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文档
2020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文档Document Writing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公务文书,又叫公务文件,简称公文,是法定机关与社会组织在公务活动中为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而制定的具有法定效用和规范体式的书面文字材料,是传达和贯彻方针和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实行行政措施,指示答复问题,知道,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一、招呼语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
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
第二,谈近况。
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二、称谓的差异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
[中�A励志网]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
评析不同国家的交际礼仪差异
评析不同国家的交际礼仪差异我国加入WTO已经三年多了,跨国交际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交际中有可能会因不同的习惯、生活方式而产生距离,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些中外交际的隔阂呢?我们就得学习、解读中西方不同的礼仪,才能顺利地进行中外交流。
一、招呼语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
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
第二,谈近况。
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二、称谓的差异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
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
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
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
中西问候语跨文化语用探析
中西问候语跨文化语用探析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问候语作为日常交际的开端,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中西问候语的异同、原因分析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中西问候语差异的建议。
问候语是一种常见的交际语言,用于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也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基础。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差异,中西方问候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了解和掌握这些差异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中西方问候语在语法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中文问候语通常遵循时间、地点和人物顺序,如“早上好!”,“晚安!”,而英文问候语则更加灵活,有时会省略主语和谓语,如“How are you?”。
中西方问候语在词汇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文常用“吃饭了吗?”、“最近怎么样?”等词语来表达关心和问候,而英文则常用“How are you?”、“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
中西方问候语中还有一些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中文的“观音保佑”、“菩萨保佑”等。
中西方问候语的不同还受到了文化因素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问候语中往往包含了对对方的关心和询问,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独立性,问候语中更多表达的是一种寒暄和客套。
历史原因:中西方历史发展过程不同,导致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国历史上长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人际关系和亲情伦理,而西方则以个人主义为中心,强调个人独立和自主。
政治原因:中西方政治制度和社会体系也存在差异。
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注重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而西方则强调民主、自由和平等。
这些因素反映在问候语中,形成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文化原因:中西方文化背景和传承不同,导致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中国文化深受佛教、道教等影响,而西方文化则以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为主。
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际语言。
从问候语看中外文化的差异
从问候语看中外文化的差异篇一:从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从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稿件来源:河北工人报作者:随着西方文化越来越多的引进,中国观众和读者也看到了更多的译制作品,然而大多数作品一眼就看得出是翻译而来,不管是多有名气的翻译家,语言多地道。
如外国电影中的人物总是用夸张的语调讲“嗨,汤姆,你好吗?”“我很好,老兄!”或者“汤姆!我的上帝,见到你可真高兴!”这种一听就不自然的“翻译体”,究其原因,不是语言翻译水平的问题,而是背后的文化差异。
一位美国网友留言道:“中国人根本不在乎你好不好,他们只关心你吃没吃。
”这样说虽然有些极端,但也反映出中西文化在问候语的差异。
如英文中最常用的“Howareyou”,直译成中文就是“你好吗”;“nicetomeetyou”,就是“见到你真好”,中国人见面几乎不会用到这样的说法。
汉语中最常用的问好方式,通常是以提问形式的。
首先就是会令外国人感到奇怪的“吃了吗?”,当问出这句话,提问者其实并不是真地迫切想知道对方有没有吃饭这一事实(指称意义),只是一种表示亲切问候的方式(语用意义);被提问者也深知这一习俗,所以即使还未用餐,也会说“吃了”。
见面问“吃”,原因源远流长。
一般认为“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
在中国这个人口密集的农业大国中,人们关心吃的问题看起来是很自然的事了。
中国古代粮食缺乏,一是由于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产量低;二是水旱虫灾、战乱暴征等因素造成。
