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流行病学概况
布鲁菌病的流行病学介绍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布鲁菌病的流行病学介绍
本病全球分布,每年上报WHO的病例数愈50万。
地中海地区、亚洲及中南美洲为高发地区。
国内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特区,全国104个疫区均达到基本控制标准,但90年代以来,散发病例以30%~50%的速度增加,个别地区还发生暴发流行。
㈠传染源羊在国内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
这些家畜得本病后,早期往往导致流产或死胎,其阴道分泌物特别具传染性,其皮毛、各脏器、胎盘、羊水、胎畜、乳汁、尿液也常染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病畜乳汁中带菌较多,排菌可达数月至数年之久。
㈡传染途径在国内牧民接羔为主要传染途径,兽医为病畜接生也极易感染。
此外,剥牛羊皮、剪打羊毛、挤乳、切病毒肉、屠宰病畜、儿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从接触处的破损皮肤进入人体。
实验室工作人员常可由皮肤、粘膜感染细菌。
进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类时,病菌可自消化道进入体内。
此外,病菌也可通过呼吸道粘膜、眼结膜和性器官粘膜而发生感染。
㈢易感人群人群对布鲁菌普遍易感,青壮年男性由于职业关系,其发病率高于女性。
国内以特区牧民的感染率最高,多发生于春未夏初或夏秋之间,乃与羊的产羔季节有关。
患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再感染者并不太少见。
布病流行病学
发展新型检测技术
提高预防控制水平
加强布病预防控制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布病预防控制的重视程度。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对布病的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提高预防控制效果。
强化动物疫苗接种和检疫措施,控制布病在动物中的传播,降低人畜共患的风险。
提高公众对布病的认知和自我防护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减少感染风险。
谢谢您的观看
THANKS
公共卫生安全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06
布病研究展望
深入研究布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致病机制等基础问题,为预防和控制布病提供理论支持。
加强布病在动物和人类中的传播机制研究,揭示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为切断传播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基础研究
开发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新型检测方法,提高布病检测的准确性和速度,为及时诊断和治疗布病提供技术支持。
风险评估
监测结果评估
预测与预警
要点三
预测模型构建
利用数学模型或统计模型,根据历史数据和监测数据,预测布鲁氏菌病的未来流行趋势。
要点一
要点二
预警阈值设定
根据预测结果和实际情况,设定布鲁氏菌病的预警阈值,如感染率、发病率等。
预警响应
当预警阈值被触发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以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和流行。
传播途径
畜牧养殖者
与患病动物接触的畜牧养殖者是布病感染的高风险人群。
野外工作者
如猎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者等由于工作性质与野生动物接触较多,也属于高风险人群。
一般人群
虽然普通人群对布氏杆菌的易感性相对较低,但在特定条件下,如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或吸入被污染的空气,也可能导致感染。
布病流行病学概况
03
布病的预防和控制
制定预防控制策略
加强动物疫苗研发
研发高效、安全、廉价的动物用布病疫苗,提高动物免疫覆 盖率,从源头上控制布病传播。
建立风险评估体系
对各地区布病传播风险进行评估,依据风险等级制定不同的 防控措施,实现精准防控。
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
01
动物检疫与监管
加强动物进出口检疫和动物产品流通监管,防止布病跨区域传播。
诊断标准不统一
不同地区和不同实验室的布病诊断标准不统一, 影响病情监测和防治效果。
缺乏大数据支持
缺乏布病相关的大数据支持,导致难以准确预测 和分析流行趋势。
疫苗接种覆盖率低
部分地区的布病疫苗接种覆盖率较低,导致疫情 控制效果不理想。
未来研究方向
01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间的布病流行病学合作,共 同应对布病疫情挑战。
疫苗应用范围
布病疫苗广泛应用于畜牧业和人类感染防控等领域,特别是在高发地区和高危人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疫苗免疫效果
不同种类和剂型的布病疫苗在免疫保护效果、免疫持续时间和接种周期等方面存在差异,需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 的疫苗。
