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概论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大纲中医诊断学(一)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3.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望诊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2.望神:得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3.望色:常色和病色的概念;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五色的主病;望色十法的内容。

4.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头面与发、目、鼻、耳、口与唇、齿龈及咽喉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躯体:颈项、胸胁、腹、背部、腰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痞、痈、疽、疔、疖等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1.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常见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12.望舌: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体(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危重舌象诊法。

(三)闻诊1.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肠鸣等声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问诊1.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问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2.问现在症状(1)问寒热:寒、热的基本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2)问汗表证辨汗:无汗与有汗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辨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表现及其临床(3)问疼痛问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走窜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 、重痛、痠痛、掣痛、空痛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概论》PPT课件(1)

《中医诊断学概论》PPT课件(1)
神乱鉴别表
类型
表现
主病
病机
性质
焦虑恐惧
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敢独居。
卑谍、脏躁
心胆气虚,心神失养。
虚证
狂躁不安
狂躁妄动,胡言乱语,少寐多梦,打人骂詈,不避亲疏。
狂病、外感热病
痰火扰心
阳证
淡漠痴呆
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
切诊--
脉象和身体局部的变
-----
触觉
病人全身及局部神色形 态和排泄物的形色质量
(一)诊法
四诊收集到的资料
症状:指病人主观感觉到的痛苦和不适(问诊)
体征:指客观能够检测出来的异常征象(闻诊、望诊、切诊)
症状(病状(病形病候
(二)诊病:
病 名
疟疾、痢疾、肺痈、痫病、消渴滑胎、痛经,麻疹、夏季热红丝疔、乳疬、脓疱疮、牛皮癣内痔、股骨骨折、白喉、聚星障
病危,是重病病人临终前的表现。又称“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神 乱 精神错乱 神志失常
其特点是反复发作而缓解期不出现的神志失常。其神志失常表现只能作为诊病依据而不具有“失神”的临床意义。
多见于癫、狂、痫、脏躁等病人。
望神的内容和意义
(三)对神气的判断
(二)诊法合参
四诊参合,难分先后:问—闻,望——问、闻,按——望、问诊察排出物——望色、形,闻气,问感 觉。腹诊——望色泽、形状;叩诊听声音;按诊知冷热、软硬;问喜恶。
诸法参用,综合收集病情
检查发现病情
视觉—望
听觉—闻
嗅觉—闻
言语—问
触觉—切
不能代替
(三)病证结合
中医诊断学概括为 4 4 3 3 3

2024年度中医诊断学完整版课件

2024年度中医诊断学完整版课件

病因辨证的概念
根据中医理论,通过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确定病邪的性质 和病机的转化,为治疗提供依据。
病因分类
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外伤及虫兽伤等。
临床应用
指导临床医生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外感风寒者宜辛温解表,湿热内 蕴者宜清热利湿等。
2024/3/23
30
气血津液辨证概述及临床应用
6
2024/3/23
02
望诊
7
望神
神的概念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 的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的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
活动。
2024/3/23
望神的原理和意义
望神可以判断脏腑精气的盛衰,病 情的轻重和预后。
望神的内容和方法
包括观察病人的精神意识、面目表 情、形体动作、反应能力等。
8
望色
2024/3/23
方法
中医诊断学通过观察、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收 集患者的病情信息。其中,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 、形态、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 的声音、嗅患者的气味等来了解病情;问诊是通过询问 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来获取病情信息;切诊是通 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按压腹部等来了解病情。在四诊合 参的基础上,结合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方法,对患者 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最终确定治疗方案。
是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 、消等八法。
分类
根据疾病的性质和证候特点,可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 。
37
治法概述及临床应用
2024/3/23
内治法
通过口服药物,调整脏腑功能,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内科疾 病。
外治法
通过外用药物或物理方法,直接作用 于病变部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外科、皮肤科等疾病。

《中医诊断学概论》课件

《中医诊断学概论》课件
问诊
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其症状和疾病表现。
中医四诊合参的主要内容
1
望诊
观察患者面部、舌苔、肢体等外观特征。
闻诊
2
倾听患者发声和体内气味。
3
问诊
询问患者症状、疾病史等相关信息。
切诊
4
触诊患者皮肤、脉搏、腹部等进行身体 检查。
中医诊断学的价值和意义
中医诊断学作为中医学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诊疗疾病、指导中医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 阴阳五行衡。
2 气血津液理论
基于气血津液理论,中医诊断学分析体内的气血津液不足或异常。
3 脏腑经络理论
运用脏腑经络理论,中医诊断学辨别体内脏腑功能的失调。
中医诊断学的分类
望诊
通过观察面色、舌苔和脉象等外观特征诊断疾病。
闻诊
通过听取患者言语声音和体内气味来判断疾病。
课程总结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理论知识 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中医诊 断水平。
发掘中医诊断学的深层内涵
进一步发掘中医诊断学研究的深 层次内涵,拓宽中医学的研究领 域。
加强中医诊断学的研究与 实践
推动中医诊断学的研究与实践, 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诊断学概论》PPT 课件
这个PPT课件将介绍《中医诊断学概论》的基本知识和重要原理,帮助大家更 好地理解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分类、主要内容以及其价值和意义。
课程介绍
1 探索中医诊断学的精髓
深入了解中医诊断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定义。
2 重视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性
探讨中医诊断学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八纲、辨证、疾病诊断、症状鉴别和病案撰写等。