问候以“吃”为题,有观点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时人们试图摆脱长久饥饿状况的愿望。
也有观点认为:中国“民以食为天”,“吃”在中国人民生活中所占的位置无可取代。
中国人喜欢以丰盛的食物招待客人,平时见面也亲切问一声“吃了吗?”,使彼此感觉就像一家人一样亲近。
另一种问好方式是根据情景提问,一般是询问对方正在或即将要去做的事,有时是“明知故问”。
如“小王,干嘛去啊”;看到如看到邻居早上出门,会说“上班去啊”;看到有人比自己早到了,会说“来了啊”;看到对方拿着购物袋,会说“去超市了啊”。
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
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第一篇范文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问候语是最基本的沟通方式,它不仅仅表达了人们之间的关心与礼貌,同时也体现了各自文化特点和价值观。
从中英两种语言的问候语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一、中英问候语的差异1. 直接与间接在中文中,问候语往往比较间接。
比如,我们通常会用“你好”或者“吃了吗?”来开始一段对话。
这些问候语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我们的关心,而是通过一种比较含蓄的方式来暗示。
而在英语中,问候语则相对直接。
比如,“Hello”或者“Good morning”等,这些问候语直接表达了对对方的关心和礼貌。
2. 正式与随意中文的问候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等级观念,比如在不同的场合,我们会使用不同的问候语。
而在英语中,问候语则更加随意,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可以使用相同的问候语。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1. 历史背景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儒家文化强调的是礼仪和等级观念,这种文化特点也体现在了问候语上。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他们的问候语更多地体现了对个人的关心和尊重。
2. 社会结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强调的是家族和集体,这种社会结构使得人们在交流中更加注重关系和地位。
而西方社会结构则更加注重个人,他们的问候语更多地体现了对个人的关注。
3. 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和谐与保守,这种价值观使得人们在交流中更加注重礼貌和尊重。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直接和自由,这种价值观使得他们的问候语更加直接和随意。
从中英问候语的差异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源于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不同。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交流。
第二篇范文3W1H和BROKE模型视角下的中英问候语差异及原因3W1H模型,即What(什么)、Why(为什么)、Who(谁)、How(如何)的缩写。
而BROKE模型,是背景(Background)、原因(Reason)、对象(Object)、结果(Outcome)、知识点(Knowledge)的缩写。
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问候语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关键环节。
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问候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本文将从中西方问候语的背景介绍、文化差异、重要性和案例分析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背景介绍中国和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宗教和习俗传统。
这些差异使得中西方问候语在表达方式和蕴含意义上有所不同。
在中国,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强调的是礼仪和等级观念。
而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占据主导,强调的是个性自由和平等观念。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也直接影响了问候语的使用。
文化差异表达方式:中西方问候语的表达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
中国人习惯于用一些笼统的问候语,如“你好”、“最近怎么样?”等,以示关心。
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使用具体的问候语,如“How are you doing?”、“How was your day?”等,以示。
使用场合:中西方问候语在使用场合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在正式场合和日常交往中都会使用问候语,而在西方,正式场合通常使用正式的敬语,日常交往中则使用较为随意的问候语。
蕴含意义:中西方问候语的蕴含意义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的问候语“你好”除了表示基本的问候外,还包含着关心、尊重和礼貌的意义。
而西方人的问候语“How are you?”则更多地表示寒暄和打招呼,不包含过多的情感色彩。
重要性阐述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互了解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问候语是展现文化特征最直接的方式。
只有深入了解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避免误解和冲突。
问候语也是交流技巧的体现,正确的问候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友好关系。
职场规范也是跨文化交流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问候语的使用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和社交能力。
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案例分析,以说明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和重要性。
小王是一名留学英国的中国学生,初到英国,他发现英国同学见面时总是用“How are you?”进行问候,而他习惯用“你好”来打招呼。
中西问候语的对比与分析
中西问候语的对比与分析引言文化是一个共同信念(宗教、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和工件(工具、房屋、艺术作品),一个社会成员用来应付他们的世界,然后,我们通过学习一代又一代的传递下来。
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方面(人的艺术和技术)和非物质方面(一个人的习俗、信仰、价值观和交流模式) 。
问候语作为日常交际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的语言表达,在各国文化中都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在使用问候语时经常会产生一些交际失误。
