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诗赏析

合集下载

古诗《悯农》及解释

古诗《悯农》及解释

古诗《悯农》及解释《悯农》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下面和一起来看古诗《悯农》及解释,希望有所帮助!悯农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

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

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注释:1、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2、粟:泛指谷类。

3、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犹:仍然。

6、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7、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

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

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扩展资料: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其中一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赏析唐诗《悯农》

赏析唐诗《悯农》

赏析唐诗《悯农》李绅的《悯农》是一首经典的唐诗,是诗人以农民为题材,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和对社会不公的感慨。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首句“锄禾日当午”,诗人通过描绘农民在烈日当空的中午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农民的辛勤与艰难。

这句诗中,“锄禾”一词形象地描绘了农民用锄头除草的场景,而“日当午”则强调了劳动的时间和强度。

次句“汗滴禾下土”,诗人通过描述农民汗水滴落在土地上的情景,进一步表现了农民劳动的艰辛。

这句诗中,“汗滴禾下土”形象地描绘了农民在劳动中挥汗如雨的场景,同时也传递出农民对土地的深深眷恋。

第三句“谁知盘中餐”,诗人通过反问的语气,表达了对农民辛勤付出的敬意。

这句诗中,“谁知盘中餐”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了农民的付出,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中不尊重劳动成果的现象的批评。

最后一句“粒粒皆辛苦”,诗人通过强调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晶,表达了对农民的赞美和敬意。

这句诗中,“粒粒皆辛苦”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辛勤耕耘的场景,同时也传递出对农民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总的来说,李绅的《悯农》以其深情的描绘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通过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和对社会不公的感慨,传达了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农民的敬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后世的传承中,《悯农》成为了唐诗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并被广泛传颂。

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和对社会不公的感慨,同时也传递出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农民的敬意。

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悯农》这首诗中,还在其他唐诗中得到了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劳动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劳动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因此,尊重劳动和劳动者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观。

《悯农》这首诗,就是这种价值观的一个典型代表。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应该尊重劳动和劳动者。

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一份工作和每一份劳动都是有价值的,都是社会进步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劳动成果,不歧视任何职业,不歧视任何劳动者。

励志古诗词《悯农》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悯农》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悯农》原文及赏析
《悯农》原文:
天若有情天亦老,穷叟当嗟叹。

皇天不责农夫辛,谁知盘中餐。

苦工汗流裹著身,狡兔死走狗烹粑。

谁将无酒也劝一杯,复习昔日稚笑苦。

小村四周田野秀,采石行歌声此间休。

数声耆老泪沾襟,落日孤标愁思无穷。

《悯农》赏析: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著名作品,从古老的乡村生活中萃取出的文字,奠定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里程碑。

这首诗描绘的是农人的辛苦生活,虽然他们苦苦辛劳,但却始终没有得到乐趣。

皇天既不责怪他们,又没有奖赏,却仍然不懈地勤劳着,由这令人动容,又让人感叹天会有情。

诗中还描写了农民穿裹着衣衫,不分昼夜地砍柴,耕种田地。

此外,还有耆老流着泪,感叹自己年迈无力,以及夜色下孤身招待落日,沉浸在无尽思念中的场景,表达出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最后,这首诗通过描写农人的日常来表达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文中所传递出的是一种对劳动的尊重,对农民的同情,对大自然的热爱。

它把农民在辛勤劳作中的汗水和思乡之情化作了一
种百感交集的深情,为我们注入了激发梦想的动力,让我们付出努力,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悯农古诗词鉴赏

悯农古诗词鉴赏

悯农古诗词鉴赏悯农古诗词鉴赏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背景李绅(772-846),唐代诗人。

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粟:谷子,去皮后就小米。

这里指粮食作物的种子。

子:谷子。

四海:全国之内。

闲田:空闲的、没有利用的土地。

犹:还是。

古诗今译春天种下一料粟种,秋天收获万颗粮食。

四海之内没有荒田,还有农民活活饿死。

名句赏析诗人形象地用“种”和“收”,“一料粟”就变成了“万颗子”描绘出农民的劳动;而且全国的土地尽被开垦,毫无荒废,我们由此能够想象出一个遍地谷穗金黄、粮食堆积如山的丰收景象。