四诊:也叫诊法,是诊察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

望诊,是对患者全身或局部进行有目的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嗅气味以辨别患者内在的病情,问诊,是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者的询问以了解病情及有关情况。

切诊,是诊察患者的脉候和身体其他部位,以测知体内、体外一切变化的情况。

根据以上四诊合参的原则,不能以一诊代四诊,同时症状、体征与病史的收集,一定要审察准确,不能草率从事。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张景岳称为“阴阳”、“六变”。

四诊所得的一切资料,须用八纲加以归纳分析:寒热是分别疾病的属性;表里是分辨疾病病位与病势的浅深;虚实是分别邪正的盛衰;而阴阳则是区分疾病类别的总纲。

它从总的方面,亦即最根本的方面分别疾病属阴属阳,为治疗指明总的方向。

辨证:包括病因、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

各种辨证既各有其特点和适应范围,又有相互联系,并且都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加以深化。

诊断与病案:诊断分常见疾病诊断和征候诊断两个方面。

疾病诊断简称诊病。

就是对患者所患疾病以高度概括,并给以恰当的病名。

征候诊断即辨证,是对所患疾病某一阶段中证候的判断。

病案,古称“诊籍,又叫医案,是临床的写实。

它要求把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治疗经过与结果等,都如实地记录下来,是临床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病案分析统计,经验总结,医院管理等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诊断学原理及原则一、诊断学原理望、闻、问、切四诊,是认证识病的主要方法。

“视其外应,测知其内”,“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这是前人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

通过体外的表征,一定可以把握人体内部的变化规律。

脏腑受邪发生病理变化必然会表现在外。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定的、相应的外在病形,即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

因此,可以运用望、闻、问、切等手段,把这些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有关资料收集起来,然后分析其脏腑病机及病邪的性质,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征候类型,从而做出诊断。

中医诊断学,课件

中医诊断学,课件

中医诊断学,课件一、内容概览中医诊断学概述: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性。

强调诊断在中医治疗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全面把握病人的病情。

基础理论:深入剖析中医基础理论的精髓,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基础理论在诊断中的应用。

介绍如何通过基础理论来解析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等信息。

四诊技术:详细介绍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种诊断技术。

其中望诊包括望神色、望形态、望舌等;闻诊涵盖听声音、嗅气味等方面;问诊着重讲解如何收集病史和症状信息;切诊则重点介绍脉诊的方法和技巧。

辨证方法:阐述中医辨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

讲解如何通过收集到的四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的证候诊断。

疾病诊断:结合实际案例,详细介绍各类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方法和思路。

包括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等方面,帮助学习者掌握中医诊断的实际操作过程。

诊断技能实践: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提高学习者的诊断技能。

包括模拟病例分析、脉诊实操等,帮助学习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课件还会涉及到一些前沿的中医诊断技术和研究成果,如现代科技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等,为学习者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思路。

《中医诊断学》课件力求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医诊断学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技能,为中医学习和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1. 中医诊断学简介中医诊断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和探讨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建立在古代哲学思想、中医学理论体系以及长期临床实践基础上的一门应用技术科学。

中医诊断学注重整体观念,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通过观察病人的整体表现,包括望神色、闻气味、问症状、切脉象等多方面的信息,综合分析病情,为临床提供准确诊断依据。

中医诊断学的历史悠久,传承着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

从古代的《黄帝内经》开始诊断技术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中医诊断学课件

中医诊断学课件

03
中医诊断原则与技巧
整体观念
总结词
整体观念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 ,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组织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因此在诊断时需要全面考虑,从整体角度分析病情,把握疾病的本 质。
实例
在诊断时,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生活习 惯、饮食习惯、家族史等,以便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04
中医诊断学案例分析
案例一:感冒的诊断与治疗
总结词:风寒感冒
详细描述:患者因感受风寒邪气而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等症状,舌质 淡苔薄白,脉浮紧。治疗以辛温解表为主,常用方剂为麻黄汤。
案例二:胃痛的诊断与治疗
总结词:脾胃虚寒
详细描述:患者因脾胃阳气不足、寒邪内生而出现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尤甚等症状,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治疗以 温中健脾、散寒止痛为主,常用方剂为黄芪建中汤。
实例
在诊断时,医生需要了解疾病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同时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进行综 合判断。例如,对于发热患者,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体质等, 同时结合具体症状和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等,进行综合判断。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要点一
总结词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医诊断学中的 重要原则,指在诊断时需要辨识疾病 的本质和证候的特点,将辨病与辨证 相结合。
脏腑虚实。
闻诊
听声音
通过听患者的声音高低、强弱、 清浊和音色等特征,以判断病情 的虚实、寒热和脏腑功能。
嗅气味
通过嗅患者的口气、分泌物和排 泄物等气味,以判断病情的寒热 、气血盛衰和脏腑虚实。
问诊
01