疫苗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布病疫苗的推广和应用有效降低了布病的发病率和传播风险,提高了公共卫生水平,并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
我国布病流行情况
分布范围广
人群易感性
防控意识提高
布病在我国广泛分布,主要集 中在北方地区,其中内蒙古、 山西、陕西等地区尤为严重。
我国人口众多,部分地区的人 们仍以畜牧业为主,使得布病 在一定范围内流行。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布 病的防控力度,通过宣传教育 、疫苗接种等方式,提高人们 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全国布病流行概况课件
目录
• 布病概述 • 布病流行情况 • 布病防治措施 • 布病研究进展 • 结论与展望
01
布病概述
什么是布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 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 病。
它主要影响生殖器官、关节和 神经系统,导致流产、不孕、 关节疼痛和神经异常等症状。
布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分布 ,我国主要在北方地区流行。
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04
布病研究进展
布病病原学研究
布病病原发现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布病病原体被发现。这些 病原体包括布鲁氏菌、巴氏菌等,它 们是布病的传染源。
病原基因组研究
通过对布病病原体的基因组进行测序 和分析,科学家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 这些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和传播机制 。
新药研发
针对布病的治疗药物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科学家们正在开发新型的抗 菌药物和治疗方法,以解决现有药物耐药性和副作用问题。
联合用药研究
联合用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并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目前,许多研究正在探索不同药物的联合应用,以提高布病的治疗效果。
05
结论与展望
当前布病防治的挑战与问题
布病免疫学研究
免疫机制研究
研究布病的免疫机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有些人 容易感染布病,而有些人则不易感染。这有助于开发更有效 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疫苗研究
目前,许多科学家正在研究新型的布病疫苗,以提高疫苗的 保护效果和覆盖范围。这些新型疫苗包括基因工程疫苗、合 成肽疫苗等。
布病治疗药物研究
城市与农村
城市地区的布病病例主要来源于食 品和饮水安全问题,而农村地区的 病例则与牲畜接触和养殖环境有关 。
布病流行病学
布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意义
促进公共卫生建设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对公共卫生造成巨大威胁,研究其流行病学规律有助于制定有效的防控 措施,保护人群健康。
保障畜牧业发展
布鲁氏菌病是畜牧业中的重要疾病,研究其流行病学规律可以帮助养殖业者更好地预防、 控制和治疗该病,从而保障畜牧业的稳定发展。
推动相关领域研究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有助于推动微生物学、免疫学、流行病学等相关领域的发展,提高人类 对于自然界的认知水平。
加强与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参与相关防治技术的 研究和推广,推动全球布病防治事业的发展。
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
制定针对不同人群和地区的预防措 施,如针对牲畜养殖、畜产品加工 、职业暴露等人群的防护措施,以 及针对流行地区的社区干预和防控 措施。
VS
加强对食品和环境卫生的监管,减 少食品和环境中布病病毒的存在, 降低人感染的风险。
监测方法
采用临床检查、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 ,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布病流行的预测
01
预测模型
建立布病流行的预测模型,根据历史 数据和气象等因素,预测未来疫情的 发展趋势。
02
预测精度
提高预测模型的精度,为制定防控策 略提供科学依据。
03
影响因素
分析影响布病流行的环境、气候和社 会经济等因素,为预测和防控提供参 考。
通常以时间作为横坐标,以发病数、发病率或死亡率等作为 纵坐标绘制。
推断疾病流行趋势
通过分析流行曲线,可以推断疾病流行趋势,如上升趋势、 下降趋势或波动趋势。
疾病流行的影响因素
01
自然因素
气候、季节、气象变化等自然因素对疾病的传播和流行具有重要影响
。
02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与地理分布特点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与地理分布特点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其在全球范围内流行。
本文将介绍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并讨论其地理分布特点。