而“四海无闲田”则显示了农民的勤劳和辛劳,诗歌最后一句笔锋陡转,揭示出一个残酷的实现:创造丰收的.农民却被活活饿死。

这一巨大的反差形成极大的震憾力量,它迫使我们深思,是谁造成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诗人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声讨了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也使我们认识了当时社会制度的极度不公正。

悯农古诗词鉴赏2【原作】悯农——[宋]杨万里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解释】悯农:同情农民。

悯,怜悯,同情。

稻云:水稻如云,比喻稻田面积大。

黄:成熟。

荞(qiáo)麦:荞麦,顶花生长的一种早熟的粮食作物,叶心形,互生;花散穗状,白色;果实近三棱锥形,果皮灰黑色,磨成的面粉为白色,可食。

空花:是指无实之花,即光开花没结果。

着(zháo):受到。

已分(fn):早就料知。

分,料想,料到。

更堪:即更哪堪,哪里又经得起或经受得了。

闰:即闰月。

闰月,闰月年照正常年份多出一个月。

【古诗今译】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

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赏析】杨万里(1127~1206),宋代著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

2023年悯农原文赏析及翻译(集合8篇)

2023年悯农原文赏析及翻译(集合8篇)

2023年悯农原文赏析及翻译(集合8篇)悯农原文赏析及翻译1悯农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古诗简介《悯农》是宋代杨万里的作品,诗中借闰年比平年时间长来表达农民对歉收饥馑的无奈和悲凉。

这首诗用层层迭加的手法,步步推进,揭示农民的苦难,作者悲悯同情的意绪浸透于字里行间,使作品字字血,声声泪,扣动读者的心弦。

翻译/译文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

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注释[1]稻云:指大面积的稻子如云一般。

黄:成熟。

[2]“荞麦”句:荞麦因为过早经受霜冻而只开花不结实。

[3]已分(fèn):已经料定。

残岁:岁终,年终。

[4]更堪:更哪堪,更不堪。

闰:指农历闰月,使一年又多了一个月。

赏析/鉴赏这首诗揭示了农民的悲惨遭遇。

诗首句言稻谷因旱灾欠收,次句言荞麦因霜冻绝收,勤苦一年,连遭灾害侵袭,心境凄惨可想而知。

三句是一个顿宕,说已做好心理准备忍受长年的饥荒,四句又是一个转折,闰月使时光愈觉难熬,先说准备忍,再说实不堪忍,将农民的悲苦无助描写到极致。

悯农原文赏析及翻译2悯农二首·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创作背景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所作。

译文及注释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注释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赏析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悯农》原文及赏析

《悯农》原文及赏析

《悯农》原文及赏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悯农》,可谓是家喻户晓。

小时候,咱们就摇头晃脑地背诵着,可那时候,未必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

记得有一次,我跟着爸妈回乡下老家。

正值农忙时节,烈日当空,那太阳就像个大火球,烤得大地都发烫。

我跟着爷爷来到田间,只见他弯着腰,手持锄头,一下一下地在地里除草。

汗水顺着他的额头不停地往下流,滴落在脚下的土地上。

那汗水一滴接着一滴,不一会儿,爷爷的后背就湿透了。

我站在田埂上,热得直跺脚,嚷嚷着:“爷爷,太热了,咱们回去吧!”爷爷直起腰,擦了擦汗,笑着说:“孩子,这农活儿可不等人呐,错过了时节,收成就不好啦。

”说着,又弯下腰继续劳作。

那一刻,我看着爷爷辛苦的样子,突然就想起了这首《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这不正是眼前的情景吗?农民们在烈日下辛勤劳作,每一滴汗水都饱含着他们的辛劳和付出。

咱们再来看这首诗。

前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生动地描绘了农民在正午时分劳作的辛苦场景。

大中午的,太阳最毒的时候,农民还在地里干活,那汗水不停地往下淌,这画面感多强啊!诗人没用什么华丽的词藻,就是简简单单的描述,就让咱们仿佛看到了农民伯伯辛苦劳作的模样。

而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是一种深深的感慨和呼吁。

咱们每天吃的饭菜,那一粒粒的粮食,可都是农民们用这样辛苦的劳动换来的呀!有多少人在吃饭的时候,能想到这一点呢?有的人可能会挑食,会剩饭,可他们哪里知道,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无数的汗水。