英汉问候语的功能和使用是相似的,但其在内容、语义、句型结构等方面却是大有区别的。
中职英语教学中往往对于文化背景这块研究的不是很多。
既然书本中对于我们的学生有这方面的要求,那我们就来做一个中西问候语的对比与分析。
一、话语语言的问候当你想和别人交流的时候,首先,你必须找到一个共同的你们两个都有兴趣的话题, ,然后你可以自由地交谈。
这样的话题有很多,如天气、人物、地点、就业、业余爱好、兴趣等。
中英文招呼语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问候语内容的差异。
从古至今,中国人不仅把食物作为人的第一需求,而且还将其作为聊天的中心,中国人民的观点,那就是,“吃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
”所以人们一见面通常使用“吃了吗?”(Have you had your meal?)作为问候语。
显示了他们关心你。
在英语国家,对西方人来说,他们不喜欢问别人谈论这些问题,他们也不喜欢别人问他们这些问题。
人们通常将谈论天气作为问候语,如,“Lovely day.isn’t it?”(天气挺好,是吧!),“It’s s0 cold today,isn’t it?”(今天真冷,对吧?),“It’s extremely windy today,isn’t it?”(风真大。
不是吗?)。
这种语言现象主要归因于英国多变的天气。
由于英语和汉语一些习惯性的问候语在内容方面存在差别,所以在使用时应考虑文化差异,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尴尬。
外国人的早晨问候语
外国人的早晨问候语篇一:标题:外国人的早晨问候语正文: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早晨问候语,在外国人的生活中,问候语的使用也有着不同的方式。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会使用 "Hello" 或 "Hi" 作为早晨的问候语。
这些问候语通常比较简洁,表达出对别人的关心和友好。
而在西方文化中,拥抱和亲吻也是比较普遍的见面礼仪。
在东方文化中,早晨问候语则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日本人通常会使用 "早上好" 或 "晚安" 作为问候语,表达出对别人的关心和祝福。
中国人则通常会使用 "早上好" 或 "中午好" 作为问候语,同时也可以使用 "你好" 等简单的问候语。
在不同的文化中,早晨问候语的使用也反映了人们对别人的关心和尊重。
无论是哪种问候语,都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和关爱。
篇二:早晨问候语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无论是在哪个国家,问候语都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的情感交流。
外国人的早晨问候语也因地域、文化、个人习惯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问候语:1. Good morning! 这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早晨问候语,也可以用于其他时间段的问候。
2. Hello! 这是一种比较随意的问候方式,通常用于熟人之间。
3. Good morning, morning! 这是比较正式的问候方式,通常用于商务场合。
4. How are you? 这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询问方式,用于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情绪等。
5. Good morning, miss/sir! 这是用于称呼年长人士或者上级的问候语,通常带有敬意。
除了以上几种问候语,外国人的早晨问候语还涉及到一些特定的场景和语境,比如在工作中可以用“Good morning, team!”来问候整个团队,在家庭聚会中可以用“Hello, family!”来打招呼,在社交场合中可以用“Hello, friend!”来问候朋友等等。
中西社交礼仪的差异
中西社交礼仪的差异一、招呼语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存有两类:第一,谈论天气。
例如英国人见面说道:“今天天气极好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到的潮温气流使天气无常,就没了天气预报也说不定,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
第二,谈论近况。
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牵涉隐私,可以说道:“最近不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重新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二、称谓的差异在汉语里,通常只有彼此熟识亲密无间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必须甚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称呼上似乎“不拘礼节”,惯于对等式的称谓。
例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后“上下长幼尊卑”,通常可以干爹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轻易叫做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表示“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表示“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就是没用的,必须必须分确切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可以指出你稀奇古怪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
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
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
也很少听他们称呼别人为“黄局长”“王经理”等。
因为这一类称呼还没有变为像“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一样成为传统习用的称呼。
中西方的问候语
中西方的问候语在细节和习俗上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文中,常见的问候语有“你好吗?”“你吃饭了吗?”“早上好”“晚上好”等。
这些问候语通常用于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询问对方的饮食起居是一种表达亲近和关心的方式。
在英文中,常见的问候语有“Hello!”“Hi!”“How are you?”“What's up?”等。
其中,“How are you?”是最常见的问候方式,回答可以是“I'm fine”或“I'm good”。
而“What's up?”则更常用于年轻人之间的非正式问候。
总的来说,中西方的问候语都有表达关心的功能,但在具体的使用和习俗上存在差异。
主题一中西方问候的差异
Good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orning. How are you?的答语
很不错,谢谢,您呢? Very well, thank you. And you? Quite well, thank you. And you Fine, thanks. And you? Not too bad, thanks. And you? 我想不是太好 Not too well, I’m afraid.