中医诊断学概论

中医诊断学概论
流通和身体健康。
中医诊断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康复评估
通过中医诊断方法,评 估患者的康复状况和治 疗效果,为进一步治疗
提供依据。
针灸治疗
根据中医诊断结果,采 用针灸治疗,调整人体 经络和气血,缓解疼痛
和不适。
推拿按摩
结合中医诊断结果,采 用推拿按摩方法,舒缓 肌肉紧张和疼痛,促进
身体康复。
中药调理
根据中医诊断结果,开 具适合患者的中药处方, 以调理身体和促进康复。
特点
中医诊断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差异和临床 实践,强调四诊合参和综合分析,以获得全面、准确、客观 的诊断结论。
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性
确定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是制定治疗方案的基础, 只有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病因、病位、 病性、病势等情况,才能制定出合理 的治疗方案。
评估治疗效果
预防疾病
通过早期诊断,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 疾病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 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跨学科与国际化 加强中医与现代医学、其他传统 医学以及国际医学界的交流与合 作,共同推动中医诊断学的现代 化和国际化发展。
智能化与数字化 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 术,实现中医诊断的智能化和数 字化,提高中医诊疗效率和质量。
个性化与精准化 结合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现代 科学技术,开展个体化、精准化 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提高临床疗 效和患者满意度。
详细描述
咳嗽时,患者通常会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中医治疗咳嗽的方法包括宣肺止咳 、清肺化痰等。
头痛
总结词
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中 医认为头痛是由于外感风寒或内伤所 致。
详细描述
头痛时,患者通常会出现头痛、头晕、 恶心等症状。中医治疗头痛的方法包 括疏风散寒、活血通络等。

《中医诊断学课件》课件

《中医诊断学课件》课件

虚实辨证
虚证:指人体正气 不足,脏腑功能减 退,气血阴阳亏损 的病理状态
实证:指人体邪气 亢盛,脏腑功能亢 进,气血阴阳失调 的病理状态
虚实转化:虚证和实 证可以相互转化,虚 证可以转化为实证, 实证也可以转化为虚 证
虚实夹杂:虚证和 实证可以同时存在 ,称为虚实夹杂证
阴阳辨证
阴阳学说:中医 理论基础,阐述 人体生理、病理、 诊断、治疗等方 面的规律
寒热的诊断意义:寒热是判断疾病性质的重要依据,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治疗方案
汗出部位:头部、躯干、 四肢等
问汗出情况
汗出时间:白天、夜间、 运动后等
汗出性质:热汗、冷汗、 黏汗等
汗出量:多汗、少汗、无 汗等
汗出伴随症状:头晕、乏 力、心悸等
汗出原因:体质、疾病、 环境等
问疼痛情况
疼痛部位:询问患者疼痛的具体位置 疼痛性质:询问患者疼痛的性质,如刺痛、钝痛、胀痛等 疼痛程度:询问患者疼痛的程度,如轻度、中度、重度等 疼痛持续时间:询问患者疼痛的持续时间,如持续时间、间歇时间等
表里转化:指表证转化 为里证,或里证转化为 表证,症状表现为发热 、恶寒、腹痛、腹泻等
寒热辨证
寒证:身体寒冷, 面色苍白,四肢冰 冷,小便清长,大 便稀溏
热证:身体发热, 面色红赤,口渴喜 冷饮,小便短赤, 大便干结
寒热转化:寒证可 转化为热证,热证 可转化为寒证
寒热并用:寒证和 热证同时存在,如 寒热往来,寒热错 杂等
疼痛影响因素:询问患者疼痛是否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饮食、活动等
问饮食情况
询问患者日常饮食情况,包括食物种类、数量、时间等 了解患者是否有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询问患者是否有食物过敏史,以及食物过敏的症状和反应

2024年度-中医诊断学课件完整版

2024年度-中医诊断学课件完整版
气血津液辨证的临床应用
指导针灸治疗,如气虚者宜针灸补气穴位;指导中药治疗 ,如血虚者可用补血中药。同时,根据气血津液的失调情 况,调整治疗方案,促进患者康复。
34
08
治则治法与预防调护
Chapter
35
治则治法概述及临床应用
治则治法定义
阐述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 括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
现状
目前中医诊断学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并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同时,中医诊断学的现代化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5
与其他医学体系关系
与西医诊断学的关系
两者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不同,但在临床实践中可相互补充。中医诊断学重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西医诊断学 强调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
与民族医学的关系
各民族医学在诊断方法上有相似之处,如望诊、触诊等,但理论体系和诊断依据不尽相同。中医诊断学作为中华 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价值。
色的概念
色指皮肤的颜色和光泽,是脏腑气血的外荣 。
望色的原理
通过观察皮肤的颜色和光泽,可以了解脏腑 气血的盛衰和疾病的发展变化。
望色的方法
注意分辨皮肤的颜色和光泽,如青、赤、黄 、白、黑五色和荣、枯、浮、沉四泽。
9
望形态
形的概念
形指形体,包括头面、躯干、四肢等。
望形态的原理
通过观察病人的形体强弱胖瘦,可以了解脏腑 精气的盛衰。
特点
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运用望、闻、问 、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通过综合分析,辨明证 候,为治疗提供依据。
4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古代发展
自《黄帝内经》奠定理论基础以来,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 诊断学的内容和方法。