就像我那次在田间的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

从那以后,我吃饭的时候都会尽量把碗里的饭吃得干干净净,不再随意浪费。

我也会告诉身边的小伙伴们,要珍惜每一粒粮食。

其实,这首诗不仅仅是在说粮食的辛苦,更是在告诉我们,任何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都应该被珍惜。

不管是农民种出的粮食,还是工人制造的产品,或者是老师传授的知识,都是付出了辛勤努力的。

所以啊,咱们每次读到这首《悯农》,都应该在心里提醒自己,要懂得珍惜,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古诗悯农·老天不悯农翻译赏析

古诗悯农·老天不悯农翻译赏析

古诗悯农·老天不悯农翻译赏析
《悯农·老天不悯农》作者为宋朝诗人杨万里。

其古诗全文如下:老天不悯农,遍地起黄风。

无云难下雨,百姓少收成。

【赏析】
此诗四句皆因果顺承。

首句“老天不悯农”以拟人化手法突显天公无情。

次句由“老天不悯农,引出“遍地起黄风”。

三句“无云难下雨”写黄风将云吹走,故致天旱无雨。

末句写天旱无雨的结果:“百姓少收成”,从而引出全诗主题。

全诗明白如话,气韵深沉,于朴实铺叙中显出对民生艰难的悲悯。

作之似娓娓道来,读之则如泣如诉.怆然于胸。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悯农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6篇)

《悯农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6篇)

《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悯农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6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春秋战国时期,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悯农二首·其二唐朝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二首·其二》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悯农二首·其二》注释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悯农二首·其二》赏析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

《悯农》古诗深度解析

《悯农》古诗深度解析

《悯农》古诗深度解析《悯农》是中国古代文学巨匠李绅所作的一首农民诗。

这首诗揭示了农民的苦难和辛勤劳动,表达了诗人对农民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同情和愤怒之情。

本文将从古体诗的特点、诗歌结构、意象以及诗人态度等方面对《悯农》进行深度解析。

一、古体诗的特点《悯农》是一首以五言绝句形式创作的古体诗。

古体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以其简练、凝练的表达方式而著名。

受限于五言绝句的格律,每句诗包含五个字,并通过押韵的方式呈现。

古体诗通常注重音律和对仗,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二、诗歌结构《悯农》由六个五言绝句构成。

每个绝句都有清晰的主题,通过排比、对比的手法将一个意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由诗人观察到的农民的现实状况和问题构成,通过一个个绝句来深入描述。

三、意象描写《悯农》以生动的意象描写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通过描绘农民的劳动场景、自然环境以及农民的穷困形象,诗人成功地呈现了农民的辛酸。

例如,“锄禾日当午”,生动地展示了农民在炎热的夏日里,劳作的场景。

另外,“雨滴秋收稻谷间”,将农民收割的艰辛形象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诗人态度《悯农》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苦难的同情之情。

他用铿锵有力的语言,抨击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农民的贫苦,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愤怒。

尽管在诗中展示了农民的辛酸,诗人并未表达悲观情绪,而是寄予了希望。

通过给农民以力量和勇气的呼吁,诗人希望农民能团结起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综上所述,《悯农》是一首通过古体诗的形式展现农民辛酸的诗歌作品。

通过细腻的意象描写和铿锵有力的语言表达,诗人成功地呈现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并表达了对农民遭受不公正对待的同情和愤怒之情。

诗人希望农民能够团结起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给读者带来一丝希望和勇气。

《悯农二首》李绅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悯农二首》李绅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悯农二首》李绅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

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

作品原文:悯农二首⑴其一春种一粒粟⑵,秋收万颗子⑶。

四海无闲田⑷,农夫犹饿死⑸。

其二锄禾日当午⑹,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⑺,粒粒皆辛苦?词句注释:⑴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⑷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⑸犹:仍然。

⑹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⑺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白话译文:其一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其二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创作背景: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作品鉴赏: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悯农》全文与赏析

《悯农》全文与赏析

《悯农》全文与赏析《<悯农>全文与赏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短短二十个字,却生动地描绘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诗的前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烈日当空、农民辛勤劳作的画面。

