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花》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段。
2.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能运用默读、朗读等阅读方法。学会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习作者围绕
中心、具体表达的写作手法。
4.感悟养花给作者带的来的乐趣,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激情导入
用猜作家的形式引入作者老舍,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老舍的生平以及代表作有哪些,引入今天要学习的《养花》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出示字词,提醒注意。
2.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出示第七自然段,学生自读,思考:作者围绕哪个词语来写的?指名回答。教师相机补充。板书:乐趣
三、抓“乐趣”,深化理解
1.乐趣之一:增长见识(板书)
(1)作者说养花能增长见识,哪个自然段写这部分内容,学生回答,课件
出示第三自然段。全班齐读,提问作者增长见识,具体是指什么呢?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归纳:作者在养花过程中总结经验,花草三年五载地活着、开花,是很有意思的。
(2)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你在生活有总结出经验吗?(比如:钓鱼、放风筝、制作小玩具、饲养小动物等)
(3)课件出示: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多得些知识,一定不是坏事。
这句话体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自豪,高兴),该怎样读呢?学生练习朗读,指名反馈。
2.乐趣之二:付出劳动(板书)
(1)“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说明养花的乐趣不光是增长见识,还应该付
出劳动。看看哪部分内容写了作者养花要付出劳动,是怎么付出劳动的。读完后学生反馈(浇花、搬花、抢花)
(2)浇花、搬花是作者什么时候做的事。在文中找来读读。如此循环在课文中具体指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3)拓展:老舍先生会为花草付出哪些劳动呢?(预设:施肥、松土、除
草、捉虫、修枝、剪叶)
把这些词语送在课文中读读:
在我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中去看看,给这棵______,给那盆_______,然后回到屋中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到一起,有益身心,胜于吃药。
(4)抢花是什么时候的事。作者为什么用“抢”呢?你体会到什么?该怎样读呢(激烈、紧张)
(5)课件出示: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是反
问句。
我们改成陈述句: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就是真理。学生对比朗读体会。
3.乐趣之三:收获快乐(板书)
(1)有句说得好;付出就有回报,老舍先生养花付出了劳动,他收获到了
什么(快乐)。
收获的快乐有哪些呢?同学在第五自然段中找找。
(2)这段话有几句(三句),每一句写不同的内容,我们可以把这段话分
三层,谁来读第一层,抽学生读,其他学生思考怎样概括这句话(赞花),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
(3)除了“送牛奶的同志”会夸花香以外,这有哪些人会来我家,会怎么说呢?我们全家除了骄傲以外,这会有什么感受?
送____同志进门就夸“好香”,这使我们全家都感到骄傲。
送____同志进门就____,这使我们全家都感到____.
(4)课件出示:昙花:别名月下美人、夜会草、鬼仔花等.夏秋季晚间开大型白色花,花漏斗状,有芳香。
老舍约朋友看昙花,我也请你们欣赏一下.(课件出示昙花的图片)(板书:赏花)
(5)花儿分根了,一棵分为几棵,就赠给朋友们一些;看着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特别喜欢。学生归纳这是养花给作者带什么样的快乐?(学生回答后板书:赠花)
四、拓展练习
老舍先生能把生活中的小事写得如此感人,是因为他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只要我们像他那样,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也能写出让人感动的文章来,请同学想想自己养过什么动物,种过什么植物,试着写一写,让我们也感动感动。
五、作业布置
1.仿写课文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养花
增长见识热爱生活
付出劳动浇花搬花抢花
收获快乐赞花赏花送花热爱劳动
带来伤心
教学反思:
本堂课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文本展开,在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中迁入生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缩短与文本的距离。在教学养花的门道时,学生们说了对门道的理解——生活中总结的经验。同时也说出了自己在生活获得的经验,比如钓鱼、放风筝等。在对养花付出劳动时,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了很多,与我在课堂预设的差不多,说明学生在阅读文本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达到了生活即语文的目的。在教学养花获得的快乐时,学生在更换词语的同时也让语文基础知识进行很好的训练,提高语文素养。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使整堂课显得生动活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深入对文本的理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