2024全新《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2024全新《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基因组学在中医体质分类中的应用
通过基因组学技术,分析不同中医体质人群的基因变异和表达差异,为中医体质分类提供分子遗传学依据。
基因组学在中医体质辨识中的应用
THANKS
诊断依据
温补肾阳,通利水道。
治疗策略
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等。
常用药物
肾阳不足型前列腺增生
喘息气短、喉中哮鸣有声、咳痰清稀或呈泡沫状、面色晄白等。
症状表现
诊断依据
治疗策略
常用药物
舌淡苔白滑、脉浮紧等。
补益心肺,止咳平喘。
生脉散合补肺汤、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等。
心肺气虚型支气管哮喘
05
针灸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
长期疗效评估
对针灸治疗后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疾病的复发率和针灸治疗的长期效果。
针灸治疗效果评估指标和方法
06
现代科技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基于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中医证候分类与识别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大量的中医诊断数据进行学习和分析,进而实现中医证候的自动分类和识别,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灸法
通过罐具吸附在皮肤上,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的目的。
拔罐法
常见针灸方法介绍
症状改善程度
通过患者主观感受和医生客观观察,评估症状改善程度。
生理指标变化
观察针灸前后生理指标的变化,如血压、心率、疼痛评分等。
生活质量改善
评估针灸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如睡眠、饮食、情绪等方面的改善情况。
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的蛋白质表达谱差异,寻找与中医证候相关的特异性蛋白质标志物。
生物信息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多态性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 •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 •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 中医诊断学在临床上的应用
01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
定义与内涵
中医诊断学定义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辨 证、立法、处方、用药的基础,是中医治病的前提和重要环 节。
重视个体差异
中医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视个体差异,认为每个人的 身体状况都是独特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反 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3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
望诊
1 2
观察症状
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面色、排 泄物和皮肤毛发等,来判断疾病性质和病情轻 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望小儿指纹
通过观察小儿指纹的颜色和形态变化,判断小 儿的寒热虚实和病情轻重。
辨气血
气血失调是中医诊断学中常见的病位辨证。气失调可表 现为气虚、气滞等;血失调可表现为血虚、血瘀等。中 医通过辨别气血失调类型,为治疗提供依据。
05
中医诊断学在临床上的应用
中医诊断学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学通过观察症状、舌苔、脉象、闻诊等方式,对疾病进行诊断。例 如,通过观察患者的脉象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从而为后续的治疗提 供依据。
发展历程与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诊断学历史悠久,起源于秦汉时期, 历经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 论体系。
现状
现代中医诊断学已经成为了中医药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 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02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完整版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完整版
口气
口臭多为胃热或食积;口淡多为胃寒或脾虚。
鼻气
鼻出臭气,多为肺胃热盛。
汗气
汗出腥膻,多为风湿热久蕴于肌肤;汗出臭 秽,多为瘟疫或暑热火毒炽盛。
二便气味
大便酸臭难闻,多属肠有郁热;小便臊臭, 多属湿热下注。
闻诊注意事项
注意听声音的高低、 强弱、清浊、缓急等 变化。
结合望、问、切三诊 综合分析判断病情。
气血津液失调辨证方法论述
气血津液失调
指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亏损及其生理功能异常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其临床表现较 为复杂,可见于多个脏腑系统,常见症状有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神疲乏力
等。
辨证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体征,结合病史和症状表现,综合分析判断气血津 液失调的类型和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THANKS
感谢观看
问既往病史
包括患者过去患过的疾病、手术史、外伤史、过敏史等。这些 信息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背景,为诊断和治 疗提供参考。
个人生活史及家族史询问
个人生活史
包括患者的饮食起居、劳逸情况、情 志变化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了解 患者的生活习惯和可能的病因,为诊 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家族史
包括患者的家族成员中是否患有类似 疾病或遗传性疾病等。这些信息有助 于医生了解患者的遗传背景和可能的 病因,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指出按诊时需要注意的禁忌症和异常情况, 如患者疼痛、肿胀等反应的处理方式。
切诊综合应用举例
综合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将脉诊和按诊结果与其他四诊信息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举例说明
列举几个典型病例,让学生理解切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绪论--中医诊断学

绪论--中医诊断学

绪论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

“诊断”就是通过对病人的询问、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从而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变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历书写等内容。

(一)诊法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察看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二阴、皮肤以及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表现,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诊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肠呜等声音,以及运用嗅觉嗅病人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问诊”是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情况,病人的自觉症状。

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病态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

“切诊”是医生用手触按病人的动脉脉搏和触按病人的肌肤、手足、胸腹、腧穴等部位,测知脉象变化及有关异常征象,从而了解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

通过四诊所收集到的病情资料,主要包括症状、体征和病史。

“症状”是指病人主观感到的痛苦或不适,如头痛、耳鸣、胸闷、腹胀等;“体征”是指客观能检测出来的异常征象,如面色白、喉中哮鸣、大便腥臭、舌苔黄、脉浮数等。

而症状和体征又可统称症状,或简称“症”,古代还有将其称为病状、病形、病候者。

症状虽然只是疾病所反映的现象,但它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因而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诊病诊病,亦称辨病,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对于临床上的各种具体疾病,进行分析判断而作出的诊断,是为病名。