布鲁氏菌病主要通过摄入被感染的动物产品、接触感染的动物分泌物或食用未经充分加热的感染动物的肉类而传播。
这些动物包括家畜(牛、羊、猪、马等)、野生动物(如狼、狐狸、水牛等)以及家禽(如家鸽和鸽子)。
人类通常通过食物、饮水、皮肤的伤口、粘膜或呼吸道与布鲁氏菌接触后感染。
此外,布鲁氏菌病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或者由其反刍动物传播给人类。
布鲁氏菌病以其潜伏期长、症状多样化而闻名。
感染后,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关节疼痛和肌肉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其他可能的症状包括咳嗽、头痛、疲劳感、盗汗、体重减轻等。
病情可能逐渐恶化,导致感染器官的损害,如关节、肝脏、脾脏、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等。
布鲁氏菌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但其地理分布特点受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布鲁氏菌病与动物感染率密切相关。
因此,地区的畜牧业情况和养殖管理水平是影响布鲁氏菌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通常更容易受到布鲁氏菌病的影响,由于养殖条件相对较差、对动物疾病的监测和控制不足。
此外,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与饲养动物的免疫力和抗感染能力有关。
其次,气候因素也对布鲁氏菌病的地理分布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布鲁氏菌的生存和传播,因此,在炎热潮湿的地区,布鲁氏菌病的发生率通常较高。
例如,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如亚洲东南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东南部等地区报道了较高的病例数。
冷、干燥或高海拔地区的布鲁氏菌病流行较少。
第三,人类流动性也对布鲁氏菌病的地理分布产生着重要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和人员流动容易导致疫情的传播,特别是在有关病例报告不够充分且防控措施不足的地区。
最后,布鲁氏菌病的地理分布还与卫生基础设施和卫生保健水平有关。
充分的卫生设施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减少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风险。
对于经济条件较好且卫生条件较好的地区,布鲁氏菌病的发生率通常较低。
布病流行病学概况
布病的地理分布
01
全球范围内,布病主要分布在 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的一 些国家和地区。
02
在我国,布病的高发区主要集 中在北方牧区和农牧交错带, 如内蒙古、*、青海、*等地区 。
03
此外,湖南、湖北、贵州等南 方地区也存在布病疫情。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合作 共享数据和研究成果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促进学术交流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6
布病的未来研究方向
深入研究布病的发病机制
01
02
03
深入研究布病病毒的基 因组结构与功能
分析布病病毒与宿主细 胞的相互作用机制
探讨布病病毒的变异与 传播规律
探索新型疫苗的研发与应用
加强疫苗免疫原性的研究 开展新型疫苗的研发与临床试验
评估疫苗在人群中的保护效果和免疫持久性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02
19世纪末,布病从英国传播到欧洲各国和亚洲、非洲、美洲等
地。
在我国,布病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1905年,自此之后,布
03
病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布病的流行现状
当前,布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的传染 性疾病之一。
在我国,布病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内 蒙古、*、青海、*等牧区和农牧交错带。
布病流行病学概况
2023-10-28
目 录
• 布病概述 • 布病的历史与现状 • 布病的流行因素 • 布病的预防与控制 • 布病的治疗与康复 • 布病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布病概述
布病的定义
布病(Brucellosis)是由布氏 菌属(Brucella)细菌引起的 人畜共患病,也被称为布鲁氏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对策
布病疫情概况——中国
布鲁氏菌病在我国曾经是危害极为严重的人畜共患传 染病。我国自1905年首次在重庆报告两例布病以来, 现已在全国29个省市区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鉴别诊断
主要应与风湿热、伤寒、副伤寒、肺结核、淋巴 结核、风湿性关节炎等做鉴别诊断。
急性、亚急性期布病治疗
(1)四环素类抗生素,并用链霉素治 疗
一般应用四环素抗生素类药物有四 环素、土霉素、金霉素,最常用的 是四环素。每日2克,分四次口服 ,21日为一疗程,可再重复1-2个 疗程,一般疗程间隔5-7天。
