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发病6~72小时内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30例病人静脉滴注尿激酶30万iu,每日1次,共7天。结果:溶栓后各时间点ess 积分逐步上升,第30天以后的ess积分较溶栓前均有显著差异;溶栓后第90天barthel指数≥95分(完全恢复和基本完全恢复)18例。结论: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

目前,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发病6小时内)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很多脑梗死病人不能于6小时内得到及时治疗。对于这部分病人,ct检查未见异常或仅有轻度低密度灶,病情仍处于进展期,溶栓是否有效,其安全性如何,尚不清楚。我们对3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予以小剂量尿激酶连用7天静脉溶栓。结果报告如

下。

资料与方法

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我院2003~2005年住院病人,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40~75岁。开始溶栓至发病时间6~72小时,平均24小时。30例病人中,18例有高血压病史,7例有糖尿病病

史,5例有1次脑梗死病史,7例有tia史,5例有心脏病史。

病例入选标准:①年龄35~75岁;②开始溶栓时间不超过发病

后72小时;③意识清楚或嗜睡;④头部ct排除颅内出血及明显低

密度改变。

禁忌证:①tia单次发作或迅速好转的卒中以及症状轻微者;②2次降压治疗后血压>185/110mmhg;③ct检查发现出血、脑水肿、占位效应、肿瘤和动静脉畸形;④患者14日内做过大手术或有创伤,7日内做过动脉穿刺,有活动性内出血等;⑤正在应用抗凝剂或卒中前48小时曾用肝素治疗;⑥病人有血液疾病、出血素质、

凝血障碍或使用抗凝药史[1]。

溶栓前ct检查结果:16例未见异常,8例轻度低密度灶,6例有

与神经官能缺损区不对应的单个或多个梗死灶。

治疗方法:应用尿剂酶30万iu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50~100ml 中静滴,连用7天。溶栓疗程结束后24小时,口服拜阿司匹林0.1g,每日1次,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寒战、出血等不良反应,

立即终止治疗,予以对症处理。

临床观察指标:①实验室检查:溶栓前及溶栓后第1、2、3、7

天检查病人血小板计数、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②神经功能评分:按欧洲脑卒中(ess)标准评分,分别于溶栓前及溶栓后第1、2、3、7、14、30、90天评估病人神经功能缺损总积分,并于第90天评估病人barthel指数作为神经

功能恢复指标评分,作为预后评定指标。

结果

溶栓前后血小板计数,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在疗程中均在安全范围内。溶栓后不同时间点ess积分

均高于溶栓前,且距溶栓时间越远,积分越高。

不良反应:1例入院后第10天发生心源生猝死,与脑梗死及由溶栓产生的不良反应无因果关系;1例于溶栓后72小时后发生脑梗死进展,至90天时病变侧肢力仍为2级,但不伴有脑出血;2例牙龈

出血,未予处理,溶栓疗程结束后自愈。

讨论

急性脑梗死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坏死区由于完全性缺血导致脑细胞死亡;但缺血半暗带仍存在侧支循环,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如果血流迅速恢复使脑代谢改善,损伤仍然可逆,神经细胞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因此,保护这些可逆性损伤神经元,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1]。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主要有两条基本途径:①改善缺血脑组织的供血;②保护缺血脑组织免受代谢性毒物的进一步损害。近20年来,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基础理论研究取得显著的进展,人们对急性脑梗死的病理机制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针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不同机制,许多新的药物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良好疗效,而且不少已开始应用于临床。

尿激酶作为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能在体内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再将纤维蛋白降解成可溶性小分子片段,从而使血栓溶解。目前该药已于国内广泛应有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且近10年来该

药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报道逐渐增多。

药理毒理:本品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后者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亦能降解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等,从而发挥溶栓作用。本品对新形成的血栓起效快、效果好。尿激酶作还能提高血管adp酶活性,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尿激酶静脉滴注后,患者体内纤溶酶活性明显提高;停药几小时后,纤溶酶活性恢复原水平。但血浆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水平的降低,以及它们的降解产物的增加可持续12~24小时。尿激酶的溶栓效应与药物剂量、给药的时间窗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尿激酶毒性很低,小鼠静脉注射半数致死量>100万iu/kg体重。亦无明显抗原性、致畸性、致癌性和致突变性。临床应用罕有过敏反应报道。但是,鉴于本品增加纤溶酶活性,降低血循环中的未结合型纤溶酶原和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可能出现严重的出血危险。

从本组结果可见,持续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前后不同时间点的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小剂量尿激酶对pc、aptt、pt、ep无明显影响,溶栓后第30天和第90天的ess积分比溶栓前均有显著增加,p<0.05,可见其远期疗效比近期更好,这与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在起纤溶作用的同时,可能还有疏通侧支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增加缺血半暗带区血液供应、恢复半暗带内残存神经元功能的作用有关[2]。从研究结果可见,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可行,不良反应小,

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罗祥明,等.神经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4.

2 徐恩等。早期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中华慢病杂志,2002,1:1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