因而病名是各种具体疾病的代名词。

中医诊断学完整版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完整版ppt课件
气血津液辨证的方法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结合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等方法,综合分析判断气血津液失调的病证类型。
治则治法探讨
治则治法的基本概念
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总则,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所采取的治疗措施。
常用治则治法
包括调整脏腑功能、调理气血关系、调整阴阳平衡等。
治则治法的运用
国际化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未来中医诊断有望与现代医学 技术实现更深度的融合,如基 因测序、影像学检查等,为中 医诊断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 信息。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医 诊断学有望在国际范围内得到 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为更多 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THANKS
感谢观看
闻诊
听患者声音、语言、 呼吸等
分辨病位、病性、病 因等
嗅患者口气、体味等
问诊
询问患者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
了解患者病情发生发展过程、治疗经过等
确定病位、病性、病因等
切诊
按压患者身体部位,了解局部 冷热、软硬、压痛等
触摸患者脉搏,判断脉象特征
结合望闻问三诊结果,综合分 析病情
03
八纲辨证与病因病机分析
胃痛案
患者症状
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神疲乏力, 舌淡苔白,脉虚弱。
辨证分析
患者脾胃虚寒,中阳不振。治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选用黄芪建中 汤加减治疗。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三
咳嗽案
患者症状
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色白,胸闷食少, 体倦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濡滑。
辨证分析
患者痰湿蕴肺,肺失宣降。治以燥湿化痰,理气 止咳。选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

2024年度-中医诊断学课件讲义

2024年度-中医诊断学课件讲义
因时制宜
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考虑用药原则 。
因人制宜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等个体差 异,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地理特点,考虑用药原 则。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相同疾病不同阶段或不同类型采用不 同治疗方法;不同疾病相同证型采用 相同治疗方法。
39
THANKS
感谢观看
40
03
面色萎黄
主脾虚证,气血不足 ,肌肤失养。
04
面色青紫
主寒证、痛证、瘀血 证和惊风证。
8
辨别舌苔
薄白苔
为正常舌苔或表证初起。
厚白苔
主湿浊内停或食积。
黄苔
主热证,里证。
灰黑苔
主热极或寒盛。
9
查看形体姿态
01
形体肥胖
多属痰湿之体,易患中风、消渴 等病。
形体消瘦
02
03
姿态异常
多属阴虚火旺之体,易患肺痨等 病。
04
不足有关。
小肠实热
小便短赤,尿道灼痛,多与心火 下移小肠有关。
31
肺与大肠病辨证
01
咳嗽气喘
肺气上逆,宣降失常所致,有虚实 之分。
咽喉肿痛
咽喉红肿疼痛,多与风热犯肺或肺 胃热盛有关。
03
02
咯痰咯血
痰中带血或咯血,多因肺络受损所 致。
大肠湿热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多与湿热蕴 结大肠有关。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断 的基本方法。
定义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四诊合参
中医诊断学是研究中医如何辨识 病证、分析病因病机和判断疾病 转归预后的一门学科。
中医重视个体差异,强调因人、 因时、因地制宜。
4

中医诊断学概论

中医诊断学概论

诊法
目的:通过望舌可以判断正气的盛衰,分辨 病位的深浅,区别病邪的性质,推断病邪的 进退。 注意:光线充足,以自然光线为佳。病人应 自然伸舌,医生应循舌尖、舌中、舌根、两 旁顺序察看,先看舌苔、后看舌质,并注意 辨别染苔。正常舌象可概括为淡红舌,薄白 苔,即舌质淡红明润,胖瘦适中,柔软灵活; 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不粘不腻,揩之 不去。
诊法
三、舌诊
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与舌苔的变化。舌质也称 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附于舌面 的一层苔垢,其由胃气上蒸而成。五脏之经脉 均联于舌,说明脏腑经络与舌有密切关系,即 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其病变则可从舌质与舌 苔变化反映出来。一般舌质反映正气情况,脏 腑虚实、气血盈亏;舌苔反映邪气情况,病邪 深浅,及胃气存亡。
诊法
1 、得神
精神充沛,神志清楚,表情自然, 言语正常,反应灵活,面色明润 含蓄,两目灵活明亮,呼吸顺畅, 形体壮实,肌肉丰满等。提示正 气尚足,脏腑功能未衰,病情较 轻预后好。
诊法
2、少神
神气不足,精神倦怠动作迟缓,气 短懒言,反应迟钝,面色少华等。 提示正气已伤,脏腑功能不足,多 见于虚证。
诊法
白色
白色: 主虚、寒、失 血。 白色属金,乃阳气虚 衰,血行无力,脉络 空虚,气血不荣所致, 多表现颜面、口角、 舌及皮肤、爪甲、眼 眦等部位。
诊法
黑色
黑色:主肾虚、 水饮、瘀血。 黑色属水,为阳虚 阴寒,水饮内泛, 气血凝滞,经脉肌 肤失养而致。其色 可见黧黑、紫黑或 青黑,多见于面部 或口唇及眼眶。
诊法
3、问疼痛 (1)疼痛的性质 胀痛 多为气滞。 刺痛 为瘀血。 绞痛 有形实邪阻滞气机或阴寒之 邪凝滞气机。 隐痛 精血亏虚或阳虚有寒。 灼痛 邪热亢盛。 酸痛 湿阻或肾虚。