✓总的来看,畜间疫情20世纪50~60 年代较重,70年代开始下降,到90 年代疫情已初步得到控制,之后疫 情又有散在发生,并见回升趋势。
布病疫情概况——湖北省
• 1、疫情:从2010年开始,累计报告 人感染布病确诊病例532例,无死亡 病例。
• 2、报告地区:全省11个市州有病例 报告
• 3、疫情性质:三起局部暴发疫情, 其余均为散发。
第一疗程并用链霉素。成人每日1克 ,分两次肌注。应用此治法,一般 治疗后48-72小时,体温开始下降 ,平均退热期为5-7天。
(2)利福平成人每天600-900毫克 ,分两次口服;并且每天早晨口服 强力霉素200毫克,连续给药最短6 周。
(3)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应用
是新一代抗菌药物(环丙沙星、氧氟 沙星及氟派酸),不仅抗菌谱广, 且抗菌作用强,对革兰氏阴性菌有 较强杀菌作用,对布氏菌有效。临 床治疗有一定疗效。
(2)温度:布氏菌对热非常敏 感,尤其是湿热。
布病流行病学
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且可能受到伦理等因素的限 制。
03
布病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
调查目的与内容
调查目的
了解布病在特定地区或人群中的流行 情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
调查内容
包括病例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实验 室检测等,以全面评估布病的流行特 征和影响因素。
监测目的与内容
监测目的
呼吸道传播
布病患者或带菌动物咳嗽、打喷嚏时,病原体通过飞沫传播给健康 人。
影响因素分析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环境因素对布病传播有一定影响 。例如,气候潮湿、土壤贫瘠、水源污染等有利于布病病 原体的生存和传播。
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如放牧、养殖、屠宰等,以及卫生习惯、防疫措 施等都会影响布病的传播。例如,放牧时与病畜接触、屠 宰时与病畜接触等都可能导致感染。
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全球性的传染病,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推动 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关注新发和再发疫情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改变,布鲁氏菌病等传染病有可能会 出现新的流行趋势和特点,应密切关注并加强研究。
拓展应用领域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研究不仅在防控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 为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实时监测布病的流行趋势和变化,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防止疾病传播。
监测内容
包括疫情报告、哨点监测、实验室检测等,以动态了解布病的流行状况和防控效果。
调查与监测方法与技术
调查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空间分析等方法 ,对布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监测技术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 能等,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布病流行病学概况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布病等动物疫病的挑战。
04
布病疫情监测与评估
布病疫情监测系统与监测内容
监测系统
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系统,包括疫情报告、个案调查、实验室检测、流行 病学调查和效果评估等。
监测内容
包括疫情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密切接触者追踪和管理、宣传 教育和风险沟通等。
布病疫情的评估与预测
评估内容
包括疫情趋势评估、影响因素分析、疫情传播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和应急响应等 。
预测方法
采用数学模型(如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等)和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等)进行预测和预警。
布病疫情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问题
监测系统不够完善,监测内容不够全面,监测质量参差不齐 ,数据处理和信息报告不及时、不准确等。
建议
加强监测系统建设,完善监测内容,提高监测质量,加强数 据处理和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开展必要的国际 合作和经验交流。
05
布病研究新进展
布病疫苗研究
疫苗种类与效果评估
针对不同种类的布病疫苗,进行效果评估,包括疫苗接种后的保护效果、免疫持续时间、疫苗安全性等方面。
疫苗适用人群与接种策略
针对不同年龄段、职业和地区的人群,研究制定相应的疫苗接种策略,包括接种时间、接种间隔、接种剂次等。
急性期治疗
首选抗生素类药物,如四环素、链霉素等,早期治疗可获得 较好疗效。
慢性期治疗