在正午时分,太阳高悬,酷热难耐,农民们却依然在田间挥舞着锄头,为了生计辛苦耕耘。

汗水不停地从他们的额头滴落,浸湿了脚下的土地。

这两句通过对环境和农民劳作姿态的描写,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农民劳动的艰苦。

一个“日当午”,突出了天气的炎热;一个“汗滴”,形象地描绘出了农民劳作的辛苦程度。

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是诗人情感的升华和主题的深化。

从农民的辛勤劳作,联想到我们日常所吃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们用汗水换来的。

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能够体会到这份辛苦,珍惜每一粒粮食呢?这两句质问,发人深省,唤起了人们对劳动的尊重和对粮食的珍惜之情。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却极具感染力。

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复杂的修辞,只是用最平实的语言,描绘了最真实的场景,却能触动人心。

它让我们看到了农民的辛勤付出,也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珍惜了他们的劳动成果。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前两句写农民劳作的辛苦,后两句写人们对粮食的不珍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珍惜粮食的重要性。

同时,诗中还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描写农民锄禾这一个小小的场景,反映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以及珍惜劳动成果的普遍意义。

再从诗歌的历史背景来看,在古代的农业社会,农民是社会的基础,他们的劳动支撑着整个社会的运转。

然而,农民往往处于社会的底层,生活困苦,劳动成果也常常被剥削。

李绅的这首《悯农》,不仅是对农民劳动的赞美,也是对社会不公的一种批判,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在当今社会,这首诗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尽管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不再为温饱问题而担忧,但浪费粮食的现象依然存在。

《悯 农》原文注释及简析

《悯 农》原文注释及简析

《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注词释义】
粟:谷子,去皮后就小米。

这里指粮食作物的种子。

子:谷子。

四海:全国之内。

闲田:空闲的、没有利用的土地。

犹:还是。

【古诗今译】
春天种下一料粟种,秋天收获万颗粮食。

四海之内没有荒田,还有农民活活饿死。

【名句赏析】
诗人形象地用“种”和“收”,“一料粟”就变成了“万颗子”描绘出农民的劳动;而且全国的土地尽被开垦,毫无荒废,我们由此能够想象出一个遍地谷穗金黄、粮食堆积如山的丰收景象。

而“四海无闲田”则显示了农民的勤劳和辛劳,诗歌最后一句笔锋陡转,揭示出一个残酷的实现:创造丰收的农民却被活活饿死。

这一巨大的反差
形成极大的震憾力量,它迫使我们深思,是谁造成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诗人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声讨了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也使我们认识了当时社会制度的极度不公正。

杨万里《悯农》原文翻译和赏析

杨万里《悯农》原文翻译和赏析

杨万里《悯农》原文翻译和赏析《悯农》是宋朝文学家、诗人杨万里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用层层迭加的手法,步步推进,揭示农民的苦难,作者悲悯同情的意绪浸透于字里行间,使作品字字血,声声泪,扣动读者的心弦。

这首诗揭示了农民的悲惨遭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杨万里《悯农》原文翻译和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原作】悯农——[宋]杨万里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二、【注释】悯农:同情农民。

悯,怜悯,同情。

稻云:水稻如云,比喻稻田面积大。

黄:成熟。

荞(qiáo)麦:荞麦,顶花生长的一种早熟的粮食作物,叶心形,互生;花散穗状,白色;果实近三棱锥形,果皮灰黑色,磨成的面粉为白色,可食。

空花:是指无实之花,即光开花没结果。

着(zháo):受到。

已分:早就料知。

分,料想,料到。

更堪:即更哪堪,哪里又经得起或经受得了。

闰:即闰月。

闰月,闰月年照正常年份多出一个月。

三、【古诗今译】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

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四、【赏析】杨万里(1127~1206),宋代著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任高宗、孝宗、光宗三朝,官至太常承,宝谟阁学士。

他力主抗金,刚直敢言,后因忤权相韩某,罢官居家十五年,忧愤而死。

他的诗同情民疾,构思新颖,感受别致,语言生动活泼而富有风趣。

他的诗歌今存四千二百多首。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杨万里由临安(今浙江杭州)暂返故乡吉水,这首诗作于这年冬天。

这一年天旱且又早霜,收成不好,偏又赶上这年闰十一月,因此才诗中才有“闰添长”之语。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稻”字后边附着一“云”字,说明了稻田面积之大。