中医诊断学全部课件

中医诊断学全部课件
呼吸
通过辨别患者呼吸的快慢、深浅、长短等变化,可以判断病邪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如呼吸急促、气粗声高 ,多属实证、热证;呼吸徐缓、气微声低,多属虚证、寒证。
咳嗽
通过辨别患者咳嗽的声音、时间、节律等变化,可以判断病邪的性质和脏腑的虚实。如咳声重浊,多属实证 ;咳声低微,多属虚证。
13
嗅气味
2024/1/28
分析判断方法
03
04
05
八纲辨证:根据脉象的 浮沉迟数等变化,结合 望、闻、问三诊所得资 料,进行分析归纳,以 判断疾病的阴阳、表里 、寒热、虚实等证候类 型。
脏腑辨证:根据脉象所 反映的脏腑功能变化, 结合病人的症状表现和 其他诊断信息,进行脏 腑辨证分析,以确定病 变所在的脏腑和病情的 性质。
经络辨证:根据脉象所 反映的经络气血运行状 况,结合病人的症状表 现和其他诊断信息,进 行经络辨证分析,以确 定病变所在的经络和病 情的发展趋势。
14
闻诊注意事项及误区避免
注意事项
在闻诊过程中要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干扰;同时要注意患者的体位和姿势是否 舒适自然;还要关注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
误区避免
在闻诊过程中要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性判断;同时要注意区分正常声音和异常 声音的区别;还要避免将一种声音或气味与某种疾病直接对应起来而忽略了其 他可能性。
手法运用
医生运用手指或手掌进行轻按、重按、推寻 等手法,以发现异常变化。
2024/1/28
力量适度
按诊时力量要适度,既要能够感知到异常变 化,又要避免对病人造成伤害。
23
腹部触诊技巧展示
腹部触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 之一,通过触诊可以了解腹部脏器的
形态、大小、质地等变化。
技巧展示

