇》:“明君臣上下之间随理而行,则天下之臣皆得其所安也。

”11. 《论语·公冶长》:“君子不憂不乐,不怨不尤。

”12. 《文选·刘洎诔文》:“以族议官,以德考授,士无可以逃俗射卫者矣。

”13. 《资治通鉴·唐纪·道宣三年》:“官无私人,庙无诡物。

”14. 《大宋宣和遗政》:“夫君子立志以成为己道,殊功异迹,不为人之劳也。

”15. 《邓析子·怜贫》:“太子怜贫,而民尽其财屋以遗贫,太子深嗜酒,而民灭不聊生。

”16. 《庄子·知北游》:“王臣过而上,民之伤也;有怠言而下,民之维也。

”17. 《易·炎方》:“志行曷心,心行曷志。

”18. 《三国志·卷十·吴书·鲁肃传》:“百姓苦民窘,则君王不明其事;君王不明其事,则功不立于名。

”19. 《白起用兵》:“以义观民,以黑白施行。

”20. 《中庸·第八》:“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第24.3课 《穿井得一人》:谣言止于智者(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第24.3课 《穿井得一人》:谣言止于智者(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课堂导入
让一位同学看纸条上的句子,请该同学向下一位同学口 头传递该消息,要求只能悄悄地说一遍,传到第四位同学时 ,请该生给全班同学复述这个消息,最后由教师公布答案 。
(纸条:你知道“三人成虎”的故事吗?它讲的是庞恭和 太子质于邯郸,回国后不受重用的事情。)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吕氏春秋》的文学常识 2.翻译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 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 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 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 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
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 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
作者批评这种传播谣言的现象,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①丁氏,因为他表达得不够清晰,只说挖井得到了一个 人,没说清是得到了一个空闲的劳动力,这才导致了歧义。
②闻而传之者,因为他未经调查分析,也不考虑是否合 理,听到消息就往外传播谣言。
③国人,因为他们人云亦云,以讹传讹,才导致谣言越 传越广。
悟故事之意
文学常识
《吕氏春秋》,又称《吕 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一前 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 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作者介绍
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 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 市滑县) 人。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 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
品故事之人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高兴喜悦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震惊夸张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书·吕刑
吕命穆王训夏赎刑,作《吕刑》。

惟吕命,王享国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诘四方。

王曰:「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

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

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

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

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

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

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

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

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鳏寡无盖。

皇帝清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

德威惟畏,德明惟明。

乃命三后,恤功于民。

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家殖嘉谷。

三后成功,惟殷于民。

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

穆穆在上,明明在下,灼于四方,罔不惟德之勤,故乃明于刑之中,率乂于民棐彝。

典狱非讫于威,惟讫于富。

敬忌,罔有择言在身。

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


王曰:「嗟!四方司政典狱,非尔惟作天牧?今尔何监?非时伯夷播刑之迪?其今尔何惩?惟时苗民匪察于狱之丽,罔择吉人,观于五刑之中;惟时庶威夺货,断制五刑,以乱无辜,上帝不蠲,降咎于苗,苗民无辞于罚,乃绝厥世。


王曰:「呜呼!念之哉。

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皆听朕言,庶有格命。

今尔罔不由慰曰勤,尔罔或戒不勤。

天齐于民,俾我一日,非终惟终,在人。

尔尚敬逆天命,以奉我一人!虽畏勿畏,虽
休勿休。

惟敬五刑,以成三德。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


王曰:「吁!来,有邦有土,告尔祥刑。

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两造具备,师听五辞。

五辞简孚,正于五刑。

五刑不简,天于五罚;五罚不服,正于五过。

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

其罪惟均,其审克之!
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简孚有众,惟貌有稽。

无简不听,具严天威。

墨辟疑赦,其罚百锾,阅实其罪。

劓辟疑赦,其罪惟倍,阅实其罪。

剕辟疑赦,其罚倍差,阅实其罪。

宫辟疑赦,其罚六百锾,阅实其罪。

大辟疑赦,其罚千锾,阅实其罪。

墨罚之属千。

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

五刑之属三千。

上下比罪,无僭乱辞,勿用不行,惟察惟法,其审克之!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

轻重诸罚有权。

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

罚惩非死,人极于病。

非佞折狱,惟良折狱,罔非在中。

察辞于差,非从惟从。

哀敬折狱,明启刑书胥占,咸庶中正。

其刑其罚,其审克之。

狱成而孚,输而孚。

其刑上备,有并两刑。


王曰:「呜呼!敬之哉!官伯族姓,朕言多惧。

朕敬于刑,有德惟刑。

今天相民,作配在下。

明清于单辞,民之乱,罔不中听狱之两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狱货非宝,惟府辜功,报以庶尤。

永畏惟罚,非天不中,惟人在命。

天罚不极,庶民罔有令政在于天下。


王曰:「呜呼!嗣孙,今往何监,非德?于民之中,尚明听之哉!哲人惟刑,无疆之辞,属于五极,咸中有庆。

受王嘉师,监于兹祥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