“不多黄”,意思是说,绝大部分都没成熟,即收成极为不好。

悯农 李白

悯农 李白

《悯农》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作,以下是这首诗的全文、赏析以及作者李白的简介:
《悯农》: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诗词赏析:
《悯农》是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艰苦劳作的同情和敬意。

诗中描写了农民在正午时分锄禾耕地,汗水滴在禾下的土地上。

诗人通过这一简单而深刻的场景,表达了农民辛勤劳作的辛苦与付出,强调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最后一句"粒粒皆辛苦"则传达出了对农民辛勤的感叹和尊敬之情。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反映了李白关注人民生活的一面。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是中国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仙"。

他生于陇西成纪(今属甘肃省),出生于士族家庭。

李白的诗歌风格奔放豪放,以豪放、清新、奔放著称。

他的诗中常常表现了对自由、酒、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也涵盖了对历史、神话和文学的广泛知识。

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抒发真情的特点,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白的诗歌作品多种多样,涵盖了各个方面的题材和情感,包括山水田园、豪放抒怀、咏史等。

总之,李白的《悯农》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对农民的同情而著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也代表了李白诗歌的一种风格。

锄禾日当午全诗及赏析

锄禾日当午全诗及赏析

锄禾日当午全诗及赏析锄禾日当午全诗及赏析《悯农二首》是唐代作者李绅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锄禾日当午全诗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悯农二首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血汗?注释⑴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⑷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田。

⑸犹:仍然。

⑹禾:谷类统称。

⑺餐:一作“飧”。

熟食通称。

赏析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了农民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发”,这三句作者用层层递进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巨大贡献和无穷创造力,这就使下文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农民以他们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悲剧”这一问题。

作者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汗珠,洒在灼热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悯农原文及赏析

悯农原文及赏析

悯农原文及赏析悯农,是唐代文学家李绅的作品,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田园诗。

本文将介绍悯农的原文及赏析。

【悯农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李绅在悯农中以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和生存困境的关切,揭示了社会存在的不公与农民阶级的辛苦生活。

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这首诗的赏析:首先,诗的开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直接勾勒了农民劳作的轨迹和结果。

春天撒下一粒粟子,经过耕种、耕耘,秋天就能收获万颗子。

这句描述简洁明了,画面感强烈,将农民的劳作和农作物的成果直接呈现出来。

接着,李绅以“四海无闲田”直指社会的问题。

这句话表明了田地已经全部被利益者占有,农夫没有闲置的土地可以务农。

这种社会现象让农夫们无法有收入,最终导致他们饿死。

这句话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深刻描绘出农民的贫穷和困境。

然后,诗人运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话生动地表现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这句话勾勒出农民在酷暑中累死累活地辛勤劳作的场景,表现了农民努力耕耘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农民的敬佩之情。

最后,诗的结尾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形象地揭示了农民辛劳努力所带来的结果。

虽然农民艰辛耕作一年,但他们最终只能得到维持生计的那一点点粮食,而无法享受他们辛苦努力带来的成果。

这句话让人触动于心,从而引发对农民困境的深思。

总结起来,李绅的《悯农》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通过精准的文字描写和形象的写作方式,深刻表达了对农民的关切和农民阶级所面临的困境,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农民的辛苦生活。

这首诗语言简练,既有力量又充满情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永不衰老的佳作。

【结束语】通过对悯农原文及赏析的介绍,我们可以深刻理解李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这首诗不仅是对农民生活的关切,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尽管诗中描绘的是唐代农民的苦境,但其主题和情感却具有跨越时代的普遍性。

这首《悯农》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激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深思。

《悯农》原文注释及赏析

《悯农》原文注释及赏析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背景】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

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

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
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悯农》李绅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悯农》李绅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悯农》李绅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其一描绘了丰收,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其二描绘了农民劳作的艰辛,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悯农⑴
春种一粒粟⑵,秋收万颗子⑶。

四海无闲田⑷,农夫犹饿死⑸
词语解释:
⑴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⑷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⑸犹:仍然。

诗句解释: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意境赏析: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生于唐大历七年,祖籍安徽亳州。

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江苏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江苏无锡东亭长大厦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