中医诊断学绪论课件

中医诊断学绪论课件
嗅气味
嗅患者的口臭、体臭、排泄物等 气味,判断病情的类型和程度。
问诊
问寒热
问汗
问饮食
问睡眠
询问患者的寒热感觉, 判断病情的性质和部位。
询问患者的出汗情况, 判断病情的类型和程度。
询问患者的食欲、口味、 饮食偏好等,判断病情
的性质和部位。
询问患者的睡眠状况, 判断病情的类型和程度。
切诊
切脉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判断病情的性 质和部位。
中医诊断学绪论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医诊断学概述 • 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 • 中医诊断的原则与技巧 • 中医诊断的现代研究与发展
01
中医诊断学概述
中医诊断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总结词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收集 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信息,以判断疾病的原因、性质和部位,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中 医诊断学的重要性在于它为中医治疗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环节。
整体观念有助于医生从宏观角度把握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四诊合参
四诊合参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的综合运用,是中医诊断学 中的重要技巧。
通过望诊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苔等,闻诊听患者的声音、气息等, 问诊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等,切诊触诊患者的脉象、肌肤等,医生可 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中医诊断学与其他医学的关系
总结词
中医诊断学不仅在中医学科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与 其他医学体系也存在密切的联系。例如,在某些方面 与西医诊断学的理念和方法有相似之处,同时也有自 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此外,中医诊断学还涉及到中 国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见大病、久病、重病之人,精神萎靡, 面色暗晦,声低气弱,懒言少食,病未好 转,突然见精神转佳,两颊色红如妆,语 声清亮,喋喋多言,思食索食等。提示病 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预后不良。也称 “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诊法
(二)望色
望色是指通过观察皮肤色泽变化以了解病情的 方法。面部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的气血 上注之处,是脏腑气血之外嵘,中医认为,五 色主五脏,因而望色能了解脏腑功能状态和气 血盛衰情况。
中医诊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诊法
第一节 概论
概念:诊法,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 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 内容: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种, 简称“四诊”。 目的:通过对于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 全面的了解和检查,收集与病人健康有 关的资料,为判断病情提供依据。诊法 的基本原理与运用原则。
诊法
一、全身望诊 全身望诊主要是望病人的精神、面色、形 体、姿态等整体表现,从而对病性的寒热 虚实,病情的轻重缓急,形成总体的认识。
诊法
(一)望神
神:广义是指高度概括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 表现,狭义是指神志、意识、思维活动。 神与精、气互相依存,相互为用,因而观察神 之变化,可知正气存亡,脏腑盛衰,病情轻重, 预后善恶。望神主要望面部的气色和眼神,形 体的动静状态,以及精神意识、言语气息、对 环境的反映等,其中望眼神最重要。
诊法
(四)望躯体
包括有无瘿瘤、瘰疬、项强、 鸡胸、腹壁深陷和青筋暴露者。
(五)望皮肤
主要观察皮肤的外形变化及斑 疹、痘疮、痈疽、疔疖等情况。
诊法
(六)望小儿指纹
望小儿指纹适用于3岁以内的小儿。 指纹是手太阴肺经的分支,分为风、气、命 三关。食指第一节为风关二节为气关,第三 节为命关。 正常指纹为红黄隐隐于食指风关之内;若直 达指端称为“透关射甲”,为临床危象。
青色
诊法
青色:主寒证、痛证、惊风、血瘀。 青色五行属木,主病以肝经和厥阴经脉 的病证为主,常见于面部、口唇、爪甲、 皮肤等部位。青色为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诊法
赤色
赤色 :主热。 赤色五行属火,火 热内盛,鼓动气血, 充盈脉络所致,常见 于颜面、唇、舌、皮 肤等部位。
黄色
诊法
黄色: 主湿、虚、黄疸。 黄色属土,多为脾失健运,水湿不化, 或气血乏源,肌肤失养而致。常见于 面部、皮肤及白睛等部位。
诊法
少神
诊法
3、失神
多见于神志昏迷,或烦躁狂乱,或精神萎靡; 目睛呆滞或晦暗无光,转动迟钝;形体消瘦, 或全身浮肿;面色晦暗或鲜明外露;还可以 见到呼吸低弱,或喘促鼻扇,甚则卒然仆倒, 目闭口开,手撒遗尿,或搓空理线,寻衣摸 床等。提示正气大伤,脏腑功能虚衰,病情 严重,预后较差。
诊法
诊法
4、假神
诊法
(2)疼痛的部位 头痛 胸痛 多为心肺之病。 胁痛 多与肝胆病关系密切。 脘腹痛 其病多在脾胃。 腰痛 寒湿痹证、湿热阻络、 瘀血阻络、肾虚所致。 四肢痛 多见于痹证。
诊法
4、问饮食口味 (1).食欲与食量 (2).口渴与饮水 (3).口味 5、问睡眠 失眠:为阳不入阴,神不守舍所致。 嗜睡:实证多见于痰湿内盛,困阻清 阳;虚证多见于阳虚阴盛或气血不足。
诊法