非正式场合,只用于亲友、熟人之间
So long! Bye bye! Sweet dream!【做个好梦】 I’m going to miss you.【我会想你的】 Hope to see you again soon.【希望尽快再
见到你】
你知道一个简单的“你好”(“HELLO”) 可能是一 个很甜美的词语吗?
问候中的禁忌话题
西方问候文化禁忌的话题 中国问候文化禁忌的话题
Useful Expression
Hello!【您好】 Hi!【您好】 Good morning!【早上好】 Good afternoon!【下午好】 Good evening!【晚上好】 How are you? 【您身体好吗】 How are things going?【您情况怎么样】 How is life?【生活如何】
告别用语的典型错误
It’s late. I must go. Stay where you are. Don’t come any further. Sorry to trouble you. I’m sorry I have wasted a lot of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跨国交际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交际中有可能会因不同的习惯、生活方式而产生距离,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些中外交际的隔阂呢?我们就得学习、解读中西方不同的礼仪,才能顺利地进行中外交流。
一、招呼语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
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第二,谈近况。
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二、称谓的差异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中華励志网]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
中西方对待礼貌
中西方对待礼貌
中西方对待礼貌的态度和方式存在一些差异。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比较:
1. 语言使用:在西方,礼貌用语通常包括“请”、“谢谢”、“对不起”等,而在中国,礼貌用语可能更加复杂,包括“您”、“请”、“劳驾”等。
此外,在西方,人们更注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在中国,人们可能更加注重委婉和含蓄的表达。
2. 饮食文化:在西方,人们通常会在餐桌上分享食物,而在中国,人们则更注重个人用餐。
此外,在西方,人们通常会在餐后清理餐具,而在中国,这可能不是一种常见的做法。
3. 社交礼仪:在西方,人们通常会更加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而在中国,人们可能更加注重社交和人际关系。
此外,在西方,人们通常会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和秩序,而在中国,人们可能更加注重互相尊重和礼貌。
总的来说,中西方对待礼貌的态度和方式存在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种方式比另一种方式更好或更差。
相反,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以促进更好的交流和理解。
【精编范文】中西问候语的差异-推荐word版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西问候语的差异篇一:中西方问候语的比较中西方问候语的比较作者:佚名时间:201X/2/28 18:53:59中西方问候语的比较连云港外国语学校程塬钦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了解了中西方交谈时候用语的差异,就不会因为不必要的误解,产生尴尬。
关键词:文化差异语言对比问候语“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两者是不会相汇的!”至少,英国短篇小说家吉普林是如此认为。
东方当然是指中国,西方不言而喻,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
中国,这个有着5000多年灿烂文化的泱泱大国,历史上出现很多思想派别,尤其以儒家思想的影响最为广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思想较中国更为开放。
当“保守”的中国人与“开放”的西方人交流的时候,一个问题不可避免,那就是该怎么使用问候语。
事实上,当今东方人与西方人时常碰面。
当他们会面时,自然而然地必须找出一种合适的问候方式。
唉,这就麻烦了!在某个文化里可能恰到好处的事,到另一个文化里,就可能过分踰矩。
因此,最佳的做法就是遵守这个耳熟能详的行事准则:入境随俗。
问候语,我们都知道,又叫见面语、招呼语,它短小简单,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重要交际口语。
语言又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是社会的全息影像,语言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再者,问候语亦是表示自己对别人的尊重。
全世界有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5000种语言,是不是表达意思的方式和标准都是一样的呢?本文就中国和西方世界的问候语,分为三类做一个比较。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称谓的差异。
中国人认为,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中国的使用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Sir)”和“夫人(Madam)”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主题一中西方问候的差异
告别用语的典型错误
It’s late. I must go. Stay where you are. Don’t come any further. Sorry to trouble you. I’m sorry I have wasted a lot of your time.