对于转为慢性感染的患者,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 疗,同时加强营养和锻炼,提高免疫力。
布病的控制策略
监测与调查
开展布病的监测与调查工作,掌握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 施提供依据。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
布鲁氏菌病对全球公共卫生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影响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高传染性、高病死率等特点,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
公共卫生威胁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范围广泛,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对于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交流与合作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应用价值
监测和预警
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方式
临床表现
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乏力、关节痛、肌肉痛等,严重时可出现各种器官损伤症状。
诊断方法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其中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培养、骨髓培养和血清学检查等。
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感染机制与影响因素
对于布鲁氏菌病的感染机制和影响因素仍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要点三Leabharlann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布鲁氏菌病的挑战。
加强国际合作
未来需要整合多学科的研究力量,包括流行病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和社会科学等。
xx年xx月xx日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
CATALOGUE
目录
布鲁氏菌病概述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布鲁氏菌病的预防与控制布鲁氏菌病的社会影响与公共卫生意义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布鲁氏菌病概述
01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具有广泛的感染性和流行性。
疫苗种类
疫苗接种对象
预防措施
针对不同职业和地区,制定不同的疫苗接种计划和策略,确保重点人群得到保护。
布病简介
37℃,恒温反应24h。
B、布病试管凝集试验(SAT)
操作方法
取4支试管做检测,另设三个对照:第5支试管为布病抗原
自凝对照、第6支为阳性血清对照、第7支为阴性血清对照(
每次试验设一组对照)。 第1支试管加1.15mL 0.5%石炭酸生理盐水;第 2-5支试管各加0.5mL。
操作方法
第1支试管加入待检血清100μL(即将待检血清稀释12.5倍) ,混匀;
1、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消化道,其次为皮肤、粘膜及生殖道, 本菌可通过正常无损伤的皮肤粘膜引起感染,还可经交配由 生殖道感染。
人感染主要:牧民接羔为主要传染途径,兽医为病畜接生也
极易感染。此外,剥牛羊皮、剪打羊毛、挤乳、切病毒肉、
屠宰病畜、儿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从接触处的破损皮肤 进入人体。实验室工作人员常可由皮肤、黏膜感染细菌。进 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类时,病菌可自消化 道进入体内。此外,病菌也可通过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和性 器官黏膜而发生感染。
5、防制
在使用时,用猪2号或羊5号疫苗对畜群进行全部免疫, 每年1次,连续3年,然后停止免疫,对牛群再进行检疫 监测,可很好地控制布氏杆菌病的流行。
(6)加强消毒和兽医卫生措施 对被污染的牛舍、运动 场、饲槽、水槽、奶具和管理用具,要及时消毒,特别 是对产房要注意消毒,对流产胎儿、羊水、胎衣、阴道 分泌物等要经消毒后妥善处理,粪便垫草烧毁。
1、流行病学
流行特点
一般为首次妊娠的母畜容易感染发病,多数病畜 只发生一次流产,流产两次的较少。 在老疫区,流产较少,而子宫炎、乳房炎、关节 炎、胎衣不下及配不孕的病畜较多。 在新疫区,以暴发性流行为主,孕畜均发生流产。 饲养管理不良,畜群拥挤,寒冷潮湿,饲料不足, 营养不良时,能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布病流行病学概况
我国布病再度反弹的特点与原因
1. 牧区老疫区疫情活跃,并有扩大蔓延之 势; 2. 传染源转移和输入,导致布病的传播和 扩散; 3.主要传染源仍是羊、牛、猪;
第10页/共14页
4. 人间布病疫情有向半农半牧区甚至从农 牧区向城镇转移的趋势;
5.布病防治经费严重短缺,设备陈旧,工 作难以开展;
五、防治措施
1、领导重视,健全机构; 2、制订规划与计划; 3、抓防治队伍建设;
第7页/共14页