齿印:舌边有齿痕印称为齿痕舌,多 属气虚或脾虚。 舌疮:以舌边或舌尖为多,形如粟粒, 或为溃疡,局部红痛,多因心经热毒 壅盛或 虚火上炎所致。 舌下络脉:舌尖上卷,可见舌底两侧 络 脉,呈青紫色。若粗大迂曲,兼见 舌有瘀斑、 瘀点,多为有瘀之象。
诊法
胖肿舌
诊法
瘦瘪舌
诊法
4. 望舌态 痿软 舌体痿软无力,伸卷不灵,多为病 情较重。 强硬 舌体板硬强直,活动不利,言语不 清,称舌强,为无胃气之重证。 震颤 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己。 常因热极生风和虚风内动。 歪斜 舌体伸出时,舌尖向左或向右偏斜, 多为风中经络,或风痰阻络而致。
诊法
二、问病史
(一)现病史 1. 问寒热 (1) 恶寒发热 (2) 但热不寒 (3) 但寒不热 (4) 寒热往来
诊法
2、问汗 要诊察有否汗出、部位、 时间、性质、多少等。 1.表证辨汗 2.里证辨汗 3.自汗 4.盗汗 Nhomakorabea诊法
3、问疼痛 (1)疼痛的性质 胀痛 多为气滞。 刺痛 为瘀血。 绞痛 有形实邪阻滞气机或阴寒之 邪凝滞气机。 隐痛 精血亏虚或阳虚有寒。 灼痛 邪热亢盛。 酸痛 湿阻或肾虚。
诊法
2 . 望舌色 淡白舌: 主虚证、寒证。 红舌: 舌色鲜红或正红,主热证。 绛舌: 舌色深红甚于红舌。主邪热炽盛, 主瘀。 青紫舌: 色淡紫无红者为青舌,舌深绛 而 暗是紫舌,两者常常并见。青舌主阴 寒,瘀血;紫舌主气血壅滞,瘀血。
诊法
淡白舌
诊法
红舌
诊法
绛舌
诊法
青紫舌
诊法
3. 望舌形 老嫩:辨虚实的关键。舌质粗糙, 坚敛 苍老, 主实证或热证;舌质细 腻,浮胖 娇嫩,或边 有齿痕,主 虚证或寒证。 胖瘦:舌体肥大肿胀为胖肿舌,舌 体瘦小薄 瘪为瘦瘪舌。 芒刺:舌面有突起的星点,状如草 莓,为热 盛之象。 裂纹:舌面有裂沟,多因阴液耗伤。
诊法
白色
白色: 主虚、寒、失 血。 白色属金,乃阳气虚 衰,血行无力,脉络 空虚,气血不荣所致, 多表现颜面、口角、 舌及皮肤、爪甲、眼 眦等部位。
诊法
黑色
黑色:主肾虚、 水饮、瘀血。 黑色属水,为阳虚 阴寒,水饮内泛, 气血凝滞,经脉肌 肤失养而致。其色 可见黧黑、紫黑或 青黑,多见于面部 或口唇及眼眶。
诊法
(三)望五官
(1)望眼 眼部内应五脏,可反映五脏的情况。 目眦血络属心,白睛属肺,黑睛属 肝,瞳子属肾,眼胞属脾。包括眼 神和色泽。 (2)望耳 主要反映肾与肝胆的情况。
诊法
(3)望鼻 主要反映肺与脾胃的情况。 (4)望口唇 主要反映脾胃的情况。 (5)望齿龈 主要反映肾与胃的情况。 (6)望咽喉 主要反映肺胃与肾的情况 。
诊法
1 、得神
精神充沛,神志清楚,表情自然, 言语正常,反应灵活,面色明润 含蓄,两目灵活明亮,呼吸顺畅, 形体壮实,肌肉丰满等。提示正 气尚足,脏腑功能未衰,病情较 轻预后好。
诊法
2、少神
神气不足,精神倦怠动作迟缓,气 短懒言,反应迟钝,面色少华等。 提示正气已伤,脏腑功能不足,多 见于虚证。
诊法
二、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头部过大过小均为异常,多由先天不足而致; 囟门陷下或迟闭,多为先天不足或津伤髓虚; 面肿者,或为水湿泛溢,或风邪热毒;腮肿 者,多由风温毒邪,郁阻少阳;口眼歪斜者, 或为风邪中络,或为风痰阻络,或中风。
诊法
(二)望毛发
正常人分布均匀,色黑润泽,是肾气 充盛之象。 头发稀疏脱落,干枯无泽,为肾气亏 虚或精血不荣;不规则片状脱落,为血虚 血瘀;白发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小儿 毛发干枯不荣,为疳积。
诊法
目的:通过望舌可以判断正气的盛衰,分辨 病位的深浅,区别病邪的性质,推断病邪的 进退。 注意:光线充足,以自然光线为佳。病人应 自然伸舌,医生应循舌尖、舌中、舌根、两 旁顺序察看,先看舌苔、后看舌质,并注意 辨别染苔。正常舌象可概括为淡红舌,薄白 苔,即舌质淡红明润,胖瘦适中,柔软灵活; 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不粘不腻,揩之 不去。
诊法
6、问二便 了解脾胃、大肠的寒热虚实和肺、 脾、肾及膀胱情况。 7、问小儿及妇女 (1).问小儿 了解出生前后的情况、预防接种、 传染病史和传染病接触史, (2).问妇女 了解月经、带下、妊娠、产育等情况。
诊法
卷缩 舌体卷缩,不能伸出,多为危重之证。 吐弄 舌体伸出,久不回缩吐舌。舌体反复 伸出舐唇,旋即缩回为弄舌。 麻痹 舌体麻木,转动不灵称舌麻痹。常见 于血虚风动或肝风挟痰等证。 舌纵 舌体伸出,难以收回称为舌纵。气血 两虚;风痰或痰火扰心;多属危重凶兆。
诊法
(三)望舌苔
1. 苔质 厚薄 见到舌质者为薄,不见舌质者为厚。 润燥 反映津液之存亡。 腐腻 反映中焦湿浊及胃气的盛衰情况。 颗粒粗大,苔厚疏松,状如豆腐渣,边中 皆厚,易于刮脱者,称为腐苔,颗粒细小, 致密而粘,中厚边薄,刮之不脱者,称为 腻苔。
诊法
二、嗅气味
1.口气 2.汗气 3.痰涕气味 4.二便气味 5.经带气味 6.病室气味
诊法
第四节
问诊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 有目的地询问,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包括:一般情况、主诉、既往史、个 人生活史、家族史等。
诊法
一、问主诉
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或体征。 1 医生要抓住主要矛盾。 2 医生要善于引导病人讲述主要的痛 苦。
诊法
1、常色
正常的面色与皮肤色,包括主色与客色。 主色:终生不变的色泽。 客色:受季节、气候、生活和工作环境、 情绪及运动的因素影响所致气色的短暂 性改变。我国健康人面色应是微黄透红, 明润光泽。
诊法
2、病色
病色包括五色善恶与五色变化。 善色:明润光泽而含蓄。表示病情 较轻,预后较佳。 恶色:晦暗枯槁而显露。表示病情 较重;预后欠佳。 五色变化表现为有青、赤、黄、白、 黑五色,主要反映主病、病位、病 邪性质和病机。
诊法
(三)呼吸 呼吸 主要与肺肾病变有关。 气喘 呼吸急促,甚则鼻翼煽动,张 口抬肩,难以平卧。 哮 呼吸吨中有哮鸣音。 太息 时发长吁短叹,以呼气为主。 上气 气促咳嗽气逆喉间。 (四)咳嗽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有痰有声为咳嗽。
诊法
(五)呕吐 胃气上逆,有声有物自口而出为呕 吐, 有声无物为干呕,有物无声为 吐。 (六)呃逆 自咽喉出,其声呃呃,不能自 主, 俗称“打呃”。
诊法
(三)望形体
形体指病人的外形和体质。 (1)胖瘦 主要反映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 (2)浮肿 见于水肿证和臌胀证。 (3)瘦瘪 见于恶病质和小儿疳积之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