问候中的禁忌话题
西方问候文化禁忌的话题 中国问候文化禁忌的话题
Useful Expression
Hello!【您好】 Hi!【您好】 Good morning!【早上好】 Good afternoon!【下午好】 Good evening!【晚上好】 How are you? 【您身体好吗】 How are things going?【您情况怎么样】 How is life?【生活如何】
你知道一个简单的“你好”(“HELLO”) 可能是一 个很甜美的词语吗? 尤其是当这个词是从你心爱的人口中说出时,“你好” ( HELLO )这个词意味着: H=How are you? 你好吗? E=Everything all right? 一切进展顺利吗? L=Like to hear from you 我很高兴能知道你的消息! L=Love to see you soon! 希望能尽快见到你! O=Obviously, I miss you ..... so, HELLO! Good day! 很明显,我很想你…所以,你好!你好呀!
主题一:Greeting 打招呼
话题引入: 我们见面打招呼通常是用什么话语? 自己在与陌生人、熟人或朋友打招呼 时使用的语言有没有不同? 你所知道的中西方打招呼或者寒暄时 的差异有哪些?
简述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简述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礼仪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礼仪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尤其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更加明显。
本文将从交际礼仪、餐桌礼仪和节日礼仪三个方面详细比较东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一、交际礼仪在交际礼仪方面,东西方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问候、礼貌用语、身体语言等方面。
在西方,人们见面时通常会用“Hello”、“Hi”等问候语,而在东方,人们则通常会使用“你好”、“您好”等礼貌用语。
此外,在西方,人们在交流时较为直接,有时会使用一些比较直接的语言表达,而在东方,人们则更注重委婉和含蓄的表达方式。
在身体语言方面,西方人的交流方式比较开放,他们习惯于和别人用手握手、拥抱等方式表达亲近感,而在东方,人们则更倾向于使用微笑、鞠躬等方式表达尊重和礼貌。
二、餐桌礼仪在餐桌礼仪方面,东西方的差异也很大。
在西方,人们在用餐时通常会先摆开餐具,然后按照顺序上菜,用餐时也会使用刀叉等工具。
而在东方,人们则通常会使用筷子,用餐时也更注重家庭氛围和亲密感。
在东方,人们通常会先让长辈和客人先动筷子,表达尊重和礼貌。
而在西方,人们则通常会先让女士和年长者先开始用餐,体现出对女士和老人的尊重。
三、节日礼仪节日礼仪是不同文化之间最为显著的差异之一。
在西方,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等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比如在圣诞节,人们会互赠礼物,举行晚宴等。
而在东方,春节、中秋节等节日则更注重家庭团圆和亲情。
在东方,人们在春节期间通常会贴对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而在西方,人们则通常会在圣诞节期间装饰圣诞树、唱圣诞歌曲等。
总的来说,东西方的礼仪文化差异很大,但这并不代表哪一种文化更好或更优越,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学习和借鉴不同文化之间的优点,以建立更加和谐和包容的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
摘要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问候语都是我们在日常交际中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礼仪,对于构建延续和谐的人际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差异,问候用语和所用习惯有时也会不尽相同。
本文通过列举中西方问候语差异的具体表现,对比分析了中西方交往规则的不同,旨在为中西方更好的交流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西;问候语;差异
1.引言
中国是拥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泱泱大国,自古以来就受到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说话讲究“言近而指远”;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思想较中国更为开放,西方人较中国人的内敛而更加率真。
当“保守”的中国人与“开放”的西方人交流时,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的使用和处理问候语。
本文从问候的称谓、问候的内容以及问候的句式三个方面比较了英汉问候语的异同,并分析了导致其差异的原因。
2.中西方问候语差异的具体表现
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问候的称谓、问候的内容以及问候的句式[1]。
问候的称谓
首先,中国的称谓“条条框框”,而西方的称谓“不拘礼节”。
在中国,自古就讲究“上下、尊卑、长幼”,研究遵守称呼准则,正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如果不讲究辈分,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
而在西方,常用“先生(Sir)”和“夫人(Madam)”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未婚女子可称呼“小姐(Miss)”,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Mrs.)”或“夫人(Madam)”等。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Uncle)”,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Aunt)”。