4、具体措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4.1疫区内检出的病畜处理 疫区内各种家畜均属被检对象,检出的布病家畜
一律不准外出,原则上一律屠宰做无害化处理。 4.2病畜污染的场地应怎样消毒
被病畜污染的场地,用10-20%石灰乳或10-20%漂 白粉乳浸透垫草和地面。如流产发生在室内,流产 物很容易污染衣物和其它物品,除上述方法外,被 污染的物品也应当用1-3%来苏溶液、1-3%漂白粉上 清液等消毒。
一、定义
布鲁氏菌病是布鲁氏菌引 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性 疾病,属法定乙类传染病。
第1页/共14页
二、临床表现
(1)潜伏期:平均2周 (2)急性期:发烧、多汗、乏力、关节痛、肝 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神经系统损害、泌尿 生殖系受损等。 (3)慢性期:时而低烧、疲乏无力,多汗,固 定而顽固性关节炎等。
羊、牛、猪均可引发感染,相对来说 羊是最危险的传染源。是羊种菌宿主, 羊种菌毒力强,对人的致病力强,常引 起暴发,症状典型。
第4页/共14页
1.2 传播途经:
A、经皮肤粘膜接触感染:是主要的传播途经。 B、经消化道:未煮熟的病畜肉、杂碎等。 C、呼吸道:染有布氏菌的尘埃吸入。 E、传播因子:流产胎儿及其附属物;奶及奶制品; 肉类、皮毛污染的水和土壤等。 1.3 易感人群 接羔助产人员,畜牧兽医和屠宰人员,皮毛、肠 衣、乳制品加工人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流行特征: a)地区分布:哪里有牛、羊、猪,哪里就有 人畜间布病存在。 b)职业:兽医、牧民、接触多者。 c)年龄性别:与职业接触有关。 d)季节:先畜间后人间,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但在牧区4—5月为高峰。(羊种区羊群流产 高峰在1—3月),夏秋小高峰(剪毛、屠 宰)。
第6页/共14页
五、防治措施
1、领导重视,健全机构; 2、制订规划与计划; 3、抓防治队伍建设;
第7页/共14页
4、具体措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4.1疫区内检出的病畜处理 疫区内各种家畜均属被检对象,检出的布病家畜
一律不准外出,原则上一律屠宰做无害化处理。 4.2病畜污染的场地应怎样消毒
被病畜污染的场地,用10-20%石灰乳或10-20%漂 白粉乳浸透垫草和地面。如流产发生在室内,流产 物很容易污染衣物和其它物品,除上述方法外,被 污染的物品也应当用1-3%来苏溶液、1-3%漂白粉上 清液等消毒。
第2页/共14页
三、临床诊断
(1)流行病学接触史:密切接触家畜、野生动 物、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疫区居民接 触家畜,饲养、挤奶、接羔、剪毛、配种、 屠宰、剥皮等。 (2)临床症状与体征:(排除其它类似疾病) (3)实验室检查:实验室试管凝集实验阳性。
第3页/共14页
四、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三环节: 1.1 传染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6. 宣传教育不普及。
第11页/共14页
遏制布病回升的主要措施
1.领导重视是做好布病防治工作的关 键; 2. 针对上述疫情回升的原因,制订规 划和年度计划,落实措施,加强监 督; 3. 加强卫生和畜牧部门的密切配合。
第12页/共14页
4. 加强人、畜间的疫情监测,掌握疫情 动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人、畜 间的流行和暴发。 5. 加强健康教育,采取各种算途径和方 式,尤其对职业人群全面深入地进行宣 传教育,加强防护,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和卫生健康的行为。
一、定义
布鲁氏菌病是布鲁氏菌引 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性 疾病,属法定乙类传染病。
第1页/共14页
二、临床表现
(1)潜伏期:平均2周 (2)急性期:发烧、多汗、乏力、关节痛、肝 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神经系统损害、泌尿 生殖系受损等。 (3)慢性期:时而低烧、疲乏无力,多汗,固 定而顽固性关节炎等。
羊、牛、猪均可引发感染,相对来说 羊是最危险的传染源。是羊种菌宿主, 羊种菌毒力强,对人的致病力强,常引 起暴发,症状典型。
第4页/共14页
1.2 传播途经:
A、经皮肤粘膜接触感染:是主要的传播途经。 B、经消化道:未煮熟的病畜肉、杂碎等。 C、呼吸道:染有布氏菌的尘埃吸入。 E、传播因子:流产胎儿及其附属物;奶及奶制品; 肉类、皮毛污染的水和土壤等。 1.3 易感人群 接羔助产人员,畜牧兽医和屠宰人员,皮毛、肠 衣、乳制品加工人员
第8页/共14页
4.3接触家畜和畜产品时的个人防护
接羔助产人员,畜牧兽医和屠宰人员,皮毛、 肠衣、乳制品加工人员,在工作时要戴好防护口 罩、帽子和手套,穿好工作服。工作中禁止吸烟、 喝水、吃东西。工作服等物品应保持清洁,定期消 毒,不许穿工作服离开工作场地,更不应将其拿回 家中。因此,为了预防布病,除淘汰和管理好病 畜,提高人和家畜的抵抗力外,在接触家畜、畜产 品时,做好个人防护,切断布氏菌的传播途径同样 是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
第13页/共14页
谢谢大家!
第14页/共14页
第9页/共14页
我国布病再度反弹的特点与原因
1. 牧区老疫区疫情活跃,并有扩大蔓延之 势; 2. 传染源转移和输入,导致布病的传播和 扩散; 3.主要传染源仍是羊、牛、猪;
第10页/共14页
4. 人间布病疫情有向半农半牧区甚至从农 牧区向城镇转移的趋势;
5.布病防治经费严重短缺,设备陈旧,工 作难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