其次,中国的称谓“不对等式”,而西方的称谓“对等式”。
在中国,属下对上司的称呼,学生对老师的称呼等等,都表现出不对等性。
例如,属下不能直呼上司姓名,只能称呼某主任、某书记等,而上司对于属下的称呼不但可直呼其名,而且还可在其姓前加一个“小”,例如小张、小王、小李等。
这并不是表明歧视,而是一方面体现了对被称呼者身份、地位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称呼者的礼貌和涵养。
与此不同的是,西方的称呼恰恰是“对等式”的。
例如,在英国家庭成员之间都可以用“You”称呼。
而且,西方人除了几个传统用的称呼――博士(Doc.)、医生(Doc.)、法官(Judge)、教授(Pro.)等之外,对“王老师”、“李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
问候的内容
首先,中国的内容是“家长里短”,西方的内容是“谈天说地”。
在中国,对于不熟悉的朋友会来个“点头之交”。
对于很熟悉的朋友,可说:“去上班啊”“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朋友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而且,这些问候的目的是为了打招呼,而不是真的想了解被问候人对于此类问题的答案。
而西方人非常看重隐私,他们面对中国式的问候时候,反而会觉得这样的问候太具体而有干涉隐私之嫌,觉得会反感。
西方人见面一般习惯于谈论天气和近况。
比如,英国人见面有时会说“It is cooler today,isn’t it”或者问“How are you”相当于中国的“吃了吗”
问候的句式
中国的句式“灵活多变”,而西方的句式“‘一’以贯之”。
在中国,有时候会用感叹句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汉语表达天气不好的时候,常会说到“天儿真不错呀!”或者“天气真糟糕啊!”用感叹句直接表达情感的喜悦与厌恶。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有时候汉语还会以一种简短的形式去表达。
例如“嘿”或者“哪天找你玩儿!”而有时候,又会用问句的形式去表现。
例如“这几天忙什么呢”“现在在哪儿高就啊”等等。
相比之下,西方人的句式就是“‘一’以贯之”。
所谓“‘一’以贯之”就是几乎是以一种句式作为问候语,并且回复的形式也比较固定。
例如:A:How are you
B:I' m fine, thanks./I' m fine, thanks, and you
A:I' m fine, too.
3.中西方问候语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问候语差异的原因可归结为三点,即地理差异、人文差异和观念差异。
地理差异
中国的地理环境可谓是“得天独厚,天府之土”,而西方的地理环境多“四面环海,环境恶劣”。
中国横跨亚欧板块,处于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并且气候温和,四季更替,人们靠天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并且这片地足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真可谓是“得天独厚,天府之土”。
因此,中国人见面,常说“吃了吗”对于这种传统的问候方式,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并且深入人心,其实也暴露了在这块土地上千百年来人们对缺吃少食的恐慌心。
而西方国家一般国土不大,邻居较多,有的甚至四面环海,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政治环境都很恶劣。
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做斗争,因此养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学传统。
开放的地理环境又使他们与外界多有往来,造成了工商业的发达。
所以英国人最常问候的就是天气,人们见面寒暄、打招呼、应酬一般都是先讨论天气。
人文差异
中国的文化属于“由内而外”,而外国的文化属于“由外而内”。
中国对于人品、才能、智慧是评价一个人的中心内容。
这些都属于人的内在,由内再去向外表现其美丽,这属于“由内而外”。
正如我国自古对美女的描写多是“秀外慧中”等等。
而人更偏爱于对外貌、服饰、发型或所有物等方面的内容,对这些方面的言词最为突出。
这些属于人的外饰。
由美丽的外貌、服饰或发型去表现其内在的涵养。
正如英国的绅士一般都是戴着圆顶礼帽、手拿拐杖、鞋子亮堂堂。
从外貌去表现他们的绅士风度。
观念差异
中国的价值观念是“中庸和谐”,而西方的价值观念是“冒险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的,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庸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观念,主张对己要“克己复礼,不喜形于色”,处世则“不偏不倚、公正和谐”。
在一些俗语和民谚中反映了这一民族观念,如“吃亏是福、与人为善”、“出头的椽子先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
而西方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就会产生一种冒险挑战的思想。
例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4.结论
由于当今世界文化交流,这种差异越来越小了。
但是,由于习惯的原因,这种差异还明显存在。
我们仍然要深入了解东西方的问候语,问候是语言交际的一
种重要形式,这样有利于加强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们相互理解和沟通,促进跨文化交际,以便达到更好更顺利沟通和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1]王静.关于中美问候语差异的探究[J].新西部.2014(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